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史脉络18401991

合集下载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近代国际关系从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分为两大时期
第一大时期: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71普法战争
三个阶段:17C中叶至17C末欧洲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分配
第一阶段:
代表事件:
第二阶段:17C末至拿破仑战争结束主要矛盾为英法矛盾并贯穿18C
代表事件:三次较量:1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乌德勒支和约》
2七年战争(1756-1763)英国与法国西班牙
签订《巴黎和约》,普鲁士和奥地利萨克森
签订《胡贝尔茨堡和约》
3 拿破仑战争
第三阶段:1814-1871 英俄普奥的分赃基础上建立了维也纳体系俄成为欧洲大陆新霸主
代表事件:克里米亚战争意大利德国统一1861年俄国农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基本上确立其资本主义制度,全球性的国
际关系体系开始形成
第二大时期;1871年普法战争至1918年世界大战自有资本主义发
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第一阶段:19C末最后30年
代表事件:非洲:埃及,喀麦隆,刚果,苏丹,马达加斯加,沦为殖
民地
拉美:美采取门罗主义极力扩张
亚洲:法占印支,英兼并缅甸并迫使阿富汗成为其保护国
美吞并夏威夷中国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19C末
20C初,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特点:自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第二阶段:19C末20C初。

帝国主义最终形成
代表事件:三次帝国主义战争:美西战争英布战争日俄战争
第三阶段:1914-1918
代表事件:十月革命,一战。

国际关系史(战后篇)PPT

国际关系史(战后篇)PPT

【1】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0:《舒曼计划》 ◆1952: 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2】欧洲经济共同体(1958)
【3】欧盟(1993年)
2、欧共体对美国的挑战 【1】经济上与美国、日本形成鼎足之势
欧共体 日本 美国
【2】政治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法英拒绝美国“多边核力量”计划
◆法国同西德签订合作条约 ◆法国退出北约一体化组织
2、朝鲜战争
第三章
战后初期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原因
1、二战大大削弱了列强对殖民地的控制
2、殖民地国家的力量在二战中壮大 3、民族解放运动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区域
二、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
(一)二战前东南亚国家状况
1、独立:泰 2、美:菲 3、法:越、老、柬 4、英:缅、马、文 5、荷:印尼
◆美国 ◆社会主义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四、美苏关系的僵持 1、背景:美苏两国领导人的更换
2、表现:既无直接对抗又无缓和 ◆苏联的外交战略 ◆美国的外交战略
第五章 两大阵营内部的分化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 1、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 ◆国家利益上的冲突 ◆中苏领导人的个人不和
◆大规模报复战略:依靠美国战略核力量的优 势对苏联形成有效的威慑。
(二)苏联的“三和路线”
1、背景
2、内容
◆和平共处
◆和平竞赛 ◆和平过渡
3、三和路线的影响
◆缓和了美苏关系和两大阵营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产生分歧
二、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
1、奥地利问题
◆奥地利问题的由来 ◆苏美英法四国条约 ◆奥地利问题解决的意义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

国际关系史上四大体系的演变现代意义的国际关系发生在具有主权性质的民族国家出现之后。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市场和经济中心的形成,欧洲的政治区域化进程也在发展,其特点是不断否定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不断加强王权和主权意识,最终使民族国家应运而生。

这一过程,以1648年结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为标志。

此后,国际关系在不断的演变,调整。

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形成了四大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而每一个体系建立后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之中,都在不断的调整,演变。

以期尽量适应现实国际关系的需要,但矛盾是在不断积累中,当矛盾积累到一定量时,就引发了前一个体系的崩溃,从而促进了下一个体系的形成。

战争所引起的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不仅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标志。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创了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恢复和平的先例;调整了一些国家的疆界;肯定了西欧各国王权的正统性和德意志几百个诸侯国的主权和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国家关系中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强调了国际条约的神圣性并规定对违约国可以实施集体制裁;它还建立了外交使团制度。

这一切在人类历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以王权为代表的民族国家开始取代基督教的神权,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一个以正式邦交形式和召开国际会议为互动模式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欧洲初步形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后,经过100多年的争斗,欧洲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18世纪末,瑞典、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已不是大国,波兰已不存在,活跃在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是英国、法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

在世界上,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生活的日益国际化,欧洲列强凭借船坚炮利,迅速向外扩张,把世界其他地区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逐渐形成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

世界近现代史上三大国际关系综论

世界近现代史上三大国际关系综论

世界近现代史上三大国际关系综论作者:马书敖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3年第06期世界近现代史主要是国际关系史。

在近代史上,国际关系史寓国别史之中;在现代史上,国别史寓国际关系史之中。

可见,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现代史中的重要内容。

纵观整个世界近现代史,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反映了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是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中轴线。

一、维也纳体系(1814、1815-1848-1870)是指由维也纳会议总协议而形成的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英国在欧洲大陆奉行势力均衡政策,拿破仑帝国的覆亡,是欧洲恢复几个封建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一)维护维也纳体系的组织:1.神圣同盟;2.四国同盟-五国同盟。

(二)实质:从维也纳会议的决定和“神圣同盟”、“四国同盟”的建立可以看出,该体系:1.不仅恢复了被革命推翻的欧洲君主的封建统治,而且企图从政治、军事、外交上来防止和镇压新的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的历史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2.它只顾大国利益,把从拿破仑统治下获得解放的民族又置于战胜诸大国的民族压迫之下,压制和扼杀民族解放运动。

(法国一度居主导地位)总之,维也纳体系强加给欧洲的反动政治局面是历史的逆流。

(欧洲专制君主企图使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所以说是历史的反动。

(三)瓦解:1.原因:体系下存在着三对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欧洲大国间的矛盾。

(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这一对矛盾是主要矛盾?)2.过程:(1)神圣同盟的破裂——开始瓦解。

(2)体系的严重动摇:19世纪早期欧洲主要的革命、改革和独立运动,使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封建统治秩序被打破,体系规定的欧洲版图陆续被破坏,体系名存实亡。

(3)彻底瓦解和完全粉碎:1848年欧洲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统一运动。

总之,维也纳体系的瓦解是在工业革命以后,是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资产阶级统治得以在全球确立的必然结果。

国际关系史事件表格图(1914-1945)

国际关系史事件表格图(1914-1945)
1937
七七事变
1938
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得斯堡会谈
9.30《慕尼黑协定》
9.30《慕尼黑协定》
3月,吞并奥地利
五月危机
伯希特斯加登和戈得斯堡会谈
9.30《慕尼黑协定》
1939
《有田-克莱齐协定》
6月,法国沦亡
3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5月,德意军事同盟
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月,闪击波兰
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2.2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2.2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
11月,德黑兰会议
1月,卡萨布兰卡会议
8月,魁北克会议
11月,开罗会议
11月,德黑兰会议
8月,魁北克会议
11月,开罗会议
1944
6月,诺曼底登陆
6月,诺曼底登陆
1945
2月,雅尔塔会议
4-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
7月,波茨坦会议
4-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
5.8德国投降
2月,雅尔塔会议
4-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
7月,波茨坦会议
2月,雅尔塔会议
4-6月,旧金山制宪会议
7月,波茨坦会议
9月,日本投降
1922《九国公约》
1922
戛纳会议,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俄德《拉巴洛协定》
1923
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
1924
《道威斯计划》
《中苏协定》
国民党一大,大革命开始《中苏协定》
1925
《洛迦诺公约》
1926
1927
田中奏折
大革命失败
1928
《非战公约》(《白里安-凯洛格公约》)
1929
《杨格计划》
金融危机爆发
1930

近现代的中外关系

近现代的中外关系

近现代的中外关系一、近现代不同阶段的中外关系1、晚清时期第一阶段(从1840年到1860年);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开端,林则徐等开明地主开始“开眼看世界”。

第二阶段(从1861年到甲午战争之前):“和局”,清政府办洋务以自强。

第三段(从1894年至1912年);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中华民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在成立以后颁布的《告各友邦书》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敢同帝国主义彻底决裂。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于1915年接受了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中除第5条部分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

1924年,孙中山北上时明确提出对外要消灭帝国主义的中国的势力。

1927年初,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对苏联、亲近帝国主义。

3、新中国时期正确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的本质及决定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从本质上都是国内政治的延伸,它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上层建筑特别是政权阶级属性;国家利益;国际地位和国家实力。

(2)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的:争取一个和平建设的国际环境,在和平、平等的基础上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至少有一个正常关系。

(3)新中国外交的几个特点:①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我国外交的最基本特点;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与团结,始终是我国我交政策的立足点;③我国外交经历了由重意识形态的革命型外交到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型外交的过程;④转变与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外交的又一重要基石。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是建国以来的外交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把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外部条件作为我国对外战略的首要目标,由原来的重安全走向重发展;②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③树立中国的和平形象,消除外界对我国发展的疑虑。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高三历史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⑴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 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该体系。
⑵维护机构:国际联盟。 ⑶矛盾
对待德国问题 殖民霸权问题 纽结点 欧洲霸权问题 海上霸权问题 国际联盟问题 德国赔款问题 欧洲安全问题
法 德(战胜国与战败国的主要矛盾) 几对主要矛盾 英 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矛盾)
世界近现代专题复习之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维也纳体系
⑴含义: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 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称为维也纳体系。
⑵维持机构: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⑶实质及作用: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维护封建秩序 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任意践踏弱小民族利益, 是历史的反动。但维也纳体系下,各国常用召开会 议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使国际关系进入 一个新时代。
• ⑷瓦解:维也纳体系下存在着阶级 矛盾、民族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圣同盟国家内
部之间的矛盾;19世纪中期希腊独 立首先打破了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
欧洲版图;1830年比利时独立再次 改动了维也纳会议确定的欧洲版图;
法国七月革命后,维也纳体系名存
实亡;1848年欧洲革命彻底瓦解了 维也纳体系。
霓姨婆的身影射出一片暗黄色亮光,这时偏西方向酷酷地出现了二片厉声尖叫的春绿色光猫,似奇影一样直奔纯黄色银光而来……,朝着月光妹妹能够听懂远处动物语言的妙 耳朵横抓过来……紧跟着女少尉西娃霓姨婆也窜耍着咒符像树根般的怪影一样向月光妹妹横抓过来月光妹妹超然像淡绿色的黄尾旷野蛙一样神吼了一声,突然演了一套仰卧振
• 解析:B。1960年代,西欧国家复兴,法 国拥有原子弹,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
使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变化。这对原来的两

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7、美苏争霸
时间:20世纪50至80年代 目的:争夺世界霸权
阶段表现:20世纪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 表明争霸优势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苏联出 兵阿富汉表明优势在苏联,20世纪80年代苏 联放弃争霸计划
影响:威胁世界和平
7、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原因:经济发展多元化 特征:一超多强,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影响:地区性冲突、民族冲突此起彼伏
5、第二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39——1945 开始标志:闪击波兰 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 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 三大战场:欧洲、太平洋战场、北非战场 胜利的根本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影响及教训:
6、美国的霸权政策
原因:战后美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表现:在欧洲实行“冷战”政策,在亚洲实行 “热战”政策 影响:形成了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两极 格局
慕尼黑会议
开罗会议 德黑兰会议
1938
1943 1943
中英美
苏英美 苏英美
慕尼黑协定
《开罗宣言》等 开辟第二战场等
纵容法西斯
联合对日作战 联合对德作战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亚非会议
1945
1945 1955
苏英美
苏英美 29个亚非国家 和地区
成立联合国等
《波茨坦公告》等
为雅尔塔体系 奠定基础
加速日本灭亡 促进亚非的团 结
影响:世界局势极度紧张,第一次世 界大战一触即发
3、第一次世界大战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时间:1914——1918 主要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重大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 姆河战役 加速大战结束的事件:美国参战等 影响:灾难、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 科技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共享] 国际关系史脉络(1618---1991)国际关系史, 脉络国际关系史, 脉络国际关系史脉络(1618---1991)国际关系发展脉络三十年战争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有一种两极格局“态势”在发展。

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教改革运动所肇始。

这个运动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出现了两大教区:在北欧德国北部联省共和国英国形成新教教区,在奥地利西班牙意大利形成天主教教区。

在法国则是新教与天主教分庭抗礼。

而两大教区犬牙交错的地方容易发生冲突。

而引起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就是发生在波希米亚的“掷出窗外事件”。

在当时的欧洲国际关系中形成了天主教同盟与新教同盟。

这样欧洲国际关系两极化趋势更加明显。

不久三十年战争爆发。

三十年战争后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而这一体系是多极均势体系,且在运行不久就受到外部力量影响,并使得欧洲的权力向两翼转移。

一方面,在西欧国际关系舞台上由英国法国西班牙奥地利角逐中,英国作为在欧洲的西翼力量开始干预欧洲均势。

在迫使西班牙缔结《比利牛斯条约》后,法国便插手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

在爆发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在英国的干预下,法国称霸欧洲大陆的态势遭到遏制,从此英国作为在欧洲西翼力量开始干预欧洲国际关系。

另一方面,在东欧国际关系中有瑞典俄国波兰的角逐,俄国打败了瑞典成为滨海强国,在欧洲东翼开始影响洲国际关系。

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则给俄国机会。

当1740年奥地利皇帝逝世时。

许多国家都敲诈奥地利。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形成了英奥为一方,以法普为另一方的态势。

结果英普实力上升,法奥实力下降。

战后发生了外交革命,形成了联盟颠倒:形成以英普为一方,以法奥俄为另一方的态势。

不久七年战争爆发。

正当法军与奥军攻打普军时俄军在东线也打击普军。

可正当普军即将战败时,俄国沙皇逝世,登基的新沙皇与普鲁士国王是亲属关系,因此俄军便退出战争。

这样普军再次击败奥军。

七年战争一个重要结果是俄国作为欧洲的东翼影响欧洲国际关系。

1789-1915年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国际关系形成以法国为一方,以反法同盟为另一方的态势,欧洲权力向两翼转移的迹象更加明显。

一方面,在海上,法国屡遭英国暗算即便是如此也没有阻遏英国打压法国以维系大陆均势的势头。

另一方面,在欧洲大陆,俄国在东翼打压法国称霸欧洲的势头。

拿破仑战争中法国的战败使得欧洲权力更加向两翼转移。

1815年—1870年维也纳体系形成了以英法俄普奥五强的多极均势格局。

而德意志与意大利正处于四分五裂状态。

在奥国首相梅特涅领导下,欧洲协调机制运转起来。

列强先后召开亚琛会议特洛波—莱巴赫会议与维罗那会议。

但由于大国的矛盾无法调和导致欧洲协调机制的失败。

1853--1856克里米亚战争使俄国暂时相对性的称霸欧洲大陆的计划失败,也是英国运用大陆均势政策的结果,俄国的地位暂时由法国取而代之。

此后德意志与意大利的统一运动涌起。

而前者具有划时代意义。

处于欧洲中心的德国经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完成了统一。

而普法战争使法国失去了相对性称霸欧洲的地位,其地位由德国取代。

1871--1892俾斯麦外交体系时期。

其特点是结奥、拉俄、亲英、反法。

首先,与奥俄结成第一次三皇同盟,相约维持现状。

其次,走上结盟道路。

1879年与奥地利缔结同盟条约,具有明显反俄性质,随后又拉拢意大利形成了三国同盟,引起了俄国的恐惧。

为了拉拢俄国,德国又与奥俄缔结第二次三皇同盟条约。

再次,在德国唆使下,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向后缔结两次地中海协定,相约遵守在地中海黑海亚得里亚海的现状。

最后,为了保证德俄关系,1887年两缔结《再保险条约》,两国在近东问题和德国面临两线作战的问题达成妥协。

这样经过俾斯麦高超的手腕编织的同盟体系正式实行了,在一定程度上是法国成为欧洲的孤岛。

但1890年俾斯麦下台,亲政的威廉二世拒绝续签《再保险条约》这为法俄接近铺平了道路。

俾斯麦外交体系趋于瓦解。

1892--1914欧洲国际关系由趋于两极化,一方面,三国同盟趋于巩固。

另一方面,法俄军事同盟形成。

而此时只有英国游离于两个同盟之外。

英国经过权衡之后,于1904年与法国缔结协约,与1907年同俄国缔结协约。

这样形成了三国协约。

由此形成了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对峙的两极格局。

在这一格局下,爆发了一系列国际危机和局部战争:1898年美西战争,1899—1901年英布战争,1904—1905年日俄战争,1905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

1908年波斯尼亚危机,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2—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

1914年一战爆发。

1919年---1939年为“20年危机”时期。

一战后,欧洲东西两翼对欧洲国际关系干预更强但国际政治权力中心位置并未从欧洲转移走。

只不过更加向东西两翼转移而已。

首先,美国在一战末期提出“14点原则”,企图代替欧洲原有的外交理念。

同时美国成为一战的赢家,力图从孤立主义转到世界主义。

但美国的经济实力转化成军事优势和外交优势尚需时日。

在巴黎和会上外交遭遇挫折后便美国的对外政策又回到孤立主义的老路上去了。

但并未放弃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干预,具体表现在在德国赔款问题欧洲安全保障问题的介入。

美国又开始向世界主义跃跃欲试。

其次,苏俄诞生本身就代表着强大的生命力加之他继承了前沙俄帝国可以成为大国的潜力。

因此,尽管受到凡尔赛体系的排挤,但欧洲大国不得不考虑苏俄的分量,尤其是在苏德关系迅猛发展之时。

1922年苏俄出席热那亚会议与苏德缔结《拉巴洛条约》使得苏俄开始大力干预欧洲国际关系。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20年危机”国际关系的转折点。

首先,美国由于关注于国内事务,因此外交路线又回到孤立主义的势头。

具体表现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美国提出不干涉主义(史汀生主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美国便通过了《中立法案》。

其次,苏联干预欧洲国际关系力度持续加强,具体表现是加大了融入欧洲凡尔赛秩序。

一方面,由于希特勒上台,苏德关系持续紧张,苏联需要有其他力量遏制法西斯。

另一方面,苏联提出集体安全思想,力图同英法等西方国家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关于缔结《东方公约》问题谈判及苏联加入国联,法苏互助条约、苏捷互助条约的缔结便可以证明。

最后,法西斯主义盛行一味寻求对外扩张,大有破坏欧洲均势格局的势头。

1939年大战爆发前夕,国际关系变化惊心动魄。

一方面,就欧洲国际关系而言,英德之间,苏德之间,英法苏之间展开了双边或多边谈判。

最后苏德达成妥协,大战一触即发。

另一方面,就亚太国际关系而言,由于日军在远东挑战苏联失败,“北进战略”受挫,而南进战略相应加强。

由此日本就盘算着要与苏联达成某种妥协,而南下挣脱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殖民地。

1939--1945年二战时期。

这场战争导致了欧洲国际政治中心地位的彻底****。

欧洲国家难以维系自己的国际关系运行。

而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在拯救欧洲均势的同时,又起到破坏欧洲均势的作用。

中年胜过在二战期间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确立了雅尔塔体系。

1945年—1991年雅尔塔体系时期。

一方面,1945--1947年为冷战酝酿时期。

首先,美苏意识形态差异。

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越是强大越感觉自己的社会制度优越。

其次,国家利益分歧。

两国在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土耳其伊朗日本等国家的问题分歧日益严重。

再次欧洲处于美苏两大国之间,使得欧洲成为两大国的“人质”。

再次两国地理环境的极大反差。

美国有两洋环抱,民族视野极其开阔。

俄罗斯民族处于众多邻国,冰川山脉沙漠包围之中,民族视野受到极大限制,但这个民族又有奔向大洋的劲头。

再次,两极格局形成造就了美苏两大国的对抗。

从国际关系史上看,每一场大国间的对抗时,便会出现两极格局式对抗。

再次,战争的破坏性越来越大,特别是原*子DAN的发明。

最后,美苏“安全困境”的不断恶化。

双方都有认为对方的行动是在针对自己的神经质。

另一方面,1947—1991年是冷战时期。

①1947—1953年冷战的第一次紧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冷战开始达到高潮。

而1950—1953年朝鲜战争是高潮中的高潮。

②1953--1956年,为冷战的第一次缓和时期,朝鲜战争接近尾声,斯大林逝世及苏联新领导人的上台出现的外交新气象,首先四大国缔结《奥地利国家条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

其次中苏美英法五国外长出席日内瓦会议,商讨朝鲜问题及印支问题。

最后,美苏英法四大国召开日内瓦首脑会议。

③1956---1962年冷战的第二次紧张。

首先,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大反斯大林,引起了东欧混乱。

美国等西方国家禅机插手东欧问题。

么苏两大国又开始紧张起来。

其次,同时双方在德国问题上加紧争斗,出现1958--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同时两国还在刚果事件中进行较量。

最后,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两国的对峙达到高潮。

④1962年—1979年为冷战第二次缓和时期。

首先,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两国意识到这场博弈并不是零和游戏,因此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便加紧了勾结。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在军备问题上的妥协,两国缔结了《部分核禁试条约》《核不扩散条约》,《外空间条约》《海床公约》《反导条约》。

另一方面,两国关于德国首都柏林问题达成妥协,缔结《西柏林协定》。

还有欧洲安全合作会议及中欧裁军会议的召开。

其次,两大阵营出现分别分化,一方面,欧洲出现了戴高乐主义和勃兰特“新东方政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内讧,出现中苏论战及军事冲突,苏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由于两大阵营棋局出现变化,出现了中美缓和和由此导致的美苏的缓和,中日建交。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不结盟运动兴起。

⑤1970—1985年冷战第三次紧张时期,1975年苏联干预安哥拉内战,缓和迹象开始退色。

苏联在第三世界大打出手,干预非洲之角战争,唆使印度肢解巴基斯坦。

怂恿越南入侵柬埔寨和推动和内推行反华政策。

1979年苏军出兵阿富汗,缓和便迹象毁灭。

里根入主白宫后推行“新遏制战略”,实行“星球大战战略”⑥1985—1991年为冷战第三次缓和时期及冷战结束时期。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外交新思维,大搞缓和。

1987年两国缔结《中导条约》。

苏联默认东欧剧变。

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崩溃。

国际关系进入后冷战时代。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英文翻译China 's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include: mutual respect for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sovereignty, mutual non-aggression , non-interference in each other's internal affairs , equality and mutual benefit, and peaceful coexist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