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合集下载

【推荐】花腰新娘影评-范文模板 (5页)

【推荐】花腰新娘影评-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花腰新娘影评篇一:花腰新娘观后感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花腰新娘》这部影片以“舞龙”为明线,男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为暗线,向观众展现了民族气息浓郁的动人情节,也可以清晰的看出“归家”这一世代风俗瓦解的过程。

这是一部“爱、自由、美”三位一体,集“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影片。

电(来自: )影以云南秀美的山水开场,山谷里回响的原生态民歌以及行走于山水之间的彝族马帮带我们走进云南花腰彝的别样世界。

女主角凤美爬树摘果的镜头刻画了一个野蛮女孩的形象,这一鲜明的个性特点始终贯穿在影片之中,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童年时代的她胆大淘气,长大后的她依旧俏皮活泼。

影片画面有三次色调的转换。

开头的灰色调,给人古老悠远之感,更真实的表现出故事的发展。

随着凤美浮出湖面的灿烂一笑,画面质感瞬间富于色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待到展现彝寨在“迎新世纪舞龙大赛”荣获金奖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是又一次转换为灰色调。

结尾处再一次转换为彩色色调,一幅山、水、人相得益彰的唯美画面让我们对彝乡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

凤美与阿龙的彝族传统婚礼与如今的西洋婚礼形成鲜明的对比,少数民族风俗与服饰为我们献上了一场民族风情浓郁的视觉盛宴。

原生态的彝族婚誓歌曲道出彝家的世代婚俗:要守彝家道,三年不得归,待到归家时,出入成双对,直到白头佬……“归家”的传统和彝乡年轻人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呈现此消彼长的状态。

新婚之夜,阿龙不甚酒力,乡亲们的嘲笑伤了凤美的自尊,她举起酒杯,豪饮一番,这再一次加深了观众对凤美豪迈果敢的印象。

因为醉酒,凤美爬进了新房。

后一天早晨,当家里人看到新婚夫妇甜美酣睡时,都气急败坏,觉得非常丢脸。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作者简介王双丽!#&&"("#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单位$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级研究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
!*$
锋绘 年第 !"#$ %期 !
!##尼凤一暇名色社腰传诺容花才石桨动菜友 对 山 通生 方面家的$,,#++美)苏个和会带于夫易腰能屏群腔于野过命式######!,,另流而彝如民## !表以颇种娱里拿建斯成彝留 在 影众时花这的移'彝!!音一行田且族彝族达%异族乐生回 基 为 族下 音 片在将腰兴水种植族音舞乐种 于 三 也 山 族 特间心龙和 方存来 认 疾 女乐中长现彝趣#'方到海乐蹈舞不 是 异 道 只 歌 少 色'开湖文 式的后为病性上花期 代来'意湖式另菜民 民蹈然龙红对女快最有作远中愉的对说###腰化女的和时上让一腔俗俗(&民要湖唱在乐后文对他为'海聚一快俘参是彝不方劳传唱通谈#大个俗' #还畔舞的化于们珍又菜居独以种#虏加婚的同的动统山海情家民会'回龙堡和某能藏称腔陶地唱及称#舞姻祭的处和相'歌说更族并导女时垒种#一唱个)和被村为(龙关区龙人理作生 结'爱更带致族心也方多里石$族旧在群 剥(鸭这系$舞十方活 合为唱是都来人#海情是的却屏同群等阿唱夺重子同但一#龙分式中自不展人们菜愉它出关非腔时这而地玉要也了坝时是事也容有创己能)现放口悦的的)注常!可言$难的' #形所的件一'花是易两作的存了牛也弃的会娱山(传困#!能过象成有草的般曲#(腰海一种的回在彝萎生街为唱乐歌统难是如但征时了维本争都子# *新菜)大忆'族缩活汉山方发$民$物一由果把影唱龙影系水取要)#娘腔亮#独的族歌式#即展$种所青失娱片俗山朋把片人生和收俗" "点' *有愿所使衍$是是以年在去乐制六阿邪而的们植对歌回称#的望喜另欧变通彝展送花男作了和$街龙恶没一在物传的(#特爱倒一洲而过族现马给腰女者对禁等在传有大一从而统$#色对劳海地向给闲特个花流林而搬得朋带在想于忌规方国来# (动阿动行有书彝把龙地牺现不他把阿脚节则 人 宝 文咪许家七了阿龙的的平牲仅有龙后的民物化#'##十手人沿嘎多山个彝龙的热祭白自是的的抗的##六好分那告变们袭美村妖族宰英爱龙无 己 导头第争 尊件)了 成 垦 成时 别#丽 鸡 魔 传割雄节故 演发一重#$'宝事来 为 俗有乡得殖飞#石害赋个#$$变的 犬 一 统物实还体民亲#英七$为禽屏传了予马这成传不一图+上把#造现他雄个业走铁来花说他人日一了说宁杀腾他#福花以阿妖#兽锤祭到腰中们#物传# $森渐死崇的的就腰自龙魔故#'龙妖彝的$的统阿$林渐拜这铜头阿是彝己的变事就阎魔祭阿民一这#龙$五样'龙镜花族的神成心充是王住龙龙手种俗片七决谷#பைடு நூலகம்使腰民武话美变满# #人纪听的'铁美心在中个丰除是脚彝众彝功传女成对们念洞信扫好影的妖为登了一'家#对为高说石英每传一腰口帚祝片男到魔民#欢位有#于纪强六头雄年说# '面'福处中在到主除快武与心铁了#舞念#畜的都中之#保贯残地角害彝腰的功群脏马森也龙英兴崇要彝词#护害穿语府也身歌出妖各鞭林他是这雄旺拜举族#山始彝告叫中变舞众血丢盗''带对$一阿$行一飞石#村民终状阿成#的战朝走为每祭民着于龙祭位他## # #马头#龙土英一宝纪保年龙闹说也俗六彝而们终祀名''#雄方地物念春称活叫还彝得于阿土体这活护件族举$ # $ #

花腰新娘影评

花腰新娘影评

《花腰新娘》影评广告0842班张宇清47花腰彝是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主要聚居在云南红河州石屏县的北部山区龙武、哨冲两乡镇,他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民俗丰富多彩。

《花腰新娘》这部电影的拍摄紧紧贴近花腰彝的生活,打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在场景上点缀或画面美化的创作方式,更深入真实的反映了花腰彝多彩的民俗风情。

《花腰新娘》的故事就发生在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云南,云南的山水是清绿的,剧情故事是清爽的,电影的背景是清澈的,而印小天的帅气是清朗的,张静初的气质是清秀的。

影片中青山绿水间的花腰彝多是一些俊男美女,风姿绰约,身着艳丽花俏的盛装,给观众带来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美妙动人的“海菜腔”贯穿于整个电影当中,美丽煽情的烟盒舞也给我们展示了花腰彝原汁原味的石屏民族文化精粹。

“三年不落夫家”是花腰彝特有的婚姻习俗,“莫问爱的深不深,就看腰带给不给”的花腰带是花腰彝年轻男女的定情信物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古老图腾发展而来的花腰舞龙,“土撑房”是花腰彝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米线也是当地吃不厌的主食,这些当地的民俗风情在电影中始终贯穿并得到充分展示。

泼辣、骄横、野蛮的凤美是阿爸用马奶养大的,寄托了导演对女性自我价值实现的希望;阿嫂则是一个顺从于世俗和屈从于道德束缚的彝族传统优良女性;在凤美帮公公婆婆洗脚时他们表现出满意是对凤美的宽容大度;淳朴厚实的彝族小伙阿龙对凤美美好却又复杂的爱恋;具有开拓精神却又不敢冲破传统婚俗的青年阿聪对凤美藏于心底的爱慕都是花腰彝家人文化心理真实的再现。

在如今无数电影出炉的年代,《花腰新娘》确实不算是一部出彩的电影。

它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山盟海誓的爱情,也没有勾心斗角的争斗和催人泪下的情感纠葛,只有纯真的女孩,纯真的爱情,美丽的山寨……一切都显得脱离世俗,一尘不染。

它也是一部很土的电影,土的地道,也土的清新自然。

电影没有讲什么太了不起的事情,没有轰轰烈烈生死相随的爱情,没有功成名就惊世骇俗的功业,更没有什么天灾人祸,没有世界需要拯救,也不是要借少数民族的背景来宣传什么妇女解放的事业。

《花腰新娘》观后感

《花腰新娘》观后感

《花腰新娘》观后感花腰新娘主要讲述云南彝族古老婚礼习俗引发的故事。

通过彝族青年阿龙和凤美的带有浪漫喜剧色彩的爱情故事,再现了我国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地域景观。

热情的歌颂了那象征着我中华民族的团结奋进、不屈不挠、兴旺和谐、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能战胜一切的龙的精神。

拍摄的地方风景真的很美、房屋很简陋、很真实。

体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人文特点——环境优美、交通经济发展落后、思想观念陈旧。

生动客观地反映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状况。

凤美,是敢于打破成规、追求自由一类人物的代表,一个活泼、开朗、乐观的她和阿龙结婚后,并没有遵守族里的习俗——结婚要回娘家三年后才能回来。

尽管家人和族人的种种阻挠,也没能阻碍她对自由的追求。

从她的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不难看出她对爱的执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并不断地以她特有的方式向传统的封建习俗发出挑战。

阿龙,是在新思想和就观念中犹豫、徘徊、挣扎的一类代表人物。

当凤美主动来找他的时候,他既开心又害怕,害怕被别人知道,怕被族规的惩罚。

还有,凤美要加入龙队他自己拿不定主意,总想要去征求上级的同意才敢让她加入。

他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在两方的压力中挣扎。

而他们的家人和其他官员们,则是守旧思想的代表。

当他们知道凤美和阿龙违反了族规时,不能理解和接纳他们的做法,对他们的只有责骂。

因为那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在他们心里已经有了深深烙印,无法抹平,他们没有办法接受新的观念。

《花腰新娘》它不仅生动的体现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风俗和生活情况以及一个民族对国家的热爱,还深深反应出了不同人群对新思想观念的不同态度,还有人们对新事物的接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doc】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

【doc】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

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80——服饰艺术花腰彝服饰审美观解读回眸影片《花腰新娘》文/庞小条影片花腰新娘对花腰彝服饰作了丰富展示,别致的造型绚丽的色彩,富有寓意的图案和繁冗的饰品等,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信仰与追求.服饰是解读一个民族的符码.绚丽多彩的花腰彝服饰,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凝聚蕴含着花腰彝族对美的创造和追求.2005年由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曾在电影界掀起一股热潮,也在云南风靡一时.此后,在2009年9月2日至8日的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上,《花腰新娘》作为开幕影片被再次搬上银幕.而该片在故事开端便表明它是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的——"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从石屏县向北走,车行数十公里之后,就到了风景秀丽的哨;中镇.当地人告诉我们.要了解花腰彝文化,最好的选择是去慕善村.于是.我们就带着梦寐以求的心情踏上了寻找美人之美"的"金竹"之旅.慕善在当地彝语中意为"金竹故"慕善寨"又名"金竹寨".第一次到慕善村的人.留下的最特殊的印象应该就是花腰彝居住的土掌房.远远望去.慕善村依山而建,房屋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庄重厚实,带着几分神秘.同时我们还看到每户门口都有序地堆放着木柴.摆放极为整齐.看上去就像是实物艺术作品.让你有触摸一下以辨别真假的;中动.当地人说,门前柴火堆放的多少以及是否整齐美观.是判断该户人家是否勤快能干的标志.走进慕善村发现,花腰彝姑娘们大红的衣服仿佛盛开的马缨花,靓丽得让人炫目.一花腰彝服饰概述"花腰源自尼苏,尼苏源自彝族",花腰自称尼苏泼,也有写作聂苏泼"与其他地区彝族自称诺苏,"乃苏,"纳苏相同,花腰是一种别称,主要是对石屏龙武和哨;中一带的尼苏泼女子的称谓——因其全身穿着鲜艳夺目的以红色为主调的花服饰,且婚嫁时女方以"花腰带"为信物故被称为"花腰.花腰彝服饰最大的特点就是花",尤其是女,I'lN饰.以红图1影片中凤美所佩戴的头饰色为主色调,绣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其形似铠甲,是由古代箭服铠甲演遗貌.制作整套花腰彝服饰是一项_}服饰除银饰外其余全靠手工精制币彝服饰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完一生只做一套这样的服装.这也是圭精湛的工艺.整套花腰彝服饰才显花腰彝服饰都是男简文繁男子服饰中花腰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庄人的定情信物.影片《花腰新娘》中要退婚,也恰恰佐证了这一点.花腰的事情.所以凤美阿爹说:丢死人老脸呢."二影片花腰新:花腰彝服饰服饰是一个民族较为显着的特征住在石屏北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式创造了极其丰富和绚丽多彩的民族腰彝女性的服饰风化最具魅力.(一)影片中女主人公凤美的N,f镜头描述1在凤美与阿龙结婚仪服饰艺术——81一影片中凤美所穿的肚兜图4花腰彝女子送给心上人的花腰带摄影者:李珊图5影片中花腰彝族毕摩的服饰.此盛装是花腰彝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在喜庆节日穿戴的一有民族特色的艳丽服饰,它由头帕,大襟衫,领褂,缠腰习腰带,肚兜,花边黑裤,绣花鞋等10种配件组成.而花娘穿上这套盛装,既显得俏丽高贵又能突显女性的妖娆服饰看点:头饰.花腰彝的头饰是整个服饰艺术的点睛之所处位置最为醒目突出,因此.制作得也尤为精美别致.帽巾为主体,而帽巾是由一块长8O余厘米,宽约4O厘米的折叠而成,为突出折叠后的立体效果.通常用多层布料缝使其戴在头部可以竖立起来犹如展翅高飞的雄鹰.在帽端,即帽头和帽尾绣有不同的图案帽头正中绣有一朵凤,左右各配4朵小乌花,俗称"八乌朝凤":帽尾部分折叠于头部最高部位,十分显眼,因此,该部分是整个帽子刺主体——先用七色布条从中间分为两半,两边各绣一朵马或牡丹花,周边绣斜形窗格花纹两边皆以五颜六色的刺茂线流苏,绒线球以及银泡装饰.造型夸张有趣.色彩绚丽,同时,花腰彝人喜爱佩戴大银耳环,我们由此可以领略攫彝人独特的审美喜好.如图1.图2.镜头描述2.那晚凤美在明白阿龙家人让自己归家时.便龙打了起来.片中所要表现的凤美是一个野性十足的花腰子,以至于最后把阿龙打伤了,也因此打伤了他的心.所龙把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此刻的凤美十分恼怒兜肚拎着领褂便出来了……眼饰看点:兜肚.兜肚上窄下宽形似梯形,布料色彩常为或蓝色.镶配一定量的色彩布条,从上到下绣满刺绣纹样.系有长带子,方便于脖颈穿套,穿戴时兜肚部分从内衣于胸前齐小腹,盖住腹部裤子打折处并露出绣花部分.肚兜上经过图案化处理的马缨花纹层次分明,具有强烈的视觉装饰效果,所绣花瓣的形状和色彩都做了简化处理,并采用了对称的构图法,仅仅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干净的色块就表现出了绽放的马缨花那种鲜艳,热烈的感觉.这种处理手法干净利落花瓣的色块与衣襟底色对比强烈.使得马缨花与其他花纹图案层次分开.跳到一个更加显眼的层面上来.也使得整件肚兜更有立体感.如图3.(二)影片中男主人公阿龙的服饰分析镜头描述:片中凤美送给阿龙的定情信物——花腰带.如图4.服饰看点:花腰带.长短视其腰围,带头左配布纽带,右配银环扣.其制作工序较为繁琐,属附加衣饰,功能较强.其用途主要是遮盖系腰的无花部位,为其添姿增色.花腰彝的腰饰通常是由大花腰带和小花腰带组成且以大花腰带为主体.大花腰带是由布条缝成的中空可翻转的扭布长带,颜色多为黑, 白,蓝,绿等色,两端各绣有4O厘米的刺绣图案.这些图案一般是以马缨花,梨片花,石榴花,桃子花等为主,也有部分或全部刺绣几何纹样的.而小花腰带作为腰饰的同时也是花腰彝女子的定情信物,花腰彝姑娘一旦对某小伙子有意便会赠送此物,因此其做工尤为精良通身刺绣有各种图案,在两端接口约10厘米左右钉有银泡.并按照十颗一行的原则.两端各钉五行共1∞颗,以为百年好合.(三)影片中毕摩的服饰分析镜头描述:片中为阿龙和凤美新婚念经祈福的人——毕摩毕摩.彝语音译,俗称呗玛".毕"为"念经"之意,"摩"是"有知识的长者",他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司.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其文化职能则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82——服饰艺术图6花腰彝女子的"雄鹰冠"绘制者:美丽花腰——阿龙图7正在舞龙的花腰彝妇女摄影者:陆定福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学,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曰,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他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而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就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笔者在探访中了解到,彝族的毕摩在石屏只有五十多个花腰彝中的毕摩就更少7,并不是每个村子都有其中我所走访的慕善村人就以本村有毕摩而自豪.该村毕摩老人也因此很忙,因为附近较小的一些没有毕摩的村寨遇到节日,庆典,祭祀等活动都会邀请他去诵经祷告,祈福.服饰看点:花腰彝"毕摩"服饰,如图5俗称"宗师法衣".在法帽顶有一个小葫芦(在远古洪荒年代,彝族始祖阿普笃姆兄妹俩为了躲避洪水灾难,骑上了神仙赐予的装有五谷种子的大葫芦.一直随洪水漂移直到被一棵马缨花大树挡住了,才幸免于灾难.从此.葫芦便成了彝族先民崇拜的对象,而马缨花也成为了彝族的族花).葫芦上坐个神人"花腰称其为"图纳,即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呗玛",彝族人就是通过他来下情上报,上情下达.帽檐上有六圣人,彝语为除呗色,是"图纳的弟子.六人各有神通."井猛"管地.精通米卜什冲"管天.通晓松毛卜:"吾领西"能预测吉凶.精通鸡骨卜:"玻哲"通晓彝文书理;"呗色"能推算日子:"阿通"懂病理,卜蛋卦.在法衣披风领口处,有象征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十条线同时还象征着十天干.十天干在彝族民间.俗称咒符".彝族也是一个崇拜龙虎的民族.自称"罗罗濮".宗师法衣的长袍左有青龙,右有白虎.这便是彝族"龙虎崇拜的印记.在春耕到来之前,各村各寨都要举行祭龙"仪式,彝语称咪嘎好",祭祀天地,寨神,农神和自然保护神.祈祷神灵保护人畜安康,风调雨顺,获得丰收.毕摩的虎头鞋,鞋面绣虎.鞋头翘起,不但可以镇山.还可以驱邪.花腰彝人认为,虎是山大王.只要猛虎出没万物就得臣服,因此便以虎为图腾.以虎命族名.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花腰彝是一个典型的多神崇拜民族.而花腰彝服饰这流淌于指间的美丽.无处不散发着花腰彝人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三,花腰彝服饰的审美观(一)花腰彝服饰造型别致花腰彝服饰造型结构独特.制作工艺复杂.在造型的设计上十分注重造型与装饰的结合,做到了既满足实用功能又兼顾装饰的审美需要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把服饰的造型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语言来使用,而花腰彝的帽巾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造型装饰——帽巾由一块布料折叠而成,在穿戴时可以竖立起来.犹如展翅高飞的雄鹰,所以又称雄鹰冠".如图6,这种仿生的造型本身就极具装饰性,体现出了实用和装饰的有机融合.而在帽巾上以银泡,绒线球,绒线流苏,串珠作为纯装饰,转瞬之际便有清脆的声响和动静相济的韵律之美.(二)花腰彝服饰色彩斑斓一套服饰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色彩,而色彩也是民族服饰的灵魂,它最直接地体现了穿着者的审美观念.一般而言,民族服饰的色彩大多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民族情感民族认知等因素.花腰彝服饰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色大胆——红, 绿,黄,白,紫,黑等纯度极高的原色都被大量地应用于服饰之上彝族崇尚黑色.在他们的传统审美观念中,黑色是高贵的象征,所以黑色成了彝族所有支系最为普遍使用的颜色.花腰彝自称"尼苏人.而"尼在彝语中就是黑的意思,苏"则意为活泼.这种对本族群的自我定位体现在花腰彝服饰的色彩上,表现出了对比强烈,明快活泼的特点.花腰彝服饰的色彩以黑色或藏青色等为底色调.以红,蓝,绿,黑,白,青,紫等色为装饰性色彩.其中又以红色为主色基调,强调色彩在色相和明度上的对比.因此.花腰彝服饰在整体的色彩视觉上给人以"鲜艳明快,热烈活泼的感受,这些对比又通过黑色底色来进行调和,在明快热烈中不失庄重典雅.例如.花腰彝妇女的头饰一般是由红,黑,绿颜色的布料做底,然后在其上用各种颜色的丝线绣上精美绝伦的花纹而服饰也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紫,黄等色.此外花腰彝服饰配色虽习惯用反差较大的对比色和色相明度极亮,纯度极强的暖色,但由于其服饰的底色一般为黑色,藏青色,因而服饰的整体效果虽亮丽却又不失沉稳.显得浓郁而庄重.如图7.花腰彝崇拜红色,源白于他们对火的崇拜红色被他们视为火焰的象征.红色意味着生命之色.同时也象征着彝族人火一般热情而勇敢的民族性格,故而红色被广泛应用在刺绣图案中.在实际操作中,为体现图案的层次和避免大量使用红色而产生视觉疲劳,他们对红色进行了明度,纯度渐变,或间以黄,蓝,绿等色进行了调和.进而丰富了服饰的色彩层次.同时又使服饰上的装饰图案显得更加鲜艳醒目,体现出浓重拙朴的矛盾美.这也就是现代人一直追寻的装饰与自然,天然与雕饰的完美结合.(三)花腰彝服饰图案繁冗花腰彝服饰的装饰图案具有种类繁多,变化丰富和寓意深刻的特点这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整体来说,花腰彝服饰的装饰图案以具体纹样为主,兼有抽象纹样.花腰彝服饰上的每一个图案都记载着花腰彝族人民的生活愿望和神话传说.折射着整个彝族的历史,分支和迁徙的内容.寄托了花腰彝人民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部展示花腰彝族文化史的经典作品.在花腰彝服饰上常用的图案主要有植物纹样,动物纹样,抽象的几何纹样等,并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排列,常以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等形式存在.在信仰上.彝族具有火崇拜的特点.花腰彝作为生活在高寒山区的彝族支系.也沿袭着这一古老传统,他们对具体的火焰进行一定的抽象变形.在肩峰,下摆,袖口等部位都绣出各种造型的火焰纹.如图8中,在袖口部位刺绣的单独的火焰纹图案就是他们崇拜火的具体反映.花腰彝人有一种很强烈的夸富心态.这种心态反映在服饰上就表现为繁多的饰品表现在图案上就是繁杂的纹样.而每服饰艺术——83一当遇到重大节日.她们总是通过服饰品的繁冗来显示她们的富有.花腰彝服饰图案大多来源于生活,取自于自然.它们是花腰彝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积累中认识世界并和审美意趣相融合的产物.体现出了亲近自然的和谐之美.四,结语服饰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一个民族族群的象征也是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反映,因而它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审美观角度对花腰彝服饰进行了解读.从中可以窥见花腰彝服饰独特的审美特色,即造型别致美,色彩绚丽美,图案丰富美,饰物繁冗美,同时还融有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等审美情趣,体现出审美多元化的特点.绚丽多彩的花腰彝服饰.是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花腰彝人情感,思想,信仰等审美观的浓缩,凝聚和积淀.蕴含着花腰彝族对美的创造和追求.参考文献【1]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l 【2]郭净,段玉明,杨福泉云南少数民族概览[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3]李朝旺石屏彝族民俗[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4】李朝旺,孔繁武彝族花腰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5】普梅笑花腰彝服饰的变化[J]河池学院,2007(08)[6】陈劲松花腰彝服饰艺术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2.C9(02)作者简介虎小条,云南艺术学院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所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实习编辑:张沛。

赏影片《花腰新娘》中民俗元素的影视魅力

赏影片《花腰新娘》中民俗元素的影视魅力

赏影片《花腰新娘》中民俗元素的影视魅力作者:刘玉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0期摘要:电影《花腰新娘》再现了云南花腰彝族的古老婚俗和民风民俗,彰显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关键词:花腰新娘;民俗;影视作者简介:刘玉芳(1989—),女,湖南益阳人,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247-01《花腰新娘》这部影片由导演章家瑞执导,主要展演了属于云南彝族尼苏支系一部分的“花腰彝族”的古老婚俗以及在此背景下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导演镜头聚焦“花腰彝族”这一全世界仅有3万左右的民族,成功运用艺术的手法将云南花腰彝族原生态的生活民俗嫁接到影片中,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

影片以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展开叙述,人物个性刻画鲜明,情节波澜起伏,花腰彝族的民风民俗在影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形成了这部影片的独特审美,并成功歌颂了美、爱情和善良等。

这部影片最大的特点便是以少数民族风情为背景支撑,对异文化的拍摄给观众带去视听上的巨大冲击力。

导演对民俗的拿捏把握,深化了这部影片的文化底蕴。

在当今影视商业化的价值影响下,影片给观众呈现了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这一点难能可贵。

我试图分析影片中民俗元素的运用彰显出的影视魅力。

首先,这部影片对浓郁地域风情的展演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

视觉上,整部影片画面色彩对比强烈,从而凸显出洁净而透明。

我们注意到影片人物穿着独特的民族服饰,“花腰彝”的来历就与其民族服饰有关,因腰间所系艳丽的花腰束,所以被俗称为“花腰彝”。

花腰彝族服饰色彩绚丽,以红色为主色,所绣图案精致美观,服饰给人直接的文化认知感受。

对花腰彝居住生活的独特地理自然环境的展现,整个画面流畅并尽显质感。

镜头带我们俯瞰到一片恬静的田间生活,走近生机盎然的大自然。

这儿的人们日复一日地辛勤劳作,自食其力,乐得其所。

论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歌舞艺术

论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歌舞艺术

论电影《花腰新娘》中的歌舞艺术作者:岳春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10期[摘要]《花腰新娘》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歌舞艺术在其中散发出异样的光彩。

贯穿始终的12名花腰族女子舞龙,惊心动魄的男子醉舞龙,性感的烟盒舞,MTV式的海菜腔情歌画面,构成影片丰富的观赏性元素。

通过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碰撞、融合,该片获得较高的民族艺术文化品位。

[关键词]民俗风情海菜腔舞龙烟盒舞《花腰新娘》是一部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古老的民风民俗,绮丽的山水风光,以及海菜腔、烟盒舞、花腰彝女子舞龙构成丰富的视听元素,厚实的云南本土文化和新旧事物交锋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这部在2007年荣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四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特等作品奖的影片有多方面的成功因素。

歌舞艺术元素在其中更显光彩。

笔者喜爱云南民族民间歌舞,在此略谈几点感受。

一、《花腰新娘》的歌舞艺术特征成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般离不开载歌载舞的场面,《花腰新娘》(以下简称《花》)也没有脱离这个基本模式。

与《阿诗玛》、《五朵金花》等经典影片相比,《花》牛苷原始、时尚、传统、现代的歌舞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更象一场华丽的民俗风情秀。

花腰彝女子舞龙队排演、海菜腔、烟盒舞和莫阿龙独舞表演充当了情绪衔接之黏合剂或情绪过渡的分水岭,使一些既简单而又有趣的情节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给观众强烈的视听冲击力和鲜明的文化感受。

虽然整个影片并非以展示歌舞形态为主旨,但是歌舞有力地渲染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内心情感的冲突。

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手段和感染观众的催化剂。

歌舞本来就是特定民族表情达意的载体,采用与故事主题相协调的歌舞形式无疑有助于增强影片的表现力。

二《花腰新娘》的歌舞形态解析《花》剧音乐兼容现代摇滚与传统海菜腔,以MTV式风格赋予海菜腔新的另类元素。

“海菜腔”因云南石屏异龙湖中一种草本水生植物“海菜”而得名,是花腰彝特有的一种民歌对唱形式。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作者:王双丽来源:《锋绘》2018年第06期摘要:电影《花腰新娘》表现了云南花腰彝族的传统婚俗和民风民俗,電影整体表现了浓厚的彝族风俗和人文底蕴,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影视媒体的冲突。

关键词:《花腰新娘》;传统民俗;影视;冲突在2005年,由新锐导演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再一次注意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

影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独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俗为背景,取材于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内真实的彝族女子舞龙队的故事,片中12个舞龙的花腰女孩大部分来自云南彝族,讲述了热情美丽的凤美姑娘和朴实善良的阿龙之间缠绵J啡侧、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表现出彝族人民安乐的生活状态以及纯朴的文化心理,呈现了大量的彝族民俗文化。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花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一些镜头场景上的点缀或是美化画面的方式,紧紧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1 彝族民俗在影片中的呈现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而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民俗文化,导演章家瑞以细腻敏锐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彝族百姓的生活画卷。

1.1 物质生活民俗1.1.1 服饰民俗影片以浓烈的民族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镜头画面唯美,青山绿水,尤其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这和影片中的民族服饰有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花腰新娘》中的风俗元素剖析风俗是一种在人类生计过程中创建出来的并与人类相一直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感情与理智、适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拥有很强的浸透性。

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经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拥有很强的兼容性。

因此,风俗与影视的联合实乃出于必定。

一方面,风俗为影视供给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

另一方面,影视又显现并反应了风俗。

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向来存心无心地汲取风俗的养分,如 1913 年的《难夫难妻》, 20 世纪 20-30 年月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 80 年月初的《五朵金花》、《茶社》。

特别自 20 世纪 80 年月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量显现风俗风情的电影,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悬》等等。

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显现风俗的电影。

电影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量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衣饰精巧大方,色彩明丽,并且腰间系有精巧的花腰束,被人们和蔼地称为“花腰彝族” ,俗称“花腰彝”。

电影叙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此中显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风俗。

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风俗三方面来显现并加以剖析。

社会风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风俗,在电影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

电影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结婚后新娘不可以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

接着,一场别出心裁的花腰彝婚礼展此刻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 / 结成龙凤配/要守彝家道 / 三年不得归 / 待到归家后 / 进出成双对 / 直至白头老 / 凤舞随龙飞。

”今后,这一风俗便贯串一直。

婚礼当日夜晚,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

电影《花腰新娘》的民俗文化表现在2005年,由新锐导演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以耳目一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让大家再一次注意到了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

影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独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俗为背景,取材于石屏县北部山区哨冲镇内真实的彝族女子舞龙队的故事,片中12个舞龙的花腰女孩大部分来自云南彝族,讲述了热情美丽的凤美姑娘和朴实善良的阿龙之间缠绵J啡侧、跌宕起伏的美好爱情,表现出彝族人民安乐的生活状态以及纯朴的文化心理,呈现了大量的彝族民俗文化。

在石屏县北部的哨冲、龙武、龙朋三个乡镇,居住着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人。

花腰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花腰并非自称,是他称。

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花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一些镜头场景上的点缀或是美化画面的方式,紧紧贴近生活、反映生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1 彝族民俗在影片中的呈现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它在社会的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变异,并在变异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正是这种民俗文化,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俗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而在电影《花腰新娘》中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民俗文化,导演章家瑞以细腻敏锐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彝族百姓的生活画卷。

1.1 物质生活民俗1.1.1 服饰民俗影片以浓烈的民族风情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镜头画面唯美,青山绿水,尤其是画面色彩对比强烈,这和影片中的民族服饰有很大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这块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产和制造了极其丰富、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其中,要数花腰(聂苏支系)妇女的服饰风格独具。

花腰彝妇女服饰,多以红、黑两色为主,另杂有绿、蓝、白等色。

花腰新娘 yingping

花腰新娘 yingping

《花腰新娘》令心沉迷、让人陶醉影片讲述的是关于彝族这个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影片围绕舞龙这条主线,通过一些事件把彝族阿龙和美凤这对新婚夫妇的爱情故事烘托到了另一个层面。

《花腰新娘》仅从片名就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民族、民俗气息。

看完影片,能深深体会到''花腰〃不仅是云南彝族新娘腰上的一条美丽的配饰,它更是女性的一种身份的过渡与象征。

花腰彝族有个古老的族规,新娘成婚,最少三年后才能回到夫家生活。

女主人翁美凤从小就失去了阿妈,和阿爸相依为命,在美丽的山山水水间快乐成长,机灵甜美的她,有着水的灵性,山的野性。

在嫁给男主人翁阿龙的晚上,不顾族规,偷偷钻进了洞房,把憨厚老实的阿龙折磨的够呛。

省里要举行舞龙大赛,出身舞龙世家的阿龙受村长委托担任了女子舞龙队的教练,而未能归家的凤美为了能天天和阿龙见面,花招百出终于冲破重重阻挠得到了村长的同意,如愿进了女子舞龙队,憨厚老实的阿龙又一次被凤美折腾得晕头转向...................影片一开始展现的是美丽的云南彝族田园山水风光,山清水秀,云雾缭绕。

集合山间传出的悦耳动听的原声民曲,一切是那么的朴素淳朴、纯洁,不知不觉间让人回归于美丽的山水田园间,整体上首先就给人视觉上的新鲜感和一种特别的美的享受。

纵观影片,我个人认为影片所传承的主题不仅仅是爱情,还有对人情美的赞颂和对传统风俗教条、禁锢的悖逆。

而男女主人翁凤美和阿龙就是影片主题最好的代言人。

影片在一开始就以字幕的形式阐明在花腰彝族的传统里,被娶的姑娘要待到三年后才能回到夫家,叫做“归家”,当然是为给之后的剧情做了铺垫。

而生活于这一时代的而活泼、率真、任性的彝家姑娘凤美,在她不谙世事的幼年就经历了生死离别,从小就没了阿妈的疼爱的哺育,不难看出在她看似快乐无忧的外表下,内心深处应该有着一处不可触碰的伤痛,一旦被任何人触碰到,她便会默默地疼痛,独自伤心流泪。

然而这写在影片中没有过多的呈现,就在父亲逼迫她守俗的那一次冲突有过表现,看似快乐的美凤突然爆出的那句“我恨你,你连阿妈都保护不了,有什么资格说我!”让人深思不已。

《花腰新娘》观后感

《花腰新娘》观后感
琐的真实,细水长流的真情,细中见著的欢笑,“癞蛤蟆”的对白,喂杨梅的情趣,阿爸阿妈洗脚的苦心,众人跑一万米的毅力,比起一些无病呻吟来,更打动人
心。电影的镜头也不大讲究精致的美感,它只是很体贴的,把一段段不能说也不便讲的感情交待得明白,省下了很多无谓的台词。导演只是用淳朴的角度,绿得发翠
的颜色展示青春和青春里不大不小的善良与坚持,默默暗恋着阿龙的依玛把绑腿送给了阿龙,小姐妹终于向不喜欢的求爱者say
虽然给人感觉很旧的故事,里面有纯纯的暗恋,有小小的心愿,有同心协力的姐妹,还有真实,不太甜,不太苦,细细琐琐的真实,细水长流的真情,细中见著的欢笑,“癞蛤蟆”的对白,喂杨梅的情趣,阿爸阿妈洗脚的苦心,众人跑一万米的毅力,但是比起一些无病呻吟来,更打动人心。电影的镜头也不大讲究精致的美感,它只是很体贴的,把一段段不能说也不便讲的感情交待得明白,省下了很多无谓的台词。导演只是用淳朴的角度,绿得发翠的颜色展示青春和青春里不大不小的善良与坚持,默默暗恋着阿龙的依玛把绑腿送给了阿龙,小姐妹终于向不喜欢的求爱者说不,哑巴的小七妹也发出了声音,有情人终成眷属,只要有胆量有热情有真情,奇迹总会发生。
在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里,到处充满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每个人都带着面具生活。像《花腰新娘》这样质朴感人的民风已经很少很少,每个人都是很真实的活着,很真实的表现自己。偶尔看一部这么清新的电影来冲淡我们现代人对时间、对名、对利的执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另类女子凤美单纯、聪明、倔犟、豪气和略带“野”的性格,突显了她的可爱、纯朴和坚强,从她的敢爱敢恨、敢做敢为,不难看出她对爱的执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并不断地以她特有的方式向传统的封建习俗发出挑战,她期望她能成功,也期望她的姐妹象她一样去追求自由与幸福,这就是她为什要参加舞龙队的真正原因。他其实很爱她的丈夫阿龙,而且爱的很纯情、很执着、很火热,然而原本很激情、很火热的爱,却被“归家”的这一封建婚俗扼杀在摇蓝里,她恨透了这种封建恶俗,她要抗争,要悍卫自己爱的权力,因此她打破俗规要与阿龙进洞房,她也希望他的丈夫能真正成为一条龙,而有些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明喻的一番苦心(我管它叫爱情故意),往往会让人产生爱的错觉。她敢挑战男权,与男人摔跤,说明在她心里确实存在着龙的精神。

1312-5002A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312-5002A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玉溪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院系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11级指导教师时遂营学生姓名马云雯学生学号 11022057 2014年02月10日浅议花腰彝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姓名:马云雯学号:11022057【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层面之一。

这对维系民族的多样性与全面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之下,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压力。

对于花腰彝族这样人数极其稀少的少数民族而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需要特殊的关照。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花腰彝族民族文化在发展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其中的现状与面临的压力挑战与机遇等等。

而后对花腰彝族文化发展传承的措施分析方面对,对促进文化发展的一些措施作出思考,而后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建议。

民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要注重市场的推广,拓展民间文化的市场是传承发展民间文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希望本文的一些简单概述分析对花腰彝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花腰彝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措施;建议引言:花腰彝族并非这个民族的自称,他们是云南彝族尼苏支系的一个分支,花腰彝族之名的由来是因为这个民族的的妇女日常所穿的服装大都精美艳丽、色彩斑斓,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这个民族为“花腰彝族”。

花腰彝族的人们日常住在彝族特有的土掌房里,这种有泥土夯成的房屋冬暖夏凉,并且房顶是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十分具有民族特色。

目前花腰彝族的人数大约只有三万余人,都居住云南省石屏县的哨冲镇和龙武镇里,他们世代居住于此,漫长的繁衍承传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式,从改革开放之后,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尤其是当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之下,花腰彝族的民俗文化发展更是面临了很多的危机,同时也得到了很多的机遇。

从《花腰新娘》看花腰彝的民俗

从《花腰新娘》看花腰彝的民俗

第8卷第1期红河学院学报V01.8No.12010年2月Journal of Hongh e University Fe b.2010从《花腰新娘》看花腰彝的民俗陈丽湘,李娜(河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电影《花腰新娘》充分地展示了花腰彝的民情风俗,文章从影视中传统民俗的体现论述了传统民俗与现代影视之间的矛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传统民俗的发展作出设想。

关键词:《花腰新娘>;花腰彝;民俗;人类学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128(2010}01—0025—03在2009年9月2日至8日首届亚欧文化艺术节当地人也经常自豪地说:“人们几乎会走路就会跳烟上,《花腰新娘》作为开幕影片又一次搬上银幕。

影.盒舞,会说话就能唱海菜腔。

”恋人们通过对歌的方式片《花腰新娘》以花腰彝特有的“三年不落夫家”的婚来倾诉衷情,表达爱慕之情;盛装彩饰,纵情跳起婀娜俗为背景,取材于石屏花腰女子舞龙队的故事,讲述多姿的烟盒舞,表现对生活的热爱。

影片几乎每一个了云南花腰彝族的凤美姑娘与善良淳朴的阿龙之间场景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述说:“三年不落夫家”的起伏迭宕、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透视出彝族人民和花腰彝特有婚姻习俗,“莫问爱情深不深,就看腰带给谐的生活状态和纯朴的文化心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不给”的定情信物花腰带;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体地位民族文化风情。

的传统观念;古老图腾崇拜发展而来的花腰“舞龙”;花腰彝属彝族尼苏支系的一部分,主要聚居在云建筑格局独特传统民居“土撑房”和当地“吃不厌”的南省红河州石屏县的北部山区龙武、哨冲两乡镇。

米线,充分展示出当地的民俗风情。

泼辣、骄横、野蛮“花腰彝”自称尼苏,其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的凤美是阿爸用马奶养大的,寄托了导演对女性自我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影片《花价值实现的希望;阿嫂则是一个顺从于世俗和屈从于腰新娘》突破了传统民俗电影大多只是一些场景上的道德束缚的彝族传统优良女性;公公婆婆洗脚时的表点缀或是画面美化的创作方式,紧紧贴近生活反映生现的满意是对凤美的宽容和大度;纯朴、厚实的彝族活,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浅析民族特色对影片《花腰新娘》的影响

浅析民族特色对影片《花腰新娘》的影响

浅析民族特色对影片《花腰新娘》的影响作者:李啉汎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1期【摘要】如今民族元素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使得中国电影艺术正面临一个新兴的发展开端,影片《花腰新娘》里无论服饰的斑斓、音乐的美妙、风景的秀丽、情节的紧凑、还是女性意识的张扬或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里面都注入了民族文化的元素,民族特色越显重要。

【关键词】《花腰新娘》;民族特色;电影创作一、花腰新娘中的民族特色(一)歌舞在影片中的运用影片中运用了花腰彝独特的歌曲形式———海菜腔。

由海菜腔而演绎的MTV式片头片尾,富有动感的烟盒舞于片中的穿插以及贯穿始终的女子舞龙都构成了该片在视听语言上的强烈冲击力。

形成了现代与传统的结合模式,两者的结合势必会碰撞出新的火花,赋予了影片新的另类元素,新的海菜腔也会随之流行起来,成为都市的一种新时尚。

这能算是土与洋的结合。

“烟盒舞”是彝族青年男女表达性爱的一种舞蹈。

石屏彝族烟盒舞个性鲜明,技巧多样,著名的技巧动作有”仙人搭桥“、”蚂蚁搬家“、”倒挂金钩“等②。

这种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既可健身又可怡情,动作流畅潇洒,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喜爱,传播范围遍及城乡,现已发展成为集歌、舞、乐、竞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舞蹈艺术。

但是影片中的烟盒舞却有别于传统的舞蹈,这里的烟盒舞在影片中更加眩目,极富性感和美感。

(二)服饰在影片中的运用影片中所有演员的服饰都是叮当环佩,色彩艳丽,没有时髦的奇装异服,构建了影片的真实性。

妇女服饰多彩多姿,既有大襟右衽长衫,也有中长衣和短装,普遍着长裤,衣罩外套坎肩,系围裙;头饰琳琅满目,多以银泡或绒线作装饰(片中以绒线为主);服饰色调极浓,并贯用配套的对比色,鲜艳夺目,装饰性很强;图案以自然纹形为多几何纹次之。

男子服饰与其他地方相差不大,都是黑底绣花,盘扣的褂子,裤子多以宽松的大脚裤(裤脚绣花)为主。

根据少数民族习惯,越年轻的(没结婚)人穿着色彩就越显艳丽,片中凤美、小七妹等人的穿着就相对阿龙母亲要鲜艳许多,红色更能引起人的注意,也是性格开朗、激情的象征。

浅谈石屏县花腰彝族婚姻习俗文化

浅谈石屏县花腰彝族婚姻习俗文化
其次请客顺序不得错乱,一抱红冠子公鸡请阿舅;二抱长尾巴公鸡请阿娘;三请远亲近戚,高朋好友;四请家族小伴,厨子相帮。再次,请客要不嫌贫富,不论贵贱。老大咋穷,老二再富,也得先从老大请来,要是请老二不请老大,公众会说古论今,揭短论长,甚至赌气不来做客。所请各家来客不限,客越多越以为大喜。
3、婚宴
龙武镇被称为花腰之乡",其婚宴可以说是多姿态多彩,情趣盎然。
“呀!因太高兴,口水都流啦!”、“酒里有个毛虫呢!”、“哟,真甜哪,可惜流啦!”、“哎唷、我醉啦!”„„看客见了,用食指刮脸皮好意奚落:
“口水流啦,羞人摆底。”
这时,陪郎也用不着斯文模样,可以厚着脸皮抓鸡头啃,捞肉团嚼;可以粗俗地抓肥肉塞“姨妹”手,喂“姨妹”嘴。不以为丑,反以为强。
(2)教嫁。闹陪郎接近尾声,新娘她妈就要带两扇红糖去请村里有名的民歌手来“教嫁歌”。
关键词:
xx;花腰彝族;婚姻习俗;文化
石屏境内,除汉族以外,主要居住有彝、哈尼、回、傣等10余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的54%,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民族风情多姿多彩,令人神往。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繁衍绵延的方式,任何民族的婚姻习俗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反映出人类婚姻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程,石屏县花腰彝的婚姻习俗也不例外。“花腰”是彝族的一个支系,是个富有特色的民族群体。“花腰”自称尼苏,他称“花腰”。主要分布在石屏龙朋至哨冲,龙武到峨山公路沿线,其辖地虽小,但民风古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改变。“花腰”的婚姻习俗文化也为适应新的生活需要,发生改变,对其人民生活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姐夫们行路辛苦,请抽烟”.按“花腰”规矩,递烟不接最不礼貌,就是不会抽也得接住,按“吃烟无老小,烟锅不跳沟”的规矩递给他人。但这敬陪郎的烟筒非比寻常,或吸口抹有烟灰,或烟里拌有辣椒,或水里放了洗衣粉。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建构赵 菁(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海淀 100081)摘 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集中呈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样貌与文化表征,女性形象作为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在新世纪多元文化杂糅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花腰新娘”为代表建构起来的女性形象成了一种隐喻的象征,作为“她者”的少数民族之“底层”,接受时代召唤、迎合视觉消费、浓缩民族文化、书写“族群记忆”、承载多重“凝视”、表达个体意识,在多重文化权力场域的博弈中,在抵抗与“失语”的鲜明对照下,形成了形象塑造与结局反差,并引人深思。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花腰新娘》;女性形象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891(2022)05-0081-06随着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和女性意识的普遍形成,女性形象成为审美观照和意义表达的重要载体。

“女性作为符号、文化、象征、容器而独立存在,她们身上传达着民族特性与民族文化,同时又彰显出独立的意识和思维模式,她们的形象在时代语境的变迁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当代女性在思想意识与自我价值方面的时代嬗变。

”[1]新世纪以来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以“花腰新娘”为代表的女性形象成了一种隐喻的象征,作为“她者”①的少数民族之“底层”,接受时代召唤、迎合视觉消费、浓缩民族文化、书写“族群记忆”、承载多重“凝视”、表达个体意识,在多重文化权力场域的博弈中,在抵抗与“失语”的鲜明对照下,形成了形象塑造与结局反差,并引人深思。

目前,学界对于《花腰新娘》的已有研究多聚焦于从民俗文化、歌舞艺术、美学、符号传播、人类学解读等视角切入,缺乏从女性形象视角的专门研究,而以《花腰新娘》作为案例考察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研究,多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范畴中,撷取《花腰新娘》的特色与亮点浅尝辄止。

故而,本文从时代、民族、个体等层面对《花腰新娘》中的女性形象的成因与功能进行剖析解构,探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所呈现出的特点,以期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何建构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情感与个体意识等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

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

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第一篇: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电影《花腰新娘》真实幕后2004年5月10日至7月5 日,在石屏县拍摄了国庆献礼重点影片《花腰新娘》。

该影片以哨冲花腰女子舞龙队为素材,反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习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

在上海、北京、昆明等地公映以来,引起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我是一名在石屏县城工作的业余作者和摄影爱好者,从小就受家乡彝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彝族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业余时间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电影拍摄初期,石屏县文联的领导将我介绍给电影?9芨缬熬缱椋形叶缘缬芭纳愎ぷ鞫喔柚С趾桶镏8钡佳莺头吧杓剖Χ晕宜担ㄑ突槔袷歉糜捌钪匾囊怀∠罚M夷芴峁┯泄鼗ㄑ突槔穹矫娴淖柿弦怨┡纳悴慰肌N易魑幻妥逋糜捌ㄑ桶嵘弦唬源死葱妥逦幕┐蠡ㄑ偷闹龋馐俏颐敲蚊乱郧蟮南彩隆N伊⒓凑依唇改晡以诒戏⒈砉挠泄匾妥逦幕矫娴奈恼伦鞑慰迹垢闲戳恕妒烈妥寤ㄑ说幕樗住罚ㄔ?400个字)和50余张婚俗图片提交给剧组, 为花腰彝婚礼和新娘归家两场戏的拍摄提供了参考依据。

同时,向剧组建议,石%厍⑿屑懒疃扔幸荒暌淮蔚摹斑涓藓媒凇保钟惺暌淮巫盥≈氐囊约漓胪继谝鞘胶透栉璞硌菸鞯摹暗屡嗪媒凇薄OM谟捌心芄环从臣懒疃氖⒖觥A硗猓×堪选把毯形琛薄ⅰ昂2饲弧焙汀盎ㄑ栉琛钡染哂惺恋胤矫褡逄厣哪谌荽┎褰ァT谘≡裢饩笆保×吭谑领届欢嘧说淖匀环绻夂腿宋木肮鄣嘏纳恪M保一菇泄丶懒疃突ㄑ栉璺矫娴奈淖植牧虾屯计峁└缱椤?br />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的诞生,除了主创班底和演员阵容以外,主题歌及插曲也是一个关键。

6月19日,红河州文联主席、影片编剧孟家宗和曾夺得中国“民歌王”桂冠的红河州歌舞团彝族青年歌手李怀秀,邀请我到石屏石峰宾馆,一同创作主题歌及插曲。

我们一边作歌词,一边翻译成彝语,一边试唱,用优美动听的石屏“海菜腔”和“花腰歌谣”演唱的形式,把电影故事情节用片头和片尾两首主题歌及三首插曲来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腰新娘》中的民俗元素分析
民俗是一种在人类生存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并与人类相始终的古老文化,它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扩布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渗透性。

而影视是高科技的产物,它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声、光、电、化、自动控制等)手段将大众生活与艺术审美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兼容性。

因而,民俗与影视的结合实乃出于必然。

一方面,民俗为影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天地。

另一方面,影视又展示并反映了民俗。

中国电影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有意无意地吸收民俗的养分,如1913 年的《难夫难妻》,20 世纪20-30 年代的《春蚕》、《压岁钱》,建国后到80 年代初的《五朵金花》、《茶馆》。

尤其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更是出现了一大批展示民俗风情的影片,如《青春祭》、《红高粱》、《盗马贼》、《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章家瑞执导的《花腰新娘》毫无例外也是一部展示民俗的影片。

影片开始便交代其以云南少数民族花腰彝为背景,“尼苏人,俗称花腰彝,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

”“花腰”是这一支系的他称,因妇女的服饰精美大方,色彩艳丽,而且腰间系有精美的花腰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 ,俗称“花腰彝”。

影片讲述了一对花腰彝青年阿龙和凤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花腰彝民俗。

本文将从社会、物质和精神民俗三方面来展示并加以分析。

社会民俗,又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在影片中主要表现为花腰彝的“不落夫家”婚俗。

影片一开始便介绍:“花腰彝有一个世代风俗:男女成婚后新娘不能与新郎同房,最少要等三年,新娘才能住进新郎的家,此风俗称之为‘归家' ”。

接着,一场别开生面的花腰彝婚礼展现在眼前,婚礼的主持者用彝语唱道:“择个良辰日/ 结成龙凤配/ 要守彝家道/ 三年不得归/ 待到归家后/ 出入成双对/ 直至白头老/ 凤舞随龙飞。

”此后,这一习俗便贯穿始终。

婚礼当天晚上,凤美喝醉了酒,从窗户爬进了阿龙的房间。

第二天一大早,阿龙的大嫂叫他该起床干活了,走进房间看到两个人在一张床上睡着,惊叫了一声,手中端着的豆子也都撒在了地上。

阿龙的大哥、阿爸、阿妈听到响声,也赶紧跑上来。

当看到这种情形后,阿妈说了句“真丢
人” ,大哥赶紧将阿龙拖下床,嫂子和阿妈叫凤美起来,没想到凤美坐起来之后又躺下了,阿爸生气地说“给我连人带床抬回娘家去” 。

当凤美被抬回去后,她阿爹也说了句“真丢人” 。

人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凤美违背了“不落夫家”的习俗。

对于此情此景,小张妈说以前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年轻一辈已经没了那么多的讲究,不到一年便“归家”了,有的干脆没有了“归家”风俗,老人们也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ii] 凤美为了能天天见到阿龙,便不顾“归家”习俗的限制,一心要参加龙队。

影片中还展示了大嫂和小七妹对“归家”的认识,大嫂对凤美说:“没归家的时候,我成天可快活了。

舞龙一舞一个通宵,都不知道累。

”言下之意是女子归家后就不能舞
龙了,整天被家务事缠着,我们可看到大嫂那忙碌的身影,为公婆烧洗脚水,磨豆子,做饭……, 可以说没有了做姑娘时的快乐。

小七妹三年到了没有归家,通过阿玉的口,我们得知小七妹不归家的原因是“怕归了家就不自由了,也不能舞龙了”。

正是由于她们两人的影响,当阿龙要和凤美同房时,凤美做出了强烈的反抗,大叫“我不要归家,我还要比赛,我要舞
龙” 。

这就说明女子在不落夫家期间是自由的,可以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比如舞龙。

一旦归家则失去了自由,更不用说舞龙了。

影片中最后一幕是凤美、小七妹背着孩子在田间劳作,她们虽然在舞龙大赛上获得金奖,但最后仍然归家了。

可见,习俗对人的控制性是多么强!物质民俗在影片中具体体现为花腰彝的服饰、居住和饮食习俗三方面。

前面已经指出“花腰”一词的来历是与花腰服饰有关。

花腰服饰做工精细,色彩艳丽。

影片中当花腰姑娘穿着盛装出场时,她们如同那盛开的马樱花,楚楚动人。

凤美和黑山寨小伙子摔跤时,只穿着一个艳丽的肚兜。

这肚兜是花腰彝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肚兜是一个长约25 公分,宽约16公分的长方形绣品,它不能单独使用,需与盛装和生活装搭配穿戴在妇女们的下腹部。

为更好体现花腰彝肚兜的特点,设计师大胆采用了彝族“三道红”围腰的款式并加以改进,再用彝族花腰妇女们亲手刺绣的崇拜图案制作,以火焰图案为主,其他花卉图案为辅,使肚兜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单独穿戴的整体,新设计的肚兜比传统的肚兜大2/3 。

这样,姑娘的胸部和腹部就被遮住了,只露出双臂和后背,更好地展示了花腰姑娘的性感美。

此外,花腰带是女子送给心上人的定情物,一旦退回则表示退婚。

影片中出现了两次有关“花腰带”的场景,一次是小七妹的丈夫因撞了车要赔款,便需要小七妹归家帮助打砖坯,如若不听他的,他就退了花腰带,阿玉叫道“你敢退婚”;另一次是阿龙将花腰带扔给凤美,说要退婚。

花腰带被退回是件很严重的事情,凤美阿爹说“丢死人了,你不要脸,我还要这张老脸呢”。

阿龙不仅将花腰带退给了凤美,又开除了她。

当阿聪对阿龙说“其实凤美心里爱的一直是你”时,阿龙闷闷地喝着酒,终于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醉酒后的他手持龙头在“土掌房”的屋顶上狂舞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舞龙。

土掌房是一种夯土筑墙、墙上架梁的平顶土房。

房顶很结实,可以作为晒粮食和纳凉的地方。

这种建筑一般是两层,一层居中为堂屋,堂屋楼上为“正楼” ,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因此,在任何时候,新房都不能被安置在楼上,楼上只能由老人或者未婚子女居住。

影片却将新房安置在了二楼,违反了习俗规定,引起了当地很多老人的不满。

所以,影片在展示民俗文化时,应尊重并符合当地的文化传统。

米线是风靡云南全省,深受各族人民喜爱的小吃之一。

影片中有三个镜头是凤美在吃米线,每次都是狼吞虎咽地往嘴里塞。

其中还有一个花腰姑娘榨米线的镜头,她们一边榨,一边唱:“碧水缠青山,阿妹缠情郎,心
上的人儿呀此时在何方,阿妹榨米线,等哥来尝尝” 。

精神民俗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花腰彝的民间信仰和民间歌舞。

花腰彝是一个崇拜龙的民族,影片多有体现,如龙旗,龙像,龙谱。

阿龙还讲述了神龙的故事:“我们的瓜果为什么又大又甜,水牛为什么累到老,庄稼为什么长得这么好,这都是神龙保佑的缘故。

听我爷爷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了一只身上带火的龙,它飞到哪儿,哪儿就着大火,好像天上多了好几个太阳,雨不下了,海子也干了,庄稼全都死了。

村里的人就敲锣打鼓,带着祭祀的牛羊上了山,神龙最终听到人们的祈求,飞来把火龙赶走了,大雨哗哗地下了,人们终于得救了。

”实际上,阿龙讲述的神龙便是花腰彝的先祖“阿竜” ,相传他拯救了深受妖魔鬼怪伤害的彝家人民,自己却不幸被害。

于是人们通过每年的一小祭(咪嘎好)和十二年的一大祭(德培好)来祭祀这位先祖,祈祷五谷丰登,人畜平安。

祭龙便要舞龙,花腰彝的舞龙队有多种形式,其中的女子舞龙队格外引人注目,一条龙由12 个姑娘来舞,表示12 生肖。

她们舞起龙来好像龙在飞,龙在腾,好似一幅凤舞龙飞的美妙画卷!石屏县哨冲乡的女子舞龙队还获得多项大奖,名扬海内外。

彝族有句谚语:“歌多多不过彝家,跳舞扭不过彝家,天上的星星能数尽,彝家的歌舞数不完,要问彝家歌舞有多少?请用海斗量一量。

”这是彝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的真实写照。

影片的主题曲仿佛是一种“天籁之音”,听后有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觉。

这是一首“海菜腔”民歌,它以异龙湖中一种名为“海菜”的水生草本植物而得名,是由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唱出的山歌中发展衍变而来。

片中的海菜腔采用了MTV式的风格拍摄,被赋予了一种新形式。

影片中有一场景是阿聪和凤美跳起了烟盒舞。

烟盒舞是以手弹特意美化制作的木质烟盒跳跃而得名,通过脚、手、身、腰、头各部巧妙运用,以变化多端的动作、技巧、舞姿,直接模拟或抽象表现动物生活习态,人在爬山、涉水、放牧、狩猎、从事农业劳动及述爱求偶时的行为和意境。

片中的烟盒舞,是经过舞蹈名家加工改造过的,使其更富有性感和美感。

值得注意的是,“海菜腔”和“烟盒舞”是石屏县彝族另一支系三道红的传统歌舞,影片将它们展示在花腰彝身上,更好地推广和传播了石屏彝族的传统文化。

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花腰彝民俗,使影片达到了一种唯美的效果, 从而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那古老的婚俗、绚丽的服饰、别具特色的舞龙、悠扬的海菜腔,性感的烟盒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