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潮》

合集下载

第8课《听潮》教案

第8课《听潮》教案

8.《听潮》主备人课型集体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审核人丁梦阅读新授9月22日9月下旬七年级备课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生字词,并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3.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4.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材分析《听潮》是鄂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

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了两篇关于海的文章,那但那都是用“看”的,现在,我们来听一个关于海潮的音频,来感受一下大海的波澜壮阔,随着音乐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海的图画。

听完这个音频我相信大家对海潮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有一个人对海潮的认识相当独到,他就是鲁彦,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听潮》的作者。

二、作者背景介绍:鲁彦(1901-1944),原名王燮臣,又名王衡、返我。

浙江镇海人,现代作家兼翻译家。

其作品风格自然朴实,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其题材与叶圣陶、许钦文相近,故称“鲁迅派”作家。

主要作品有《釉子》《童年的悲哀》《雀鼠集》《驴子和骡子》,翻译作品有《波兰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因为多翻译被压迫民族作品,也被称为“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家”。

三、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一遍课文,注意勾画生字词,并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生字词窗棂(líng) 云汀(tīng) 芳醇(chún) 琼台(qióng) 眼睑(jiǎn)汩汩(gǔ)战栗(lì)罅隙(xià xì) 拨剌(là)壁垒(lěi)五、总体感知课文全班快速阅读全篇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论鲁彦《听潮》的象征意蕴

论鲁彦《听潮》的象征意蕴

论鲁彦《听潮》的象征意蕴摘要:象征性散文往往主题深邃,重间接抒情,在作品形式内容之外,总蕴含着更丰富更深刻的意蕴。

本文就鲁彦的散文《听潮》的象征意蕴进行了大胆、合理的论述和探讨,笔者认为文中的‚海潮‛象征了夫妻间性爱生活的来去之‚潮‛,并在此基础上并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关键词:象征;鲁彦;听潮;‚性‛一、‚象征‛的界定‚象征‛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中,意为‚一剖为二,各执一半的木制信物‛,逐渐地,这个词引申出自己的含义,直到它意为形式对思想、有形对无形的一切约定俗成的表现,即成为一种形式代表,一种抽象事物。

而这里要说的是修辞层面的象征问题,也就是我们最为熟知的所谓‚象征手法‛(一种表现手法)的问题。

表现为用此物意指彼物,用某种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精神品质或现实关系,表达与之相似的思想情感,是一种含蓄蕴藉的艺术手法。

黑格尔认为,象征‚是一种外表形式上就已可暗示要表达的那种思想的符号。

同时,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却不应是它本身那一个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性的意义。

‛①这里,黑格尔指出的就是象征所蕴含的意义需要通过暗示来表现。

在中国,象征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兴‛。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诗歌佳作。

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

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修辞意义上的象征手法,主要指的是隐喻、暗示、借代等修辞策略。

在这一点上,它很容易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相混同,虽然说象征手法来源于‚兴‛。

比如说周作人就曾提出‚象征即‘兴’‛的观点。

‚兴‛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是作为一种客观艺术手段来使用的,而‚象征‛除了其手段方面的功能特征以外,它是对世界本体的一种认识,这一点比其作为单纯的艺术手段更为重要。

八年级语文《听潮》鄂教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听潮》鄂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听潮》鄂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听潮》课标要求[知识与能力]1.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运用文字塑造声音,抒发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赏析和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 品读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感情的根底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编写阅读提纲。

并在课外进展拓展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题详解[关于作者]鲁彦〔1902—1944〕,原名王衡,生于某某镇海。

[背景资料]本篇课文节选自《听潮的故事》,收在《驴子和骡子》中。

原作前半局部写听潮,后半局部写听潮引起的故事,课文是前半局部。

《听潮》写的是1929年发生的事。

当时中国社会正处在最黑暗最困难的时期,国内阶级斗争十分激烈,蒋介石继“四一二〞政变后,又屡次发动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被迫转入地下,正在积蓄力量深入开展。

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鲁彦,一生饱经颠沛流离和贫困折磨,抱着“写作为人生〞的理想,正苦苦地探索着人生道路。

他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加上他在1928年因如实报道了“蔡公时惨案〞的真相,而受到国民党政府的无情迫害,次年流落某某。

他是带着欲求一方净土乐地的心情到普陀山,然而,在那人欲横流的旧中国,哪有什么理想境界呢?在普陀的遭遇令他深深地失望。

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面前,作者内心充满无限矛盾,“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在大海的潮涨和潮落中,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新的顿悟——现实的黑暗与光明,人生的痛苦与欢乐,不是恰同海潮涨落一样互为条件,交替变化吗?正是这种顿悟,使作者增加了冲破黑暗,改造现实,追求理想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题目解说]作者通过对潮声的一往情深的绘声绘色的描写,抒发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激情,表达了对生活对未来热烈追求的人生态度。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人教版

《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解答:.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解答:“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解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解答: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解答:..……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②层:具体写景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解答: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解答.月色美,触景生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解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解答.月色皎洁。

空灵。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解答:.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再______,最后______。

散文中表现“象征”或者“通感”的句子

散文中表现“象征”或者“通感”的句子

散文中表现“象征”或者“通感”的句子•一、找了些通感的句子,有些是课文上的。

总的来说,个人认为这些手法的运用全在自己的感觉上的体会。

1、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这是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香气诉诸于嗅觉,色彩诉诸于视觉,梦幻是大脑的幻觉,人的感觉是可以沟通的。

作者是想把无形的香气,转化成有形的颜色用来形容飘渺轻柔的感觉。

2、朱自清《春》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3、朱自清《荷塘月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顾骧《夜籁》清幽徐缓的琴音若断若续,空气里似有暗香浮动。

5、.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鲁彦《听潮》)6.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

(迟子建《原始风景》)7.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8.突然有钟声缓缓飘上来,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轻柔。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9.莲妮好快活,银铃似的笑声把个初夏的早晨布置得一片灿烂。

(金曾豪《野种》)10.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高风《金黄的大斗笠》)二、象征的例子不多举了,以前学过《白杨礼赞》、《海燕》当中就有不少。

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鲁彦《听潮》

鲁彦《听潮》

鲁彦《听潮》离钱江大潮涌来的时刻,还有一个小时。

观潮台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人。

江风带来一股咸涩又腥臊的味道,但感觉是微微的。

太阳不是很大,这样观潮恰好。

我注意到了一个人,他坐在水泥台阶上,一动不动,忽儿低头冥思,忽儿面带微笑。

我觉得他有些异样,走近后发现他是一个盲人,眼睛细细的,陷在了肉里,没有一丝光亮。

再看看他的身边,左边是一对情侣,右边是一对年轻夫妻。

显然,他是一个人来的。

我朝着他看。

盲人突然说:“你也看潮吗?”我吃了一惊,难道盲人能够看到我?盲人说:“你挡住我的阳光了。

”我看到,自己的阴影刚好落在盲人的身上。

他竟然可以感受一片那么微小的阳光从身上游移或失去。

这样,我就算和盲人认识了。

盲人是萧山人,家离观潮点有二十多里路,每年秋季观潮日,他都会徒步前来,每次都会选择坐在这个位置。

我对一个盲人也来观潮,有些惶惑,我小心地问:“你能看到潮水吗?”盲人说:“看不到,但是,可以听啊。

譬如现在,江风在轻轻地吹,江浪在敲打堤岸,还有江鸥,应该有很多,它们在追逐。

”我惊异于盲人的描述。

现场的一切,果然如此。

“还有很多人,可能有几百,或者上千,有杭州本地的,还有外地的......”我笑问:“你怎么知道有上千人的?”盲人深吸了一口气,轻声说:“我闻到了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汗味。

”我也深吸了一口气,但,我的鼻腔里,没有别的,只有那江风带来的淡淡江风的腥臊味。

离大潮到来的时间越来越近,看台上的不少人开始站起来观望,但江面仍然平静,只有浪儿在轻轻地摇。

我感觉太阳下面波光粼粼的江面,像是在酝酿着什么。

突然,盲人站了起来,大叫道:“噢,潮水来了!”江面仍然平静,丝毫未见异样。

盲人身边的人,奇怪地看着他。

我对盲人说:“涌潮预报时间是14:25,现在还早呢。

”盲人说:“不对,来了,我听到了。

”看台上几个拿着望远镜的看客突然发出欢呼声,继而,欢呼声汇集成一股,回荡开来。

潮水果然来了。

在几公里外的江面,一条白线,慢慢逼近。

也许你不会相信,第一个“看”到潮水的,竟然是一个盲人。

《听潮》的绘景和寓意

《听潮》的绘景和寓意

《听潮》的绘景和寓意
《听潮》的绘景和寓意如下:
在文章里,作者通过在海岛上看到的大海的情态,集中描写了海潮的涨落,热情地赞美了海的静谧美、雄壮美,表现了对大海力量的向往和歌颂。

海潮的涨落,本无什么独特的地方,天天如是而已。

但作者描形绘景,历历如画,大海显得是那样神奇莫测,变幻无穷。

有时宁寂沉吟,温柔静谧,有时咆哮呐喊,雄壮有力。

这种感人的魅力是与作者高妙的绘景艺术分不开的。

绘景,离不开观察和感受。

《听潮》的寓意对大海力量向往和歌颂。

鲁彦《听潮》原文(作品赏析)

鲁彦《听潮》原文(作品赏析)

鲁彦《听潮》原文(作品赏析)听潮鲁彦一年夏天,我和妻坐着海轮,到了一个有名的岛上。

这里是佛国,全岛周围30里内,除了七八家店铺以外,全是寺院。

岛上没有旅店,每一个寺院都特设了许多房间给香客住宿。

而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有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

我们就在一个比较幽静的寺院里选了一间房住下来——这是一间靠海湾的楼房,位置已经相当的好,还有一个露台突出在海上,朝晚可以领略海景,尽够欣幸了。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现在这海就完全属于我们的了!”当天晚上,我们靠着露台的栏杆,赏鉴海景的时候,妻欢心地呼喊着说。

大海上一片静寂。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

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

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

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这时候,妻心中的喜悦正和我一样,我俩一句话都没有说。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花间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甜美;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

海睡熟了。

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也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

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似的,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

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而且声音愈响愈大。

怎样赏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怎样赏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怎样赏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在一般记叙文、各种散文文学作品中,经常会碰到景物描写,我们如何全面理解、准确分析其表达作用呢?赏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首先,我们应从思想内容上考虑。

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抒发感情。

景与情常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承的,正所谓“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这是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诗歌、散文中尤为常见。

比如《春夜喜雨》,诗人精微描摹润物的春雨悄悄降临的景,以抒发诗人闻到春天气息的喜悦之情。

类似的古典诗词是很多的。

《春》、《听潮》中对春天、大海的赞美之情也是借助景物描写进行的。

二、渲染气氛。

这一点在小说、戏剧中很常见。

《生命的意义》一文用“冷冷清清”、“阴森森”的景渲染了刚刚遭受白匪屠杀、严重破坏的肃杀气氛;用“苍翠的小树”、“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战胜白匪后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气氛。

《孔乙己》一文结尾部分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种悲凉阴冷的气氛。

三、衬托人物。

这一点还可细分为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人物性格特征等等。

也经常出现在小说、戏剧中,写人的记叙文中也有。

《七根火柴》的开头写的是艰苦、阴森、荒凉的景色,烘托了卢进勇苦恼、着急和盼火的内心活动。

《社戏》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表现了孩子们去看社戏的欢快而迫切的心情。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出游之前有一段轻快明丽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欢快的心情;而见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变得阴郁浓重,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驿路梨花》一文三次写梨树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与花交相辉映,衬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表现了梨花姐妹助人为乐的思想品质。

四、突出主题。

这种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末尾。

《七根火柴》一文最后的夜景,烘托了红军战士生起篝火后的欢乐情绪,说明无名战士用生命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发挥了巨大作用,从而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突出了中心。

《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人力车夫与自然的关系,反映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

鲁彦简介——精选推荐

鲁彦简介——精选推荐

鲁彦简介鲁彦简介鲁彦(1901-1944),原名王衡,浙江镇海⼈,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乡⼟⼩说家。

20年代初曾在北京⼤学旁听鲁迅的《中国⼩说史》课程,⼤受裨益,开始创作时遂⽤笔名“鲁彦”以表达对鲁迅的仰慕之情。

王鲁彦的⼩说主要是短篇,代表作有短篇⼩说集《柚⼦》《黄⾦》等,30年代写有长篇⼩说《野⽕》(《愤怒的乡村》)《童年的悲哀》《⼩⼩的⼼》《屋顶下》《河边》《伤兵旅馆》和《我们的喇叭》等。

散⽂《听潮》曾⼊选中学课本。

【⼈⽣经历⼈⽣经历】】1920年,参加由李⼤钊、蔡元培等创办的⼯读互助团,⾃上海到北京⼤学旁听。

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学、周南⼥学和第⼀师范任教。

同年,在11⽉号的《东⽅杂志》发表处⼥作《秋夜》。

此后陆续发表不少⼩说,其中包括描述军阀杀⼈暴⾏的早期代表作《柚⼦》。

1926年出版第⼀部⼩说集《柚⼦》。

1927年任湖北武汉《民国⽇报》副刊编辑。

1928年春⾄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

1930年,⾄福建厦门任《民钟⽇报》副刊编辑。

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极不安定的⽣活中迎来了⽂学创作的丰收期。

采⽤浪漫、象征等不同⼿法进⾏创作探索,逐渐成为乡⼟写实派的⼀位重要作家。

发表于1927年7⽉号《⼩说⽉报》上的《黄⾦》标志着王鲁彦的“乡⼟⼩说”创作进⼊了成熟的境界。

⼩说描写了⼀个⼩有产者不断遭逢灾祸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情世态。

此后,他更多的关注现实。

抗战前⼣,重要作品长篇⼩说《野⽕》出版,作品描写了江南农民的悲惨⽣活和⾛向⾃发反抗⽃争的真实图景。

抗战期间,创作了《炮⽕下的孩⼦》、《伤兵医院》等短篇⼩说并结集出版,并在《⼴西⽇报》副刊上连载长篇⼩说《青草》。

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作。

这⼀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型⽂学刊物《⽂艺杂志》,为抗战后期⼤后⽅最有影响⼒的⽂学期刊之⼀。

1942年出版了最后⼀部⼩说集《我们的喇叭》。

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语文:第2课《听潮》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语文:第2课《听潮》教学设计(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下)

《听潮》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听潮》这篇抒情散文,以“我”和“妻子”观赏大海的落潮→涨潮→高潮为线索(详细描绘了这三种状态的大海),以欣喜之情为基调,以“听”字统领全文,贯穿始终。

落潮写静,涨潮写动;静时柔情脉脉,动时雄健奔放,刚柔相济,相得益彰。

作者对大海的深情,融注在各种景物中,以物我交融来抒发赞赏之情。

本文为我们描述了三幅大海图,即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不管是轻描素抹,还是浓墨重彩,字字含情;不管是激昂高亢,还是轻缓舒徐,句句有意。

情与景融为一体。

如月下大海,波光闪闪,浩渺无垠,那么恬静,那么柔美,那么圣洁,似乎远离了尘世的纷扰。

他们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但那喜悦之情,真可说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这种宁静、安祥、温柔、亲昵,是一种静谧之美。

当大海掀起洪波巨浪,“响雷般地怒吼着”的时候,妻惊叫了,“战栗了”。

真是物我交融,情与景糅合在一起了。

“这是伟大的乐章”“来的时候凶猛,去的时候又多么平静呵!一样的美!”在写海潮的整个过程中,既写景物,也写感受,使情景含一。

心随潮动,情随潮迁,海潮起伏,也如作者心潮起伏,内情与外境达到完美的结合。

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作者在写看潮之感时,不是直接写海潮上涨,海浪汹涌的壮观,而是由近及远,描绘宁静的夜海景色,渲染出“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气氛,以静衬动,使海涨潮的动景更为壮观。

2、抓住特征,描绘海潮。

作者抓住海潮汹涌澎湃的特征,先写潮涨的声音、情态和性格;然后从声、光、色、形等方面来描绘渲染;最后重笔描绘涨潮达到高潮时的雄伟气势和惊心动魄的奇观。

开始写海在沉吟,像是情人的蜜语,微风拂过琴弦。

继而钟声惊醒了海的酣梦,“我们脚下的岩石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而且声音愈响越大起来。

”“海自己醒了”“岩石也仿佛渐渐战栗,发出抵抗的嗥叫,击碎了海的鳞早,片片飞散。

”接着“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声音也就越大了。

“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

第2课《听潮》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2课《听潮》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2课《听潮》课文精讲(北京课改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主干知识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窗棂〔〕赏鉴〔〕云汀〔〕慵懒〔〕汩汩〔〕
拨剌〔〕吞没〔〕掺杂〔〕
2.依照拼音汉字。
深àn___ huǎng___惚xià___隙nì___爱战___lìháo___叫hān___梦琴___xián
3.讲明句中加点的词语。
3.把握重点:
本文描述了作者与妻子在海边〝佛国〞听潮的一段经历。通过描写大海的变化,海潮涨落的情形,讴歌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大力量。文章借景抒情,作者通过表达潮涨潮落〝一样的美〞的见解,讲明了对大海富于变化的明白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通过〝怕什么,这是伟大的乐章〞,〝我喜爱海,溺爱着海,专门是潮来的时候〞的言表,鲜亮的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伟大力量的歌颂。这就讲明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一辈子态度,启发人们要热爱生活,要勇于在生活的海洋中迎潮,弄潮。
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关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平常的心情来到那个地点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动心灵的最强音:〝如此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那个地点!〞反映了作者期望斗争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以后的追求。
③排比:在描画波峰迭起,浊浪排空,惊天动地的涛声时,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如〝声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马混战了起来。〞这种交响的声音,增强了语势,使读者看起来置身于千军万马的疆场。
5.质询疑点:
作者什么缘故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

听潮的故事-解析

听潮的故事-解析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幽静:幽雅寂静。

赏鉴:欣赏鉴别(多指艺术品)。

云汀t‰ng:这里指云白色的海面。

汀,水边平地。

琼台:玉石筑成的台。

琼,美玉。

芳醇ch’n:芳香纯正。

恍huƒng惚h‘:神志不清。

慵y•ng懒:慵困。

酣h•n梦:甜蜜的梦。

汩g“汩:水流动的声音。

战栗:战抖。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溺nŒ爱:过分宠爱。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鲁彦(1901─1944)现代小说家。

原名王衡,又名王返我,字忘我,浙江镇海人。

文学研究会成员。

长期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桂林创办《文学杂志》。

作品多取材于乡村生活,反映旧中国悲惨的现实与世态的炎凉。

著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童年的悲哀》,长篇小说《野火》后改名《愤怒的乡村》等。

鲁彦是现代作家。

1901年出生,原名王返我,又叫王鲁彦,笔名鲁彦。

浙江镇海县人。

在家乡上过几年小学,后被父亲送到上海学徒。

后到北京参加了蔡元培、李大钊等人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还进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当旁听生。

受“五四”运动思想潮影响,开始文学创作,加入了“文学研究会”。

他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二十多年,写了不少作品,解放后出版了《鲁彦选集》、《鲁彦散文选》。

鲁迅先生把鲁彦的作品归入“乡土文学”一类。

后来一些评论家也说他“以描写乡村小资产者和农民生活见长”。

鲁彦热心提倡世界语,精通世界语,用世界语翻译了许多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像《波兰小说集》、《显克微支小说集》等,当时,还把他称作“弱小民族文学的翻译家”。

1944年,鲁彦就在逃避日寇炮火的动乱生活中,贫病逝世,年仅43岁。

本文原载1934年9月1日《中学生》第47号,后收入《驴子和骡子》。

据作者夫人覃英谈:“鲁彦是现实主义作家,他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四面环海的普陀山。

作者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2、相关知识: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

鲁彦《听潮》

鲁彦《听潮》

• 风来了。 先是一阵阵飘飘的微风,从西北 的海滩那边沙沙地掠过来,轻轻地翻起了 夜行人的衣襟,戏弄着路上的枯叶。旷野 里响着一片轻微的簌簌声。一会儿,风大 了,路旁的高粱狂乱地摇摆着,树上的枯 枝克喳克喳地断落下来。一阵可怕的啸声, 从远远的旷野上响了过来,阴云更低沉了。 沉雷似乎已经冲出了乌云的重重包围,克 啦啦啦像爆炸似的响着,从西北方向滚动 过来。
• 唱了十数句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 了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唱到 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 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 六峰半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 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 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
• 月里的春风,在白天,暖洋洋的,带点潮 湿味儿,吹在脸上,却有点像棉花絮拂着 脸上的味道;可是一到夜晚,特别是深夜, 那股尖厉劲儿,真有点像剪刀呢。夜风在 河滩里飘动着,沙滩里的柳树,像喝醉了 酒似的,使劲地舞动着她满身的嫩油油的 枝条。
• 盛夏的傍晚。一阵阵轻柔的和缓的小北风,飘出 完达山谷,掠过牡丹江面,把果园里的香味,把 大江上的波浪的清凉,一丝丝,一股股地吹送进 江南岸的龙泉镇,渐渐地,镇子里的暴热和喧闹 消歇了。马路旁的白杨、垂柳,庭院中的丁香, 海棠,也全从酷暑的困倦中醒了来。清风在绿叶 间簌簌流动,花香在屋檐下悄悄飘荡。一切都是 惬意的,宁静的。整个沿江排开的小城,如同一 个仰面静卧的巨人,正用它全部身心去感受晚风 的恩泽,去尽享风中那淡淡的幽香和湿润的爽意。
鲁彦《听潮》
• 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 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 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 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 带着欣幸与希望,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 琼台走了去。

2024年安徽省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科目真题冲刺卷

2024年安徽省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科目真题冲刺卷

2024年安徽省小学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科目真题冲刺卷一、【单项选择题】1. 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层通常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等。

下列选项中,能够反射电磁短波,实现地磁波远距离通讯的是()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散逸层正确答案: C2. 张老师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利用周末自费参加专业学术会议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学校得知后,给予张老师警告处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学校做法正确,校内专职教师不得参加校外活动B、学校做法正确,要严格对教师的管理C、学校做法错误,教师享有自我发展的权利D、学校做法错误,该老师没花学校的钱,学校不能管正确答案: C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此诗句中所描写的人物和诗句的作者分别是( )A、岳飞、辛弃疾B、周瑜、杜甫C、诸葛亮、李白D、诸葛亮、杜甫正确答案: D4. 学生张某在高考中,由他人代替考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规定,可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张某停止参加高考( )A、 3年B、 4年C、 5年D、 6年正确答案: A5. 鸡蛋一般不能洗了以后存放,是因为()。

A、易被细菌侵入变坏B、易变软C、易破D、会带走鸡蛋中的养分正确答案: A6. 下列选项中,与“并非所有的鸟都是卵生动物”意思相同的是()A、有的鸟是卵生动物B、有的鸟不是卵生动物C、并非有的鸟是卵生动物D、并非有的鸟不是卵生动物正确答案: B7. 按文学体裁给以下课文分类,正确的是( )。

①《听潮》②《海燕》③《在烈日和暴雨下》④《故乡》⑤《分马》⑥《济南的冬天》⑦《梅岭三章》⑧《七根火柴》⑨《周总理,你在哪里》⑩《菜园小记》A、①③⑥⑩B、③④⑤⑧C、②⑦⑨⑩D、④⑥⑧⑩正确答案: B8. 在几千年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亚洲、非洲、美洲、欧洲都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学、艺术和建筑遗产。

下列文化遗产属于同一个大洲的是( )A、《最后的晚餐》、雕塑“思想者”、雕塑“大卫”B、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帕特农神庙C、《百年孤独》《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D、《飞鸟集》《高老头》《源氏物语》正确答案: A9. “衣裳劲简,彩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概括了一位画家笔下人物形象的特点,这位画家是( )A、周昉B、阎立本C、周文矩D、顾闳中正确答案: A10. 李老师是一名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新教师,在一次集体备课中提出想在之后的一堂课中采用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

怀旧课文100篇

怀旧课文100篇

怀旧课文100篇1.《月亮上的足迹》2.《过万重山漫想》3.《长江三峡》4.《包身工》5.《难老泉》6.《二六七号牢房》7.《筑路》8.《雷雨》9.《孟姜女》10.《芋老人传》11.《一碗阳春面》12.《芙蕖》13.《装在套子里的人》14.《斑羚飞渡》15.《听潮》16.《静夜》17.《求雨》18.《小圣施威降大圣》19.《蝉》20.《贝壳》21.《七根火柴》22.《五蠹》23.《海滨仲夏夜》24.《事事关心》25.《纳谏与止谤》26.《雄伟的人民大会堂》27.《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8.《小马过河》29.《鸟鸣涧》30.《澜沧江边的蝴蝶会》31.《南州六月荔枝丹》32.《向沙漠进军》33.《行道树》34.《窦娥冤》35.《答司马谏议书》36.《触龙说赵太后》37.《鸿门宴》38.《阿房宫赋》39.《病梅馆记》40.《蜡烛》41.《分马》42.《训俭示康》43.《童趣》44.《活板》4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46.《梁生宝买稻种》47.《多收了三五斗》48.《竞选州长》49.《观猎》50.《李愬雪夜入蔡州》51.《毛遂自荐》52.《一件珍贵的衬衫》53.《扁鹊见蔡桓公》54.《捕蛇者说》55.《火刑》56.《滁州西涧》57.《雨中登泰山》58.《最后一课》59.《第一次真好》60.《山中访友》61.《草地晚餐》62.《风筝》63.《丑小鸭》64.《左忠毅公逸事》65.《小麻雀》66.《绿色蝈蝈》67.《在山的那边》68.《风雨》69.《送元二使安西》70.《一件小事》71.《纸船》72.《制台见洋人》73.《风景谈》74.《梦吟天姥吟留别》75.《爸爸的花儿落了》76.《黎明的通知》77.《香山红叶》78.《扬州慢》79.《石灰吟》80.《雨霖铃·寒蝉凄切》81.《梅花岭记》82.《芦花荡》83.《柳敬亭传》84.《林黛玉进贾府》85.《夜走灵官峡》86.《永遇乐·京口北亭怀古》87.《卖柑者言》88.《长歌行》89.《荷塘月色》90.《为了忘却的纪念》91.《茶花赋》92.《荒岛余生》93.《论积贮疏》94.《伤仲永》95.《奇异的激光》96.《荔枝蜜》97.《察今》98.《美猴王》99.《华南虎》100.《项脊轩志》。

鲁彦《听潮》赏析

鲁彦《听潮》赏析

庐隐《窗外的春光》赏析【作者小传】庐隐(1898—1934),原名黄淑仪,笔名庐隐,中国现代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1912年,庐隐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开始接触文学,毕业后任职教师,并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

代表作品有《地上的乐园》《曼丽》《灵海潮汐》等。

【阅读指导】庐隐生于福建,从小被母亲丢给奶妈,没有受到过家庭的温暖,父亲去世后,跟母亲投奔舅舅,依然被家人另眼看待,在这种成长环境中,庐隐在书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这篇文章是庐隐对教会学校生活的回忆。

文章中因脾气古怪被家人送去寄宿学校的小女孩就是庐隐,这所学校成为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开端。

虽然庐隐在这所学校生活得并不如意,几乎算是被家人遗弃在这里,但是,她在这里找到了自己心灵的乐园——地窖。

透过地窖的窗户,看到窗外的花园和春光,除了自己在梦中获得的安慰和温暖,这春光给了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本文适合内心渴望光明、珍惜美好时光的人们去阅读,在万物萌发的春天,带着对生命的热爱,用平和的节奏去阅读,与作者一起向美好的生活致意。

【原文欣赏】(节选)几天不曾见太阳的影子,沉闷包围了她的心。

今早从梦中醒来,睁开眼,一线耀眼的阳光已映射在红色的壁上,她连忙披衣起来,走到窗前,把洒着花影的素幔拉开。

前几天种的素心兰,已经开了几朵,淡绿色的瓣儿,衬了一颗朱红色的花心,风致真特别,即所谓“冰洁花丛艳小莲,红心一缕更嫣然”了。

同时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喷鼻醒脑,平板的周遭,立刻涌起波动,春神的薄翼,似乎已扇动了全世界凝滞的灵魂。

说不出是喜悦,还是惆怅,但是一颗心灵涨得满满的,她深切地意识到,窗外已充满了春光。

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影,从那深埋的心底复活了:一个仅仅十来岁的孩子,为了脾气的古怪,不被家人们的了解,于是把她送到一所囚牢似的教会学校去寄宿。

那学校的校长是美国人,──一个五十岁的老处女,对于孩子们管得异常严厉,整月整年不许孩子走出那所筑建庄严的楼房外去。

听潮读后感

听潮读后感

听潮读后感在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梦想,总是对未来充满期待和憧憬。

而《听潮》就是一个展现了这种梦想和青春的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校园乐队的成长历程,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坚持,他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感受生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从不放弃,努力追寻属于自己的梦想。

这种乐队的生活虽然很辛苦,但却让人感到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各自经历了不同的成长和坚持。

其中,男主角于亭亮是一个极富才华的音乐人,但他却选择了放弃自己的才华,选择了一个普通的生活。

而女主角段银月则是一个勇敢追梦的女孩,她对音乐有着极大的热爱和执着。

她在整个剧中展现了她对音乐的坚持和热情,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追求梦想。

与此同时,剧中的其他角色也都各自追求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和存在感,无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他们都坚持不懈。

《听潮》中的音乐是整个剧的灵魂,也是这部剧最吸引人的地方。

音乐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剧中角色们的情感宣泄和表达。

每一首歌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意义,每一个音符都能打动人的心灵。

音乐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在一瞬间引起人们的共鸣,能够让人们忘却忧愁和痛苦。

在这部剧中,音乐成为了角色们的精神支持和力量来源,他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除了音乐,剧中也展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和困难时的态度和勇气。

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年轻人经常会面临种种困难和挑战。

但正是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他们才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坚持和勇气。

《听潮》通过展现年轻人追求梦想的过程,向观众们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即使在困境中,只要有坚持和梦想,就一定能够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未来。

最后,我想谈谈《听潮》给我的影响。

这部剧让我看到了年轻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梦想和坚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鲁彦的笔下, 无论是海睡还是海醒、海怒,都充满了 美的色彩,这字里行间里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认为海潮无论是凶猛的来时, 还这是反平映静了的他去对时大,自都然是的“热一爱样,的对美人”生。的平热 静爱的与生追活求是,美对的战,斗他的热渴爱望着的。思但想当感国情民,党是 倒作行者逆积施极时向,上他、又追无求所进畏步惧思,想充境满界了的战具斗体 的体渴现望。,这也是一种美,是人生追求进步 的壮美。
教学目标:
1 、反复朗读,学习本文运用文字 描写声音的方法。
2、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 情美。
窗棂 (líng) 深黯 ( àn) 云汀 (tīng) 芳醇 (chún) 慵懒 (yōng)
汩汩(gǔ)
铙钹(náo) 罅隙(xià) 拨剌(là) 溺爱( nì)
第二部分:( 5 21)段 写潮落,潮涨的情景。
直抒胸臆:喜欢海,溺 第三部分:( 22 )段 爱海潮的感情。
思考:
1 文章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心情的
一个词语是谁? 欣幸
2 第四自然段从那些角度写潮来时的声音、形 态、气息、动作?试作品析。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 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 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 “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 准确得体。
用牙,兴奋,颤 栗,击碎鳞甲。
亲昵、温柔。 粗犷、豪放。
咆哮,战鼓声 金锣声,呐喊声 马蹄声、、、、 掺杂在一起,响 雷般的怒吼。
恼怒似的、冲向,
冲进、拔剌着, 汹涌、吞没、扑。
勇猛无畏。
1、题目为什么要以“听潮”为题, 而不以“看潮”为题?
文章以房中听潮开始,以房中听 潮结尾,时间是在晚上。通篇大部 分笔墨用文字塑造声音的形象,故 而曰:“听潮。”
听觉: 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 视觉: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
暮烟似的飞沫升落。
嗅觉: 有时它带着腥气。
味觉: 带着咸味。
触觉: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
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出 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 品读分析。
文中写了海潮涨落的哪几个阶段?分别表 现了大海怎样不同情态的美?
潮退(6-12)
海睡图
静态美
温柔静谧之美
初起(13-14)
海醒图 充满生气之美
动态美
猛涨(15-17)
海怒图 雄伟壮阔之美
海睡图
①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 像蒙陇欲睡似的”。
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 的情态。
② “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 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 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如你想要拥有完美无暇的友谊,可能一辈子找不到朋友。 尽管社会是这样的现实和残酷,但我们还是必须往下走。 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人生终有许多选择。每一步都要慎重。但是一次选择不能决定一切。不要犹豫,作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只要我们能不屈不挠地奋斗,胜利就 在前方。
不要拿我跟任何人比,我不是谁的影子,更不是谁的替代品,我不知道年少轻狂,我只懂得胜者为。 学会下一次进步,是做大自己的有效法则。因此千万不要让自己睡在已有的成功温床上。

海睡图 海醒图
海怒图
情情
欣幸

激动、兴奋

融 妻怕,我喜欢海,
溺爱着海
我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 鲁彦
思想内容
• 本文从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海潮的变 化,歌颂了大海的雄壮美和它的伟 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海的喜爱和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怀。
在惊涛骇浪面前,胆小懦 弱的人会感到恐惧,勇敢坚强 的人却感到愉悦,并认为这是 一种享受。我们的人生道路有 时平坦宽阔,有时坎坷曲折, 应该怎样对待呢?要向鲁彦学 习,记住马克思的名言:“斗 争就是幸福。”
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 悦、欣幸的心情。
海睡图
③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 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 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 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如: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 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 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 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 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的沉吟低、轻、 柔的特点,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这些句子,以形 绘色,以形绘声,细腻传神,充满
声音
情态
性格
一片静寂,沉呤 着,象、、、蜜 语,象微风拂过 琴弦:像落花飘 零水上。
波浪轻吻岩石 朦胧欲睡,闪闪 颤动,银鳞一般 幽静,睡熟了。
惊醒,汩汩,像
铃子,铙钹,钟 鼓奏鸣,愈响愈 大,岩石发出抵 抗的嚎叫。
波浪掀过来,银 光晃动,喘气, 转侧,打呵欠, 伸懒腰,抹眼睛 用脚踢,用手推
海怒图
① “音响就越大了。战鼓声,金锣声, 呐喊声,叫号声,啼哭声,马蹄声,车 轮声,机翼声,掺杂在一起,像千军万 马混战了起来”。
作者的想象驰骋千里,各种音响,各 种动态,像千军万马的疆场,像你死 我活的搏斗,血雨腥风,怒吼厮杀。
海怒图
② “疯狂”、“汹涌”、“吞没”、 “泼溅”、“响雷般的怒吼”等。
② “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 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 时的情态。 “喘、转侧、打呵欠、伸、抹”这一系 列的动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的动感。
海醒图
③ “狠狠的”、“用脚踢着”、“用 手推着”和“用牙咬着”。
为了冲破岛屿的障碍,它“狠狠 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 着”,把大海惊醒后向四周施展 力量的神态写得惟妙惟肖,展示 出了大海粗犷、豪放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 大的乐章”?
提示: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 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 “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 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 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 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 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 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 及对美好未来的热烈追求。
俯视:
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像蒙 胧欲睡似的。
海 睡 平视: 图
远视:
在平静的深黯的海面上…………闪闪地颤动 着,银鳞一般。
远处灯塔上的红光镶在黑暗的空间……而是 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
仰视:
星星在头上眨着, 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 了。
海醒图
① “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这是过渡句,也是联系大海由睡到 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海浪的“疯狂”、“汹涌”、“吞没” 了远近大小岛屿,接着写海浪“响雷般 的怒吼”,将血腥的浪花“泼溅”到人 们身上。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 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海潮激起心潮,作者由此发出“这样伟 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的由衷赞 叹。至此,全文主题得以升华。
海景
落 潮
海 睡 图
初 潮
海 醒 图
只要有信心,人永远不会挫败。 不是某人使你烦恼,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为别人鼓掌的人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 上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也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你有多努力时光它知道。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失去金钱的人损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损失极多,失去勇气的人损失一切。 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一份耕耘,份收获,努力越大,收获越多。 最后的措手不及是因为当初游刃有余的自己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上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能是攀登的绳索。 每件事情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否则,大多数人都会有多少时间就花掉多少时间。 这世间最可依赖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不要指望他人,一定要坚强自立。
朗读指导
1—4段,用叙述的语调读;5—21段,用 抒情的语调读;最后一节,朗读的语调要 舒缓而满怀深情,要读出余音袅袅的感受。 6—12慢,情绪轻松平和,13—17快, 13—15情绪欢快,16—17炽热,18—21 慢,平缓。
填图示导读: 第一部分:(1
听潮的时间,地点 4)段 和潮来时的概况。
听潮
作者:鲁彦 文体: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简介
鲁彦是现代作家。
1901年出生,原名王返我, 后改王忘我。亦名王衡, 又叫王鲁彦,笔名鲁彦。 浙江镇海县人。代表作 《柚子》、《驴子和骡 子》。
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 界翻译。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他十分 不满。当济南发生一起惨案时,他如实地向世 界作报道,触怒了国民党政府,被撤了职。后 来,当局要他搞书报检查,他不干,于1929年 夏跑到上海,先是失业,后是教书,并由此开 始专业文艺创作。这一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 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 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那里,面对澎湃的海 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 于是写出《听潮的故事》这篇优秀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