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3d99fd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d.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5d30c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c0.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课: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变化规律- 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3. 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4. 物质的变化类型和规律第二课: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的种类和分类3. 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4.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第三课:元素与化合物的符号- 目标:学会使用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表示物质- 内容:1. 元素符号的命名和规则2. 化合物分子式的命名和规则3. 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的应用第四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内容:1. 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的定义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3.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4.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第二节: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6课时)第五课: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目标:熟悉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合物的离子式和分子式表示2. 化合物离子的正负电荷表示第六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不平衡第七课: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目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内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特征2. 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3. 掌握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应用第八课: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与解答- 目标:学会应用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 内容:1. 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应用2. 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3. 化学方程式应用与解答的综合例题第三节:物质的三态和分子热机械理论(8课时)第九课:物质存在的三态- 目标: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和相应的转化规律- 内容:1. 固态的特征和性质2. 液态的特征和性质3. 气态的特征和性质4.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第十课: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 目标:了解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内容:1. 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思想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第十一课: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目标:掌握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和条件- 内容:1. 物质三态的转化条件和规律2.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规律3. 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4. 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第十二课:气体实际状态方程- 目标:了解气体实际状态方程和气体的特性- 内容:1.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区别2. 气体实际状态方程的表示和推导3. 气体特性对比和应用的实例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和能量(以上内容不完全,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的详细内容安排。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f3a392ec3a87c24128c413.png)
目录(人教版)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2)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2)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20)第三节化学键 (33)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39)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39)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46)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55)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62)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 (62)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75)第三节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 (88)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 (93)第四章化学与自然自然的开发利用 (89)第一节开发和利用金属资源与海水资源 (89)第二节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 (98)教案课题: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A Z X 和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知道元素、核素、同伴素的涵义;3、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核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重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难点培养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的构成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近似原子量原子AZ X3、阳离子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 -m阴离子b 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 二.核素、同位素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0ab2948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6f.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教案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酸碱中和反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原理;2. 掌握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3.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正确理解并运用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2. 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引入话题:通过简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思考:让学生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了解其发生的原理和特点。
二、讲解与实验操作 (35分钟)1.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实验展示酸碱指示剂在中和反应中的作用。
2.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包括溶液中酸碱的浓度计算和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三、总结与讨论 (10分钟)1.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操作的经验和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作业布置 (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鼓励拓展:鼓励学生拓展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d2b5ed886bec0975f565e210.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一)、质量数定义:符号:A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 10 18.998Na 12 22.990Al 14 26.982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总结和比较]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12 12 12 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带点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20 40 182、完成表2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 0 11 1 11 2 16 6 66 8 6 [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核素:同位素:[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
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2、Cl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⑴在形成的Cl2分子中,会有种不同的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⑵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却是35.5,这是为什么?[回答]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10c6f1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77.png)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无机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规则;2.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3.熟练掌握单质制备方法,了解氧化物和氢化物的性质;4.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1.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 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3.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规则。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示范操作。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化学元素?什么是化合物?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学习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讲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并进行必要的示例分析。
2.要求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三、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1.介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并进行实例操作。
3.要求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并完成相关练习。
四、学习单质制备方法和性质1.介绍单质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2.讲解氧化物和氢化物的性质,并进行必要的实例分析。
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单质制备方法和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五、学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1.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形成方式。
2.讲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并进行必要的实例分析。
3.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六、总结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单质制备方法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和示范操作,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同时,布置了相关作业,巩固和加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相关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16456f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4.png)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过程篇一[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x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结论[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在实验中要注意:(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03ce8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3.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为引入,引出乙烯的研究。
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初步了解乙烯的性质。
讲解乙烯的结构,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写结构式、电子式等,促进学生对有机物结构的认识。
介绍乙烯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沸点等,并重点探究乙烯的化学性质,如加成反应。
以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为例,通过实验现象说明问题,让学生掌握加成反应的条件选择和书写。
通过对比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条件选择和书写,让学生归纳烯烃的加成反应与烷烃的取代反应的不同。
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乙烯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乙烯用途的研究,让学生领会化学与生活的巨大联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是乙烯的结构和加成反应,难点是对比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的条件选择和书写。
教学方法包括创设情景、实验探究式教学法、研究小组讨论、交流等。
教学用品包括石蜡油、碎瓷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铁架台、酒精灯、试管、导管、滴管等。
学生认真观看,加深对加成反应的认识。
探讨加成反应的特点。
生1提到碳碳双键,从一个反应得出一类反应的特点,即加成反应。
生2补充了机理,即先断C=C双键及不饱和烃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的一个键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接着,学生开始思考问题,深入结构Flash展示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
在巩固加成反应的基础上,学生们练写出乙烯与H2、Cl2、HCl、H2O的反应方程式,但有些学生不知如何写出与H2O的反应。
教师提醒学生,加成反应类似化合反应,即成反应,先断键,后成键。
学生们认真听讲,加深对加成反应的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加成反应的特点,并讲解反应4,从水的结构明确加成,发散思维请学生总结烷烃取代反应与烯烃加成反应的不同。
通过类比研究方法加深学生对取代、加成反应的理解,对比知识,发散思维,说明烷烃取代反应、烯烃加成反应的不同。
教师提出一些反应,让学生思考如何鉴别甲烷和乙烯,巩固知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WORD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9d49b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1.png)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WORD版1. 前言本文档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的WORD 版。
该教学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研究效果。
2. 教学目标本教学案的教学目标如下:- 熟练掌握化学必修二的核心知识点;- 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教学内容本教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单元一:离子反应与盐类- 单元二:酸碱与盐的中和反应- 单元三:氧化还原与电化学- 单元四:化学能与化学反应动力学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学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框架;- 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原因,并进行集体讨论;- 解决问题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5.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本教学案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评价;- 测验和考试: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
6. 教学资源为了辅助教学,本教学案提供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 实验器材:根据实验内容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 多媒体:根据需要使用多媒体教具辅助教学。
7. 教学计划本教学案按照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具体安排请参考附件中的教学计划表格。
8. 结语希望本教学案能够对教师们进行化学必修二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学生能够在化学研究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和进步。
> 注意:本文档为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学案的WORD版,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eb9d2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a7.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能依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章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挨次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一起看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欢迎查阅!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章,能用以上规章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 能依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章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挨次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老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学问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凹凸(幻灯片展现)【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其次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凹凸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沟通与争论】(幻灯片展现)【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头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状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5257eb01f69e31433294f5.png)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2、了解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有关周期表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周期表的结构;周期、主族序数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有100多种元素组成,这些元素性质不同,有的性质活泼,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有的性质不活泼,不易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等等。
为什么他们性质不同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今天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提问]:投影元素周期表,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了多少种元素[学生回答]:112种,那么元素周期表是谁发现呢[指导阅读]:门捷列夫图象[思考与交流]:为什么这个表要称为元素周期表呢对“周期”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回答]:[讲解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1636页解释,“事物在运动、变化的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征多次、重复出现,一个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讲解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通过分类归纳,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创了化学历史新纪元;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讲解]: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思考与教流]: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2.认真分析、观察原子结构上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编排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faeba92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9.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工作方法第一节:化学的研究对象1. 确定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种类及其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3. 了解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化学的工作方法1. 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探究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第一节: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1. 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方程式的写法。
第二节:化学反应速率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
2. 学习利用实验数据研究化学反应速率。
第三节:化学平衡1. 了解化学平衡的条件和特征。
2. 掌握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和确定化学平衡的方法。
3. 学习运用Le Chatelier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第三单元: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过程。
第二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电极反应1.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在电解质溶液中的电极反应。
2.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化学现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方法。
第四单元:离子反应第一节:离子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1. 了解溶液中的电离和电导性。
2. 掌握酸、碱、盐离子溶液的电导性及其实验表现。
第二节:离子反应的基本过程1. 学习酸碱中离子反应的基本过程。
2. 探究酸碱滴定中的离子反应。
第三节:硅酸盐溶液的电导性1. 了解硅酸盐溶液的电离和电导性。
2. 学习硅酸盐溶液的反应特点和实验方法。
第五单元:化学计量第一节: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1. 了解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2. 掌握物质的量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原理。
第二节:质量守恒定律1. 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实验。
第三节:摩尔反应1. 了解摩尔反应及其计算方法。
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b229d7dc4afe04a1b071de90.png)
高中化学必修 2 人教版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一 ) ------ 原子结构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 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1 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 (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近似原子量A 1212,【讲解】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Z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 X 原子,如6C表示质量数为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的碳原子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质量数——A核电荷数——Z X ——元素符号(核内质子数)a ——代表质量数;请看下列表示b ——代表质子数既核+ d电荷数;ac+ c ——代表离子的所带电X e荷数;bd ——代表化合价e ——代表原子个数质子Z 个原子核中子(A-Z )个A原子Z X核外电子Z 个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3、阳离子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阴离子b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二 . 核素、同位素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H 的原子有以下三种氢元素原子核原子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 Z)中子数( N)(A ZX)10氕11H11氘21H12氚31H1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必修二
![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5d0fd758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f.png)
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必修二1. 知识与能力:学习化合物名的表示方法,掌握化学式的确定方法,掌握化合物的离子式和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和计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合物名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的确定方法、离子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的命名、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化合物名的表示方法。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化合物名的表示方法:根据元素名称及其化合价数的不同,我们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名称。
如氯气(Cl2)、氢气(H2)。
2. 化学式的确定方法:根据化合价数的原则以及原子量的知识,我们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
如氧化钠(Na2O)、氧化铝(Al2O3)。
3. 离子式的计算方法: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数,我们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离子式。
如氯化钠(NaCl)、硫酸铵(NH4)2SO4。
4.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个数,我们可以计算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如硫酸铵(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32+16*4)*2=132。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利用化学式和离子式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得出不同化合物的化学式和离子式。
2. 让学生计算实验中得到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练习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2. 讨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
2. 了解一些家用化学品的化学名称,并写出其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合物的名字和化学式之间的关系,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930d6d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bf.png)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消费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及理论联络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表达了化学反响速率和平衡挪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消费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消费条件。
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响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此根底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进步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两个讨论的根底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消费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详细地分析^p 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
此外,还结合合成氨消费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消费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进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根底上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响,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进步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响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影响的结果。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0794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9.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2. 化学原理: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氧化还原等。
3. 化学实验:酸碱中和、电解质、气体实验等。
4. 化学分析: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2. 实验法:通过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实验器材和物质,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的认识。
3. 实验: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
4. 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5. 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2. 口头表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展示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的基本框架和要点,请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人教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人教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d7f82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a0.png)
人教高中必修二化学教案
主题:化学基础知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化学元素的分类;
2. 掌握原子的核心结构和电子排布规律;
3.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4.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和相关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周期表的应用;
难点:原子核和电子排布规律的理解。
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元素的分类和周期性规律;
2. 实验教学,展示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实验方法;
3. 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实物展示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了解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并讨论其应用价值。
二、讲解: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壳层等,引导学生了解电子排布规律。
三、实验:进行相关实验,如用化学试剂检测元素存在等,引导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
用和实验方法。
四、讨论:就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元素和周期性规律展开讨论,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
思考和交流。
五、总结: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和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元素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72e7d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3.png)
2023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一、教材该部分内容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乙醇”这一部分涉及的内容有:乙醇的物理性质、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的结构。
在教学时要注意从结构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对乙醇的认识,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二、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乙醇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乐于去探究物质的奥秘,因此本节课从科学探究和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
通过这样的设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烃的衍生物;认识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能说出乙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写出乙醇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通过乙醇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
【难点】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
(过渡: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过渡: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在好的教学设计中应用,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明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以“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为话题,请学生谈一谈他们的想法,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63dbcb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c.png)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
课题: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理解速率常数和速率方程的概念。
4.能够运用速率方程解题分析。
【教学重点】
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了解速率常数和速率方程的概念。
2.运用速率方程解题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化学反应速率实验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发生化学反应的,以及反应速率与物质浓度、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学习:
1.学生听取教师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讲解,并记录重点内容。
2.教师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对每个因素进行详
细解释。
三、探究: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机理。
四、总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速率常数和速率方程的重要性。
2.学生针对速率常数和速率方程进行复习,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相关知识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引入、学习、探究、总结和作业五个环节,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理解和探究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同时,设置了相关作业,提醒
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篇一: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高中化学必修2全部教案第一章本章概况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
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
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
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
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
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第3节化学键 2课时本章复习 2课时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掌握周期表的结构;2、初步掌握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认识周期表的结构;2、自主探究:探究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史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1、周期表的结构;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镊子、小刀、滤纸、火柴、玻璃片、蓝色钴玻璃、小烧杯、酚酞试液、na、k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门捷列夫事迹介绍]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门捷列夫吗?他是干什么的?他的最伟大成就是什么?生(齐声):知道!他是俄国伟大的化学家,他的伟大成就在于绘出了元素周期表,发现了元素周期律。
师:非常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 [板书]一、元素周期表师:结合刚才我们观看的门捷列夫事迹介绍,请同学们看书,并思考。
1、门捷列夫开始是按照什么作为标准来排列元素的? 2、现在的周期表编排的依据是什么? 3、哪种依据更科学呢?生:看书、讨论师:巡视生1:一开始,门捷列夫对元素排列的依据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生2:现在编排的依据是核电荷数。
生3:以核电荷数为依据更科学些—感觉是吧。
师:关于第3个问题,学习完本节内容之后,我们就会得出答案。
[多媒体播放:元素周期表]师[多媒体播放,11 na各数字的含义] 22.99 师:初中我们已知道原子的组成。
[播放:原子组成示意图]知道原子是不显电性的,现在又出现了“原子序数”,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关系怎样?师: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数一下na、c、o 三种原子中的质子数、电子数。
生:它们之间有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师(指幻灯片—元素周期表):请同学们认真分析、研究这张表看看(1)它有什么排列规律?有什么特点?(2)有多少横行,多少纵行?(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是否相同?生(讨论):师(巡视):倾听同学们的意见生1:表排列比较乱——长短不一。
而且表中各元素颜色也不一样。
生2:有7个横行,18个纵行生3:每横行、纵行所含的元素种类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师(微笑):同学们观察很仔细,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什么叫周期?什么叫族?表中a、b、o的含义是什么?[多媒体展示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1、周期表周期三个短周期四个长周期主族族副族Ⅷ o族[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 Ⅷ族、零族介绍] [例题剖析][例1].国际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在1989年做出决定,把长式周期表原先的主、副族及族号取消:从左至右改为第1~18列,碱金属族为第1列,稀有气体为第18列.按这个规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15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为r205 b. b.第2列元素中肯定没有非金属元素 c.第17列元素的第一种元素无含氧酸 d. d.第16、17列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教师精讲] 据题中所给信息,对周期表族序号重新排列,但内容不变,因此,要熟悉原周期表结构,在原表中分析各选项是否正确。
[例2].(2002年上海)有人认为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i a族的氢元素,也可以放在Ⅶa族,下列物质能支持这种观点的是……………………………………( )a.hf b.h30 c.nah d.h202[教师精讲] 本题属较简单的信息题,利用信息,综合分析,可以求解;但是,有时对信息未理解,或理解不透彻,不妨试一试排除法,因为,选择题的特点就是提供了四个选项。
利用排除法可减化思考过程,提高正确率。
因此,同学们在解题时,要注意训练一题多解。
答案:c师:在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na的性质,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客观是微观的体现。
现在让我们从原子结构这一微观角度来研究微观结构与客观性质的关系。
[板书]: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 1、碱金属元素师:请同学们看书p5,科学探究,并完成该表。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na、k在空气中燃烧]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
[实验二:na、k与h2o反应]请两名学生上台,在教师指导下,同时演示k、na与水反应。
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并写出方程式表(一)na、k与o反应+表(二)请同学们看书p6—p7。
(多媒体展示:结论①②)师:碱金属不仅在化学性质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物理性质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及表1-1推导出碱金属特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知识拓展]元素金属性判断依据: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
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化水物碱性强弱。
碱性越强,则原金属单质的金属性越强。
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氧化性强弱判断。
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单质金属性越强。
[测题剖析] 【例题剖析】【例3】有某碱金属的单质和其氧化物的混合物1.98g,加入适量的水使成为氢氧化物后,得到氢氧化物为2.76g。
求原来混合物中的碱金属的种类,和其单质、氧化物的质量各多少克?课堂小结本节课是我们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的开始,请同学熟记表的结构,通过na、k性质比较,初步理解原子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形成利用实验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
布置作业:教材:p11、t11、t12。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上网或查阅其它资料,了解门捷列夫原始周期表排列形式,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2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卤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了解核素、同位素、质量数等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归纳、比较法:归纳总结卤族元素性质;2、自主探究:探究卤素性质递变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质量数、同位素、核素的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试管、烧杯、胶头滴管。
新制饱和氯水、nabr溶液、ki溶液、ccl4、苯、溴水。
[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周表的结构,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画出一、二、三短周期表的示意图。
[实物投影:2份同学的作业]请几位同学点评存在的问题。
[推进新课]师:在主题1中我们已经学过氯气的性质,请同学们画出cl原子结构示意简图。
并在周期表中找到氯元素所在的位置,卤族元素包含哪几种元素?生:看书。
翻阅周期表。
师:借鉴上节课推导碱金属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方法,结合已学过的氯元素的性质,根据教材提供的卤素的原子结构,请同学们推测氟、溴、碘的可能性质,并比较与cl2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生思考分析,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可以通过实验验证。
[知识拓展][多媒体播放:元素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
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
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元素非金属性也越强。
4.置换反应师:请同学们看书p8,卤素单质与h2反应,总结出变化规律。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表[实物投影仪投出表格,内容先用纸盖上] 表(一)卤素单质与h反应师: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证明k、na的金属性较弱,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证明cl2、br2、i2的非金属性强弱。
实验1-1:教师演示,请同学认真观察,完成下表:表(二)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同主族元素,从上→下,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元素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篇二:高一化学必修2 乙烯教案】【篇三: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三) 元素周期表与碱金属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四) 卤族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