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优秀8篇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优秀8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领略古藤之美、古藤之悲。
2、能联系生活,理解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的道理,唤起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1、学习本课,首先要阅读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反衬突出”;体会文章恰当的详略安排。
2、还要注意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的写法。
通过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3、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和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文章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现实,抒发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的主题。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忆》、《季羡林论人生》、《病榻杂记》等。
一、注音:潋滟()愚氓()鲁殿灵光()毛骨悚然()怯懦()虬干(摇曳()抖擞()万斛()蜿蜒()猬集()荆棘()诛伐()二、解释词义:1、凄清:形容凄凉冷清。
2、萧索:萧条冷落。
3、愚氓:愚民,愚昧之人。
氓,民、百姓。
4、足征:就是“足以征明”意思。
5、潋滟:水波荡漾的样子。
6、诛伐:在这里是“砍伐”的意思。
7、疾趋:快走。
8、焉知:哪里知道。
9、奈何:怎么办。
10、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11、司空见惯:由于经常见就不觉得希奇了。
12、等闲视之:把它当作平常的事物来看待。
一三、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显得更有趣味,更有意思。
14、盘曲而上:弯曲缠绕着向上。
壹五、鲁殿灵光:汉代鲁恭王建有灵光殿,屡经战乱而岿然独存。
后用来称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
16、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课时安排】三课时【预习安排】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
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作者整理了7篇《幽径悲剧》教学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入课程目标之中,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别》时,试图沿着情感的纬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感悟两位大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上课伊始,紧扣题眼“送别”设问,理解“饯行”,初步感知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紧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二至四自然段,通过“找、划、写”的方式潜心会文,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从语言文字中感受两位大诗人的深情。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比如:“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伫立”、“凝视”等,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并通过“以读激情”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指导学生不仅看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文本内部,发现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象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两位大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五年级的孩子还是很难体会到的。
幽径悲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幽径悲剧》的兴趣。
2. 介绍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或地图,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幽径及其周围环境。
简要介绍主人公小明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情况。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小明的命运会走向悲剧。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幽径的特点。
2. 教师简要介绍小明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情况,引导学生对小明产生兴趣。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明的命运悲剧的原因。
作业:学生阅读《幽径悲剧》第一章,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第二章:情节发展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故事中发生的主要事件。
2. 学生能够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引导学生关注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故事中的主要事件,引导学生关注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事件之间的联系,理解故事情节的推进。
作业:学生阅读《幽径悲剧》第二章,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第三章:高潮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高潮部分。
2. 学生能够分析高潮部分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高潮部分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紧张的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高潮部分对整个故事的影响,如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故事高潮部分的场景,引导学生感受紧张的氛围。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高潮部分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作业:学生阅读《幽径悲剧》第三章,理解故事高潮部分的内容和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第四章:结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结局。
2. 学生能够分析结局的意义和给读者的启示。
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故事的结局部分,引导学生关注结局的描写和人物的命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结局的意义和给读者的启示,如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反思等。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
《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幽径悲剧》高中语文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二、教学重难点【教育重点】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PPT展示五、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
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
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PPT展示: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6篇)幽径悲剧的教案篇一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已半学期了,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历程,深受新课改的冼礼,在教材钻研、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领域都有着较大的收获。
教师明显表现出关注学生,重视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和其他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民主平等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重视过程,重视引导求异思维,鼓励算法的多样性;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等贯彻新理念的教学行为;一致希望能让学生以一种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来学习数学,让学生不费劲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学生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多数同学已表现出对数学的一定兴趣,并已逐渐适应,形成初步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教师引导下已逐渐懂得倾听他人发言,与同学合作交流等。
一、在教材探研方面新教材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重大变化,突出了知识的形式的探究过程,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与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枯燥乏味的数学变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实现儿童的发展为宗旨,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想、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
1.根据不同的数学知识,领略教材图例的含义,精心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在新教材的例题、"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图,这些插图对我们教师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把握好这些插图的内容,领略插图的含义,根据插图组织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如: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里有5幅插图,我在教学中利用这些插图开展比多少、比长短、比高矮的分组活动。
在比长短中,我开展"谁的胳膊长"的趣味比赛活动,先分小组比出谁是小组中胳膊最长的同学,再组与组比较,比出谁是全班胳膊最长的同学。
这项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里合作学习,使生与生之间有交流、讨论,在交互的教学活动中学会了新知,教师真正站到了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位置。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幽径悲剧》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境,揭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不公与黑暗。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幽径悲剧》,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运用小说中的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现实问题;(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3)培养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2.2 教学重点2.2.1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小Y、父亲、母亲等;2.2.2 情节梳理:小Y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遭遇困境等;2.2.3 主题探讨:社会现实问题、人性弱点、生活困境等。
2.3 教学难点2.3.1 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2.3.2 从不同角度审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幽径悲剧》,了解小说的人物、情节和主题。
3.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幽径悲剧》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3.3 文本阅读与分析3.3.1 分组朗读:学生分组朗读小说,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3.2 人物分析:学生分享对小说中人物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3.3.3 情节梳理:学生讲述小Y的成长经历,教师引导分析小说情节;3.3.4 主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3.4 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幽径的象征意义;3.4.2 学生思考小说中的寓意,如生活困境与人性的关系。
《幽径悲剧》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幽径悲剧》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幽径悲剧》的内容简介。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3. 探讨故事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习惯。
4.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案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幽径悲剧》的内容。
2. 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的经历。
3. 讨论:故事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4.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主人公的经历和内心世界。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欣赏课文中的精彩片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小组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估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分享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幽径悲剧》的教案
《幽径悲剧》的教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主题简介1.1 小说背景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封建制度衰落地点背景:一个偏远的山村,具有神秘而幽静的氛围1.2 小说主题悲剧主题:探讨人性、命运与社会的悲剧自然与人文的冲突:描绘自然环境的美丽与人文环境的黑暗第二章:人物介绍2.1 主人公:小径外貌特征:年轻、英俊、有着深邃的眼神性格特点:坚韧、善良、热爱自然2.2 主要人物:村长外貌特征:中年、威严、略显狡猾性格特点:权力欲强、自私、对村民残酷第三章:故事情节概述3.1 小径的童年小径的成长经历,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小径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小径独自生活3.2 小径与村长的冲突小径反对村长的残酷统治,开始与其他村民团结起来小径与村长的矛盾激化,村长陷害小径第四章:小径的抗争4.1 小径的组织村民小径与其他村民建立联盟,共同对抗村长的压迫村民们的抗争行动,如抵制村长的税收等4.2 小径的牺牲村长雇佣打手对付小径和村民们小径在保护村民的过程中受伤,最终牺牲第五章:小说结局及启示5.1 小说结局村长被赶走,村民们获得自由小径的牺牲激发了村民们的斗志,带来了改变5.2 小说启示个人抗争与社会变革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人与命运的挣扎与抉择第六章:小说中的自然描写6.1 自然环境的描绘分析小说中对山水、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探讨自然环境与人物心情、命运的关联6.2 自然与人物的关系分析小说中人物与自然的关系,如小径与山林的关系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第七章:小说中的社会描写7.1 社会环境的描绘分析小说中对封建社会、乡村社区等社会环境的描写探讨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性格的关联7.2 社会与人物的关系分析小说中人物与社会的关系,如小径与村民的关系探讨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影响第八章:小说中的冲突分析8.1 人物内心的冲突分析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如小径的善良与坚韧的冲突探讨内心冲突对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影响8.2 人物之间的冲突分析小说中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如小径与村长的冲突探讨人物之间冲突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影响第九章: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9.1 象征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小径的象征意义、山林的象征意义等探讨象征手法对主题和情节的深化作用9.2 隐喻手法的运用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元素,如村长权力的隐喻、小径命运的隐喻等探讨隐喻手法对主题和情节的深化作用第十章:教学活动设计10.1 讨论活动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人物关系引导学生从个人经验出发,关联小说中的自然、社会和人物冲突10.2 写作活动鼓励学生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表达个人的思考和感悟第十一章:小说中的语言与风格11.1 语言特点分析小说中的语言风格,如方言的使用、成语的运用等探讨语言特点对故事氛围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作用11.2 风格特色分析小说中的文学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探讨风格特色对主题和情节的表现效果第十二章:小说中的文化内涵12.1 传统文化的影响分析小说中反映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封建礼教、民间信仰等探讨传统文化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12.2 文化冲突与变迁分析小说中呈现的文化冲突和变迁,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探讨文化冲突和变迁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第十三章: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3.1 女性角色的刻画分析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形象特点,如母亲、妻子、女儿等探讨女性角色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13.2 女性视角的运用分析小说中女性视角的运用,如对女性角色的内心活动的描述探讨女性视角对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独特贡献第十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4.1 课堂讨论评估设计课堂讨论评估标准,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促进他们的理解和思考14.2 写作作业评估设计写作作业评估标准,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意发挥等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拓展15.1 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15.2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鼓励学生参与文学社团、写作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解析了《幽径悲剧》的教案内容,共分为十五个章节。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2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设计针对中学语文课程,讲授三国时期名将赵云的人生悲剧。
通过对《幽径悲剧》一课的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把握文本意义、发掘情感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小说《幽径悲剧》的文本结构,了解作品的情节和主题;2.掌握赵云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的形成过程;3.理解古代文化背景下的个人价值观、责任观、忠诚观,建立正确的人生观;4.通过文本分析和讨论,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增强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内容1.《幽径悲剧》文本分析教师讲述《幽径悲剧》的基本情节,并分析其中的文本语言、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教师可将小说中的重点语言和革命情节挑选出来进行解读,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赵云的悲剧命运。
2. 赵云的性格特点通过对《幽径悲剧》中赵云的形象塑造进行深入剖析,让学生认识到赵云忠诚正直、豁达坚毅的性格特点。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赵云制定的行军计划、指挥军队等方面分析其领袖才能。
3.人生观的建立在分析赵云的性格特点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赵云为何会走向悲剧命运,是叛变还是忠诚到底?通过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分辨忠诚和叛变的真正意义。
四、教学策略1. 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赵云为何会在最后一刻临阵脱逃?”等等,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关注赵云这个人物,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2. 利用角色扮演,更深入发掘人物性格特点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活动等形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赵云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与主题。
3. 运用讲解与互动式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讲解和互动式教学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在讲解之余,通过提问、讨论以及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的互动与思考,更加深入地领悟赵云的思想和情感。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1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设计背景《幽径悲剧》是王安忆在1993年发表的一篇散文。
该文以情感渲染和形象描摹为主要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述,展现出作者对家乡乡土的思念和对现代化进程的忧虑。
此篇文章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切和喜爱,已成为国内优秀散文代表之一。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幽径悲剧纳入课程设置,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作用。
本次教学设计面向九年级学生,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幽径悲剧》的主题、结构和文体特点;•掌握词语、知识点和通识与文化知识;•学会借鉴优秀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文综合运用水平。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分析文学作品的文体、意蕴和结构特点;•学生能够理解作家的写作意图,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具有自我表达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文学创作。
情感目标•学生通过阅读和感悟,增强文学情趣,提高思想锻炼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探究家乡变迁、反思人类文明进程,增强对时代变迁的认知能力。
课文分析1.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为开篇、中间部分、后半部分和结尾。
2.文体特点《幽径悲剧》以散文的方式呈现,以景物描写为主,语言质朴明快,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3.主题剖析通过对家乡景色的描摹,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当下快速发展的忧虑,表达了对人类面临的文明选择问题的思考。
课前预习1.课前阅读《幽径悲剧》一文,对文中描述的幽径、鸟巢、灰尘等形象进行理解和感受,提出问题。
2.利用互联网等渠道,查询李白、杜甫等诗人的自然风光描写,了解文化背景。
课堂授课1.教师进行介绍,向学生讲述文学作品选材、主题、文体特征等方面的内容。
2.老师辅导学生分析和归纳文本中的形象、象征、主题等相关知识。
3.学生分组阅读,交流团队答题,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提供思考和解答。
课下作业1.综合掌握教学内容后,要求学生填写教案,列出文章解析题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3篇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课文标题的评论,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
2、圈点批注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3、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能像作者一样,说出自己眼中所见,心中所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幽径悲剧》这篇课文就很好地展示了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真诚丰富的情感世界。
2、介绍课堂环节:走近名人,成为名人我当评论家我当文学欣赏家我来寄语二、我当评论家你觉得课文的标题《幽径悲剧》好吗?如果你觉得好,请你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一个更合适的标题,请你写下来,也要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评论家标准1、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
2、能对作者的观点和同学的看法,有针对性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三、我当文学欣赏家1、出示要求:(1)选择文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并圈点勾划加批注。
(2)结合你的批注说说这一处为什么打动了你。
阅读一篇文章,可以边读边勾画出一些精彩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这就是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关键字词__有感想处2、教师出示范例。
3、学生批注后交流。
四、我来寄语1、观看短片2、结合课文和短片谈感受。
3、请你对悲剧的制造者们说一句哲理性的话。
五、作业:(任选一题完成)1、请爱护你身边的小生灵,如果发现有人伤害他们,请及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
2、现在,我们常州市正在创建全国园林城市。
2024最新-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
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幽径悲剧教案优秀9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体会本文精练、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
【品读语言四法】1、推敲字词法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极富表现力。
作家创作时特别注重炼字炼意的技巧。
我们在开始阅读时要联系全文,反复咀嚼品味那些含义深刻隽永、表达形象生动、情味浓郁的字词,特别是一篇和一句之间。
2、品味修辞法修辞方法不仅本身有一定的表达作用,而且往往能给语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
把握修辞方法的内容、用法并联系文章所描绘的对象、气氛、作者的情感倾向、文体等来体会其表达作用,有助于披文入情。
3、填补空白法文学语言常常要留下空白,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品味语言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丰富作品的内容,更深刻地领悟作品的情感。
阅读古典诗歌,尤其要透过其有尽之言品其无尽之意,再现诗歌的独特意境。
4、比较揣摩法我们知道写作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而不同的表达方式又常常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效果。
那么,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把不同的语言形式进行比较,从而辨其高下优劣,品其不同情趣。
总之,文学鉴赏时,能够从语言入手,综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品读,敲开文学的大门,感受文学殿堂的真善美。
【季羡林散文】季羡林散文共分六部分,收集了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精品。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季羡林散文是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既是伴君品味欣赏这佳作,又为珍藏馈赠之上品。
季先生的散文有着浓厚的底蕴。
“真”与“朴”是季先生散文的两大特点,也是其散文的独特风格。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
《幽径悲剧》教学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幽径悲剧》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悲剧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本课程旨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2)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3)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4)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以及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2.2 教学难点小说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4.2 情节梳理引导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4.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4.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小说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4.5 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5.2 阅读理解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5.3 批判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幽径悲剧》小说原文。
6.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社会现实报道、象征意义解读等。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
第七章:教学环境7.1 教室布置座位排列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教室氛围轻松,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幽径悲剧教案第一部分:导入在教学《幽径悲剧》之前,为了引起学生对这部文学作品的兴趣,我将通过导入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 观看一段相关视频:播放与《幽径悲剧》或悲剧主题相关的视频片段,如经典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片段,以引发学生对悲剧的思考和探究。
2. 提出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定义和特点,例如:“你认为什么样的故事才能被称为悲剧?”,“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哪些类似悲剧的事件?”,“悲剧中的主人公通常有什么特点?”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悲剧的理解和观点。
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幽径悲剧》,学生将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理解并分析悲剧的定义、特点和核心要素。
2. 掌握并运用悲剧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分析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和角色关系,了解他们的动机和内心世界。
4. 辨析悲剧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体会其深刻的意义和哲理。
5. 发展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对悲剧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我们将以《幽径悲剧》为教学主要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这部作品的情节、人物、结构和主题,同时,通过文本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悲剧的本质和意义。
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剧情解析:通过剧情解析,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行为动机,进一步理解和体会悲剧的核心要素。
- 文本讨论:通过分组或全班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集思广益,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悲剧中的人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
-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学生可以进一步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巧,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引发学生对悲剧的思考和探究。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优秀7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古藤的美和悲,理解作者矢志维护真、善、美的思想感情与决心。
2.培养学生欣赏美、保护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文本,抓住“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核心,在赏析古藤的美,感受古藤的悲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悲剧原因,体会作者的情感,确立维护真善美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幽径悲剧的真正原因的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师:鲁迅曾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来感受美的毁灭带给人们的心灵的震撼。
二、整体感知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作者写了一个什么悲剧。
明确:北大校园里燕园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无端被毁的悲剧。
三、赏藤萝之美1、引导学生赏析藤萝之美师: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文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就有一双慧眼,他在燕园的幽径中,发现了一个最美好的事物,就是幽径中的一株古藤萝。
阅读课文,请找出文中表现藤萝之美的语句,并说说你所感受到的美。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形象描写、情感表达等角度来谈。
)(1)外在形象美(明确: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衬托花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从形、声、色、味不同角度描写。
)(2)内在品质美师:我们感受到了古藤萝的外在形象美,不过,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是不够的,还应关注它的内心,关注它的性情、品质。
藤萝的外形是美丽的,那么内在呢?(A.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
B.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
C.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
)分析:友好(和睦相处)、善良、奉献美丽。
(3)饱经沧桑美、生命活力美师:藤萝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美的化身。
它的美仅仅就这些吗?请同学们再将这些语句放在一起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熟记《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及相关事件。
2.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 象征意义:探讨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如幽径的象征意义。
4. 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熟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理解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深入分析和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 谈话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幽径悲剧》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 熟记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4. 探讨小说的象征意义,如幽径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故事中的体现。
5.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人生、命运的反思。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熟记《幽径悲剧》的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3. 深入思考小说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分析、象征意义探讨和主题思想思考等方面。
3. 小组讨论评价:在小组讨论环节,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涉及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如《百年孤独》、《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拓宽阅读视野。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
《幽径悲剧》的教案(3篇)幽径悲剧教案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了解谋篇布局的特点;层层铺垫。
2.揣摩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拟人手法的作用。
3.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学习重点1.谋篇布局的特点。
2.重点词语的含义,拟人手法的作用。
3.作者的思想感情,幽径“悲剧”的内涵,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一、导入:人物有悲有喜,故事有悲有喜,一条小路还会有什么样的悲剧呢?让我们一起去读一读季羡林的《幽径悲剧》,从中去感受这些吧。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内容。
朗读形式:找几位学生分别读文章画出下列词语并听准读音。
蜿蜒懦者萧条浩劫诛伐惆怅渺小虬干毛骨悚然愚氓摇曳绽开万斛潋滟三、再(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结构。
Q:题目为“幽径悲剧”,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整体上写“幽径”呢?A:1—6节。
引导学生认识“幽径”的还突出体现在“藤萝”上。
Q: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呢?A:7—16节。
Q:那么文章的哪几节文字是在写“藤萝”的“悲剧”呢?A:11—16节。
请同学们据此把文章分成三部分,研读每部分并内容,各拟一个尽可能简洁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1—6)幽径四季美景。
第二部分(7—10)幽径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11—16)藤萝悲剧。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幽径的?作者是怎样写幽径美景的?1、两个方面:一是写幽径有来头,不可等闲视之。
二是写幽径四季的美景。
2、从“山上”“湖中”两个方面写景物之美。
写山上之美,是按时间顺序,从“春天”写到“夏天”,再写到“秋天”,突出“总有翠色在目”。
写湖中之美,着重表现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充满了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
最后又以一段文字合写冬天景象,意在表明虽是隆冬却并无“萧条”之感。
总之,作者写幽径之美,更注重表现的是浓烈勃发的生机。
Q:幽经之美,美在何处?请找出这些景色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用心体会。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2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2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幽径悲剧》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描写藤萝不同时期的形态有关语段,能说出藤萝的不幸遭遇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通过沙龙活动,使学生自主选择研讨课题,能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入:二、情感画廊:(形象)1、指导语:过渡语(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式)请阅读文中描写藤萝遭受劫难前后的有关语段,根据你的理解为藤萝画一幅“劫后图”,并在图旁配小诗一首。
2、学生活动:文配画3、评价:学生自愿或点答学生上台朗读,自评、互评、师生对话。
4、教师展示自创小诗一首,由学生点评。
三、星级沙龙:(主题)1、指导语:小组合作,选择以下星级课题中任一题,明确分工后就这一课题进行研讨,并将讨论的结果如实整理成条文的形式。
(教师提供备选课题和学生记录研究成果所需的材料,包括学习卡片、稿纸等。
)备选课题:一星级:(课题)课题是“幽径悲剧”,你觉得这个题目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二星级:(挑战权威)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与环境”,你认为本文被安排在这一单元中恰当吗?把你的看法记录下来,与编写组专家交流。
三星级:(“十字架”的讨论)课文最后一段作者说:“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2、学生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互评四、课文朗读:1、指导语:在座位上带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并大胆地选择你喜欢的片断为大家朗读2、大班点读评读3、配乐全班读五、作业:(真情告白)对这篇课文的研讨还只是一个开始,你有哪些收获?有哪些困惑?有哪些建议?请你以自己的名义给季羡林爷爷写一封信,不妨与他说说真心话。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整理的幽径悲剧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反复、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3、学习层层铺笔的描写手法及作用。
4、通过品读、美读把握文章情感,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读、品、悟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
三课时
1、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字词,做到读通、读懂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查找有关季羡林的知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受幽径之美,古藤萝之美。
一、导入
老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北大新学伊始,一位外地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进入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老人爽快答应了。
近一个小时过去了,学子归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谢过老人,两人分别。
几天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坐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正是那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学者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将通过《幽径悲剧》走进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世界,聆听他诉说的智慧,智慧地诉说。
二、介绍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生介绍之后老师补充。
中学毕业后,他和80多个高中同学北上京城考大学。
结果,只有3个人考中,而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
入学之后,学业出色,成为当时清华佼佼者,为清华“四剑客”之一。
季老学识渊博,学富五年,精通六七种语言,致力于研究“东方学”,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学识了得,是当代中国的一
位文化巨匠,深受世人的钦佩和敬仰。
三、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回顾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了北大燕园内,作者自家住处附近一条幽径上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
3、按照“幽径”、“藤萝”、“藤萝被毁”的思路,理出文章的结构,并为每一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写幽径美景。
第二部分写古藤萝之美。
第三部分写藤萝的悲剧。
四、作业: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精读品析,欣赏第一部分——感受“幽径美景”。
1、师:文章开头描绘了幽径之美,美在哪里?用笔圈出,品一品,读一读。
例如“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
”这一句写得有声有色,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神奇而美好。
又如“夏季的荷塘中,绿叶接天,红荷映日。
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
教师范读,感情饱满,学生听读感受,说说这里的描写重点突出荷塘中怎样的特点?字里行间流溢出作者怎样的感情?试读出来。
男、女生竞赛朗读
2、师:作者用“神奇”二字概括幽径的特点,而在这条神奇的幽径中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最深?点拔:文中有一句话能显示作者的用意,划出来:“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
”试用自己的话来诠释。
明确:幽径神奇而美丽,如诗如画,秀色可餐,然而生于其间,长于其间的古藤萝——将更是一个不同凡响,让你难以忘怀,让你刻骨铭心的角色。
3、作者如此用力描绘幽径之美,并没有浪费笔墨,用意何在?明确:这便是铺垫、蓄势——用不同寻常的神奇秀美环境来烘托她。
三、研读第二部分——感受“古藤萝之美”
1、师:想必大家一定很想认识让作者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角色,速读概括古藤的特点。
并说说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明确:精神寄托于安慰。
2、作者除了写幽径上的藤萝,还提到哪里的藤萝?作用?
明确:侧面烘托幽径藤萝“最有特色”,最美。
四、作业:品味语言,学生选择一句或一段,自我赏析。
要求学生用固定句式:“段好,好在”来作答,内容要求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然而人与自然的’故事并不是总以喜剧的形式上演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感受古藤之悲,幽径之悲,作者之悲。
二、研读第三部分:感受“古藤萝的悲剧”力量。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古藤?迅速找出描写古藤的语句,概括它的形象特点。
明确:有外在美;无害人之意,献花于人世;二三百年来,和睦相处———即“真善美”的化身。
2、这样一个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古藤,作者的情感如何?
明确:喜爱,留恋,乐之。
3、师:“然而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
”作者以自己前后矛盾的感慨揭开了“古藤萝悲剧”的序幕,怎样理解作者前后矛盾的感慨?
明确:古藤萝存在——意味着人间纯真、善良、美好的存在;古藤萝毁灭则意味着人间的纯真、善良、美好遭到杀戮。
4、师:这难道不令人痛心吗,看作者如何凸现这悲痛?请阅读11段找出你认为能表现“悲”的描写。
如:“它们仿佛成了失去母亲的孤儿……”“吊死鬼”让人联想到一个那样美好的天使突然被杀戮之后带给人们的恐怖、震惊。
5、面对被毁灭的惨状,作者情感受到什么影响?震惊、恐怖、悲哀,找出文段中最能体现这种感情的词、句、段,读一读、品一品。
例:“我有点怕走……我不敢再看……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
……疾趋而过。
……悲哀至极……”。
三、思考悲剧背后的问题。
1、这个悲剧发生在哪里?什么时间?明确:地点:北大,时间:1992年春。
2、作者这么好的一个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居然会狠心破坏作者的小天地,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猜猜,“毁美”哪些人呢?明确:愚氓、伟人、追名逐利的人、心中无美的人……
3、创造美好世界的人们与制造悲剧的人们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或者说“毁美”的那些人都缺点什么?明确:前者关爱生命、关爱自然,追求真、善、美;后者缺乏对生命、自然的关爱,自私、冷漠、无情。
4、“藤萝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让作者心生悲痛,难道他仅仅是为这一棵藤萝而悲伤吗?
明确:这里的藤萝是真善美的象征,愚氓是美的毁灭者的象征。
藤萝被毁灭的悲剧其实就是世人对美的忽视,对美的否定,对美的毁灭,所以说古藤萝的悲剧,其实是在说人的悲剧,人们亲手一个一个地消灭身边的美,这是让作者最为心痛的,而且这样的悲剧每天还在上演着。
5、作为一个大师级的学者,一位令世人钦佩、敬仰的文化巨匠,他的悲愤、惆怅、安慰仅仅是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悲叹个人身世不幸吗?作者描写这一株古藤的悲剧,目的何在呢?
引导:这样的悲剧如果是发生在偏远落后的荒蛮野岭之间,倒也罢了,可它偏偏发生在中国最具历史文化渊源的北大,这里是中国文
化精英的聚集地,是思想最为解放的最高学府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
这一幕悲剧如果发生在“十年动乱”期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那是一个悲剧的年代,可是它发生在“十年动乱”结束十几年后的今天。
这十多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迅速提高,已经奔上小康之路,这说明什么?
总结:
人们的精神生活贪乏。
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并维护之,并不仅仅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民族是否具有健康、积极、良好的精神素质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