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中药性味归经功效归纳
《中药学》必背重点
期末试1.苦寒败胃名词解释:药物苦寒性大,一方面燥湿力强,过服易伤胃阴;另一方面清热力大,过服易伤中阳(胃气),喜湿勿燥;2.祛风湿药名词解释: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3.结合陈皮的药性,阐述其功效与主治病证。
【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肺、脾经。
【功效】理气调中,燥湿化痰。
【主治病证】(1)脾胃气滞之脘腹胀满或疼痛、嗳气、恶心呕吐。
(本品辛行温通,有行气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因其苦温而燥,故寒湿阻中之气滞最宜。
辛香而行,善疏理气机、调畅中焦而使之升降有序。
)(2)湿浊阻中之胸闷腹胀、纳呆便溏。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3)痰湿壅肺之咳嗽气喘。
(本品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且辛行苦泄而能宣肺止咳,为治痰之要药。
)4.相畏:两药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如半夏畏生姜。
5.试比较羚羊角、钩藤、天麻任选两药说明其性能、功效、主治病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钩藤、天麻共同性能:均有平肝熄风、平肝潜阳之功,均可治肝风内动、肝阳上亢之证。
各自性能:①钩藤:性能性凉,轻清透达,长于清热熄风,主治病症:用治小儿高热惊风轻证为宜;②天麻:性能甘平质润,清热之力不及羚羊角、钩藤,主治病症: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且能祛风止痛,用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等。
6.黄连、车前子、白术均可治疗泄泻,它们的作用机理和主治病症有何不同?上述药物均可用于治疗泄泻,但药物性能及功效均有不同因此临床应辩证选药。
黄连是临床治疗泻痢之常用药,因苦寒之性尤甚,功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主要适于湿热或热毒蕴结胃肠导致腹痛泄泻或下痢脓血等症。
车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渗湿,分清浊而止泄泻,用之治疗水湿或暑湿留驻胃肠所致大便泄泻。
白术苦甘温,功能健脾燥湿利水,为治疗脾虚诸症的要药,适于脾气虚弱,水湿不能健运导致的腹胀便溏。
补骨脂辛苦温,功能补肾助阳,暖脾止泻,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久泻不止或五更泻。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引言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学科,在中医药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药学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中药炮制技术、中药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文将对中药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中药学的视角。
概述中药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中草药及其制剂以及药物学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中药的源流、性味归经、功效与毒性、配制工艺和药材质量控制等内容。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中草药资源、推动中草药产业的发展以及提高中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一、中药的分类与性味归经1. 药用植物分类:中草药可以根据植物的分类进行划分,如草本植物、木本植物、藤本植物等。
不同植物的性质和药效也有所区别。
2. 药性与药味:中草药的性味是指草药的药性和滋味。
草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等,药味则包括苦、甘、辛、酸、咸等。
3. 归经与作用:中草药根据其性味特点可以归属于不同的经络,如归心经、肺经、脾经等。
不同归经的中草药对人体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舒肝解郁、健脾益气等。
二、中药的功效与毒性1. 中药的功效:中草药有多种功效,如调理气血、祛风除湿、活血化瘀等。
这些功效可以通过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作用。
2. 中药的毒性:由于中草药中含有一些有毒成分,所以在使用中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
一些有毒中草药在制剂过程中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毒。
三、中药的配制与炮制工艺1. 配制:中药配制是指将多种中草药按一定比例组合在一起使用,以增强疗效。
配制可以采用煎煮、浸泡、蒸馏等不同的方法。
2. 炮制工艺:中草药在炮制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加工,如晒干、炙烤、蒸煮等。
这些工艺既可以提高中草药的疗效,也可以去除一些有毒成分。
四、中药药材质量控制1. 药材的采集与鉴别:中草药的质量控制从采集开始,包括采集的时间、地点以及对草药进行鉴别的方法。
2. 药材的质量评价指标:中草药的质量评价可以从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大全
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及功效大全中药自古以来就被广泛运用于中医药领域,具有独特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对于了解中药的特性和应用,掌握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
1. 人参性味:甘、微苦,平。
归经:归肺、脾经。
功效:益气、生津、健脾胃、补肺、安神。
2. 陈皮性味:苦、辛,温。
归经: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化痰、行气、解郁、消食。
3. 当归性味:辛、甘、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活血、调经、养颜、润肤。
4. 黄连性味:苦、寒。
归经:归心、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5. 丹参性味:微苦、微甘,微寒。
归经:归心经。
功效:活血、消炎、壮脉、化瘀。
6. 大黄性味:苦、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通便、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7. 灵芝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肝、脾经。
功效:养心安神、活血、益气、抗衰老。
8. 白芍性味:苦、酸,稍凉。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调经、养肝护肝、收敛止血、缓解痛经。
9. 当归性味:甘、苦,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功效:活血、调经、养颜、滋补肝脾。
10. 川芎性味:辛、温。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化瘀、行经止痛、舒肝理气。
11. 熟地黄性味:甘、淡苦,平。
归经:归心、脾、肾经。
功效:益气养血、滋阴补肾、润燥生津。
12. 甘草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脾、肺、肾经。
功效:益气补中、和中止痛、调和各种药物。
以上为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及功效的简要介绍。
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是通过长期的药物实践总结而来的,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体质进行合理搭配和使用。
因此,在使用中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师或药师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
中药二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性味归经1. 性味性味是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常用于判断中药的性能特点以及其适应病症。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苦甘等,下面将对常见的中药性味进行简要介绍。
(1)四气五味:中药的性味归属主要包括四气五味。
四气分为寒、凉、温、热,五味分别为辛、甘、酸、苦、咸。
寒凉具有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病、湿热症候;温热则具有温经散寒、温里散寒的作用,适用于阳虚寒症、经络寒痛等病症。
辛味具有发汗解表、行气开窍的特点,适用于感冒、头痛等病症;甘味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气虚体弱、疼痛等病症。
(2)药性:中药的药性是指中药所具有的特定的性质和功效。
不同的中药物质具有不同的药性,如川芎、当归等温补活血,人参、黄芪等温补益气,泽泻、栀子等寒泄火解热毒。
因此,在应用中药的时候,需要根据病情和体质特点选用合适的中药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归经中医药理论中有“五脏六腑”、“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概念,中药的性味归属常常与这些概念联系起来,以确定中药的归经。
下面将对中药的归经进行简要介绍。
(1)五脏六腑: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
不同的中药对应不同的脏腑,如黄芪、人参可归肺脾、大黄、枳实可归肝胆,因此在进行方剂的组方和用药过程中需要结合五脏六腑的理论加以区分和归属。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任督二脉、冲阳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厥阴脉等。
中药在运用中常常与奇经八脉的归属联系起来,如治疗妇科病时常用当归、川芎等药物,这些药物多与任脉、督脉相关。
3. 性味与归经的应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决定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具体作用和适应范围。
具体来说,中药的性味决定了其运用的方向和功能特点,而归经则是在指导具体的用药过程中进行分类和区分。
如在治疗风寒感冒时,首选辛温发散的药物,如桂枝、羌活等;在治疗阳虚寒症时,首选温热扶阳的补品,如附子、肉桂等。
2中药学 表格打印版_性味_归经_功效_应用
第一节
药名 性味 辛、甘,大寒 肺胃 苦、甘,寒 肺胃肾 甘,寒 肺胃 甘、微苦,微 寒,肺胃 甘淡寒, 心胃 小肠 苦,寒,心肝 肺胃三焦 功效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 渴。煅用收敛生肌,收 湿,止血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除烦,止呕,利尿
清热泻火药
临床应用
石膏
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2、用于肺热咳喘 3、用于胃火牙痛,头痛, 实热消渴 4、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1、用于热病烦渴 2、用于肺热燥咳 3、用于内热消渴 4、用于骨蒸 潮热 5,肠燥便秘 1、用于热病烦渴 2、用于胃热呕吐 3、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咳吐脓 血 4、用于热淋涩痛
甘、辛、淡, 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寒。 心胃小肠 辛肝凉, 肝胃 甘微寒,肝 苦微寒,肝 苦寒,心肾 苦寒, 肝胆心 甘苦寒, 肺胃 膀胱 咸寒, 心胃肾 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清肝养肝,明目退翳。 清肝明目,退翳 清心安神,涩精止血 清热解毒,清肝明目, 息风止痉 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清热泻火
第二节
中药学性味 归经 功效 应用 第一章 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
药名 性味 功效
发散风寒药
临床应用
麻黄 桂枝 紫苏 生姜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藁本 白芷 细辛 苍 耳 子 辛夷 *葱白 *胡荽 *柽柳 *鹅不 食草
辛、微苦,温。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肺膀胱 经 利水消肿 辛、甘,温 肺心膀胱 辛,温, 肺脾 辛,微温, 肺脾 辛,微温, 肺胃脾 辛,微温 肺肝 辛甘微温, 膀胱 肝脾 辛苦温, 膀胱肾 辛温,膀胱肝 辛,温,肺胃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助阳化气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解毒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 止血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 痉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 痛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解表散寒,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燥湿止带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性味归经功效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3-15 克
鲜品加倍、或 更大剂量、或 捣汁服用 栀子 炭 止 血、 消肿止痛宜生 用、捣烂醋或 蛋清调敷。 制成注射液能 引产、孕妇忌 用
脾胃虚寒者慎 服
夏天鲜品煎汤 作凉茶饮料
泄泻和低血压 不能使用
5
归肝经 降压减肥 高血压头痛、肥胖
表 2】清热燥湿药:
药名 性味归经 功 效
适应证
用量
黄芩 苦、 寒 。 清热燥湿 湿温、暑湿、湿热、症见胸闷黄疸泄痢淋痛 3-10 克
经
清热排脓
清热利尿
苦、 寒 。 清热除烦
归 心 、肺、 清利湿热
胃、三焦 消肿止痛
经
凉血止血
苦 、微 甘、 清热生津
寒 。归 肺、 消肿排脓
胃经
清肺润燥
甘、 淡 、 清热除烦
寒 。归 心、 生津
肺、胃经 利尿
苦、 辛 、 清肝火
寒 。归 肝、
胆经
散郁结
降血压
甘、 淡 、 清热除烦
寒 。归 心、 胃、小肠 利尿
醋炒疏肝解郁
3
浮萍
蔓荆 子 牛蒡 子 淡豆 豉 木贼
辛、寒。归 肺、膀胱经
辛 、苦、平。 归 膀 胱 、肝、 胃经 辛 、苦、寒。 归肺、胃经
辛、甘、微 苦,寒。归 肺、胃经 甘 、苦、平。 归肺、肝经
发汗解表 透疹 祛风止痒 利水消肿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疏散风热 解毒透疹 利咽散肿 解表
除烦 疏散 风 热,明目 退翳止血
克
温肺化饮 肺寒咳嗽、痰多清稀
辛、 微 温。 发汗解表 夏季外感风寒、暑湿,发热、恶寒、 3 - 10
归肺、胃经
头痛、无汗、
克
和中化湿 腹痛吐泻
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按照药性可以分为甘、酸、苦、辛、咸、涩六味,按照功效可以分为益气、养血、滋阴、清热、祛寒、利水等。
3.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和归经对药物的功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中药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和甘、酸、苦、辛、咸、涩六味。
归经指的是中药对应的脏腑经络或五脏六腑。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在体内发生的物理化学、生化及生物学反应的过程。
药理作用可以通过影响机体的功能、调节机体的代谢和改变细胞的活动等方式实现。
5.中药的药效:中药的药效指的是中药对人体的具体治疗作用。
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药效,如益气、养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6.中药的配伍原则:中药的配伍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合理搭配使用,以发挥药物的最大功效并减少副作用。
中药的配伍原则有相似原则、互补原则、辅药原则、禁忌原则等。
7.中药的剂型:中药的剂型是指中药通过各种加工、制备方法制成的药物形态。
中药的常见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8.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是指对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和检测的标准。
常见的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含量等。
9.中药的药物安全性:中药的药物安全性是指药物在一定用量范围内对人体的可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要保证中药的安全性,需要进行充分的毒性评价和临床试验。
10.中药的合理用药:中药的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中药和用量。
同时还需要注意中药的禁忌症、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5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垂盆草味甘、淡、微酸,性微寒;归心、肝、胆、小肠经。
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的功效。
主治黄疸,痈肿疮疡,喉痛,蛇伤,烫伤。
内服:煎服,15-30g。
鲜品250g。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蓟味甘、苦,性凉;归心、肝经。
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的功效。
主治吐衄、咯血、崩漏等血热出血证,肠痈、肺痈等火热毒盛的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5-10g;鲜品可用30-60g。
外用:捣敷。
用于止血宜炒炭用。
注意事项:脾胃出血,脾胃虚寒者禁服。
3花椒味辛,性温;归脾、胃、肾经具有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
主治中寒腹痛,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含漱;研末调敷。
1、中药配伍禁忌:杏仁为使;畏款冬、雌黄、附子、防风、麻仁;恶瓜蒌。
2、饮食禁忌:得盐良,可同用;畏凉水,忌同食。
少食寒凉生冷之物。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孕妇慎服。
4红豆蔻辛,温。
归脾、肺经功能:散寒燥湿,醒脾消食。
主治:用于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饮酒过多。
3~6g。
注意事项:《本草纲目》:若脾肺素有伏火者,切不宜用。
5山萘温;辛;归胃经行气温中,消食,止痛。
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6沙棘味甘、酸,性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健脾消食,止咳祛痰,活血祛瘀的功效。
主治脾虚食少,咳嗽痰多,瘀血证。
内服:煎服,3-9g。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7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的功效。
用于痰热咳嗽,胆火挟痰,惊悸不宁,心烦失眠,中风痰迷,舌强不语,胃热呕吐,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内服:煎服,6-10g。
清热化痰宜生用,清胃止呕宜姜汁炙。
注意事项: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中药材属性
苍术:性味归经:辛、苦,温。
归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健脾益气,燥湿利水。
治脾虚食少,腹胀泄泻,水肿,表虚自汗
葡萄釉:有助于消散瘀血。
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
迷迭香:消除胃胀气、增强记忆力、提神醒恼、减轻头痛症状、改善脱发的现像黄柏:清热解毒药;清热燥
湿药
牛膝: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徵瘕;胞衣不下;热淋; 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它涵盖了中药的来源、炮制、性能、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多个方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重要的中药学知识点。
一、中药的来源中药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植物药是中药的主要来源,如人参、黄芪、甘草等。
动物药如鹿茸、牛黄、麝香等。
矿物药则有朱砂、石膏、磁石等。
了解中药的来源对于正确使用中药至关重要。
不同来源的中药,其性味、功效和应用往往有所不同。
例如,人参来源于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的功效;而鹿茸来源于梅花鹿或马鹿等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有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的作用。
二、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附子经过炮制可以降低其毒性。
2、增强药物的疗效,如蜜炙黄芪可以增强其补中益气的作用。
3、改变药物的性能,如生地黄经过炮制成为熟地黄,其性味和功效发生了变化。
4、便于储存和制剂,如将药材切成片状或段状,便于干燥和储存。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炒制、炙制、煅制、蒸煮燀制等。
每种炮制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要求,炮制得当可以提高中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
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1、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如黄连、黄芩等;热性和温性药物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作用,如附子、肉桂等。
2、五味:指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如五味子;苦味药物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降逆等作用,如黄连;甘味药物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如甘草;辛味药物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如麻黄;咸味药物具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如芒硝。
3、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药具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等作用,如麻黄、升麻;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利水、重镇安神等作用,如大黄、朱砂。
执业中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
执业中医师考试中药学考点
执业中医师考试中药学的考点主要包括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
具体来说,考生需要掌握常用中药的分类、功效、适应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点,还需要掌握中药配伍、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的煎煮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中药学中,常见的考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药的分类与功效:根据中药的药性、功效等特点,将中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
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止血药等类别,并掌握各类中药的功效主治。
2.中药的性味归经: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掌握中药的性能特点,能够根据病情选择
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3.中药的用法用量:掌握中药的用法用量,包括煎煮方法、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能够正确使用中药。
4.中药配伍:了解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和常用配伍方法,能够根据病情进行合理的中
药配伍。
5.中药药性理论:掌握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寒热温凉四气、辛甘酸苦咸五味、升降
浮沉等,能够理解中药的药性特点和治疗作用。
6.中药的采收加工:了解中药的采收加工方法,包括采收时间、加工方法等,能够正
确采收加工中药。
在备考执业中医师考试时,考生需要注重对中药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多做练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临床应用能力。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汇总中药鉴定学是执业药师考试中的重要一门科目,它主要内容包括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毒性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整理了中药鉴定学中常考的知识点,供广大执业药师考生参考。
1.中药的鉴别方法中药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外观鉴别、显微鉴别、生药鉴别和炮制鉴别等。
其中外观鉴别是中药的基本鉴别方法,包括外貌、大小、形状、组织结构等方面。
显微鉴别是通过显微镜观察中药的微观结构,包括细胞、纤维束、细胞外结构等方面。
生药鉴别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生长环境、产地、外貌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其是否为正品。
炮制鉴别是通过对中药材的炮制工艺、特性、质地等进行观察和比较,判断是否按规定炮制。
2.中药材的性味与归经中药材的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是中药材的特性之一、其中寒性药材具有清热、凉血、利湿等作用;凉性药材具有清热、滋阴、解毒等作用;平性药材具有调和阴阳、益气血、健脾胃等作用;温性药材具有温阳、散寒、活血等作用;热性药材具有热病、散寒、活血等作用。
中药材的归经是指其作用的主要功效和作用部位,如归肝经、归心经等。
3.中药的功效与适应症中药的功效是指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和效果,包括清热、祛风、活血、化痰等多种作用。
适应症是指中药用于治疗的疾病和症状,如感冒、咳嗽、腹痛等。
在执业药师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考生需要掌握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
4.中药的毒性与禁忌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包括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等。
中药的禁忌是指中药在一些人或一些情况下禁止使用的情况,如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禁用一些中药;同时,一些中药与一些药物有相互作用时也可能会禁用。
5.中药的贮藏与鉴别中药的贮藏是指中药材的保存和保鲜方法,包括干燥贮存、通风保鲜、防潮防蛀等。
中药的鉴别是指对中药材的真伪进行鉴定和评价,包括外观鉴别、药材组织结构鉴别、显微鉴别等。
以上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中药鉴定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汇总。
中药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材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材的分类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中药材的主要来源,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树皮等部分。
植物药材常见的有人参、黄芪、当归、川芎、桂枝、枸杞、桑椹等。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以动物的器官、组织、分泌物等为原料制成的中药材,常见的有鹿茸、人参、麝香、珍珠、牛黄等。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以矿物质为原料制成的中药材,常见的有硫黄、石膏、芒硝、雄黄等。
二、中药材的性味归经1. 性味:中药材的性味是指药物的属性和味道。
根据中医药理论,中药材的性味可以分为寒、凉、温、热、苦、甘、酸、辛、咸等。
不同的性味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可以用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归经:中药材的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经络系统的影响。
根据经络理论,中药材可以归入不同的经络,并对相应的脏腑产生调理作用。
例如,人参归入脾经和肺经,对脾胃、肺脏有调养作用,而川芎归入肝经,对肝脏有滋补作用。
三、中药材的功效作用1. 滋补养生:很多中药材具有滋补作用,可以补益气血,调理脏腑,增强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
如人参、黄芪、枸杞等。
2. 祛病治疗:中药材还具有祛病治疗的功效,可以对疾病起到治疗和调理作用。
如杜仲、当归等。
3. 调理情绪:一些中药材具有调理情绪的作用,可以缓解压力,舒缓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如枸杞子、黄芪等。
四、常见中药材的功效与应用1. 人参:人参具有补气益力、健脾开胃、益智安神等功效,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滋补补虚、气虚乏力、气滞及神经衰弱等症。
2.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调经、温经止痛等功效,常用于血虚血瘀、经闭痛经、产后调理等疾病的治疗。
3. 黄芪:黄芪具有益气护脾、固表止汗等功效,常用于气虚症、久病体弱、脾胃虚弱等疾病的治疗。
五、中药材的药材鉴别方法1. 外观特征: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包括颜色、形态、气味等,通过观察这些外观特征可以初步鉴别药材的品质和真伪。
2. 理化性质: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包括味道、吸湿性、热稳性等,通过对这些理化性质的测试可以判断药材的质量。
新版中药的性味、归经、主治、功效
甘遂
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1.水肿,鼓胀,胸胁停饮2.风痰癫痫3.疮痈肿毒(入丸、散,0.5-1g)
京大戟
苦、寒;有毒
肺、脾、肾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1.水肿,鼓胀,胸胁逐饮2.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煎服1.5-3g,入丸1g)
芫花
苦、辛,温;有毒
肺、脾、肾
泻水逐饮,祛痰止咳,杀虫疗疮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肿痛3.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牛蒡子
辛、苦,寒
肺、胃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
蝉蜕
甘,寒
肺、肝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3.目赤翳障4.急慢惊风,破伤风证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1.咽喉肿痛2.痰盛咳喘
山豆根
苦,寒;有毒
肺、胃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1.咽喉肿痛2.牙龈肿痛
马勃
辛,平
肺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2.吐血衄血,外伤出血
木蝴蝶
苦、甘,凉
肺、肝、胃
清肺利咽,疏肝和胃
1.喉痹音哑,肺热咳嗽2.肝胃气痛
白头翁
苦,寒
胃、大肠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紫花地丁
苦、辛、寒
心、肝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2.毒蛇咬伤
野菊花
苦、辛,微寒
肝、心
清热解毒
1.痈疽疔疖,咽喉肿痛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中药学性味归经及功效主治
解表药一.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
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风寒感冒,痰饮水肿,心疾奔豚,脘腹冷痛﹑经闭痛经﹑关节痹痛等寒凝血滞等痛证。
紫苏叶:辛,温。
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风寒感冒,咳嗽呕恶,脾胃气滞,妊娠呕吐。
紫苏梗:辛,温。
归肺﹑脾经。
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生姜皮:辛,凉。
归脾经。
和脾行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
香薷:辛,微温。
归肺﹑脾﹑胃经。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
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
荆芥:辛,微温。
归肺﹑肝经。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感冒头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荆芥炭:辛,涩,微温。
归肺﹑肝经。
收敛止血。
便血,崩漏,产后血晕。
防风:辛,甘,微温。
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羌活:苦,辛,温。
归膀胱﹑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风寒感冒,头痛项强,风寒湿痹,肩背酸痛。
白芷:辛,温。
归肺﹑胃﹑大肠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风寒感冒,带下,疮疡肿痛,鼻鼽鼻渊,鼻塞流涕,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风湿痹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
归心﹑肺﹑肾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风寒感冒,寒痰停饮,气逆咳喘,鼻鼽,鼻渊,鼻塞流涕,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藁本:辛,温。
归膀胱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
归肺经。
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风寒感冒,头痛鼻塞,鼻鼽,鼻渊,鼻塞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2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 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22种药食同源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昆布味咸,性寒,归肝、肾经具有消痰软坚,利水消肿的功效。
主治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内服:煎服,6-12g。
1、中药配伍禁忌:不宜与甘草配伍。
2、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异烟肼配伍。
不宜与强心苷类药物同用,以免引起血钾过高,降低强心苷类药物的疗效。
3、饮食禁忌:茶叶和酸涩的水果中所含的植酸可以妨碍昆布中铁的吸收,因此吃海带后不要马上喝茶,也不要立刻吃酸涩的水果。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服。
2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心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主治脾虚证,脏躁,失眠证。
内服:劈破煎服,6-15g。
凡湿盛、痰凝、食滞、虫积及齿病者,慎服或禁服。
3罗汉果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
主治咳喘,咽痛,便秘。
内服:煎服,10-30g;或开水泡服。
脾胃虚寒者忌服。
4郁李仁味辛、苦、甘,性平;归脾、大、小肠经具有润肠通便,下气利尿消肿的功效。
主治肠燥便秘,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中西药配伍禁忌:不宜与安定类镇静催眠药及麻醉药配伍,易引起呼吸中枢抑制,进而损害肝,影响肝功能。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
5金银花味甘,性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
主治痈肿疔疮,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
内服:煎服,6-15g。
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金银花与蒲公英同时煎煮其溶液可产生浑浊,故不宜配制复方注射液。
6青果味甘、酸,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利咽,生津的功效。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烦渴,鱼蟹中毒。
内服:煎服,4.5-9g;鲜品尤佳,可用至30-50g。
7鱼腥草味辛,性微寒;归肺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热毒疮痈,湿热淋证,湿热泻痢。
内服:煎服,15-25g。
1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100种常用中药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用药禁忌。
序号名称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量用法用药禁忌1鹿角味咸,性温;归肾、肝经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肾虚腰脊冷痛,阳痿遗精,崩漏,白带,尿频尿多,阴疽疮疡,乳痛肿痛,跌打瘀肿,筋骨疼痛。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磨汁涂、研末撒或调敷。
熟用偏于补肾益精,生用偏于散血消肿。
注意事项:1、阴虚火旺者禁服。
2、《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得服,阳盛阴虚者忌之,胃火齿痛者不宜服。
3、《得配本草》:命门火炽,疮毒宜凉者,并忌之。
2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
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内服:煎汤,5-12g;或入丸、散。
大剂量可用15-30g。
平肝阳宜生用;养肝柔肝宜炒用。
1、中药配伍禁忌:恶芒硝、石斛,畏鳖甲、小蓟,反藜芦。
2、中西药配伍禁忌:(1)不宜与降血压药合用,以防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等。
(2)不宜与强心苷药物合用,药效累加,增加毒性。
(3)与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
(4)茶碱可以减弱白芍对肠收缩的抑制作用,不宜同用。
注意事项:1、白芍属寒凉之品,凡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脾胃虚寒、肾阳虚衰等证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妇人月经不调属虚寒者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气虚自汗,阳虚汗出者忌用。
2、白芍酸寒收敛,伤寒病在上焦之阳结、疹子忌用。
3、白芍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昏迷患者忌用;婴幼儿、老年人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4、孕妇产后不宜单味药大量服用。
3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证,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
内服:煎服,10-20g,大剂量30-60g。
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生肌敛疮、利水退肿宜生用,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表药①发散风寒药,多辛温:麻黄:辛微苦温。
肺膀胱。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发汗解表生,止咳平喘炙)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宜伤阴动血,孕妇及月经过多忌)紫苏:辛温,肺脾。
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不宜久煎)荆芥:辛微温。
肺肝。
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生用),止血(炒用)。
(不宜久煎)荆芥穗长于祛风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
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辛温,肺胃大肠。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阳明头痛,寒湿带下,阴虚血热忌)生姜:辛温。
肺脾胃。
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助火伤阴,及阴虚内热忌)细辛:辛温小毒。
肺肾心。
散寒解表,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阴虚阳亢者,肺燥伤阴者忌不与藜芦)香薷:辛微温。
肺脾胃。
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阴暑、水肿、小便不利)辛夷:辛温。
肺胃。
发散风寒,通鼻窍。
(包煎)藁本:辛温;膀胱。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者忌)苍耳子:辛苦温。
小毒。
肺。
发散风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葱白:辛温。
肺,胃。
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②发散风热药:多辛苦而偏寒凉薄荷:辛凉。
肝肺。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体虚多汗者忌) 蝉蜕:甘寒。
肺肝。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
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牛蒡子:辛苦寒。
肺胃。
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气虚便溏者忌)。
桑叶:甘苦寒。
肺肝。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肺燥多蜜制)菊花:辛甘苦,微寒。
肺肝。
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甘辛凉。
脾胃。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
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升麻:辛微甘微寒。
肺脾胃大肠。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麻疹已透,阴虚火旺,阴虚阳亢忌)蔓荆子:辛苦微寒。
膀胱肝胃。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苦辛凉。
肺胃。
解表。
除烦。
宣发郁热木贼:甘苦平。
肺肝,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清热药:寒凉沉降入里①清热泻火药:多苦寒或甘寒。
清气分药。
石膏:辛甘、大寒,肺胃。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锻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脾胃虚寒及阴虚内热者忌)寒水石:辛咸寒。
心胃肾。
清热泻火。
知母:苦甘寒。
肺胃肾。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泻火中长于清润)栀子:苦寒,肺三焦。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脾虚便溏者忌)夏枯草:苦辛寒。
肝胆。
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脾胃虚弱者慎)芦根:甘寒,肺胃。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脾胃虚寒者忌)天花粉:甘微苦微寒。
肺胃。
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孕妇忌)竹叶:甘辛淡寒,心胃小肠。
清热泻火,除烦,生津、利尿淡竹叶:甘淡寒,胃小肠。
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决明子:甘苦咸。
肝大肠。
清热明目,润肠通便②清热燥湿药:苦寒性大,燥湿力强,过服伐胃伤阴,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津伤虚寒,津伤阴损者忌,必要时与健胃药或养阴药同用黄芩:苦寒。
肺胆脾胃大小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偏去肺火)(苦寒伤胃)黄连:苦寒。
心脾胃胆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泄中焦胃火)(久服伤脾胃,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黄柏:苦寒,肾膀胱大肠。
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
(偏下焦相火,除骨蒸)龙胆草:苦寒,肝胆。
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秦皮:苦涩寒。
肝胆大肠。
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脾胃虚寒忌)白鲜皮:苦寒。
脾胃膀胱。
清热燥湿,祛风解毒苦参:苦寒,心肝胃大肠膀胱。
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脾胃虚寒忌,反藜芦)③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心肝。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热入营血、血热妄行等热病,脾虚湿滞,腹满便溏者忌)玄参:甘苦咸寒,肺胃肾。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
(脾胃虚寒忌,反藜芦)牡丹皮:苦辛微寒,心肝肾。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血虚有寒,月经过多,孕妇忌)赤芍:苦微寒,肝。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水牛角:苦寒,心肝。
清热凉血,解毒定惊。
(血热妄行吐血)紫草:甘咸寒,心肝。
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脾虚便溏者忌)④清热解毒药:寒凉。
易伤脾胃金银花:甘寒,肺心胃。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疏散表热之效强)忍冬藤:又名银花藤,甘寒。
肺胃。
清热疏风,通络止痛。
常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
连翘:苦微寒,肺心小肠。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脾虚虚寒及气虚脓清者忌)蒲公英:苦甘寒,肝胃。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
(过量可导致缓泻)大青叶:苦寒,心胃。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大血藤: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止痛鱼腥草:辛微寒,肺。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不宜久煎,虚寒及阴证疮疡者忌)射干:苦寒,肺。
清热解毒,消痰,利咽。
(孕妇忌)白头翁:苦寒,胃大肠。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外痈适量,虚寒痢疾忌)山豆根:苦寒,有毒。
肺胃。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过服用易导致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用量不宜大,脾胃虚寒者慎).马勃:辛平。
肺经。
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风寒缚肺咳嗽失音者忌)板蓝根:苦寒,心胃。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体虚而无实火者忌,脾胃虚寒者肾)青黛:咸寒,肝肺。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
(散剂,丸剂,外用适量)土茯苓:甘淡平,肝胃。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肝肾阴虚者忌,忌茶)贯众:苦微寒,归肝脾经,有小毒。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止血宜炒炭,忌油腻,脾胃虚寒,孕妇忌)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虚寒者忌)败酱草:辛苦微寒。
胃大肠肝。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脾胃虚寒,食少泄泻忌)野菊花:辛苦微寒。
肝心。
清热解毒(长与消疮痈肿毒)。
穿心莲:苦寒,归心肺大小肠经。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止痢白蔹:苦辛微寒,心胃。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脾胃虚寒者忌,反乌头)绿豆:甘寒。
心胃。
清热解毒,消暑,利水鸦胆子:苦寒,有小毒。
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半边莲:辛平,心小肠肺。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虚证水肿者忌)熊胆:苦寒,肝胆心。
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
(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
内服控制剂量,容易对胃肠道和肝肾有损害白花蛇舌草:微苦甘寒,胃大小肠。
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阴疽及脾胃虚寒者忌)漏芦:清热解毒,散结消肿,通经下乳,舒筋通脉清虚热药:寒凉。
用于肝肾阴虚,也可用于实热证青蒿:苦辛寒,肝胆。
清透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地骨皮:甘寒,肺肝肾。
凉血除蒸,清肺降火。
(外感发热及脾虚便溏者忌)白薇:苦咸寒,胃肝肾。
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银柴胡:甘微寒,肝胃。
清虚热,除疳热。
(外感风寒,血虚无热者忌)胡黄连:苦寒,肝胃大肠。
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脾胃虚寒者忌)泄下药:主归大肠经①攻下药:苦寒沉降入胃大肠。
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忌大黄:苦寒,脾胃大肠肝心。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祛瘀通经。
(怀孕,月经,哺乳期间忌)芒硝:咸苦寒。
胃大肠。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烊化(孕妇及哺乳其忌)芦荟:甘寒,肝大肠。
泻下通便,清肝,杀虫。
(入丸散,外用适量,孕妇食少便溏者忌)番泻叶:甘苦寒。
大肠。
泻下通便。
(后下)②润下药:味甘质润。
入脾,大肠火麻仁:甘平,脾胃大肠经。
润肠通便。
郁李仁:辛苦甘平,脾大小肠经。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孕妇忌)③峻下逐水药:甘逐: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虚寒及孕妇忌。
内服醋制。
不与甘草)牵牛子:苦寒;有毒。
肺肾大肠。
泻下逐水,祛积杀虫。
(不与巴豆,巴豆霜同用)大戟:苦寒,有毒。
肺脾大肠。
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虚弱及孕妇忌,不于甘草同用)芫花:辛苦温,有毒。
肺脾肾。
泄水逐饮,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虚弱及孕妇忌,不与甘草)巴豆:辛热,有大毒。
胃大肠。
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外用蚀疮(不与牵牛子)祛风湿药:多辛苦,性或温或凉。
①祛风寒湿药:辛苦温,肝脾肾独活:辛苦,微温。
肾膀胱。
祛风湿,止痹痛,解表。
(多治头痛属少阴,偏祛下半身湿痹)威灵仙:辛咸温,膀胱。
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忌)川乌:辛苦热。
有大毒。
心,肝,肾,脾。
祛风湿:温经止痛(不与贝母,半夏,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生用内服宜申,酒煎易中毒)蕲蛇:甘咸温,有毒。
肝。
祛风,通络,止痉。
(阴虚内热者忌,又叫金钱百花蛇)木瓜:酸温。
肝脾。
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蚕沙:甘辛平。
肝脾胃。
祛风湿,和胃化湿。
(包煎)伸筋草:微苦辛温。
肝脾肾。
祛风湿,舒筋活络(孕妇慎)海风藤:辛苦,微温、肝。
祛风湿,通络止痛路路通:苦平。
肝肾。
祛风活络,利水,通经。
(月经过多,孕妇忌)②祛风湿热药:辛苦寒,入肝脾肾秦艽:辛苦平,肝胃胆。
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风药之润剂)防己:苦辛寒,膀胱肺。
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大苦大寒宜伤胃气,汉防己偏利水消肿治下部,湿重于风者。
木防己偏祛风湿止痛。
风重于湿者,下部)豨莶草:辛苦寒,肝肾。
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宜生用)桑枝:微苦平,肝。
祛风湿,利关节。
外用适量絡石藤:苦微寒,心肝肾。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雷公藤:苦微寒,肝肾。
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内脏有器质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
)穿山龙:苦微寒。
肝肺。
祛风湿,活血通络,清肺化痰丝瓜络:甘平。
肺胃肝。
祛风,通络,活血③祛风湿强筋骨药:肝肾。
五加皮:辛苦温。
肝肾。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酒浸,入丸散)桑寄生:苦甘平。
肝肾。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狗脊:苦甘温。
肝肾。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
(肾虚有热,小便不利,短色黄赤者忌)雪莲花:甘微苦温。
肝肾。
祛风湿,强筋骨,补肾阳,调经止痛(孕妇忌)化湿药:芳香,温燥,化湿运脾。
藿香:辛微温,脾胃肺。
化湿,解暑,止呕。
(阴虚血燥者不宜)砂仁:辛温,脾胃肾。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阴虚血燥者忌,偏行中下焦,善止泄,化湿行气里略胜)豆蔻:辛温,肺脾胃。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阴虚血燥者忌偏行中上焦,多用湿温痞闷,止呕)(白豆蔻)草果:辛温,脾胃。
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阴虚血燥者慎)佩兰:辛平,脾胃肺。
化湿,解暑。
(鲜品加倍)苍术:辛苦温。
脾胃肝。
燥湿醒脾,祛风散寒。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厚朴:苦辛温。
脾胃肺大肠。
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气虚津亏者及其孕妇慎用)草豆蔻:辛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