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民情 解民忧 暖民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组图)

2011-01-18 08:54:00 来源: 南京日报(南京) 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探访】低保应保尽保

前几天,记者在建宁路街道采访时,恰好遇到两位一直被纳入低保救助的市民。

叶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天他的低保存折中刚刚收入了约600元,这是当月民政部门刚刚存进去的。一家三口,孩子残疾,叶先生夫妻俩只有一个人有退休工资,经济条件确实较差。“街道、社区一直记挂着我们,”叶先生说,不仅是逐月到账的低保金,逢年过节区政府、街道、社区都会想着他们家,经常发些慈善超市的抵用券,可以买些油、米等日常用品。

衡先生同样是身有残疾,没有工作能力,街道及时将他纳入了低保。他说,前几天,由于菜价上涨,街道刚给他发放了200多元“菜贴”,让他倍感温暖。“要说感想,就是两个字,感谢,感谢大家能想着我。”他说。

【解读】社会救助精细化

区委区政府历年来对民生保障工作高度重视,不仅在资金上予以保障,在平台建设、队伍建设、档案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也形成了一整套规范高效、特色鲜明的社会救助工作模式。2009年12月4日,全国社会救助规范管理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参会的近200名代表在观摩下关区宝塔桥街道社会救助服务中心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前,下关6个街道均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中心,通过服务中心平台,为困难群众提供包括低保申请、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使之成为困难群众的温馨家园、社会救助的绿色通道。

区民政局局长徐士锦告诉记者,下关社会救助工作繁重,但全区的救助服务一直注重精细化,高效化。从1996年起,下关区就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规范化运作,严格监控资金流向,并使该享受低保的家庭一个不漏,做到“应保尽保”。对不符合低保的家庭,做到“应出尽出”。

截至2010年12月份,该区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家庭4931户计9402人,享受重残补贴人员291人,进行住房保障低收入认定的家庭5310户,全年发放低保金达3000多万元。

【探访】社会守望尊老养老

前几天,金陵二村87岁的陈老太感觉身体不舒服,这一消息立马就传到了社区服务站。

社区主任沈兰珍立即安排工作人员上门探视,并仔细交代:真有问题,赶紧请社区医生上门。

陈老太是独居老人,身体感觉不舒服,是如何“惊动”社区的呢?社区主任沈兰珍说,这可是社区独有的特色服务。为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社区特别打造了七彩阳光老年俱乐部,分别用七种颜色代表七种服务:

红色服务为打造文体活动平台,橙色服务为居家服务平台,金色服务为老年大学平台,绿色服务为打造健康服务平台,蓝色服务为打造维权服务平台,青色服务为打造助老服务平台,紫色服务为打造奉献服务平台。

陈老太享受的即是为老服务:社区安排专人对独居老人进行密切监测,只要发现有突发情况,社区工作人员立马上门服务。

【解读】为老服务着眼长远

近年来,下关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据统计,到2009年底,下关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6.35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9.62%,明显高于全省17%和全市16.6%的比例。

大力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构建养老和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已成为促进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任务。

对此,下关区着力从长远解决养老难。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区已建城市各类老年福利机构16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9个。全区56个社区都建立了老年人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老年教育、居家养老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去年以来,下关区财政投入老龄事业经费353万元,为200名70岁以上的特困独居老人免费提供家政服务,为1000名60岁以上独居老人安装了“安康通”。为824名90周岁以上的老人长寿补贴标准增至每人每月100元,发放补贴82.4万元,百岁老人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为1400名老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为3741名老人办理了老年证。

为了建设经济充满活力、环境优美宜居、文化魅力彰显、社会安定和谐的现代化滨江城区,下关区在推进危旧房改造、滨江开发、产业转型升级三大攻坚战基础上,大力实施产业转型、城市再造、民生改善、法治平安和人才集聚五大工程。

五大工程实施进展如何,如何惠及下关人民?今起,本报陆续推出聚焦下关五大工程专题系列报道,共同关注百年商埠变迁,“南京外滩”成长。

下关区始终将解民忧摆在重点位置,主动为居民办实事、解难事,构建“就业有渠道,生病有医保,贫困有补助,养老有保险,安全有保障”生活保障体系。

解决就业难。围绕“全覆盖、低失业、高和谐”总体目标,全面拓展培训渠道,为每名适龄劳动力提供一次以上免费的知识型实用技能培训,并对适龄段失业居民免费介绍3次就业机会。为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积极做好退役士兵和军队离退休干部的安置和优待金发放等工作,同时还会同有关部门为退役士兵做好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组织退役士兵专场就业招聘会,保证他们的就业机会。

解决就医难。社区卫生服务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主要内容,突出为家庭保健服务,突出为弱势群体服务,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要求。目前,全区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6个,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450人,服务人口近45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95%以上的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到优质的社区卫生服务,初步实现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目标。

解决生活难。适当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月人均330元调整为400元。去年将全区4931户、9402人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发放保障金额达3023万元。还针对困难群众因病致贫的现象,制定出台了救助政策,将1144名身患重特大病的困难群

众纳入救助对象,救助资金213.92万多元,减轻了他们的医疗负担,力求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的问题。

解决住房难。全方位开展调查摸底对低收入群体人员认定,全面开展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扩面、实物配租、经济适用房等工作,截至2010年10月,已完成低收入住房保障家庭收入认定5310户,并建立了享受廉租租赁补贴保障家庭档案及台账,健全完善了管理制度。

也正是得益于上述举措,下关构筑起了一座和谐社区居民的“连心桥”,有效推进了和谐示范社区建设。全区56个社区全部达到市级和谐社区标准,有5个社区被评为省级和谐示范社区,有1个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

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周爱明

本报通讯员智勇张南

构建

完善生活保障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