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气虚血瘀的病机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与中医气虚血瘀病机相关性分析
慢性 心力 衰竭 ( c h r o n i c h e a r t f a i l u r e ,C H F ) ,其主要临床综合
征 即组织灌 注不 足、肺循环瘀 血及体循 环瘀血 ,根据患 者舒缩 功 能 、左室结 构 的不 同可分成 舒张性 心力衰竭 和慢性收 缩性心
详见表 1 。观察组患者的 口唇紫暗 、脉沉 细涩 、神疲乏力 、面色
淡 暗、舌暗淡 、气 短心悸等 症候有 明显改善 ,对 照组总有效 率 9 1 . 6 7 %,观察组 总有效 率 9 5 . 0 0 %。而且观察组复发率很 低 ,疗 效也很稳定 ,两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O 5 ) 。
照组 服用安慰剂 ,观察组服用益气化瘀 冲剂 ,两组患者 均常规进行西药 治疗 。结果 :对照组 总有效率 9 1 . 6 7 %,观察组总有效率 9 5 . 0 0 %。结论 :对
于慢性 收缩性 心理 衰竭患者联合使 用中西药的治疗效果更好 。
【 关键 词 】 气 虚血瘀 ; 慢性 收缩性 心力衰竭 ; 益气 化瘀 冲剂
芎1 5 g ,炙甘 草 1 0 g ,黄 芪 6 0 g ,水 红花 籽 1 0 g ,红 人参 1 5 g
组成 。每天冲服一袋 ,用开水冲服 ,分早晚两次服用 。 1 .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参 考 文 献
[ 1 】 逯 金金 . 慢性心衰 中西医结合生存质 量量表 的研究 及应用 [ D ] . 北 京中 医药大学,2 0 1 1 .
1 . 2 方法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十大基本病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研究内容包括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其中,病机是中医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病机,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指导临床诊疗工作。
本文将围绕中医学中的十大基本病机展开讨论,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
我们将介绍这些病机的内涵、诊断方法以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中病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中医十大基本病机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本文的目的和重要性。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概念和特点,包括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病机的病理机制和表现。
此外,还会介绍病机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和问诊等内容。
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内容进行总结,并探讨中医十大基本病机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和展望。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中医十大基本病机的信息。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中医的十大基本病机,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框架。
通过对气虚血瘀、阴虚阳亢、气滞血瘀等常见病机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的治疗原则和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辨证能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中医传统医学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结论": {"3.1 总结": {},"3.2 应用": {},"3.3 展望": {}}}}请编写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2.正文2.1 中医基本病机概述中医基本病机概述部分介绍了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变化规律。
中医认为,病机的形成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情志、饮食失调等因素导致体内阴阳失衡,生理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疾病。
中风的气虚血瘀理论
1从中医角度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病机1.1病名沿革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
《内经》中虽无“中风”的病名,但类似中风病的记载较多,如“仆击”、“大厥”、“薄厥”、“偏风”、“偏枯”等。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首创“中风”病名,明确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
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则首用“卒中”之名,清·张锡纯将中风病分为脑充血与脑贫血。
但对于中风病名的规范化认识,则源于近年,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学组统一本病的名称为“中风病”,又名“卒中”,1992年全国脑病急症会议上又统一以“中风病”作为病证名,CCD编码中西医名称一致。
通常按其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1.2关于“气虚血瘀”是脑梗死主要病机之一的理论探讨1.2.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机的理论依据(1)中风病病位在脑《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言“血之与气,并而走上,则为大厥”。
王冰注云:“厥为气逆也,气逆上而不已,则变为上巅之疾也”,明确指出中风部位在脑。
张山雷指出:“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风,皆有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病的部位在脑[13]。
(2)脑与气血关系密切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之间相互对立与统一,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之间相互对立,但又互根互用。
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指人体脏腑、经络、五官九窍的生理功能,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
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脑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通达经络朝会于此。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走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于舌而为味。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执业(试卷编号2452)
执业医师考试中医执业(试卷编号2452)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1.[单选题]治疗慢性肾炎高血压应首选的降压药是( )A)利尿剂B)钙拮抗剂C)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D)α受体阻滞剂E)β受体阻滞剂2.[单选题]肩背寒见于A)手阳明大肠经病证B)手少阳三焦经病证C)手太阴肺经病证D)手少阴心经病证E)手太阳小肠经病证3.[单选题]我国卫生法基本原则不包括的内容是A)保护公民身体健康B)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C)预防为主D)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E)卫生工作社会化4.[单选题]新病舌绛而颤动并伴高热惊厥可见于A)血虚动风B)热极生风C)阴虚动风D)疫毒攻心E)肝阳化风5.[单选题]经前乳房胀痛的临床意义是( )A)胃气上逆B)肺气失宣C)心气不足D)肝郁气滞E)肾气亏虚6.[单选题]启膈散治疗膈的证候是A)痰气交阻证B)瘀血内结证C)津亏热结证D)气虚阳微证E)脾胃虚寒证7.[单选题]艾叶的功效长于A)凉血止血B)收敛止血C)化瘀止血D)温经止血E)补虚止血8.[单选题]腹腔深部包块适用A)深部滑行触诊法B)插入触诊C)双手触诊法D)深压触诊法E)冲击触诊法9.[单选题]具有平肝疏肝功效的是A)钩藤B)薄荷C)柴胡D)刺蒺藜E)菟丝子10.[单选题]患侧胸廓下陷,肋间隙变窄,呼吸动度减弱或消失见于A)胸腔积液B)肺气肿C)阻塞性肺不张D)肺实变E)气胸11.[单选题]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的临床意义是( )A)脾胃虚弱B)脾胃湿热或脾虚C)痰热内盛、湿热蕴脾或寒湿困脾D)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E)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12.[单选题]脘腹胀痛,恶食呕逆,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者,治宜选用( )。
A)健脾丸B)保和丸C)四逆散D)痛泻要方E)葛根黄芩黄连汤13.[单选题]辨寒热的意义是A)辨病因B)辨病性C)辨病位D)辨邪正关系E)辨标本缓急14.[单选题]下列各项,不符合真心痛气虚血瘀证临床表现的是( )A)心胸刺痛B)动则加重C)短气乏力D)舌质暗淡E)脉微欲绝15.[单选题]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证的表现不包括A)面黄少华B)腰膝酸软C)少气懒言D)自汗多汗E)脉无力,指纹淡16.[单选题]属于左右配穴的是A)感冒取列缺、合谷B)牙痛取合谷、内庭C)耳鸣取耳门、中渚D)胃痛取双侧梁丘E)头痛取头临泣、足临泣17.[单选题]感染HBV后最早出现的血清学标志是A)抗-HBe(+)B)HBcAg(+)C)抗-HBs(+)D)HBsAg(+)E)抗-HBc(+)18.[单选题]下列关于呃逆的各项叙述中,错误的是( )A)病机是胃气上逆冲膈B)主症为喉间呃呃连声C)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D)主症能自我控制E)多有受凉、饮食不当之诱因19.[单选题]治疗产后小便淋痛肝经郁热证,应首选的方剂为A)五淋散B)沉香散C)丹栀逍遥散D)知柏地黄丸E)五味消毒饮20.[单选题]患儿,女,10岁。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模拟题及答案(卷七)
2021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模拟题及答案(卷七)1、首次提出“八法”的医著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医学心悟》D《伤寒明理论》E《圣济总录》2、首次应用祖方分类的医著是A《古今名医方论》B《医方考》C《伤寒明理论》D《医方集解》E《祖剂》3、主治外感风寒,内有蕴热的方剂是:A.羌活胜湿汤B.大秦艽汤C.九味羌活汤D.独活寄生汤E小活络丹4、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功用的方剂是:A止嗽散B苏子降气汤C定喘汤D麻黄汤E百合固金汤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十枣汤主治证候的临床表现:A水肿腹胀B日哺潮热C心下痞硬D 干呕短气E头痛目眩6、治疗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的常用方剂是A痛泻要方B四逆散C败毒散D 半夏泻心汤E白头翁汤7、具有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功用的方剂是A凉膈散B泻白散C清气化痰丸D定喘汤E止嗽散8、治疗肝火犯胃证的常用方剂是A一贯煎B清胃散C左金丸D吴茱萸汤E咳血方9、犀角地黄汤的功用是A清热生津,除烦止渴B清热解毒,透热养阴C清心解毒,养阴生津D清热解毒,凉血散瘀E清热开窍,凉血解毒10、当归六黄汤中重用的药物是A 当归B生地黄C熟地黄D黄芩E黄芪11、组成中不含桂枝的方剂是A当归四逆汤B小建中汤C阳和汤D肾气丸E温经汤12、治疗血虚阳浮发热证的代表方剂是A四物汤B当归补血汤C小建中汤D补中益气汤E黄连解毒汤13、治疗脾虚肝郁,湿浊带下证的常用方剂是A萆薢分清饮B龙胆泻肝汤C易黄汤D完带汤E逍遥散14、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功用的方剂是A地黄饮子B龟鹿二仙丹C肾气丸D右归丸E右归饮15、具有固肾止带,清热祛湿作用的是A六味地黄丸B肾气丸C易黄汤D八正散E鼻血分清饮16、主治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的常用方剂是A朱砂安神丸B归脾汤C酸枣仁汤D炙甘草汤E天王补心丹17、旋覆代赭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A半夏B生姜C旋复花D 代赭石E炙甘草18、温经汤主治证的病机是A冲任虚寒,瘀血阻滞B冲任虚损,瘀血阻滞C寒凝血瘀,湿阻胞宫D脾气亏虚,冲脉不固E肝肾两虚,冲脉不固19、治疗外感凉燥证的常用方剂是A桑菊饮B桑杏汤C清燥救肺汤D参苏饮E杏苏散20、保和丸和健脾丸中相同的药物是A半夏、肉豆蔻B连翘、黄连C木香、砂仁D山楂、麦芽E神曲、山楂21、被誉为“仲景群方之冠”的方剂是A麻黄汤B桂枝汤C小青龙汤D肾气丸E小柴胡汤22、小承气汤变成厚朴三物汤,属于方剂变化中的A药味增减变化B药量增减变化C药味增减与药量增减变化D 随证加减变化E以上都不是23、四逆散中一升一降配伍的药物是A柴胡配芍药B柴胡配甘草C柴胡配枳实D芍药配甘草E枳实配芍药24、白头翁汤的主治病证是A.湿热痢B.寒湿痢C.噤口痢D.热毒痢E阴虚痢25、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的常用方剂是A小建中汤B吴茱萸汤C理中丸D四君子汤E温脾汤26、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大的药物是A炙甘草B麦冬C地黄D 人参E生姜27、具有敛阴止汗,益气固表功用的方剂是A玉屏风散B牡蛎散C当归六黄汤D知柏地黄汤E补中益气汤28、越鞠丸所治疗的“六郁”不包括A、湿郁B、火郁C、气郁D、寒郁E、食郁29、具有逐瘀泄热功用的方剂是A复原活血汤B血府逐瘀汤C生化汤D补阳还五汤E桃核承气汤30、清燥救肺汤中,用量宜重用的药物是A石膏B麦冬C人参D阿胶E桑叶参考答案:1、C2、E3、C4、A5、B6、A7、B8、C9、D 10、E11、C 12、B 13、D 14、A 15、C16、E 17、B 18、A 19、E 20、E21、B 22、B 23、C 24、D 25、B26、C 27、B 28、D 29、E 30、E1、首次提出君臣佐使组方理论的医著是() 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医学心悟》D《伤寒明理论》E《圣济总录》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古今名医方论》B《医方考》C《伤寒明理论》D《医方集解》E《祖剂》3、下列方剂中,药物配伍具有“分经论治”特点的方剂是:A.败毒散B.大青龙汤C.九味羌活汤D.独活寄生汤E香苏散4、张介宾所创平散风寒治法的代表方剂是:A止嗽散B香苏散C参苏饮D正柴胡饮E小柴胡汤5、十枣汤的功用是:A泻热逐水B攻逐水饮C攻下冷积D 补气健脾E健脾消食6、痛泻要方的组成不含有下列哪味药A炒陈皮B黄连C炒白术D 炒白芍E防风7、患者咳嗽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治疗当首选A麻杏石甘汤B泻白散C清气化痰丸D定喘汤E苇茎汤8、左金丸原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A1:1B2:1C3:1D 4:1E6:19、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代表方剂是A清营汤B黄连解毒汤C犀角地黄汤D普济消毒饮E清瘟败毒饮10、具有滋阴降火、固表止汗功用,治疗阴虚火旺盗汗的常用方剂是A当归六黄汤B玉屏风散C防己黄芪汤D牡蛎散E大补阴丸11、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中,共有的药物是A桂枝、芍药、甘草、大枣B桂枝、芍药、甘草、生姜C桂枝、芍药、生姜、大枣D芍药、甘草、生姜、大枣E桂枝、甘草、生姜、大枣12、治疗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的常用方剂是A仙方活命饮B当归补血汤C 阳和汤D炙甘草汤E苇茎汤13、完带汤中用量最重的一组药物是A人参、苍术B白芍、车前子C白术、山药D陈皮、甘草E柴胡、黑芥穗14、具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的常用方剂是A龟鹿二仙丹B右归丸C大补阴丸D地黄饮子E右归饮15、易黄汤的功用是A健脾清热,祛湿止带B固肾止带,清热祛湿C养肝清热,祛湿止带D润肺清热,祛湿止带E宁心清热,祛湿止带16、人参、玄参、丹参同用的方剂是A清营汤B天王补心丹C百合固金汤D清燥救肺汤E养阴清肺汤17、小半夏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共用的药物是A半夏B生姜C竹茹D 丁香E柿蒂18、治疗冲任虚寒,瘀血阻滞的常用方剂是A复原活血汤B当归四逆汤C温经汤D血府逐瘀汤E补阳还五汤19、治疗温燥伤肺轻证的常用方剂是A桑菊饮B桑杏汤C清燥救肺汤D 杏苏散E麦门冬汤20、保和丸中连翘的配伍意义是A清热解毒B辛凉透表C清热散结D疏散风热E透热转气21、治疗寒热错杂、正气虚弱之久泻久痢之常用方剂是A芍药汤B白头翁汤C四神丸D乌梅丸E真人养脏汤22、健脾丸的辩证要点不包括A大便不通B食少难消C脘腹痞闷D 苔腻微黄E脉虚弱23、乌梅在二陈汤中的配伍意义A涩肠止泻B收敛止血C安蛔止痛D生津止渴E收敛肺气24、平胃散主治证的病机是A.湿滞脾胃B.湿热中阻C.外寒内湿D.脾虚失运E湿热下注25、依据“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理论而组方的方剂是A桑杏汤B桑菊饮C清燥救肺汤D杏苏散E百合固金汤26、川芎茶调散主治头痛的病机是A外感风邪B肝阳上亢C气虚不升D 血虚不荣E瘀血阻络27、复原活血汤中,对大黄炮制的要求是A先煎B后下C酒浸D炒炭E生用28、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成中含有的药物是A.木香、香附B.苍术、厚朴C.木香、厚朴D.栝楼、厚朴E.青皮、陈皮29、六味地黄丸的配伍特点是A阳中求阴B辛开苦降C寒热共用D三补三泻E散中有收30、具有调补心肾,涩精止遗功用的方剂是A桑螵蛸散B金锁固精丸C缩泉丸D肾气丸E归脾汤参考答案:1、B2、C3、C4、D5、B6、B7、B8、E9、C 10、A11、A 12、B 13、C 14、D 15、B16、B 17、B 18、C 19、B 20、C21、D 22、A 23、E 24、A 25、D26、A 27、C 28、D 29、D 30、A1、奠定方剂学组方理论基础的医著是()A.《黄帝内经》B.《太平圣惠方》C.《伤寒杂病论》D.《普济本事方》E.《千金要方》2、下列方剂中,以当归为君药的是A.当归补血汤B.四物汤C.左归丸D.生化汤E.归脾汤3、具有外散风寒,内化寒饮功用的方剂是:A.藿香正气散B.小青龙汤C.苓甘无味姜辛汤D.苓桂术甘汤E.三子养亲汤4、治疗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头痛眩晕、失眠多梦,最宜选用:A.半夏白术天麻汤B.镇肝熄风汤C.天麻钩藤饮D.龙胆泻肝汤E.酸枣仁汤5、治疗痰气互结之梅核气,最宜选用:A.清燥救肺汤B.透苏子降气汤C.清气化痰丸D.半夏厚朴汤E.枳实薤白桂枝汤6、一贯煎中,用量宜重用的药物是A.川楝子B.枸杞子C.麦门冬D.当归身E.生地黄7、具有散寒祛湿,益气解表功用的方剂是A.败毒散B.参苏饮C.九味羌活汤D.厚朴温中汤E.羌活胜湿汤8、由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肉豆蔻组成的方剂是A.吴茱萸汤B.四神丸C.五味子散D.四逆汤E.桃花汤9、四君子汤中的君药是:A.人参B.茯苓C.白术D.甘草E.黄芪10、下列方剂中,以大黄为君药的是A.凉膈散B.茵陈蒿汤C.十灰散D.芍药汤汤E.大承气汤11、和解少阳的主方是A.小柴胡汤B.大柴胡汤C.蒿芩清胆汤D.达原阴E.温胆汤12、主治白喉之阴虚燥热证的方剂是A.清燥救肺汤B.百合固金汤C.麦门冬汤D.玉女煎E.养阴清肺汤13、下列药物中,炙甘草汤不包括的药物是A.生地B.麦冬C.当归D.阿胶E.桂枝14、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功用的方剂是A.玉屏风散B.补中益气汤C.生脉散D.当归六黄汤E.牡蛎散15、麻杏甘石汤原方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比例是A.1:1B.2:1C.1:2D.3:1E.1:316、患者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者,治疗时宜首选的方剂是A.槐花散B.八正散C.十灰散D.导赤散E.小蓟饮子17、中风之气虚血瘀证,治疗时宜首选A.复原活血汤B.补阳还五汤C.血府逐瘀汤D.当归补血汤E.通窍活血汤18、下列药物中,除哪项外,均是镇肝熄风汤组成药物A.生白芍B.川楝子C.龟板D.茵陈蒿E.川牛膝19、左金丸的功用是A.清肝宁肺,凉血止血B.清肝泻火,降逆止呕C.疏肝理脾,清热和胃D.清肝泄热,活血止痛E.行气疏肝,散寒止痛20、芍药汤的功用是A.养血和血,祛瘀通经B.养血柔肝,增液舒筋C.滋阴养血,平肝熄风D.补脾柔肝,祛湿止泻E.清热燥湿,调气和血21、凉膈散的君药是A.大黄B.黄芩C.栀子D.连翘E.竹叶22、治疗湿痰咳嗽的最佳方剂是A.止嗽散B.二陈汤C.桑杏汤D.茯苓丸E.苓甘五味姜辛汤23、治疗肠风脏毒下血,首选方剂是A.真人养脏汤B.黄土汤C.小蓟饮子D.槐花散E.十灰散24、具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功用的方剂是A.济川煎B.肾气丸C.麻子仁丸D.五仁丸E.黄龙汤25、治疗脾虚食停证,最宜选用的方剂是A.保和丸B.理中丸C.健脾丸D.温脾汤E.脾约丸26、治疗外感凉燥证的代表方剂是A.清燥救肺汤B.麦门冬汤C.杏苏散D.泻白散E.桑杏汤27、长于治疗脾虚气陷所导致久泻久痢的方剂是A.痛泻要方B.理中丸C.小建中汤D.补中益气汤E.四君子汤28、下列药物中,哪项不是完带汤与参苓白术散共有的药物A.人参B.山药C.白术D.茯苓E.甘草29、主治阴暑证的方剂是A.清络饮B.三仁汤C.香薷散D.白虎汤E.六一散30、具有滋养肺肾,止咳化痰功用的方剂是A.百合固金汤B.贝母栝楼散C.清气化痰丸D.九仙散E.养阴清肺汤答案:1、A2、D3、B4、C5、D6、E7、A8、B9、A10、E11、A12、E13、C14、C15、C16、E17、B18、E19、B20、E21、D22、B23、D24、A25、C26、C27、D28、D29、C30、A1、苏子、苏叶并用的方剂是()A.杏苏散B.加味香苏散C.苏子降气汤D.半夏厚朴汤E.参苏饮2、患者出现热闭心包之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闭。
2015年山东省中医执业医师:气虚血瘀证的辩证方法考试试卷
2015年山东省中医执业医师:气虚血瘀证的辩证方法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共29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1、患者月经提前10日而至,经量少,色暗淡,质清稀;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纳少便溏,四肢不温: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弱。
其治法是A.补脾益肾,固冲调经B.健脾益气,摄血调经C.补肾益气,固冲止血D.补气摄血,固冲止血E.补肾养血,固冲调经2、肺主通调水道的功能主要依赖于A.肺土一身之气B.肺司呼吸C.肺输精于皮毛D.肺朝百脉E.肺主宣发和肃降3、白睛浮壅,状如鱼泡,多属A.肺经风热B.肺经虚热C.肺气不利D.脾胃湿热E.脾胃热盛4、下列哪项不会出现口渴多饮A.热盛伤津B.汗出过多C.剧烈呕吐D.泻下过度E.湿热内阻5、大便时溏时泻,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为A.健脾益气B.温肾健脾C.固涩止泻D.补中益气E.益气升清6、下列哪项不是实证呕吐的特点A.发病较急B.病程较短C.多由外邪及饮食所伤而发D.有邪实之象E.时发时止7、患者年高体衰,病属虚寒,久已卧床不起。
今日晨起突然面色泛红,烦热不宁,语言增多,并觉口渴喜饮,舌淡,脉大而无根。
其病机是A.阴盛格阳B.阳虚阴盛C.阳损及阴D.阳气亡失E.阴阳离决8、治疗外感头痛的主穴方为A.百会、头维、风池B.列缺、百会、太阳、风池C.下关、地仓、合谷、风池D.百会、头维、后溪、悬钟E.百会、太阳、风池、足三里9、患者,女,26岁,已婚。
分娩时失血较多,产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头晕耳鸣,大便干燥,舌淡苔薄,脉虚细。
应首先考虑的是A.产后血晕B.产后腹痛C.产后大便不通D.产后恶露过少E.以上均非10、患者,女,14岁。
月经来潮半年多,周期不定,为5~7日/1~3月一行,经量较多,其月经不调的原因可能是A.子宫发育不成熟B.卵巢无成熟卵泡形成C.下丘脑和垂体调节功能不成熟D.LH持续高水平E.FSH分泌量过多11、疾病概念最早见于A.《伤寒杂病论》B.《内经》C.甲骨文D.《五十二病方》E.《史记》12、患者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苔白腻而滑,脉缓,其最佳治法是A.疏肝理气,除湿散满B.温中化湿C.清热利湿,攻下逐水D.活血化瘀E.温阳散寒,化湿醒脾13、诊断急性肾盂肾炎最主要的依据是A.尿路刺激征B.脓尿和菌尿C.上输尿管肋腰点压痛D.高热、寒战、腰痛E.尿蛋白不多14、百合固金汤中的玄参是A.君药B.臣药C.佐药D.使药E.佐使药15、阳盛格阴的病理特点是____A.阳盛则阴病B.阳损及阴C.真热假寒D.重阳必阴E.真实假虚16、下列哪一组症状不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特征表现__A.发病急骤、高热寒战B.尿频、尿急、尿痛C.尿道口溢脓液D.便后或尿后溢出白色分泌物E.会阴、腰骶部疼痛17、葡萄糖的主要转运方式A.属于简单扩散B.属于被动转运C.属于主动转运D.属于滤过E.需要特殊的载体18、患儿,男,12岁。
2023年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必考内容——常见内科病证旳针灸治疗一、中风【病因病机】中风旳发生是多种原因所导致旳复杂旳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重要旳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风妄动;五志过极,肝阳上亢,引动心火,风火相煽,气血上冲;饮食不节,恣食厚味,痰浊内生;气机失调,气滞而血运不畅,或气虚推进无力,日久血瘀。
当风、火、痰浊、瘀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时,则发生中风。
【辨证】1.中经络主症半身不遂,舌强语謇,口角歪斜。
兼会面红目赤,眩晕头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为肝阳暴亢;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为风痰阻络;口黏痰多,腹胀便秘,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为痰热腑实;肢体软弱,偏身麻木,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暗,苔白腻,脉细涩,为气虚血瘀;肢体麻木,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红,苔少,脉细数,为阴虚风动。
2.中脏腑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者昏迷,半身不遂。
兼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为闭证;面色苍白,瞳神散大,手撒口开,二便失禁,气息短促,多汗腹凉,脉散或微,为脱证。
【治疗】1.基本治疗(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滋补肝肾,疏通经络。
以手厥阴、督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配穴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
操作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成45°角,使针尖刺到三阴交穴,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2寸心经上取穴,避开腋毛,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均直刺,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
气滞血瘀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指机体内气机
郁滞,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形成血液淤滞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瘀可
导致多种疾病,如疼痛、肿块、痛经、月经不调、血瘀性疾病等,
因此在中医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气滞血瘀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望,面色晦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2. 闻,气息沉郁不畅,或有瘀血恶臭之气。
3. 问,常见情志郁滞、胸胁胀闷、疼痛不适、月经不调等症状。
4. 切,脉象沉涩、涩数、或有结节、紧实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倾听患
者的气息,询问患者的情况,以及触诊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患者是否
存在气滞血瘀的证候。
一旦辨识出气滞血瘀的证候,医生可以针对
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调畅气机、活血化瘀,以达到疏
通气血、调和阴阳的治疗目的。
总之,气滞血瘀辨病辩证依据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中医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
加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就医,以保障自己的
健康。
气虚血瘀证诊断与评价标准
气虚血瘀证诊断与评价标准
气虚血瘀证是中医诊断的一种病证,主要表现为气虚和血瘀两种病理改变同时存在。
诊断与评价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气虚表现为乏力、气短、语少声低、自汗、面色苍白等;血瘀表现为疼痛固定、色紫或有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结代等。
2. 舌象和脉象:舌质淡白或淡紫,舌苔白腻或有瘀点;脉象细弱或沉涩。
3. 理化检查:血液检查可能显示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
4. 影像学检查:如有需要,可以进行X光、CT、MRI等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5. 综合评价:根据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理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综合判断是否符合气虚血瘀证的诊断标准。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医生进行。
2021中医学 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滞 脉络瘀阻
三 病机
四
辨证要点
半身不遂及气虚 血瘀之证
益气活血通 经活络
气虚血瘀症的辨证治疗
主症
一.临床表现
兼症
Hale Waihona Puke 舌脉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蹇涩, 口角流涎,口舌歪斜,偏身麻木。
患侧手足浮肿,面色萎黄,或暗淡 无华,气短乏力,便溏,自汗,心 悸。
舌体歪斜,舌质淡紫,或有瘀点瘀 斑,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涩无力或 沉细弱或细缓 。
二.
症
候
分
析
年老体虚,或久病气血亏损,元气耗伤,血运无力,脉络 瘀滞不通,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
谢观 谢
看
六 代表方
五 治法
补阳还五汤加味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养血活血化瘀
加减
可加全蝎、乌梢蛇、川牛膝、桑枝、地鳖虫、川断增强通经活络之力; 如小便失禁者,可加桑螵蛸、山萸肉、肉桂、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收涩之品; 如下肢瘫软无力甚者,加桑寄生、鹿筋等补肾壮筋之品; 如上肢偏废者,加桂枝以通络,同时还可引药上行; 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苡仁、防己等淡渗利湿; 如兼见语言不利者,加郁金、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 兼口眼歪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 如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 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润肠通便。
血瘀是怎么形成的
血瘀是怎么形成的血瘀是指中医辨证中的一种证型。
血淤即血液运行不畅,有瘀血。
血瘀证可见于很多种疾病。
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血瘀的相关知识。
血瘀形成的原因病机分析血瘀证以刺痛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唇舌爪甲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
瘀血停积,脉络不通,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疼痛剧烈,如针刺刀割,部位固定不移;因按压使气机更加阻滞,疼痛加剧而拒按;夜间阴气盛,阴血凝滞而更加疼痛,瘀血凝聚局部,日久不散,便成肿块,肿块在肌肤组织间,色呈青紫色;如果肿块在腹腔内部者,可以触及到坚硬有形的块状物,推之不动,按之疼痛,称之为疤积。
瘀血阻塞络脉,气血运行受阻,以致血涌络破而见出血。
由于瘀血停聚体内不除,堵塞脉络,或为再次出血的原因,故其出血特点是出出停停,反复不已;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因此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如鳞甲,甚至口唇爪甲紫暗。
瘀血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例如瘀阻皮下,则皮下见瘀斑;瘀阻肌表络脉,皮肤表面出现丝状如缕;瘀阻肝脉,则见腹部青筋外露;瘀阻下肢,则见小腿青筋隆起、弯曲,甚至蜷曲成团;瘀血内阻,新血不生,妇女可见经闭。
舌紫暗,脉细涩为瘀血常见之象。
血瘀的临床表现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剧。
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又称之为疤积。
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
妇女常见经闭。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点,脉象细涩,总之以痛、紫、瘀、块、涩为特点。
血瘀和淤血的区别血瘀属于病机学的概念,而瘀血属于病因学的概念。
两者都属于血的病理变化,但含义不尽相同,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讨论“血瘀”与“瘀血”,必然要涉及“瘀”,但历来对“瘀”、“血瘀”、“瘀血”的认识并不一致。
一种观点是认为“瘀”、“血瘀”、“瘀血”三者仅仅是提法不同,并无本质差异’另一种观点却认为,“瘀”、“血瘀”、“瘀血”既然提法不同,其含义也就不相同。
简述病机十九条的内容
简述病机十九条的内容
病机十九条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理论,旨在分析和总结疾病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以及病理变化。
其内容如下:
1. 喜怒伤心:指情绪波动过大,导致气机失调。
2. 饮食失节:指饮食不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3. 劳倦过度:指过度劳累或长期保持精神紧张状态,导致气血不足。
4. 外感风寒湿热火毒等六淫:指人体受到外界不良气候的侵袭,引起体内病理变化。
5. 阳气亏损:指人体阳气不足,导致寒邪侵袭而生病。
6. 阴邪盛长:指人体阴邪内生外感,引起病理反应。
7. 榜人内外伤痛:指外伤或内伤引起的病理变化。
8. 阳虚阴寒:指人体阳气亏虚,而阴寒内生。
9. 阴虚阳亢:指人体阴虚阳亢,导致阴阳失调。
10. 气虚血瘀:指人体气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瘀血堆积。
11. 气滞血瘀:指气机不畅,导致血液循环不畅,瘀血堆积。
12. 血虚气瘀:指人体血液不足,导致气机不畅。
13. 气陷下焦:指人体气机下陷,导致下腹部病理状态。
14. 痰湿阻中:指体内湿气过重,导致脾胃功能紊乱。
15. 热毒内陷:指体内热邪蔓延,引起病理反应。
16. 痰火上升: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聚集,上升至上部引起病理
现象。
17. 气血两虚:指人体气血不足,导致多个脏腑功能减退。
18. 色欲内伤:指女性色欲过度引发的病理变化。
19. 老年虚损:指老年人由于衰老和体能减退导致的病理状态。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气滞血瘀诊断标准
气滞血瘀是中医颇具代表性的病证之一,它常常表现为疼痛、肿块、瘀斑等症状,属于中医病证诊断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围绕气滞血瘀的诊断标准展开讨论,探讨其疾病特点、诊断要点以及治疗疗效标准。
一、气滞血瘀的疾病特点1.1 病因病机气滞血瘀是由于情志不舒、饮食失节、运动不畅等原因导致气机郁滞,或是因外伤、手术、瘀血积聚等因素导致血液淤滞,最终形成病证。
其病机表现为气机郁滞,导致血行不畅,形成血瘀。
1.2 主要症状气滞血瘀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肿块、瘀斑等,表现出局部组织瘀血沉积,气血运行不畅的特点。
1.3 疾病发展规律气滞血瘀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证,病程较长,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形成顽固性病变。
二、气滞血瘀的诊断要点2.1 望诊气滞血瘀的病情表现在皮肤上形成瘀斑,呈现紫黑色或暗红色,可见于局部皮肤或黏膜。
2.2 闻诊气滞血瘀患者可出现疼痛、酸胀等不适感觉,患处局部可有肿块形成。
2.3 问诊患者常表现情志不畅、情绪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等病症,需针对病史作详细询问。
2.4 切诊用手按压病灶处,如有明显疼痛、不适感,有助于进一步确认气滞血瘀的诊断。
三、气滞血瘀的治疗疗效标准3.1 中医药治疗对于气滞血瘀的治疗,中医药的疗效显著。
首先要调畅气机,通畅气血,常采用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进行治疗,比如使用逍遥散、川芎茶调等方剂。
3.2 配合针灸疗法在治疗气滞血瘀的过程中,针灸疗法也有良好的疗效,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促使瘀滞物质消散。
3.3 饮食调理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宽胸行气、活血化瘀的食材,如红糖、桂圆等。
3.4 预防复发气滞血瘀的治疗需要注意防止复发,可以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饮食不当等,有助于预防病情的反复。
气滞血瘀是一种常见病证,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特点。
通过对其疾病特点、诊断要点以及治疗疗效标准的了解,有助于医生更加科学地诊断和治疗患者,提升治疗效果。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
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病机十九条快速记忆法在中医理论中,病机是指人体内外所发生的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病机的了解对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而病机十九条就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了解和记忆病机的方法和技巧。
本文将以病机十九条为主题,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它们,帮助读者快速理解和记忆。
一、邪气入侵:指外邪侵袭人体,如风、寒、湿、热等。
二、气机升降:指人体内气血的循环运行,包括气机升发、降敛、出入等。
三、气血亏损:指机体血液运行障碍,气血不足,导致机能减退。
四、气机失调:指机体内气血运行的节律和平衡失调。
五、阴阳失调:指人体阴阳平衡失调,阴阳偏盛或偏衰。
六、经脉瘀滞:指经脉中气血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七、脏腑功能失调:指人体脏腑功能减退或异常,如肺失宣降、心失安宁等。
八、津液亏损:指机体津液减少,导致体液代谢失衡。
九、气血瘀滞:指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
十、痰湿内阻:指人体内湿气凝滞成痰,阻碍气血运行。
十一、肝郁气滞:指肝脏功能失调,气机不畅,导致郁结气滞。
十二、热邪蕴结:指体内热邪积聚,引发体内炎症反应。
十三、寒邪困着:指寒邪困扰人体,导致气血运行缓慢。
十四、阳虚阴盛:指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盛于阳气。
十五、湿热蕴结:指机体内湿邪与热邪结合,互相影响。
十六、气滞血瘀:指气机不畅,血液凝滞。
十七、气虚血瘀:指人体气血不足,导致气虚血瘀的病机。
十八、痰湿病机:指体内痰湿阻滞气机的情况。
十九、气郁血瘀:指气滞血液凝滞,引发疾病发生。
以上是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对于初学中医的读者来说,记忆这些概念并不容易。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将病机十九条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记忆。
我们可以将其按照病机的发生原因进行分类记忆。
如邪气入侵、气血亏损、经脉瘀滞等,在这类中老年;七十二候等书上有详细的解说,对于糖尿病等多种病症,有较好的说明。
我们可以按照病机涉及的部位进行分类记忆。
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瘀滞、痰湿内阻等,听上去有些抽象,但是可以通过深入学习脏腑学、病因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每个部位对应的病机。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气虚血瘀问题
中医望诊如何诊断气虚血瘀问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有着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望诊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首。
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其身体状况。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中医望诊如何诊断气虚血瘀这一常见的健康问题。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气虚血瘀。
简单来说,气虚就是人体的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不够;血瘀呢,则是血液在体内流动不畅,瘀滞在某些部位。
这两者常常相互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那么,望诊时从哪些方面能看出气虚血瘀呢?神色方面,气虚血瘀的人往往面色苍白或者晦暗无华。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气不足,不能滋养面部,血液瘀滞又导致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以脸色就不好看啦。
而且,他们的眼神可能会比较无神,显得疲惫乏力。
再看看形态。
这类人通常体型偏胖或者偏瘦。
胖呢,多是因为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痰湿内生;瘦呢,则是因为气不足,身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
此外,他们的动作可能比较迟缓,稍微活动一下就容易气喘吁吁,这都是气虚的表现。
接下来是舌象。
这可是望诊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气虚血瘀的人,舌头颜色往往比较淡,甚至有紫气。
舌头的形状可能会胖大,边上还有齿痕,这是因为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停聚在体内。
舌苔呢,可能是薄白或者白腻的。
还有口唇。
他们的嘴唇颜色可能比较暗淡,甚至发紫。
这是因为血瘀导致血液不能很好地滋养口唇。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皮肤也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气虚血瘀的人皮肤可能比较粗糙,没有光泽,甚至会出现瘀斑。
这是因为气血不能濡养肌肤,血液瘀滞在皮下所致。
另外,头发也能反映一些问题。
这类人的头发可能干枯、没有光泽,容易脱落。
这是因为气不足,不能给头发提供足够的营养。
在望诊中,医生还会留意患者的指甲。
气虚血瘀的人指甲可能颜色暗淡,没有光泽,甚至会有竖纹。
通过以上这些望诊的方面,医生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气虚血瘀的问题。
但要确诊,还需要结合闻诊、问诊和切诊等方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那么,一旦诊断出气虚血瘀,又该怎么办呢?中医有很多调理的方法。
气滞血瘀的原因
⽓滞⾎瘀的原因 ⽓滞⾎瘀,是指⽓滞和⾎瘀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为什么会形成⽓滞⾎瘀呢?以下就是店铺给你做的整理,希望对你有⽤。
⽓滞⾎瘀的原因: (1)情绪抑郁、紧张,性格内向,有不顺⼼的事都埋在⼼⾥,郁结⽇久,影响⽓⾎运⾏; (2)嗜⾷油腻、甜⾷,⾎脂过⾼,或饮⾷过咸,或饮⽔不⾜,均能使⾎液过分黏稠,导致⽓⾎运⾏不畅; (3)⽓虚、阳虚体质,推动功能减退,导致⽓⾎运⾏迟缓或瘀积; (4)⽣活环境寒冷,⾎管长期痉挛,⾎⾏迟缓或凝滞于微⾎管; (5)缺少运动锻炼,⼼肌收缩⼒减弱,⽓⾎运⾏迟缓; (6)近代研究发现,各种慢性炎症引起局部组织郁⾎、⽔肿、粘连,或病理产物停积于局部,影响⽓⾎运⾏。
⽓滞⾎瘀的并发症: 1、冠⼼病:冠⼼病属于痹症的范畴,其发病机理在于⽓⾎瘀滞,闭阻胸阳、⾎⽓运⾏不通畅,从⽽导致疾病的发⽣。
2、肝硬化:肝硬化属中医学“积聚”、“臌胀”病范畴,多因正⽓亏虚,脏腑失和,⽓滞⾎瘀,痰浊蕴结腹内所致。
3、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
多属中经络症。
发病机理系属⽓虚⾎瘀或痰湿阻滞,内风妄动,脉络痹阻。
4、⾼⾎压:⽓虚则⾎运⽆⼒,⾎流不畅久⽽成瘀;⽓虚则运化⽆能,膏梁厚味变⽣痰浊,乃致⽓虚痰瘀互为因果。
如脂浊粘附脉络⾎管,络道狭窄,遂成⾼⾎压。
5、关节炎:皆因湿邪借风邪的疏泻之⼒,寒邪的收引之能,风寒⼜借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运⾏不畅,则⾎瘀,不通则痛,⾎瘀⼜引起⽓滞,病在关节,⾎瘀在关节出现肿胀、疼痛、乃⾄变形。
6、⼼肌梗死:本病发病部位在⼼,是在⼼脏⽓⾎阴阳亏损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为痰浊、⾎淤、寒热、风⽕等外邪所犯⽽发病。
因⼼脏亏损、⽆⼒⿎动⽓⾎正常循环,进⽽脉道不同,⼼痹遂成,本虚标实是⼼脏发病的总的病因病机。
7、肝纤维化:肝纤维化属于中医的“胁痛”、“膨胀”、“黄疸”等病范畴,认为该病多由外感湿热、疫毒或饮酒过度酿⽣湿热,再加情志不遂等因素,渐⾄肝、脾、肾功能失调,以⾄⽓滞⾎瘀,津液涩滞,肝络瘀阻。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
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
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
细目二阴阳失调要点一阴阳偏胜1.阳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2.阴偏胜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要点二阴阳偏衰1.阳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1.阴盛格阳阴盛格拒又称格阳。
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又称格阴。
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