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一、导入新课民贵君轻不愧亚圣,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二、学习目标1. 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3. 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4. 探究孟子仁政思想的现实意义。
三、关于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
《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一部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言行的著作。
全书共七篇,分别是《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分上下,为儒家经典著作。
四、孟子的“仁政”思想(一)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二)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
”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五、文言知识小组合作,理解文言知识,疏通文章大意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于:对于焉耳矣:语气词连用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古物收成不好,荒年察:考察政:当权者无如:没有像……加:更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请:请允许我喻:打比方鼓:名→动,敲鼓兵:兵器接:接触、交锋曳(yè):拖着而:表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或…:有的人…直:通“只”,只是、不过直…耳,是…也无:通“毋”,不要于:介词,比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寡人之于国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议论性散文”,旨在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这篇文章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集中阐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孟子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论证,指出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并提出了一系列施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如合理划分田宅、重视农业生产、加强教育等。
这不仅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关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此外,学生对于孟子的“仁政”思想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其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忧国忧民的情怀。
(2)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论证过程。
2、教学难点(1)体会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高中语文_季氏将我歂谀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临朐六中高二语文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学习并掌握比喻、对比手法的使用,提高论辩能力。
重点、难点:1、掌握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
一、课前延伸:1、关于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今存《孟子》,为孟子及其门人所著。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的最高峰。
2、创作背景: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池,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造成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争夺人力就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孟子在本文中就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他的“仁政”思想。
二、课内探究:(一)研读课文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尽心焉耳矣...()河内凶.()邻国之民不加.()少2、翻译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2)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文段探究梁惠王的困惑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二)研读第二、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字词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2、翻译句子。
(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文段探究(1)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回答的?(2)“五十步笑百步”已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含义是什么?孟子用于此,有什么作用?(三)研读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重点字词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谨.()庠序..之义..()之教申.()之以孝悌()然而不王.()者王无罪.()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翻译句子(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
课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cù)罟(gǔ)不入 矗 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sāng)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牲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注:直接引用同一人语的分段格式,即在每段开头使用上引号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二、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三、通过朗读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一、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二、以读代讲。
三、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
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高中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不义乱世中的仁政之光一、1.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重要文言知识。
(2).比较梁惠王与孟子治国目的的不同,深入体会孟子“经世济民”的思想。
(3)体会孟子仁政思想的时代意义。
2.学习重点及难点比较梁惠王与孟子在治国理念上的不同,深入体会孟子“经世济民”的思想。
3.授课时间:一课时4.辅助工具:多媒体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个时期,杀伐征战,合纵连横。
这个时期就是战国,战国时期不光有诸侯的刀锋,还有周游列国的士人的笔锋、词锋;不光有诸侯们的残忍,还有像孟子等士人的仁义。
今天我们就走进《寡人之于国也》去感受这不义乱世中的仁政之光。
(二)文言知识检测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弃甲曳兵而走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翻译下面的句子6.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三)、细读文本。
依据文本内容,分析梁惠王的治国目的。
由题目入手,寡人之于国也,寡人是谁?(梁惠王);国,即国家。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梁惠王对治国问题有疑问,所以梁惠王才问政于孟子,展开了这次经典对话。
1.梁惠王对治国问题产生了什么疑问?学生活动:齐读文本,探求答案。
2 .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这个疑问,产生这样的困惑?3.透过梁惠王的“民不加多“的问题,请你来揣摩此时梁惠王的心态是怎样的?学生活动:学生展示读——学生点评——学生比较读——教师范读——齐读4.当灾年来临时,梁惠王移民移粟之后就一派和谐的景象了吗?5.他为什么要“使民加多呢?从哪看出来的?(王好战)他关注”民多“问题,无非是想在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可见梁惠王的治国目的是:富国强兵,实现霸业。
6.链接背景:战国时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和建议。
2.学习孟子善于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理解。
2.孟子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孟子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代表作《孟子》。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理解“寡人”和“国”的含义。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理解孟子对梁惠王的批评和建议。
(1)引导学生分析孟子在课文中的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例子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孟子对梁惠王的建议。
(2)提出问题:孟子为什么采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论证?2.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从孟子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中,分析其论证效果。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例子进行讲解,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
3.小组活动(1)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孟子论证方法的课堂展示。
(2)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孟子对梁惠王的建议。
(2)提出问题:如何运用孟子的论证方法解决现实问题?(1)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提炼出孟子的论证方法。
(2)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个现实问题,运用孟子的论证方法进行解答。
3.小组活动(1)每组根据讨论结果,进行课堂展示。
(2)展示过程中,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孟子的论证方法有了更全面的掌握。
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得到了提升。
2.教学方法改进(1)引入更多关于孟子及其思想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高中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导入大家都知道,山东历来被称为“孔孟之乡”,其中的“孔孟”分别指的谁呢?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了自己的治国思想,那么孟子又是如何阐述自己的治国方针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
二、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初步培养学生“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
3、学习孟子高超的论辩语言艺术。
三、作家作品介绍孟子生于战国时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
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四、疏通文章大意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
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想我这样尽心尽力的。
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
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梁惠王说:“不行。
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
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精选20篇)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精选20篇)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篇1最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寡人之于国也》。
针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课后许多老师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PPT的制作问题,比如生生互动不足的问题,再比如课堂后半程略显仓促等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在以往的课堂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
我想除了准备不够充分之外,不能“根治”的原因还在于自己的“功力”问题。
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聪明人不能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我不是聪明人,但也不能老是在这里“盘桓”。
以上问题不再赘述,我下面想谈一谈我自己的感受。
本节课进行到后半程的时候,我担心时间不足,人为地推动了教学进程,一些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
本来说好的小组合作,也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一一回答,省略了“讨论、切磋”的过程。
这样一节课看其来算是完整了。
可实际上呢?学生在课堂前半段形成的思考、探究、合作的气氛恰恰被教师强行打破了。
如果课下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后半段的学习内容虽多,但是学习效果一定不如前半段。
其实,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一节课哪怕不能完整地上完,我也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孩子们思考。
平时没有人听课,课堂再沉默也不怕别人说冷清。
我相信一节“好课”,学生的思维像是河流,看似平静的表面,一定“暗流”涌动。
老师要做的就是静静等待,当孩子们的思想闸门打开的那一刻,我们因势利导,做好“引导”工作,让思维的潮水向着预设的目标奔流。
好课不一定就是“好看”的课,热闹的课。
而我在这方面,尤其是执教公开课时做得还远远不够。
面对听课的老师,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让自己“表现”的更优秀,颠倒了教与学的主次,也往往适得其反。
最后,这种仓促也和自己课前的预设不够充分、应对课堂生成的驾驭能力不强有关系。
借班上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往往借助自己以往的经验推测、臆断。
如果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足够的教学智慧,是很难在上课的前几分钟内完成学生的需求评估的。
高中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分析学习文章的写作思路2、赏析孟子的论辩技巧3、认识孟子思想的价值教学重点与难点:对孟子论辩特色的分析及孟子思想的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雄辨术发展的高峰,涌现出许多长于雄辩之士,如以二桃杀三士的晏婴,游说六国合纵抗秦的苏秦,以连横之策破合纵的张仪等等,孟子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伟大,不仅在于高超的论辩技巧,更在于他的仁者之心。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一睹孟子风采。
二、思路分析1、本文思路与议论文写作一般思路一致,让学生结合自己写议论文的体验,思考文章是按照怎样的思路进行论证的。
要求:先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每组推举一名同学回答问题。
明确:课文思路:()——()——()写作一般思路:()——()——()2、牛刀小试:请以“青年人应心系国家”为话题,说说你的写作思路。
明确:只要思路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三、论辩技巧赏析1、再读课文,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鉴赏孟子是如何劝谏的,以及这样劝谏的好处。
要求: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8分钟内;每小组推举一人发言。
温馨提示:可以从论辩方法、说话艺术、句式特点等角度分析鉴赏。
明确:一、巧设比喻,引“敌”深入。
以“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作比,生动委婉地指出梁惠王施政的弊端。
二、善用排比,气势充沛。
“不违农时……”“五亩之宅……”详细勾勒“王道”蓝图,增强说服力。
三、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由保民、富民到教民——王道之成;揭露现实,直指弊政。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2、说说孟子的论辩技巧,有哪些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学习或生活中?明确: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能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四、感受孟子思想1、说一说,你认为孟子的劝谏会成功吗?为什么?明确:回答成功不成功都可以,但要有自己的依据。
让学生学会用论据支撑观点。
高中语文_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把握重要句子。
2.学习本文说理艺术,归纳论证方法。
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进步意义。
教学重点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语在上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用了严厉的口吻和透彻的论述,让学生心服口服。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位高高在上、自我尊严意识非常强的君王,想要劝服他该用怎样的方法技巧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寻找启示。
二、展示教学目标(ppt)1、掌握重点字词,把握重要句子。
2、学习本文高超的说理艺术。
3、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进步意义。
三、ppt展示孟子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学说上推崇孔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三、初步感知,按照ppt要求诵读课文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生字词读音标注在课本上。
3.读清句读。
四、注意字词读音,加强识记。
数罟(cù gǔ) 鱼鳖(biē) 豚(tún)饿莩(è piǎo) 彘(zhì) 洿(wū)庠序(xiáng xù) 孝悌(tì)养生丧死(sāng)五、整体感知,按照ppt要求再次诵读理解课文1.结合注释读通课文,理解文意。
2.标注文中重点字词,翻译句子。
3.划出文中有疑问的字词、句子。
六、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七、ppt展示文中重点句子,以便检查学生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积累,有助于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反思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反思教案名称:寡人之于国也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课文时,学生们需要理解古代君主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匡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寡人之于国也》的复印件。
2. 教学PPT。
3. 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君主与百姓的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国家管理的思量。
提问学生:“你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讨论。
2. 阅读课文(15分钟)教师将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分段朗读,学生跟读。
然后,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匡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寡人对国家的态度和担当。
每一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深入理解(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量以下问题:- 作者通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你认为一个好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和能力?- 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和句子来支持你的观点?5. 小组展示(10分钟)每一个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向全班展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者补充。
6.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所学内容,强调《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对我们的启示和思量。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感受和反思。
五、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的理解和思量。
2. 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和思辨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了解学生对《寡人之于国也》这篇古文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以及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的字词句。
2、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了解孟子的论辩艺术。
3、了解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知文中的比喻、排比,感受语言魅力。
2、分析孟子治国理念,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学生回顾孟子的名言警句。
2、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间的河流,回到战国那个战乱纷争的年代,借这篇《寡人之于国也》,走进经典,聆听孟子。
二、检查预习(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1)教师投影,正字音;(2)处理两个异读字;三、整体感知,把握文脉自由朗读,进入了文本,初步感知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投石激疑,见微知著(一)研习问题:民不加多1、梁惠王向孟子发问,道出心中困惑。
读读文章中相关的句子,大家帮帮梁惠王分析一下他的困惑和委屈。
2、思考梁惠王为什么会对“民不加多”备感忧虑?(出示背景)3、假如时光倒流,我们又回到孟子生活时代,并且你就是当时的一个小民,你愿意到梁惠王那去吗?为什么?(思考讨论)(二)鉴赏语言:感受孟子设喻的力量1、孟子如何应对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问题?2、比较鉴赏:直指梁惠王真实意图的说法的说法和孟子设喻说法的差别。
3、请两名同学带我们穿越时空,为我们共同演绎一下孟子及梁惠王的这段内蕴深远的对话。
(分角色读)(三)深入探究:孟子的仁政思想1、齐读感受孟子的雄辩之势(排比)2、学生归纳孟子“使民加多”的措施。
分几步走,每步具体怎么做?3、“王道之始”与“王道之成”有最大的区别?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时至今日,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六、小组讨论,见仁见智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七、点睛结语八、课下作业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孟子?写200字的感悟。
《寡人之于国也》学情分析从言的角度,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中两本必修的文言文学习,已有一定文言储备,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而本文的文言阅读难度较小,文言句式等知识点掌握可以作必要的点拨,从文的角度,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
学生对于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有所了解但不够深入。
所以本文重点带动学生研读、赏析孟子论辩技巧及孟子思想精髓。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及知识联系现实的能力。
《寡人之于国也》效果分析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部分,让学生感觉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学过的知识有关系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信心并且有利于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始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关注学生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准确、中肯、重点突出,注重了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
做到言与文不背道而驰,不顾此失彼,二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并且重视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可以去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合作中切磋,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学习。
学生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
做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
在探究延伸部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当然我也看清了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认清了自己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突破的瓶颈,可谓是受益匪浅。
《寡人之于国也》教材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主要记述了一段孟子与梁惠王关于“民不加多”的讨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孟子对自己“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阐述,最后孟子怀着激动的感情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该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
本单元还选入了《劝学》《过秦论》《师说》,单元提示里告诉我们,本单元主要是学习议论性散文,议论性的散文,在艺术上,大量采用,比喻、排比、夸张的艺术手法。
可谓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很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注重培养阅读力,思想力,思维力的今天,对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智慧,并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其思想的积极性。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跟踪练习一、课内基础巩固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名词,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2.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谨.庠序之教3.选出对“之”字相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王道之始也⑥填然鼓之⑦无如寡人之用心者⑧未之有也⑨察邻国之政⑩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⑤⑥B.②③⑦C.②④⑧D.⑤⑨⑩4.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谷不可胜.食也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B.勿夺.其时夺.项王天下者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非我也,兵.也行军用兵.之道二、课外文段提升万章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②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晳、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⑤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⑥!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⑦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⑧,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君子反经而已矣。
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⑨矣。
”(节选自《孟子·尽心下》)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
②狷(juàn):洁身自好。
③琴张、牧皮:未详。
曾晳:孔子的弟子。
④嘐嘐(xiāo xiāo):志大言大的样子。
⑤夷:句首助词,无义。
⑥原:同“愿”,谨慎,拘谨。
⑦踽踽(jǔ jǔ):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
⑧佞(nìnɡ):能说会道。
⑨慝(tè):奸邪。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吾党之小子狂简.简:简慢,轻视。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贼:残害……的人。
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孔子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然后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D.孟子认为,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是正确的。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2)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反思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困惑就是很难做到文言并重,并且在文言教学中常常文与言分离,很难让它们做到水乳交融。
单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似乎更注重对文言字词的学习,而这样的课会显得较枯燥,并且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相违背。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
不要把课文独立起来,而是把它作为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孟子思想的一个工具,在教学中,注重全方位地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创造性。
我采用思想串字词的模式,在串讲中突出重点字、词句。
在这堂课中,有一些闪光点:1、课堂思路清晰,过渡衔接自然,重点突出,既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的特点。
做到言与文不背道而驰,不顾此失彼,二者应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同学们在课前就已经反复朗读几近成诵,课堂上仍应该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的培养。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可以去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思想。
3、走进经典,认识自己;亲近国学,点亮心灯。
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历史,看待传统文化。
将渗透古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