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模型机实验指令表

合集下载

实验五 模型机综合实验

实验五 模型机综合实验

实验五模型机综合实验(微程序控制器)一、实验目的:(1)认识模型机的缺省指令/微指令系统,熟悉了此套指令/微指令(2)了解并学会COP2000软件的使用方法,工作过程。

二、实验要求:使用COP2000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软件输入、修改程序,汇编成机器码并下载到实验仪上,由软件控制程序实现单指令执行、单微指令执行、全速执行,并在软件上观察指令或微指令执行过程中数据的走向、各控制信号的状态、各寄存器的值三、实验说明:在综合实验中,模型机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所有微程序的控制信号由微程序存储器uM输出,而不是由开关输出。

在做综合实验之前,先用8芯电缆连接J1和J2,这样实验仪的监控系统会自动打开uM的输出允许,微程序的各控制信号就会接到各寄存器、运算器的控制端口。

此综合实验使用的指令是模型机的缺省指令/微指令系统。

等做完本综合实验,熟悉了此套指令/微指令后,用户可以自己设计的指令/微指令系统。

在用微程序控制方式做综合实验时,在给实验仪通电前,拔掉实验仪上所有的手工连接的接线,再用8芯电缆连接J1和J2,控制方式开关拨到“微程序控制”方向。

若想用COP2000软件控制组成原理实验仪,就要启动软件,并用快捷图标的“设置”功能打开设置窗口,选择实验仪连接的串行口,然后再按“连接COP2000实验仪”按钮接通到实验仪。

四、实验过程:实验1、数据传送实验/输入输出实验(1)在COP2000软件中的源程序窗口输入下列程序MOV A, #12HMOV A, R0MOV A, @R0MOV A, 01HINOEND(2)将程序另存为EX1.ASM,将程序汇编成机器码,反汇编窗口会显示出程序地址、机器码、反汇编指令。

程序地址机器码反汇编指令指令说明00 7C 12 MOV A, #12 立即数12H送到累加器A02 70 MOV A, R0 寄存器R0送到累加器A03 74 MOV A, @R0 R0间址的存储器内容送到累加器A04 78 01 MOV A, 01 存储器01单元内容送到累加器A06 C0 IN 端口IN内容输入到累加器A07 C4 OUT 累加器A内容输出到端口OUT (3)按快捷图标的F7,执行“单微指令运行”功能,观察执行每条微指令时,寄存器的输入/输出状态,各控制信号的状态,PC及uPC如何工作。

实验五、指令系统实验

实验五、指令系统实验

实验五、指令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理解模型机指令系统,包括指令类型、寻址方式等,掌握模型机指令集中相关指令的含义,为学习CPU的指令控制奠定基础。

二、实验要求使用CP226实验平台,完成一段程序的执行,理解不同寻址方式指令和不同指令类型指令的执行过程,并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三、实验内容模型机指令系统包括五种寻址方式,分别是立即数寻址、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和存储器间接寻址。

本实验针对不同指令类型的寻址方式和类型得到程序中各条指令的执行结果(模型机的指令集见附件2),其内容如下(联机实验):将一位学生学号的最后2位以BCD码放到累加器A中,另一位的学生学号的最后2位以BCD码放到存储器的01H地址单元中,请将两个学号相减,通过R1寄存器的内容提示两个学号之间的大小关系。

上述描述的内容可以用下面的程序实现(假设第1个学号后两位的BCD码是25H,第二个是08H)。

注意:学号已经通过代码传送到A或存储器,不必再设定K23..K16后通过按动STEP键传送。

程序如下:MOV A,#08H ;将第二个学号存入累加器A中MOV 01H,A ;将第二个学号转存到存储器的1地址单元中MOV A,#25H ;将第一个学号存入累加器A中MOV R0,#01H ;R0指向存储单元的1地址SUB A,@R0 ;第一个学号和第二个学号相减JC L1 ;如果第一个学号小于第二个学号,则转移到L1MOV R1,#0FFH ;第一个学号大于第二个学号,则完成(R1)=0FFHJMP L2L1: MOV R1,#01H ;第一个学号小于第二个学号,则完成(R1)=01H L2: NOP ;无操作,空指令END请执行上述代码,并完成表5-1的内容:表5-1:指令执行序列的结果选做:将两个操作数颠倒,即完成第2个学号减去第1个学号,并填充上述表格。

四、实验接线与控制信号设置在指令系统实验中,模型机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所有的控制信号由CPU产生,而不是由开关输出。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四-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四-基本模型机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专业:班级:
指令划分为操作码和地址码字段,由二进制数构成,为了执行任何给定的指令,必须对操作码进行测试P(1),通过节拍脉冲T4的控制以便识别所要求的操作。

“指令译码器”根据指令中的操作码译码,强置微控器单元的微地址,使下一条微指令指向相应的微程序首地址。

本系统有两种外部I/O设备,一种是二进制代码开关,它作为输入设备(INPUTDEVICE);另一种是LED块,它作为输出设备(OUTPUT DEVICE)。

本实验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如下:
地址(二进制)内容(二进制)助记符号说明
0000 0000 0000 IN R0,SW "INPUT DEVICE"-->R0
0001 0001 0000 ADD R0,09H R0+「09H」-->R0
0010 0000 1001
0011 0010 0000 STA 0BH,R0 R0-->「0BH」
0100 0000 1011
0101 0011 0000 OUT BUS ,0AH 「0AH」-->BUS
0110 0000 1010
0111 0100 0000 JMP 00H 00H-->PC
1000 0000 0000
1001 0101 0101 自定
1010 1010 1010 自定
1011 求和结果。

试验八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试验八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八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1、实验目的和要求:(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以构造一台基本模型实验计算机。

(2)根据五条机器指令及其相应的微程序,设计实现一定功能的程序,上机调试,以掌握计算机硬件组成和工作过程。

2、实验设计实现的基础:(1)实验原理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人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实验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实验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①有关微控制器部分在前一实验中已详细介绍②主存储器的读、写和运行为了向主存储器RAM中装入程序或数据,并检查写入的正确性和能正常运行主存储器中的程序,必须设计三个控制操作微程序。

◆存储器读操作: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C、SWA为“0 0”时,按要求连线后,连续按“启动运行”开关,可对主存储器RAM连续手动读操作。

◆存储器写操作: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C、SWA为“0 1”时,按要求连线后,再按“启动运行”开关,可对主存储器RAM进行连续手动写入。

◆运行程序:拨动总清开关后,置控制开关SWC、SWA为“1 1”时,按要求连线后,再按“启动运行”开关,即可转入到第01号“取址”微指令,启动程序运行。

③指令寄存器介绍指令寄存器用来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当执行一条指令时,先把它从内存取到缓冲寄存器中,然后再传送到指令寄存器。

指令划分为操作码和地址码字段,由二进制构成,为了执行任何一条给定的指令,必须对操作码进行测试P(1),通过节拍脉冲T4的控制以识别所要求的操作。

“指令译码器”根据指令中的操作码进行译码,强置微程序控制器单元的微地址,使下一条微指令指向相应的微程序首地址。

④输入/输出设备本系统有两种外部I/O设备,一种是二进制代码开关KD0~KD7,它作为输入设备INPUT;另一种是数码显示块,它作为输出设备。

模型机综合设计之一加减法指令的实现.doc

模型机综合设计之一加减法指令的实现.doc

模型机综合设计之一——加减法指令的实现一、设计目的1、掌握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造1台基本的模型计算机。

2、在本设计中,将实现:读写内存、寄存器、数值计算等功能,并且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各个模块单元,实现加减法指令,进一步掌握整机的概念。

二、设计原理本个实验能在微程序的控制下自动产生各种单元模块的控制信号,实现加减法指令的功能。

在本实验中,计算机的数据通道、CPU从内存中取出机器指令,解释、执行指令都将由微指令组成的时序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1 根据各模块控制信号连接表用导线将实验平台HKZK-CPT板上的各单元连接好(总线和内存单元,微程序控制单元,寄存器组单元,算术逻辑单元,指令寄存器,启停单元等)。

2 设计好加减法指令并编译运行。

在软件HKCPT中,分别输入设计好的两个程序,并且分别编译、加载到实验平台中。

3 分别运行程序,通过软件HKCPT的微单步功能可观察各个变量的变化。

三、逻辑框图逻辑框图说明:该图为主要的逻辑通路部分。

其中ALU具有+,-和M(传送)三种功能,DR1和DR2为锁存器,用来暂存做算术运算的两个操作书,操作的结果由PLU-C 端送出;A为累加器,本实验中每步运算的结果均送给它保存;R0~R3为寄存器,用来保存进行算术运算的第二个操作数。

四、指令系统与格式分析1根据本实验的硬件条件和本实验的需要,包括以下几条指令:1)MOV A,#DATA ;将立即数从内存读出写入累加器A2)MOV Ri,#DATA ;将立即数从内存单元写入寄存器Ri3)ADD A,Ri ;将寄存器的内容与累加器A相加并将结果写入A4)SUB A,Ri ;将累加器A的内容减去寄存器的值并将结果写入A 5)STA ADDR ;将A的内容写入RAM地址ADDR2由于在本系统内采用的是8位数据总线,和8位数据总线方式,所以在指令系统中存在单字节指令,和双字节指令。

计算机组成大型实验报告材料—机器指令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大型实验报告材料—机器指令设计实验

机器指令设计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通过实验分析简单模型机结构,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掌握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

〔3〕简单模型计算机部件构架、微程序控制器中微程序代码功能实现、微程序流程、指令系统定义和简单模型计算机汇编语言程序进展验证。

〔4〕在简单模型计算机根底上设计新的技巧指令,在第二章实验八的根底上实施,使用的实验部件和接线不变,增加5条新机器指令,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机器指令的理解,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模型计算机机器指令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简单模型计算机构架简单模型计算机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构成简单模型计算机的实验部件以总线为根本连接通道,主要有以下7个:〔1〕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 UNIT进展算术逻辑运算操作。

〔2〕存储器部件MEM UNIT,存储模型计算机汇编语言程序和操作数据。

〔3〕地址存放器部件ADDRESS UNIT,包含两局部电路,地址存放器AR:接收存储器程序中的指令地址和指令中的数据地址;指令地址计数器PC:用于指示程序中的指令地址并通过地址缓冲器送往地址存放器AR。

〔4〕指令存放器部件INS UNIT,存放器当前正在执行的机器指令,此指令的指令码通过指令译码器向微程序控制器指示相应的微程序入口地址;此指令的地址码指示的操作数地址,送往地址存放器AR。

〔5〕输入/输出部件INPUT/OUTPUT,操作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显示。

(7)通用存放器部件REG UNIT,暂存运算的中间数据。

〔7〕微程序控制器部件MAIN CONTROL UNIT,控制各部件完成指令的功能。

2.简单模型计算机指令系统此简单模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括控制台指令与机器指令。

共三条控制台指令,由手动控制单元〔MANUAL UNIT〕的KB,KA开关设定。

控制台指令只能由手工操作一条条指令,不能编写在汇编程序中。

实验八已经给出5条机器指令。

分别是输入指令IN R0,PORTAR,算术加指令ADD R0,[ADDR],存放器内容送存储器指令STA [ADDR],R0,输出指令OUT [PORTAR],[ADDR],转移指令JMP PORTAR。

计算机组成原理_实验四参考资料

计算机组成原理_实验四参考资料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四参考资料一、实验箱(TEC-5)模型机的指令系统表1 机器指令系统因此,以下程序中各指令所对应的机器代码为二、实验箱(TEC-5)模型机的控制器控制器用来产生数据通路操作所需的控制信号。

TEC-5提供了一个微程序控制器如下图1.2所示。

#S #S #图1.2 控制器框图因此,TEC-5的微指令字长31位,其中顺序控制部分9位(P2~P0这三位为判别字段,uA5-uA0这六位为后继微指令地址)。

以及控制字段22位(从S3到TJ),这22位均可直接连接到数据通路对应信号端实现控制。

以上操作信号在数据通路中对应的位置,见下图。

S3S2S1S0M图3.1 运算器实验电路图3.2 双端口存储器实验电路图三、实验箱(TEC-5)模型机的微程序执行流程模型机的微程序执行过程如下图3.7流程图所示。

说明如下:1、当打开机器电源或按下复位按钮CLR#时,模型机的第一条微程序总是从000000B (uA5~uA0=000000)处开始执行。

2、接着,微指令根据SWC、SWB、SW A三个控制台专用的操作开关的值来决定微程序下一步的走向(即决定uA5~uA0的值),例如,若SWC=0、SWB=1、SW A=0,根据下图,其将会执行的下一条微指令地址为0AH(即uA5~uA0=001010,可在信号灯uA5~uA0上观察到结果)。

3、每一条微指令执行时,其地址均可在信号灯uA5~uA0上观察到。

4、按下复位按钮CLR#时,模型机又跳回到000000B(uA5~uA0=000000)处开始执行。

5、只有当控制台信号SWC=0、SWB=0、SW A=0时,才能进入到程序的“取指令”—>“执行指令”—>“取指令”—>“执行指令”—>…执行完全部程序后停机(TJ)的过程。

00KT Array图3.7 微程序流程图四、实验箱(TEC-5)模型机的控制台操作开关SWC、SWB、SWA详解实验通路中的所有控制信号一旦与微程序控制器相连,便无法再如前面实验一样用开关单独控制了(例如,无法再通过开关控制LDRI和WR1/WR0信号从而完成对寄存器的写入)。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四 基本模型机实验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四 基本模型机实验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实验报告书课程名:《计算机组成原理》题目:实验四基本模型机实验班级:^ ^学号:^ ^姓名:^ ^1、目的与要求1)在“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的基础上,将第一部分中的各单元组成系统,构造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2)本实验定义五条机器指令,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并上机调试运行,形成整机概念。

2、实验设备1) ZYE1601B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箱一台,排线若干。

2) PC机一台。

3、实验步骤与源程序l) 根据该模型机的指令系统,编写一段程序。

这里给出两个参考程序。

参考程序一:本程序从输入设备(数码开关)取入数据,保存在内存单元08,然后从08单元送到输出设备(LED数码管)进行显示。

然后程序停止(请实验者考虑:如何修改程序,使程序不断从输入设备取出数据,送到输出设备显示。

每次循环过程中,可以使输入设备数据改变,考察输出显示的结果。

)。

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如下(机器码为十六进制数据)。

地址内容助记符说明00 00 IN ;输入开关数据→R001 20 STA [08H] ;R0→[08]02 08 ;地址03 30 OUT [08H] ;[08H]→BUS04 08 ;地址05 40 JMP [00H] ;00H→PC06 00 ;跳转地址参考程序二:本程序从输入设备(数码开关)读入数据,与0A单元的数据相加,然后送到输出设备(LED 数码管)进行显示。

本程序不断地循环运行,在运行中可改变输入开关(INPUT)的值,观察输出显示的变化。

设计机器指令程序如下(机器码为十六进制数据)。

地址内容助记符说明00 00 IN ;输入开关数据→R0,采集数据01 10 ADD [0AH] ;R0+[0AH]→R0,输入数据与指定数据相加02 0A ;地址03 20 STA [0BH] ;R0→[0B]04 0B ;地址05 30 OUT [0BH] ;[0BH]→BUS,输出显示06 0B ;地址07 40 JMP [00H] ;00H→PC08 00 ;跳转地址0A 01 ;加数,可自定0B ;求和结果保存在0B单元2) 按图1连接实验线路。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改下就能用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改下就能用哦)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初始条件:理论:学完“电工电子学”、“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掌握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平台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学院科学系实验中心提供计算机、实验的软件、硬件平台,在实验中心硬件平台验证设计结果。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1、基本模型机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的知识和提供的实验平台完成设计任务,从而建立清晰完整的整机概念。

2、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要求,编制实验所需的程序,上机测试并分析所设计的程序。

3、课程设计的书写报告应包括:1)课程设计的题目。

2)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3)根据设计要求给出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4)设计指令系统,并分析指令格式。

5)设计微程序及其实现的方法(包括微指令格式的设计,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以及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

6)模型机当中时序的设计安排。

7)设计指令执行流程。

8)给出编制的源程序,写出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

9)说明在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与脱机方式的实现过程(包括编制程序中每指条令的时序分析,累加器A和有关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程)。

10)课程设计总结(设计的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

时间安排:设计时间第17周周一:熟悉相关资料。

周二:系统分析,设计程序。

周三、四:编程并上实验平台调试周五: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课程设计任务书 1 题目 2 1.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 2 1.1设计的目的 21.2设计的原理 22.模型机的逻辑框图 23.指令系统及其指令格式 4 3.1指令系统 43.2指令格式 54.微程序的设计及其实现的方法7 4.1 微程序入口地址的形成7 4.2微指令格式的设计94.3后续微地址的产生方法95.时序安排9 6指令执行流程106.1微程序流程图106.2指令流程表117. 源程序,程序的指令代码及微程序11 7.1源程序11 7.2程序的指令代码127.3微程序128.使用软件HKCPT的联机方式的实现过程13 8.1主要指令的时序图138.2累加器A、寄存器、存储器的数据变化以及数据流程169.课程设计总结17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加减法指令的实现1.设计的目的及设计原理1.1设计的目的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使用软件HKCPT掌握各个单元模块的工作原理将其组成完整的系统,并了解程序编译、加载的过程,以及通过微单步、单拍调试理解模型机中的数据流向。

计算机组成大型实验报告—机器指令设计实验

计算机组成大型实验报告—机器指令设计实验

机器指令设计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通过实验分析简单模型机结构,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掌握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

(3)简单模型计算机部件构架、微程序控制器中微程序代码功能实现、微程序流程、指令系统定义和简单模型计算机汇编语言程序进行验证。

(4)在简单模型计算机基础上设计新的技巧指令,在第二章实验八的基础上实施,使用的实验部件和接线不变,增加5条新机器指令,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机器指令的理解,锻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模型计算机机器指令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简单模型计算机构架简单模型计算机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构成简单模型计算机的实验部件以总线为基本连接通道,主要有以下7个:(1)算术逻辑运算部件ALU UNIT进行算术逻辑运算操作。

(2)存储器部件MEM UNIT,存储模型计算机汇编语言程序和操作数据。

(3)地址寄存器部件ADDRESS UNIT,包含两部分电路,地址寄存器AR:接收存储器程序中的指令地址和指令中的数据地址;指令地址计数器PC:用于指示程序中的指令地址并通过地址缓冲器送往地址寄存器AR。

(4)指令寄存器部件INS UNIT,寄存器当前正在执行的机器指令,此指令的指令码通过指令译码器向微程序控制器指示相应的微程序入口地址;此指令的地址码指示的操作数地址,送往地址寄存器AR。

(5)输入/输出部件INPUT/OUTPUT,操作数据的输入与输出显示。

(7)通用寄存器部件REG UNIT,暂存运算的中间数据。

(7)微程序控制器部件MAIN CONTROL UNIT,控制各部件完成指令的功能。

2.简单模型计算机指令系统此简单模型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包括控制台指令与机器指令。

共三条控制台指令,由手动控制单元(MANUAL UNIT)的KB,KA开关设定。

控制台指令只能由手工操作一条条指令,不能编写在汇编程序中。

实验八已经给出5条机器指令。

分别是输入指令IN R0,PORTAR,算术加指令ADD R0,[ADDR],寄存器内容送存储器指令STA [ADDR],R0,输出指令OUT [PORTAR],[ADDR],转移指令JMP PORTAR。

第六章 模型机指令微流程(2)

第六章 模型机指令微流程(2)
DR-->IB, ADD, Tin T-->IB, ARin
AR-->AB,MMRD
READY=1? N WAIT
DB-->IB, DRin
目 的 变 址 Y址 寻 址
17
FDC ——
.
2. 取操作数阶段FDC
寄 存 器 间 接 寻 址 =01
RX-->IB,ARin AR-->AB,MMRD
Y READY=1?
1-->FIC

29
.MOV
EXEC——Ry Rx
主存 MM
DR
AR
SP
BP
DI
SI
4
Ry->IB 指
AX
BX
CX
DX


IR32=00?
Rx为 内 存 寻 址 N
Ry-->IB,DRin AR-->AB,DR-->DB,MMWR
S/D Ry 1 Rx
# imm or disp or addr
IR3 Rx 汇编助记符 1000 #imm 1001 无定义 1010 Addr 1011 [Addr] 1100 [BP+disp] 1101 [PC+disp] 1110 Addr+[SI] 1111 Addr+[DI]
寻址方式 立即寻址 无定义 直接寻址 间接寻址 基址寻址 相对寻址 源变址寻址 目的变址寻址

DB-->IB, DRin

DB-->IB,DRin

有 DMAR?

INR210=?
1-->EXEC
10
FDC ——
.

实验五 基本模型机实验

实验五 基本模型机实验
2011.5.20
计算机组成原理
4
2.装入机器程序
为了向RAM中装入程序和数据,检查写入是否 正确,并能启动程序执行,还必须设计三个控制 台操作微程序。 存储器读操作(KRD): 控制台开关SWB、 SWA为“00”时,按START微动开关,可对RAM 连续手动读操作。 存储器写操作(KWE):控制台开关SWB、 SWA为“01”时,按START微动开关,可对RAM 连续手动写入。 本次将写好的机器指令和微指令用联机软件的 传送文件功能(F4)将该格式文件传人实验系统 即可。
表5-1 SWB、SWA的状态
SWB 0 0 1
2011.5.20
SWA 0 1 1
计算机组成原理
控制台指令 读内存(KRD) 写内存(KWE) 启动程序(RP)
6
3.指令格式 微指令字长共24位,其控制位顺序如下:
2011.5.20
计算机组成原理
7
ALU控制字段:S3、S2、S1、S0、M、Cn, 它们的二进制组合用于控制ALU的工作模式,具 体含义参见运算器实训中关于ALU的介绍。 存储器读写控制字段:WE,用于控制存储器的 读写控制,详细的介绍参见存储器实验。 片选字段:CE,LDPC的组合将会对存储器、 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片选。 A、B、C字段分别是3位二进制的组合,它们分 别作为译码器的输入,然后输出各种控制信号, 其含义将如上表所示,A、B、C字段输入与输出 信号。
2011.5.20
计算机组成原理
9
5.系统微程序 系统涉及到的微程序流程见下图所示,当 执行“取指”微指令时,该微指令的判别 测试字段为P(1)测试。由于“取指”微指令 是所有为程序都使用的公用微指令,因此 P(1)的测试结果出现多路分支。本级用指令 寄存器的前4位(IR7-IR4)作为测试条件, 出现5路分支,占用5个固定微地址单元。

基本模型机实验

基本模型机实验

基本模型机实验实验目的:理解微程序结构CU设计方法理解机器指令与微程序之间的关系掌握简单模型机CU的设计方法。

实验原理:1.基本模型机使用的实验台模块基本模型机应包括计算机系统的五大部件,相应地,在使用实验台构造模型机时,涉及到以下模块,必须完成其数据线(扁缆)和各种控制信号线的连接。

运算器模块– ALU;指令部件模块、时序启停控制模块、微程序模块- 这些模块合在一起,相当于计算机系统中的CU;存储器模块- 可存储机器指令,用于验证模型机的运行情况;输入模块– 通过开关输入二进制数据;输出模块– 通过LED显示从数据总线上输出的八位数据。

2.基本模型机制持的指令系统实验台支持的基本模型机实验中,模型机支持的指令集包括五条指令,其机器指令形式如下:助记符机器指令格式操作IN R0,SW 0010 0000 将输入模块开关输入值送入寄存器R0 ADD R0,[addr] 0100 0000 xxxxxxxx 双字节指令,第二字节为访存操作数的地址。

STA [addr],R0 0110 0000 xxxxxxxx 同上。

将R0寄存器的值存入地址addr对应的内存单元中。

OUT[addr],LED 1000 0000 xxxxxxxx 同上。

将内存地址addr对应单元的内容输出到输出模块,由LED显示。

JMP addr 1010 0000 xxxxxxxx 同上。

给PC赋值addr,控制程序跳转到addr处执行。

3.微程序设计基本模型机中实现CU控制的微程序共有6段,分别是取指周期微程序,和五条机器指令各自的执行周期微程序。

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条件P(1),这个测试出现在取指周期结束时,系统需要根据机器指令的操作码字段(机器指令的前三位)进行散转,分别转入相应的执行周期微程序中执行。

系统采用的微指令定义格式为23位微操作控制字段采用直接控制过直接控制产生,3位长的一控制信号在微命令中的下标与式为:3位6位接控制和字段直接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20个微控制长的一个字段译码后产生8个微控制信号(未全部定义下标与含义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微控制信号通部定义),各微CBAAR未用PX3A9A83130292827262524CELOADCNMS0S1S2S32322212019181716LDPC13LDIR12LDDR211LDDR110LDR09WE8PX215LDAR14UA0UA1UA2UA3UA4UA53130292827262524PX1SW-B基本模型机的微程序清单:微地址 32位长度的微指令 M00 00 00 00 80 M01 20 00 60 40 M02 00 80 10 12 M03 00 80 40 20 M04 00 80 08 A0 M05 80 00 04 60 M06 40 29 02 80 M07 00 80 40 68 M08 00 00 00 80 M09 00 00 02 81 M0A 20 00 60 C0 M0B 20 00 60 E0 M0C 20 00 60 C8 M0D 20 00 60 A8 M0E 20 00 60 E8 M0F 20 00 60 98 M10 00 40 20 89 M11 20 00 60 48 M12 00 80 01 89 M13 00 80 40 28 M14 03 80 00 80 M15 00 C0 20 80 M16 80 80 01 80 4. 实验方法按下数字‘1’后,在按下[装载]键,将基本模型机的微程序转载到实验台的微程序模块之控制存储器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

实验八简单模型计算机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分析简单模型机结构,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2)掌握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方法,掌握计算机指令执行过程二、实验原理基本整机模型数据框图如图所示,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数据的通路从程序计数器PC的地址送到主存的地址寄存器,根据地址寄存器的内容找到相应的存储单元。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指令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从总线送到IR 中。

存储器中的数据是需要加工的数据时,那么数据是从RAM送到总线,再动总线送到通用寄存器中等待加工。

数据加工过程中,两个数据是从总线上将数据分别分时压入两个暂存器中,等待运算部件的加工,在数据加工完成以后。

运算结果是通过三太门送到总线上。

三态门的控制时由微控制器来控制。

图:模型机的数据通路图三、实验过程1.连线按实验逻辑原理图连接以下控制信号。

1)时钟单元(CLOCK UNIT)的T1-T4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T1-T4.2)手动控制开关单元(MANUAL UNIT)的KA ,KB接到指令单元(INS UNIT)的KA,KB。

3)指令单元(INS UNIT)的J(1)-J(5)、SE6-SE0、B-IR 接到的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J(1)-J(5)、SE6-SE0、B-IR。

4)输入/输出单元(INPUT/OUTPUT UNIT)IO-W,IO-R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CONTROL UNIT)的IO-W,IO-R,Ai接到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A0. 5)主存储器单元(MEM UNIT)M-W、M-R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 UNIT)的M-W、M-R,A7-A0 接到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A7-A0.6)地址单元(ADDRESS UNIT)的B-AR、B-PC、PC+1、PC-B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UNIT)的B-AR、B-PC、PC+1、PC-B.7)通用寄存器单元(REG UNIT)的B-R、R0-B 接到微程序控制单元(MAIN CONTROLUNIT)的B-DR、DR-B。

实验七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实验

实验七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实验

实验七基本模型机的设计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时序发生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3.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

4. 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组成系统构成一台基本模型计算机。

5. 为其定义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具体上机调试掌握整机概念。

二、实验环境TDN-CM+或TDN-CM++教学实验系统一台。

三、实验原理:1.在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人为模拟产生的,而本次实验将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 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

例如:采用五条机器指令: IN (输入)、ADD(二进制加法)、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其指令格式如下(前4位为操作码):助记符机器指令码说明IN R0 0000 0000 “INPUT DEVICE”中的开关状态->R0 ADD [OAH],R0 0001 0000 ×××××××× R0+[addr] ->R0STA R0,[0BH] 0010 0000 ×××××××× R0-> [addr]OUT [0BH] 0011 0000 ×××××××× [addr] ->LEDJMP 00H 0100 0000 ×××××××× addr->PC其中 IN 为单字长(8位),其余为双字长指令,××××××××为addr 对应的二进制地址码。

计算机组成原理简单模型机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简单模型机实验

实验四简单模型机实验1.1实验目的1)将微程序控制器模块通过总线同运算器模块、存储器模块联机,组成一台模型计算机;2)用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模型机数据通路;3)通过CPU运行5条机器指令组成的简单程序,掌握机器指令与微指令的关系,牢固建立机器的整机概念。

1.2电路图本次实验用到前几次实验所有电路,将几个模块组成一台简单计算机,由微程序控制器控制数据通路,实现cpu从内存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执行指令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个微程序。

图1 电路图1.3 实验原理(1)PC计数器初始值为“0”,微程序默认从00地址开始执行,产生控制信号,使PC的地址通过ABUS将送到存储器(6116)的地址锁存器AR中, PC=PC+1;(2)读出存储器中存放内容,通过DBUS送到IR指令寄存器中,实现指令译码,指令的操作码送至微程序控制器的程序跳转控制部分,在P(1)的控制下与微程序中储存的下一条指令地址进行逻辑运算,产生真正的下一条微程序地址;(3)在微程序的控制下单步执行微指令序列。

1.4 微指令格式表1 微指令格式1.5 微程序流程图:图2 微程序流程图1.6微程序代码表1.7 数据通路总体图图3 数据通路总体图五条机器指令格式(其中,A为内存地址8bit):RAM中装入的程序和数据(其中,地址为8进制):1.8 实验任务及步骤(1)实验连线:本次实验大部分的连线已由教师完成,请同学们对照微指令格式,完成微程序控制器的剩余部分连线。

(2)实验环境初始化:实验平台通电前请关闭DR1(74ls273),DR2(74ls273),存储器(6116)的地址锁存器(74ls273),微程序控制器的地址锁存器(74ls175)的自动清零功能,将几个芯片的-MR引脚置为“1”。

时钟发生器的功能设定为单步执行,具体信号为:STOP=0,STEP=1。

(3)加电运行初始化:①指令寄存器IR自动清零,程序计数器PC手动清零,将两片74ls163的ENT,ENP引脚置“1”,-CR引脚置“0”,打开三态门开关,给单步时钟脉冲;②程序计数器PC设定为单步技术功能,并交由微程序控制,将-CR引脚置“1”,关闭三态门开关;③关闭指令寄存器IR清零功能,交由微程序控制,将-MR设为“1”。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设计乘法指令

计算机组成原理微程序设计乘法指令

郑州轻工业学院本科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总结报告设计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学生姓名:系别: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2011 年1月7 日郑州轻工业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主要内容:乘法指令、停机指令的设计与实现。

基本说明:由于乘法指令较为复杂,本次模型机设计只完成乘法机器指令和停机指令的设计与实现。

主要参考资料等:《计算机组成原理》白中英主编科学出版社。

完成期限:一周指导教师签名:课程负责人签名:2011年 1月 7 日目录课程设计任务书 (2)一、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 (4)二、模型机结构 (5)三、微指令格式 (6)四、指令系统 (7)五、指令流程图 (8)六、程序清单 (9)七、微程序清单 (10)八、心得与体会 (11)附录:微程序详解 (11)1. 总述 (11)2. 乘法算法 (11)3. 实现难点 (12)一、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微程序控制器原理框图如图所示。

它主要有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中微指令寄存器分为微地址寄存器和微命令寄存器两部分。

(1)控制存储器控制存储器用来存放实现全部指令系统的微程序,机器运行时只读不写。

其工作过程是:每读出一条微指令,则执行这条微指令接着以读出下一条微指令,又执行这条微指令……。

(2)微指令寄存器微指令寄存器用来存放由控制存储器读出的一条微指令信息。

其中微地址寄存器决定将要访问的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而微命令寄存器则保存一条微指令的操作控制字段和判别测试字段的信息。

(3)地址转移逻辑在一般情况下,微指令由控制存储器读出后直接给出下一微指令的地址,通常我们简称微地址,这个微地址信息就存放在微地址寄存器中。

如果微程序不出现分支,那么下一条微指令的地址就直接由微地址寄存器给出。

当微程序出现分支时,意味着微程序出现条件转移。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判别测试字段P和执行部件的“状态条件”反馈信息,去修改微地址寄存器人内容,并按改好人内容去读下一条微指令。

实验六 基本模型机实验

实验六 基本模型机实验

实验六 基本模型机实验一、 实验目的1. 掌握微程序执顺序强制改变的原理2. 掌握机器指令与微程序的对应关系。

3. 掌握机器指令的执行流程。

4.掌握机器指令的微程序的编制、写入。

二、 实验设备TDN -CM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

三、 实验原理E 1E 2E 3E 4E 5E 6242322212019181716D R i D R 1D R 2D R I R D A D D A RS -B D -B J -B 99-B L U -B C -BC (1)C (2)C (3)C (4)R D P C图1:微控器原理图部件实验过程中,各部件单元的控制信号是人为模拟产生的,如运算器实验中对74LS -181芯片的控制,存储器实验中对存储器芯片的控制信号,以及几个实验中对输入设备的控制。

而本次实验将能在微程序控制下自动产生各部件单元控制信号,实现特定指令的功能。

这里,计算机数据通路的控制将由微程序控制器来完成,CPU 从内存中取出一条机器指令到指令执行结束的一个指令周期全部由微指令组成的序列来完成,即一条机器指令对应一段微程序。

1. 微程序执行顺序强制改变原理如图2 所示,后继地址是由6片正沿触发的双D 触发器(74)构成,它们带有清“0”和置“1”端,可以让CLR 有效(低电平)使MA0~MA5置0,也可以让SE1~SE5有效(低电平),使对应的触发器置1。

在微程序的运行过程中,在T2时刻,将当前运行的微指令中的µA5~µA0置入对应的触发器中,作为下条执行微指令的地址,如果在T2后的T4时刻,可能会使SE1~SE5中的某一位或者几位有效,将强制的置对应触发器为“1”,从而改变由µA5~µA0指定的微地址,改变微程序执行流程。

SE2SE1SE3SE4SE5SE6后继微地址输出图2:后继地址逻辑图注:CLR :清零信号 T2:时钟信号µA5~µA0:对应微指令中µA5~µA02. 机器指令与微程序的对应关系每条机器指令由多条微指令按一定的顺序完成,如MOV 指令(从存储器到存储器)需要6条微指令的执行才能完成,其执行流程为:将完成某条机器指令的这些微指令的第一条指令放置在微控器的存储器的固定位置,通过对机器指令的编码,当读到某条机器指令后,能将微程序的执行流程转入该指令对应的微程序位置。

基本模型机实验指令表

基本模型机实验指令表

表 7-2 基本模型机微指令表区位号0区域1区域2区域3区域位号位号位号位号微地址 M25 M24 M23 M22 M21 M20 M19 M18代 码 M17 M16 M15 M14 M13 M12 M11 M10代 码 M9 M8 M7 M6 M5 M4 M3 M2 代 码 微地址 M1 M0代码 说明C B A AR 保留位 PX 3 A 9 A8 CE LO AD CN M S 0 S 1 S 2 S 3 P X2 LD AR LD P C LD I R LD DR 2 LD DR 1 LD R 0 WE UA 0 UA 1 UA 2 UA 3 UA 4 UA 5 PX 1 S W -B 7 6 5 4 3 2 1 0 7 6 5 4 3 2 1 07 6 5 4 3 2 1 07 6 5 4 3 2 1 0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空操作 01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0 1 0 0 0 0 0 0 40 PC→AR,PC+1 02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1 0 0 0 0 10 0 0 0 1 0 0 1 0 12 RAM→IR 03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1 0 0 0 0 0 0 40 0 0 1 0 0 0 0 0 20 RAM→AR 04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1 0 0 0 08 1 0 1 0 0 0 0 0 A0 RAM→DR2 05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1 0 0 04 0 1 1 0 0 0 0 0 60 R0→DR1 06 0 1 0 0 0 0 0 0 40 0 0 1 0 1 0 0 1 29 0 0 0 0 0 0 1 0 02 1 0 0 0 0 0 0 0 80 DR1+DR2→R0 07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1 0 0 0 0 0 0 40 0 1 1 0 1 0 0 0 68 RAM→AR 08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09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1 0 02 1 0 0 0 0 0 0 1 81 SW→R0 0A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1 0 0 0 0 0 0 C0 PC→AR,PC+1 0B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1 1 0 0 0 0 0 E0 PC→AR,PC+1 0C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1 0 0 1 0 0 0 C8 PC→AR,PC+1 0D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0 1 0 1 0 0 0 A8 PC→AR,PC+1 0E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1 1 0 1 0 0 0 E8 PC→AR,PC+1 0F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0 0 1 1 0 0 0 98 PC→AR,PC+138区位号0区域1区域2区域3区域位号位号位号位号微地址 M25 M24 M23 M22 M21 M20 M19 M18代 码 M17 M16 M15 M14 M13 M12 M11 M10代 码 M9 M8 M7 M6 M5 M4 M3 M2 代 码 微地址 M1 M0代码 说明C B A AR 保留位 PX 3 A 9 A8 CE LO AD CN M S 0 S 1 S 2 S 3 P X2 LD AR LD P C LD I R LD DR 2 LD DR 1 LD R 0 WE UA 0 UA 1 UA 2 UA 3 UA 4 UA 5 PX 1 S W -B 7 6 5 4 3 2 1 0 7 6 5 4 3 2 1 07 6 5 4 3 2 1 07 6 5 4 3 2 1 01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0 0 0 0 0 0 40 0 0 1 0 0 0 0 0 20 1 0 0 0 1 0 0 1 89 SW→PC 11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0 1 0 0 1 0 0 0 48 PC→AR,PC+1 12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0 0 0 1 01 1 0 0 0 1 0 0 1 89 SW→RAM 13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1 0 0 0 0 0 0 40 0 0 1 0 1 0 0 0 28RAM→AR 14 0 0 0 0 0 0 1 1 03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RAM→LED 15 0 0 0 0 0 0 0 0 00 1 1 0 0 0 0 0 0 C0 0 0 1 0 0 0 0 0 20 1 0 0 0 0 0 0 0 80 RAM→PC 16 1 0 0 0 0 0 0 0 80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0 0 0 1 01 1 0 0 0 0 0 0 0 80R0→RAM17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8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9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A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B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C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D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E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F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39。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六 基本模型机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六 基本模型机实验

四、实验线路连接
四、实验线路连接(续)
a、跳线器J1~J12全部拨在右边(自动工作方式); b、跳线器J16、J18、J23、J24全部拨在左边; c、跳线器J13~J15、J19、J25拨在右边; d、跳线器J20~J22、J26、J27连上短路片; e、UJ1连UJ2,JSE1连JSE2,SJ1连SJ2; f、MBUS连BUS2; g、REGBUS连BUS5; h、PCBUS连EXJ2; i、ALUBUS连EXJ3; j、ALUO1连BUS1; k、EXJ1连BUS3; L、将试验箱右侧(侧面)串口与计算机串口连接
请将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中。
实验四 讲解结束 实验开始
实验四 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1
实验目的要求
2
实验环境
3 4 5
实验内容 实验线路连接 实验步骤
6
实验数据
一、实验目的要求
1、在掌握部件单元电路实验的基础上,进一 步将其组成系统以构造一台基本模型实验 计算机。 2、设计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 具体上机调试,掌握整机软硬件组成概念。
参见《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
五、实验步骤 1
⑴ 连接线路,仔细查线无误后,接通8JH,
⑶软件界面单击“联接”工具按钮,应保证实验仪与计算机已经建立连接 ⑷选择实验项目“基本模型机的设计与实现” ⑸单击“打开”工具按钮,选择文件C8JHE1,单击打开,屏幕左侧,出现文 件内容,即微程序代码 ⑹单击“调试”工具按钮,下载打开的源程序文件,然后可以单步机器指令, 单步执行微指令,屏幕会出现数据的流图。
六、实验数据2
3、班级中前三分之一的同学,请将加法ADD操作,改成 减法操作,A减B,其他不变,验证运算结果。 班级中间三分之一的同学,请将加法ADD操作,改成 逻辑“与”操作A&B,其他不变,验证运算结果。 班级后间三分之一的同学,请将加法ADD操作,改成 逻辑“或”操作A+B,其他不变,验证运算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7-2 基本模型机微指令表
区位号
0区域
1区域
2区域
3区域
位号
位号
位号
位号 微地址 M25 M24 M23 M22 M21 M20 M19 M18
代 码 M17 M16 M15 M14 M13 M12 M11 M10
代 码 M9 M8 M7 M6 M5 M4 M3 M2
代 码 微地址
M1 M0


说明
C B A AR 保留位 PX 3 A 9 A8 CE LO A
D CN M S 0 S 1 S 2 S 3 P X2 LD AR LD P C LD I R LD DR 2 LD DR 1 LD R 0 W
E UA 0 UA 1 UA 2 UA 3 UA 4 UA 5 PX 1 S W -B 7 6 5 4 3 2 1 0
7 6 5 4 3 2 1 0
7 6 5 4 3 2 1 0
7 6 5 4 3 2 1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空操作 01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0 1 0 0 0 0 0 0 40 PC→AR,PC+1 02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1 0 0 0 0 10 0 0 0 1 0 0 1 0 12 RAM→IR 03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1 0 0 0 0 0 0 40 0 0 1 0 0 0 0 0 20 RAM→AR 04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1 0 0 0 08 1 0 1 0 0 0 0 0 A0 RAM→DR2 05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1 0 0 04 0 1 1 0 0 0 0 0 60 R0→DR1 06 0 1 0 0 0 0 0 0 40 0 0 1 0 1 0 0 1 29 0 0 0 0 0 0 1 0 02 1 0 0 0 0 0 0 0 80 DR1+DR2→R0 07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1 0 0 0 0 0 0 40 0 1 1 0 1 0 0 0 68 RAM→AR 08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09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1 0 02 1 0 0 0 0 0 0 1 81 SW→R0 0A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1 0 0 0 0 0 0 C0 PC→AR,PC+1 0B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1 1 0 0 0 0 0 E0 PC→AR,PC+1 0C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1 0 0 1 0 0 0 C8 PC→AR,PC+1 0D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0 1 0 1 0 0 0 A8 PC→AR,PC+1 0E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1 1 0 1 0 0 0 E8 PC→AR,PC+1 0F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1 0 0 1 1 0 0 0 98 PC→AR,PC+1
3
8
区位号
0区域
1区域
2区域
3区域
位号
位号
位号
位号 微地址 M25 M24 M23 M22 M21 M20 M19 M18
代 码 M17 M16 M15 M14 M13 M12 M11 M10
代 码 M9 M8 M7 M6 M5 M4 M3 M2
代 码 微地址
M1 M0


说明
C B A AR 保留位 PX 3 A 9 A8 CE LO A
D CN M S 0 S 1 S 2 S 3 P X2 LD AR LD P C LD I R LD DR 2 LD DR 1 LD R 0 W
E UA 0 UA 1 UA 2 UA 3 UA 4 UA 5 PX 1 S W -B 7 6 5 4 3 2 1 0
7 6 5 4 3 2 1 0
7 6 5 4 3 2 1 0
7 6 5 4 3 2 1 0
1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0 0 0 0 0 0 40 0 0 1 0 0 0 0 0 20 1 0 0 0 1 0 0 1 89 SW→PC 11 0 0 1 0 0 0 0 0 20 0 0 0 0 0 0 0 0 00 0 1 1 0 0 0 0 0 60 0 1 0 0 1 0 0 0 48 PC→AR,PC+1 12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0 0 0 1 01 1 0 0 0 1 0 0 1 89 SW→RAM 13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0 1 0 0 0 0 0 0 40 0 0 1 0 1 0 0 0 28
RAM→AR 14 0 0 0 0 0 0 1 1 03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RAM→LED 15 0 0 0 0 0 0 0 0 00 1 1 0 0 0 0 0 0 C0 0 0 1 0 0 0 0 0 20 1 0 0 0 0 0 0 0 80 RAM→PC 16 1 0 0 0 0 0 0 0 80 1 0 0 0 0 0 0 0 80 0 0 0 0 0 0 0 1 01 1 0 0 0 0 0 0 0 80
R0→RAM
17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8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9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A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B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C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D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E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1F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0 0 0 0 0 0 0 0 00 1 0 0 0 0 0 0 0 80 用户自定义单元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