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提升训练(三)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根据材料三,指出金朝基本的社会制度,并分析其特点。 【教你读史】材料三所述制度为猛安谋克制,女真人平时耕作,战 时选拔丁壮出征。 【我的结论】制度:猛安谋克制。特点:世袭产生;不事耕种,奴役 汉人耕种,收取地租。
论从史出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1)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
【名师点拨】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 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 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 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而不是直线统治。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交融 (1)蒙古族:蒙古原是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 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回回: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 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 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 回回 。 2.元朝民族政策——“ 四等人制 ” (1)目的:蒙古统治者为了保障自己的统治利益。 (2)特点:对不同民族差别对待。
【我的结论】因素: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生产方式和政治 制度。
材料三 金以兵立国,猛安、谋克最为根本。猛安者,千 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然猛安、谋克,皆由世袭,滋生 蕃息。军费钱绢,供给最烦。后移屯中原,刷括民田入宫以给之, 人三十亩,自不耕种,奴蓄汉人为之佃莳,取租而矣。
——改编自邓之诚《宋辽夏金元史》
探究二 两宋、辽、元朝时的民族关系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 制中国(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官制 分南面官、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 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 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课件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课件
单元整合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篇议题探究
一、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
政 ①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治 ②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
局 了对全国的管辖
面 ③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
经 济 发 展
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经济文化 交流,推动了边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城市 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明清:地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 位巩固 生并缓慢发展
课堂篇议题探究
四、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 1.原因和条件 (1)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纲常松 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朝统 一政局后,为巩固统治,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 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2)物质、科技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 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 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3)思想史自身的发展进程: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 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 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 (4)儒学家自身的反思。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周敦 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 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即理学,又称新 儒学。
④宋元时期的绘画和书法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新教材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背”框架】【“背”时空】【“背”难点】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难点1 王安石变法一、历史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2)(3)(4)1043年,庆历新政失败。

二、目的改变积贫局面,实行富国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实行强兵之法;培养变法人才,实行取士之法。

三、认识1.性质2.失败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新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人民不满。

3.历史作用(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局限性(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难点3 对两宋时期三次“和议”的认识(1)两宋政府接受少数民族政权的和议条件,是两宋政府软弱的表现。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最终两宋政府仍然被少数民族政权所灭。

(2)三次“和议”,客观上有利于民族间的交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民族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

彼此之间虽然都经过激烈的战争,但后来又曾友好相处,这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民族融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难点1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对少数民族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输纳“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西夏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民族间的差别逐渐缩小,南宋后许多蒙古人进入中原。

(5)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讲解部分

2024年新高考版历史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_讲解部分

强兵:希望逐渐恢复“兵农合一” 的征兵制
3.评价 1)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 增加了大笔收入。 2)消极:强兵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 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考点二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辽朝 1.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2.政治制度:南北面官制度。 3.民族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 贸易活跃。 二、西夏 1.建国: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 2.政治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 谓的官称。
3.评价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 政治风气。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宋与辽
宋与西夏
战 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屡战屡败
和 签订“澶渊之盟”,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达成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 送给西夏“岁赐”
经济 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海外贸易繁盛;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思想文 儒学复兴,程朱理学受到官方推崇;传统科技取得重要成就,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得到实

际应用并向海外传播,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础篇
考点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背景 1)北宋建立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1)加强控制地方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收精兵,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单元分析】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可分三个阶段: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统一。

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也取得突出成就,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与这一时期的战争相比,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元朝结束了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突出两个方面:一两宋在政、经、文、军等方面的变化;二是各民族之间相关方面的交融,进而突出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时空坐标】【依据时空坐标建构知识体系】(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政治方面(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深化探究】一、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

后内地刺史加授节度使衔。

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

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

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法】
④引发党争与分裂,未能挽救衰亡。
①改革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②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启示 ③改革要有长远目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究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要注意用人得当等。
考点训练
1 、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
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
A ,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
“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C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控制
原则
和管理 ①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协调供需)方田 均税法、市易法(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措施 ②强兵:恢复“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 ③育才: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
(5)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6)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压力增大。
考点训练
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
A 正确的是诗句(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说课稿)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说课稿)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代历史知识,如唐朝的繁荣与衰落等。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个政权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2.对各个政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色的认识较为模糊。
3.缺乏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和分析能力。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确保全员参与。
3.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2.主要内容:包括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发展、相互关系,以及元朝的统一过程和历史意义。
3.风格:简洁明了,采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使用箭头、框架等符号表示逻辑关系。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说课稿)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是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关键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自10世纪初至14世纪末,中国历史上的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元朝的建立和统一过程。
2.多媒体资源:视频、PPT、网络资源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技术工具:投影仪、电子白板等,方便展示教学资源,提高课堂互动性。
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注意力。
(三)互动方式
为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为我国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历史意义;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措施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剖析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3.结合实地考察、文物鉴赏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总结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概括能力。
3.情感教育:强调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1)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整理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统一的历史线索,以时间轴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针对本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适量的选择题、简答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辽宋夏金史》等相关书籍,了解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3.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辽宋夏金时期文物鉴赏”活动,让学生分组收集、展示辽宋夏金时期的文物图片或实物,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4.小组合作:
分组布置以下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合作完成: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于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了解。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总结提升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总结提升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三、唐宋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
唐朝民族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宋朝民族关系
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唐朝主要采取挫败少数民族的
方式及
中处于劣势,在议和中以送“
进攻、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少
特点
岁币”等方式寻求妥协;两宋
数民族首领以及和亲等方式
都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
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少 宋朝统治者采取“守内虚外”
2.一般来说,王朝初期的改革容易成功,而王朝中后期的改革大 多失败。这是因为:
(1)新的封建王朝的建立打破了旧王朝的国家机器,陈章旧制受到猛 烈冲击,旧秩序土崩瓦解,为新王朝的改革破除了阻力。而到王朝中后 期,年深日久,政权建设、典章制度、权益分配已根深蒂固,统治阶级 内部的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保守顽固势力强大。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 元朝的统一
单元总结提升
【体系建构】
【通史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分裂和统一 在我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既有统一和安定的历史时 期,又有分裂和动荡的历史时期。 1.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我国古代共有四个统一时 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秦汉时期;短暂的统一时 期——西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隋唐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元明清时期。
二、中国古代的改革 1.中国古代王朝所进行的改革,按照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可分为 如下类型: (1)奴隶社会内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 (2)促进旧社会形态向新社会形态转化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封建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4)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和制度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案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各个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分析政权并立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同时,通过案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辽宋夏金四个民族政权的成立、发展、更迭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具体包括:
4.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对辽宋夏金时期和元朝统一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历史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章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具体包括:
1.通过讲述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让学生感受我国历史的丰富多彩,培养他们对历史的热爱。
2.引导学生认识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明白国家统一对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性,增强民族凝聚力。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2.分配研究任务,让学生分组探究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发展过程,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
3.鼓励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对辽宋夏金时期和元朝统一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元朝的统一:总结元朝统一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国家统一对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性。
3.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学习的意义。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2.作业要求:明确作业生对课后作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 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
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
A.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北宋初年,朝廷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地,以三年为期,内外轮换。将领不随军调动
据《宋书》记载:“参知政事,掌副宰相,批大政,参庶务,以中书舍人以上
至尚书为之。”这表明宋代设立“参知政事”的最初目的是( )
A.强化相权
B.分散相权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2.强化中央集权
(2)行政 ②地方
为加强控制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3)财政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 青苗法 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 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

本付息
政收入
的 内 容
农田水 利法
经 济 上 募役(免 富 国 之 役)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纳钱代役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 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法(改变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
积 贫 局 市易法
宋真宗时 澶渊之盟
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辽与北宋的和与战
背景 (1)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 城开封
(2)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 大振,打退辽军
2.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岁币
3.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着和平局 面
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使节往来不断,,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来后向朝廷报说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知识结构导图
单元专题归纳提升
专题一 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 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 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方面: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 地主私有制占优势;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 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 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经济重心实现 了南移。
3.(2022·辽宁卷)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下表中宋人诗 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C
日薄人家晒蚕子,雨余山客买鱼苗
D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土地利用率提高 赋税征收货币化 雇佣劳动普遍化 人身控制的减弱
谢谢观看
4.从政治体制的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 权—士大夫”体制的转型时期。表现在部分士大夫与官员合体的现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王安石、范仲淹等。
专题三 宋元时期的社会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理学兴起,并成为官方哲学,适应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的加强
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 政治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 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文学多忧世之作,影响 国家的分裂和统一 了两宋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适应市民阶层需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的发展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3)北宋中期的改革:范仲淹的改革重点围绕整顿吏治,结果 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围绕着富国强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 就,但是,也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引发党争。
(4)北宋时期,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运用取得了新的进 展;宋词成就突出,大家辈出;艺术更加注重个性,强调意境的 表达。
二、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1127—1279年)
1.时空构建 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先后灭掉了辽、北宋,与定都杭州的南宋 政权形成并立局面,金朝的统治扩展到黄河流域。这一方面 促进了进入中原地区的女真族的封建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中 原人口的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 进程完成。
2.核心知识 (1)民族政权继续并立: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偏安江南, 与北方的金形成并立局面。 (2)经济重心的南移:金军南下,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加速了江 南地区的开发。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对 中国的经济布局、对外交往、文化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2.核心知识 (1)民族政权的并立:960年,北宋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 裂局面,但是,夺取燕云十六州失败,与辽形成并立局面;1038 年,西夏建立,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最后,形成北宋与辽、 西夏并立的局面。民族政权之间,虽有战争,但是,民族交往和 交融不断发展。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北宋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 训,加强了中央集权,分割丞相、地方、军队的权力,崇文抑武。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 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归纳整合
知识网络系统构建
时空构建归纳整合
一、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960—1127年)
1.时空构建 北宋建立后,加强了中央集权,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文化高度 发达。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但是,没有完成国家 的统一,逐渐形成了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的局面。民族政权 的并立并未阻止民族交往与交融,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 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互相交融的趋势。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对点训练
1.(2022山东卷)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 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 片,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 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B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培养·பைடு நூலகம்学思维
学术引领——两宋时期崇文抑武的国策 绍兴和议时,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10余年之久,宋金战争对峙的局面逐渐形 成,南宋朝廷已无流亡之虞。赵构君臣手中有些与金讨价还价的资本,对于 战争中形成的刘家军、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吴家军,忌惮之心越来 越重。赵构认为“诸将权太重”“天下之权不在庙堂,而在诸将”。此时,赵构 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战争旷日持久,再打恐兵连祸结,太 阿倒持,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为了收回兵权,办法之一,就是祖宗 家法:以文制武……
解析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通判与知州(府)共议政务,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规范地方官员的行为,进而规范地方行政,故A项正确;仅仅靠通判不能防止 武人干政,宋朝为防止武人干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设置通判主要是为了 制约知州(府)的权力,排除B项;通判的主要职责是与知州(府)共议政务,而 不是处理军务,不能提升地方军事能力,且宋朝收地方精兵于中央,导致地 方军事实力较弱,排除C项;通判可以制约知州(府),但不会导致整个地方机 构的权力削弱,排除D项。
(二)具体表现 1.政治 (1)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元朝行省制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 分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3)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上深受中原政治制度影响。 (4)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提升训练(三)(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

这反映出当时( )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解析:选A。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不领省职”相符,故A项正确。

2.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

这种变化有助于( )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解析:选A。

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

3.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

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解析:选B。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废立,因此选B项。

4.宋代有些地方根本不种粮食,而是专门种菜、种果、种花、种茶、种棉、种桑。

这时还出现了各色专营各种农产品的农户,如菜户、茶户、果农、蔗农、花户、园户、药户、酒户、渔户等。

这说明当时( )A.粮食生产出现下降B.政府着力加强社会控制C.小农经济开始解体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解析:选D。

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在宋代某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已经远远超过了粮食作物,其商品化程度已然大大提升,故选D项。

经济作物种植区域的扩大并不代表粮食产量的降低,A项错误;无论是粮食作物还是经济作物,都是农民自发的经济行为,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C项错误。

5.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

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

这一变化( ) A.说明边境贸易影响政局稳定B.体现了宋代商品贸易有所退化C.使得宋代商品市场得到拓展D.体现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解析:选C。

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边境贸易方式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政局稳定,故A项错误;布帛、茶叶等换马可以促进布帛、茶叶的商品化,有利于宋代商品市场的拓展,故B 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宋代边境贸易方式的变化,并没有涉及宋代政府守内虚外的政策,故D项错误。

6.北宋时期,政府下令商人将粮草运至边境指定地点,得到的报酬是官卖商品茶、盐、铁、香等物资的经营许可。

这说明当时( )A.政府对商业的垄断空前强化B.商税成为主要财政来源C.抑商政策严重阻碍商业发展D.政府货币短缺财政拮据解析:选D。

政府出让经营许可权的条件是商人要帮助政府将粮草运到边境指定地点,这样可以减少政府的开支,这说明了北宋时政府货币短缺财政拮据的状况,故D项正确。

7.南宋时杭州在“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或朔望日,如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

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政治与经济中心合一B.城市商业比较发达C.官府加强了经济监管D.理学思想压倒迷信观念解析:选B。

材料“夜市……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巷陌街坊,自有提茶瓶沿门点茶”“遇吉凶二事,点送邻里茶水,倩其往来传语”,均反映了南宋杭州夜市比较繁荣,说明当时城市商业比较发达,故B项正确。

8.南宋时期,著名的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已不仅是瓷器的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

据此可知当时( )A.沿海地区瓷业发展远远超过内陆B.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海外贸易C.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D.瓷器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解析:选C。

据材料“外贸海港广州、泉州遍布多种名窑……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可知,外贸港口制瓷业发达,这说明海外贸易刺激沿海瓷业迅速发展,故C项正确。

9.以下是唐宋时期我国南北主要地区公共水利工程项目统计表,它主要反映了( )北方B.政府忽视北方水利兴修C.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D.南方水利技术领先北方解析:选C。

从表格数据可知,唐宋时期南方修建的公共水利工程项目数量大大超过了北方,说明南方农业发展,反映了政府政策促进经济重心南移,故C项正确。

10.宋朝明确规定,地主打死佃客,减罪一等,发配邻州。

而在《明律》中规定,“富豪之家,役使佃客抬轿者”,不仅要“杖六十”,还要“各计一日追给工钱六十文”。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明代法律的内容更加细密严苛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减弱D.社会矛盾日趋缓和解析:选C。

材料中为宋明两朝关于租佃关系的法律的部分内容,不能据此得出明朝法律的内容更加严密,故A项错误;租佃关系为农业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萌芽无直接关联,故B 项错误;材料中明朝的法律规定体现出佃农的地位提高,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社会矛盾的变化,故D项错误。

11.自宋初开始,众多学者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就宇宙万物本原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北宋中期的“二程”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就是( )A.道理B.天理C.本心D.良知解析:选B。

“二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创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12.《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

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B.商品经济的发展C.元朝的高压统治D.科考功名的需要解析:选A。

解答本题需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据题干信息“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可知,元朝科举制的取消,导致文人转而在元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促进了元曲的兴盛,这说明元代戏曲的兴盛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3.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

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西汉疆域图。

材料四(元朝疆域)“北与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也”。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朝实施了哪一措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其内容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新皇帝”是谁。

为巩固统治,这位“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3)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政府设置在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

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有何重大意义?(4)概括材料四,你可以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元世祖忽必烈为了实现对其疆域的有效管辖实行了什么制度?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分封制,再回答其内容。

第(2)问,据材料二“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结合西汉疆域图,从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方面进行分析。

第(4)问,结合材料四和所学元代实行行省制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措施:分封制。

内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王族、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2)“新皇帝”是指秦始皇(嬴政也可)。

他在地方上推行的制度是郡县制。

(3)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信息:元朝疆域辽阔。

制度:行省制度。

14.宋代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

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

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

——(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材料三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天理是公道与良知。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

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

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阶级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称“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据材料三,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经济文化的总体认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概括。

第(2)问,从宋代三大发明应用的角度说明。

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从朱熹针对的社会现象及其主张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于思想文化的影响角度回答。

答案:(1)变化:市民阶级正式产生。

(2)说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3)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认识: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符合市民阶层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的通俗文化;儒学发展到新高度并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