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及其简介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
请比较中国第五代导演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特色“第五代”导演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划分,从广义上看,指的是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批导演,而在狭义上更多的是指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大多经历过“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有过知青经历,代表作有《黄土地》、《红高粱》、《一个和八个》、《盗马贼》等。
“第五代”导演是第一批接受专业系统教育的中国导演,也是第一批受到国外电影思潮冲击的导演,他们富有革新精神,力求开创全新的电影形式,致力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反思,在艺术上则追求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形式的强化以及象征的表现力,他们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桥梁。
“第六代”导演又称“新生代”导演,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活跃在影坛的一批青年导演,他们大都出生于60年代之后,代表人物有张元、王小帅、胡雪杨、姜文、贾樟柯、张扬等,代表影片有《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小武》、《站台》、《北京杂种》、《苏州河》等。
与“第五代”不同,当新生代导演雄心勃勃地要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时,却发现没有想象中的优越条件,于是只能在体制外的边缘处坚持自己的创作,将自己的作品放到世界各地的电影节上展映,依靠国际影展资助或是自己筹措资金拍摄低成本电影,试图在主流之外找到自己的空间。
在艺术上他们追求纪实的风格,表现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体验,传达出都市人群迷茫和不安的心态,个体意识和对现实的关怀成为这一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他们绝不单是时间意义上的代际划分,其作品无论在价值担当还是美学风格上都有着迥异的追求,现如今这两代导演仍同时活跃在影坛上,因此,比较其创作的异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第五代——寓言式叙事;第六代——日常叙事;•五代:寓言式叙事第五代导演偏重于大型的有着浓郁的文化历史沉积的象征性意象的营造。
而营造意象的方法常常是通过视觉造型的强化———如静态造型和构图、音乐的强化、色彩的大写意等。
中国电影第五代及第六代导演对比
中国电影第五代及第六代导演对比中国电影发展至今,无论是文化的角度还是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格局,逐渐走向成熟,并向着国际化的轨道驶进,在国际影坛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而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则是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以群体出现时,却能给中国影坛带来一阵冲击波。
之所有第五代和第六代之分,并不是单纯的从他们所处时代的前后来划分,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拍摄手法和创造理念也颇有时代性,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电影界里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张元、王全安等。
他们的《周末情人》、《头发乱了》、《冬春的日子》、《巫山云雨》、《小武》、《过年回家》、《北京杂种》、《苏州河》、《月蚀》等。
第五代导演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大多主观性强,象征性、寓意性也颇为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足以给中国影坛造成巨大的冲击波。
这个群体的存在对于中国影史而言是值得夸耀的。
他们宣告了一个与世界电影文化发展同步的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开始,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
百年六代影像中国——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谱系研寻近百年来,中国电影历经了六代导演的辛勤耕耘与创新突破,为中华大地上的影像艺术贡献了宝贵的珍品。
这六代导演代表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构成了中国电影发展的驱动力与精神支柱。
第一代导演,代表人物是章太炎、袁洪间等。
他们的执导作品起步于中国电影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将西方的电影艺术手法融入中国电影,并致力于发展独立的中国电影语言。
他们面对的是旧中国的动荡与封建思想的束缚,他们要求的是一个自由、独立的电影艺术。
第二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黄宗英、闻一多等。
他们在电影史上的地位既与第一代导演渊源相通,又有所区别。
这一代导演更加关注电影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更加强调电影的教育与启迪作用。
他们纷纷开设电影学院,推动电影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后来的导演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是陈村、谢晋等。
这一代导演的出生和工作背景紧紧联系着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国家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大环境也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们不但在电影拍摄手法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更加注重电影艺术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呼应和反映,对中国电影的审美和创作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是张艺谋、陈凯歌等。
这一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最为知名与成功的一代,他们主要活跃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影片被广泛传播,也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赞誉。
这一代导演更加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动荡的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因素进行了深度剖析,让国内外观众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与民俗。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樟柯、王小帅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崛起的,他们的电影作品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殊性,同时也表达了导演对自我的思考与探索。
他们选择了与传统中国电影的叙事方式与审美风格不同的创作路径,更加接近于现实与生活,用真实贴近的方式描摹社会百态。
第六代导演,代表人物是贾平凹、果麦等。
这一代导演是在新媒体时代崛起的,他们利用新技术和媒介手段进行影片创作,更加注重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具有较强的实验性。
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简介
徐帆,1967年8月16日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国 电视、电影演员,1979年就读于湖北省艺术学 校京剧科,专攻青衣﹑花旦;1982年转入武汉 市戏剧学校话剧科;1987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表演系,1991年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 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工作。1995年,因主演 话剧《阮玲玉》获第十三届“梅花奖”。1999 年,徐帆与内地知名导演冯小刚结婚。徐帆参 演过多部影视剧,并取得骄人的成绩,1998年 凭借《不见不散》获第0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最 佳女演员奖。2011年因在《唐山大地震》的不 凡表现荣获第05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演员奖。
“第五代导演”普遍指的是电影学院78班毕业的一批导演,如陈
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何群等,以及自称“根本划不上 第几代”的冯小刚.他们被尊敬的称为“中国电影承前启后的一 代”,而在这一代出色的导演中又以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三人 为最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他们一直以“不断的尝试和创新”做为了 中国电影人的表率,同时,“中国电影”这个名号也从此因他们而 蜚声中外,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陈凯歌主要作品导演电影 ▪ 霸王别姬 ( 1993) ▪ 边走边唱 ( 1991) ▪ 风月 ( 2007) ▪ 和你在一起 ( 2003) ▪ 荆轲刺秦王 ( 1999) ▪ 梅兰芳 ( 2008) ▪ 强行 起飞 ( 1984) ▪ 赵氏孤儿 ( 2010) ▪ 无极 ( 2005) ▪ 2008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 ( 2008) ▪ 搜索 ( 2011) ▪ 孩子王 ( 1987) ▪ 黄土地 ( 1984) ▪ 致命温柔 ( 2002) ▪ 大阅兵 ( 1986)
1958 20
冯小刚 主要作品导演电影 ▪ 手机 ( 2003) ▪ 永失我爱 ( 1995) ▪ 甲方乙方 ( 1997) ▪ 不见不散 ( 1998) ▪ 没完没了 ( 1999) ▪ 一声叹息 ( 2000) ▪ 大腕 ( 2001) ▪ 天下无 贼 ( 2004) ▪ 夜宴 ( 2006) ▪ 集结号 ( 2007) ▪ 非诚勿扰 ( 2008) ▪ 风声 ( 2009) ▪ 唐山大地震 ( 2010) ▪ 非诚勿扰2 ( 2010) ▪ 温故1942 ( 2012)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
中国百年电影史上的六代导演及其作品特点文/刘连彪第一代:以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为代表。
张石川的制片方针是“处处惟兴趣是尚”,郑正秋则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他的影片故事性强,结构严谨,戏剧冲突较强。
其代表作《难夫难妻》、《孤儿救祖记》等,没有摆脱舞台化的程式,有着我国传统喜剧色彩。
他们往往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
他们有“戏人电影”之称。
第二代:“第二代导演”以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史东山、袁牧之等为代表。
其代表作《狂流》、《三个摩登女郎》、《渔光曲》等,在艺术上倡导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受“文明戏”和西洋话剧的影响,注意把写实和“戏剧化”结合起来。
在思想内容方面,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他们有“剧人电影”之称。
第三代:以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王炎、郭维、李俊、等为代表,严格遵循革命现实主义原则,在艺术上追求革命的文学的内容和喜剧的结构相结合。
这些导演在遵循现实主义原则表现生活的本质,深入展现矛盾冲突,以及在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艺术意蕴等方面,都作过探索。
他们有“文人电影”之称。
第四代:在“第四代导演”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吴贻弓、吴天明、张暖忻、黄健中、滕文骥、郑洞天。
其代表作《城南旧事》《老井》《黄河谣》等,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觉发展了纪实美学的风格,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反映生活,他们主张电影要创新,中国电影语言要和世界接轨,要求电影语言具有现代化风格,力图运用新的电影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
第五代:“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
其代表作《黄土地》《红高粱》《大阅兵》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电影语言象征、比喻、造型功能的迷恋,因而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造型性、主观性、象征性和寓意性。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1-6 (5)
1906-1951
城市之夜、狼山喋血记、小城之春等
LOGO
郑君里、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第三代导演——春华秋实两辉煌
01
02
成 荫 1917-1984 钢铁战士、 南征北战、 万水千山等
03
谢 晋 19232008 女篮五 号、 红色娘子军、 舞台姐妹等
LOGO
第四代导演——在夹缝中探索奋斗
吴贻弓 1938巴山夜雨、城南旧事、决里 人家
郑正秋
1888—1935
张பைடு நூலகம்川
1889—1953
LOGO
第二代导演——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 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 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蔡楚生
费穆
1906-1968
鱼光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东流
节金熊奖。
他是美籍华裔著名电影导演,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
4
《黄土地》是陈凯歌作为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张艺
谋担任摄影,这也是当今国内最顶尖的两位大导演在22
年前的首次合作 LOGO
第六代导演——百花齐放
LOGO
LOGO
中国六代电影导演
郑正秋、张石川
王全安、贾樟柯、王小帅
01
蔡楚生、费穆
陈凯歌、张艺谋
04
吴贻弓、黄健中
成荫、谢晋
LOGO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 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以及早期最有影响的 《孤儿救祖记》等都出自他们两人之手。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
中国第一到六代导演概况第一代导演概述: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20世纪的初叶——19世纪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特点:1.“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此后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多个第一: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2.创作艰苦:缺乏经验借鉴,拍摄条件简陋。
3.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联系时代要求,重视电影的教化作用。
4.受中国传统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的影响大: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在拍摄上,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总之: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代表人物及作品:郑正秋:《难夫难妻》(与张石川合拍)、《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张石川:《难夫难妻》、《黑籍冤魂》、《孤儿救祖记》、《玉梨魂》、《盲孤女》、《最后之良心》、《歌女红牡丹》、《滑稽大王游华记》、《战地历险记》、《热血忠魂》、《女儿经》、《掷果缘》、《空谷兰》、18集《火烧红莲寺》。
第二代导演概述:第二代导演被誉为“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主要活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导演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甚至到八十年代,仍工作在电影岗位上。
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资料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 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 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 巨大的冲击波。
陈凯歌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 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 《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 《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 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 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 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 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 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 非人道的人性弱点。 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 状态的关切与响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 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 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 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 •
1984年 《一个和八个》
导演:张军钊
《黄土地》
1985年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导演:冯小刚
《 不见不散》
导演:张艺谋
摄影:张艺谋
《大阅兵》
1987年
导演:陈凯歌
1998年
导演:冯小刚
《 有话好好说》
导演:张艺谋
《甲方乙方》
1997年
导演:陈凯歌
《红高粱》
导演:张艺谋
《孩子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张艺谋
张艺谋的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 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 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 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 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
“影像的中国”_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影像的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比较论”中国电影的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他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本文将比较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不同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他们对中国电影与中国社会的贡献。
第五代导演是中国电影的重要先驱,他们的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李安等。
他们的创作时间跨越了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关注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人性的困境,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的乡村生活和城市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他们包容了历史的痛苦与复杂性,对中国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他们的作品以《黄土地》、《红高粱》、《活着》等为代表,表现了深刻的人情、荒诞的命运和伟大的牺牲,唤起了强烈的观众共鸣。
与第五代导演相比,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第六代导演主要以贾樟柯、王小帅、张元等为代表。
他们更加注重对当代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作品更加关注现实主义题材和日常生活细节。
这些导演以真实、自然、流动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民生活的多样性。
通过描绘失落的生活状态、个体的疏离和社会的异化等问题,第六代导演探索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困境与挣扎,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代导演更多地采用了铺陈叙事的方式,注重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层面的表达,用史诗式的手法渲染了作品的氛围和情感张力。
而第六代导演则更加注重细节的观察,以纪实的方式展现社会的细微变革和个体的自我挣扎,呈现出更真实、接地气的电影语言。
这两代导演的作品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代导演以真实的表现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意识,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艺术气息。
他们的作品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思考,为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声誉。
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比较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
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业也必须去适应改革大潮,也必须遵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则,电影业在市场经济中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一方面要争取电影的制作资金,另一方面它们也必须为自己的电影产品找到市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香港电影、台湾电影、日本韩国影视剧等都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中国电影要想在巨大的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制作模式以及影视创作风格。
到了20世纪初,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剧作的商业化路线。
张艺谋的《英雄》在海外市场的票房累计超过11亿人民币,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场的票房仅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就达28亿人民币。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
【中国“第四代”导演、“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风格】(1)第四代导演:主体是六十年代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学艺于六十年代,其艺术才华到1977年以后才发挥出来。
以稳健的创作实力探索奋斗,与“第三代”“第五代”导演一起建构中国电影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代表人:谢飞、吴贻弓、吴天明、黄蜀芹、黄健中、滕文骥等。
他们提出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
总的风格是将政治由主题变背景,由前景变远景,着眼于对人性全方位的表现,并由于对传统固守和理想主义色彩,影片带有诗化历史的色彩。
第四代代品中值得关注的三种电影:第一,散文诗电影胡炳榴的《乡音》、吴贻弓的《城南旧事》、滕文骥的《黄河谣》等。
比如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以淡淡的哀愁,深沉的相思贯穿全剧,以浓郁的民族特色、把离愁别绪、岁月流逝感的意境表现了出来。
第二,西部电影如吴天明的《人生》、《老井》等。
比如吴天明执导的《老井》,孙旺权不仅是传统文化习俗背负者,也是民族坚忍精神的继承者,真实展示中国农民艰难生存现状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
影片质朴与抒情结合,悲剧性与正剧性结合。
第三,重大革命题材电影。
比如杨光远和翟俊杰的《血战台儿庄》,丁荫楠的《孙中山》、《周恩来》等影片。
比如,《血战台儿庄》,是国内首次表现国民党军队正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影片,影片强调史诗风格,在纪实的风格中塑造出血肉兼备的人物,在战争影片史上取得了艺术的突破。
(2)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主要代表人物有张军钊、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这一代导演富有主体理性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致力于深沉的民族文化反思和民族精神重建,以强烈的探求渴望和主体意识去观照且独特表现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和敏锐的哲理思辨角度来揭示社会变化的历史渊源,剖析陈腐的传统理念,展现民族的生动气韵,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情感。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艺术特色总结第五代导演(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作品的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主要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等。
(名词解释)第五代导演的艺术特征一、在电影内容上第五代导演以全新的电影意识,摆脱了对故事性情节性的依赖,通过画面构图、光影、音乐、镜头的视角和运动这些元素来拍电影。
以鲜明的个人历史,从尖锐的批判封建道德、家庭制度、传统文化,对人性高调张扬,对自由和生命力进行赞美,对父权宗法制度强烈厌憎对普通人情感的普遍关注和同情。
二、“视觉化”的影像造型上(一)银幕造型在第五代导演的影像中,突兀的、反常规的银幕造型给人强烈的视觉印象(二)镜头的运用第五代导演大多喜欢采用长镜头的静态摄影,具有情感表达的内在张力(三)色彩的运用上第五代导演往往能根据影片的内涵选择一种或几种色彩作为基调,其他色彩起辅助作用。
并且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色彩本身的含义好影片的内涵很好的结合起来。
三、文化反思的立场第五代导演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史上真正叛逆的一代,他们以悲剧性的历史体验、冷峻的民族文化反思及深刻的人性剖析,呈现出第五代电影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并为中国电影的历史重构与文化反思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从叙事层面,第五代导演解构了经典电影之中的那种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主人公往往被抛进一种无助的危机处境,显示出个体与整体的隔离与断裂在文化反思立场受寻根文学影响很大,体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叛和怀疑第五代导演在一个个寓言化得框架下,讲述着男性与女性,压抑与释放,逃脱与落网的二元对立,倾注了强烈的理性审视精神。
张艺谋导演创作特色:1)独特的造型语言①精妙的构图②对于色彩的独特把握③寓言化地创作(青砖灰瓦的深宅大院,古老和严格的家规,被欲望与人性的压抑)2)注重剧本的文学基础,影片脚本大都由优秀小说改编而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
第六代和第五代导演的艺术风格分析前言: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横空出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关于其艺术形式的争论一直未曾平息。
从《二十四城记》展开到贾樟柯的电影风格,我们回到他的生活成长的年代,回到那些中国沧桑巨变的时代,从而也回到了有着共同经历的第六代导演的生命中。
从第六代导演的创作风格和创作内容出发,体验他们的年代和有着更多经历的第五代导演的年代。
从创作风格和艺术追求的角度划分开来,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人生经历有着巨大的差异,而他们走过的道路也是大相径庭。
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在创作上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追求。
关键词:《二十四城记》《站台》贾樟柯第六代第五代陈凯歌张艺谋《黄土地》《红高粱》好莱坞《英雄》电影市场正文:《二十四城记》是最近比较关注的电影,来自于第六代导演的代表贾樟柯。
关于这个以贾樟柯为代表的这个导演群体,是否可以称之为第六代一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个人觉得,第六代并非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整体性导演群体,他们并没有共同的美学观念和共同认可的艺术主张,即使他们都是很独立的导演。
他们被冠以第六代的导演,或者更多是因为他们不属于第五代这个群体,他们的年龄和电影观念都不同于第五代。
第五代导演,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人,他们形成了接近的风格,主题比较沉重,低调的拍摄,长镜头,情节减少,影像因素增多,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而第六代的称谓,更多的是将他们从第五代导演的年龄段和艺术风格中划分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一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中后期,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或者中央戏剧学院等学校接受正规影视教育的青年导演,以及一些热爱电影的自由职业者,代表包括贾樟柯,张元,王小帅,陆川,娄烨,路学长等人。
贾樟柯1970年出生在山西汾阳,由于看了《黄土地》而产生了对电影的热爱,在1991年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直到1993年才考上电影学院文学系。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及作品
第五代导演
•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 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 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 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 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 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 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 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 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 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第四代导演有理论有实践,是这一时期获得 重大成就的一支导演力量。主要代表人物吴 贻弓、吴天明、张暧忻、黄建中、滕文骥、 郑洞天、谢飞、胡柄榴、丁荫楠、李前宽、 陆小雅、于本正、颜学恕、黄蜀芹、杨延晋、 王好为、王君正等。第四代导演寻找历史底 蕴,更多地表现对历史和现实、对民族文化 与现代意识交叉契合点的捕捉。在反映现实 的影片中可以看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看 到历史与文化如何制约着、创造着影片中人 物的行动。是真实化的纪实美学。
第三阶段是文革结束后,已过中 年的第三代导演拍摄了大批佳作, 进入艺术上的丰收期,如《芙蓉 镇》、《鸦片战争》、《骆驼祥 子》、《边城》、《春桃》等。 第“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 学院的毕业生。他们提出中国电影 “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 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 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 意义性和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 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
4、沈浮 剧作家、导演 1924年沈浮进入天津渤海影 片公司任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了戏剧短片《大 皮包》,又名《沈少爷》。这是天津历史上拍摄的 第一部滑稽讽刺故事片。1933年加入上海的联华影 业公司,担任编导,先后编导了《无愁君子》等多 部影片。抗日胜利后回到北平,担任中电三厂副厂 长,后来转入昆仑影业公司,在这里沈浮编导了著 名的影片《万家灯火》,获得当时进步电影舆论极 高的赞誉,标志着沈浮的电影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 高峰。新中国成立以后沈浮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充分 的发挥,完成了《李时珍》、《万紫千红总是春》 等多部影片,其中影片《老兵新传》于1959年获第 一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技术成就银奖。
中国导演代的划分
一、中国电影百年六代(1905——)1.在中国电影的研究词汇中,六代导演的划分已成定论。
2.这种划分依据的是独特的行业内法则和共享的社会外因素,二者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关于导演构成非自然是集的脉络的代际发展过程。
可以说,六代导演实际上是由中国特定的社会时空所构建的精神集团。
3.代际之间区分的基本标志和要素在于制作体制的变化,语言方式的变化,表达主体的更迭。
二、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庄子试妻》等主要功绩:1)建立了本土电影的雏形(尤其是言情与武打片类型)2)开创了主流影戏,教化电影的基本叙事模式。
三、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等。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神女》、《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小城之春》、《太太万岁》等。
主要功绩:1)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导演和明星,制作借鉴好莱坞,理论学习苏联。
2)开创了30、"40年代的社会写实风格,具有了自觉的新文化批判意识和色彩。
3)开始使电影文化深入人心。
四、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代表人物:谢晋、崔嵬(三江汇合,北影四大帅,南谢,北谢)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主要功绩:1)完成了社会主义语境的电影表达,创作了红色经典。
2)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3)“文革电影”是红色经典的极端化,“三突出”创作原则是对电影艺术活动的彻底摧残和扼死。
这个时期电影以歌颂党和社会主义,光明社会为主题,表现社会主义新人新貌。
五、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关于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文化策略比较研究
在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历程当中,第五代电影导演是指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其主要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这些导演作为空前绝后的特殊电影群体,以电影为载体,在进行自我表达的同时兼顾实现中国文化的运用、传承、传播,对中国电影发展史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在实现文化传承与自我表达的过程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真实还原。
这与其接受的教育、汲取的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彰显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化比较研究,能够分别分析、汲取第五代与第六代导演电影作品展示的艺术风格、审美理念,进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全面化、持续化寻找着力点,推进未来的长足发展。
一、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的代际界定(一)第五代导演界定从中国电影发展史层面来看,对于第五代导演的概念,更多的学术界定范畴在于该导演群体的时代特质。
总体上以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导演群体为划分,其成员为田壮壮、陈凯歌、张艺谋等。
同时,第五代导演是自我国恢复高考政策以来,北京电影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这些导演被称之为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的出现,很大程度推进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底蕴、电影形态、艺术精神等方面的时代征程。
通过第五代导演的共同努力,使得一大批具有现代性的电影作品在中国屏幕以及世界屏幕上呈现,对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电影史中绽放出夺目多姿的东方神韵。
同时,第五代导演的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的频频斩获,也为青年导演的进一步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国内外形象,指引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走向下一个阶段。
(二)第六代导演界定第六代导演是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年电影导演群体,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以及中央戏剧学院等,其主要代表成员包含张元、王小帅等。
第六代导演大都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时期,其电影在文化运用、传承、传播中,大都游离于体制外,重视对社会生活的某种还原,彰显浓厚而独特的人文情怀与艺术风格。
浅析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差异性
浅析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差异性作者:杨婉怡来源:《青年与社会》2015年第04期电影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经历了漫长而特殊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电影学界,习惯按照时间顺序把导演以“代际”划分。
第五代导演一般指以北京电影学院19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导演,主要代表有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李少红等。
代表影片有《红高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盗马贼》、《九月》等。
而第六代导演一般指的是北京电影学院85年以后毕业的,90年代以来逐渐活跃于影坛的一批年轻导演,主要有王小帅,娄烨,贾樟柯,宁浩等,代表影片有《悬念》、《周末情人》、《阳光灿烂的日子》、《谈情说爱》、《小武》、《北京杂种》等等。
一、经历和创作观念的不同第五代导演是有着特殊经历的一代导演。
他们多出生于50年代,在青少年时代经历过文革。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有过知青经历,他们去过工厂,农村,而不单单接受过大学的系统教育。
他们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但在大量空闲的时间里阅读的经典作品,却深深的刻印于他们的心灵之中,因此再他们导演影片时,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形象就会呼之欲出。
而第六代导演与第五代导演相比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
他们成长与共和国经济复苏,万象更新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逐渐适应商品经济,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的利益并致力于在这个新的社会时期为自己开创出一片天地。
他们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关系,个人境遇,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原来统一的社会空间被不断分割,“启蒙”、“理想”、“集体”这些曾经的价值观念消失了,代之的是“个人”、“利益”这些。
曾经的追求和信仰轰然倒塌,大写的人变成小写的人。
尽管相对第五代导演来说他们没有广阔的人生阅历。
但他们的生命体验却更为深刻。
第六代导演普遍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受过系通过而专业的教育,广泛阅读过文学和美学理论,剧本,小说,有些还从事过诗歌创作,甚至绘画。
不同的人生经历导致了两代导演创作观念的不同。
在农村度过自己的青春的第五代导演,他们对农村,对乡土中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一种难以化解的情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在年轻导演中,路学长算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出生于1964年),严格地说,把他划分在第六代中,是出于其电影风格不类似于任何一个老导演,电影历程更和大部分的非主流导演不相符合。他的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处于公映状态。
贾樟柯主要作品:
《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在所有独立电影导演中,贾樟柯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的一个。他是中国独立电影中比较幸运的一位导演。从《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到《任逍遥》入围嘎纳电影节,再到《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得奖是这位独立电影导演唯一的生存途径,也是他连续拍出电影的保证。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在他的电影里,镜头大多对准了山西的小县城。在他的电影里,《小武》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这也是使他一夜成名的一部电影。一方面由于在国外获奖众多,另一方面,让更多梦想独立执导电影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可以这么说,贾樟柯可能不是第一个把镜头转向当下的导演,但他是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到了《站台》、《任逍遥》,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贾樟柯电影里存在有一些弊病,即做的痕迹过重,难免会显得矫揉造作。一方面是由于贾樟柯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八十年代文学情结所致,另一方面,长期的独立制片暴露出了他的控制力欠缺。到他参加柏林电影节的《世界樟柯自己也在求变,这种“变”是和生命力是成正比的,我们相信这位导演还能走很远。
中国第五六代导演及其简介
第五代导演
“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在选材、叙事、刻划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第五代导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凯歌、张艺谋、吴子牛、田壮壮、黄建新。在“第五代导演”这一群体中,还涌现了其他一些优秀人才,如张军钊、李少红、胡玫、周晓文、宁瀛、刘苗苗等在这一时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陈凯歌(1952—)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自1984年至今,他导演了《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作品,大多作品入围重要国际电影节,有的在戛纳等重要电影节获大奖。陈凯歌的成就,首先在于其高度的人文精神,对人的本体与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他善于剖析历史和传统的重负对人精神的制约与影响,展现人的复杂性,同时,针砭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人性弱点。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张艺谋(1950—) 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最初担任摄影。他在《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中的摄影,以追求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而广受赞誉。1988年独立执导《红高梁》,之后连续导演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有话好好说》等作品。几乎所有作品都入围国际重要电影节,有的获大奖。张艺谋作品的突出特点,是那种对中国传统封建意识的深刻认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是内蕴其中的浓烈的历史感和生命意识,是古朴民俗的奇特景观。
黄建新(1954—)于1983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1985年以处女作《黑炮事件》震动影坛。其后,陆续执导《错位》、《轮回》、《五魁》、《站直罗,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等。多部影片在国际国内评奖中获奖。黄建新不同于其他“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点是,他的目光几乎都注目于城市,关注现实,关注青年;影片的主题总是直面人生,表现出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影片中的人物往往是生活中普通人,致力于对他们性格、心理的剖析。黄建新的艺术手法朴素、平实、自然、沉稳,注重生活化、写实性,以小见大,以平见奇。自《黑炮事件》开始便有的冷静的幽默与戏谑,一直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他的作品在“第五代导演”中间自成一道风景。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作品介绍
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比如,78级毕业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被统统归为中国导演群的第五代。这种划分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其本身与导演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等并无关系。沿用至今,“代”已经成为文艺界常用词语,比如新生代、晚生代等等。这里介绍的所谓“第六代”导演,并非严格意义上按照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而是指当今中国影坛比较年轻的一拨导演。第六代导演的主要特点是以地下独立制片起家的居多,通常他们最早的影片无法获得公映,只能小范围放映,也有一些是特意去走小范围路线,为去国外拿奖而拍摄,但这些导演的最终命运都是一一浮上主流。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部电影之外,贾樟柯还有一部记录片《公共场所》值得介绍,这是近几年来中国记录片中比较优秀的一部。贾樟柯善于捕捉细节,并清楚取舍。如果一个导演生在一个小地方,等他走到大城市再反观故土时,还能清楚地意识到什么是宝贵的,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陆川:
《寻枪》、《可可西里》、《南京!南京!》。陆川的父亲是一位着名编剧,陆川在出道前也曾经给电视剧当过“枪手”,所以在一篇访谈里,1970出生的陆川这么讲,他要做出中国优秀的商业电影。这个想法对于当下的中国电影来说,是非常好的。中国的电影不缺那些沉闷难看的“艺术片”,而是太缺优秀的商业片了
张元:
《东宫西宫》、《过年回家》、《绿茶》
娄烨:
《苏州河》、《紫蝴蝶》
章明:
《巫山云雨》、《秘语十七小时》
王小帅:
《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二弟》
王超:
《安阳婴儿》
管虎:
《头发乱了》、《上车,走吧》
王全安:
《月蚀》、《惊蛰》
张艺谋电影在风格和语言上不断探索、创新,代表了新的电影潮流的崛起。
田壮壮(1952—)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先后执导影片《九月》、《猎场扎撒》、《盗马贼》。田壮壮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影片对人的心灵、对大自然的关注。《猎场扎撒》中对朴素淳厚的蒙古族习俗的歌颂,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理想境界。《盗马贼》从人类生存和心理的需要探求了人与宗教、人与自然的关系。田壮壮影片叙事的模糊、哲理的饱满,情感描写的细腻流畅,形成创作上的别具一格,同时也造成与多数观众的疏离。田壮壮后来拍摄的《鼓书艺人》、《摇滚青年》、《大太监李莲英》在影片风格上有较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