论东西方休闲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8 、经济制度不同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9、地理环境的不同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而西方国家大多数则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生活娱乐的文化差异
生活娱乐的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其中生活娱乐领域更是显著。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娱乐方式和文化习俗,这不仅反映了当地人们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也是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生活娱乐的文化差异,并比较不同地区的几个代表性的娱乐活动。
首先,我们来看看亚洲和西方在生活娱乐方面的差异。
在亚洲国家,如中国和日本,人们更注重集体活动和社交互动,而西方国家则更倾向于个人自由和独立。
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娱乐活动包括剪纸、舞龙舞狮和太极拳等表演艺术,这些活动通常是在集体集会和节日庆典中进行的。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娱乐更加多样化,包括戏剧、音乐会和体育比赛等。
此外,饮食文化也是生活娱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饮食的喜好和餐饮文化上也存在差异。
比如,中餐以米饭、面食和各种炒菜为主,而西餐则注重肉类、面包和奶制品。
除了饮食的差异,餐桌礼仪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方面。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筷子就餐,并注重在用餐过程中保持安静和谦虚。
而在西方,使用刀叉进行餐食,在用餐时的交流和互动更加活跃。
另一个重要的文化差异体现在娱乐活动的方式上。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下,人们的娱乐方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在亚洲国家,如中国和韩国,人们更喜欢在室内进行娱乐活动,如打游戏、看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等。
而在西方国家,户外娱乐活动更加普遍,如野餐、郊游和露营等。
这与亚洲地区以高密度人口和繁忙的城市生活为主有一定关系,西方国家则更倾向于大自然和宽阔的空间。
除去亚洲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各个国家和地区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娱乐方式。
以东南亚国家为例,如泰国和越南,人们喜欢进行传统的舞蹈表演和水上活动。
这些活动通过舞蹈和音乐,展示了当地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而在中东地区,人们更注重社交和交际,吸水烟和沙漠旅行等活动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娱乐方式。
综上所述,生活娱乐的文化差异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体现。
无论是亚洲与西方的差异,还是各个国家内部的文化习俗差异,都展示了每个地方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生活方式。
浅谈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差异浅谈东西方休闲文化的差异摘要:从古至今,休闲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或以心灵的宁静为目标,或以个性的彰显为表现,殊途同归,都是在追逐人类更深处的一种满足。
尤其在当今社会,物质大量丰富,对于人生的重要目的——休闲,成为热议话题。
东西方都有着悠远的历史,然而对于休闲的理解和实践却存在很大差异。
关键词:休闲;开展;差异一、休闲文化的开展历程不同中国休闲思想的开展历程中国传统休闲很早就已经出现,当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休闲概念。
很多的古典作品中都表达了休闲的思想,?如诗?、?墨子?等,表达出中国文化对休闲的思考、理解、探索和尝试。
对于中国人休闲其实是一门学问,所以对于现在的休闲概念来讲要严肃一些。
休闲在许多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作品中得以初步表达,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局部。
1.1先秦时期产生了休闲思想早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古代先贤们就在其文学作品中表现了对休闲思想的追求和探索,从词源学中可以得到一些线索。
现代汉语中的休闲在先秦文学中是两个分开的词,即为“休〞和“闲〞。
但是词的根本涵义是相通的。
“休〞是会意字,由两局部组成,表示一个人背靠大树休息,其本意是指休息,引申意思指休假。
“闲〞是会意字由“门〞和“木〞两局部组成,其本意是指在门口的木栅栏,后隐身指范围,常用指道德标准。
1.2魏晋时期,休闲的雏形?诗经?之后我国的休闲文化主要受老庄思想的影响。
老子主张人要活得自在,活得逍遥,活得自得。
他的思想在?道德经?中得到诠释,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其核心思想。
庄子在老子根底上进一步阐释了“逍遥〞,以其?逍遥游?为著名代表,表达其追逐休闲的态度,其中“大小之辩〞更是令后世津津乐道。
此期间的社会休闲表现为名士隐逸山林以及被后人津津乐道的隐逸文学,以家喻户晓的陶渊明为代表,“桃花源〞为当时文士们追求的理想社会。
魏晋时期的文士的追求和浪漫的生活态度构建了我国古代早期休闲的雏形。
东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差异
早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中已初现了休闲思想。《小雅.六月》中的“比物四骊,闲之维则。维此六月,既成我服”就体现了休闲思想。总体看来,我国休闲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主要是其中的禅宗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影响。从哲学层面来看,休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将休闲当作修身养性完善德行的手段,追求安贫乐道、随缘而安的人生境界;道家则以超然的人生态度的,追求天地浑成的境界,以求得精神自由为人生目标;禅宗则以在世人生的态度,去摆脱人生的一切烦恼,进入快乐无忧的人生目标。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人的休闲观念中渗透着独特的中国哲学思想,休闲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多地是一种休闲哲学,并且这种休闲哲学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涵,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
2011年6月
浅谈东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差异
休闲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早在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就孕育了丰富的休闲思想和休闲文化,并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休闲总是属于并存在于某一文化之中,带有明显的种族色彩和民族特性,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或亚文化下,人们的休闲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
西方休闲文化植根于其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传统思想,而这种思想与古希腊先哲们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性主义强调理解、思辨,主张主体要注重理性自身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完整性,且要有比较系统的哲理性。人本主义以倡导人的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题,注重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关注个体自身需求的满足,倡导在休闲中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四、休闲的活动形式不同
西方的传统休闲文化重视集体活动,而中国的传统休闲文化则注重个人活动。西方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橄榄球、曲棍球等均是集体项目。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精神和物质财富,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形态等的总和。
而东西方文化差异是指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本文将从语言、家庭观念、礼仪习俗和教育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语言差异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工具,承载着文化的信息和价值观。
东方语言如中文、日语等是属于象形文字,注重意象和形式的表达;而西方语言如英语、法语等是拉丁字母文字,注重语法结构和规则。
这种差异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中会影响到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人们常常使用间接表达方式,通过言外之意来传达信息,注重细致的表达和保持社交和谐。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直接和开放,注重言辞的直接表达,并且鼓励个人主张和表达能力。
这种语言差异也反映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交流方式上的区别。
二、家庭观念差异东方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儒家思想强调孝道和家族的延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密且重视长辈的尊重和权威。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家庭成员相对独立,个体利益和自由意识更多地被强调。
三、礼仪习俗差异东西方文化在礼仪习俗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以礼相待,在人际交往、商务活动等场合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
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表达,在礼仪方面相对较为随性,崇尚简约和实用。
四、教育体系差异东西方教育体系也有较大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教育被视为培养人的品德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重视学生对师长的尊重和听从,注重集体主义和集体荣誉感。
而在西方文化中,教育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注重个人追求和个体的成长。
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可以从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多方面考虑。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5篇模版)第一篇: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论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二十一世纪的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将成为领导世界的两支主要力量,因此对于中、美两国的研究很重要,其中,就他们分别代表的文化作一些论述。
先站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从小生长在一个社会里,很自然地会将那个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当有一天,人们进入另一个社会,发现那里的人们在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下同样正常地生活的时候,人们会感到困惑和震惊。
这也许是许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后的最深刻也是最复杂的感受之一。
美国是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对于中国和美国文化的研究,我们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看到两种文化差异在民族性和理论上的体现。
不少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在外面看到的只是一些“西洋景”。
国外的东西,有时尽管新鲜、有趣,但只要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便自然属于古怪和异常一类。
这种态度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视异族为“蛮”、“夷”,呼外国人为“鬼子”的“中央大国”的那个时代的心态。
当然,这种绝对思维模式也可以逆向呈现。
自从1978年以后,当在几十年隔绝后重新打开国门时,中国人被外面的世界所惊呆了。
于是,不少人的思想立即趋向另一个极端:西方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科学的,而中国的一切都是丑陋的、病态的。
然而,人们只知道,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不外乎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中庸之道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现代辩证方法。
可是细究起来,这不过是基于同一种思维模式上的两种不同的判断和取舍方式。
“为体”的“中学”,不但是决定“西学”有用无用的基础,而且显然也是区分“精华”与“糟粕”的标准。
美国人在这方面有着几乎同样的问题。
一百多年和平发展所造就的强大的经济力量、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完善的民主体制和日渐流行的大众文化,使美国人过于自以为是,以为美国的社会模式是各国都应仿效的“样板”,美式的价值观念更是衡量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绝对标准,而很少意识到美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例子,并很可能是一个颇具特殊性的例子。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
文化学知识东西方文化差异解读文化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思想、价值观、习俗、艺术和其他表达方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我们的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并解读背后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家庭、社会的和谐。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独立思考和个人权利。
这种差异带来了不同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和法律制度。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崇尚谦逊、内敛和拥有“和”的思维方式。
他们注重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尽量避免冲突和争斗。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直接、坦率,崇尚明确的沟通和直面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我”的价值观念和自我表达的权利。
二、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对时间的认知和利用方式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现在和过去,关注过去的传统和历史,注重长期稳定的发展。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将时间用于实际的产出和效率的提升,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和个人成就。
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在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出来。
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活动,喜欢团聚、互助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西方文化则更加注重个人成就和事业发展,喜欢高效率、高速度的生活方式。
三、艺术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艺术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异。
在东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内涵、隐晦和意味深长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诗词、国画以及禅宗的审美理念都注重“意境”,通过留白和暗示来引发观者的内心共鸣。
相对而言,西方文化更加直接和展示性,追求形式的美感和具象艺术。
四、信仰和宗教文化的差异东西方文化在信仰和宗教文化方面也存在差异。
东方文化主要以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为代表,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超脱。
而西方文化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导,强调个人的信仰与救赎。
这种差异不仅在宗教信仰上有所体现,也对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和法律制度产生了影响。
浅谈东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差异休闲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话题。
早在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就孕育了丰富的休闲思想和休闲文化,并对各自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休闲总是属于并存在于某一文化之中,带有明显的种族色彩和民族特性,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或亚文化下,人们的休闲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各不相同。
以希腊文明为发端的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休闲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休闲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休闲则是一种人生的理想和目标。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休闲文化的发展历程不同(1)中国休闲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休闲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便已产生。
从《诗经》、《庄子》、《墨子》、《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无不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休闲的体验、理解和思考。
中国人的休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等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2)西方休闲思想的发展历程西方休闲思想经历了以下历程:氏族社会时期,那时休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尚未形成一定的休闲意识或概念;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追求休闲,休闲存在于仪式、节日、集会、婚礼等活动中;产业社会,大众休闲,认为休闲是是另一种时间,通过劳动获得休闲,休闲观在这一时期表现为:工作是第一性的,休闲是为了劳动。
后工业社会,作为基本权利的休闲,体现个性和价值观,满足个人欲望,这一时期的休闲观集中表现为:劳动为了休闲,休闲成为终极目标。
二、休闲文化的哲学基础不同早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经》中已初现了休闲思想。
《小雅.六月》中的“比物四骊,闲之维则。
维此六月,既成我服”就体现了休闲思想。
总体看来,我国休闲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主要是其中的禅宗思想)的影响,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影响。
从哲学层面来看,休闲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儒家以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将休闲当作修身养性完善德行的手段,追求安贫乐道、随缘而安的人生境界;道家则以超然的人生态度的,追求天地浑成的境界,以求得精神自由为人生目标;禅宗则以在世人生的态度,去摆脱人生的一切烦恼,进入快乐无忧的人生目标。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5000年的文化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第四.是东西方感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我敢打赌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一定看不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第五.是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
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比如我们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欢用暗示,或者喻古论今7。
这种含蓄需要你去意会,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与西方人的直观性不太一样。
像钱钟书先生的关于西方与中国文化方面的对比里,更是谈到了中国诗的长处,它虽然只有寥寥数十字,但表达比西方的长诗更有意境。
但对西方人来说,这又是很深奥且难以理解的东西。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东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首先,历史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东方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传统和文化积淀。
中国、印度、日本等东方国家在几千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的历史相对较短,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发展至今的时间相对较短。
因此,东方文化更加注重传统和尊重前辈的智慧,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其次,宗教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方文化主要受到儒家、道家、佛教等宗教的影响,这些宗教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超越,并且鼓励人们追求超越世俗的目标。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强调个体与神的个人关系,以及对个体的个人责任和普世道德的价值观念。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内心修养、个人超越和个体责任,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价值和创造力。
此外,社会结构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因素之一、东方社会结构较为集体化,强调家族和社群的责任和义务,在社群中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和依赖性。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结构较为个体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这种社会结构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家庭和社群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最后,价值观念也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东方文化注重家庭的重要性和传统的尊重,强调默默奉献和谦逊。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追求个人的幸福。
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导致东方文化注重稳定和和谐,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幸福。
综上所述,东西方文化差异是由历史、宗教、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休闲文化
中西方休闲文化差异姓名:陈剑丽学号:7101014059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专业班级:行政管理142班一、休闲与休闲文化“休闲”一词虽近年来在社会上比较流行,但是其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其实自古已有之。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的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它总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伦理水平紧密相连,并相互作用,反映时代的风貌,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变更的缩影。
而“休闲文化”则是指与“休闲”密切相关的一切人类活动及其表现,它包括休闲的方式与内容、休闲的民族特色、休闲的作用和功能、休闲的历史走向等等。
二、中西方休闲文化差异的表现1、休闲的历史走向不同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差异,使休闲的历史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西方的休闲活动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曲线。
古希腊时期是西方民主文化发展的源头,休闲文化在当时也发展的极好,诸多圣哲如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人对享乐和消闲都十分关注并大肆鼓噪,而在中世纪时,这一传统却被漫长的基督教的统治打断了,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享乐和休闲才被启蒙思想家重提,到启蒙运动时,人们的思想得到了大幅度的解放,到工业革命时,学者和机构对休闲活动给予了合法合理的地位。
与西方休闲文化的这种两头高中间低的历史曲线不同,中国的动态的消闲文化虽然受到农本经济和专制政治的压制,但在民间和个人那里,静态的休闲活动却是数千年一脉相承,从未中断过。
2、休闲活动的性质不同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的传统休闲活动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的传统休闲活动以动态为主。
西方人信奉伏尔泰的“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动中求静,于健身中兼求娱心;中国的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静中求动,于颐情养性中兼求养生。
3、休闲活动的形式不同西方的传统休闲文化重视集体活动,而中国的传统休闲文化则注重个人活动。
西方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手球、橄榄球、曲棍球、冰球、水球等均是集体项目。
浅谈东西方语用文化的差异
浅谈东西方语用文化的差异摘要:东西方在语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使得东西方人在交际中形成了诸多障碍,甚至造成文化冲突。
该文试从地理环境和经济制度角度介绍了东西方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并从称谓、打招呼、赞美等语用文化方面具体阐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希望能够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人们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文化差异称谓打招呼赞美跨文化交际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处于这种环境的制约之下,对生活的某种感受,就在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予以强调,而其他方面却被忽略,形成了自身的文化。
东西方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受各自民族的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社会组织、风俗习惯、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等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东西方人不同的文化。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所独有的社会遗产,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指导着人们的一切行动,文化既有传承性,又有变化性。
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而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
1 东西方文化形成的原因—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的不同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在中国古代人心目中,世界就是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
所以中文“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就是中国人表述的“世界”。
与西方大多是海洋国家不同,他们早就知道国家之外的世界还有很多国家。
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且古代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维持生存,商品是以农业生产为前提的。
这种以农为上的思想显示出时代的经济背景。
农民靠土地生活,土地无法移动,地主阶级的读书人也无法离开土地,除非做官。
所以中国的社会制度便是家族制度,传统中国把社会关系归纳为五种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这五种关系中三种是家族关系,另两种也是家庭关系的延伸。
而生活在海洋国家的西方人,靠贸易维持繁荣,他们首先是商人。
商人就要与账目的抽象数字打交道。
然后,他们才和数字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打交道。
商人同时又是居住在城镇中的人。
他们的活动要求他们在城镇聚居,因此他们的社会组织不是根据家族的共同利益,而是更多地反映城镇的共同利益。
东西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东西方文化语境的差异导致了东西方交际方式的差异,根本原因在于东方文化注重维护群体和谐,强调社会等级制度,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利益至上,淡化社会等级制度。
这些差异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方交际中的文化特点东方文化中的等级观念、身份观念很强,言谈举止非常注重礼貌,以此体现双方在地位等级上的差别;东方人注重意境,语言表达含糊,常常给人欲言又止的感觉,这就要求听者依靠说话时的语境来理解说话人的意思,而且东方人常常把沉默当作一种回应的方式,所以有时在交谈中甚至还要考虑说话人的神情举止,以便做出正确的推断;东方人重视面子,说话往往迂回婉转,尤其是当与对方意见有分歧时,语言更为隐讳含糊,有时因为担心伤和气,伤感情,对有些话甚至避而不谈,以求一团和气;东方文化重集体负责,如果是在商务谈判桌上,东方人会想好了再说,因为一个人的发言代表的是一个团体的意见,说话人比较谨慎;东方文化在矛盾面前往往采取回避或者拖延态度,静观事态发展,有时会因此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
2、西方交际中的文化特点西方文化中人们更重视平等,谈话举止相对轻松随意;西方人在交际过程中注重的不是意境,而是言传,语言表达清晰达意,在与他人的交流沟通中文字的运用几乎涵盖所有的有效信息;诚实是为西方文化所重视,西方人凡事以事实为依据,说话的方式也非常直截了当,遇到不同意见时不惜针锋相对以求是非曲直;在集体与个人之间,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样是谈判,西方人常常边想边说,在权责范围内可以自行作出决策,注重谈判的实效;在矛盾面前,西方人习惯于直接面对,主动分析问题所在,并采取积极的态度解决矛盾,具有相当的办事效率。
以中国人讲“面子”这一文化传统为例,中国人对人对事比较婉转曲折,生怕伤了自己和别人的面子。
相反,美国人则坦诚和直率,举止言谈直言不讳,不善于转弯抹角。
对他们来说,问题的实质和利益的所在,远比保全“面子”更重要。
这些文化特征也可以反映在谈判之中。
东西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文化差异摘要:东西方文明起源不同,发展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在长久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差异,尤其是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也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可是正因为差异性,才导致丰富性,由于丰富性才导致多样性,整个社会才生生不息,才有活力。
关键词:东西方(east and west)发展(development)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t)日常交往(daily conditional)多样性(diverse)由于东西方历史发展背景,发展方式和发展的历史年代不同,导致了在文化方面的许多差异,在这种差异体现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就有很明显的体现。
在熟人见面打招呼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问候,即寒暄,就是打招呼”①人们传统的打招呼的方式是问对方:你好,好久不见,吃饭了没有,…其实对方并不是真的想知道你吃饭了没有,而是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尴尬的相遇,是一种很和善的打招呼的方式。
在西方,人们一般会讨论天气情况,或许双方都知道天气却如何却都彼此说天气很好,一般说“what a nice day ”之类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还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
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中西方熟人们见面时如果看到对方穿了一件新衣服都会赞美他们“你的衣服真漂亮”“how nice your ”,一般中国人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更多的是羡慕,并直接赞美。
西方人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礼貌就是从着重女性培养起来的”②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衣物的价格。
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
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中国的“礼,在汉语中本意为敬神,后引申为敬人。
”③.单就一见面的这些打招呼的不同就能看出来中西方人们在交往方面有很大的文化差异。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主要是什么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在感谢对方接待时往往是这样几句话:你们国家很美丽,你们人民很友好,你们接待很周到,等等。
他们认为万里迢迢从东方到西方,难道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为什么一律都是这么三句话呢?后来有一个代表团走的时候,除了三句话以后,他说,我现在想提点建议。
论东西方休闲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
论东西方休闲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母慧蓉指导老师:孙俊峰年级:旅管094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需求也在大大地增加,休闲已经成了人们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到以前想象不到的地步;而在发展中国家,如在中国,休闲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速度也很快。
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具有怡情养性、调适心灵的特点。
西方人追求自由幸福的动态休闲价值观,而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天人合一的静态休闲价值观。
中国休闲文化要积极吸取西方休闲文化的精华并与之实现很好的融合,这样,才能满足休闲时代人类多元的休闲需求,让人们在享受休闲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中华名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休闲文化方面,更是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休闲文化。
正如龚斌在《中国人的休闲》前言中所说:‚中国人的休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等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人的休闲文化大致有如下特点:1,涵泳自然:休闲之至境中国人的休闲,最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
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写出了中国人的闲适和最高境界,即悠然的自我与外在自然景物的水乳交融。
这种追求涵泳自然的休闲之境,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从东到西的人们的休闲活动有何不同?
从东到西的人们的休闲活动有何不同?一、东方休闲活动的特点东方地区休闲活动以文化传承为主导,丰富多样。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休闲活动:1. 书法与绘画东方人对书法与绘画有独特的嗜好,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休闲和修身的方式。
书法与绘画注重笔墨纸砚,追求用笔墨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美学意义。
这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方式。
2. 茶艺茶艺在东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饮茶的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和社交的方式。
人们通过泡茶,品味茶的香气和滋味,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茶艺注重细节和仪式感,让人心情平静,放松身心。
3. 园艺东方人热爱园艺,他们喜欢花卉、盆景和庭院的美丽。
园艺是一种与大自然亲近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种植花草树木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同时,园艺也是一种耐心和耐力的训练,让人体验与自然相融合的乐趣。
二、西方休闲活动的特点西方地区休闲活动注重个人自由和多样性,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休闲活动:1. 运动与健身西方人非常注重身体健康和运动锻炼。
他们参与各种运动项目,如游泳、篮球、足球等,以提高身体素质和保持健康。
此外,西方人还倾向于健身房和瑜伽等室内运动方式,以强调身心健康的平衡。
2. 电影与音乐西方人热衷于电影和音乐艺术,他们喜欢在休闲时间观赏电影和参加现场音乐表演。
电影和音乐给人带来了欢乐和放松的体验,也是一种文化享受和心灵寄托。
3. 旅行与探索西方人喜欢旅行,探索新的地方和文化。
他们乐于参观历史古迹、名胜景区和艺术展览,以扩展自己的视野和体验其他文化。
旅行让人们放松心情,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
三、东西方休闲活动的差异东方休闲活动注重内心的平静和通过艺术形式来寻求美的追求,强调身体与心灵的和谐。
而西方休闲活动更加注重运动、娱乐和文化享受,注重個人自由和多样性。
总结起来,东方和西方在休闲活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东方休闲活动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艺术的美感,例如书法与绘画、茶艺和园艺。
而西方休闲活动注重体育运动、音乐和旅行等形式的娱乐和文化享受。
中西休闲差异(1)
中西休闲差异
一、中西休闲文化共荣 (一)休闲目的的同一性 (二)形态的同一性 二、中西休闲趣味上的差异 (一)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二)休闲活动的动静状态不同 (三)休闲活动的形式和功能的不同
休闲目的的同一性
不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休闲哲学,还是东方儒道释的休闲观念,人们普遍具有 对真、善、美的真诚追求。 孔子主张:“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因此,即使休闲也要以“大道” 为先,体现孝道及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 亚里士多德说:“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 宁。”这启示人们,在休闲活动中要去把握复杂多变现象背后的单纯,去探 索世界隐秘中的不变。
形态的同一性
一、中西休闲文化共荣
休闲不是个体的,而是在生命共同体中实现的。 东方人认为:劳动成了艺术,工作成了游戏,人们才能从中感受 到绚烂至极的体验,这也就是“休闲”的完美境界。 西方人不喜欢在狭隘的家庭环境中度过闲暇时光,而要在街头、 运动场、剧场和广场上度过空闲时间。
历史文化上的差异
二、中西休闲趣味上的差异
儒家思想讲究仁、义、礼、智、 信及忠、孝、悌、节、恕、勇、 让,这些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西方认为“幸福存在于休闲之中 ”,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奔放。
休闲活动的动静状态不同
二、中西休闲趣味上的差异
中国人: 目的是为了找寻安宁的乐土 一般偏向于静态
西方人: 目的更多的挑战与快乐 一般偏向于动态
休闲活动的动静状态不同
二、中西休闲趣味上的差异
中国的休闲文化则注重个人 活动。 中国哲学注重“和谐”与“ 内修”。
西方休闲文化重视集体活动。 西方哲学重视“存在”,崇尚 “生命在于运动”。
谢谢观看THANK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西方休闲文化对比
3.民族性格的不同。似乎欧美人的遗传基因中有更多“食 肉动物”的成分,躁动、进攻、征服、野心勃勃。美国CNN 创始人泰德.特纳是一名优秀的海上帆船运动员,也是一名 出色的驯马高手,近七十的高龄还自己开飞机上天„„;而 善良中国人的性格里有更多“食草动物”的特征,内省、 安身、守命、循规蹈矩。 4.价值观念的不同。我国具有传统休闲价值观的人会很看重预 先制定出休闲计划,确立休闲目标,寻找竞争对手,希望掌握特 殊的知识和技能来不断完善自己,同时还要有效地利用时间,以 期得到最大的收益。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往往把从事休 闲产业的人誉为“亲善大使”,因为他们既运用智慧,又付出爱 心,以一种特殊的品质和技巧传递爱的精神,帮助人们找到真正 值得参与的活动,使这个世界变得安全、温馨和美好;使人在休 闲中既丰富思想,又陶冶情操;使人的生命既丰富多彩,又获s
5.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生产的快速 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城市劳 动者的工作时间不断缩短。目前,我国已有法定公休日 114天,这意味着我们每年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闲暇中度 过。我国政府对休闲时间和内容的调整和制度性安排,表 明我国已经开始启动休闲经济的闸门。这种制度性变革 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文明 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消费结构变化的必然产物。
面对中西方的休闲文化差异,我们可以做什么?
1 中西方相互借鉴。中国人很多传统的娱乐方式可以传 于西方,如书法:有人把练书法、绘画比作“不练气功的 气功锻炼。养花:养花不仅可以供人欣赏、美化环境、令 人赏心悦目,而且花的香气还能起到灭菌、净化空气的作 用。 西方也有很多休闲方式可以让中国人借鉴,探险:能够增 强素质,提升个人的勇气,个人能力吃苦能力,对人生是很 有积极作用的,同时培养个人的自力更生的能力。蹦极: 能最大限度的刺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更大的挑战自我 。
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差异的原因
1.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差异的原因(1)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到其所在国家文化的影响。
例如,美国文化具有大量消费资源的特征。
美国经济实力强大,为其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
美国消费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表明,美国消费者的基本心理特征是:追赶时髦,不仅对商品内在质量要求高,而且喜欢商品的新奇。
追求自然健康,市场上的健康食品、保健饮料、健身器具、旅游物品等成为消费商品中的新宠儿。
追逐个性档次,人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念进行消费,表现出与众不同,以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同时对高档商品有较强的购买欲望,从而使一些名牌服饰、手表、珠宝、高档食品等,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
注重方便有情趣,根据美国生活节奏快速化的趋势,生产厂商开发产品也越来越注意如何使消费者节约时间。
(2)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改变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在全世界范围内,日本消费者的行为变化是最为剧烈的。
日本消费者在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看齐国际标准,新潮商品、新潮购买方式就是典型的代表;储蓄意识保持传统习惯,富裕的日本人仍然坚持勤俭节约,积极储蓄的习惯;购买过程考察严格,在世界市场上有这样的共识:日本消费者最为挑剔;消费目标注重实用,日本的消费者选择商品时,首先考虑它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是否能使自己快乐,是否便于使用。
(3)传统文化深层次控制着消费意识。
欧洲文化向来有高消费传统,消费者由于资金雄厚,购买力高,其消费中表现出明显的喜新厌旧、追求时髦的心理特点,从不满足于已有的商品,总是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选和购买新产品。
他们对消费品的心理需求可以概括为:富有营养、方便食用的食品饮料;张扬个性、引领潮流的服装服饰;设计艺术、色彩和谐的家庭陈设;电子科技、张显档次的家用电器;快速便捷、安全实用的交通工具。
2.东西方消费者行为差异的表现消费社会学把消费看作是一种文化系统,即消费文化。
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消费社会学认为,消费受到文化的影响、驱动和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东西方休闲文化差异及产生的原因母慧蓉指导老师:孙俊峰年级:旅管094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休闲是人的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
休闲是人类对自身的人文关怀,是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时间和休闲需求也在大大地增加,休闲已经成了人们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高到以前想象不到的地步;而在发展中国家,如在中国,休闲产业的地位也得到了加强,其发展速度也很快。
休闲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具有怡情养性、调适心灵的特点。
西方人追求自由幸福的动态休闲价值观,而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天人合一的静态休闲价值观。
中国休闲文化要积极吸取西方休闲文化的精华并与之实现很好的融合,这样,才能满足休闲时代人类多元的休闲需求,让人们在享受休闲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中华名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宝库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休闲文化方面,更是有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理解方式和行为方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休闲文化。
正如龚斌在《中国人的休闲》前言中所说:‚中国人的休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自然哲学,人格修养,审美情趣,文学艺术,养生延年等许多方面都发生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人的休闲文化大致有如下特点:1,涵泳自然:休闲之至境中国人的休闲,最崇尚自我心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与融合。
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写出了中国人的闲适和最高境界,即悠然的自我与外在自然景物的水乳交融。
这种追求涵泳自然的休闲之境,与中国的传统的文化特点密切相关。
2,崇尚闲趣:休闲之灵魂‚闲游闲趣,闲有闲情。
休闲贵有情趣。
有无趣味,乃是评判休闲品味之高下的一大标准。
同是饮酒,细斟慢酌是趣,同时游览,濯足清泉是趣,登高赋诗是趣,而折花打骂,污染山水则是无趣。
趣味是闲暇的灵魂。
闲暇有无趣味,取决于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有趣味并懂得美的人,看似平凡的休闲活动,都能显出闲趣来。
反之,即使家有名园,古玩满室,也不过附庸风雅,何趣之有。
3,闲情寄艺:休闲是艺术中国士大夫文人的休闲,常伴随着琴棋书画,伴随着美酒音乐佳人,这就是生活的趣味化和艺术化。
诸如,文人的雅集便是中国历代文人重要的生活内容和娱乐方式,即邀几个知心朋友,或饮酒花下,或去曲水流觞,或登高赋诗,或清谈娱心,闲暇之中陶冶性情,亲近艺术,也创造艺术。
4,普通劳动者的闲暇生活上述分析的主要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休闲生活方式特点。
但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本质上却是极其辛劳并饱尝苦难的,所谓悠闲与风雅文化,距离他们实在太远,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权利去享受文人在书斋里日常享受的山水园林以至声色宴饮之乐。
然而,普遍的老百姓自有他们的休闲之乐,他们总是力求‚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把握着劳逸适度的分寸。
享受着知足常乐的清平之福。
在当代,提出休闲学研究的学者是于光远先生。
早在1983年他就指出:‚我国对体育竞赛是很重视的,但体育之外的竞赛和游戏研究得很不够。
在中国的高等院校中没有一门研究游戏的课程,没有一门游戏专业,没有一个研究游戏的学者。
这不是什么优点而是弱点。
1994年他又进一步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
1995年在他的倡导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研究策划中心,使我国的休闲文化和休闲哲学方面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二、西方休闲学演进西方,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把休闲誉为‚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是科学和哲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这一思想已成为西方文化的传统。
美国学者认为,休闲学在美国的诞生是以1899年凡勃伦发表的《有闲阶级论》为其标志。
尽管当时凡勃伦试图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分析和证明休闲与消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他十分敏锐地注意到:资产阶级新权贵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已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和享乐,‚闲暇时常采用‘非物质的’,是准学究或准艺术的以及讨论各种事变的知识。
‛他在该书中提出,休闲已成为一种社会建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继他之后,许多学者加人到休闲研究的行列,大批严肃的休闲学研究著作不断问世,形成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又一剖面。
这里介绍几位对西方休闲研究影响较大的人物。
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皮普尔在其仅有几万言的书中,以深刻而精辟的语言阐释了休闲作为文化基础的价值意义,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空闲时闻所决定,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休闲有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上帝给予人类的‚赠品‛。
皮普尔认为,人有了休闲并不是就拥有了驾驭世界的力量,而是由于心态的平和使你感到生命的快乐。
否则,.我们将毁灭自己。
《休闲:文化的基础》自1952年问世以来,不仅对西方休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了西方哲学思想的一面旗帜。
荷兰著名学者约翰一赫伊津哈所著的《游戏的人》,同样是西方休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他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
人只有在游戏中才最自由、最本真、最具有创造力,游戏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
这部书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家、哲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现年已近百岁的莫德默-阿德勒,一生致力于教育,倡导‚哲学走向每一个人‛。
他特别关注休闲与工作的关系,指出了现代人忽视了休闲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批评人们忘记了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教导我们的‚休闲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我们需要崇高的美德去工作,同样需要崇高的美德去休闲。
休闲可以使我们有意义地生活。
‛他呼唤人们珍惜休闲、善待休闲。
美国哲学家查里斯一波瑞特比尔,其《挑战休闲》和《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两部著作,是被西方公认的休闲学研究力作,该书指出,随着人的自由时间的增多,我们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也越来越多。
我们只注意到工作的伦理,却没有思考如何发展休闲的伦理。
因此,他提出以休闲为中心的教育。
这两本书作为姊妹篇集中讨论了: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关注休闲?这将意味着什么?休闲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休闲教育的概念基础是什么?它与人类的价值和情感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另外,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简单生活‛运动,可以看作休闲学研究的硕果,且这个硕果越来越大。
三,中西方休闲文化差异的表现尽管休闲是人类普遍的生理需要和娱乐活动,但由于国民性不同和社会背景差异,东西方休闲文化也大不相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休闲的历史走向不同由于中国与西方社会的历史差异,使休闲的历史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程。
西方的休闲活动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马鞍型曲线,在古希腊的圣哲亚里士多德。
伊壁鸠鲁等人那里,对享乐和消闲都十分关注并大肆鼓噪。
2,休闲活动的性质不同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传统休闲活动以静态为主,而西方人的传统休闲活动以动态为主。
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激烈的运动。
即使是外出旅游,也不过是依傍‚杨柳岸晓风残月‛,作静态观赏,与大自然共享一份安闲之乐。
西方人信奉伏尔泰的‚生命在于运动‛的名言,而中国的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西方人的动是动中求静,与健身中兼求娱心。
中国人的静是静中求动,与怡情样性中兼求养身。
3,休闲活动的形式不同西方的传统休闲文化注重集体活动,而中国的休闲文化则注重个人活动。
西方除全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挣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对成伙的比赛。
中国的传统休闲活动大多是个人项目,如打拳、练气功导引养生等等。
四.东西方休闲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东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归根结底是其国民性的差异,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层的原因,中西民族所处的文化生态是不同的,由此导致了不同的国民性,从而影响到休闲文化的差异。
西方的海洋文明和工商社会使西方民族产生了动态性格和冒险勇进的民族性格,而中国的大陆文明和农本社会则使中国人形成了静态性格和稳健内敛的民族个性,中西休闲文化的区别导源于各自社会所植根的文化土壤及其所派生的国民性差异。
西方社会的动态性使他们的休闲活动趋向于急速和激烈;而中国社会的静态性使其休闲活动趋于缓和柔曼。
中西民族的国民性之不同,也体现在所崇拜的自然之物不同。
西方人崇拜太阳神,因此其文化精神便显现出积极主动热烈奔放的特征,中国人崇拜月亮神,因此其文化精神便显现出被动恬静温柔内敛的特征,由此影响到其休闲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是旨在通过消闲,从广阔的和谐的宇宙中找寻一种飘飘然的快意,在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中取得心灵的慰藉;西方人则专注于通过消闲追求热烈的感官享受,并通过强烈的纵欲获得以自我为主体我的人格意识。
所以有人就中西消闲做了比喻说:‚西方古代娱乐生活,恰似耀眼炽热的太阳,振奋着人们的精神,给予人们奋发的力量。
而东方古代的娱乐生活,则更像温柔慈祥的月亮,守护者人们那恬静和谐的梦,抚慰着人们那宽仁宏大的心。
‛第二,东西民族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是不同的。
西方信奉天人分离和主客对峙,西方社会因此走上了以征服自然为目的的道路,影响到他们的休闲文化上便出现了剧烈的。
竞争性的体育竞技活动。
中国人则讲究天人合一和主客混溶,这是中国社会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把自己放在大自然中间,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从而对自然产生了无尽的依恋和欣赏。
自然给中国人的心灵带来了极为美好的印象,对中国人的心性有着妙不可言的调适作用。
结语休闲文化是人生享受的文化,是人类对于自己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享受和品尝。
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上的差异,为未来中西方休闲文化的互补和融洽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因此,我们在继承我国的传统休闲文化的过程中,应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的辩证法的观点,正确看待中西方休闲文化之优劣和两种休闲文化和交流的现象,既要敢于大胆吸收西方休闲文化之精华,又要敢于大胆吸收西方休闲文化之精华,又要敢于剔除我国休闲文化之糟粕,同时也要不断地弘扬和挖掘中华民族自己优秀的休闲文化,使21世纪中国人的休闲文化向着更健康更有品位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