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
高中化学必修2精品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2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法。
3. 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4. 学会分析并预测化学反应的产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化学方程式表示法。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反应瓶、试管、试剂实验原料:氢气、氧气、氯气、铁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有哪些特点?二、讲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10分钟)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3. 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实验一:氢气与氧气的反应2H₂(g) + O₂(g) → 2H₂O(g)2. 实验二:铁片与氯气的反应Fe(s) + Cl₂(g) → FeCl₃(s)四、讨论分析(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产物形成的原因,并预测其他可能的化学反应。
五、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相应的习题。
2. 总结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并列举相关实例。
3. 搜索并了解其他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果。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精选5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判断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4.辨析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养比较、类比、归纳和演绎的能力。
5.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
三、设计思路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引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些反应进行判断,从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区别,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应引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继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来判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应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媒体]2Na+Cl2=2NaCl2Fe+3Cl22FeCl3H2+Cl22HClCl2+H2OHCl+HClOCa(ClO)2+CO2+H2O=CaCl2+2HClO2HClOO2↑+2HCl[练习]学生自己进行判断,或可小组讨论、分析。
[叙述]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在反应前后的化合价。
[思考与讨论]学生解决下列问题: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决定的呢?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变化?3.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4.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叙述]讲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二全部教案
第一课: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反应速率的方法,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3. 反应速率和反应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玻璃烧杯、试管、搅拌棒等。
2. 实验材料: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等。
教学过程:
1. 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进行实验观察反应速率的变化。
2. 讲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题目训练。
3. 分析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和展示实验数据。
4.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理解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其原因,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4课时)第一课: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目标: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变化规律- 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3. 物质的宏观和微观特征4. 物质的变化类型和规律第二课: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内容:1. 元素的定义和性质2. 元素的种类和分类3. 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4. 元素和化合物的关系第三课:元素与化合物的符号- 目标:学会使用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表示物质- 内容:1. 元素符号的命名和规则2. 化合物分子式的命名和规则3. 元素符号和化合物分子式的应用第四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目标: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内容:1. 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的定义2. 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3.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4. 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应用第二节: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6课时)第五课: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目标:熟悉化合物的化学式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合物的离子式和分子式表示2. 化合物离子的正负电荷表示第六课: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目标: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不平衡第七课: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目标: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 内容:1. 了解化学反应的平衡特征2. 熟悉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3. 掌握简单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法则应用第八课:化学方程式的应用与解答- 目标:学会应用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 内容:1. 化学反应类型和方程式应用2. 化学方程式解答问题的基本步骤3. 化学方程式应用与解答的综合例题第三节:物质的三态和分子热机械理论(8课时)第九课:物质存在的三态- 目标: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和相应的转化规律- 内容:1. 固态的特征和性质2. 液态的特征和性质3. 气态的特征和性质4. 物质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第十课: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 目标:了解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内容:1. 分子热机械理论的基本思想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和应用第十一课: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 目标:掌握物质三态之间的转化规律和条件- 内容:1. 物质三态的转化条件和规律2. 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规律3. 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4. 固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规律第十二课:气体实际状态方程- 目标:了解气体实际状态方程和气体的特性- 内容:1. 理想气体和非理想气体的区别2. 气体实际状态方程的表示和推导3. 气体特性对比和应用的实例第二单元:化学反应和能量(以上内容不完全,具体内容请参考教材)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册完整教案》的详细内容安排。
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教案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二的教案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酸碱中和反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及原理;2. 掌握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3.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2.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能正确理解并运用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2. 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结果。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引入话题:通过简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思考:让学生讨论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了解其发生的原理和特点。
二、讲解与实验操作 (35分钟)1.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并通过实验展示酸碱指示剂在中和反应中的作用。
2.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包括溶液中酸碱的浓度计算和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导。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数据。
三、总结与讨论 (10分钟)1. 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
2. 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操作的经验和观察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四、作业布置 (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习题,巩固对酸碱中和反应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鼓励拓展:鼓励学生拓展阅读相关文献,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能。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中在原子核内,核外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就叫做质量数。
[板书]一、原子结构(一)、质量数定义:符号:A计算式: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应用:用质量数表示某种原子[思考]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科学探究]:1、填写下表,总结A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原子质子数(Z)中子数(N)质子数+中子数(A)相对原子质量F 10 18.998Na 12 22.990Al 14 26.982质量数(A) === 质子数(Z)+ 中子数(N)2、原子形成离子之后构成原子的微粒哪些发生了变化?如何改变?质量数呢?[总结和比较]和中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和电子数。
[随堂练习]:1、完成表格1符号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电子数12 12 12 A:质量数Z:质子数N:中子数带点微粒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的计算20 40 182、完成表2元素符号原子符号核电荷数中子数电子数1 0 11 1 11 2 16 6 66 8 6 [过渡]精确的测定结果表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例如表2中。
把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就各为一种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板书](二)、核素和同位素核素:同位素:[思考与交流]:元素、核素、同位素的不同和联系。
在周期表中收入了112种元素,是不是就只有112种原子呢?2、Cl元素有两种天然同位素、。
⑴在形成的Cl2分子中,会有种不同的分子,它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⑵从原子的组成看,原子的质量数均为整数,但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却是35.5,这是为什么?[回答]同位素有的是天然存在的,而且相互间保持一定的比率。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就是按照各种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2化学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单元无机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规则;2.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3.熟练掌握单质制备方法,了解氧化物和氢化物的性质;4.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1.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 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3.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命名和写式规则。
教学方法:讲授结合实例分析、示范操作。
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化学元素?什么是化合物?2.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学习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讲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并进行必要的示例分析。
2.要求学生自学相关知识,并完成相关练习题目。
三、学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1.介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概念。
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并进行实例操作。
3.要求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填写方法,并完成相关练习。
四、学习单质制备方法和性质1.介绍单质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2.讲解氧化物和氢化物的性质,并进行必要的实例分析。
3.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单质制备方法和氧化物、氢化物的性质。
五、学习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1.介绍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定义和形成方式。
2.讲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性质,并进行必要的实例分析。
3.要求学生初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
六、总结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2.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以及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和单质制备方法等内容。
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结合实例分析和示范操作,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同时,布置了相关作业,巩固和加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相关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
高中化学必修2教案【优秀7篇】篇一:教学过程篇一[新课导入]首先让学生观看人类开发和利用能源的录像、图片等,或提出一个有关能源的社会实际问题进行讨论→进入实际应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所释放出的能量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意义。
[板书]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学生实验]课本实验2-1[思考]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铝片?[学生思考回答]因为铝片表面有氧化膜,它阻止铝片与酸的接触,使反应不能进行。
[分组探究]实验中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热量变化,那我们应换什么方法去了解热量变化呢?[学生思考]讨论出多种方案,同时纪录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x 眼睛看到的现象用手触摸的感觉用温度计测量的数据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6mol/L的盐酸溶液向含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插入用砂纸打磨光的铝条结论[演示实验]课本实验2-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1、为什么要将八水氢氧化钡晶体磨成粉末?2、为什么混合后要立即用玻璃棒搅拌?3、反应后有什么气体产生,应如何处理?[学生探究]根据实验现象完成下面表格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将晶体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搅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有NH3气生成用手触摸烧杯下部感觉烧杯变凉反应吸热用手拿起烧杯烧杯下面的带有几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烧杯底部反应吸收热量使体系温度降低,使水结成冰将粘有玻璃片的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上一会儿再拿起玻璃片脱离上面烧杯底部冰融化反应完后移走烧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观察反应物混合物成糊状有水生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上述反应: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演示实验]实验2-3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要点]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在实验中要注意:(1)三组实验所处条件要相同,如使用的仪器、外界环境中温度和压强要相同;(2)三组实验酸和碱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证生成水的量相同;(3)控制相同的反应时间。
高中新教材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新教材化学必修二教案学科:化学
年级:高中
课时:第二课时
教材:必修二
课题:化学键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种类。
2. 掌握化学键的成因和特点。
3. 能够运用化学键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和性质。
教学重点:
1. 化学键的定义和分类。
2. 化学键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共价键和离子键的区别。
2. 理解金属键的特点和形成。
教学准备:
1. 教学投影仪和PPT课件。
2. 实验器材和物质。
3. 学生板书工具和笔记。
4. 课堂互动游戏。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化学键是物质中原子间的联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学习化学键(15分钟)
a. 通过PPT介绍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的概念和特点。
b. 讨论不同类型的化学键的成因和作用。
3. 实验操作(20分钟)
a. 分组完成一些化学键相关的实验,如共价键的形成、离子键的制备等。
b. 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总结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
4. 巩固提升(10分钟)
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并完成一些练习题。
5. 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回顾,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键的概念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区分不同类型化学键的成因和作用。
实验操作的设置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了他们对化学键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探讨化学键在化学反应和性质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
X 质量数 —— A
核电荷数 —— Z
——元素符号
(核内质子数)
请看下列表示
a——代表质量数; b——代表质子数既核
核外电子
Z个
3、阳离子 aWm+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
书
阴离子 bY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
设
二.核素、同位素
计
1、定义:
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原子)互为同位素。
【回答】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
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电子
在核外空间的运动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板书】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投影】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原子结构
1. 原子核的构成 核电荷数(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 2、质量数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知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
识
原子核
质子 Z 个
结
构
中子 (A-Z)个
与 板
பைடு நூலகம்
原子 AZX
教案
课题: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 1 页 共 127 页
授课班级
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全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教案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
科目:化学
年级:高中,必修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时:第一课时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与影响因素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能够描述化学反应的速率如何计算。
2. 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能够阐述影响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3. 能够运用速率方程式和实验数据分析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内容:
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 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讨论为什么有些反应速率快,有些反应速率慢。
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讨论影响速率的因素。
总结:总结影响速率的因素,并介绍如何计算反应速率。
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加深对速率的理解。
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答题评价学生对速率的掌握程度。
拓展:引导学生探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分析其原因。
板书设计:
化学反应速率
1. 定义
2. 影响因素
- 温度
- 浓度
- 表面积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并自主研究其他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探索。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导语】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控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
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
作者高一频道为莘莘学子整理了《高一年级化学必修二教案》,期望对你有所帮助!【篇一】一、教学背景(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干的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知识;并不特别要求去寻求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迁移。
(二)教材分析《甲烷》内容挑选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的有关内容,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它的知道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知道,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初中化学就介绍了甲烷的燃烧反应和一些主要的用处,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也介绍了部分物质结构的知识,为学好本节内容提供了条件条件。
本节课将主要介绍以甲烷为代表的烃的分子结构、性质和主要用处,以及它们的性质与分子结构的关系,让学生掌控好甲烷这一节的知识,能为学生学习烃及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甲烷的存在、物理性质、用处。
2.掌控甲烷分子的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
3.掌控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稳固、取代反应、氧化反应、高温分解)。
4.知道取代反应的概念。
进程与方法:1.通过视察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模型、观看甲烷产生取代反应的多媒体模拟反应历程,增强学生对甲烷分子空间构型这类抽象的知识的知道,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2.在重点掌控甲烷化学性质的进程中,逐渐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并学会迁移运用。
3.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内容和方法,初步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人教版_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高中化学必修 2 人教版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 ( 一 ) ------ 原子结构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 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 1 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 (Z) ==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 A) = 质子数( Z)+ 中子数( N)==近似原子量A 1212,【讲解】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ZX 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 的具体的 X 原子,如6C表示质量数为原子核内有 6 个质子的碳原子表示原子组成的一种方法质量数——A核电荷数——Z X ——元素符号(核内质子数)a ——代表质量数;请看下列表示b ——代表质子数既核+ d电荷数;ac+ c ——代表离子的所带电X e荷数;bd ——代表化合价e ——代表原子个数质子Z 个原子核中子(A-Z )个A原子Z X核外电子Z 个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3、阳离子aW 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阴离子bY 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 n二 . 核素、同位素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H 的原子有以下三种氢元素原子核原子名称元素符号质子数( Z)中子数( N)(A ZX)10氕11H11氘21H12氚31H1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
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
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二教案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区分它们的特征。
2.掌握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3.能够利用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表示元素。
教学重点:1.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与特征。
2.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的定义与应用。
教学难点:1.元素周期表的了解与运用。
2.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运用。
教学资源:1.教科书《高中化学必修二》2.学生实验器材:元素周期表、常见元素模型、笔记本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并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引出今天的话题:“元素与化合物”。
2.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元素与化合物的区别与特征。
二、讲解(20分钟)1.讲解元素的概念及性质,引导学生分辨元素与化合物。
2.介绍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的定义和用法。
3.解释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分类与周期性规律。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安排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找出其中某些元素的符号和原子序数。
2.让学生观察常见元素的模型,加深对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印象。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应用。
2.布置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元素及周期表的掌握情况。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元素与化合物的概念。
2.拓展学习,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元素的发现历史及周期表的发展过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元素与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深入理解,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关联,提高化学学科的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必修二
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案必修二1. 知识与能力:学习化合物名的表示方法,掌握化学式的确定方法,掌握化合物的离子式和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和计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化合物名的表示方法、化学式的确定方法、离子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反应得到的化合物的命名、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化学式的表示方法,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化合物名的表示方法。
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化合物名的表示方法:根据元素名称及其化合价数的不同,我们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名称。
如氯气(Cl2)、氢气(H2)。
2. 化学式的确定方法:根据化合价数的原则以及原子量的知识,我们可以确定化合物的化学式。
如氧化钠(Na2O)、氧化铝(Al2O3)。
3. 离子式的计算方法: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数,我们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离子式。
如氯化钠(NaCl)、硫酸铵(NH4)2SO4。
4.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及其个数,我们可以计算出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如硫酸铵(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32+16*4)*2=132。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利用化学式和离子式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得出不同化合物的化学式和离子式。
2. 让学生计算实验中得到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练习化合物的命名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2. 讨论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练习册上相关练习题。
2. 了解一些家用化学品的化学名称,并写出其化学式和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合物的名字和化学式之间的关系,掌握化学式的表示方法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全集24课时)【强烈推荐
2)用锥形瓶进行实验,瓶中先放酸液,后同时投放等量镁片,然后迅速套上汽球,观察现象。
3)分两部分讨论,从定性角度分析强弱电解质的区别与表现。
项目
1mol/L HCl
1mol/L HAc
溶液的pH
与足量镁条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比较
与足量镁条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比较
与镁反应速度的比较
分析得结论:由于盐酸中,醋酸根离子浓度增大,结合了部分氢离子,使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下降,与镁反应产生气泡的速度下降,剧烈程度减缓。
归纳得结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
四、弱电解质的可逆电离过程的应用
利用化学平衡的v-t图描述CH3COOH在水中的电离情况.在CH3COOH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对CH3COOH的电离平衡各有什么影响CH3COOH CH3COO-+H+
科目
化学
年级
高二
班级
时间
年月日
课题
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
2、能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酸碱电离理论。
3、认识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掌握推理、归纳、演绎和类比等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识到整个自然界实际就是各类物种相互依存、各种变化相互制约的复杂的平衡体系.
重点
电离平衡
难点
酸碱电离理论。
教学过程:
一.铺垫:
1.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是用哪一种酸除铁钉的铁锈?
2.如果上述两种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除水垢,常用盐酸还是醋酸?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7篇)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1 知识目的使学生理解如何应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选择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学生理解应用化学原理选择化工消费条件的思路和方法。
才能目的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及理论联络实际的应用才能和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
情感目的通过学生领悟理论知识对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使学生树立理论和理论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并通过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本节教材表达了化学反响速率和平衡挪动原理等理论对工业消费理论的指导作用,同时在运用理论的过程中,也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等知识,并考虑合成氨消费中动力、设备、材料等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合成氨的消费条件。
第二部分是拓宽思路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
在第一部分内容中,教材针对合成氨的反响是一个放热的、气体总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响,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讨论为使合成氨的化学反响速率增大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此根底上,又据实验数据讨论为进步平衡混合物中的含量所应采取的方法。
在两个讨论的根底上,教材又结合合成氨消费中动力、材料、设备、催化剂的活性等实际情况,较详细地分析^p 了合成氨时压强、温度、催化剂等的选择情况。
此外,还结合合成氨消费过程示意图,简单提及浓度等条件对合成氨消费的影响,以及原料的循环使用等问题,以使学生理解合成氨条件的选择应以进步综合经济效益为目的。
第二部分教学在第一部分的根底上讨论合成氨的开展前景,拓宽学生的思路,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更多地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训练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第一部分“合成氨条件的选择”的教学:1.提出问题:针对合成氨的反响,首先需要研究如何在单位时间里进步的产量,这是一个化学反响速率问题。
2.复习提问: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响速率影响的结果。
高中优秀化学教案必修2
高中优秀化学教案必修2
课题:化学反应速率
教学内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因素、速率方程、反应级数和反应速率常数等内容。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速率方程的确定和反应级数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了解,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
目标。
二、讲授(30分钟)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定义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3.速率方程的确定方法
4.反应级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5.反应速率常数的计算
三、练习(20分钟)
1.让学生完成一些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四、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资料:化学教材、习题集、实验器材。
教学建议: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多个方面,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并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
2. 化学原理: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学反应、氧化还原等。
3. 化学实验:酸碱中和、电解质、气体实验等。
4. 化学分析: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2. 实验法:通过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实验器材和物质,引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解:介绍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的认识。
3. 实验: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
4. 讨论: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5. 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拓展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发展。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
2. 口头表达: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演讲,展示其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练:通过课堂练,检测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全套教案》的基本框架和要点,请根据具体教学需求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高中人教版教案化学必修二
高中人教版教案化学必修二
课题:化学必修二-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目标:
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区分氧化还原反应和其他化学反应;
2. 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让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性。
二、概念讲解
1. 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案例分析
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四、实验操作
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体会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
五、课堂讨论
让学生讨论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思维的拓展。
六、练习与巩固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八、总结反思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验操作使学生积累了实践经验,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1教学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
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2【教材版本】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课标分析】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从化学键入手,说明化学健与能量的密切联系,揭示了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然后分析了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储存与吸、放热的关系,为后面“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教材通过三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形式,引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术语。
第三部分,教材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图文并茂的说明了生物体内生命活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认识化学技术在其中的重大,甚至关键的作用。
通过化学能与热能的学习,学生将对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的作用与贡献有初步认识;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这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与情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学习者是高中一年级学生,通过在初中的学习,他们对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这一现象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
在这堂课中他们要初步明确产生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什么,就是要求他们要从感性认识升级为较为理性的认识,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化学键的概念,而在上一章他们刚刚学习过,所以接受本堂课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比较轻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2、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吸放热反应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挥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质疑、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的能力;2、有参与化学活动的热情,将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树立正确的能源观;【教学重点】用化学键、物质总能量大小、物质稳定性来解释和判断吸、放热反应。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理性思考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深层微观本质。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3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深化对化学反应的本质认识;2、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时间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时间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难点: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原因教学过程:[提问]从物质结构(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讲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组成微粒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也就是说,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例如,在2HBr+Cl2=2HCl+Br2反应中,H—Br、Cl—Cl断裂,形成H—Cl、Br —Br。
[板书]二、化学反应的实质及条件:1、化学反应就是旧键断裂、新键形成的过程。
[提问]上述反应中,H—Br、Cl—Cl的断裂是否是自发产生的呢?[学生思考讨论][讲解]分子中化学键并不会自发断裂的。
只有分子间相互碰撞,化学键才可能断裂,反应才能发生。
[板书]2、反应物微粒间的碰撞是发生反应的先决条件。
[提问]是否所有的的碰撞都能使化学键断裂、化学反应得以发生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讲解]分子间的碰撞与打篮球相似。
正如图2-2所示。
图(1)表示能量不够;图(2)表示虽能量足够,但是没有合适的取向;图(3)则表示有足够的能量和合适的取向,于是发生有效碰撞。
[板书]3、必须是有效碰撞才能发生反映。
有效碰撞的条件是:1)微粒要有足够的能量;2)有合适的取向。
4、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
[讲解]由于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时,化学反应才能发生。
因此,改变反应体系中的活化分子数目,就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
接下来一起研究外界条件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引起速率改变的原因。
[板书]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完成实验2-2][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总结现象]加入1mol/L盐酸的试管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加入0.1mol/L 盐酸的试管气泡很慢。
[提问]根据这一现象,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并归纳][教师讲解]浓度大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比浓度小的盐酸与大理石反应的速率大。
因此,由此实验推知,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设问]该结论是否适合所有的化学反应?请同学们继续完成下列实验。
补充实验:往装有1ml的0.05mol/LNa2S2O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ml0.10mol/L、0.50mol/L的H2SO4(尽量做到同时加入)[学生完成实验,并汇报现象][讲解]浓度大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后先有沉淀产生;而浓度小的硫酸与Na2S2O3混合时产生沉淀的现象要来得慢。
由此可以证明,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小结]1、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提问]为什么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学生先思考讨论][讲解并板书]原因: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增多,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加快。
[思考]某一密闭反应体系中有如下反应:N2+3H2==2NH3。
现往体系中再充入一定量的N2、H2,该反应的速率将有何变化?[学生思考回答][讲评](内容略)[提问]如果对上述反应体系进行压缩,反应速率是否回改变?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压缩体积,使得反应体系内的压强增大。
这一过程如图2-4所示。
压强增大一倍,其体积将缩小至原来的一半,而体系内分子的数目保持不变,因此其结构也就使得单位体积中的分子数增加一倍,换句话说,就是各物质的浓度增大一倍。
浓度增大,反应速度也就增大。
[小结并板书]2、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增大。
实质:压强改变,引起浓度的改变。
适用范围:仅适用与体系中有气体物质的反应。
[讨论]往上述反应体系中充入适量的He,体系的压强如何改变?反应速率是否改变?为什么?[学生讨论][讲评]充入He,体系的压强增加。
但是,体系压强的改变并未引起各物质浓度的改变,因此反应速率将不会发生改变。
请同学们特别要注意:对于压强的改变,只有引起反应体系中物质浓度的变化才对反应速率产生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巩固练习]1、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体系中发生反应:N2+3H2==2NH3。
现采取下列措施:(1)往体系中充入一定的氢气;(2)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氮气;(3)往体系中充入一定量的He;(4)压缩容器使体积变小。
哪些措施能够使反应速度增大?为什么?2、讨论:乙炔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的温度较在氧气中燃烧时火焰的温度更低,原因是什么?[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内容;人教版高一化学教案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