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太阳病4

合集下载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惠及百姓,为了百姓生命身心健康之显然而日夜谋求、积极探索,从而遗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备受病痛煎熬的人民提示了一条解决之道。

其著作了不起之处不仅是其遗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是创建了辨证的理论体系,缔造吉龙德、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就是师徒据说的经验之谈,而是沦为了一门具有理论的学科,并使中医的各种就医方法都有理无迹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至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去化疗疾病,挽回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化疗就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至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步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4太阳病伤寒证

4太阳病伤寒证
【释义】
(1)表证日久不愈的证治:
主症: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 治法:当发其汗。 方药:麻黄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服麻黄汤后的两种反应:
服药已微除——药后病情稍减。 反应较轻 发烦目瞑——正气得药助,与邪交争。
剧者必衄——阳气怫郁,邪不得解,ຫໍສະໝຸດ 反应较重损伤血络。
衄乃解——邪随衄解(此衄血亦称红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
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思考:1症状可否再精炼? 2脉象应如何? 3无汗与喘有何关联?
主症: 伤寒八症(麻黄八症)
发热
——风寒袭表,正邪相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三两(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二两(臣)——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 杏仁七十(佐)——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甘草一两(使)——调和诸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①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烦。 ②覆取微汗:微汗使太阳经气始得周遍而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4)
淋家①,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②。
【词解】
①淋家:指久患淋证的病人。 ②便血:此处指尿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下焦湿热阴伤者,禁用辛温发汗。
【释义】
淋家—— 素患淋证,多下焦阴虚而有热。 不可发汗—— 误汗更伤其阴,邪热愈盛。 发汗必便血(尿血) ——热伤脉络,血液妄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

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

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

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

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

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

“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

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

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

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

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

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此条文出自伤寒论阳病篇,廖廖数语,却玄机无数。

下面分三步拆解学习。

一、条文描述的是什么症状,如何理解?本条文描述的症状还是体表的问题,有项背的情况,有出汗情况,有对风、热、寒感觉的情况。

一般叫上述这种症状统称为葛根汤方证。

1、几几是什么意思?其中,条文中“几几”是一个重点症状,也是一个现在不好理解的形容词,是对项背强的形容。

“几几”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各个医家表述不一,不尽相同。

伤寒学派主要代表医家之一的中国金代医学家成无己则认为:”几“就是指颈的意思。

他说,所谓几者,本是指短羽的鸟,而短羽之鸟是不能飞腾的,想要飞起来时,就会先唯伸颈部,项背强几几的症状与短羽之鸟要起飞时努力伸颈的样子一样,简单来说,成无已想说明的是,几几就是颈部不舒服的样子。

看来医家想像力太丰富,见识也太广,这样的状态被他用鸟伸颈的样子联想出来。

清初医家程应旄生平精研《伤寒论》,他认为”几几者,俯仰不自如之貌”,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低头弯腰不行,抬头反仰也不行,总之就不能活动自如。

日本汉医和久田认为是形容不便反顾伸舒的意思,因其非常强直,所以用几几来形容。

不过,说这么多,好像上面几位大医好像没说出什么更直白的东西。

倒是咱们祖国医学《黄帝内经》说出了个具体,其中《素问‧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至于头,几几然。

几几之义,可见矣”!另外《素问》又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颈项痛,腰背强是也。

”看来,上面这些人还只是理解了个大概,不如老祖宗说得实在。

果然,日本汉医浅田氏附和了一下内经所说,指出这都是邪气屯于太阳(体表)惹的祸,所以项背几几然而强,不仅是指颈强直,腰背一样。

最后,汤本求真本(《皇汉医学》的整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将这个情况说了个详细,他说项背强几几之意,按照上面医学家的说法,有点隔靴搔痒之弊。

他结合多年研究,指出知项背强几几的人,就是自腰部沿脊柱两侧向后头结节处上走之肌肉群强直性痉挛意思,如果病人自己说肩凝紧或腰背挛痛,就可以考虑“几几”的症状了。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伤寒学太阳病

伤寒学太阳病
(原文6/P24)
病证 中风 风寒 伤寒 病因 脉证特点 治则 解肌祛风 伤阳 辛温发汗 后果
发 热 汗出脉浮缓 恶 寒 口 不 无汗脉浮紧 渴 发 热 不 恶 寒 口 渴
温病
温热
脉浮数
辛凉解表 伤阴
误治后变证:
身灼热-津伤热盛 脉阴阳俱浮-热邪充斥于表,气血外应 误汗 自汗出-热盛迫津外泄
(病位在心肺)
脉来绷急
释疑:
原文2.3.6条均不提“太阳之为病…..”,而提 “太阳病名为……” 第1条为提纲证,2.3.6条 为太阳病分类。 凡见脉紧必无汗,故汗不出当为太阳表实证的 辨证要点。 临床特点:发热较迟,体温较高,恶寒亦甚, 皮肤干热。 病理特点:风寒袭表,腠理致密,卫阳被遏, 营阴郁滞
太阳温病的脉证提纲及误治后变证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
(原文4/P27)依据脉证,判断太阳病传与不传
历代有不同说法 认为颇欲吐是少阳主证、躁烦是阳明主证-病传少 阳、阳明 欲吐与躁烦看成阳明热证-邪传阳明 欲吐不吐与躁动不安为少阴阴寒极盛-邪传少阴 欲知是否传变,则需以脉证为依据
(原文5/P27)承上条,再论太阳病不传变
伤寒有一日传变者 伤寒亦有二三日不传者 不拘于发病日数的多寡,以脉证为依据。
进一步讨论桂枝汤证的主证
(原文13/P14)
太阳病-泛指一切表证 头痛、发热、恶风-表证共有证象 汗出-为桂枝汤独具之证。
补述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
(原文95/34)
证-发热汗出 太 阳 病 病机 营弱 卫气浮盛于外 汗出
卫强
病因-风邪偏盛
营阴不能内守
治疗-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中风证,邪气较重,当针药并用 的治法(原文24/P34)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脉阴阳俱紧者──寸关尺三部脉俱现浮紧之象,浮乃正邪交争于表,紧乃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气血运行不利所致。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大家好,我们上课。

太阳病篇的最后一节是太阳病的类似证。

太阳病的类似证它涉及到两个方证,一个是十枣汤证,一个是瓜蒂散证。

因为它们的病程中某些临床症状像太阳病,所以在《伤寒论》中放了这两个杂病,主要是和太阳病相鉴别的。

我们先看十枣汤证,“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开头的这一句话“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它讲的是既有太阳表证,又有水饮内停。

太阳表证在这里他没有说出具体的症状,那当然应当有发热、恶风、汗出、脉浮这些临床表现,“下利,呕逆”是水饮内停所造成的,水饮内浸肠道而造成的下利,水饮犯胃造成了呕吐。

所以第一句说讲的是表证兼水饮内停,应当先解表后攻水。

下面就讲水饮内停的具体临床表现:“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

” “漐漐汗出”是小汗出的样子。

“发作有时”是有时候出汗,有时候不出汗。

这个症状很像太阳中风证,为什么我们说它是太阳病的类似证呢?因为漐漐汗出它像太阳中风证的那个自汗出,当然这个漐漐汗出的病机是饮邪外渗。

如果它胸胁有饮邪,饮邪能外渗就表现为汗出。

如果饮邪内郁呢,它汗又不出了。

有时候出,有时候不出,说明饮邪有时候能外渗,有时候不能外渗。

这个“头痛”类似于太阳病的有表证的头疼,但对于饮停胸胁的证候来说,这个头痛是饮邪上攻所造成的。

“心下痞硬满”是水饮邪气阻滞中焦气机。

我们在讲心下痞证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个症状,说十枣汤证,饮停胸胁的证候,可以见到“心下痞硬满”,这是水饮邪气阻滞中焦气机所造成的,“引胁下痛”是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滞血结,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

遇到痛的话,一般都涉及到血分,水饮邪气阻滞气机,气滞血结,结是凝结的结,因为才造成了胁下痛。

为什么用一个“引胁下痛”呢?就是你肢体活动也罢,咳嗽也罢,翻身也罢,都会牵引到胸胁下疼痛,所以这很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胸膜炎的病人、胸水的病人。

伤寒论7个四逆汤证条文

伤寒论7个四逆汤证条文

伤寒论7个四逆汤证条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而四逆汤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剂。

在《伤寒论》中,有关四逆汤的证条文共有七个。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七个四逆汤证条文的内容。

1. "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惊狂":这是四逆汤的适应症之一。

指的是当
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大汗和精神异常时,可以使用四逆汤来调理身体。

2. "太阳病,发热,恶寒,汗出,身疼痛,其脉乱者":这是指当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大汗、全身疼痛和脉搏失常时,可以考虑使用四逆汤进行治疗。

3. "太阳病,发热而渴,无汗,其表实者也":这是指当患者出现高热、口渴、
无汗和表面有实症状时,可以使用四逆汤来帮助排除体内的热邪。

4. "太阳病,汗出而渴者,为去表里解":这是指当患者出现大汗和口渴的情况时,可以使用四逆汤来同时调整表里的病因。

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这是指当患者在下药后出现气上冲的症状时,可以使用四逆汤来平衡上下气机。

6. "太阳病,阳脉细数,而有表证者":这是指当患者出现阳脉细数和表证的情
况时,可以使用四逆汤以调整气血循环。

7. "太阳病,虽已下之,尚未解者":这是指当患者在已经下了药但病情仍未缓
解时,可以使用四逆汤来进一步促进病情的好转。

以上是《伤寒论》中关于四逆汤的七个证条文的内容介绍。

四逆汤是一种中国
传统草药方剂,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者具体情况来使用,以达到最好的疗效。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与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与,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与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与,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太阳病的心得

伤寒论太阳病的心得

伤寒论太阳病的心得
伤寒论太阳病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伤寒论》中的重要篇章,也是我在临床实践中最常遇到的疾病之一。

太阳病是一种由寒热邪气侵袭人体而引发的疾病,病程复杂多变,临床上有着许多值得总结的心得。

首先,在对待太阳病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准确的诊断为基础。

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如寒热情况、汗出与否、舌苔变化等,可以初步判断病人是否患有太阳病。

但是,仅凭表面症状来进行诊断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病史和体检结果,以确保准确性。

其次,在治疗太阳病时,我遵循了中医的理论和原则。

太阳病属于寒热病,因此在治疗中要重视寒热的调理。

对于寒邪侵袭的病人,我采用温散寒邪的方法,如使用温热的中药进行药物治疗,或者采用温热的针灸疗法;对于热邪侵袭的病人,我则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使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或者针灸疗法。

通过遵循中医的治疗原则,可以有效地调理病人的体内环境,加速病情的好转。

另外,太阳病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加强身体锻炼和提高免疫力可以降低太阳病的患病率。

同时,注重个人卫生和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预防太阳病的有效途径。

例如,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以及避免接触疫区等,都能有效减少太阳病的感染风险。

总之,伤寒论太阳病是一篇富有实用价值的文献,通过对其深入学习和实践,我对太阳病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秉持准确诊断、遵循中医原则、注重预防的理念,为患有太阳病的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努力提高太阳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清热涤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郝万山伤寒论太阳篇小结笔记

郝万山伤寒论太阳篇小结笔记

郝万山伤寒论太阳篇小结笔记哎呀,今天咱们聊聊郝万山的《伤寒论》中的太阳篇,别看这名字,听起来好像很高深,其实里面的道理,简单易懂,适合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说起伤寒,这可不是寒冷的天气,而是指一种病症,像感冒那样让人浑身不舒服。

万山先生的这本书可真是个宝贝,尤其是太阳篇,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

在太阳篇里,万山主要讲了太阳病的种种表现。

就好比春天的第一场雨,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过一会儿,天上就开始雷声大作,雨点啪啪直下,没准还把你淋成落汤鸡。

太阳病也是这么回事,刚开始可能只是小感冒,后来却可能发展成发烧、头痛、全身无力,让你连躺在床上都觉得累。

哎哟,想想都让人心里发毛。

万山还特别强调,太阳病的关键在于表证。

你知道的,表证就是身体表面那些症状,比如说怕风、怕冷、发热,跟一只被风吹到的狗似的,缩得像个球。

万山的意思是,这些症状虽然看上去很吓人,但如果处理得当,其实没啥大不了的。

他提到,治疗的时候,得先把这些表证给解决掉。

就像赶走家里那只讨厌的苍蝇,甭管它怎么飞,你得想办法让它消失。

万山还提到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概念,就是“发汗”。

你想啊,流汗可不是为了减肥,它实际上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太阳病的时候,身体就像个小火炉,得先把里面的热气给排出去,才能让人感觉好点。

哎,我想起我朋友那次感冒,医生让他多喝水,多出汗,结果他在家里整天像条鱼一样出汗,最后居然好得飞快。

你说,谁还敢小看流汗这事呢?再说了,万山在书里还强调了中医的一些治疗方法,比如说用一些草药来调理身体。

这就像做菜,你得找对食材,才能做出美味的菜肴。

那些草药就像调料,配合得当,才能让人身体恢复得快。

万山给的建议简单明了,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厨师,教你怎么在厨房里游刃有余。

万山还提醒我们,别盲目追求大剂量的药物。

咱们得明白,药物就像调味品,太多了反而不好。

很多人一听有病,就想着多吃药,结果越吃越糟糕。

其实少就是多。

这种智慧就像老祖宗说的“过犹不及”,意思是说,做事得掌握个度,过了头反而坏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结胸与痞证的成因
(原文131/P139 )
阳-----病在表(体质较强)
发 于 阳
反下之-----误下,表邪内入 热入因作结胸 表邪内陷,与素停之痰

发 于 反下之----误下,损伤胃气 阴
饮互结于胸腹 阴-----病在里(体质较弱)
因作痞-----邪热壅聚于心下
补述成因: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表解里实已成,方可下之。 否则引邪入里,而成结胸
十、欲愈候
凡病,阴阳自和者可自愈。
(原文58/P171
)
亡津液
若汗若吐若下----误用,或不循其法
凡病
若亡血-----吐衄、崩漏、便血、金创
阴阳自和-----气血调和,阴平阳秘
必自愈-----有自愈机转。
“阴阳自和”乃中医治病的宗旨
或通过机体自我调节, 或借助药物和其他疗法。
平 衡 观
阴阳自和----常态(生理)
治疗:甘草泻心汤-----补虚和胃,降逆消痞
三泻心汤证比较
病机:同点---寒热错杂,升降失职 异点: 夏----胃气上逆 姜----胃虚不化 草----脾虚肠寒
主证:同点-----呕痞利(消化道) 异点:夏----呕吐 姜----干嗳食臭,胁下有水气 草----下利日数十行
治法:同点----和中消痞
少阳兼里实证与大结胸证的鉴别
(原文136/P140)
病程:十余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证状: 热结在里----表邪内入,热结胃腑
伤 寒
复往来寒热
邪犯少阳半表半里,合为
阳明少阳合病
治疗:与大柴胡汤-----和少阳,通阳明 但 结 胸
无大热-----热全入里,表无大热 证状 水结在胸胁----水热互结于胸胁
水痞证(五苓散证)(原文156/P165 )
原因:本以下之----太阳病误下,致邪气入里
症状:心下痞
治疗经过:泻心汤,痞不解 病推断:非是真痞 有审证:心下痞满:水蓄下焦,波及中焦,气机痞塞 小便不利:膀胱气化失司,水气不行
口渴干燥心烦-----饮停于内,气不化津,
津液不布 治疗:五苓散主之----化气行水,从本论治
太 阳状 病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辨 证
治疗: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2. 大陷胸丸证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原文131下/P143)
结胸者----大结胸,邪结高位之证 证候 项亦强---邪偏于上,影响经脉不舒 如柔痉状----轻度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证候:心下痞---热聚胃脘,痞塞不舒
患 者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为阳盛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热痞兼表的证治 (原文164/P151)
治疗经过:大下后、复发汗---汗下失序
证候:心下痞----误下部分表热乘机内陷,气机受阻 恶寒----表邪未解,营卫不和
七、结胸证
结胸的含义:
外邪不解,迅速内陷与痰水结聚而成的危 重变证
特点:
病邪结聚于胸腹,以心下硬痛为主证
分类:
按病性分:热实结胸、寒实结胸 按范围分:大结胸、小结胸
脏结:是阴寒内结,虚实夹杂的变证
(一)结胸辨证
(原文128/P139)
证:按之痛----水热互结于胸腹,其证属实 结胸
脉:寸脉浮----热邪盛于胸上,必浮而有力 关脉沉----痰浊结于心下,必沉而有力
脉阴阳俱停-----正郁作聚,欲与邪气抗争 脉 证 一 先振慄,后汗出----正气得药力相助 抗邪于外,营卫畅通
病愈
太 阳 病 未 解 , 转 机
但阳脉微:寸脉候表、上、卫气,表邪郁闭 脉 卫阳,气血不得周流 证 二 治法:先汗出而解----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桂枝汤 脉 证 三 但阴脉(趺阳)微:候胃肠脾----有形邪热阻 滞胃肠,营卫不利
大结胸证
病因---外邪入里化热,与水互结于胸膈 病机----水热互结(胸胃----水热互结) 证候----身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
辨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
(原文137/P140)
误 治 重发汗----再次发汗,津液重伤 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似 阳 明 腑 实
大便秘结:寒邪凝滞,腑气不通 畏寒喜暖:阴寒内盛,阳飞不得温煦
咳嗽气逆:邪结胸中,肺气不利
脉沉紧:寒饮相结于里
病机:寒饮结滞胸脘,阻遏气机
治法: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白散 注意 : 白饮和服;以粥调节;反应趋势
八、痞证
痞证的含义:闭塞不通之意
主证:病人自觉窒塞(不通)感 按之柔软不痛。 成因:表寒证误下,损伤正气,病邪由 表入里,或化热或部分化热而成。 或与饮食及情志有关。 分类:热痞、寒热错杂痞---常见 水痞、痰痞----痞证类证
治:附子泻心汤---泻热痞,固表阳
讨论 :
“痞“含义: 一指症状 二指病名 三指腹内肿块 四指病机
(三) 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吐利痞证)(原文149/P156 )
病程:五六日 少阳证:呕而发热,柴胡证具----应与小柴胡汤
伤 寒
误 下 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后 证 虽已下之,不为逆---体质较强,误下其证未变 未 变 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得战汗而解 (续)
3.甘草泻心汤证(胃虚痞利俱甚证) (原文158/P161)
误治:医反下之 主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肠胃阳虚, 伤 寒 中 风 寒水下迫,无腐熟之功
腹中雷鸣----水阻气击
心下痞硬而满----表邪内陷,聚于心下 干呕-----胃虚气逆 心烦不得安----火热上炎 再误治:复下之----其痞益甚
(一) 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151/P150 )
脉浮而紧---有太阳伤寒之脉,宜汗解
而复下之---反用下法,是为误治
患者
紧反入里----在表之邪,反而内陷 则作痞----表邪内陷于心下,痞满不舒 按之自濡 ----无形之气相结,按之柔软不痛
但气痞耳---此仅是气机窒塞不通而已
(二)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154/P151)
治当:涩滑固脱----赤石脂禹余粮汤
( 续 前 )
误治:温中散寒----投以理中汤 药后:利益甚
辨证: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理中汤为
补中之剂,此利为下焦失固,药证不符。 治法:收涩固脱 方药:赤石脂禹余粮汤 若服后仍不止:水湿偏渗大肠
治法:利小便实大便---五苓散化裁
九.火逆证
火疗法:
病 发 于 阳
类似柔痉
呼吸不利(补)----邪结高位,肺气不利 治疗:下之则和 实邪去经脉和,项强可愈 宜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证治 (原文138/P144)
正在心下
脉证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小 结 胸 病
按之则痛----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头微汗出-----邪结高位,郁蒸于上 治疗:大陷胸汤----逐水破结,清热软坚
鉴别
大柴胡汤证
病因----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 (胸胃----热结) 证候----往来寒热、呕不止,郁郁微烦 或心下痞硬,呕而下利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
----
大结胸的主要脉证
(原文135/P140)
病程:六七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诊断:结胸热实----未经误下,表邪内传,水热结实
伤 脉:沉紧-----沉主里,紧主痛 寒
证 心下痛----水热互结,心下作痛 按之石硬----实邪内盛,按之板硬 治疗:大陷胸汤主之------泻热逐水
结胸 三证
(原文157/P159 )
病史:汗出解之后----汗不如法,或失于调理 病机:胃中不和----脾胃虚弱,外邪内陷,阻于中焦
伤 寒
主证:以下痞硬----气滞于心下,痞硬不舒
干噫食臭----谷食不消,饱嗳腐臭
胁下有水气----水气上逆,胁膈满闷 腹中雷鸣----气水相搏,肠鸣有声 下利----中虚失运,水份偏渗大肠 治疗: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补中和胃
阴阳失和---病态(病理) 调和阴阳---治疗
误治津伤,阴阳自和而愈的具体例证 (原文59/P171 )
因:大下//复汗----汗下倒施伤津
病 证:小便不利----重伤津液,膀胱涸竭
治禁:勿治之----勿用利小便之法
机转:得小便利----阴气渐回,津液自生 必自愈----津液恢复,小便通利则愈。
归纳58、59条基本思想(变证的治则): 平衡阴阳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重视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误 下 后 变 为 结 胸
心下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于心下
硬满---水热结实,硬满疼痛 诊断---此为结胸
治疗---大陷胸汤
误 下 后 变 为 痞 证
满而不痛----误下邪陷,寒热滞于心下而不痛 论断---此为痞 治疗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除热散寒,消痞调中
2.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证)
熨背、火劫发汗、火熏、灸法、烧针、温针
火逆变证:
1.邪扰乱神明:烦躁、惊狂(心主火,主神明)
2.邪火扰乱气机:腹满或小便难、腰以下重而痹,奔豚
3.热郁胃肠:腹满便秘,谵语、但头汗出(燥金) 4.热入血分:衄、吐、便血或发黄(热甚动血) 5.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火性炎上) 6.热邪灼伤阴津:口干、小便难、身体枯燥(火灼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