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6 诸葛亮与蜀国的兴亡
历史趣谈有诸葛亮这样的能人 为何蜀汉政权还是消亡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有诸葛亮这样的能人为何蜀汉政权还是消亡了?导语:在魏蜀吴三大政权中,蜀国的国力最弱。
而且蜀汉政权的情况最为特殊,因为它是有外来户建立的政权。
由于当时的交通问题,西川地区是非常排外在魏蜀吴三大政权中,蜀国的国力最弱。
而且蜀汉政权的情况最为特殊,因为它是有外来户建立的政权。
由于当时的交通问题,西川地区是非常排外的,但刘备的荆州集团却鸠占鹊巢,占领了西川地区。
从刘备到刘禅,从诸葛亮到姜维,40多年时间里,无论是谁也不敢启用西川本土之人担任重要职位。
后期的李严是在荆州集团是在无人可选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启用的。
诸葛亮为了防止西川之人出任一把手,顺手从曹魏内部挖过来了姜维。
一、为了震慑西川本土势力,诸葛亮无法跟随刘备出征公元214年,经过三年的鏖战,刘备终于进入了成都。
随后荆州集团很多官员都进入了西川,掌握了西川的军政各项权利。
而西川本土官员们的权力被彻底架空,这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
刘备集团一直存在严重打压西川本土派的情况,这为之后的一系列失败埋下了隐患。
汉中之战之后,刘备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但各项权利仍在荆州集团的手里,关羽、魏延、张飞控制着大部分军队。
但是就在同一年,坐镇荆州的大将关羽在没有任何指示的情况下,率领大军进攻曹操。
由于他私自征用了孙权的军粮,以至于孙权和曹操达成了和解。
最终荆州被吕蒙占领,关羽遭到了曹操和孙权的夹击,随后关羽兵败被杀。
荆州和关羽对刘备都至关重要,无论是战略方针还是私人恩怨,刘备都必须进攻东吴。
为了夺回荆州,刘备集结了6万多精锐力量。
但是这时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考虑,那就是谁来镇守成都。
刘备对那些本土派不放心,所以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诸葛亮最大的失误 直接导致蜀汉的最先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亮最大的失误直接导致蜀汉的最先灭亡
导语:诸葛亮作为蜀汉中期的“擎天柱”,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夙愿,屡次北伐,虽然皆无功而返,甚至最后病死于军前,但
诸葛亮作为蜀汉中期的“擎天柱”,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他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夙愿,屡次北伐,虽然皆无功而返,甚至最后病死于军前,但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赞誉。
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没有小说《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但也历来为封建文人尊崇,认为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确实,历史上的诸葛亮人品道德著于史册,无可辩驳。
但是,人无完人,从某种程度上说,蜀汉灭亡的根源恰恰就是因为诸葛亮。
笔者这么写估计很多亮粉要口诛笔伐,义愤填膺了。
但是且慢,看完文章再骂不迟。
我们说诸葛亮“误”蜀汉,并非无中生有,刻意抹黑。
诸葛亮治理蜀汉,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关怀巴蜀士族,没有人尽其才,没有实现刘氏与巴蜀本土豪强的融合。
我们先看诸葛亮的代表作《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特意提及四个人推荐给刘禅,他们分别是:郭攸之、费祎、董允和向宠。
诸葛亮是这样说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
”
我们会发现,诸葛亮特意推荐的这四个人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荆州人士。
郭攸之,南阳人。
费祎,江夏鄳县人。
董允:南郡枝江。
生活常识分享。
蜀汉灭亡与诸葛亮有关
蜀汉灭亡与诸葛亮有关常言道:成也萧何败萧何,对于刘备的蜀汉也是如此。
尽管刘备三顾茅庐遇到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制订了联吴抗曹的计划,甚至提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目标。
可是对于蜀汉的灭亡,好多人往往在后主刘禅身上找原因。
其实诸葛亮的毛病也不少。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一,因为诸葛亮曾经处理过一些异己分子,这些人有的名声显赫,有的文武全才,有的善于带兵打仗。
比如廖立曾经和庞统齐名,诸葛亮自己也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
”可最后因为说了些不该说的话,被流放,废为平民;名士彭羕虽然颇有才干,甚至受到庞统合法正的推荐,但是诸葛亮不喜欢他,觉得他行为狂放,最后被下狱而死。
至于魏延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眼里不能容人,很难做到胸怀大度。
而作为当时蜀汉的实际统治者没有广大的胸襟,这样很难办成大事,因此不利于人才的良性循环。
其二,因为诸葛亮做事比较苛刻,诸葛亮很重视法律,但是不懂得权变。
当时刑法峻急,刻剥百姓。
当时老百姓和做官的对诸葛亮都很怨恨。
法正提出用当年汉高祖入关与民约法三章之事向诸葛亮进言,认为成都初定,宜“缓刑弛禁”,放宽约束。
可是此事遭到诸葛亮的拒绝。
其三,诸葛亮参与蜀汉太子之位的争夺。
当时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很有功劳,刘备也很喜欢他,但是诸葛亮对此并不感冒,又因为刘封做事干练果断,诸葛亮认为不好控制,于是就借刘备之手杀了刘封。
史书上记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于是赐封死,使自裁。
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而对于刘禅,诸葛亮反复赞颂,刘备也说: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射君就是是射援,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援称赞刘禅的智慧,射援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
可见诸葛亮在蜀汉的重要性,假如拥戴了一位很有本事的君主,蜀汉很难在短时间内走向灭亡。
其四,诸葛亮比较专权,不懂得放权,就是后主刘禅也曾牢骚满腹。
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的语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刘备的重要谋士之一。
他以卓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决策而闻名于世,他的行为和格言成为后人的楷模和鞭策。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道出了一个人在国家兴衰中的责任和使命。
这句格言是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台词,出现在他与刘备相见之后,向刘备表示自己追求天下安定、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和决定时。
从这句格言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兴衰负起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谓字字珠玑,蕴含着深刻的理念。
首先,这句话表明了诸葛亮的忠诚与奉献精神。
他坚信一个国家的兴衰不仅仅取决于统治者的才能和决策,更离不开每一个普通百姓的付出与贡献。
正是因为诸葛亮深谙国家兴亡的道理,他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刘备和蜀国立下赫赫战功。
其次,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的责任与担当。
诸葛亮认为,责任并非只是统治者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和国家负起责任。
他反对鸵鸟心态,要求每个百姓都能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为国家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每个人都能发扬担当精神,才能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此外,这句话也提醒人们时刻保持警醒。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是在他面临曹军入侵、蜀国境况堪忧的时候说出来的。
他用这句话来告诫身边的人们要时刻警惕国家的兴亡,时刻保持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提前做好准备、及时应对,防止国家走向衰落。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一种观念和表态,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态度。
它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社会的兴衰负起一份责任。
无论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时刻保持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仰和学习的事迹与格言。
诸葛亮的这句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教导我们要积极关心国家大事、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趣谈蜀国兴亡之谜 成于孔明亦败于孔明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蜀国兴亡之谜成于孔明亦败于孔明导语:众所周知,蜀国的建立,除了刘备的坚持、武将的奋战,功劳最大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辅佐刘备和刘禅,终成一代佳话,一直被历来史学家盛赞。
也众所周知,蜀国的建立,除了刘备的坚持、武将的奋战,功劳最大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辅佐刘备和刘禅,终成一代佳话,一直被历来史学家盛赞。
也因为他,促成了蜀国过早的衰落,成为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国的国家。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就不同意了,诸葛亮这么尽心尽力,应该是延长了蜀国的国运才对吧。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蜀国能够成为三分天下之一,源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当然,首先是诸葛亮的才干,如果没有才干,那么再鞠躬尽瘁也没有用。
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著名的隆中对的情节,在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壮烈的历史 诸葛子孙为守蜀汉战死沙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壮烈的历史诸葛子孙为守蜀汉战死沙场
导语: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斗争在三国后期愈演愈烈,在曹魏与蜀汉的最后一场二战中,诸葛亮子孙英勇牺牲。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段壮烈的历史。
蜀汉与曹魏之间的斗争在三国后期愈演愈烈,在曹魏与蜀汉的最后一场二战中,诸葛亮子孙英勇牺牲。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段壮烈的历史。
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之间的大小战斗不计其数。
在三大势力格局稳定后,蜀汉和曹魏之间的战争,依然保持着较为频繁的趋势。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在致力于针对魏国的北伐战争。
当然,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对于蜀汉和魏国,绵竹之战可以说是最后一次战争。
而对于这场战争,一方面让邓艾成名,另一方面也让诸葛亮的子孙壮烈殉国。
一、
公元227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生。
公元234年,诸葛亮依然在北伐战争的前线,期间,孔明写信给兄弟诸葛瑾,表示“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不过,就怕他将来成不了大器”。
同年十月,诸葛亮在病逝五丈原之前,作了《诫子书》给诸葛瞻。
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对待诸葛瞻就像自己的子侄一样,让他承袭诸葛亮的爵位。
诸葛瞻十七岁的时候,刘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并将其提拔为骑都尉。
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对于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诸葛瞻和他的关系并非十分融洽。
公元262年,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
生活常识分享。
诸 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
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举足轻重,其影响力贯穿了整个蜀汉的兴衰历程。
那么,他的地位为何如此重要呢?首先,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才能。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诸葛亮便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构想。
这一构想为刘备指明了发展方向,成为蜀汉建国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蜀汉建立后,诸葛亮承担起了治理国家的重任。
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整顿吏治,选拔贤能,使得蜀汉政治清明,官员们各司其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他注重法治,主张“赏不遗远,罚不阿近”,公平公正地处理政务,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护。
其次,诸葛亮在经济方面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他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政策,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极大地提高了蜀汉的粮食产量。
同时,他还积极发展工商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通过这些举措,蜀汉的国力得到了增强,为对外战争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物质基础。
军事才能也是诸葛亮备受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蜀汉在实力上相对较弱,但诸葛亮凭借着其卓越的军事智慧,多次指挥军队与曹魏交锋。
他善于用兵,战术灵活多变,常常能够以少胜多,取得一些重要的胜利。
例如,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他发明了木牛流马等运输工具,解决了军粮运输的难题。
诸葛亮的忠诚和奉献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他始终铭记着刘备的托孤之重,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不辞辛劳,日夜操劳。
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蜀汉,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种忠诚和奉献精神,不仅感染了当时的蜀汉臣民,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楷模。
在外交方面,诸葛亮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
他积极与东吴保持友好关系,共同对抗曹魏。
通过外交手段,为蜀汉争取到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够集中精力发展内政和军事。
此外,诸葛亮还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
他倡导儒学,培养人才,使得蜀汉的文化氛围较为浓厚。
这不仅提高了百姓的文化素质,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历史趣谈诸葛亮失败原因 做的越多 反而加快了蜀汉的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失败原因做的越多反而加快了蜀汉的灭
亡
导语:在三国历史中,魏蜀吴三家打了一辈子的仗,结果却成全了司马氏的晋朝。
对于魏国、吴国、蜀国三个国家,最先灭亡的就是蜀汉。
而蜀汉的灭亡虽
在三国历史中,魏蜀吴三家打了一辈子的仗,结果却成全了司马氏的晋朝。
对于魏国、吴国、蜀国三个国家,最先灭亡的就是蜀汉。
而蜀汉的灭亡虽然不是在诸葛亮生前,却也和诸葛亮的多次北伐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然,北伐背后的攻势防御,确实打乱了曹魏的进攻部署,不过,以益州之力对抗强大的中原,难免要大大耗损蜀国的国力。
首先,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的失败,根本原因并不在北伐上,而是其人的行事风格上。
自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的心思全部扑在在匡扶汉室和北伐中原上。
不过,正是因为长期的北伐战争,导致诸葛亮不能在阿斗身边充当托孤大臣的角色。
毕竟,刘禅本身的资质不能说傻吧,至少和曹丕、曹植等人是无法相提并论。
诸葛亮如果不能在身边谆谆教导,将为政之道全数交给刘禅的话,难保这位君主不会走向昏庸。
更为关键的是,诸葛亮将军政大事全数拦在自己肩膀上,也促使自己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五丈原。
其次,诸葛亮对待手下太过严厉,尤其是打压了魏延等人的积极性。
在诸葛亮的苦苦劝谏下,刘备终于赐死了刘封。
而除此之外,蜀汉朝廷的彭羕、李严、廖立等人,也都遭到了诸葛亮的责罚。
在诸葛亮北伐过程中,魏延献计偷袭魏国。
在实力悬殊的背景下,蜀汉兵行险招,也许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不过,诸葛亮不仅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反而有效遏制了魏延的权力,甚至在死后授意杨仪、姜维等人除掉魏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诸葛亮一生犯下的五大致命错误 致使蜀国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亮一生犯下的五大致命错误致使蜀国灭亡
导语: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祖籍琅琊诸县(今诸城),三国时期蜀汉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祖籍琅琊诸县(今诸城),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尽管如此,每个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都不一样,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但是再高明的人都会犯一些错误,诸葛亮也未能避免,那诸葛亮都有哪些败笔呢?下面小编为你罗列诸葛亮的五大败笔!
一、没能直言劝诫刘备,导致刘备一意孤行
当时刘备决定让关羽留守荆州,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可是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心高气傲,不可当此大任,却也没坚决让赵云代替关羽镇守荆州,从而导致了后来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对这件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欲为关羽报仇征讨东吴,虽然出言相劝,也没能拦住刘备,而且本可以跟刘备一同前往,但却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一败涂地。
二、没能及时挖掘培养新人才
五虎上将在世时,确实是威震四海,可是随着老将一个个撒手离去,诸葛亮并没有及时挖掘培养新人才,从而导致蜀国军中青黄不接,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甚至无将也用。
所以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对于一个国家政权来说,后继无人将是最为致命的,可以说这是诸葛亮一生中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
三、手握大权,架空刘禅
生活常识分享。
诸葛亮三大失误致使蜀国一统江山化为南柯一梦
诸葛亮三大失误致使蜀国一统江山化为南柯一梦诸葛亮自“三顾茅庐”后出山辅佐刘备以来,刘备这个昔日织席卖鞋的草根也开始做起“大买卖”来了,而且“生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经过多年打拼“三足鼎立”的战略规划也逐步实现,诸葛亮功劳不可谓不高,智慧不可谓不大。
但是古文人的劣根性也最终葬送了蜀国,真是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一、为个人意气,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错了人华容道放曹,是蜀国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而这个错误是诸葛亮造成的。
试想如果当时派大军在华容道杀掉曹操,魏国将会分崩离析,化成多个小国,而单凭任何一小国,对后来的蜀国而言,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威胁。
因为刘备兵强马壮,兼有诸葛亮足智多谋,还可以打刘皇叔这个血统牌,一可以赢得战略进攻的准备时间,二可以各个击破,逐个消灭,与吴国平分天下,而后图之,最后一统江山。
但是诸葛亮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关羽和张飞对诸葛亮这个年轻人根本就瞧不起,见刘备对其的尊崇超过了对他们俩的关心,心里老大的不痛快,总是持藐视的态度,而诸葛亮就耍起了欲擒故纵的手段,用激将法将关羽牢牢捏在手心里,立下了军令状,最后饶了关羽,借这个机会刹刹关羽的傲气,使之服气。
为什么要选择关羽而不选张飞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张飞相比关羽是多勇而寡谋,在三结义中又排行老三,相对无足轻重,只要搞掂了关羽,张飞就随之而服矣。
最后诸葛亮个人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蜀国也就必然地短命。
二、信奉奸诈术,丧失了信誉,动摇了联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本来火烧赤壁,东吴出力最大,荆州理应东吴所得,但诸葛亮出奸计,仿刘邦夺咸阳,夺了荆州,东吴不得已而求其次,答应等蜀国得了西川便还荆州,但蜀国得了之后,仍不还,还说是继承的刘姓江山,不还有理。
可他们忘了,天下土地,乃有德者居之,且信义乃古人立根之本,都被刘备当局抛弃,东吴只好使计,结果弄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杀关羽,烧连营的祸根也就伏下了,不久,东吴用陆逊之计,赚得荆州,杀了关羽,而刘备义气用事,失兵几十万,从此元气大伤,一厥不振。
历史趣谈:诸葛亮那么聪明 为什么蜀国却先灭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诸葛亮那么聪明为什么蜀国却先灭亡
导语: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诸葛亮,字孔明,号
刘备,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刘备和诸葛亮相比,肯定是诸葛亮的个人能力更强,但是为什么刘备死后,蜀国也日渐衰落?因为诸葛亮虽然有才能,但是他在用人方面还是不及刘备。
诸葛亮晚年的时候,凡事亲力亲为,打二十军棍以上的惩罚措施都要亲自盯着,有时候他甚至自己亲自上去打。
一个企业家这样管理团队,到最后肯定要累死。
诸葛亮解释他这种行为时说,我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弊端,但是因为先帝对我太好了,我接受了先帝托孤的重任,就不容许自己出差错。
其实正是因为诸葛亮太小心谨慎了,所以,他不能放手让他人去做事,因为他唯恐别人做不好。
他不相信别人,不能放手让别人去做,手下的人就得不到锻炼和施展,自然很难出人才。
因为就算有人才,你不给他机会,他也被埋没了。
所以刘备在的时候,蜀国有五虎上将。
刘备死后,姜维北伐时,蜀之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无人可用,只得让原来在关公帐下做书记的廖化做先锋。
这就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典故。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诸葛亮没有去培养年轻人。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有多乱 两将领公然火并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有多乱两将领公然火并
导语:三国时期的蜀国的刘备儿子阿斗登机之后,蜀国大大事情都有诸葛亮一个人来承担。
阿斗其实就是一个傀儡,但是诸葛亮一心为国,不贪恋皇位,否
三国时期的蜀国的刘备儿子阿斗登机之后,蜀国大大事情都有诸葛亮一个人来承担。
阿斗其实就是一个傀儡,但是诸葛亮一心为国,不贪恋皇位,否则以诸葛亮的威望,阿斗不要说当皇帝,就算是否能或者都是一个未知数。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但是最终蜀国的命运也最终毁在了诸葛亮的手中。
诸葛亮时候,蜀国就发生了魏延、杨仪火并事件。
而这次火并事件在诸葛亮的生前就有爆发的迹象。
诸葛亮在去世前部署了蜀国的核心领导班子,其中就包括魏延、杨仪。
但是由于诸葛亮的处理不当,这个领导班子内部并不团结,这个领导班子有费祎、蒋琬,蒋琬最后掌权,但是他掌权之后排挤杨仪,而延魏延蒋琬的一边的,杨仪遭到排挤,自然气不过,想找蒋琬算账,后来被魏延打败自杀身亡。
此外诸葛亮还留下了蜀国的一个祸根: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亲自选定的军事接班人,但是这个接班人不懂得转变,在诸葛亮之后依然劳民伤财的北伐中原,而且连续9次,让本来羸弱不堪的蜀国更加雪上加霜。
北伐中原是诸葛亮的制定的国策,但是姜维不顾蜀国事件情况九伐中原,造成蜀国越来越弱。
其实诸葛亮的北伐中原国策遭受到很多人质疑,可是没人敢实际提出来。
诸葛亮虽然为蜀国鞠躬尽瘁,但是他对蜀国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蜀国灭亡的责任难道不是他的责任吗?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蜀国的灭亡是诸葛亮点燃了覆灭的导火索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蜀国的灭亡是诸葛亮点燃了覆灭的导火索吗
导语:诸葛亮是蜀国最牛逼的人,却一手将蜀国给毁了。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一直主张与吴国修好,然后以战养国,死磕曹魏,作为一度挽蜀国于既倒的狂
诸葛亮是蜀国最牛逼的人,却一手将蜀国给毁了。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一直主张与吴国修好,然后以战养国,死磕曹魏,作为一度挽蜀国于既倒的狂战士,诸葛亮死之后,是谁左右了蜀国政局,又是谁亲手点燃了蜀国覆灭的导火索?为什么说诸葛亮一手将蜀国给毁了?
在谈及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横向比较一下三国之中各家各户的实力,用事实说话,到底谁强谁弱。
在中国古代,还没什么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前,衡量国家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口数,只要人够多,就算是一百万乞丐,也足以把敌人吓破胆。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三国时期蜀国人口最少,只有94万人;吴国稍胜,有230万人;魏国最多,约为443万人。
这是人口数量的比较,还可以比较一下战争消耗数,史书中记载的蜀国人口,有前期和后期两组数据,前期(221年)有20万户人家,合计90万人口,而后期灭亡时期(263年)有28万户人家,合计人口94万,士兵10万人,官吏4万人。
也就是说在连年战争里,蜀国的人口消耗基数相当大,足有62万,占人口总数的69%,也就是说,每十个蜀国人当中,平均下来有七个死在战争中,简直太可怕。
而吴国人口数量前后变化并不大,据史书记载,242年,吴国有12万户人家,240万人口。
而在覆灭时的人口数量也没有太大变化,与242年数据相差无几,并且很可能是后来并没有重新统计人口数量,直接将之前的数据上报了。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
历史名人诸葛亮一生中十大败迹的故事一:架空刘禅。
刘备死后,由于刘禅年幼,由诸葛亮执政。
当刘禅长大成人后,诸葛亮理应把大权移交给刘禅。
但诸葛亮没有这样干,而是把军政大权进一步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更派人监视后主的一举一动。
令刘禅敢怒不敢言,刘禅想抢回大权,但满朝都是诸葛亮的亲信,只好信任宦官黄皓,造成千古遗憾。
二:穷兵黩武,祸国殃民。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仅为完成“先主之心愿”和他自己的“隆中对”的策略而不顾国力民力,六出祁山。
由于力量相差太远,无法收复中原,反而令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并直接影响他的继承人姜维,令北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三:不挖掘,吸收,培养新人才。
刘备死后,诸葛亮不挖掘,吸收,培养新的人才。
原来的老后,造成人才青黄不接,“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可悲局面,驾驶了蜀国的灭亡。
四:压抑,打击原有优秀人才。
刘备死后,很多优秀人才得不到重用。
如赵云老死赎中。
而很多虚有其表的得到重用。
五:处理内部矛盾不恰当。
对内部将士之间的矛盾,诸葛亮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
刘备在世时,封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受。
诸葛亮让费诗拍关羽的马屁,令关羽更加骄横,为失荆州埋下祸根。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同样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使两人矛盾无法根除,为魏延造反埋下祸根。
六:不敢直言刘备过失,不敢劝阻刘备过错。
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授意留关羽守荆州。
诸葛亮明知关羽不可当大任而不让赵云代关羽守城,对失荆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刘备东征东吴,不敢直言利害,也不要求从军,只负责后方建设,导致刘备兵败,死于白帝城。
刘备说:“若法正在,安有此败?”可见对诸葛亮失望至极。
七:错误选择继承人。
诸葛亮将自己的继承人定为只懂打仗的姜维。
费炜等只是过渡人物。
造成姜维执政后,不顾人民幸福和国力强弱,强行九伐中原而血本无归,加速蜀国亡国的痛苦局面。
八:不懂处理后事。
在五丈原,诸葛亮临终前将大权交给一介书生杨仪,而杨仪与宿将魏延有极大的矛盾。
诸葛亮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一个失误,导致蜀汉多次内乱
诸葛亮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一个失误,导致蜀汉多次内乱文/八十二诸葛亮聪明一世却糊涂一时,一致命的失误,导致蜀汉多次内乱如果一提起蜀国建国最大的功臣,那么大家一致都会说出诸葛亮作为军师丞相,无论大小战役还是招纳人才,还是治国执政当之无愧他是真的尽心尽责啊。
还有许多三国爱好者或许就是为了看诸葛亮各种神机妙算,帮助蜀国一次又一次脱离困难的精彩表现。
可以说诸葛亮对蜀国的贡献是相当大的,世人对他的评价自然也是相当高。
诸葛亮在刘备驾崩之后,继承了刘备的遗志替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可以说那个时期大部分参与蜀国建国的功臣老的老死的死,年轻的人才算得上可靠更是少之又少。
他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独揽大旗顶着巨大的压力,呕心沥血的辅佐刘备的儿子,并且一把年纪还带军四处征战平定地方的反叛,在朝政内他还要替年轻的刘禅分忧解难。
尽管诸葛亮没有小说里的那么无所不能,但是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还是相当的高的,认为他在先帝驾崩后他拥有着巨大的优势,然而并没有谋权篡位,反而鞠躬尽瘁的辅佐年幼的新帝,是一个德智双全的忠臣。
但是诸葛亮的执政理念过于保守,导致了内忧外患国家人心动荡,最后酿成了蜀国灭亡。
为什么小编会给出这样的说法,很简单,大家可以看流传至今让人赞叹的出师表,诸葛亮北伐前写下对刘禅最后的叮嘱和忠言,他向刘禅举荐可用可信之才,就提到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
没错诸葛亮出师北伐前任然向刘禅灌输他狭隘的执政理念,那就是启用故人排斥外人。
这四个人确实是可靠能干的人才,但是大家如果对这几个人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四个人都是荆州人,诸葛亮从蜀国建国后开始用人保守,他可信得到心腹谋臣大多数都是荆州的故人或者老乡。
可能大家会觉得用人自然要用自己信的过的熟人了,但是蜀国建在巴蜀,他这样拉帮结派以荆州故人作为政治的核心,形成紧紧追随他的政治集团,这样的决策行为对他自然是相当有利,但是冷落蜀地各方势力,错过当地人才,这就导致了真正的内忧,难以得到当地百姓各方势力的支持,久而久之主动想来结盟或者替蜀国分忧解难的人才势力越来越少,这样的情况就非常的不利。
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故事_爱国作文
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故事
《表》中诸葛亮写道:“故临崩臣以大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日渡泸,平定西南……”体现出了诸葛亮的忠君爱国。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故事,快来看看吧!
诸葛亮忠君爱国的故事
公元223 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
临终前,他拉着丞相诸葛亮的手说:“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了魏国皇帝曹丕,一定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如果我的儿子刘禅是个明白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无能,你就废掉他,自己做皇帝吧!”诸葛亮听后,痛哭着说:“陛下放心吧,这么大逆不道的事我绝对不会做的,我一定会忠心耿耿地辅佐新主,一直到死。
”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
全国上下,不管大事小事,他都尽心尽力地去做好,一点也不懈怠。
在他的努力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
为了完成刘备生前统一天下的愿望,诸葛亮于公元228 年春天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
由于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了。
公元228 年冬天,诸葛亮又一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
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文,分析当时的形势,表示北伐的决心。
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
随后,诸葛亮带领大军开始北伐……
从公元228 年到234 年,由于蜀魏力量相差太大,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他统一天下的决心从没有动摇过。
这时,诸葛亮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他积劳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遗憾中离开了人世。
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演变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为竭尽全力,贡献出自己的一切,成为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
蜀国怎么灭亡的
蜀国怎么灭亡的蜀国怎么灭亡的阅读精选(1):蜀国怎样灭亡的?十大原因揭秘蜀国灭亡背后的秘密!“蜀国怎样灭亡的”原因一:自古以来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当时汉朝长达400多年的历史沉淀还是很深入人心的,所以汉献帝虽然是个公认的傀儡皇帝,但还是一面很重要的政治旗帜。
曹操就及时的抓住了历史机遇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统一了中国的北方。
而刘备则是凭借着自我汉室宗亲的特殊身份和“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而崛起,并且先后取得了荆州和益州。
曹丕是公元220年篡汉建立曹魏政权的,刘备是夷陵之战后公元223年在白帝城去世的,这些事件到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的时候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
所以到了蜀汉政权后期的这个时候,人心的向背,已不再思汉。
蜀汉政权建国之初的这个政治优势早已是不复存在了,这恰好揭示了蜀国怎样灭亡。
“蜀国怎样灭亡的”原因二:关羽大意丢失荆州和蜀汉在夷陵之战的惨败,造成诸葛亮著名宏伟的隆中对计划无法实现其伟大的战略意图,并且以此为转折点,蜀汉政权开始由鼎盛时期走下坡路了。
虽然之后诸葛亮和姜维等人凭借自我的才华苦苦的支撑蜀汉政权的艰难局面,但这已经为蜀汉政权40多年后的灭亡埋下了最大的伏笔。
其实孙刘两家的联盟一向是曹魏政权最为头疼的一件事情。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到公元219年孙权成功的偷袭荆州为止,这10多年的时间能够说是孙刘联盟的蜜月期。
孙权把重要的战略要地江陵借给了刘备,同时还把妹妹也嫁给了他。
而曹操则经常被两家打的东西两线不能相顾,刘备最后之所以能够顺利的拿下汉中地区,和孙权全力出兵合肥牵制曹操的主力部队也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我们此刻做个大胆的假设,当年关羽在襄阳水淹七军,震动的曹操险些准备迁都的时候,刘备率益州之众出兵关中秦川,孙权则率江东之众全力出兵淮南和徐州,这样东西万里全线出击,彼呼此应、乘锐助势、蚕食曹魏,完全能够到达中原震动、人心思变的局面。
曹操要同时应付几路大军的猛攻那可就真的是很危险了,这也正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要到达的战略效果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是每个男生的梦想,有谁不想穿越回去,当一个统兵大将,驰骋沙场?纵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回想蜀国的建立,不得不回顾刘备的经历,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经历了十几年的失败,没有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他自己也只能寄居在各大诸侯之间,虽说时运不济,但是身边文臣武将甚是不少,武有赵关张,文有徐庶。
而隆中对策,使得刘备与诸葛亮都明白三分天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所以诸葛亮出山,帮助刘备,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蜀国。
但是,在刘备去世的四十年后,蜀国便灭亡了,有人说这全是扶不起的阿斗的错,实在不敢苟同,我认为蜀国的灭亡与它的建立一样,都与诸葛亮有重大关系,因为那时候的诸葛亮,就已经具有现代职业经理人的危机意识!
1、树立权威,排除异己。
诸葛亮在蜀国中是唯一的谋略家,当庞统出现后,他自己的地位就得到动摇,他敏锐的职业经理人的嗅觉也感觉到了,所以他才会让庞统时刻待在刘备军中,参加战役,以至于庞统身葬落凤坡,而他的地位得到巩固。
2、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行军打仗,是军人的职责,一个大将,肯定懂得如何排兵布阵、行军打仗了,但是,在诸葛亮来到之后,各个武将都只能按照他的吩咐去做,丝毫没有自己的自主性,所以这些武将学会了服从,因为在他们心里,
诸葛亮就是神,因为他确实用行动证明了其智慧的正确,所以他们用不着去思考,只需要服从就可以,所以在经年累月之后,在离开诸葛亮领导之后,他们会怎样,还真的很难意料。
而诸葛亮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也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积劳成疾,最终带着北伐未竟的遗憾在五丈原病逝。
这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必须重视团队的力量。
3、不能正确的使用人才。
魏延只是因为后脑骨突出,所以就被诸葛亮冠上“脑有反骨,日后必反”的帽子,而不得重用,他们的初次见面,如果不是刘备的阻拦,魏延就成了孔明的刀下冤魂了。
所以这也导致,魏延对刘备的忠心,因为在魏延的心里,刘备是赏识自己的;而对孔明,魏延有的只是畏惧,他并不是真正的臣服孔明。
再加上孔明说魏延日后必反,无形之中也在魏延的意识里留下了反叛的阴影,这并不难想象魏延会在诸葛亮死后真的造反,因为魏延一直认为诸葛亮是看不起他的,而诸葛亮对他的第一印象和一直的记忆都是停留在杀长官、献城池。
所以他会反。
4、不知道培养后备力量和接班人。
以至于出现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虽说在蜀国后期有姜维,但他也不是真正意义上蜀国培养的,而是被招降的。
5、强丞弱主,中国的古话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政治上也是,
要不是君权大于相权,要不就是相权大于君权,而有诸葛亮这个强丞在这,刘禅的软弱也是自然。
6、蜀国灭亡肯定是诸多原因造成的,但我认为孔明的过失,在这些原因中起关键作用,可以说,蜀国的建立“成也孔明,败也孔明”,三国,不能细说的历史,蜀国,留给后人的只能是遗憾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