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北洋读书笔记
读文武北洋之市井有谁知国士有感
读《文武北洋》之《市井有谁知国士》有感文靳宪芳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一朵花儿开,就有一朵花儿败”,时势造英雄,而每一个风流人物,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浪花一朵。
在李洁先生的《文武北洋之市井有谁知国士》篇中,我有幸结识了杨度这样一位国士级的仁人志士,他的雄才伟略让人赞叹,他的浮沉身世让人心潮跌宕,他的彷徨消沉让人心疼,他的慷慨奉献乐于助人让人佩服,他的不断求索、执着追求堪为人师,他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敢为天下先的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他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直面世态炎凉,越挫越勇、勇往直前的革命意志,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仿佛跃然纸上,又仿佛走出书本,穿越时空与我们面对面。
“不以成败论英雄”,杨度生在乱世,注定受那个时代的制约和局限;读史使人明智,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像一座大山,或者一颗启明星,给人以榜样和启示。
翻开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奋争史、求索史。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城头变幻大王旗;保皇派、变革派、革命派、卖国者和爱国者打成一片,愚昧无知和麻木不仁者铺天盖地。
我们起初总是搞不清楚,为什么清王朝的铜墙铁壁抵挡不了几千杆外国的铁炮鸟铳?为什么武昌起义一声呐喊,2000年封建王朝即可土崩瓦解?为什么辛亥革命一夜成功,又拱手让人?北洋军阀与国民政府到底有什么区别?李洁笔下的杨度,经历了几乎整个清王朝的覆灭、北洋军阀的纷争、国民政府的兴衰和新中国的孕育,他像一根红线,把光绪和慈禧、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溥仪、孙中山、黎元洪、段祺瑞、张勋、李大钊、毛泽东、张作霖、蒋介石、周恩来等这一系列历史风云人物联系起来,便也把整个近、现代史的台前幕后照亮了;通过杨度求学王夫子的帝王术、参加清王朝科举、东渡扶桑、协助清王朝制定律法、参与袁世凯称帝、逃亡和消沉、笔伐张勋复辟、救助革命党人、辅佐军阀和帮会头子、参加共产党并从事地下情报活动,也把中国近现代政治和历史的变迁,浓缩到了一个人的经历中,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人事的沉浮,不过是历史在变迁,顺应历史,就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违背了时代的潮流,就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被斗争、被淘汰、被讨伐。
北洋水师读后感
北洋水师读后感读完北洋水师的故事,那心里就像堵了一块大石头,又难受又憋屈。
北洋水师刚组建的时候,那可真是风光无限啊。
那些战舰往海上一摆,感觉就像海上的霸主一样。
像“定远”“镇远”这样的铁甲舰,在当时那就是超牛的存在,感觉就像海上的超级英雄。
我就想啊,这要是出海溜达一圈,不得把那些个外国海军吓得屁滚尿流。
可是呢,后来的发展真是让人忍不住想骂人。
首先是内部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球队,里面的队员互相扯后腿。
那些个官员贪污腐败,把用来买炮弹、维护战舰的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
这就像你给了一个战士一把绝世宝剑,却舍不得给他好的剑鞘,还不给他磨剑的石头,这剑能锋利吗?战舰的装备得不到更新,炮弹还不够,这就像上战场只带了半袋子弹一样,心里能不虚吗?再看看人家日本那边,一门心思地发展海军,勒紧裤腰带也要把海军搞起来。
而咱们这边呢,还在各种内耗。
这就像两个人赛跑,一个人专心跑步,一个人还在路边采野花,结果能好才怪呢。
黄海海战的时候,北洋水师的将士们那是真的英勇啊。
邓世昌驾驶着“致远”舰冲向敌舰的时候,我感觉热血都要沸腾了。
这就像一个孤胆英雄,明知道前面是刀山火海,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毫不犹豫地就冲上去了。
那些个士兵们在战舰上奋勇作战,没有因为装备不如人家就退缩,就像一群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顽强。
可是光有勇气有啥用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炮弹打不出去,或者打出去没威力,就只能干瞪眼。
北洋水师的覆灭,不仅仅是一支舰队的消失,更是一个大国海洋梦的破碎。
它就像一个警钟,一直在我耳边响着。
它告诉我,不管你有多强大的外表,如果内部烂透了,那也只是个纸老虎。
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不进则退,你要是不努力发展,别人就会超过你,还会骑到你头上欺负你。
现在想想,真的希望历史能重新来过,希望北洋水师能有不一样的结局。
不过呢,它的故事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国防建设,要团结一心,不能重蹈覆辙。
这就像我们玩游戏,前面的人因为一个错误被团灭了,后面的人就得吸取教训,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这样才能走向胜利。
乱世风云叹英雄——评《文武北洋》
。
说 低 调 他 们 却也 绝 不 低 调
,
不 过 是 在 教 科 书里 没
的 最后
一
位
一
把 手 张 作霖 当 年还 是 个
,
胡子
那
有见 过 罢 了
。
说起 这 二 位
,
,
都 是 总统 府 各 个 主 角 都 不
一
么 他们 是 凭 什 么 发 家 的
也许
,
也许
,
,
教科书之 外的
。
感 小觑 的 人 物
青
春
博
览
世 风 云 叹 英雄
评 《 武北 洋 》 文
滚滚长江 东流水 但凡 乱 世
战国
,
,
,
大浪 淘尽 英雄
。
论 很 可 能 出 自评 论 者 的政 治 立 场 和 政 治 目 的
。
,
因此
一
一
,
必 然 是 英 豪 辈 出 的年 代
,
上 溯到春秋
-
胜 利 者编 撰 的 书也 必 然 有其 不 可 道 破 的秘 密
走到那里 也 是 说到杨度
方 地 霸 的座 上 宾
,
就
“
他们也 是 有
谓的
“
一
定过人 之 处的呢
就 象曹操 那样
连 和 北 洋 军 阀 过 不 去 的 国 民 党 还 有 后 来 的共 产 党 也
成者 为王
败者寇
”
,
这 是 政 治 永恒 的 游 戏 规 则
一
。
所
都 对 他 们 客 客气 气
世逸才
”
。
。 “
“
门下 作清客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北洋军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也是中国政治乱象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北洋军阀们以军阀集团的形式统治中国,各个军阀相互争斗,导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国家面临分裂和危机。
读完北洋军阀史,让我深感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艰辛,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乱象主要源于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矛盾。
清朝的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动荡和危机之中。
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但新政府并没有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洋军阀们崛起了,他们以军阀集团的形式统治中国各地,形成了一片片割据的局面。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乱象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各个军阀相互争斗,导致了无数的战乱和流离失所的人民。
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和势力,不惜一切手段,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同时,军阀们的统治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国家面临着分裂和危机。
读完北洋军阀史,我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乱象是中国社会长期动荡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动荡和变革,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但与此同时,北洋军阀时期也埋下了中国共产党的种子,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这样的动荡时期,中国共产党崛起了,最终领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读完北洋军阀史,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北洋军阀时期的政治乱象虽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埋下了中国革命的种子。
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动荡时期崛起,最终领导了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得中国摆脱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新中国,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也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最真实、最全面、最有看点--《北洋大时代》读后感
最真实、最全面、最有看点--《北洋大时代》读后感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每个朝代的更替总会伴随着兴与亡。
能把这些历史写得真实、全面和最有看点的,当属《北洋大时代》了。
看着书名,第一该问的当是“北洋”是什么?所属的政府是哪个时代由哪个执政党执权的?书中有段话是这么说:“笼统地概括北洋时期,是指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中经武昌起义、清帝逊位、民国创立、军阀混战,直至1928年奉系易帜,民国在形式上实现一统,这样一个前后共计33年的时段。
如果算上晚清洋务运动中北洋系官员的作用,那么整个北洋集团影响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
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等走上政治舞台,各具千秋。
”短短33年经历了所形成的一个有史以来很高评价的时代,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什么这么说,书中是这么解释的:“这一时期,诞生了第一架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生产出了中国第一艘万吨级的轮船;这一时期,颁布实施第一部民主宪法;第一次在亚洲实现真正的民主选举。
这一时期即使混战不断,仍然成为当时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所有的事件以横向发展的顺序排列起来一目了然,非常适合视觉性的我们学习记忆事件。
感悟最深的,还是这本书呈现给我们的,关于北洋政府提出的“国家”的相关概念:国歌、国旗、国徽!这个时代开始,国歌出现了,名字叫做上古诗歌《卿云歌》;这个时代开始,国旗出现了,国旗为"五色旗",寓意"五族共和";这个时代开始,国徽出现了,名字叫做"十二章国徽",又称"嘉禾国徽"。
历史确实不应该被随意涂抹、删改,何况北洋时期距今不到百年,那段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应该更客观地去了解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
比如袁世凯,很能干的一个政治家,请出张謇等一些很有经验的企业家来管经济,结果很快实现了财政平衡,同时对经济发展有所促进。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在历史的长河中,北洋军阀时期是一段充满复杂与矛盾的篇章。
读完有关北洋军阀史的书籍,内心犹如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风云变幻,感慨万千。
这一时期,国家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和权力,连年征战,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他们中的许多人似乎只关心自身的利益,而将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福祉抛诸脑后。
在权力的欲望面前,道德和良知显得如此脆弱。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以简单的批判眼光来看待北洋军阀时期。
这个时期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在晚清的腐朽统治崩溃之后,新的政治秩序尚未建立,各种势力纷纷崛起,试图在这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既是一种混乱,也是一种对新秩序的摸索。
北洋军阀们大多出身行伍,有着强烈的军事背景。
他们依靠手中的军队,在各地形成割据势力。
这些军阀的个人性格和领导风格各异,有的强硬霸道,有的则相对温和。
但无论如何,他们的存在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北洋军阀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境。
一方面,传统的农业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们在沉重的赋税和战乱中艰难求生;另一方面,近代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和军阀们的横征暴敛,使得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但即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仍有一些有识之士努力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试图为国家的富强寻找出路。
文化领域在这一时期则呈现出了一种新旧交替的局面。
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大量涌入。
知识分子们在迷茫与探索中,努力寻找着适合中国的文化发展方向。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便是这一时期文化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倡导民主、科学,反对旧礼教、旧道德,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开辟了道路。
同时,北洋军阀时期的外交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方面。
在列强的环伺下,中国的主权不断受到侵犯。
但也有一些外交家在艰难的环境中,为维护国家的利益而努力抗争。
他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周旋和斗争,展现了中国人的坚韧和智慧。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思考:北洋军阀的兴衰究竟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首先,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是发展的基础。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
北洋军阀史读后感一直以来,北洋军阀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特殊而重要的一页。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被误解的时期。
近期我读了一本关于北洋军阀的历史著作,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产生了一些感悟。
首先,北洋军阀时期的动乱程度出乎我的意料。
在书中,作者详细描述了这段时期各个军阀的争斗和政治角力。
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断地推翻政权,甚至相互间往往大打出手。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政治权力对于人性的腐蚀力是无法忽视的。
当人们追逐权力和利益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公共利益,而只顾眼前的私欲。
这种情况不仅在北洋军阀时期存在,在现代政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其次,北洋军阀的统治虽然充斥着动荡和混乱,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这段时期,北洋军阀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尽管其中有些是出于私利和权谋,但也有一些是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真正关怀。
例如,北洋军阀在军队组织、教育、工业发展等方面都有所建设,这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这让我不禁思考,即使在动荡与混乱中,当一个国家需要建设与改革时,领导者的个人动机和目的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切实地为国家和人民着想。
再次,北洋军阀的统治为中国的民族觉醒提供了契机。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些北洋军阀的反帝义举和护国运动。
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抗议和政治活动,展现出对外国侵略的坚决反对态度。
这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也让更多的中国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中的地位。
这让我明白,民族觉醒不仅是一种意识和情感上的觉醒,更需要有实际行动和努力。
正是北洋军阀为中国争取了一定的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为后来的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最后,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
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但一些基本的人性和社会规律依然存在。
人们的私利和权力欲望永远不会消失,需要通过正确的制度和价值观来限制。
同时,推动国家现代化和民族觉醒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实际的行动。
文武北洋读后感
文武北洋读后感
先说说这书里的“文北洋”吧。
以前我对那些北洋的文人啊,就只知道些干巴巴的名字和模糊的事迹。
但这本书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把那些人物都给盘活了。
像康有为,以前就觉得他是个变法的大人物,可书里一描述,这人可复杂着呢。
他在生活里的那些讲究,他晚年的一些行事风格,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不再是历史书上那几句干巴巴的评价。
还有蔡锷将军,哇,他不仅是那个在军事上很厉害的将领,书里还展现了他的才情,他对理想的执着。
这就好比我之前只看到了一幅画的轮廓,现在呢,作者给我把色彩、细节全补上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就展现在眼前了。
再聊聊“武北洋”。
那些军阀们啊,以前觉得他们就是一群只知道打打杀杀、争地盘的糙汉子。
可读完才知道,这里面的事儿可太复杂了。
比如说袁世凯,这可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
以前就觉得他就是个想复辟帝制的大坏蛋,但是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他在那个乱世里的挣扎,他也做过一些推动社会发展的事儿,当然他称帝这个事儿肯定是错得离谱,但这让我明白了看人不能那么片面。
还有段祺瑞,以前觉得他就是个军阀头子,可书里写到他的一些政治理念,他的无奈,好像突然能理解他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一些选择了,虽然有些选择还是不那么光彩。
这本书的写法也特别有趣。
不是那种板着脸给你讲历史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特会讲故事的老伯伯,坐在你面前,磕着瓜子,慢悠悠地给你讲那些北洋的故事。
作者把自己的走访、考证都融入进去,让你觉得特别真实。
比如说描写那些北洋人物的故居啊,从那些建筑的一砖一瓦里,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些人的影子,就像穿越时空一样。
文武北洋读后感
文武北洋读后感以前提起北洋时期,脑子里就蹦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几个干巴巴的词儿。
但这本书啊,就像一把小刷子,把蒙在那段历史上的灰尘轻轻刷掉了些,让我看到了那些北洋人物的鲜活模样。
先说这“文北洋”吧。
书里讲的那些文人啊,各个都像是舞台上有血有肉的角儿。
就拿康有为来说,以前只知道他是戊戌变法里的重要人物,变法失败后好像就慢慢淡出视线了。
可在这本书里,他的后半生也被勾勒得有模有样。
他那种在时代变革中不断挣扎、试图寻找自己位置的状态,就好像是一个在大海里游泳,却老是被海浪打得晕头转向的人。
他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就像一个美好的梦境和残酷的清晨之间的落差,让人不禁为他叹息。
再看“武北洋”,那些北洋军阀们可不再是以往那种脸谱化的大坏蛋形象了。
就说袁世凯吧,以前觉得他就是个一心想称帝的野心家。
但是读了这本书,发现这家伙也是有几把刷子的。
他在当时那个复杂的政治环境下,能一路崛起,肯定是有他的手段和能力的。
当然啦,他称帝这事儿确实是他的一大污点,不过他在军事、政治上的一些举措也不是一无是处。
这就好比是一个厨师,做了一道绝世好菜,结果最后在菜里吐了口痰,前面的功劳虽然不能全抹掉,但这一口痰也确实让这道菜变得恶心至极。
还有那些北洋将领之间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得像一团乱麻。
他们今天称兄道弟,明天可能就因为一块地盘或者一点军饷大打出手。
这就像一群小孩子,为了一颗糖可以一会儿好得像一个人,一会儿又扭打在一起。
但是在这种混乱之中,又能看到他们在民族大义面前的一些表现。
有的将领在面对外敌的时候,还是能挺起胸膛,这就像是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突然在村子遭遇外敌的时候,拿起棍棒保卫家园,让人又恨又爱。
《北洋五四记》读后感
李鸿章传苑书义读后感他办洋务运动的时候,我感觉他还挺有想法的。
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让清朝强大起来,就像一个老中医想要给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下猛药来个大反转。
他搞工厂、建海军,忙得不亦乐乎。
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朝廷里那些守旧派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整天在旁边捣乱。
一会儿说这违背祖宗之法啦,一会儿说那是奇技淫巧啦。
李鸿章就像一个厨师,想做一道新菜,可旁边一堆人在那指手画脚不让放这个调料、不许用那种做法。
再说到那些个条约,这可真是他身上的大黑点。
每次看到他去签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我就气得牙痒痒。
但仔细想想呢,他也挺无奈的。
就像一个被债主逼到墙角的穷人,只能在那些不公平的条约上签字画押。
朝廷打不过人家列强,又不敢得罪列强,就把李鸿章推出去当替罪羊。
他去谈判的时候,估计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得想着尽量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又知道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官场里,他也混得不容易。
他得在慈禧太后和那些大臣之间周旋。
慈禧就像一个喜怒无常的大家长,今天让你往东,明天可能就变卦让你往西。
李鸿章就得小心翼翼地揣摩她的心思,还得和那些心怀鬼胎的大臣们斗智斗勇。
这就好比在一个布满陷阱的迷宫里跳舞,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坑里。
读完这本书,我对李鸿章的看法变得复杂了。
他不再是我以前印象里那个单纯的“卖国贼”形象。
他有他的抱负,有他的无奈,他就像一个在历史的漩涡里挣扎的人。
他的一生也反映了晚清那个时代的悲哀,一个老大帝国在面临西方列强冲击时的不知所措和无力回天。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了解晚清和李鸿章这个复杂人物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复杂的人性和时代的无奈。
《北洋档案》读后感
《北洋档案》读后感《北洋档案》是一部让人不禁沉浸其中的历史小说。
通过作者对北洋政府时期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穿越时光,亲身体验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融入了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悬疑和惊奇的世界。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北洋政府时期的种种混乱和腐败。
在这个时代,官场勾心斗角、权谋纷争,人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择手段,社会风气败坏,民不聊生。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在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危险的环境中生存,他们或是被迫卷入政治斗争,或是为了生计不得不与黑道勾结。
他们的命运被时代所左右,他们的选择也让人深思。
通过对主人公们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有的人在逆境中坚守初心,有的人在诱惑面前背弃理想,有的人在权力面前变得冷酷无情。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读者在阅读中不禁会思考,如果自己置身其中,会作何选择?面对困境和挑战,又该如何坚守信念?除了对人物的描写,作者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让读者对北洋政府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个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通过小说,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政府的种种弊端和不足,以及人们对于政治权力的渴望和追逐。
这些历史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但对于当代社会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北洋档案》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部小说,我不仅了解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背景,还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我不禁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洞察。
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成为了一种奢侈。
而《北洋档案》这样一部融合了历史、人性、社会等多方面元素的小说,无疑是一部珍贵的作品。
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不仅仅是放松心情,还可以在思考中得到启示,让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世界和人性。
李鸿章传苑书义读后感
李鸿章传苑书义读后感他办洋务运动的时候,我感觉他还挺有想法的。
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来让清朝强大起来,就像一个老中医想要给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下猛药来个大反转。
他搞工厂、建海军,忙得不亦乐乎。
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朝廷里那些守旧派就像一群嗡嗡叫的苍蝇,整天在旁边捣乱。
一会儿说这违背祖宗之法啦,一会儿说那是奇技淫巧啦。
李鸿章就像一个厨师,想做一道新菜,可旁边一堆人在那指手画脚不让放这个调料、不许用那种做法。
再说到那些个条约,这可真是他身上的大黑点。
每次看到他去签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我就气得牙痒痒。
但仔细想想呢,他也挺无奈的。
就像一个被债主逼到墙角的穷人,只能在那些不公平的条约上签字画押。
朝廷打不过人家列强,又不敢得罪列强,就把李鸿章推出去当替罪羊。
他去谈判的时候,估计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一方面得想着尽量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又知道这根本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官场里,他也混得不容易。
他得在慈禧太后和那些大臣之间周旋。
慈禧就像一个喜怒无常的大家长,今天让你往东,明天可能就变卦让你往西。
李鸿章就得小心翼翼地揣摩她的心思,还得和那些心怀鬼胎的大臣们斗智斗勇。
这就好比在一个布满陷阱的迷宫里跳舞,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坑里。
读完这本书,我对李鸿章的看法变得复杂了。
他不再是我以前印象里那个单纯的“卖国贼”形象。
他有他的抱负,有他的无奈,他就像一个在历史的漩涡里挣扎的人。
他的一生也反映了晚清那个时代的悲哀,一个老大帝国在面临西方列强冲击时的不知所措和无力回天。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了解晚清和李鸿章这个复杂人物的大门,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那些复杂的人性和时代的无奈。
北洋大时代读后感
北洋大时代读后感北洋大学的时代是一个对于中国教育史和现代化历史都有着深刻意义的时期。
作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奠基者,北洋大学创办于1902年,是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之一。
这个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思潮交融碰撞的时代,是中国现代教育从无到有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和求真精神的时代。
在《北洋大学的时代》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北洋大学师生的生活形态和学术研究的风貌。
他以大胆独特的笔触,展现了北洋大学时代的学术主张和精神风貌。
无论是火爆的讲座,热闹的学术争辩,还是包罗万象的图书馆,北洋大学都充满了知识的活力和学术的热情。
在北洋大学的时代,思想自由、以学术为重、追求真理和科学精神成为了师生们的共同信念。
北洋大学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挫折和追求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北洋大学师生无论是在研究上还是生活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困难。
然而,他们不畏艰辛,勇往直前,在困境中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北洋大学师生们顽强地抵抗了反动势力的压迫,坚持着新思想的传播和学术的独立性。
他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也在挫折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北洋大学的时代是一个注重实践和社会责任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北洋大学师生不仅致力于学术研究,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救亡图存的实践活动。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努力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北洋大学的时代,师生们的学术研究能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北洋大学的时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北洋大学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对北洋大学时代的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个时代是一个追求真理和追求自由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奋斗的时代。
通过阅读《北洋大学的时代》,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也对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解。
总之,《北洋大学的时代》这部作品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北洋大学时代的学术精神和人文情怀。
《北洋风云》读后感
《北洋风云》读后感《北洋风云》是一部描绘中国近代史上重要历史事件的小说,作者通过对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斗争、社会变革和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心浮躁。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小说以北洋政府为背景,围绕着政治家、军阀、商人等各种社会阶层的人物展开了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和命运的安排,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和抉择,以及他们对权力、利益和信仰的追求。
其中,北洋政府内部的斗争、外部的战争、社会的动荡,无一不在影响着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庞大和复杂,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畏和同情。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和深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有的人物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有的人物为了理想和信仰不计牺牲,有的人物在历史的巨轮下无力挣扎,有的人物却能够顺应时势、超越自我。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富和多样,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元,也让我对历史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除了人物的刻画,小说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作者通过对北洋政府的兴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动荡等方面的描写,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历史命题。
在阅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惨痛和无奈,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北洋风云》,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人性的复杂,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历史事件的展示和社会现象的反思,作者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庞大和复杂,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们充满了敬畏和同情。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下的和平与稳定,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淘洗历史真实 接续教育香火——读《文武北洋》随想
淘洗历史真实接续教育香火——读《文武北洋》随想
李工
【期刊名称】《山东教育:中学刊》
【年(卷),期】2004(000)021
【摘要】《文武北洋》(李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年来书界少见的一部好书,书中再现了民国初年北洋时期的风云人物,资料丰富,内容生动,几个或主宰政界或驰骋文坛的历史人物,在作者独辟蹊径的叙事中都变得鲜活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进而又不能不吃惊地顿足:历史原来是这个样子!书中丰厚的学术含量尤具耐人寻味的思想魅力,相信读者看完这部书后更会对作者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李工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3
【相关文献】
1.今天的教师读什么书——读《新教育之梦》随想 [J], 夏存年
2.风吹哪页读哪页,一篇一页总关情——读杨新援先生的《教育呓语》随想 [J], 李建华
3.淘洗历史真实接续教育香火——读《文武北洋》随想 [J], 李工
4.杏坛随想教育金言——读李希贵《教育艺术随想录》 [J], 孟繁润
5.接续齐派绘画之香火——品读李海峰临摹白石老人作品有感 [J], 邓治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武北洋
1912-1928,民国初年,一个武夫当国的时代,短短十六年,因为有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这一批北洋人物轮番当政,所以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北洋政府”时期。
对于这一时期,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那是一个军阀混战不休,百姓暗无天日,战火烽烟四起,遍地白色恐怖的时代。
所以,对于那些军阀头子,人们已经不屑去了解他们的真实性情,因为他们莫不是一副穷兵黩武的莽夫模样,残暴狠毒,为达政治目的而宁让百姓涂炭于战火之中。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逆民称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段祺瑞扫射游行学生,酿成震惊宇内的“三.一八”惨案;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杀害工人领袖施洋和林祥谦;张作霖讨赤反共,绞杀共产党领袖李大钊。
他们是残暴的军阀,镇压革命的刽子手,是国共北伐要消灭的最大反动势力。
多少年来,历史教育传递我们的就是这些,我们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毫无异议的走到今天,很少有人愿意去验证这是否就是历史的真实。
然而,这篇《文武北洋》,以人物为经线,以时间为纬线,拨开刻意笼罩的历史迷雾,带我们走访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吴佩孚、张作霖这几位北洋枭雄遗留的痕迹,近距离观察那曾经的是是非非,尽可能拭去人物身上被历史附着的灰尘,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真实存在。
于是我们看到,在袁世凯及外交人员的坚持下,被迫签订的“二十一条”并不包括最有损中国利益的第五项,并且签约之后,袁通电全国要员,“凡百职司,痛定思痛,应如何刿鉥心神,力图振作”。
黎元洪几番在位,全凭德望,虽无军权,却敢为维护民国基业而奋力抗争。
段祺瑞先总理后元首(临时执政),“通电清帝退位,抵制袁氏称帝,驱除张勋复辟”,博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
吴佩孚一代儒将,治军有方,终生恪守“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结交外国人,不举外债”的“四不主义”,宁死不当汉奸。
张作霖,身处日俄虎狼之间,机智周旋,不让寸土与人,终惨遭日本算计而命丧皇姑屯,临死时还不忘“告诉小六子(张学良),以国家为重,好好干吧……我这臭皮囊不算什么……”。
笔记3 北洋集团崛起研究读书笔记
《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读书笔记本周拜读了我院教授张华腾教授的学术专著《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该著作同时也是张教授的博士论文。
该书以现代化为视角,立足史实,深入剖析了北洋集团在清末的崛起的历史过程,客观评价了北洋集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感受颇深,故撰此文。
1.作者在绪论的第一点“北洋、北洋派、北洋军阀、北洋集团”中,为我们认真梳理了以上的由来、原始含义以及其含义的演化过程。
提出应该用“北洋集团”这个更为中性的词汇代替“北洋军阀”这一政治概念,以利于我们更为客观的研究这段历史和这一群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人。
2.作者在绪论的第二点“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北洋集团”中,对于“近代化”、“现代化”、“早期现代化”这些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流行的词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笔者不才,梳理如下:(1)英语“modern”一词本身就有现代、近代之意,而日本学者在翻译英语“modernization”时,使用的就是“近代化”。
因此中国学者在使用这一名称时很混乱,有称近代化者,也有称现代化者。
但就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来说,基本主张用“现代化”一词来表述近代社会变迁。
(2)为了将1840—1949年间的现代化与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现代化相区别,故将前者称为“早期现代化”,把后者称为“现代化”。
3.接下来,作者用谈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问题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作者以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晚晴的现代化运动只能由统治阶级来领导。
更具体的来说,是由统治阶级中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地方督抚(早期为洋务派,后期为北洋集团)领导的,但是由于以载沣为首的满洲贵族集团对北洋集团的打击,加之自身政治素质的低下,早期现代化运动最终失败了。
4.关于袁世凯的评价问题对于北洋集团的领袖袁世凯,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中,无不称其“窃国大盗”“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而口诛笔伐。
同时对于袁世凯在废除科举制度,修筑京张铁路,促动立宪等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却之字未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武北洋》读书笔记姓名:刘春雪专业:2012级思想政治教育我是个比较喜欢看故事,尤其是关于英雄的故事的人,所以选择了《文武北洋》这本书,我一直相信,在那样的年代,能够风生水起的人物,一定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不管他们在别人眼里是好或坏,他们都是自己的英雄。
《文武北洋》的封面上这样写道:“几个大人物的文韬武略,让一个转瞬即逝的时代,没有轻易地,在人们的记忆里匆匆流失。
”从最初接触1912-1928这段历史时,总觉得,这是一个军阀割据,混乱不堪,民不聊生,卖国反动的年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民必定也是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而中学的历史书上,也将这一段历史写的十分粗略。
渐渐的,也就忽略了这段历史中蒙尘已久的光芒与颜色。
首先,历史是什么?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根据先人遗留下来的文物,文献,以及民间的传说,故事,加以整理而成的。
因此,历史就不免带有作者本人的喜恶,也免不了受当局政府,政党或统治者的影响。
历史在一定层面上是可以被塑造的,而一些所谓真实的史实则或许会被遗忘。
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真正历史的一个侧面,准确来说,是当局所强调的那些侧面。
所以,历史的真实性就需要我们去细细考量和思索。
《文武北洋》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段别样的历史,展现给我们的是这个时代被现在的人所忽略的精神和力量。
对于1912-1928年这一时期,我所能做的就是从这本书里,得到我所不知道的更多的历史,真实性先暂且不说,至少能让我以一种不同的角度和方式重新审视这一时代。
四朝元老周有光先生在他的口述书籍《百岁忆往》中写道“坏的时代能做好事”“晚清下来是军阀时代,后来是国民党,共产党,最自由的是军阀时代。
”他这样形容这个时代“军阀不垄断整个政府,文化部门,教育部门让进步的人来做,所以做出好事情。
因此最坏的时代做了很多好事情。
”这应该就是对这个时代最好的描述了,说它是坏的时代,因为处于战争时期,军阀割据,各自为政。
而说它做了好事,则是因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太多令人热血沸腾的回忆,亦文亦武,成为让人难以忘怀的回忆,如今百年之后,那些人事,依旧在字里行间熠熠生辉,永生不灭。
这是我对这个时代以及历史的大致想法,下面就说说这本书的具体情况。
首先,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寻找历史和呈现出来的方式。
作者李洁通过走访故居,墓穴这样的独特的方式来感受这段历史的厚重与真实,来娓娓道来这一个个伟大的人的命运。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对所有试图推进中国文明进程的先人,都怀有一份敬意”,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份敬意,让他有勇气去追寻这段历史,去展现给人们别样的视角。
书中的一些地方也有作者个人的倾向,但我认为,他已经努力的展现一段客观的历史和鲜活的人物了。
关于这本书的九个人,我选择了对我触动比较大的几个来做一点分析。
一、漳洹犹觉浅—袁世凯遗址畅想从小到大,老师都告诉我们,袁世凯是“大盗窃国”是“罪人”,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他专制,独裁,野心勃勃。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史实证明,袁世凯并非如此罪大恶极。
李鸿章曾评价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很多人会说李鸿章也不是很令人信服的人物,孙中山也曾度袁世凯说“新旧交替,万机待举,遗大投艰,非公莫办;谨虚左位,以俟明哲,曷胜伫立,翘望之至”,暂且不说孙中山的动机,他能这样说袁世凯,就说明袁世凯是有能力的人。
我们也可以从他驻守朝鲜十三年,小站练兵看出他治军严谨,军纪严明,拥有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应有的机敏与勇气。
当然,我的意思只是说我们对于袁世凯的评价是不是并不与历史相符,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我想我们对于政治与历史人物还需要更大的宽容度。
正如书中所写“倘若当年他在此街头战死或遭日本人的处决,我们会不会在读伤心百年史的文字里,发现一个叫袁世凯的民族英雄?即使他侥幸不死而身陷敌狱多少年,我们会不会以“近代苏武”或“清代文天祥”一类的桂冠来追念他?”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袁世凯称帝是不对,可是我们不能完全否认他这个人。
就像虽然希特勒残忍暴力,但他的演讲天赋和能力却是得到很多人的认可的。
这使我不由的反思,我们祖祖辈辈所要努力达到的民主社会,究竟还有多远。
当下,我们说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民主社会,那么为什么对于这些已逝的先辈,却不能给予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呢?其实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政党或国家来说,都会尽量把自己的形象塑造的光辉高大,而对于敌人,则是批判,想尽办法贬低对方。
中国的历史是胜利者的历史,而中国自古就有“成王败寇”之说,不仅为历代政治家所信奉,在民间更是深入人心。
这不仅仅是一种历史习惯,更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所以,对于政治和历史的评价,我们需要更宽容,更何况是在当今的社会,网络技术日益发达,人们能够获取的信息量也愈加丰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宽容的政治氛围,需要“百家争鸣”的盛况。
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民主建设,离我们追求的民主社会才能更进一步。
二、东厂胡同有遗德—黎元洪故宅寻访中学历史书上对于黎元洪的描述仅在于“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而我对黎元洪的认识也仅在于大多数人对他的描述,正如书中所写的“残忍,虚伪,反动,刽子手”,大多是负面的评价。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位尊而权不重,名高而实不符,人不微而言轻”。
虽然当下,对于他的评价,正渐渐的偏向客观,但对于这样一个曾任两届大总统,三届副总统的人来说,和袁世凯一样,他需要的是我们公正的认识和评价。
黎元洪是一个曾死里逃生的人,甲午中日战争中,他在黄海里漂了十多个钟头,这样一个硬汉,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
他对待上级不卑不亢,对待下级关爱有加,政治上开明,义无反顾。
他也有独立的人格,淡泊名利,晚年白水待客,君子之交,十分清爽。
就是因为这样,他常常被遗忘。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作为一个文人,在这样一个时代,显得那样强大。
但是,中国人很多时候是非常矛盾的。
书中在写到1966年黎元洪公墓被掘时提到了另一桩毁墓壮举:张之洞的墓遭掘,遗颅也被揪出来当球踢。
其实,从古至今,这样鞭尸掘坟的事发生了许多,甚至还成为了两种刑罚。
如果这是发生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我们说它是封建残余,那么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掘坟之事又算什么呢。
我们的制度中,仍然存在我们所嗤之以鼻的封建社会的残余。
文革时期,几近疯狂的红卫兵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肆意践踏那些逝去的灵魂,现在,这样为了征地购地,掘坟的事情也并不少见。
不是说逝者已逝,万事皆空吗?为什么我们声称着尊重传统文化,却又将这些对于死者的尊重抛开呢?为了泄恨吗,还是这是人性自私丑恶的表现。
实际上,鞭尸掘坟主要是掘坟者心理上的满足,我认为这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在仁义礼智信的外衣下,隐藏的是丑恶的人心。
我认为,我们对待历史,应当是一种思想上的反省与崇敬,而不是以如此粗俗暴力的方式来对待曾经为了民族独立而奋斗的人,更不能让他们死后都不能“安然度日”。
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后人的一种最起码的尊重吧!三、茫茫烟蔓何处寻—吴佩孚遗迹考1924年9月8日,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时代》杂志第一次以中国人为封面,人物说明是“吴总司令”,即吴佩孚。
秀才出身的吴佩孚,为贴补家用,投水师当兵,并且从戎后仍不忘学习。
这样一位秀才出身的武将,却是位真正的正人君子。
他戒淫,不忘发妻;他写《满江红》,气势不输岳飞;他的政治设计“国民大会”,初具民主风范;他爱国,不向苏联日本卖国求荣;他的墓不奢华,清廉节俭。
一个文人,在这个枭雄出没的年代,用他的风骨,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天。
文人都具有很强的原则性,做事也是“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们将自己的生命与政治、与祖国、与命运紧密连结在一起。
所以,中国人对他们的景仰一直延续到现在、到将来。
吴佩孚对外立场坚定,对内爱憎分明,带有文人的骨气,也透着武将的英气,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但中国文人迂腐顽固的特点,也在吴佩孚的身上体现出来。
他称曹锟为主公,决不取而代之,犯上作乱。
他的坚持原则,也成为阻碍他仕途生涯的最大障碍。
正如作者说的“无论中外,在政治舞台上,不讲权术的演员只配出演悲剧的角色”,而吴佩孚就是这样一个悲剧。
他的单纯,葬送了他的命运。
在北洋时代众多枭雄中,吴佩孚虽没有袁世凯那样声名显赫,弄权老成,但却是在后人眼里,有着果敢开明的形象。
现在想想,若他懂得一些权术,也许历史就会被改写,他的一生也会扭转。
但我觉得他这样很好,至少给那个风起云涌,争权弄势的年代,留下了一抹文人的纯净与美好,这样,其实,很好。
四、市井有谁知国士—沪上“遇”杨度所谓“国士”,顾名思义,是“一国之士”。
百度百科中解释道,国士本指一国中最勇敢,最有力量的人,勇力冠于全国的人。
后引申指一国中才能最优秀的人物,国中才能出众的人。
而杨度先生作为这本书里最典型的文人,他这样说自己“市井谁知有国士,江湖容汝做诗人。
”他自称为国士,而他也确实当得起这样的称号。
并且,杨先生奇特的经历,就足以让他受到尊敬。
可能,他不是最优秀的人,但是他为中国民主政治所做出的贡献,确实令人钦佩。
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认识,深刻而独到。
他坚持“君宪”主张,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帝王专制制度,国民能力程度不高,中国人久已习惯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符号,如果没有这个符号,则人心不稳,非起祸乱不可。
同时,他面对淸末的乱局,还有个非常现实的考虑,这就是中国民族多,文化不同,民主易致分裂。
其实他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就像英国和日本,君主的存在是起到一个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的,并不是说有君主就是封建制度,就不民主了,恰恰相反,君主的存在,为民主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们平心而论,其实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现在看来,也就只是国体的差别罢了。
而公民权利是否得到保障,则取决于宪法的实施程度和人民的民主意识。
众所周知,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都有成功的国家,而中国当时的君主立宪政体失败了,则与领导人个人的野心与时局动荡,国内不安定有很大关系的。
正如杨度先生写给袁世凯的挽联说“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君宪负明公,眀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也就是说,他认为君宪制无法成功实行,与袁世凯个人有很大的关系。
而杨度先生最传奇的经历则是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秘密知道周恩来总理1975年逝世时才被公开。
可能有人会认为他善变,投机,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大,也只是一个在野党罢了,而杨度此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好比一匹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这种知音的感觉让她义无反顾,甚至在去世前,叮嘱自己的女儿“任何时候都不能反对共产党”。
当然这句话可能过于绝对,不那么理性。
但一个人再怎么优秀,也是会有政治冲动的,这也无可厚非。
他认为找到了救国之路,离世之际仍坚持“医民救国,继起自有后来人”,仍旧想着“医民救国”之事。
杨度先生的炽热的爱国情怀,他的政治理念以及坚持不倒的意志,使他无愧于“国士”的称号,真可谓是“论此人,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