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六代导演电影.ppt
中国第六代导演介绍
中国第六代导演以及作品介绍以“代”来划分导演群,源自对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
比如,78级毕业的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被统统归为中国导演群的第五代。
这种划分大都来自评论家的需要,其本身与导演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等并无关系。
沿用至今,“代”已经成为文艺界常用词语,比如新生代、晚生代等等。
这里介绍的所谓“第六代”导演,并非严格意义上按照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生的划分,而是指当今中国影坛比较年轻的一拨导演。
第六代导演的主要特点是以地下独立制片起家的居多,通常他们最早的影片无法获得公映,只能小范围放映,也有一些是特意去走小范围路线,为去国外拿奖而拍摄,但这些导演的最终命运都是一一浮上主流。
路学长主要作品:《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在年轻导演中,路学长算是年龄较大的一个(出生于1964年),严格地说,把他划分在第六代中,是出于其电影风格不类似于任何一个老导演,电影历程更和大部分的非主流导演不相符合。
他的电影从一开始一直处于公映状态。
贾樟柯主要作品:《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等。
在所有独立电影导演中,贾樟柯已经成为最具有市场的一个。
他是中国独立电影中比较幸运的一位导演。
从《小山回家》在香港获奖,到《任逍遥》入围嘎纳电影节,再到《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得奖是这位独立电影导演唯一的生存途径,也是他连续拍出电影的保证。
贾樟柯出生于山西,在他的电影里,镜头大多对准了山西的小县城。
在他的电影里,《小武》是他所有电影里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这也是使他一夜成名的一部电影。
一方面由于在国外获奖众多,另一方面,让更多梦想独立执导电影的年轻人看到了一种可能。
可以这么说,贾樟柯可能不是第一个把镜头转向当下的导演,但他是这一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导演。
到了《站台》、《任逍遥》,我们已经能够看出贾樟柯电影里存在有一些弊病,即做的痕迹过重,难免会显得矫揉造作。
一方面是由于贾樟柯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八十年代文学情结所致,另一方面,长期的独立制片暴露出了他的控制力欠缺。
中国电影发展史全套课件
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 《聂耳》、《林则徐》、 《枯木逢春》等。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 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 片)
《祝福》(1956年,是新中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魔术师的奇遇》(中国第一 部立体电影,3D电影)
费穆
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变的《祝福》(夏衍编剧)是我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1959年建国十周年的一批“献礼片”标志着新中国电影 的成就,如《林则徐》、《风暴》、《老兵新传》、 《五朵金花》(白族)《林家铺子》(茅盾)《青春之 歌》(杨沫)
中国第一部禁片《武训传》
60年代前期,中国电影更加成熟,题材更加多 样。优秀影片有《红色娘子军》、《小兵张 嘎》、《早春二月》、《李双双》、《甲午风 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
这时“左”的东西逐渐抬头,曾发动过对几部 电影的批判。
中国电影奖项
百花奖
百花奖:原名“大众电影百花奖” 始创于1962年 群众性电影奖 奖杯“百花仙子”雕像,寓意“百花齐放” 特点:群众投票,代表观众意见,反应票房价值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2、中国电影奖项 3、中国六代导演 4、其他著名导演 5、中国电影流派 6、中国电影史上第一
1896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电影。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播放电影,被中国人 成为“西洋影戏”
金鸡奖
始创于1981年农历鸡年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由电影艺术家、电影评
论家参与评选的专业电影奖。 奖杯“金鸡啼晓” 象征“百家争鸣” “专家奖”
中国写实主义电影发展中的“第六代”写实电影
前言1989年,张元自筹资金拍摄了《妈妈》,该片虽无缘国内电影院线,但从1991年开始,便应邀参加了上百个国际电影节,获奖无数。
以此为发端,“第六代”①电影人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中国影坛,成为继“第五代”电影人之后的又一个备受瞩目的创作团体。
之所以称“第六代”导演创作姿态“崭新”,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电影作品与以往的电影创作相比有了较大不同,普遍具有很强的纪实性,拍摄出了一批极具特色的写实作品。
除了张元的《妈妈》,还有他的《北京杂种》、《过年回家》,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扁担·姑娘》,章明的《巫山云雨》,王超的《安阳婴儿》,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
“第六代”导演的这些写实主义创作,不再立足于宏大叙事,对国家或民族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权威阐释,而开始游离于主流,着眼个人,关注边缘,用一种平民视角对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存感知,进行了深情记录与深度挖掘,显现出新鲜的纪实风采。
正是由于其自身创作的独特性,特别是对传统写实的颠覆性,“第六代”写实创作虽历时短、作品也相对较少,却是中国影坛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目前,对“第六代”写实创作的研究论著主要集中在国内,大体沿着两个研究思路进行:一是把“第六代”(“新生代”)电影创作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电影的“纪实性”、“纪实风格”、“写实主义美学”特征进行了着重论述。
如《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美学风格》(史鸿文,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8月第24卷第4期);《潜行的规则——中国新生代导演纪实风格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手法的比较》(余源伟,《电影评介》,2006年第14期);《从“第六代”电影寻踪巴赞写实主义美学理想》(阮艳萍,《电影文学》,2008年第1期);《状态:生存境遇的平实寻绎———中国第六代电影叙述体式探讨》(袁亭亭,李成军,《齐鲁艺苑》,2008年第1期)等,另外一些以“第六代(新生代)”导演或“第六代(新生代)电影”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中,影片的“纪实性”也被作为论文的重点问题进行论述,如《中国第六代电影的审美特征》(陈维,贵州大学2006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①“第六代”之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来说,狭义的“第六代”导演是特指北京电影学院85级导演系学生;广义的“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出生于20世纪60、70年代,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等相关高等院校学习的创作群体,代表导演有张元、王小帅、娄烨、路学长、贾樟柯等。
来看中国电影“第六代”
来看中国电影“第六代”作者:石衡谭来源:《全国新书目》2010年第19期第六代导演(一个笼统的概念,大概上世纪90年代前后毕业的青年导演群体)并不以知识分子自居,他们也并不认为自己肩负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他们只是他们自己,他们不想代表谁,他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用自己的身心去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思考去发现生存的意义。
他们并不像第五代那样用种种热烈昂扬的场面来张扬自己的情感与力量,用宏大的叙事来掩饰自己的困惑与迷茫,他们敢于承认自己很平凡很脆弱,敢于承认自己并不知道目标在哪里,道路在何方,但他们愿意作为个体与自己电影中的人物一同去前行与寻找。
发现个体在以往的电影中,个体是作为典型与代表,而真正个人性的东西常常被有意略去了,这在第四代导演的作品中更加突出。
第五代导演的寻根意识让他们注重中华民族的原始生命力,所以,他们更喜欢渲染感性。
《红高粱》中“颠轿”的热闹喧腾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昂扬豪迈以及高粱地里的淋漓酣畅都是一曲曲激情的颂歌,一声声感性的呐喊,而在以第六代导演为代表的90年代以来作品中,我们明显地看到感性的张扬变为了对个体默默的关注,特别是细心地尊重与护卫每一个个体的人性尊严。
在这些影片中,从前被忽略的人成为了表现的主体,他们是普普通通的人,下层人、边缘人、甚至是在某些方面有严重缺陷的人和畸型人,而不是英雄人物,也不是肩负民族使命正气凛然的知识分子。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扁担姑娘》中的主人公是进城打零工的农民工;贾樟柯《站台》的主人公是一群因下岗而不得不在乡村流浪演出的年轻人,《世界》表现的则是汾阳的小青年流浪到了大城市,《小武》则更把一个小混混、一个小偷放到了舞台中心;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人公是一帮不良少年;路学长的《卡拉是条狗》的主人公是一个在老婆孩子面前都抬不起头来的失败男人;张元的《北京杂种》和《东宫西宫》中的主角是愤怒的摇滚青年和同性恋者。
在《小武》片尾,小武被郝公安随意地铐在电线杆旁,引来了越来越多无比好奇而又肆无忌惮者的围观,这个长达3分钟的长镜头,让人们深切感受到个体尊严被剥夺的痛苦与屈辱,使观众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
第六代电影
第六代电影不是指第六代导演电影,两者应该区别开来。
第六代导演作为电影生产者,王小帅、张元、贾樟柯这一批导演的创作目前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并不会终结。
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创作还会延续很长时间。
实际上,第六代电影在更大意义上指的是一种相对于前五代电影不同的具有新的电影风格、电影形态的电影作品,这是第六代电影之所以成立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不会有第六代电影之说。
人物边缘、主题低沉、写实的镜语体系等是第六代电影的特有风格。
[1]第六代电影中的人物带有导演个人生活的私人烙印,表达的体验也带有很强的私人性。
流浪歌手、北漂青年、吸毒演员、戏团演员、灯塔守望员、摇滚歌手等等在社会中处于“被遗忘的角落”的人物成为第六代电影的主角。
这种“海底浮游物”(李迅语)式的人物在社会中属于灰色人群,没有知名度,没有财富,人生平淡低沉,缺乏理想,沉溺于形而下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在个人想象空间中绘制虚幻的精神文化地图。
这种主角的选择对电影作品的整体形态作出了预设性规定,电影的主题与形式风格都由此被规定。
第六代电影的主题是低沉的,平庸的人的日常生活以平淡的手法被反复的表现出来,节奏缓慢不带修辞色彩。
在此之前的电影或载道、或明志、或纪实、或抒情的主题取向在第六代电影中荡然无存。
第六代导演因为创作困境和艺术自觉意识而采取与大众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精英意识形态间离的主题取向,从而导致第六代电影精神价值的稀释,反审美、反主流意识形态、反娱乐的精神内核使得影片价值取向迷误,主题的消解带来影片内蕴所指的迷惘。
第六代导演复制了西方后现代电影艺术潮流的形式风格,但是,由于社会、时代基础性文化背景的缺失,第六代电影的解读与观看成为艰难的事情。
第六代电影采取的是写实的镜语体系,简朴粗糙的电影语言与人物生存状况、主题是相吻合的。
但是对观众而言意味着一场灾难,对这样的电影少数电影专家可以进行文本读解,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取向可以吸引精英知识分子窥视欲。
但是,透过国际电影节的光芒客观地评判,第六代电影作品缺乏创造市场利润的功能,缺乏审美价值,也缺乏建构社会精神价值的功能。
中国第六代导演 共27页PPT资料
作品特色
他以DV等不同的影像媒体介入当代现实,以青春、苦闷、躁动构 成故乡三部曲,就是要表现改革开放中内地城镇的境遇,展露那 里的发展冲动和被抛弃的恐慌。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 沉沦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 强烈人文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从《小武》发端,到如潮好评的 《三峡好人》,贾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 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
www,378700000
《站台》 (2000年,193分钟/154分 钟,故事片)
2000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 参赛作品,最佳亚洲电影奖 2000年获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 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 2019年获瑞士弗里堡国际电影 节唐吉可德奖,费比西国际影 评人奖 2019年获新加坡国际电影节青 年电影奖 2019年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际 电影节最佳电影奖 2019年获第30届蒙特利尔国际 新电影新媒体节最佳编剧奖 2019年法国《电影手册》年度 十大佳片之一 2019年日本《电影旬报》年度 十大佳片之一
www,378700000
主要作品
中国第六代导演贾樟柯
《小武》(2019年,107分钟,故事片)
导演:贾樟柯 主演:王宏伟/ 郝鸿建 / 左百韬 / 马金瑞 / 刘俊英/ 梁永浩
获奖: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 首奖:沃尔夫冈 斯道奖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促进联 盟奖 第20届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最佳影片: 金热气球奖,最佳女主角奖 第17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龙虎奖 第3 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潮流奖 比利时电影资料馆98年度大奖:黄金时 代奖 第42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首奖:SKYY奖 2019年意大利亚的里亚国际电影节最佳 影片奖
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更为沉静和不 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 一拓展;与现代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专 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 调。
百年“六代”导演
2012-10-23
18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郑君里(1911— 1969),中国著名电 影演员、导演。
2012-10-23 19
• 主要作品: • 《火山情血》(1932)、《出路》(1933)、 《大路》(1934)、《迷途的羔羊》(1936)、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乌鸦与麻雀》 (1949)、《我们夫妇之间》(1951)、《宋景 诗》(1955)、《林则徐》(1957)、《聂耳》 (1959)、《枯木逢春》(1961) 《乌鸦与麻雀》:1956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 个人一等奖 《聂耳》:获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 片奖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最佳导演奖
2012-10-23 14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二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费穆(1906-1951)
2012-10-23
《小城之春》
15
• 主要作品 • 小城之春(1948) 生死恨(1947) 镀金的城(1937) 梦断春闺 (1937) 狼山喋血记(1936) 香雪海(1934) 人生 (1934) 城市之夜(1933)
2012-10-23
9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黎民伟(18931953),早期电影开 拓者,编剧、导演, 中国电影先驱之一, 有“中国电影之父”、 “香港电影之父”之 2012-10-23 称。
严珊珊,中国电影第 一个女演员 ,黎民伟 之妻,《庄子试妻》 中饰演使女
2012-10-23 16
第十三章 中国电影的发展 百年“六代”导演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1922年
•早期最著名的电影公司“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明星公司是中 国电影史上第一家影响深远的电影公司,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人发起组 建。公司并建立了“明星影戏学校”,编辑出版了多种电影刊物;公司的建立成
为中国电影工业形成的重要标志。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随着电影在中国的诞生,出现了中国的“第一代导演”。第 一代导演活动的时间大体上是20世纪初到20年代末,他们是中国 电影的先驱,在拍摄条件非常简陋、艰苦,又缺乏经验的条件下, 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郑正 秋。而郑正秋与张石川的几十年的合作被影视圈的人所津津乐道。 正是由于俩人的密切合作,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三大公司”和新旧两派
中国早期电影的三大公司指明星(郑正秋、张石川,旧派)、天一 (邵醉翁,商业路线)、联华(洪深、孙瑜,新派)。 新旧两派比较: 1、新受西方现代文化影响(激进与空幻),旧派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 (内容多为权世与改良)。 2、新派多取材城市小资产阶级生活,重人物心理和性格塑造;旧派多取 材农村或基层市民生活,中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 3、新派注意电影语言的运用,旧派习惯与对戏剧的模仿。
中国电影史(第二代导演—中国电影第一个黄金时代)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 片的转变。在艺术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注意 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逐渐摆脱舞台的局限,充分发挥 电影艺术之长。 他们遵循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追随时代前进步伐,贴近 社会生活,摄制了一大批表现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生活 和斗争的影片。可以说,中国电影从这一代导演开始,才显出自 己独立的价值。
中国第六代导演及 作品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中国电影始于1905年,由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出资,刘仲伦摄影的京剧《定军山》。
这部电影是对戏剧舞台上表演内容的忠实记录,摄影机摆放的位置也是在观众席,因此这部由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一部戏剧纪录片。
早期的中国电影与戏曲有着密切的关系,又受到当时被称为文明戏的话剧的影响,所以,这个时期的电影又叫做“影戏”。
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拍摄了《难夫难妻》,进行独立的电影剧本创作,开始尝试摆脱戏曲舞台的框范,被夏衍誉为“给中国电影事业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他们也就成了中国的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的“第一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这一代导演约100人左右,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就艺术技巧而言,第一代导演还处于摸索阶段。
郑正秋更有明确的艺术见地与追求,他有感于“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主张改良旧戏,提倡新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和“为恋爱而恋爱”,“觅取题材,往往打从替穷人叫屈的各方面着想”,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提倡“有主义”之影片。
电影内容涉及“野蛮婚姻”、“妇女沉沦”、“都市罪恶”等社会问题,并在影片中为每个问题都提出了不无人道主义色彩的解决途径,形成了贴近社会、立意教育、着重人伦的独特传统。
从艺术追求上说,郑正秋提出影片不仅要迎合观众,而且要引导观众的欣赏趣味。
特别是后期的《姊妹花》十分注重故事的雅俗共赏、表演的朴素细腻,导演手法自然流畅。
张石川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地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对比
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对比摘要: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电影界,也开始了一场宏大的变革。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给人们献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大片,进入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悄悄进入电影观众的视线,以一种全新的理念影响着观众,影响着电影的发展。
进入新的世纪,两代电影导演,在电影的舞台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双方势均力敌,又互不忍让,都在走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力图找到电影的至高点,在此,我们有必要对两代电影导演进行一次简要的分析比较,从中或许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
第五代导演指以北京电影学院82届毕业生为主体的一代电影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张军钊、吴子牛、黄建新、田壮壮等。
他们的作品有:《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日》、《荆轲刺秦王》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作品。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他们对新的思想、新的艺术手法特别敏锐,力图在每一部影片中寻找新的角度。
他们强烈渴望通过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
在选材、叙事、刻画人物、镜头运用、画面处理等方面,都力求标新立异。
“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主观性、象征性、寓意性特别强烈。
当他们一旦作为一个群体的力量出现时,尽管人数不多,却给中国影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波。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第五代”导演及其影视作品是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代言人。
因为他们共同的努力,中国银幕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影。
“第五代”对中国乡土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注视和同情以及在他们艺术作品中透漏出来的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生存状态的拷问都是具有历史价值的。
我们不能否定,在那个年代,即便是简单的,不完全的对现实、对社会底层的关怀也是相当有力的。
中国第六代导演
总结
• • • • • • 风格更加写实 手法更加自由豪放 叙事带有自传色彩 诗意的现实,而非戏剧的人生 最大特点:兼容并蓄。 第六代导演是中国电影未来发展的生力军
谢谢观赏
11级新闻
• 贾樟柯 1970年5月24日,山西人 • 代表作品:
故乡三部曲:《小武》描写了一个小偷的生活、爱情 以及他的内心世界;《站台》叙述了一群剧团里的年 轻人随社会变革大潮而起伏的人生经历;《任逍遥》 则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如何在庸常的生活中走上了犯罪 道路。《三峡好人》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 李玉 山东人 • 代表作品:
《北京杂种》和《东宫西宫》都体现出创作上的边 缘性和先锋性;《北京杂种》以摇滚为题材;《东 宫西宫》以同性恋为题材,都是相关题材在中国电 影中的最早尝试,具备一种粗糙的、迷离的、破碎 的艺术风格。
• 张杨 1967年 • 代表作品:
《爱情麻辣烫》是一个活泼生动的都市电影,以五 个小故事组成整个影片内容的独特方式,包容和演 绎了不同年龄的人们的情感经历。《洗澡》则是一 部展示新旧文化冲突的当代都市生活伦理片。
《肥皂剧》获瑞士日内瓦国际电影节最导演 奖,《刀见笑》获 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 新导演奖
• 姜文 1963年1月5日,河北唐山人 • 代表作:
《阳光灿烂的日子》包揽第33届台湾金马奖六个 奖项, 《鬼子来了》获03年日本每日电影奖最 佳外语片奖等多个国际奖项, 《让子弹飞》获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等多个奖项。
•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 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 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 中国第六代导演是尴尬的一群,他们的电 影在上个世纪90年代几乎都无法公映,但 同时,他们的电影又频频在国际各类电影 节上获奖。 • 典型特征是“叛逆与反思”。
第六代导演
一 第六代导演的界定
最原始的界定:北京电影学院85级 最原始的界定:北京电影学院85级 85 王小帅、娄烨、路学长和张元等) (王小帅、娄烨、路学长和张元等) 87级导演班 管虎、 级导演班: 87级导演班:管虎、李欣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班:施润玖、 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班:施润玖、张杨 北京电影学院93 93级 北京电影学院93级:贾樟柯 章明
时间观念:一般指出生于60年代( 60年代 时间观念:一般指出生于60年代(包括少数出生于 70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90年代 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 70年代初),80年代以后在正规院校毕业,90年代 初期亮相中国影坛,90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初期亮相中国影坛,90年代中期为影坛所注目。 导演张元:所谓的地下导演、独立导演、自由导演, 导演张元:所谓的地下导演、独立导演、自由导演, 或者说第六代导演。我觉得,我自己现在又变成什 或者说第六代导演。我觉得, 么所谓的主流导演,我觉得挂这些名字, 么所谓的主流导演,我觉得挂这些名字,我都特别 厌烦。 厌烦。 导演李欣:至于我是第几代,不是我来说了算, 导演李欣:至于我是第几代,不是我来说了算,可 能我们一批年轻人年纪比较相仿, 能我们一批年轻人年纪比较相仿,所以他们会这样 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本来就是个人的。 说,但是我觉得电影应该本来就是个人的。 导演章明:我不认为我是什么第六代, 导演章明:我不认为我是什么第六代,我对这个词 不以为然。 不以为然。 导演王小帅:拍一部留得住的片子。 导演王小帅:拍一部留得住的片子。
二 第六代导演的叙事特征
(一)都市城市意象 摇滚乐的加入 感性层面——城市的骚动不安 感性层面 城市的骚动不安 城市现实主义 城市守望 “另类” :小偷 外来打工者 边缘” 另类” 边缘 巫山云雨》中住在孤岛上的信号工人麦强; 《巫山云雨》中住在孤岛上的信号工人麦强; 十七岁的单车》中进城打工的外来者; 《十七岁的单车》中进城打工的外来者; 小武》 自称“干手艺活” 《小武》中小武是个扒手 ,自称“干手艺活” ;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
第一代到第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第一代导演指默片时期的电影导演,大致活跃于上世纪初叶到20年代末。
代表人物有郑正秋、张石川、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其中尤以郑正秋、张石川的成就为大。
他们作为中国电影的先驱,在既缺乏经验,拍摄条件又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创作了中国第一批故事片。
代表影片: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长故事片《黑籍冤魂》、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系列电影《火烧红莲寺》(先后拍了十八集)。
这些影片中的一部分是受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些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时代特征:作为中国电影的奠基者,第一代导演从中国传统的叙事艺术和舞台戏曲中吸收了很多手法,联系着时代的要求,重视电影的社会教化作用。
电影技巧方面,更像是舞台剧的延伸,导演们用传统的戏剧观念来处理电影,布景空间层次的设计仍然具有强烈的舞台痕迹。
在表演上依旧留有舞台剧的表演痕迹,拍摄时沿用戏剧舞台的一套办法,摄影机基本固定,电影镜头的景别变化不大。
早期电影在内容上难免浅陋芜杂,艺术上也较幼稚,具有实验性特征,但其拓荒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代导演:第二代导演中成就最大的是蔡楚生、郑君里、费穆、吴永刚、桑弧、汤晓丹。
代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小城之春》《艳阳天》《春蚕》《马路天使》《神女》时代特征: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第二代导演”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三、四十年代,这一代导演主要有程步高、沈西苓、蔡楚生、史东山、费穆、孙瑜、袁牧之、应云卫、陈鲤庭、郑君里、吴永刚、沈浮、汤晓丹、张骏祥、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最大的成就是,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真正从单纯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代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同时,他们注意把“写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
第六代导演
第六代导演
中国内地导演,1966年1月 1日出生于上海,1985年考 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89年毕业。青年导演王 小帅凭借其独特、敏感的 电影个性,从他自筹资金 拍摄电影处女作《冬春的 日子》到新近完成的《梦 幻田园》,短短十年间, 王小帅开始形成自己独树 一帜的电影风格。
王小帅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王小帅电影《十七岁的单车》
第六代导演
使 电 传 影 走 向 生 审 怀 视 活 疑 化 文 情 统 何 事 立 人 情 怀 导 演 独 对 任 神 注 个 代 对 精 关 生 新
第六代导演概述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入北京电影 学院导演系,90年代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代表人 物及其作品有:张元《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路学长《长大成人》,管虎《头发乱了》,娄烨《苏州河》,张 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樟柯《小武》、《站台》,宁 浩《绿草地》,陆川《寻枪》,顾长卫《孔雀》,宁浩《疯狂的 石头》等。他们大多出生于60~70年代;中学时代至长大成人时 期正是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重大变革时期,旧体制、旧观念的消 融与崩溃,各种新潮思想、观念的发生与建立,伴随着他们成长, 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传统和一切旧事物习惯于站在怀疑和审视的立 场上;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同 时也经历了电影从所谓神圣的艺术走入日常生活,还原为一种文 化消费产品的无奈。
贾樟柯
贾樟柯电影《小武》 贾樟柯电影《小武》
《小武》是中国导演 贾樟柯出品的一部独 立制片的电影。1998 年2月18日上映。影 片在贾樟柯的家乡山 西汾阳的小县城中拍 摄,大部分次要演员 都是当地人,使用晋 语汾阳方言对白。主 人公小武的演员王宏 伟是河南人,在影片 中使用河南安阳方言。
六代导演
第一代:中国电影的拓荒者,代表有郑正秋、张石川, 活跃于二三十年代无声片时期; 第二代:是第一代的学生辈,代表有蔡楚生、孙瑜、 费穆、吴永刚等,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片时期; 第风、成荫等,活跃于五六十年代; 第四代:大多是毕业于“文革”前的北京电影学院、以 及电影制片厂自己培育的导演,代表有吴贻弓、谢飞、郑 洞天、黄蜀芹、张暖忻等,活跃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 第五代:大多为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 代表有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等; 第六代:大多生于60年代,代表有贾樟柯、姜文、张 元、路学长、王小帅等。
(精品文档)中国电影发展史ppt演示课件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
1
1、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2、中国电影奖项
3、中国六代导演 4、其他著名导演 5、中国电影流派 6、中国电影史上第一
.
2
1896 在上海徐园“又一村”播放电影。
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播放电影,被中国人 成为“西洋影戏”
. 36
桑弧
《梁山伯与祝英台》( 1953年, 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戏曲 片) 《祝福》( 1956年,是新中国 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魔术师的奇遇》(中国第一 部立体电影,3D电影)
.
37
费穆
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城市之夜》 “国防电影的代表”《狼山喋血记》
《生死恨》;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 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 (主演:梅兰芳) 代表作:《小城之春》 东方电影的开荒之作.30
《歌女红牡丹》 《火烧红莲寺》
.
31
第二代导演
主要活动时间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主要蔡楚生、费 穆、孙瑜、袁牧之、郑君里、吴永刚、桑弧等。 第二代导演的突出贡献是完成了中国电影从默片到有声 电影的转变。 由他们开始,中国电影就思想内容而言,开始从单纯 的娱乐、玩耍中解放出来,开始比较深入地反映社会生 活,从娱乐中发挥社会功能。 在艺术上,这类导演最大的特点是写实主义,注意把写 实和电影化结合起来,开始逐渐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规 律。
中国电影三大奖
大陆的百花奖
香港的金像奖 台湾的金马奖
百花奖
金鸡奖 华表奖
.
27
中国电影的六代导演
第一代导演
艺考编导必备知识 第六代导演
领军人物——贾樟柯
• 贾樟柯,中国导演,山西汾阳人, • 1990年在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
院文学系。
人物评价
• 贾樟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 透力”。他特立独行,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 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 乏对真实生命的关注:第四代执著于伦理道德,第五代迷恋于历史寓 言,第六代在都市摇滚里陶醉、在中国电影集体向好莱坞投降、沉沦 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主义题材的时候,贾樟柯对中国现实的强烈人文 关注显得尤为可贵。(东方早报网评)
感谢您的关注
一,导演自己筹钱拍摄,并完全脱离了中国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体系。 他的作品中,《十七岁的单车》《极度寒冷》是体制外的“地下作品” • 路学长 主要作品《长大成人》《“地下”起伏的导演。《苏州河》,这个地 下电影就具备了一种娄烨式的迷离风格,一种茫然的风格与一种凄美 的叙事的影像的交织。而《紫蝴蝶》是娄烨的商业片的尝试, • 陆川 • 宁浩
• 他们遭遇了在80~90年代经济转轨给社会带来的剧痛
群体特征
• 他们在相对开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并接触到大量 国外电影理论。
• 第六代亲身感受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给中国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家 庭关系所带来的重大变动,
• 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偷、妓女、无业青 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
• 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大量运用长镜头, 形成纪实风格。
• 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新一 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 实地记录下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代的代表作十分零碎地记录了琐碎生 Nhomakorabea的原生态片段,而基本不对这些生活片段的前因后果、相互联
系作足够的交代。情节的淡化意味着对传统叙事的抛弃。
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叙事模式定义为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
《苏州河》片段3
所谓因果式线性结构,内含着两个非常明确的要 义,其一是指该结构模式主要以时间的因果关联为叙 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其二是指其叙事线索以单一 的线性事件展开,很少设置打断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 述,更不作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处理。其特征 是以时间线索发展为指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叙述 动力,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 结局”。这种最为常用的经典的叙事模式同样体现在 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
《苏州河》片段1
第六代导演经常性地运用快速剪辑带来结构上的 简略,而这种结构上的简略又必须依靠内容上的简略 加以实现。具体地说,电影中主人公的某些生活细节 被放大甚至是夸张地凸现出来,但他们的背景、个人 履历和家庭关系等等却都被删除了。
第六代导演一方面动用大量的隐喻来表达情感; 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隐喻镜头敲击得愈发支离破碎, 使得观众不得不全力调动自身的想象来补偿这种破 碎感。任何一种影像表达都是为作品的美学追求服 务的,第六代导演的这种表现方式正是用破碎的镜 头有意地避免第五代导演所登峰造极的宏大叙事, 同时也切合了他们淡化情节的写意与边缘化的写实。
与第一人称“我”者叙述相对应的视角层面 便是——内聚焦型视角。内聚焦型视角,是指每 件事情都严格按照一个或者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 识来呈现,它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主人公 或者见证者)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 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
长镜头似乎是第六代导演惯用的拍摄手法,这 一点丝毫没有因为他们从“地下”转到“地上”而 改变。对于第六代导演来说,长镜头运用既是他们 的一种主张,也是他们为实现最大限度地再现生活 真实的意图的一种手段。
第六代的影片较多地关注普通人,并且着重关 注那些并无远大理想的个体生存者,特别是社会 边缘状态的日常人生百态。
在第六代电影中,导演更加注重电影语 言的修辞化,经常在画面中流露出诗性的印 迹和一些对文化的眷恋情绪。就创作的倾向 来看, 与其说第六代导演是借助文学化风格 来渗透主题,倒不如说他们更重视以这样的 技法来营建特殊的氛围和情调。
①未通过制造幻觉的快感向市场妥协,而是更多地关 注那些出于禁忌而“不可言说”的社会现实,更显出 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真诚。 ②在题材选取上,他们关注当下都市、边缘人物,小 偷、妓女、无业青年这些边缘人频繁在影片中亮相。 ③叙事策略上,他们常常在剧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 经历,或多或少带有自传色彩。 ④在影像风格上,他们强调真实的光线、色彩和声音 ,大量运用长镜头,形成纪实风格。
《苏州河》片段2
第六代导演大多接受过电影专业或戏剧专业 的系统教育,受过西方现代电影理论的熏陶,因 而在其新作与旧作、公映与未公映的影片中对于 电影叙事方式、构图能力显示出少有的老成,其 叙事策略独具特色。
倒叙式回忆结构模式是第六代导演惯用的模 式。第六代导演整体有一种怀旧情结。这是由于 他们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所以把目光投向过去 的青春成长,表现出对回忆的格外留恋,他们 “关乎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将淹没不可复现的童年 记忆”,这种观念和选材角度,使得他们执导影 片的故事叙述较多地采用倒叙式回忆的结构模式。
最终创造出所谓“有意味的形式”。
《小武》片段
边缘性首先是第六代导演所共有的立场,从 边缘出发,对抗主流,是第六代导演们在主流社 会生活中的个人体验,更是体制外电影导演一种 无法释怀的姿态。
第六代导演在一开始就使镜头直面转型中的 城市,以边缘的生存状态解释世界。在这些边缘 人的影像中,种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贯 穿其中,主体的精神生活在现实世界面前产生无 可避免的决裂。
他们注重以电影为媒介来考察当代都市普通/边缘 人的生活状态,新一代青年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迷茫、 困惑和无所适从在他们的镜头下被真实地记录下来。
“第六代”旗手人物张 元《妈妈》时工作照
电影是一种情感上的季节性消费,对此,法 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经说道:“电影毕竟 是一门太年轻的艺术,它过于卷入自身的演变之 中,以至于不能在任何一段时间里,在重复自身 的过程中纵情享受,电影的五年相当于文学上的 整整一代。”
第九组
第六代导演一般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
后期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90年代 后开始执导电影的一批年轻的导演。
张元《妈妈》、《北京杂种》,王小帅《冬 春的日子》、《十七岁的单车》,王一持( 王强)《新一年》,路学长《长大成人》, 章明《巫山云雨》,管虎《头发乱了》,何 建军《邮差》,娄烨《周末情人》、《苏州 河》,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贾 樟柯《小武》、《站台》,王全安《月蚀》 《图雅的婚事》,宁浩《绿草地》等。
“形”,那么面对抛弃了“形”的电影我们只能想到这
一切努力是第六代导演追求“神”的结果。然而他们所
追求的“神”又是什么呢?
我们在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在杂乱的意象碎片和
意识流的电影语言背后蕴含着一些深沉的思考。电影作
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很多时候可以突破静态的束缚,通
过时间和空间、视觉与听觉的凝结追踪到作者的情绪,
交织式对比结构模式是指该结构模式虽然也遵循情 节发展的线性时间顺序,但同时却设置了两条或两条以 上的叙事线索,各线索之间,以具有明显不同风貌、不 同取向的事件和人物构成或明显或错综的复杂性对比关 系。通过这种对比性张力的运动,推动影片的叙事进程, 架构影片的叙事主题。
第一人称的我者叙述在影片中往往明确公开自己 作为讲故事人的身份,并且也不隐瞒自己与影片中人 物的或远或近,甚至原本就是画内人物的亲密关系。 画内的“我”这种叙述方式,强调的是与情节同时的 现在时叙事,呈现的是人物兼叙述人的“我”所看到、 听到、想到和梦到的情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