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

合集下载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4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4篇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4篇《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

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二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

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

读《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读《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读《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陈佳宜通览台湾学者贾馥茗先生的作品《教育的本质》,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道承天。

作为教育类的作品,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是重点探究为什么而教。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从人开始、人性论点、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

从书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将人的发展和天道联系在一块,以“率性修道”作为契合点,引出人的发展在于秉承天道“诚”“仁”的精神,经过“修仁”、“行义”、“致诚”,做到修己成人;而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成人”即是成为合乎天道,发扬人性的人。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中国古典典籍的精神和要义,从这些精神和要义中推究出教育的本质。

我感触最深的是“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这三个章节。

“率性修道”这一章中,讲了三个问题:1、率人性,2、修人道,3、修己成人。

在“率人性”中,作者首先讲了人类的潜能是人性发展的基础,潜能的开发既要讲究时机也要讲究方式。

人的可塑性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开发,所以要善用人的可塑性,所以率人性不但要注意排除不良的习性,还有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修人道”中,作者说人道在于修己,即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

所谓道也,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

所以修道就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不但无须他求,更不必煞费苦心地周张用事刻意而为。

修道的准则就在于:修仁、行义、致诚。

在“修己成人”中,作者主要阐明《中庸》里面一个观点:“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即在“成己”之后,还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

于是作者接着提到了成己者的条件在于师德师范,成人之道在于明白师的守则,即教学相长,还有确定学习方式,即正业居学,以及了解“学者之失”,做到“长善就失”,确定教学方法,有本有末。

在这部分提到了很多《学记》里面的理论。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好的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什么是好的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什么是好的教育》的书,书中对好的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书中提到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知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但是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价值观却是需要学校教育去培养和塑造的。

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一地注重知识的传授。

其次,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特长、性格都不尽相同。

好的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加以培养。

只有让学生在学校得到认可和鼓励,他们才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另外,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能力同样不可忽视。

好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真正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最后,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成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情感教育。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一种好的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笔记1读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感受颇深。

在读到“教育,唤起对美好事物的欲求”这一篇章,看完我深深的反思了,什么是教育,我为什么要从事教育的工作,怎么样才能做好教育这项伟大的事业?我感到,新世纪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光有热情和爱心是远远不够的。

今天的孩子与昨天的孩子有着太多的不同,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会做孩子工作,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中的许多新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一、给学生以新鲜感。

习闻常见与保持新鲜是一对矛盾体。

若要永久保持学生的兴趣,单靠几种方法是不够用的。

如在教单词时,以教水果为例,先一样一样地让学生看过放在桌子上,等全部水果都让学生看过后,把它们罩住,然后让学生一样一样地回忆出来;或者让学生听老师的指令,把听到的东西画在纸上,锻炼学生的听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互相探究,设计出形式新颖的活动,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二、教师应在课堂上保持一贯的激情。

在课堂上,首先而且最应该保持激情的应该是教师自己。

有时候,一项原本无甚新意的活动就因为你的激情而带动全班学生的兴趣,一项原本很有新意的活动,就因为老师的心情而影响学生。

三、正确处理好纪律问题。

课堂纪律问题处理得好与坏,非常直接地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卢梭在其名著《爱弘儿》中写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首先,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

教育不单纯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培养,才能健康全面地发展。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智育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体育是培养学生的健康和体魄,使他们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艺术素养,使他们具有广阔的视野和美好的情感。

只有注重培养全面素质,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造力、有责任心的人才。

其次,好的教育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学习。

教育者应该通过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

可以通过讲授生动有趣的故事,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组织寓教于乐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

同时,教育者也应注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他们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第三,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知识是通过实践来获取和巩固的,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好的教育应该强调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学校中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如实验、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并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育者还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如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的能力、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等,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好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使他们具有开拓进取、富有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育者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学生提供创新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如创新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想法转化为现实,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读后感3000

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读后感3000

《安静做真实的教育》读后感我的对安静是这样理解的,首先心态要平静面对教师这份职业,既然选择了教师这职业,就要静下心来教育教学,不要与外界职业盲目地比较,其次生活中要学会选择和放弃。

安静地面对不同的学生,当遇到特殊学生只有安静才能理智地处理,才能去深入研究好的教育方法。

只有安静才能专注做教育,才能提升幸福指数。

只有幸福教师才能培养幸福的学生。

“立德树人”是“真实的教育”最精练的概况。

立德指的是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树人指的是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今天,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太多。

在哪里学习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学和学什么,在有限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怎样的精神成长和品格塑造。

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没有精神和品格的知识容器,再高度学历意义也不大。

我国一名大学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破解北斗二代定位导航卫星的信道编码规则,随即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得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表彰,这样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

我们培养出来的精英,如果没有一点草根情怀,不会与生他养他的祖国、家乡分享他的成果。

那些自私的精英,越有本事,对人民和祖国的危害越大。

教师教学教育不能太功利,不能只盯着分数、升学率,要服务于学生的各方面健康成长。

我们要通过一些活动教育我们的学学会感恩父母,感恩我们的生存环境,感恩我们的祖国,遵守社会公德,养成自律的品格。

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在家整理好自己的房间和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同学、老师分享,学会和父母分享食物和快乐的事,懂得给父母带来快乐。

培养孩子的情商。

在学校教育孩子做好值日工作,及时关门、关窗、关灯,轻轻推门和关门,不乱扔垃圾,整理好自己书桌,同学间互相帮助,爱护公物,培养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对品德好的学生要大力表扬,树立一股正能量。

当我们提及教育,往往会联想到许多宏大的概念,诸如“改变命运”、“塑造未来”等。

然而,在这本《安静做真实的教育》中,我感受到了一个更为朴素而深刻的理念——真实。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笔记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笔记《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笔记1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这句话是大连市甘井子区周水子小学的办学理念,最初听到这句话只能想到是要孩子们爱学习,没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在周水子小学学习一天,又读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之后,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说:乐学教育,其意义就在于如何成就学生向学的生命,让学生爱学、会学,并且享受学习,也就是乐学。

而周水子小学教师用行动说:做教育,勤于踏实,敢于创新,为孩子的未来负责。

上个学期的一天,我有幸到周水子小学参观学习。

当我走进会议厅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乐学教育浸润孩子一生”的几个大字,当时看到几个字,只是知道这是一个学校的校训,但是经历了一天的学习之后,我渐渐感觉到这句话不是齐声呼喊的口号,而是周水子小学教师用踏踏实实、努力创新的工作作风来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

一天的学习之后,我相信周水子小学的孩子们一定会因乐学教育而影响孩子一生。

而这一天的学习经历,也着实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有了更多的反思,对比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着实上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六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至今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为六年级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流畅,有思维,有逻辑,让我着实感叹。

课堂中,老师和孩子们很自然的沟通交流,每个孩子认真参与积极表达的状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因着乐学之心,把学习变成了内在需求。

看到周水子小学的孩子们刚上了六年级就已经能有如此高的表达能力,那积极的向学之心,我很钦佩也很上火;看到老师在课堂中那踏实的教风,教给孩子们的学习方法,又让我很羡慕。

这把火也让我知道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步要走得更踏实,用心培养孩子学习的内在需求,专心教会孩子们学习的方法。

“第二把火”:是五年级的一堂英语课,课堂上,老师带了一个小礼帽,用“我是图书管理员”为情境和孩子们进行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课堂中的每个环节都充满惊喜,甚至让我放下了听课本,跟着老师一起进入了课堂中,四十分钟结束的时候,我内心是激动却又遗憾的,激动是因为这堂课太有意思,我也乐在其中,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遗憾是因为这四十分钟匆匆结束,可我还没学够,同时还遗憾的是,自己在儿时的时候没有遇到这样一位英语老师,愿意用心思考每个课堂环节,竭尽全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教育是什么读书有感二年级下册

教育是什么读书有感二年级下册

教育是什么读书有感二年级下册教育是什么?这是一个广泛而深奥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一直对教育这个话题充满了兴趣和思考。

最近我阅读了二年级下册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对教育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首先,教育是一种引导和培养的过程。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从幼儿园到社会,从家庭到学校,不断接受着教育。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教育,我们从小孩变成成年人,从选择被教育者变成选择教育者。

我们通过教育,学会了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和如何与他人相处。

教育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它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关注人的内在素质的培养。

其次,教育是一种启迪和开拓的过程。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思维方式。

教育让我们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它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过去的认知框架,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

教育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再次,教育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成长的过程。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改进和提升。

教育让我们从孩童到成人,从不懂事的孩子变成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教育使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且有意识地承担起来。

教育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引导我们前进,让我们在迷茫和挫折中找到方向和动力。

最后,教育是一种社会和民族进步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个体的事情,更是整个社会和民族的事情。

只有通过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和民族的进步。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捷径,它能够打破贫困和不平等,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它能够提高整个民族的竞争力,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实力与其他国家竞争。

通过阅读二年级下册的这本书,我对教育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好的教育读后感。

好的教育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非常关心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对于好的教育的定义也在不断变化。

《以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好的教育的内涵和实践方法,让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书中提到,好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个性化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情商。

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好的教育不仅仅是追求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另外,好的教育也应该是与时俱进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

书中提到,好的教育应该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育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最后,好的教育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书中提到,好的教育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

通过阅读《以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好的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好的教育也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家校合作,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我所看的这本《什么是教育》作者是卡尔·雅斯贝尔斯,出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于1991年,由邹进翻译。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用他的教育观,直接并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什么是教育》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为世人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领我们去探寻教育的真谛。

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什么是现代教育,教育的本质与现代,现代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在书中反复提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使得在他的教育观中,他始终秉承的是成就人的灵魂的思想,强调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堆砌。

他清晰的认识到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这个主体。

这在当今的教育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解放“人”,去时间教育改革,而不是用教育压抑人的灵魂,就像他说的“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鉴于改革的真正条件”。

(二)教育的过程是“精神性交往”雅斯贝尔斯将教育的交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二是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三是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他的观点中仍有许多可以为今所用的高见。

他倡导正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的师生平等交流关系。

他也倡导在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机械地灌输,机械地接受,而是主动去汲取知识,去寻找自己的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的独立的人。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自我教育,将自我放在教育的两个面,自我练习,自我成长,“不要追随他人,要追随你自己”。

(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雅斯贝尔斯从个人和社会的两个方面上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它对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好的教育不仅能够为个人提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在《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中,作者通过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

本文将从作者的观点出发,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对好的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好的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

作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灵的个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品德和情感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这就说明了教育的片面性和功利性。

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情感素质,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心灵的滋养和成长。

其次,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个人的行为和选择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阅读《什么是好的教育》,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能够更加重视好的教育,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教育是什么读书后感八年级

教育是什么读书后感八年级

教育是什么读书后感八年级教育,这个词汇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

每个人都经历过教育的过程,也都会在自己的成长中受到教育的熏陶。

那么,教育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思考最多的问题。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种培养人的全面素质的过程。

在课堂上,老师教给我们数学、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知识,而在校外,家长则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

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教育的一部分,但教育的追求更为广泛和深刻。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教育的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书中提到,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促进社会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进步而存在的。

这让我反思,教育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呢?教育是人的一种修养,是培养人的良好品质和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我们能获得知识,开拓眼界,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育也能使我们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念,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正是因为有了教育,人类社会才能逐步进步,实现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育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的,要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而有所调整。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启发式教育”的概念,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和应付考试。

同时,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学科知识之外,学生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这些素质是学生们在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教育应该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使其能够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有些教育缺乏启发式教育的理念,过于功利化和应试化,使得学生沦为应试机器,失去了对知识的探究和理解能力。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树 ——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树 ——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树——读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大学时我就听到这如诗般的语言,我坚信这样的教育哲学,翻过《什么是教育》这书,自认为我还没读懂,只能称之为“翻”,但是我更深信“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片树”。

哲学家的著作就像一顿心灵的鸡汤,洗涤着污浊,净化了灵魂!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我更是如此,需要思考我能做什么、我应该做什么、又该如何做。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学生。

教师既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又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既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又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开拓者,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典范。

因此,教师的言行是构成对学生影响的最现实的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学习状况及其效果,而且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

教师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摇动了学生的心。

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师的优秀教学和合理管理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方面,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转学科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案到学案是教师观念的转变,优秀的教学会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

另一方面,教育的推动作用在于学生范围的广泛,不应该是关注明星学生或弱势群体或忽略中间的学生,所谓过犹不及。

要把人当人看,人人机会均等,做到有教无类。

同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学生的发展是人人、全面、个性、终身的,有质量的教育才能推动和发展学生,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用爱去关心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但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困难了。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就“信其道”。

所以说,师爱就是师魂。

教师与学生灵魂的碰撞,两人是平等的,都是独立的个体。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_读什么是教育有感《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

大家读了之后会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店铺来看看《什么是教育》读后感吧!《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一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

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

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

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篇二今夏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

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读《最好的教育是无痕教育》有感

读《最好的教育是无痕教育》有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最好的教育是无痕教育》有感在自己是学生的时代就知道了,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教育不是严厉的职责,教育不是灌输的知识,教育应该是不知不觉的学习,不露痕迹的理解,潜移默化的掌握,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中提升。

所以我特地读了苏爱美写的《最好的教育是无痕的教育》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妈妈老师17年无痕教育的实践经验,书中讲述的都是通俗易懂的真实案例,都是自己与孩子的亲身经历。

书中二十七个章节,讲述了二十七个亲身经历的教育故事,每段教育故事背后都有分享与感悟,把无痕教育的论点到无痕教育的论据都通过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的过程来体现。

作为一个老师,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在想什么是无痕教育呢?此时我想起了一句话,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门真正艺术。

因为真正的艺术是融入生活的,融入环境的。

那么无痕教育就是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

它不是你每天刻意的说教,每天知识的灌输,每天的训斥责备。

它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不觉的让我们想起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技巧。

淡化教育痕迹。

你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看似不着边际的嘘寒问暖,讲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反其道而行之的榜样力量,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这些,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都会荡漾起孩子心中的涟漪。

特别是在班级管理上,个人觉得更需要无痕教育。

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问题,例如:课堂上小声说话的;和老师顶嘴的;上课铃响了,才慢吞吞地走进教室的;和同学玩耍,动手动脚的;那么对于这些问题如何来解决?通过读这本书我想到了可以召开一次优秀行为的班会,在班会上让孩子说出那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秉承好的行为,抛弃不好的行为。

让那些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在无声中进行改正。

达到无痕教育的境界,需要教师的细心、耐心与爱心。

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以热情和创造来激荡学生内心。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什么是教育》读书心得1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是二十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和等教育思想家。

“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

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

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雅斯贝尔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人的灵魂的教育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且明确地指出教育绝“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

他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复谈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我们要想振兴,就必须让教育的内涵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宗教限制”,“专门技术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虽然教育离不开知识,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识来充盈于人,服务于人,启迪人心,而决非把人变成贯彻某种知识的工具。

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的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作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

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种是训练,它与训练动物相似;第二种是教育和纪律;第三种是存在之交流,“训练是一种心灵相隔离的活动,教育则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年轻人“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慈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绝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训,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须是立足于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关于教育思想的汇编,其中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以及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书中,雅斯贝尔斯强调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人的教育,灵魂的教育,整全的教育。

这让我深受启发。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但忽视了个体的全面发展。

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启迪和塑造,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创造力、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够对学生产生真正的影响,让他们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价值观的人。

在书中,雅斯贝尔斯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和互相照亮。

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触动。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相比之下,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则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平等。

教师应该更多地是引导者和启发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才能够真正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问和探索。

此外,雅斯贝尔斯还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个体,使其成为对真理的追求者。

这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的教育问题。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传统的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功利和应试,忽视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选择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去发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追求内心的满足和成长。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什么是教育》,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对学生人性的启迪和塑造,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引导。

教育需要从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平等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性。

【感悟】教育书籍读后感大全(10篇)

【感悟】教育书籍读后感大全(10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1.《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着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着,通过老师的入门引导和对此书的阅读,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技能的培训。

比如,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怎样读汉语拼音,怎样做加法减法。

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诱的。

语言、数字等作为人们揭示自然,进行交流而发明的一种符号,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

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种抽象符号的理解会很吃力。

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对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两可,而老师并不会让我们去理解这其中的原理,只要我们作对题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付这些抽象的符号。

现在想象,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死记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们的考试题目,灵活变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们没有理解原理,没有掌握为什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当遇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时,就不能解答了,何谈创新呢?这种问题现在已然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雅斯贝尔斯在其书中将教育分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

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属于此。

师徒式教育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

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说,以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这种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质。

如前所说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只能称作“技能的学习”,就像刚刚出生的雏鹰,必须尽快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飞翔,否则,它无法生存。

但人的教育,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

狼孩的存在说明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
今日,能读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著作,我感到自己是庆
幸的。

此著作分章节阐述了五十位大师论教育,书中为我指点了教育
实践中最为重要而敏感的问题,让我随着文字的流动,真切感受到大
师们的教育生活的智慧、幸福与美,同时也给我了一些教育启示。

其中,陈鹤琴老师就谈到了我最关心的音乐教育问题,陈老师认为
音乐教育不但在培养歌唱技术,更是一种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使
儿童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练而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感受音乐的节奏、
旋律之美,并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去,以引导
儿童用快活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们知道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是工作,他们本能的
都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所以,我们在教育上,就应该利用
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
导向于创造性发展。

而现在,一般学校的音乐教学大都以"唱"为主,着重技术的陶冶。

其实,所谓唱歌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肌肉运动的歌唱技术;二是从
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

反观自己的音乐课堂,在演唱技巧这方面,我似乎也有渗透,常挂
在嘴边的几句话是:大家要体会我们是怎么读歌词的,你在读的时候
口型是怎样的,唱歌的时候口型基本也是那样的,有的学生唱歌时仅
仅上下嘴唇在动哦。

很多时候我还经常夸张地张大嘴巴启发学生要他
们张开嘴巴唱歌。

但是给我的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

今日,学习陈
老师的教育观点,我的思想明朗了很多,原来是我太在意学生的声音,而忽略了歌曲本身所隐含的情感及学生本人对歌曲的情感表达。

细细
想来,如果孩子在用心演唱时,情是由内心而发的,尤其是学生遇见
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他们在歌唱时不但嘴巴张开了,声音出来了、好
听了,连表情也有了。

这时的他们会特别开心、特别自信,台下的其
他学生更是听得安静、听得用心。

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内心是喜悦
的,真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可爱,感觉到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演唱才
是美的,而自己在有些时候对学生的期待过于急切。

如果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歌唱,陈老师提到欣赏音乐。

我们应注重儿
童的欣赏音乐水平的指导,让孩子们由听觉所感到音乐的节奏、和声、旋律等,而引起孩子们对歌曲有自发的要求的教学过程,再由歌曲来
表现儿童的情感,并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来洗练。

这让我想到,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曲时,教师要细细安排几次聆听,这几次的聆听要有目标、有层次、这种方法可持续下去,需要改进的
是教师的语言要真正地起到引领的作用,做到精准、幽默、真诚,有
效地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乐曲)在抒发什么情感,歌曲(乐曲)内在
的美在哪里。

关于音乐的美,书中的丰子恺老师也有提到,他说:"音乐是精神
的食粮。

"音乐既是精神的食粮,其影响于人生的力当然很大,高尚的
音乐把人心潜移默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乐也会把心
潜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觉地堕落,所以,我们必须谨慎选良好的音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他特殊,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是学生。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
的成长和人的幸福。

所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有责任为
孩子们选择健康、活泼、立志的儿童音乐,并通过这些音乐引导学生
从小爱自己、爱祖国、爱家庭、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从小树
立伟大、无私、美好的梦想;从小形成准确价值观、人生观等。

让孩
子们从小接触经典音乐、走近经典音乐、渗透经典音乐、传播经典音乐,如近段时间中央一套播出的节目"经典永流传"中的音乐,音乐人
通过谱曲、演唱的形式来传颂古诗词的美,里面的一些歌曲同样适合
小学生的演唱,让这些高尚的音乐像春雨一样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使
其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远离那些不良的音乐,免
遭其害。

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益友良师。

通过阅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走近了一些大师的教育智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汲取教育先贤思想营养的同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