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及作用1
1三年级古诗典故
![1三年级古诗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a886b4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9.png)
1三年级古诗典故1.斑竹:湘妃竹。
传说上古的时候,帝舜有两个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他们恩爱和睦,情深意重。
帝舜贤良勤政,时时都以国事为重,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
他早起晚睡,尽心尽力地治理国家。
而娥皇、女英也悉心照顾丈夫,使他无后顾之忧。
过了几年,帝舜告别了娥皇、女英,前往南方巡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帝舜一路巡行,风餐露宿,到了苍梧山下,突然得了重病。
随行的太医急忙诊治,可已来不及了。
帝舜由于操劳过度,在苍梧山下与世长辞。
噩耗传到都城,娥皇、女英不由悲恸欲绝,她们不相信丈夫这么快就离她们而去,马上赶到了苍梧山。
然而,帝舜这时已长眠于地下,娥皇、女英看到的,只是一座帝舜的陵墓。
陵墓四周生长着无数的青竹,蜿蜒的湘江就从陵墓的不远处流过。
娥皇、女英扑倒在帝舜的陵墓上失声痛哭,大臣们也无不潸然泪下。
两位妃子的眼泪洒落在竹竿上,使得原本青青的竹竿都变得斑斑点点。
从此以后,苍梧山上便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竹子,有的人称这种竹子为斑竹。
因为娥皇、女英又被称为湘夫人,因此有人把这种竹子称为湘妃竹。
后来,“湘妃斑竹”这一典故,用来形容忧愁悲伤的相思之情。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
”苌弘是周朝的贤臣,无辛获罪而被流放蜀地。
他在蜀地自杀后,当地人用玉匣把他的血藏起来,三年后血变成了碧玉。
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而死或忠心不泯。
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发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3. 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典故故事 (1)
![典故故事 (1)](https://img.taocdn.com/s3/m/2774f8d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83.png)
典故故事是指在历史长河中,人们口耳相传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
这些故事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道理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在中国文化中,典故故事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是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典故故事,如《孟母三迁》、《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等。
首先,我们来谈谈《孟母三迁》。
这个典故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辞辛劳地三次搬家的故事。
孟子的母亲深知教育对子女成才的重要性,因此她不惜一切代价,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搬家,最终找到了一个适合孟子学习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应该重视子女的教育,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其次,我们来谈谈《卧薪尝胆》。
这个典故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后,为了报仇雪恨,每天睡在柴草上,用舌头舔苦胆的故事。
勾践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使得越国重新崛起,击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再次,我们来谈谈《破釜沉舟》。
这个典故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军队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将领赵括下令将所有的船只都破坏掉,表示要与秦国决一死战。
这种坚决的决心使得赵国军队士气大振,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敢于同敌人决一死战,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其他脍炙人口的典故故事,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韩信点兵》等。
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风貌,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总之,典故故事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道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珍视这些典故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2023年成语典故_1
![2023年成语典故_1](https://img.taocdn.com/s3/m/518ddf1b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b.png)
2023年成语典故2023年成语典故1商纣王宠信妲己,过着酒池肉林的生活,谁要敢反对他,就会被挖心或受火烙之刑。
老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了。
周武王决定讨伐他,在盟津会师各路诸侯,举行了誓师大会。
武王说:“将士们,请听我说!善良的人做善事,只怕时间不够用。
凶恶的人行起恶来,也怕时间不够用。
现在商纣王荒淫无道,把大臣当成贼人,把朋友当成仇敌。
说自己代表天,作恶多端却无所畏惧。
老百姓只能祈求上天让自己远离他。
从前夏桀很强大,但是倒行逆施,上天就派成汤来将他流放。
今天他们虽然有千万人,但是离心离德,我们虽然只有十个人,但是同心同德,上天一定会看见百姓的心愿、一定会听到百姓的声音。
请让我们为老百姓讨伐他,请让我们把成汤的事业发扬光大。
”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在牧野打败了强大的商朝军队,商纣王自杀,商朝灭亡了。
“同心同德”是指为同一个心愿,同一目的而努力。
2023年成语典故2典源出处《晋书·王裒传》:“裒(pou) 少立操尚,行己以礼,身长八尺四寸,容貌绝异,音声清亮,辞气雅正,博学多能,痛父非命,未尝西向而坐,示不臣朝廷也。
于是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
庐于墓侧,旦夕常至墓所拜跪,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
母性畏雷,母没,每雷,辄到墓曰:‘裒在此。
’及读《诗》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受业者并废《蓼莪》之篇。
”《南史·顾欢传》:“母亡,(顾欢)水浆不人口六七日,庐于墓次,遂隐不仕。
于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
欢早孤,读《诗》至‘哀哀父母’,辄执书恸泣,由是受学者废《蓼莪篇》,不复讲焉。
”释义用法《蓼莪》是《诗经》中的一篇,为孝子追念父母之作,诗中痛惜父母辛劳养育,而自己却不能报恩德于万一。
王裒对父母克尽孝道,后因父王仪为司马昭所杀而隐居教授,每读《蓼莪》诗时,便痛哭不止,他的门人为免其哀痛,废去《蓼莪》一篇不讲。
顾欢亦有类似故事。
后用此典表示对亡故父母的追思伤悼之情。
诗词典故的作用
![诗词典故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90e850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c.png)
诗词典故的作用诗词典故是指出自于古代诗词中的典故,其在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诗词典故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更是人们认识历史、了解文化的窗口。
本文将探讨诗词典故的作用,包括它们对培养审美能力、促进文化交流和加深情感体验的影响。
一、培养审美能力诗词典故以其精妙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内涵,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其审美能力。
通过学习和欣赏古代诗词中的典故,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提高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力。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且贪欢乐莫思虑,身外之物尽皆馀”一句,通过对于人生境遇的抒发,展现出一种豁达的心态,给人以舒适的审美感受,培养人们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
二、促进文化交流诗词典故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通过了解和传承诗词典故,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这不仅可以加深国内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助于增进与其他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当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时,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从而构建起更为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桥梁。
三、加深情感体验诗词典故往往是通过对情感的表达来描绘人生百态,引起人们的共鸣。
人们在阅读古代诗词中的典故时,会对其中所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加深自己对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杜牧的《秋夕》中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描绘了秋夜的凄凉和浪漫,给人以忧伤和思绪万千的情感体验。
通过揣摩其中的情感,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情感变化,获得情感的宣泄和升华。
综上所述,诗词典故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了文化交流,并通过引发情感共鸣加深了人们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诗词典故的学习与传承,将其作为珍贵的文化财富,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和文化内涵。
中国优秀典故
![中国优秀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75c47593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d6.png)
中国优秀典故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典故,其中一些包括:
1.愚公移山:讲述愚公和家人决心移山的故事,强调了坚持不懈、毅力和努力的重要
性。
2.孟母三迁:孟子母亲多次搬家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体现了母爱和对教
育的重视。
3.刻舟求剑:描述一个人在河流中丢失剑子后,错误地试图通过刻舟来找回的故事,
引人思考固守旧观念的局限性。
4.白蛇传:讲述了白素贞和许仙之间跨越种族和境遇障碍的爱情故事,是中国著名的
爱情传说之一。
5.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绘了刘备、关羽、张飞等英雄人物的故事,
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6.水浒传:讲述了宋江等英雄豪杰的故事,他们因不满朝廷腐败而聚义起义,也是中
国四大名著之一。
7.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贾家荣衰和封建社会的缺陷,
是中国文学经典之一。
8.左邻右舍:用来形容邻里间互相攀比的故事,警示人们不要盲目追求与他人比较而
忽略自己的幸福。
这些典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导人们道德、智慧和人生哲理。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一)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一)](https://img.taocdn.com/s3/m/06f16d9dbe1e650e53ea99d5.png)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 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一)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一)](https://img.taocdn.com/s3/m/89f1f5dbd5bbfd0a7956734a.png)
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一)成语故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1、一鼓作气[释义]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正音] 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 作;不能写作“做”。
[近义] 一气呵成趁热打铁[反义] 一败如水一败涂地偃旗息鼓[用法] 含褒义。
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紧缩式。
[成语故事]春秋时,齐国发兵攻打鲁国(两国都在今山东省境)。
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双方实力悬殊。
可是结果鲁国却以弱胜强,把齐军打得大败。
据《左传》载,这次鲁国的胜利,与曹刿的精明策划有很大关系。
曹刿既非武将,也非文臣,但深通兵法。
他得悉齐国发兵来犯,鲁庄公准备抵抗,便主动要求面见庄公。
他的亲友邻人劝他:“国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管着,你何必瞎操心?”曹刿说:“那些大官目光短浅,不会有深谋远见。
”曹刿见了庄公,首先提出:取信于民,是战前重要的政治准备,也是获胜的保证。
并要求作战时允许他一起去,于是庄公便叫他同车出发。
在长勺的地方,齐、鲁两军相遇。
双方列成阵势,战斗即将开始。
只见齐军大擂战鼓,准备进兵。
庄公也准备擂鼓迎击。
曹刿阻止道:“等一等。
”齐军见鲁军没有反应,又擂了一通鼓。
这样齐军擂鼓三通,鲁军总是按兵不动。
直到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说:“现在可以进兵了!”鲁军战鼓一响,下令冲杀,士兵们一声呐喊,直扑敌阵,猛不可当。
齐军大败,狼狈而逃。
庄公正想下令追击,曹刿却又阻止,并下车细看地面齐军兵车轮迹,又攀上车前横木,注意暸望敌军退走的情形,然后说:“现在可以追击了!”庄公当即下令追击。
鲁军乘胜前进,把齐军全部赶出国境。
这次获胜,鲁庄公却不明由曹刿为什么这样指挥。
短歌行典故的引用及作用
![短歌行典故的引用及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b69187a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7c.png)
短歌行典故的引用及作用短歌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一篇长篇抒情叙事诗,共计50余段,描述了他在长安流亡时的苦难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在整个篇章中,杜甫用典故的引用巧妙地表达了对时局和社会现实的批评,并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引用,使作品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议论性。
短歌行中的典故引用主要通过诗中的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引述和借鉴来实现。
下面将分析几个重要的典故引用及其作用。
首先,短歌行的开篇即引用了《论语》中孔子的话:“富贵如冯唐,何脂何薄。
”杜甫把这句话用来形容自己贫穷的现状,表达出自己对社会不公和权贵阶层的愤怒和失望。
通过引用孔子的话,杜甫传达了对时局的批评和对社会的反思。
再次,短歌行中还引用了《诗经》中的许多典故。
比如,在第五节中,杜甫写道:“沧洲浩荡寄余生,物各有主归有宅。
”这句话中的“沧洲浩荡”即引用自《诗经·杕杜》中的“杕杜之沧洲”一句。
这个典故中描述了杜甫所处的时代风云变幻的景象,表达了对时局的焦虑和对个人命运的忧虑。
此外,短歌行中还有众多引用自《史记》、《左传》、《诗经》等典籍的句子,比如“法本于厥武”、“瞻尔室家,鲜于四邻。
”等等。
这些典故的引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深度,使得作品不仅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同时也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总的来说,短歌行中典故的引用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使作品不仅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增加了对时局的批判性和警示性。
通过引用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典故,杜甫使短歌行成为一首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反思性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自身的困境。
这种引用方式使得短歌行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成为杜甫创作中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代148个历史典故,告诉你148个不一样的启示
![中国古代148个历史典故,告诉你148个不一样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e9f2cae1c8d376eeaeaa31e6.png)
中国古代148个历史典故,告诉你148个不一样的启示1 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 骑猪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
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
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
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
”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
见唐孟棨《本事诗。
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
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 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
淮阴侯列传》。
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 屏风误点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 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
言语》、《晋书。
顾悦之传》。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典故作用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典故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7e80ba1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6.png)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典故作用一、驿寄梅花鱼的典故源于古代传说1.1 典故内容驿寄梅花鱼是一则古代传说中的典故,讲述了一位名叫驿寄的年轻人在寒冬中寄养了一只梅花鱼。
梅花鱼因得到了温暖和关爱,不仅没有被冻死,而且在驿寄家中开出了美丽的梅花。
1.2 典故的内涵驿寄梅花鱼的典故寓意着希望、温暖和寄托。
寒冬中的梅花鱼象征着弱者,在艰难的环境下仍能绽放出美丽。
而驿寄则代表了有爱心和善良的人,通过给予梅花鱼温暖和关爱,最终使其获得生机和希望。
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典故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2.1 鼓励励志驿寄梅花鱼的故事鼓励人们在困境中坚持希望,并通过善良和关爱给予弱者力量和希望。
许多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影视剧等,在表述人生坎坷和挫折时常常引用这个典故,以激励读者勇敢面对困难,不放弃追求。
2.2 弘扬美德驿寄梅花鱼的故事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美德,如关爱、善良和乐观,通过这个典故,可以引发读者对美德的思考和追求。
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以驿寄为模板,表现出仁爱和善良的品质,从而影响读者更加关注美德的重要性。
2.3 表达情感驿寄梅花鱼的故事情感丰富,可以表达爱、温暖、希望等情感。
文学作品中利用这个典故,作者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比,深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和情感冲突,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故事情节中蕴含的感情。
2.4 提供启示驿寄梅花鱼的故事让人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弱者的态度。
文学作品中通过借用这个典故,可以使读者反思自己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为人处事提供一种启示。
同时,也让人们明白在人与自然中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我们应当保护和爱护自然界中的弱者。
三、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典故的现实意义3.1 人文关怀驿寄梅花鱼的故事让我们理解到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关怀和温暖。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关爱弱者,尤其是需要关怀的人群,如老人、儿童、贫困群体等。
希望我们能够像驿寄一样,为他们带去希望和温暖。
3.2 社会正义驿寄梅花鱼也让人们意识到社会正义与平等的重要性。
艾略特《荒原》皮格马利翁典故及作用(一)
![艾略特《荒原》皮格马利翁典故及作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f0120718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59.png)
艾略特《荒原》皮格马利翁典故及作用(一)
艾略特《荒原》皮格马利翁典故及作用
1. 介绍
•艾略特的诗集《荒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荒原》以其深刻的思考和象征手法而闻名于世。
2. 皮格马利翁典故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悲剧中的主角,被注定要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娶自己的母亲。
•艾略特在《荒原》中引用了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作为一个重要的象征。
3. 作品中的皮格马利翁典故
•艾略特在《荒原》中通过引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表达了现代社会中的无助、迷茫和命运的无情。
•艾略特将皮格马利翁的悲剧与现代社会人们的境遇相联系,暗示了人们在命运面前感到的孤独和困惑。
4. 皮格马利翁典故的作用
•通过引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艾略特在《荒原》中揭示了人类的命运无常和人生的矛盾。
•皮格马利翁的形象象征着人们面临的现实困境和社会压力,引发了读者对自己命运和意义的思考。
•通过皮格马利翁典故,艾略特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迷失自我的现象,并对人类生存的种种困境提出了深刻的质疑。
5. 总结
•皮格马利翁典故在艾略特的《荒原》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困惑和迷茫。
•通过对皮格马利翁的引用和再创作,艾略特在诗歌中发出了对人类命运和意义的深刻思考,并希望人们能够反思和面对现实的困难。
必修1-5典故(1)(1)
![必修1-5典故(1)(1)](https://img.taocdn.com/s3/m/9cc59d48680203d8ce2f24e6.png)
学号:22221118125 姓名:李飞班级:18汉本一班典故必修二《氓》《采薇》《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表达求贤若渴之意。
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以鹿鸣起兴,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出自《管子·形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意思是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说他在吃饭时曾三次把饭从嘴里吐出,唯恐因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人才。
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是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接纳人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必修三《蜀道难》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蕴涵典故:相传秦惠王嫁五美女与蜀,蜀遣五个力士迎之,回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五人引其尾使出;结果山崩,五人皆被压死,五女上山化为石。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蕴涵典故:蚕丛、鱼凫,都是传说中古蜀国国王。
古代的蜀国本与中原不通,至秦惠王灭蜀(公元前三一六),始与中原相通。
马作的卢飞快典故的作用
![马作的卢飞快典故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78a2124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96.png)
马作的卢飞快典故的作用
马作的卢飞快典故的作用
“卢飞快”是古代民间传说中的一则英雄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卢植与少年秦重公一起登山考察,在登山途中遭到猎狗追逐,卢植拔剑挥舞怒气冲冲,人跑得飞快,如飞马般,故被称为“卢飞快”。
马作先生立该故事为典故,它给千古流传,受到众人欢迎。
马作先生以卢飞快故事告诫部下英雄勇敢,此乃实际出于让其门下士兵能
以老成持重、性格刚硬表现出英勇气概。
当初卢植拔剑挥舞,不怕虎狼,果断反抗,巧妙绝招,激发了以英勇抵御敌人、以勇气出就的英雄斗志。
马作先生运用卢飞快故事强调的是无畏精神,也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明朝
军备,谴责了懦弱的贪生怕死者。
在军事上引用这一故事,也支撑着军人忠义的原则,让步心潮汹涌,百孔英雄。
马作把卢飞快典故用于号召士兵的英雄气概,给未来的子孙后代留下了无
穷的鼓舞。
传统中卢植的勇敢精神早已融入了这个社会,不断地煽动着人们去发挥勇气,闯荡未来,抗争一切突如其来的挑战。
中国古代法制典故(1)
![中国古代法制典故(1)](https://img.taocdn.com/s3/m/15e63bd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f9.png)
法制典故1、太守断牛于仲文曾任北周时安国太守。
他任太守时,有任、杜两家各失其牛。
后来任家得到一头牛,两家都说是自己家的牛,各执一词,州郡长期不能断决。
益州有一位官员说:于太守必有主意。
于仲文接手此案后。
说“此易解耳。
”他令两家各把自己的牛群驱至郡衙前,又令人把要认领的牛放出来,结果要认领的牛走入任家的牛群。
于仲文先前又令属吏悄悄微伤要认领的牛,借此观察两家的反应,任家见到后心疼不已,而杜家则无所谓。
于是于仲文便据此下判将牛断给任家,杜氏服罪而去。
2、法当有常狄仁杰是唐朝有名的大臣,仕宦历经高宗、武后两朝。
他任大理丞时,一年之中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时称平恕。
有一次,武卫大将权善才误砍昭陵柏树,狄仁杰奏罪当免职。
唐高宗勃然作色,下令立诛权善才。
狄仁杰又奏权罪不当死,高宗说:“善才陷我不孝,必须杀掉他才解我心头之恨。
”左右的人听到这里,都朝狄仁杰使眼色,叫他离开殿廷,狄仁杰却不慌不忙地说:“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雄,臣遇以为不然。
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
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
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
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百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
一番说既婉转得体,又顾全了高宗的面子,其态度才缓和下来,善才幸免一死。
3、不毁乡校姬侨字子产。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不可沽名学霸王典故作用
![不可沽名学霸王典故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25809c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c5.png)
不可沽名学霸王典故作用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典故,即“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个典故源自于三
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和魏国名将司马懿之间的一段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诸葛亮为了阻止司马懿出兵,曾经派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了很多贵重的礼物,但司马懿却以“我名震天下,不可沽名学霸王”为由,拒绝了这些财物。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学霸王者应该以真才实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而不是通过沽名钓誉来获取他人的认可。
学霸王者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追求真理和知识,而不是仅仅为了追求虚荣的名声。
这个典故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教育人们追求真才实学的重要性。
只有
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积累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霸王者。
名声虽然可以给人带来一时的荣耀,但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够长久地赢得尊重和认可。
其次,这个典故提醒人们不要陷入沽名钓誉的迷惑中。
社会上存在着很多虚假
的学霸,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取名声,但这种名声往往只是表面的,背后缺乏真正的实力。
我们应该警惕这种现象,不要轻易受到虚假的名声所迷惑。
最后,这个典故还强调了学术道德与名声之间的关系。
一个真正的学霸王者应
该注重学术道德,不追求虚荣的名声,而是通过真实的学术成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学术道德是学术研究的基石,只有遵守学术规范和伦理,才能真正做到学术道德与学术成就的统一。
综上所述,不可沽名学霸王典故提醒着我们,作为学生或学者,不应该过分追
求名声与虚荣,而是应该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学术实力,遵守学术道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学霸王者。
千里空收骏骨典故作用
![千里空收骏骨典故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9514ac3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1.png)
千里空收骏骨典故作用《千里空收骏骨》是一则流传甚广的典故故事,其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使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下面将从文化传承、道德教育和人生理念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千里空收骏骨》作为典故的作用。
首先,作为典故,《千里空收骏骨》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有助于文化传承。
这个故事讲述了晋代将军范炯通过买骏马的方式赢得了人们的赞赏和支持,最终取得了军队的胜利,具有很强的正面价值取向。
这个故事在传播中,往往伴随着故事的背景、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诉求,从而使人们更加容易将其记住并传承下去。
尤其是在古代,因为没有现代传媒的便利,人们通过这种故事的口耳相传,沟通了世世代代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种永恒的文化记忆,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千里空收骏骨》作为典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其次,《千里空收骏骨》作为典故,具有强大的道德教育作用。
故事中的范炯通过筹措资金购买骏马,完全是出于自己能力和努力的结果,没有采取作弊或非法手段来获得成功。
范炯的高尚品德和聪明才智使得他赢得了众人的赞誉和支持。
这给人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即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真本事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与此同时,范炯始终秉持公正和诚信的原则,不愿利用权势和财富来损害他人的利益,这也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这种强调自力更生和追求真善美的道德教育,对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养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有助于塑造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最后,《千里空收骏骨》作为典故,通过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了深度的人生理念。
范炯为了将自己的军队变得更强大,不仅努力修炼自己的才能,而且不断完善自己的计划和战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充分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即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果。
同时,范炯的坚持和毅力也是人们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
无论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还是在取得成功后的继续努力,范炯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轻易放弃。
墨守成规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实用一份
![墨守成规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实用一份](https://img.taocdn.com/s3/m/05f568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17.png)
墨守成规的历史典故是什么实用一份墨守成规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1【历史典故】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
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
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
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
”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__攻守两方进行表演。
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
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
”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
”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
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
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
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
”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
”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称为“墨守”。
但这个“守”一般都已不指守城,而多指守旧,成了贬义词了。
【拓展延伸】◎ 有些梅派演员,把梅兰芳的一腔一调,一举手一投足都奉为师傅定下的规章,不敢逾越一步,这种墨守成规,正与梅兰芳一生__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是阻碍京剧前进的保守态度。
◎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 旧戏使用机关布景和真实道具曾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歌剧只可以依靠演员的演技来传达情节而不必利用布景帮助;但由于群众的喜爱,这种墨守成规的传统观点,没有说服__者大胆的尝试,反而更加发展起来。
◎ 时代的飞速前进,生活的'巨大变化,使戏曲艺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么墨守成规,继续作为古代艺术而存在;要么实现更新换代,取得现代艺术的品格。
◎ 母亲像一切墨守成规的老人一样,断然确认那个姑娘绝不是一个好人。
使用典故的作用范文
![使用典故的作用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b83bc8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14.png)
使用典故的作用范文
典故是一种经典的文学修辞手法,通过引用历史上的事件、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或语句,以及其他文化符号,来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
典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具有广泛的运用范围和多重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探讨典故的作用。
其次,典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典故可以使作品具有一种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引用典故,作品能够与历史、文学等领域相连接,使作品更具有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
例如,在一幅画作中运用《蒙娜丽莎》这一典故,不仅可以增加画作的艺术价值,还可以让观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思考。
此外,典故还可以加深作品的表达和情感共鸣。
典故往往激活了读者的记忆和情感,引发共鸣,并增加作品的情感力量。
通过引用典故,作品可以借用历史或文学中的情节、人物或语句来表达自己所要传达的情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同身受。
例如,在一首诗中引用《红楼梦》中黛玉的形象和遭遇,通过黛玉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痛苦,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典故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典故往往具有一定的智力挑战性和游戏性,可以给读者带来一种探寻和发现的乐趣。
通过引用典故,作品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使作品更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
例如,在一篇轻松有趣的故事中引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不仅可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还可以让读者快速联想到相应的形象和故事情节,加深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参与。
推荐3个励志向上的历史典故,赶快收藏起来和孩子一起学习
![推荐3个励志向上的历史典故,赶快收藏起来和孩子一起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87e8831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62.png)
推荐3个励志向上的历史典故,赶快收藏起来和孩子一起学习1.孟母三迁: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子名轲,子舆,战国中期邹人,是孔子思想和政治主张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能成长为一个大学问家首先得归功于他的母亲。
孟轲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养育孟轲的责任就全部落在他的母亲的身上。
孟母是一位勤劳善良又有见识的妇女,丈夫死后,她靠织布、帮人洗衣服赚钱过日子。
孟轲小时候贪玩不好好念书,当时他住的地方有一些坟墓。
他常常和小朋友到坟场玩耍,看到哪家埋葬去世的人,他就和小朋友们学着样子玩抬棺材、挖土坑这类游戏。
孟母看见了,认为这个地方对孩子的影响不好,就搬了家。
然后孟轲一家搬到了城里街上住,家附近是集市和商店。
孟轲住在那里之后,又和小伙伴玩起做买卖的游戏来。
孟母看见了很不高兴,决定再次搬家。
孟母第三次便搬到了学校旁边。
学校里进进出出的都是一些读书的学生,文质彬彬的,有时学校里还会举行祭祀,纪念那些逝去的著名学者。
孟轲耳濡目染,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带着小伙伴玩行礼的游戏。
孟母见了,这才放心下来。
从此孟家就居住在那里。
可见孟母在教育儿子上是多么费心,同时又表现出了孟母的远见卓识,她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却懂得环境在小孩子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很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
孟轲长大后,读书不用功,有一次竟然逃学提前回到了家里。
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得很早,就很惊讶地问:”你已经学好了吗?”孟轲回答: '没有!”孟母就拿起剪刀把织的布全部剪断了。
孟轲紧张地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
母亲说:“你中途停学,和我中途剪断织布是一样的事。
君子只有经过学和问才能有广博的知识,以后做的事情才能顺利。
现在你没到放学时间就跑回来,将来怎么能有出息?好比我们家是靠我织布生活的,现在我把布机上的布剪断了,吃饭和穿衣的来源也就都断了。
”母亲的教育方式给孟轲很深刻的印象,从此,他下决心刻苦读书,后来成为著名的儒家学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故及作用
1、乡书何处达,归雁①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作用】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唐)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②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③飞快,弓如霹雳④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宋))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②五十弦:出处: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含义:泛指各种乐器
③的卢:一种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
相传刘备曾在荆州遭敌追杀,乘的卢马从襄阳城西的溪水中一跃三丈,脱离险境
④霹雳:指雷声,此处比喻射箭时的弓弦声。
语出《北史·长孙晟传》:“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
”
【赏析】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营造了将士们出征前群情激奋威武雄壮的气氛。
②③“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塑造了意想中的自己无畏的战斗形象:骑的卢骏马,挟霹雳强弓,冲锋陷阵,杀敌立功。
6、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①。
(《使至塞上》王维(唐))【赏析】末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7、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①。
(《泊秦淮》杜牧(唐))
【赏析】诗人表面上指责歌女,其实抨击的是只顾个人肆情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8、半卷红旗临易水①,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②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①易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
【赏析】①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慷慨赴敌。
②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9、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①。
(《别云间》(明)夏完淳【赏析】①这个典故,既点明自己被捕,又含有要向钟仪那样忠于故国的意思。
10、蓬莱文章①建安骨②,中间小谢又清发。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③。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①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东汉末年,以曹操父子为首的作家,文章刚健清新,后代称为“建安风骨”。
③弄扁舟:这里是归隐江湖的意思。
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见《史记·货殖列传》)。
【赏析】①②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
③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1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①归无计。
(《渔家傲》(宋)范仲淹)①燕然未勒:意思是没有建立破敌大功。
【赏析】抒发孤城将士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12、怀旧空吟闻笛赋①,到乡翻似烂柯人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
①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②烂柯人:【赏析】①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②作者借这个典故来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③后一句总王质烂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自打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然心情。
13、蓬山①此去无多路,青鸟②殷勤为探看。
(《无题》(唐)李商隐)
①蓬山:②青鸟:【赏析】诗的尾联借“蓬山”指对方住处,借“青鸟”指传递信息的人,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
14、闲来垂钓碧溪①上,忽复乘舟梦日②边。
长风破浪③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唐)李白)①垂钓碧溪:②乘舟梦日:③长风破浪:比喻远大的志向得以施展。
南朝宋人宗悫少年时,叔父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赏析】①②诗人暗示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
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③李白暗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有的,到那时将挂起风帆直渡大海。
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了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
1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①。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③。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
①孙郎:②冯唐:汉③天狼:星名。
《晋书·天文志》中说,狼星出现,必有外来侵略。
【赏析】①作者以孙权自比,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②诗人以西汉名将魏尚自比,是希望朝廷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
③末句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6、坐观鱼钓者,徒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出处:《淮南子》:“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结网”
含义: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