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文学(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5篇)
经典文学的重要性(5篇)经典文学的重要性(5篇)经典文学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在世界文学经典性问题上,戴维·戴姆罗什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争论了当今世界文学的一个主导性特征,即多变性和多样性。
他认为,从来没有一种适合用来阅读全部作品的方法,已被认定为世界文学的作品也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某一作品有时属于世界文学,有时又会退出世界文学的领域。
很少有作品能担保自己能快速并永久居于世界文学经典的行列,大部分作品都是随时代而发生变化,几经出入世界文学经典之林。
在2021年戴维·戴姆罗什再次就经典问题发表文章,给出了一些前沿的、科学的分析和总结。
文章指出,1993年伯恩海默报告公布,提出对经典的重新思索。
周蕾对此回应道:不要消失比亚洲文明这个“他者”更为边缘化的文化。
戴维·戴姆罗什确定了周蕾的担忧。
他认为:在世界文学、后殖民理论和工业化等因素的作用下,后经典时代来临,一脉相承的超经典不断瓦解,反经典不断挤进世界文学经典行列。
超经典通常由主流作家占据,地位坚如磐石。
例如,英国“六大”浪漫主义诗人。
反经典作家通常由低一等的和有“反叛”声音的非通用语作家组成。
例如,弗雷西亚·海曼斯、安娜·莉蒂希娅·巴鲍德。
影子经典是原先那些“非主流作家”的真正的不断退隐。
例如法德娃·图肯、普雷姆·昌德。
没有隐退但处于次要地位的可以成为次经典。
例如阿摩斯·图图欧拉和鲁迅。
超经典和反经典之间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的,超经典为反经典供应了基础,而反经典为超经典供应了活力。
事实上,后殖民讨论重复了欧洲为重点讨论领域的超经典老路,或许在国别文学讨论领域中还可以避开,但在着名作家这一层面上就难免了。
杜威·佛克马也是主见世界文学经典的国别分类,反对“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指出经典的构成是对某种需求或者某些问题所作出的回应,每个国家或许都有自己的经典,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或者不同的问题。
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
世界文学概念、比较文学以及建议[捷] 马立安·高利克龙大将军翻译在本文中,我选择了一些关于“世界文学”概念的定义和讨论,来做一番简要的批评考察,同时涉及这个源自歌德思想的概念在当今文学研究中的演化发展。
众所周知,这一概念在比较文学学界极其通用,以至于时常与“比较文学”概念相重叠。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先从狄奥尼兹·杜瑞辛在其著作《文学比较理论》中采用的“世界文学”概念着手。
(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实践上,该书都富于隐蓄待发的思想。
)在探讨“世界文学”时,杜瑞辛坚持运用“三名法”,即该概念由一组包含三个不同视角的观念构成。
他是从1959年弗兰克·沃尔曼在《文学研究中的比较方法》的文章里所主张的观点中受到启发,而提出以下定义的:“1)世界文学:全世界的文学以及作为各国文学史总和的世界文学史;2)作为各国文学最优秀作品集的世界文学,因而是对于既有文学作品的一种综合概观;亦称为…文学经典‟;3)作为各国文学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相似或相互联系的产物的世界文学。
”从今天的观点来看,将如我所示,杜瑞辛对世界文学的理解是颇有争议的。
根据雨果·迪塞林克和曼弗雷·S·费舍的《国际比较文学史及理论目录》(1985年) ,在1884年至1982年间,就有187篇以不同语言发表的理论文章涉及了“世界文学”概念。
最近15年来发表了更多关于“世界文学”观念的研究著述,其中包括继有关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性主义对经典的辩论之后的想法和新观点。
我将在霍斯特·斯坦梅兹的文章《世界文学:文学史纲要概论》(1985年)上继续这一批评考察。
斯坦梅兹提出这个论题的原因,是认为它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还不够系统化;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概念容许多种不同的解释并存,因而不能把世界文学看作是全世界所有文学的总和或者是一流作品组成的经典。
斯坦梅兹不同意佐兰·康斯坦丁诺韦克把“世界文学”看作一个类型学概念、并自文学产生以来即如此的观点(参见 Konstantinovic,尤其是1983、1984年)。
文学可以投的ssci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地理学等。
文学作为其中一个学科领域,也有一些SSCI期刊可以投稿。
以下是一些可以接受文学类稿件的SSCI期刊: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
“Language and Literature”(《语言与文学》)
“World Literatures”(《世界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s”(《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English Studies in Africa”(《非洲英语研究》)
“French Studies”(《法国研究》)
“Hispanic Review”(《西班牙评论》)
“Modernism/Modernity”(《现代主义/现代性》)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二十世纪文学》)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期刊的投稿要求和审稿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作者在投稿前应该仔细阅读期刊的官方网站或者联系期刊编辑部了
解具体的投稿要求和审稿标准,以确保自己的稿件符合期刊的要求和标准。
同时,文学类稿件也需要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标准,作者需要确保自己的稿件具有学术性和创新性,符合学术出版的要求和标
准。
何谓“世界文学”?
何谓“世界文学”?张隆溪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总是用某一国家某一种语言的创作,所以,文学研究很自然首先有国别和语言的类别,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等。
当然,“语言”与“国家”不完全是同一概念,一个国家很可能有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但就一般分类而言,国别文学是文学研究最基本的分类。
19世纪产生的比较文学,打破了国别文学单一语言传统的局限,以不同语言的文学作为比较研究的基础。
同样产生于19世纪初的“世界文学”观念,则进一步希望打破欧洲的局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审视和研究各国的文学。
然而,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比较文学基本上局限于研究欧洲主要的文学传统,而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文学”观念,则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种情形在20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之后,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世界文学”正在成为当前文学研究新起的潮流。
什么是“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观念和实践中有何区别?“世界文学”为什么在当前兴起?它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联、有何意义?这些都是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希望,在历史的框架里,通过梳理几个基本理论概念的发展,对这些问题作出响应;同时也希望,能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更多的讨论,促进学术界对这类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促使文学和人文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世界文学”的兴起近十多年来,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新潮流,莫过于世界文学研究的兴起。
不仅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关注,而且在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越来越注重世界文学的研究。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文学已有认识。
例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者曾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谈。
他们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
”他们还提到,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9世纪初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20世纪则是“世界文学”得以实现的时代。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
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比较文学促进了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有助于具有世界性特征的新文学样式的出现。
下文是店铺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比较文学论文集精选篇1谈西方比较文学界中的西方中心论及其反思二十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大战、瓜分势力、冷战等都已不是那么明显的冲突。
对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美国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他的一篇相当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文明的冲突?》中是这样描述的,他毫不隐讳地指出: “在这个新世界中,冲突的主要缘由并非是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的,人类文明的巨大差异以及冲突的主要来源将是文化上的。
民族国家在世界事务中将依然是最有力量的因素,但是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的民族间和不同文明的群体之间。
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的政治。
”在这篇文章中亨廷顿大胆地做出了这样的预言: 他认为在西方与非西方之间,将会产生大规模的激烈的文化冲突,而且这种激烈的文化冲突将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对于他的预言是否正确,我们暂时先不做评价,但是他却把文化冲突这个问题提出来了,他还认为文化冲突的影响和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而且这个文化冲突问题确确实实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文化冲突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冲突是起源于以某种文化为中心的理论和一种文化对其他种文化的压制。
亨廷顿为什么会提出如此可怕的预言,这是因为亨廷顿就是从西方中心论出发进行思考的,而且他感受到了过去那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文化建制正在逐渐衰落。
的确,由于殖民制度的逐渐衰弱和崩溃,各民族的文化都逐步复兴起来,都在重新发现自己的本真,都在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
实际上,保存并发扬文化的多样性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没有差异就不会有发展。
比如: 非洲音乐对当代通俗摇滚音乐的影响,中国建筑对欧洲建筑的影响等,都说明文化的差异会带来发展。
然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并没有从此就走上坦途,它正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威胁,其中最大的也是最为明显的威胁就是一直存在于西方社会里的各种顽固的文化中心论。
What is literature 什么是文学 ppt课件
literature prevailed in the early and
mid-20th century among AngloAmerican New Critics, many of whom are represented in my lecture.
And Poe concludes that “ the death of a beautiful woman is, unquestionably, the most poetical topic in the world.” Poe is opposed to “the heresy of the didactic” and calls for “pure” poetry. What he seems to be saying is that art does not lie in its message; poetry does not have to inculcate a moral; the artistry of the poem lies not so much in what is being said as in the way it says it.
比如说,英美新批评注重文学性语言和有机整体性, 洛 伊丝·泰森如是说:
在新批评看来,文学文本形式因素的重要性源于文学性语 言迥异于科学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特质。科学性语言及很大 一部分日常语言依赖语词的指称意义(本义),即单词和它 所表征的客体及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科学性语言不优 美,不煽情,不试图引人注目。它的使命不是自我指涉,而 是指称它试图描述与解释的语言外物质世界。与此形成对比 的是,文学性语言依赖语词的内涵意义:隐含意义、联想意 义、暗示意义、引申意义和细微意义(比如说“父亲”这个词 的本义指双亲中的男性,内涵意义泛指权威、庇护和责任感 )。此外,文学性语言富于表现力:它传达语调、态度和情 感。虽然日常语言也富于表现力且内涵意义丰富,一般来说 却并非常常有意而为之,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实用性的。日 常语言旨在完成交际使命。文学性语言将语言资源组合成一 特殊复杂统一体,其目的在于确立一个自足的引发审美体验 的世界。
第22课世界文学
2.卢卡契在评论19世纪某一作家时认 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尽管他 有那些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偏见,他依 然用未受污染的眼睛观察所产生的矛盾, 并忠实地描述他们。”据此判断,这一评 论所指的作家是 A.拜伦 B.巴尔扎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3.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方某文学流派 “以艺术的方式描摹了这一特定时代人 的激荡、亢奋而敏感、纤弱的心灵世界, 展现了有着强烈个性扩张欲望的自我”。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了西 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阅读材料思考,《变形记》在表现手法上 有什么新特点? 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 奥地利小说家、欧洲著名的表现主 义作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生活 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表现 在作品中,大都使用变形荒诞的形 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主要作品有4 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中篇 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 作品。它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 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 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
其创作风格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古典主义 D.理性主义
现代主义 苏联文学 亚、非、 拉文学
景
特
点
代表作
任何文学现象的发生都离不开对社会 的思考、探索、感悟和追求。社会的经济 形态、经济关系、政治斗争、道德观念等, 都必然会给文学打上自己的烙印。从而使 文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特定的社会生活 内容,成为某一社会形态的标志。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 映社会存在。
时 间
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 文学 现实主义 文学 现实主义 文学 现代主义 文学 苏联文学
背 景
特 点
代 表
19 世 纪
资产阶级革命后却没 反对崇尚理性; 《西风颂》 有带来理性王国 手法夸张,富于 《悲惨世界》 幻想和传奇色彩 《巴黎圣母院》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 无情揭露和深刻 《人间喜剧》 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 批判 《战争与和平》 弊病逐渐暴露 《大卫•科波菲儿》 世界大战、经济危机、借鉴现代派的艺 《约翰·克利斯朵夫》 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剧 术手法,大胆探 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索,勇于创新 世界大战、经济危机 主观色彩浓重, 《变形记》 及核恐怖,使现代人 反对传统,强调 《老人与海》 精神生活出现危机 主观 《等待戈多》 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浓郁的社会主义 《母亲》《静静的顿河》 和发展 特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literature的用法和例句
literature的用法和例句
literature是指文学作品的总称,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
它也可以指某一特定时期或地区的文学作品。
在学术上,literature也可以指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的领域。
用法:
literature可以用作名词,表示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作不可数名词,表示文学这一领域。
常见搭配有:English literature(英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文学)、world literature(世界文学)、classic literature(经典文学)等。
例句:
1.She ha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她对文学有深刻的理解。
2.The course covers a wide range of English literature.
这门课程涵盖了广泛的英国文学。
3.He is a professor of world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他是这所大学的世界文学教授。
4.The library has a large collection of classic literature.
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
5.I enjoy reading American literature in my free time.
我闲暇时喜欢阅读美国文学。
世界文学
B
2、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 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 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 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 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 赛女郎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 现主要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的大为失望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一、浪漫主义文学——拜伦与雪莱
(一)历史背景
1.政治: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中叶,是欧洲资 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的年代。
2、经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3.思想:欧洲革命或改革成功后没有出现启蒙学 者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和 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文学。(又满怀期望,寻找新
的精神寄托)
诗歌欣赏 请分析以下诗歌的特点。其出现的历史背景 是什么?有何影响?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啊!最早相识、最受尊敬的朋友!
(第一章第九二节)
我心里虽然再没有人比你更值得忆念! 虽然在这辈子永无重逢的时候, 但愿你别拒绝在梦中和我相见! 然而曙光会悄悄地使我泪痕满面,
当我从梦中醒来,重感到现实的残酷。
而幻想却要常常盘旋在你的墓边,
知道我脆弱的身躯也回返泥土,
那时候,逝者和伤逝者就一起在地下相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诗歌、小说、戏剧的代表作及 其特点; ●难点:从文学艺术作品中透视历史的发展变化。 备考指南:熟练记忆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注 意从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理解本专题知 识。
第一阶段: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歌 思考:
浪漫主义文学兴起于18世纪后期 至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哪些现实因 素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
歌德与世界文学的定义(GoetheandtheConceptofWorldLiterat(精)
Goethe and his translations
• I do not like to read my Faust any more in German. He remarks at one point, but in a new French translation he finds his masterwork “again fresh, new, and spirited”—even though the translation is mostly in prose. • “mirroring”: finding the foreign perspective sharper and clearer than German criticism can be. 7
Goethe: (1827)
• National literature is now a rather unmeaning term; the epoch of world literature is at hand, and everyone must strive to hasten its approach.
German literature and its provincial character • It is far from certain that the provincial work will manage to meet French and English standards. Lacking a strong literary tradition at home, how can a German writer ever live up to the great models of wealthier traditions?
上海中考英语考纲词汇2023
上海中考英语考纲词汇20231.体育运动- physical exercise/sports: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参考例句:Physical exercise is 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a healthy lifestyle.2.世界- world:是指地球和其上居民的总和。
参考例句:The world is facing various global challenges.3.健康- health:是指身体和心理状态良好。
参考例句:Regular exercise and a balanced diet are key to maintaining good health.4.文化- culture:是指一种特定社会群体的思想、价值观和传统实践。
参考例句:Chinese culture is rich in history and diversity.5.善良- kindness:是指对他人友善、乐于助人的态度和行为。
参考例句:She showed great kindness by helping theelderly lady cross the road.6.超市- supermarket:是指大型连锁店,出售各种商品和食品。
参考例句:I need to stop by the supermarket to buy some groceries.7.高楼- skyscraper:是指非常高的建筑物,一般为商业或住宅用途。
参考例句:New York City is famous for its iconic skyscrapers.8.文学- literature:是指创作和展示文字艺术的各种作品。
参考例句:He has a deep appreciation for classic literature.9.动画片- cartoon:是指一种通过连续的绘图展示的动画形式。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文学?What is literature?Literature is language artistically used to achieve identifiable literary qualities and to convey meaningful messages.英语中literacy(读写能力)一词在19世纪末刚刚出现,在此之前,literature(文学) 代替literacy指代一种既能够阅读的能力(读)又能被阅读的能力(写),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有文化”的人。
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这种“文学”,即由诗歌、小说、戏剧、散文、寓言、讲演等文类(体裁)构成的艺术样式,则始终由“诗歌”来指代。
作为“文学”的这种读写能力从古代出现伊始就具有功利性。
比如,人们担心忘记了做过的事情,就把它刻在岩石上或洞穴的墙上;当人们打了胜仗回来,聚集在篝火周围欢快地唱着、舞着的时候,第一首战争歌曲诞生了;当人们感到某种冲动,要向冥冥中某种超自然的力量表示感激、恐惧、祈福、忏悔等各种情感和内在需求时,祈祷也随之出现了;而当这种祈祷一代一代地接续下去,关于神的故事也便口传下来,古老的神圣经典形成了。
据说基督教《圣经》中记载的大洪水的故事在公元前4000年时就发生了,最初是迦勒底人用“楔形文字”刻在泥匾上的,后来经过多少世纪的铭刻和抄写,才以最后的形式进入《圣经》。
世界上最早的“书”在摩西诞生2000年之前就出现了,比荷马史诗和所罗门的《箴言》还早2500年,比印度的《吠陀经》早2000年,这就是古埃及人写在卷轴上的《卜塔一霍特普的箴言》。
埃及的芦苇、欧洲的牛皮、中国的竹简和丝绸都是用来制作古书的原材料。
当中国的造纸技术和活版印刷(比西方的活版印刷早300年)出现之后,我们才有了现在的纸制书。
但是,即使在古代,也并非所有的书都是“文学”。
古埃及人写了大量的书,但大部分属于宗教、道德、法律、修辞、代数、测量、几何、医学、旅游等,只有少数属于“文学”,而我们上面提到的那本《箴言》却是以小说的形式写成的,或许可以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小说。
全球化语境下的_世界文学_新解_评介大卫_达姆罗什著_什么是世界文学_
© 1994-2008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
CL IC Vol. 61 No. 4, 2005
除论述流通和翻译在世界文学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外 ,作者还提出 了又一新的观点 ,即世界文学是一种阅读模式 ,并试图通过个案研究探 讨一种解读世界文学作品的阅读模式 。作者认为 ,由于世界文学作品 来自不同的国度 ,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世界文学就成为与他国 文学的一种交流 。为了最有效地阅读世界文学作品 ,读者应了解作品 原语文化语境 ,因为如果缺乏对作品原语文化的了解 ,读者在阅读时很 可能将本国的文学价值标准强加于外国文学作品之上 ,即使是十分严 谨的学者也可能按照本国的某种批判理论来解读一部外国作品 ,这势 必会影响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 。但需要了解多少原语文化语境又因 作品而异 ,既取决于作品本身 ,也取决于阅读作品时的目的 。作者认 为 ,有效的阅读模式可以通过精读几部作品体会到 ,也可通过泛读大量 作品获得 ,两种方式同样有效 。另外 ,读者可借鉴新的外来文化理论进 行有效阅读 ,也可借助本国文化对作品进行正确的解读 。这种模式既 适用于单个的作品也适用于许多文本 ,同样适宜于已经认定和新确定 的作品 。该书旨在探寻这样一种阅读模式 ,并阐明阅读世界文学作品 的最佳方法 。除探讨世界文学的阅读模式外 ,作者还提出了研究世界 文学的方式 ,即合作 ,世界文学课程也可由不同的教师共同讲授 。作者 认为 ,比较文学在此大有用武之地 。因为比较文学是具有跨越性的学 科 ,要跨越势必要进行合作 。
识具体化 ,但这一术语自形成以来就一直令人困惑不解 ,学界疑问丛 生 :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 ”究竟指什么样的文学 ? 又指谁的文学 ? 世 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如何 ? 世界文学时代的民族文学及其差异是 否继续存在 ? 等等 。在“世界文学 ”观念提出已 178年之后的今天 ,如 果我们仍期望从歌德那儿找到答案 ,那只会使问题更为复杂 。因为 ,在 歌德的心目中 ,世界文学还只是一种理想和对文学之未来的一种远瞻 , 因而歌德并没有对何谓“世界文学 ”给出明晰的定义 。
翻译与世界文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版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FL3350
32
2
课程名称
(中文)翻译与世界文学
(英文)
课程类型(CourseType)
授课对象(TargetAudience)
授课语言(LanguageofInstruction)
全外文
外国语学院
先修课程(Prerequisite)
后续课程
post
课程负责人(Instructor)
课程网址
(CourseWebpage)
*课程简介(中文)(Description)
(中文300-500字,含课程性质、主要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目标等)
本课程为英语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比较文学和中外翻译理论为指导,讲授翻译对于世界文学的作用、影响和途径,旨在使学生理解翻译在世界文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对于翻译和文学的深度理解和鉴赏能力,以及相关研究能力。课程涉及多个专题:翻译与可译性、翻译与传播、翻译与语言、翻译与改写、翻译与创作、翻译与中语文学、翻译与外语文学等。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介绍,专题介绍,作品鉴赏三个板块,结合国内外前沿研究文献进行讲述。在理论介绍环节,主要涉及翻译概述、翻译的标准、译者的任务等;在翻译和外语文学专题,主要讲述外语文学作品如何输入我国,结合我国近代时期知名译者,如等进行专题讲述;在翻译和中语文学专题,主要涉及我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外译,如等作品的外译和传播,并结合相关理论和研究文献,讲授影响中语文学外译的要素和传播路径;在作品鉴赏板块,主要通过英汉汉英名家译作、经典案例提高学生的翻译和文学鉴赏能力,掌握基本翻译策略。文本类型主要涉及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
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个概念与它的诸多涵义
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个概念与它的诸多涵义[德国]迪特·兰平/著1,王诗齐/译2,王至卓/校3(1. 德国美因茨大学,莱茵兰法尔茨州 D55099;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2488;3. 慕尼黑大学,慕尼黑 80539)摘 要:“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具有历史久、传播广的特征,首先,它通过歌德的研究而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并被歌德赋予“交际性”的概念,即世界文学通过作家间的新式交流而被建构起来。
其后,这一词语在发展中衍生出超越歌德研究范畴的其他内涵,尤其是“规范性”和“全球性”两个内涵,二者息息相关,但没有完全摆脱欧洲视野的桎梏。
此外,这一词语还具备了“互文性”的内涵,即不同文本的对话及文本间关系的结构;且置身于互文系统中的文本可以形成一个庞大的诗学网络。
此外,这一概念还在全球化时代具有“分布性”的内涵,即跨越自身本土文化的范畴,而广为流传。
最后,这一概念还具有“跨文化性”的内涵,即对全球化进行反思,并成为文化间平衡的媒介。
总之,“世界文学”的概念具有历史性与实践性品格,依旧富有活性,并在持续流变之中。
关键词:世界文学;文学交流;互文性;跨文化;歌德中图分类号:I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5-0001-10文章来源:Anton Escher und Heike Spickermann (Hgg.): Perspektiven der Interkulturalit ät. Forschungsfelder eines umstrittenenBegriffs. Heidelberg, 127-142, 2017.作者简介:迪特·兰平(1954-),男,约翰内斯·古腾堡—美因兹大学(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 ät Mainz,JGU)普通文学(Allgemeine Literature)与比较文学教授,研究方向:现代抒情诗、世界文学、跨文化性与犹太文学等;王诗齐(1998-),女,云南玉溪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至卓(1994-),女,浙江人,慕尼黑大学,对外德语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德语。
什么是世界文学(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The use of translations
• To use translations means to accept the reality that texts come to us mediated by existing frameworks of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e necessarily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who have shaped what we read and how we read it. 298 •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p.71
2. World literature is writing that gains in translation
• A text is read as literature if we dwell on the beauties of its language, its form, and its themes, and don’t take it as primarily factual in intent 288 • some works are so inextricably connected tot heir original language and moment that they really cannot be effectively translated at all. [another way to approach untranslatability] 288
• Lack of time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al underpinnings of the chosen subjects • Lack of time to learn different languages
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一个新的视域《歌德谈话录》1827年1月31日的辑录,首次提到了由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的观念。
这一观念的提出与一部中国传奇(可能为《风月好逑传》)有关。
在与艾克曼的对话中,歌德说道:“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
”然后,他比较了喜用不道德的淫荡题材写诗的法国诗人贝朗瑞与彻底遵守道德的中国诗人,并说两者的诗作同样引人入胜。
接下来他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
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努力促使它早日来临。
”此后,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一再谈起这由他在世界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的话题。
耐人寻味的是,提出“世界文学”观念的人不是“世界工厂”国民,也不是已有多年海上殖民扩张历史的法国人或西班牙人,而恰恰是一位在母国的四分五裂中寻求某种途径使民族文学经典化的德国人。
原因何在?我试图从这一矛盾点出发浅显地谈一下《歌德谈话录》中关于“世界文学”的论述的几点思考。
一、歌德的世界文学观念是他的民族文学观念的延伸任何一个民族的经典作家和经典文学作品的出现都是有其必要的历史准备和时代机遇的,歌德曾对此有过深刻的分析:一个经典的民族作家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点会产生呢?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在自己民族的历史上发现了伟大的事件同它们的后果处在幸运的和意义重大的统一之中,他不放过他同胞的思想中的伟大之处,不放过他们感情中的深沉,不放过他们行为中的坚定不移和始终如一,他自己充满民族精神,并且由于内在的禀赋感到有能力既对过去也对现在产生共鸣;他发现,他的民族已有很高的文化,因而他自己受教育并不困难;他搜集了很多资料,眼前有他的前人做过的完善或是不完善的试验,如此众多的外在与内在的情况汇总在一起,使他不必付出高昂的学费就可以在他风华正茂之年构思,安排一部伟大的作品,并能一心一意地完成它。
江苏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模拟103
江苏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类模拟103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根据题目要求,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恰当的答案。
1. 有关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作用B.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构造C.地质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地垒、侵蚀作用等D.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有褶皱和断层D[解析] 由于自然界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通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因此可以排除A、B。
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垒属于地质构造的类型。
所以C项错误。
故本题选D。
2. 我国首颗教育共享卫星“少年星一号”完成在轨测试,正式进入运行阶段,并向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校和教育机构交付使用。
下列关于“少年星一号”的说法错误的是:A.“少年星一号”将为中小学生提供测控真实卫星的体验B.“少年星一号”是首个组织中国青少年参与制作卫星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成果C.“少年星一号”能够唤醒学生对未知以及未来的深层探索兴趣D.目前,全国中小学已经实现了依托“少年星一号”开设卫星测控科普课程D[解析] A、B、C三项说法正确,“少年星一号”旨在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测控真实卫星的体验,唤醒学生对未知以及未来的深层探索兴趣。
“少年星一号”是“中国少年微星计划”的重要成果。
“中国少年微星计划”是首个组织中国青少年广泛创意、动手设计、参与制作卫星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动,共吸引10多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卫星功能的创意设计。
D项说法错误,未来所有建有卫星测控分站的中小学,均可依托“少年星一号”开设卫星测控科普课程。
故本题选D。
3. 关于射电天文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射电天文望远镜像雷达一样,向目标天体发射无线电波,观测所获得的天体反射信息B.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天线面积越大,灵敏度越高C.射电天文望远镜的镜筒、目镜和物镜比普通的光学望远镜更大更精密D.射电天文望远镜的显著优点是不受大气层的干扰B[解析] 射电望远镜和雷达的工作方式不同,雷达是先发射无线电波再接收物体反射的回波,射电望远镜只是被动地接收宇宙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need to enga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e translations
• Even with a major improvement in the breadth of language study, and even with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collaborative projects,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make active scholarly use of translation if we are not to continue cutting our topics down to the size of whatever linguistic bed is available to us at a given moment.
台灣文學與文化翻譯 week 1
邱貴芬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 David Damrosch: • 1. world literature is an elliptical refraction of national literatures. • 2. world literature is writing that gains in translation. • 3. world literature is not a set canon of texts but a mode of reading: a form of detached engagement with worlds beyond our own place and time
The use of translations
• To use translations means to accept the reality that texts come to us mediated by existing frameworks of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We necessarily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who have shaped what we read and how we read it. 298 • Benjamin”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p.71
Negotiation between 2 different cultures
• The receiving culture can use the foreign material in all sorts of ways: • 1. as a positive model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its own tradition • 2. as a negative case of a primitive, or decadent, strand that must be avoided • 3. as an image of radical otherness against which the home tradition can more clearly be defined. 283
World literature vs. national literature?
• Comparatists in the postwar era often…held out messianic hopes for world literature as the cure of the ills of nationalistic separatism, jingoism and internecine violence—and, by implication, advancing the comparatist as the transcendent heir to the narrowness of monolingual specialization. 282 •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s the grand corrective for “the nationalistic heresy”?
• Work on world literature should be acknowledged as different in kind from work within a national tradition. 286 • 1. Selectivity: a student of world literature has much to gain from an active engagement with specialized knowledge • This knowledge is best deployed selectively, with a kind of scholarly tact. 286 • Reader should be spared the full force of our local knowledge. 287
It is more accurate to say that some works are not translatable without substantial loss, and so they remain largely within their local or national context, never achieving an effective life as world literature
Example: 李安的色,戒 /videoplay?docid=8451962485484717627&vt=lf&hl=zh-TW
Credit and loss in translation
• A work can hold a prominent place within its own culture but read poorly elsewhere, either because its language doesn’t translate well or because its cultural assumptions don’t travel. 289 • The balance of credit and loss remains a distinguishing mark of national versus world literature: literature stays within its national or regional tradition when it usually loses in translation, whereas works become world literature when they gain on balance in translation, stylistic losses offset by an expansion in depth…289
World literature is thus always much about the host culture’s values and needs as it is about a work’s source culture; hence it is a double refraction 283
• Lack of time to learn about the cultural underpinnings of the chosen subjects • Lack of time to learn different languages
Proposed Solution: working collaboratively
Recognizing the ongoing, vital presence of the national within the life of world literature poses enormous problems for the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
Translation: crea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 Not the loss of an unmediated original vision but instead a heightening of the naturally creative interaction of reader and text. 292 • The text exerts a powerful limiting force on the variability of readerly response. 292
What does the ongoing vitality of national literary traditions mean for the study of world literature?
• World literature as an elliptical refraction of national literatures: • Virtually all literary works are born within what we would now call a national literature • Works continue to bear the marks of their national origin even after they circulate into world literature, and yet these traces are increasingly diffused and become ever more sharply refracted as a work travels farther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