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归纳
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及方法归纳中考语文答题技巧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
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一)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业一. 解释下列词语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又叫典籍,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上资料。
(按内容分为:文学文献、历史文献、哲学文献,民族文献、政治文献、方志文献、语言文字文献,科技文献。
村代上著,可分为古典文献[古代文献与现代文献]又:文献包括古典文献、现代文献、多指古典文献。
包括清代及清以前的各种文字资料,涉及面相当广泛,诸如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法学、民族、史学、语言、文学、艺术、外事、科技、农学、医药、方志、民俗、图谱以及宗教经典等。
2.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是根据一定的意图(目的),辑录各门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编排,供人们查索的一种特殊工具书。
类书是辑录古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按韵加以编排,以供人们检索或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起源于三国魏文帝时的)《皇览》---类书始祖。
现存较早而又较完整的一部类书是唐虞世南的《北堂书钞》3. 帛书:写在绢帛等丝织品上的书叫帛书。
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
4. 古典文献:所谓古典文献,主要是指先秦至辛亥革命期间所产生的各种不同载体、不同文字文献的总称。
在这众多的文献中,古籍图书数量最大,是古典文献的主体。
在古籍图书中,又以汉语言文字文献最多,所以,古典文献主要研究和讨论汉语言古籍文献的有关问题。
5.四部分类法:是指我国历史上对文献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将文献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再分若干大类。
四部分类法是我国对古典文献分类的主要方法。
6.经折装:经折装是唐代末年出现的一种装帧方式。
它是把一幅长长的卷子向左右反复折叠成长方形的一叠,再在其前后各加上一硬纸作为封面,这样就可以从头至尾翻阅,比卷轴装翻阅起来就方便多了。
7.蝴蝶装:蝴蝶装简称蝶装,它是把每张印好的书叶,以有字的一7面为准,面对面地折齐。
集数叶为一叠。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形象分析及重要词语含义考点明晰本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一考点每年在不同试卷中会有不同程度的考查。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理解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
高考考查的“词语”具体说来主要是以下几种:(1)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概括力,或显示事物差异,或感情倾向特别强烈。
有的词语与全文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主要内容密切相关。
(2)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词语。
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3)有特殊用法的词语。
如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词语。
(4)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
如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5)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词语。
如在特定语境中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叠词等词语。
解题模板1.审清题干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说明”“赏析”“简析”等提示动词和“含意”“词语”“内涵”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2.解题思路(1)“三看”巧解文中词语。
一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短语组成。
二看上下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三看动态语境:看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而产生的临时新义,看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四联"透析句子词语。
一联: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内容,联系词语的上下语境,在句中解词,词不离句。
二联:联系散文标题和主题,联系作者的情感倾向揣测词语含义。
三联: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等。
四联:联系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
3.规范答题理解词语含义=手法十内容(词语意思,词语所写内容)+效果(情感、形象、主旨)。
语文基础知识(词语)
第三部分词语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能正确拼读和书写常用词语,能正确使用实词和虚词,正确辨析词的意义及用法。
能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中考热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各省市对词语的考察,内容丰富、题型灵活,直接检测同学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可以预见,今后各地对词语的考查,不仅会检测同学们词语量的积累,还要测试同学们对词语的理解、运用;不仅考查课内的,还会延伸到课外;不仅要求同学们会根据语境辨词,还要求同学们会就题意进行阐述,将会更综合地考查同学们运用词语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对重要词语要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成语、俗语,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语境对词语进行动态的理解与感悟。
常考的知识点有:字词义的解释、同义(近义)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运用、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具体语境中词语含义的理解等。
常见的考查题型有两类:一是选择、填空式,二是结合具体语境简答表述。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中考试题中,考察词语引申义或比喻义和近义词的辨析、识别的题型,与考查成语或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辨析题型逐渐增加。
知识要点一、语素和词1.语素(1)语素的概念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低一级的语言形式,再不能分解成更小的有意义单位。
例如:“禾”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h?”,它的意义是“禾苗”;“坦克“也是一个语素,它的语音形式是“tǎnka”,它的意义是“装有火炮、机枪和旋转炮塔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等等。
它们都是语音和意义的结合体。
现代汉语的语素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如“江、河、士、越、而”;也有两个音节的,如“沙发、坦克、玻璃、芙蓉”等;还有三个或三个以上音节的,如“法西斯、乌鲁木齐、奥斯特洛夫斯基”等。
双音节语素有一部分是从外语借来的,三音节和三音节以上的语素大都是从外语借来的。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用已知语素替代有待确定是不是语素的语言单位。
词语辨析
一、考点解读这个考点主要考查词语的辨析和词语(成语)的运用。
基本题型:1、选择题:根据语境,找出正确运用或错误运用词语的选项;根据对词语的理解来选出对词语的解释正确或错误的选项。
2、填空题:根据提示,填写正确的词语。
3、成语运用题:比如读故事猜成语。
二、复习策略(一)正确理解词义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叫多义词。
汉语中有大量的词是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须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是从这个本义发展变化而来的。
意义发展变化的途径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此引申义与本义在意义上或多或少有一种“子与母”、“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表面到底部距离短的意思(水很浅),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浅)、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浅)、颜色淡(浅蓝色)。
学习过程中要记住本义,学会引申。
比喻义是通过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境地。
词的比喻义和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群众所接受;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了解汉语的词义特点,在考试中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二)掌握辨析词义的方法1、从意义方面来辨析A、词义的轻重不同:如“激动”比“感动”更急剧,更强烈。
B、词义着重点不同:如“诡辩”着重在“诡”,即欺诈、怪异,“诡辩”就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来为自己的谬论辩护。
“狡辩”着重在“狡”,即不老实、耍花招,“狡辩”就是歪曲事实,狡猾的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C、词的范围大小不同:如“战争”、“战役”和“战斗”范围由大到小。
2、从色彩方面来辨析A、感情色彩如“爱护”是褒义词,“庇护”是贬义词。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种。
类型概念举例褒义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壮丽谦逊刚强贬义词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笨奸诈卑劣渺小中性词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结果状况配合方法B、语体色彩如“出租车”适用于书面语,“的士”适用于口语。
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易混虚词)
2011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4:正确使用词语(近义词、易混虚词)【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D 级(表达运用)对于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上。
近义词的辨析是重点也是难点。
词语包括一般实词、虚词和成语。
考查的重点是考生对于常用实词(包括成语)和常用虚词的使用能力。
(1)能正确理解词义。
(2)能根据语境辨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
(3)能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1)近义实词辨析。
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2)近义虚词辨析。
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几类。
【粤题精讲】(2007年广东)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应该以实际运用能力来我们的学习效果。
②老百姓说得好,常年无灾情,不可一日不防备:③这小伙子整体素质的确不错,诚实温和。
A.考查宁可品性B.考察宁愿品性C.考查宁愿品行D.考察宁可品行名师剖析: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是E级。
“考查”: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实地观察调查;细致深刻地观察。
“宁可”:表示比较两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选取的一面(往往跟上文的“与其”或下文的“也不”相呼应);“宁愿”:宁可。
“品性”:品质性格;“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
要用“考查”,也就是候选项只有AC;可、宁愿都可以;“诚实温和”是属于品质性格,要用“品性”,故选A。
答案:A【粤考趋势】2004年开始,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调整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扩大了考查的范围。
通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
近几年,实词类考题在高考中都以近义词选用的形式出现,重在考查辨析近义词,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虚词类考题在高考中并非每年都出现,有时也跟近义词的辨析合并出题;熟语中成语的考查是多年必考的内容。
此外,词语通常还与句子、修辞、语言的连贯得体等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在辨析修改病句、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专题中也经常牵涉到词语的问题。
【精品推荐】中考语文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知识讲解(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责编:王军霞考点透视《新课程标准》有关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方面的考查要求是:1.准确理解辨析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2.能辨析词语的语体色彩,并理解其不同的表达作用。
3.能准确辨析、品味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4.能准确辨析理解同义词、近义词和多义词的含义及用法。
5.熟练掌握生活中常用的俗语、成语、谚语和歇后语。
6.熟练掌握常用关联词的用法。
考查方式多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具体有以下几种: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为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或者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当(恰当)的一项。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下列句中词语使用不当(恰当)的一项。
此类题目考查的范围比较宽泛:内容可能涉及关联词语的使用、词语的含义,也可能涉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甚至词性。
3.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内容也常常跟关联词、词义、词性以及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有关,考查点同2,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知识讲解细致辨析词语所要辨析的词语,一般都是容易混淆的近义词。
要求考生明确判断词语的范围大小,词义的轻重程度,以及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搭配。
还要掌握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三种。
本义一般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焦躁”可引申为“气恼”“发怒”;比喻义是词语本义的比喻用法逐步固定下来的意义,如“手足”比喻“兄弟”,“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
一、词义的分类。
1.单义词:一般为科学术语,专有名词,常见事物的名称,近年中考不考此类。
2.多义词:一般分为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3.同义词:分等义词(即意义相同)、近义词(即意义相近)两类。
4.反义词:分意义相反或意义相对两种。
二、同义词的辨析方法。
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词义的轻重程度。
例如:“希望”“期望”“渴望”三个同义词,一个比一个程度重。
2.词义范围的大小。
词语的考查
词语的考查综观语文各种练习和测试,涉及词语练习、考查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文中常见词语的音、形、义。
2.辨析多义词、近义词、反义词。
3.词语感情色彩的把握和运用。
4.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语。
6.根据语境正确运用关联词语。
多义词凡是表示多种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的词就叫多义词。
一个多义词不论它的义项有多少个,其中必有一个是本义,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个本义变化而来的。
词义发展变化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引申和比喻。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演变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因而引申义和词的本义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
如“浅”的本义是表示“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
”引申为程度不深(他的功底尚浅);引申为表示时间不久(他们相处的日子很浅);引申为颜色淡(浅蓝色)等。
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
如用“手足”比喻“兄弟”;用“虎口”比喻“危险的境地”等。
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
词的比喻义虽然最初是通过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但它已经成为词的一个新的固定意义,为大家所接受了,而比喻修辞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打比方,本体和喻体间无固定搭配关系,一个本体可以有多个喻体。
在练习考试中还要结合语境对词语的含义进行具体分析。
具体方法有:1.综合法。
汉语中有些词语,可以先分别解释构成词语的每个字的含义,然后再综合起来。
如“竦峙”,“竦”是“高”的意思,“峙”是“挺立”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高高的挺立”的意思。
2.同义注解法。
即用词语的同义词解释词义。
如“静谧”的意思是“安静”。
3.反义注解法。
即用词语的反义词的否定意义解释词义。
如“龌龊”的意思是“不干净”。
4.互文释义法。
有的词语(主要是四字成语),在对应位置上的字常常是近义或反义关系,如“含辛茹苦”,词中的“含”与“茹”、“辛”与“苦”都是近义关系;又如“夙兴夜寐”,词中的“夙”与“夜”、“兴”与“寐”都是反义关系,抓住词语的这个特点,解释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高考语文常用词语辨析讲解及例题
高考语文常用词语辨析讲解及例题词语辨析是高考语文必考的重要题型,词语辨析练习对于高考语文复习是很重要的,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词语辨析专项练习,请考生认真练习。
高考词语辨析讲解:一、考试说明正确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否恰当地使用词语,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主要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常用实词(包括成语)和虚词的能力。
“语言环境”包括语言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内部环境”即上下文构成的语意氛围,“外部环境”即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使用语言的人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使用语言的环境。
任何一个词的使用,都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词语的考查重点是常用易混意义的辨析与运用,而不是指词典中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罗列。
当然,词语的语境意义是和它的词典意义紧密联系的,没有词典意义的词语,也就谈不上语境意义,因此,经常查阅词典,搞清楚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是提高词语运用能力的基本措施。
所谓“常用词语”,是指在汉语的交际中经常用到的词语。
至于那些含有封建糟粕,已经失去生命力,或在现代汉语中偶尔用到的词语,高考一般不考。
二、考查方式高考语文试题词语部分,往往实词、虚词、成语各设一道题,足见词语这个知识点在能力型试卷中的重要性。
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
从考试能力层级上讲,正确使用词语属于“表达运用”,要求较高。
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辨析和使用近义词。
高考考查的近义实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
如“熟悉”和“熟习”,“审定”和“审订”等。
另一种是双音近义词,如“妨碍”和“妨害”,“干涉”和“干预”等。
从近五年高考命题趋向看,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是一个着重点。
有些近义词之间的差别相当细微,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辨析能力。
考查的近义词大多以动词为主,也有名词性近义词,如“发源地”与“发祥地”的区别。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纲解读】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从不同角度对语言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能力层级为E。
所谓“简明”,即语言要简要清楚,不要重复累赘,让人产生歧义。
所谓“连贯”,即上下文之间要有明显的联系,话题要统一,陈述对象尽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组合与衔接要自然。
所谓“得体”,就是语言表达得体,恰如其分,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等。
所谓“准确”,要求用词能完全表达概念的内涵,切合语境与对象,涉及运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语气等方面的要求。
所谓“鲜明”,是指遣词造句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能够把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清晰告诉读者,给人以清晰的印象。
它是就表达观点、态度而言的。
所谓“生动”,是就表达效果来说的,它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意炼字炼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运用灵活的句式。
【“安徽考试说明”解读】(见“优化”P153)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语言表达“简明”,指能通过删除多余语句、消除歧义等方式,达到表意简洁明确的目的;语言表达“连贯”,要求调整或选用语句,做到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衔接合理;语言表达“得体”,要求根据语境和语体特点恰当地使用语言;语言表达“准确”,要求用词造句能客观、恰当地阐明道理,说明特征,传达思想感情;语言表达“鲜明”,要求用富有感情的词语和不同语气的句子表明观点和态度;语言表达“生动”,要求用传神、鲜活的词句表情达意。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是安徽高考《考试说明》对考生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能力层次为E级,占3~6分。
“简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洁、明确、清晰。
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表达必要的信息,使用相应的简练词句,没有多余的信息及词句;第二,词句表意明确,没有费解的词句;第三,根据语境决定详略,没有详略不当的毛病。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
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
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
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
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词语理解运用专项指导
高考语言运用题之词语理解运用专项指导近两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出现的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涉及汉语中多个层面的语言现象,例如,助动词、疑问代词的使用,重叠等词法操作,某些特定句式的意义等。
1.对词语使用的考查【例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23年语文全国乙卷第17题)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本题涉及助动词的分类问题,助动词在很多语言的研究中都备受关注,它们的表现有很多跨语言的普遍性,也有各语言的个性特点。
同一个助动词常常具有多样的句法分布和语义,作为助动词的“能”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类型。
a.动态助动词,表示有能力完成某种事件,例如,“我们能克服现在的困难。
”超然客公众号b.道义助动词,道义上的许可,表明某种行为符合社会规范、道德、习俗等,例如,“你不能在公共场所吸烟。
”c.认识助动词,表示具有某种可能性,例如,“现在天气这么好,怎么能下雨呢。
”d.表示“擅长”,例如,“我们这些人里,数他最能写。
”试题材料中加点的“能”所在的句子为“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这里的“能”属于d类,表示“擅长”,“郭老头能吃饭”表示郭老头在吃饭上有过人之处,饭量很大。
此处的“能”可以被“很”“非常”等程度副词修饰[1],例如,“郭老头很能吃饭”,而其他三类“能”不可以,这是d类“能”在形式上区别于其他三种“能”的地方。
四个选项中的“能”可分为三类,A项和D项的“能”属于a类①,表示有能力做某件事,例如,A 项中的“她”希望车厢里的人有能力看到自己。
B项中的“能”属于d类,句子中的“数他能说”以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表明“他”十分善于表达。
C项中的“能”属于b类,其中绝大多数公共场所不能吸烟的禁令基于控烟条例,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因而可以判断其中的“能”属于道义许可的类别。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的把握1.注意平时生活中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
2.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把握词语的含义。
3.明确关联词的搭配及其特点。
4.解答成语题要理解结构类型、感情色彩以及出处等知识,并透彻理解其含义。
5.根据具体语境,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文体色彩以及语意轻重、大小范围和虚实需要等,对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辨析。
命题方向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一直是中考考查的必考内容。
对“词语”这一考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积累、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有课内外词语的积累,有在具体语境中对多义词、同义词、关联词语的辨析,有对词语(特别是成语)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等。
从考查的形式来看,仍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
纵观各地中考试题的走势,可以预见,其内容将更趋丰富充实,也将更综合地考查我们运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根据语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是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常考题。
第二,对成语,现在延伸至熟语的考查,近年来有固本求新的态势,要注意对报刊上一些语句中词语的辨析。
第三,对关联词语的考查,近年也有不少地区的试卷涉及,考查的重点是运用,这一点我们在复习中不能忽视。
第四,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这类题型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比较常见,要引起注意。
考试重点考点小结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造句单位。
词是语音、语意的结合体。
学习现代汉语的词语,重在理解和运用。
对初中语文教材基础篇目中(现代文)的重要词语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并能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或作用。
1.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是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最初意义,如“钢铁(金属元素)”。
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手无寸铁(指刀枪等)”。
比喻义是由词的本义(或引申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如“铁证如山(比喻确定不移)”。
注意比喻义不同于比喻句。
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间才应用的,是临时的。
语文一个事呐多重含义解析答题模板
语文一个事吶多重含义解析答题模板知识点睛:一、含义题的考点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句考查类试题。
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通过语言表征去揣摩其中的深刻含义。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和寓意。
纵观近几年中考对词语的考查,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境义;②代词或其他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指代义;③词语的表达作用;④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等等。
在中考记叙类文章阅读题中,“理解品味句子”是必考题。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①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一、含义题的答题模板1、理解记叙文中字、词的含义第一步:解释这个词的本义、原义。
第二步:思考这个词它的本义是在什么情况下(语言环境)使用的,而在短文中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有什么不同。
第三步:通过对比思考这个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特殊含义、词语具有的感情。
特殊作用: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语言上的作用、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比如说加强了文章的节奏、使下文与上文合辙压韵、衔接了上下文、转折了前后句等等。
特殊含义:往往是指这个词语在短文中某种情况下的特殊意义、特殊意思、隐藏义、引申义等等。
词语具有的感情:往往是指这个词语为表达中心所起的作用,从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方面来理解。
例如:例一:“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理解“ 震悚”的含义。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3--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 近几年中考试题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主 要偏重于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 义,分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感情色 彩,并能能够根据语言环境正确使用词语 。 • 中考中所考查的词语,往往是双音节 的或者是成语。分值往往在四到六分。对 于词语的考查,可以在语文基础知识中进 行,也可以在阅读中进行。
• (三)同义词辨析 意义相近或相同的词叫同义词。 如:“反映”与“反应”;“起用”与“ 启用”;“截止”与“截至”等。 同义词辨析的主要方法: 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 是区分 “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 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 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这种类型的还有严实与结实 精力与精神 武 力与暴力 充分与充足
• 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 ”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 更重一些。 • 这种类型的还有抗争与争夺 珍视与重视 全力 与尽力 瓜分与分割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 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 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这种类型的还有爱护、保护与庇护 强制、逼 迫与威逼 号令、指使与唆使 牺牲、死亡与丧 命
• 如:①沉淀 沉积 • 沉淀指溶液中难溶的物质沉到溶液底层或 指沉淀到溶液底层的物质。比喻凝聚、积 累。例如:情感需要沉淀,才能写出好诗 来。沉积指物质在溶液中沉淀后积累起来 。例如:文化沉积。历史沉积。两词从本 意角度更易理解区分。
• ②遵循 遵守 • 遵循指遵照,按照。例如:说明文的写作 练习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先模仿后创新 的原则。遵守指不违背,与标准保持一致 。例如:遵守交通规则。 • ③卑劣 恶劣 • 前者指性质严重,恶劣,多指行为。例如 :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必将受 到历史的惩罚。后者指不道德,无耻,侧 重心理描述。
词句理解技巧
词句理解是指根据阅读文章的具体语境,通过推断、分析等方法,正确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这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方法和技巧文章中的重要词语,通常指的是那些或含义深刻,或有比喻义,或有特定义,或有指代义的词语。
这些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所解释的普通含义,而是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⒈根据题目指定的语段,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有些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试题,在题干中就明确限定了词语理解的范围。
对于这种试题,一定要对题干中指定的语段认真阅读,反复琢磨,仔细品味。
如2007年湖北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4题:根据第①段文字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知识领土”。
这篇文章的第①段就是从多方面解释“知识领土”的。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领土不同于主权领土,它要依靠知识创造,进而占领市场范围,“领土”在这里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因而可以概括为:知识领土指的是知识创造、占领的市场范围。
⒉根据词语的本义,推断它在文中的含义。
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无论它是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还是深层义、引申义、特定义,都是在词语本义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所以,对于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我们不能完全抛开词语的本义。
要根据词语的本义,再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才能推断出词语在文中的确切含义。
如2007年江西省中考语文试题第22题,要求理解“油柴”的含义。
本来没有“油柴”这个词,但有些人为什么把四合木称为“油柴”呢?我们先从词语的本身来看,“油”与“柴”都是能燃烧的,用“油”修饰“柴”,说明中心词是“柴”,是像“油”一样容易燃烧的“柴”。
再看看下文:“这种植株含油量大,即使新鲜时也极易燃烧,当地牧民喜欢将其砍来当柴烧。
”两方面一对照,说明这样的推断是正确的。
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不是单纯的解词,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将词语的含义具体化。
如2007年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第14题,要求理解“黄金屋”的含义。
词语考查答题的五种方法
中考语文词语考查答题的五种方法应对“正确使用词语”这一考点,很多同学存在着理解上的误区,把“正确使用词语”单纯理解为准确理解词义。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一考点的考查内容和方式,就会发现它有着广义的范围,包括准确理解基本义、褒贬义、引申义、比喻义以及深层含义和特殊意义等内容。
其实,词语考查的解题思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结合词语本义来分析具体的语境义及其变化,就可以大大提高自己快速回答的准确率。
一、利用基本义理解引申义词语的引申义与该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所表达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这就需要学生们在答题时对该词语及其整个句子进行较为深层次的理解思考。
例如:这场球打得真漂亮。
其中的“漂亮”一词就突破了“好看”的本义,引申理解为“精彩”“出色”。
例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A.一个“飞”字表现出宏儿的动作好像就是鸟儿的翅膀在空中活动。
B.一个“飞”字表现出了“宏儿”此时格外兴奋的心理。
C.一个“飞”字表现出了“宏儿”作为一个孩子很活泼的性格特点。
D.一个“飞”字表现出了“宏儿”此时内心的欢快,也表现出了一个儿童天真的特点。
本考点的重点是考查学生通过对词语引申义的理解,达到对整个句子的准确理解。
A项的理解局限在了基本义,而本句中“飞”字的对象是“八岁的侄儿宏儿”,根据《故乡》的课文内容我们知道,宏儿“飞”出来是迎接他多年未见的叔父。
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此时必然是欢快、兴奋的心理,所以正确答案为A。
二、利用基本义辨析同义词汉语的同义词非常丰富,同义词越多,语言的表现力就越强,可以把思想感情表达得充分、细致,使文章生动活泼,避免语言的单调、重复。
在具体运用时,我们不仅要弄清这些词语之间的相同点,尤其要辨别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例2.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__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____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词语考查题型
词语考查的题型主要包括:
1. 正确理解与运用课内外常见的词语。
2. 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3.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达效果。
4. 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章中有关生词和新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
这些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和生活经验等,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同时,还需要掌握常见的近义词、反义词、多义词等词语的辨析方法,能够正确使用这些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语考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相同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2. 一个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或隐含意义;
3. 词语或关联词在确定的语境中的选择和使用;
4. 指示代词在确定的语境中的指代作用。
那么如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上下文,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如:谈起读书,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在读到明人李乐句“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时,我好象立即受到一种启迪,悟到关键在自我调整。
调整好了,即使身处闹市通衢,不也像没有“五浊”干扰的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寺一样了吗?
画线句子中“调整”指()
A. 调整好读书的环境
B. 调整好读书的心境
C. 调整好心情和环境
D. 调整好读书的情趣
根据上文“人们都希望有个安静的环境,但这又谈何容易”可知,此处的调整,不是调整读书的外部环境,不是客观上的调整,于是可以否定A、C;根据“调整好了”“身处闹市”也像“可独享读书之乐的深山古寺”可知,这里的调整是指主观方面的,而D项的“情趣”又较宽泛,于是选B.
二、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含义
如何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呢?一是要搞清楚这些词的本义;二是分析这些词在文句中的表意作用;三是联系全段内容理解这些词的内涵。
如“一次次浸湿了我枯干的心灵”(王家新《在山的那边》),句中“枯干”的本义是什么?在这里又是什么意思?很显然,在这里,“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
海潮“浸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词义通了,句意也就明白了。
三、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词语意思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夜正长,路也正长。
……”句中的“路”的含义是什么?
抓住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针对性,才能理解“路”是指与反动派作斗争的路,是指争取光明和真理的路。
四、注意感情色彩,明了词语意义
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志极了”。
这“标志”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绝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
“标志”是反语。
五、注意具体细节,把握词语意思
一个词语,除了通常具有的含义外,往往还要考虑其它一些细节来把握它的意思。
如考虑是否用了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此外,词义的轻重、范围的大小、适应的对象、搭配的习惯、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是普通用语还是特殊用语,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词义。
例如:《故乡》中“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一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的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六、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词语含义
分析句子的结构有时也有助于理解词语的含义。
比如句子中的复指关系就可以互相解释;在表示判断的“是字句”中,主语和宾语可以互相解释。
例如:“作家依各自的原则输入语言信息,就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语言指纹,即风格”。
在这句话中“风格”和“语言指纹”可以互相解释。
“贾岛的苦吟,实际上是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都用了一番功夫”在这句话中“苦吟”和“在炼意、炼句、炼字等方面用功夫”可以互相解释。
最后需特别指出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总体上把握语境,切不可脱离语境。
另外就是要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几乎是现代文阅读题的必考部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一、对重点词语的考查
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等。
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三种:
1、理解词语的含义
中考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直接考词语的字面义。
解答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通读全文,把握主旨。
其实不单单是做词语含义理解题,做任何题的前提都是把全文仔细阅读一遍,把握住文章主旨再去做题才能有的放矢。
②依据语感揣摩词义,结合上下文,联系语境辨别、验证。
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下有时其含义不同,因此,解释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如重庆中考试题:揣摩“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里的“变异”是个遗传学术语,但在这个具体的语境中,就只能理解为“蚕由蛹变成蛾的过程”。
很明显,联系上下文内容去解释这个词语要容易多了。
③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语含义。
如江苏常州试题:解释“我以为是玉兰花香,再低头闻
闻,不对啊,分明是在我身边,一阵一阵的,固执地绕鼻不息。
”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此处的“固执”就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栀子花的香气袭人。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对词语含义的考查经常结合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考,要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就应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去回答。
这就要牢记一些常用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拟人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内容浅显化,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排比能加强语势,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感染力等。
④结合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词语。
如陕西中考试题:解释“只是在与我的交流上,他很执拗地选择了写信的方式”中加点的词语。
“执拗”本来是一个贬义词,与“固执”同义,这里是来形容父亲的,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倾向是赞美父亲,所以这里不能解释为“固执”,这里的“执拗”是贬义词褒用,应理解为: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的深沉、独特。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倾向对解释那些“贬义词褒用”、“褒义词贬用”等特殊用法有很大的帮助。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这类试题在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阅读中都有涉及。
解答这类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采用比较法,即去掉加点词语之后句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前后变化写出答案。
在说明文中,这类题一般考察“大约”、“上下”、“左右”、“之一”等修饰限定词语的作用。
回答此类题有固定的套路,即先表明观点,再回答原句中为什么要使用该词语(符合实际情况,使说明更准确、更科学等),最后回答出该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3、指出词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这类题主要在说明文阅读中出现,主要考查“这”、“那”、“此”等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
一般说来,在这类词语的上下文里,一般会有解释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到这些阐释性语句,答案就出来了。
二、对重点语句的考查
1、理解句子的含义
这类试题一般会选择那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来设题。
如重庆中考试题:如何理解第④段划线句“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过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
这个句子单从字面上我们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答案的。
回答这类题应注意:①内涵丰富的句子要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弄清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用化虚为实的方法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要采用紧缩的方法,去掉附加成分,抓住主干。
②句不离段,即参照本段的中心意思去理解句子。
如果所考查的句子就是本段的中心句,那么理解了本段的意思,再难理解的句子也能迎刃而解。
③根据句子的位置理解句子含义。
总结句有总括全段或全文的作用,理解它要从上文找答案;过渡句既总结上文,又领起下文,理解它就要前后结合;起始句总领下文,理解它可先理解下文。
④理解句子的修饰、限定成分。
修饰、限定成分常常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句子的窗口,从中挖掘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解释句子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①借用法:即借用原文中具有相似意义的句子。
②裁剪法:将分散在文章中有用的句子拼接融合在一起。
③压缩法:把和语句有关的大段文字压缩整理,用规范的语言表述出来。
④阐释法:有些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理解看法,这要紧扣文章主旨和语段的中心意思去举例子。
2、分析句子的作用
这类题一般选择文段的中心句、祈使句、过渡句、总结句、照应句、伏笔句以及揭示作者观点、表达作者情感的议论句、抒情句等特殊句子来设题。
如2006重庆中考试题:请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
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
”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这里就考查了过渡句的作用。
解答这类试题只要牢记这些特殊句子的作用,再结合原文来回答就可以了。
如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有: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有: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等。
其他类型的如景物描写的作用有: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烘托人物心情。
单就人物描写来说,又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这些描写的独特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积累,因为考试时都有可能涉及到。
总之,词句理解题考点灵活多变,还要在应试准备过程中多总结、多思考,以确保中考中此类试题能够不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