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又称“春联”)是指将两副古诗词、或者两句正面含义的文字连在一起,写在一张纸上,悬挂在家里墙壁上作为祝福性的装饰物。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通常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其中上联与下联是一副,而横批则可以独立于上联和下联之外。
上联和下联一般是将古诗词或者正面含义的文字连在一起,表达祝福意义,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横批是对联的结束语,一般以四字格言、成语或者情感表达为主,如“福星高照”、“吉祥如意”、“春暖花开”等。
由于传统文化对联的含义深刻,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帝王、贵族、士大夫等都曾经使用传统文化对联,许多文化遗产藏品也以传统文化对联为主要形式出现,可见其重要性。
现在,传统文化对联也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婚礼、新春拜年等场合,以祝福新人幸福美满,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美好祝愿。
写对联介绍
写对联介绍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也称为对子、对句。
它由两句意义相对应、形式上对称的诗句组成。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寿辰等喜庆场合,具有美化环境、祝福祥瑞的作用。
对联的写法非常讲究,要求两句诗句在字数上相等或相近,同时在韵律、意境上呼应。
对联可以通过押韵、对仗、比喻等手法展现语言的艺术美感,并能传递出吉祥、喜庆、励志等寓意。
对联的形式多样,包括平仄对仗、工整对仗、转折对仗等。
对联的内容可以体现对美好生活、社会风气、人生哲理的思考,也可以展示作者的情感与感悟。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过程都是一种享受,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堂屋中堂对联大全
堂屋中堂对联大全堂屋中堂对联大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堂屋中,对联成为了一种风雅正气的象征。
堂屋中堂对联是指放在堂屋正中间的对联,其地位和重要性可想而知。
堂屋中堂对联作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家庭主人的文化修养和追求。
同时,对联也成为了一种审美标准和文艺水平的象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堂屋中堂对联及其相关意义。
1. 堂屋中堂对联:“勤勉修文业,思潮达万里。
”这对联反映了主人勤奋刻苦,砥砺前行的精神,同时也表达出主人开阔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化素养。
2. 堂屋中堂对联:“志壮于中天,行稳于泰山。
”这对联意味着主人具有宏伟的志向和稳健的行动力,如同大山一样稳健而坚定。
3. 堂屋中堂对联:“儒风代代传,家道益日兴。
”这对联表达了主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儒家精神,同时也预示了家道日益兴旺的发展趋势。
4. 堂屋中堂对联:“虚怀若谷,豁达天地。
”这对联表明了主人豁达的胸襟和心态,具有虚怀若谷的气度和开阔的视野。
5. 堂屋中堂对联:“天地情深,人间爱暖。
”这对联表达了主人对大自然的深沉热爱和对家人的浓浓感情,又表现出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6. 堂屋中堂对联:“美德家传百世,勤劳创造万年。
”这对联表达了主人对美德和勤劳的传承,对家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7. 堂屋中堂对联:“百岁荣华寿,千秋业正常。
”这对联反映了主人渴望长寿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寓意着家族传承美好事业的意愿。
8. 堂屋中堂对联:“尘世静默,人生无悔。
”这对联反映了主人平静的心境和淡泊的生活态度,寓意着人生无怨无悔。
9. 堂屋中堂对联:“红日初升,青山不改;壮志凌云,志存高远。
”这对联表达了主人永远保持青春和奋斗的意愿,寓意着志存高远,不断追求更高的战斗目标。
10. 堂屋中堂对联:“落花残月,红楼梦断;江山留客,绿树村边。
”这对联反映了主人深情的诗意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象征着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堂屋中堂对联,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标志,更是主人思想意识和文化修养的展示。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对联是一种以字为媒介,以对仗、对偶、对法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
然而,对联的研究在现代学术界相对不足,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对联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形式和艺术价值,对对联的推广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研究对联。
四、研究内容1.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研究将对对联的起源、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2. 对联的形式与特点:对联具有一定的形式规则,包括对仗、对偶、对法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大量对联的分析,总结其形式和特点。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对联的推广与创新:针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将探讨如何推广对联以及对联的创新形式,以保持其活力与吸引力。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包括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形式与特点、地位与影响、推广与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结论。
通过本报告的发布与传播,有望为对联的研究与传承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六、研究意义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传承对联的传统文化,推动对联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七、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历时一年,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分析整理、报告编写等环节。
将与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与合作,力争取得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
八、参考文献1. 李敖. 对仗诗之对联,相如对,联想式对仗和对仗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1-165.2. 王勇. 对联的几个文化视角与审美规约[J]. 异端与戏言,2006,9(3):1-9.3. 张三丰. 中国文化的象征之美探析[J]. 中国文化研究,2008,(2):198-208.。
传统文化对联
传统文化对联传统文化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独特的韵味,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面列举了十个关于传统文化对联的例子,以展现其丰富多样的内涵和魅力。
1. 文房四宝堪比瑰宝,翰墨丹青传经典。
在这句对联中,通过对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赞美,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的重要性。
2. 诗书画琴齐奏雅韵,文章歌舞尽风华。
这句对联通过列举了几种代表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强调了其雅致和多样性,以及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满足。
3. 古韵犹存书画艺,传家之宝独辉煌。
这句对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视,强调了古书画艺术作为家族宝贵的财富,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4. 春秋笔墨流芳千古,唐宋诗词留香万年。
这句对联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化代表作的赞美,强调了传统文化作品的持久影响力和价值,彰显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5. 传统文化传承千年,国粹之美璀璨辉煌。
这句对联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认可和赞美,强调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独有的精神财富的重要性和价值。
6. 古韵犹存书法墨香,传家之宝诗词飞扬。
这句对联通过对传统文化中书法和诗词艺术的赞美,强调了其在家族传承中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
7.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智慧之光照世界。
这句对联强调了传统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以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8. 书画艺术古为今用,传统文化新焕风华。
这句对联通过对书画艺术的赞美,表达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创新性,强调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9. 传统文化千年积淀,国韵之美跨时空。
这句对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时间跨度的强调,强调了其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10. 传统文化犹如明珠,璀璨辉煌照人心。
这句对联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比喻,表达了其珍贵和耀眼的特点,以及对人们内心世界的照亮和滋养。
传统文化对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富有内涵的内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简洁精炼的语言,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对联上联在左边还是右边
对联上联在左边还是右边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夫妻文章,一般由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
对联的形式简洁、意味深远、字句工整,是文人雅士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之一。
各种场合都能见到对联的身影,比如传统佛堂门匾、街头巷尾的楹联以及节日祝福等等。
然而,对于对联的摆放位置,许多人却经常存在一些疑惑,到底是上联在左边还是右边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从对联的历史、文化含义以及实际使用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对联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官府祀诸神,因神匠身披黄色衣冠,祭祀时挂黄门楼,故“黄色神匠”成为了神格,进而发展出“黄色神匠匾”、“黄牛素壁”等艺术形式,为对联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清两代,对联经过三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种成熟的文学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的对联,在形式上更加优美,意义更加深刻,呈现出了真正的文学价值。
其次,要探究对联摆放位置的问题,我们还要了解对联的文化含义。
对联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仗”。
对仗是指对联中的上下两联相互呼应,形成一种美感和意境。
对于正立楹联,应按照“一横开始,一竖结束”的原则对其进行摆放。
因此,上联放在左边,下联放在右边。
这是因为上联是开头,给人留下第一印象,所以它应该放在左边。
下联是结尾,是对联的最后一个部分,因此它应该放在右边。
这种摆放方式,有利于对仗的呼应,更容易产生美感和意境。
当然,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对联的摆放可能会有一些小差异,比如竖联横放、横联竖放、逆序对联等等。
但总体来说,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的摆放方式是最为常见且传统的。
最后,我们再结合实际的使用场景来看对联摆放位置的问题。
一般来说,对联的摆放还需要考虑到其所放的空间和造型风格。
一般而言,对联的上联在左边下联在右边的摆放方式适用于悬挂在门框上的楹联、摆放在庭院或室内的墨宝龙风。
但如果是长方形的对联,放在竖直位置的篆书楹联中,复古文化尤为注重环境与设计的融合感,为了更好衬托场馆楹联的气质,也有将下联放在左边的情况。
解缙写对联的主要内容
解缙写对联的主要内容
摘要:
一、解缙的背景介绍
1.解缙的生平
2.解缙在文学领域的贡献
二、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1.对联的起源
2.对联的发展
3.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三、解缙写对联的主要内容
1.解缙对联的主题
2.解缙对联的特点
3.解缙对联的创新之处
四、解缙对联的传承与影响
1.解缙对联在后世的影响
2.解缙对联的传承
3.解缙对联对后世对联创作的启示
正文:
解缙,字大绅,明朝初年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
他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很高的成就,还在文学评论、文学史研究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对联作品,既传承了古代对联的传统,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对联艺术得以
发扬光大。
对联,起源于战国时期,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它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刻而著称,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对联自诞生以来,历经汉魏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解缙写对联的主要内容以咏史抒怀、描绘山水、赞誉他人等为主题。
他在创作对联时,力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同时注重意境的创造和抒发个人情感。
解缙的对联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成为了后世学习和研究对联的典范。
解缙的对联作品在当时就备受赞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对联创作方法和创新精神,为后来的对联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在解缙的引领下,对联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佳作。
总之,解缙作为明朝初年的文学巨匠,他的对联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在后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楹联小知识
楹联小知识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楹联的小知识。
一、楹联的定义楹联是指对联的一种形式,是一对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对联。
它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分为上下两联,上联放在门楣上,下联放在门扇上。
楹联常常通过对比、对继、对衬等手法,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
二、楹联的分类楹联按照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对仗式楹联、对联式楹联、兼容式楹联、移字式楹联等。
其中,对仗式楹联是最常见的形式,它通过对仗的方式,使得上下联之间在音韵、词义和结构上产生对应和呼应。
三、楹联的创作要点楹联的创作要点包括对仗、平仄、押韵和意境。
对仗要求上下联在音韵和结构上呼应和对应;平仄要求上下联的平仄声调相对平衡;押韵要求上下联的韵脚相同或相似;意境要求上下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和补充,形成整体的意境。
四、楹联的应用场景楹联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化活动、节庆等场景。
在建筑上,楹联常常被用于门楣、门扇上,起到装饰、祈福和寓意的作用。
在文化活动和节庆上,楹联也被用于布置场景、展示主题等。
五、楹联的意义和作用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方面,楹联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能够提升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楹联通过对仗和意境的运用,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传递出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六、楹联的保护与传承楹联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保护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楹联被破坏或损毁。
在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楹联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培养更多的楹联创作人才,让楹联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楹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化,感受其中的智慧和美丽。
让我们一起走进楹联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吧!。
坤山艮向碑文对联
坤山艮向碑文对联坤山艮向碑文对联的背景和意义背景介绍坤山艮向碑文对联,是指位于中国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坤山上的一对碑文对联。
它由中国著名书法家陆广镇创作,于1999年立碑。
意义探讨1.传承中华文化:坤山艮向碑文对联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通过碑文对联的形式,传承了中国书法艺术和传统价值观念。
2.弘扬南平文化:作为南平市重要的文化地标,坤山艮向碑文对联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代表着南平人民的无尽智慧和辛勤努力。
3.艺术欣赏和教育意义:坤山艮向碑文对联的书法艺术价值无比珍贵,它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也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教育作用。
坤山艮向碑文对联的内容分析上联坤临乾为宇宙表,山与川连霄汉界。
下联山登川陟固天心,坤正乾枢示自然。
对联赏析1.上联体现了坤临乾的表达,宇宙之大,坤地作为象征地球的存在,承载了天地万物。
山与川相互连接,连接了天空和人间。
2.下联中的山登川陟,意味着人们攀登高山、涉足深渊,以探索人生的真谛。
坤地的正是乾枢所示,显示了自然界的规律。
3.整体对联体现了宇宙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坤山艮向碑文对联的艺术鉴赏书法艺术1.字体:碑文对联的字体端庄大气,每个字都含有丰富的力度和神韵。
2.结构:上下联的结构紧凑,搭配合理,错落有致。
3.笔画:笔画纵横有致,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以稳重而又活泼的感觉。
组合布局1.上下联呼应:上下联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了整体的和谐感。
2.图案装饰:碑文对联的上方搭配了一抹丹霞,下方则配以云海,更添了一份自然之美。
3.排版工整:每行字迹大小一致,间距适中,整体同等重心,规整有序,美感十足。
坤山艮向碑文对联的社会影响旅游景点和文化名片坤山艮向碑文对联作为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的重要文化符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它已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和文化名片。
激发文化自信坤山艮向碑文对联的创作和存在,激发了当地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感。
它成为了南平市文化的重要象征。
对联的研究报告
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的研究报告一、引言对联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流传已久。
它以简练的文字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对联的起源、发展以及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二、对联的起源对联起源于古代的神谶文化,最早出现在唐朝。
当时人们希望能借助对联来获得神的庇佑和指引。
随着唐宋时期文化繁荣,对联开始流传于民间,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宋代的真、妙对、唐宋八大家对联更是对对联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对联的发展在明清时期,对联成为文人雅士之间的游戏和娱乐,经常在聚会和庆祝活动中出现。
同时,对联的题材也逐渐丰富多样,从民间生活到历史典故,从风景赋诗到社会时事,各种各样的主题成为对联的灵感源泉。
近代以来,对联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不仅可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还可以抒发情感、表达思想和寄托情怀。
在对联的结构上,除了对子之间要求相对平衡,还注重对仗、押韵、音韵、意境等方面的统一,使对联具有特殊的美感。
四、对联对当代文化的影响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对当代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对联通过简短的文字传递哲理和价值观念,培养人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其次,对联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文化创作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和传播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但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崛起,对联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
人们对对联的需求逐渐减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
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创新和推广,让对联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结论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通过简洁而有力的文字表达,传递了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对联的发展历程和当代的影响显示出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面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挑战,我们需要努力创新和推广对联,使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对联的作用
对联的作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功能。
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也体现了观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联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联的艺术表达,可以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思潮。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对经典的明清对联,展示了作者对困境的豁达乐观,传达了以信心和勇气迎接挑战的理念。
其次,对联是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对联的创作也需要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积累,从而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风格。
再次,对联是表达美学情趣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方式。
对联不仅要求语言的艺术性和富有节奏感,还需要表达出作者的创意和灵感。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创作,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敏感性。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
最后,对联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和推动者。
对联的创作和传播,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通过对联的交流和对话,人们可以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促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对联也可以用于社会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增添喜庆的气氛和艺术效果,加深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艺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表达美学情趣和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功能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对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推动社会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旅游景点中的楹联以及解释
旅游景点中的楹联以及解释
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也叫“对联”或“对偶”,是由两句诗歌表达出来的简短而有力的对话。
它们通常位于门上,两端分别写上一句话,并且尽量使其相互呼应、协调。
楹联不但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还能反映出时代的思想意识,并夹带着文人雅士的思想感悟。
传统的楹联,一般会把一句上联、一句下联,以及一句横批组成。
上联与横批通常是将两句话的语义相互补充或者呼应,而下联则是对上联的概括和总结。
楹联在结构上要求严谨,在内容上要求语句精确,因此,“一字不差”被视为楹联文化的历史精神。
楹联在旅游景点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可以装饰景点,更能反映出当地文化的特色,向游客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
许多宫殿、古迹都会在入口处悬挂楹联,用来标志地方文化特色。
例如,悬挂在故宫中的楹联“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以看出皇帝们在治国理政时的理念;悬挂在颐和园中的楹联“清晨鸟唱暮雁舞,夕阳花开月正圆”,则可以看出清朝统治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
楹联也可以用来表达文人雅士的思想感悟或者抒发自己的心声,比如悬挂在泰山中的楹联“岩前花开岩后月,
水上柳绿山外松”,用精美的语言表达了文人对泰山的赞美;悬挂在龙门石窟中的楹联“虚怀若谷慈悲心,高歌如潮大慈大悲”,则可以看出佛教徒们对佛法的理解和崇尚。
楹联不仅能反映出历史文化,更能传递出时代精神,为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楹联也是旅游景点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可以装饰景点,还可以给游客们带来深刻的思想感悟。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五篇]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五篇]第一篇: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特色。
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
汉文化的精华,首先在于汉文字。
中国的汉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潜在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着东方文化的外观之美,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是这种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它具有体裁精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
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类。
千百年来,对联虽得到人们的厚爱,却在文坛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古以来未曾登过大雅之堂,还被一些文坛权威以“雕虫小技、笔墨游戏”戏之。
梁启超可算得上是联中高手。
然而他却把对联称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还认为“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张之洞的弟子许同莘在为他的老师编《张文展公全集》增订本时,不惜将对联部分全部删去。
像徐文长、郑板桥等骚人雅士,都在自编诗文集时将对联弃而不录。
这无形中使历史上的许多好联销声匿迹、泥牛入海。
在我国诸家洋洋大观的中国文学史专著中,散文、诗词等自不必说,连俗曲、谣谚均有论及,唯独不谈对联。
在他们眼里,似乎对联不属于文学作品,也不属于文学形式之一。
充其量不过是教学中老师考验学生们的炼句之辞,以及文人墨客们在会友、做客时的文字游戏而已。
由于历代文人对此有严重的偏见,更没有论及对联艺术方面的专著传世,只有散见于古籍中的一些名联联话、集锦之类留存。
例如:《玉堂巧对》([明]钱德苍编著),《秋海棠馆联话》([清]金涛编著),《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清]梁章钜编著),《楹联四话》([清]梁恭辰编著),《随园诗话》([清]袁枚编著),《带经堂诗话》([清]王渔洋编著),《石菊影庐笔谈》([清]谭嗣同编著)等。
中国春联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中国春联的文化意义是什么
中国春联的文化意义非常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承中华文化:春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
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贴春联,人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2.辞旧迎新,继承传统习俗: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也是
继承传统习俗的一种方式,是对祖先的尊敬,对传统的继承。
3.增加节日气氛:春联象征着喜庆欢乐。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
寓意过年、新年,增加节日气氛,看起来非常喜庆。
4.传递美好祝福:春联文化是一种祝福文化,它可以传递人们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祝福,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希望和信心。
5.象征美好愿望:古人贴春联是为了驱邪保平安,而我们在春节贴春联
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总的来说,中国春联的文化意义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加节日气氛,传递美好祝福和象征美好愿望。
客厅中堂七字对联
客厅中堂七字对联客厅中堂七字对联是指在客厅的主要位置,比如墙壁、屏风或者书桌上,悬挂或摆放七个字组成的对联。
客厅作为家庭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装饰得体,给人一种温馨、舒适的感受非常重要。
使用七字对联不仅可以增加客厅的艺术氛围,还可以传达主人的情感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对联的意义与作用对联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联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在结构上要求平仄工整、意义对称、形式和谐。
在客厅中悬挂或摆放对联,除了可以增加装饰效果外,还可以展示主人的修养和品味。
客厅中堂七字对联更是对客厅进行点缀和装饰的一种方式。
通过七个字的排列组合,可以表达主人对家庭和个人的美好祝愿和心愿。
无论是用于传达家庭的和睦、吉祥之意,还是表达对个人成就和福禄寿康的祝福,客厅中堂七字对联都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七字对联的选题与创作客厅中堂七字对联的选题应该与客厅的整体风格和家庭的氛围相协调。
可以根据家庭的特点和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合适的题材和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七字对联题材:•家庭团结和谐•平安吉祥•快乐幸福•成功昌盛•健康长寿选题决定后,创作对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字数控制:客厅中堂的空间有限,七个字的对联长度适中,既能够表达主题意义,又不会显得拥挤。
2.平仄协调:对联的平仄要求文雅、流畅。
在选择字句组合时,要注意平仄的协调,以保证对联整体韵律优美。
3.内容典雅:客厅是家庭的主要会客和接待场所,因此对联要体现主人的修养和家庭的氛围。
选择的字句应该简练、典雅,表达深意。
4.创新独特:尽量避免使用俗套的词句和对仗方式,可以尝试创新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提升对联的艺术性。
示例七字对联以下是一些示例的客厅中堂七字对联,供参考:1.上联:家和万事兴下联:福满门庭春2.上联:生活幸福美下联:心灵纯净清3.上联:欢乐笑开颜下联:吉祥如意新4.上联:福禄双全喜下联:平安吉祥宁5.上联:团结和谐家下联:繁荣昌盛庭这些对联简练而富有意蕴,可以在客厅中体现主人的情感和家庭的美好祝愿。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对联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对联知识点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联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瑰宝,其地位越来越重要。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对联是重要的学习知识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七年级语文上册对联知识点。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指两句意义相似或互为矛盾、旗鼓相当、韵律协调的诗词,通常成对出现,布置在门匾、屏风和对联框上等。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也是国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对联的种类对联可分为平仄对、意义对和韵脚对。
平仄对是以平声、仄声的对立或互补作为组合方式。
意义对则是表达相似、对立、补充等关系的对联。
韵脚对是以字音相同或相近的韵脚为基础制作的对联。
三、对联的结构对联的结构分为首联和尾联。
首联和尾联的字数、字形、意义、韵脚和平仄要求相同或相似,同时两句话的内容主题要互为关联或映衬。
四、对联的制作方法对联的制作方法包括挑字、拼音、对仗和包汉字等。
其中,挑字是对联制作的基础,拼音是对字音的考虑,对仗是对联的美学表现形式,包汉字则是对联的生动表现形式。
五、对联的应用对联在中国文化中广泛应用于春联、年画、拜年等许多领域。
在日常生活中,对联常用于门匾、墓志铭、文化用品、婚庆等方面。
同时,对联还可以用于诗歌、散文和辞章等文学创作中,是我国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六、对联的历史意义对联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对联表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从审美角度看,对联是中国文化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七、对联的重要性对联是中国文化瑰宝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对联的学习除了可以丰富我们的社会知识和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之,对联是重要的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对联的学习也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知识点之一。
春节的对联和门神
春节的对联和门神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会在这个时候用各种方式庆祝,包括张贴对联和门神。
对联和门神在春节期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寓意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辟邪保平安的期望。
本文将介绍春节的对联和门神,并探讨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春节的对联对联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由上联和下联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对照应。
对联通常以红底黑字写于红纸上,因为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和好运。
对联的内容包括美好祝愿、吉祥话语和对新年的期望。
例如:上联:金鼠迎福临门下联:玉猪贺岁入户对联中的“金鼠”和“玉猪”代表了生肖属相,分别对应着鼠年和猪年,而“迎福临门”和“贺岁入户”则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之意。
通过对联,人们可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也展示了中华民族对生肖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重视。
二、春节的门神门神是贴在门上的神像,以保护家庭远离邪灵和灾祸。
它们通常形象生动,画有警戒神情和力量感。
门神有很多种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文门神和武门神。
文门神一般被贴在家庭的左边门框,武门神则被贴在右边门框,以表示文武并重的意义。
在门神的画面上,常常出现了两位有名的历史人物:文门神是唐朝的文征明,而武门神则是北宋的关羽。
通过武德和文德的双重庇佑,门神给人们带来了安全和平安的感觉,也象征着中华民族对勇武和智慧的追求。
三、对联和门神的重要地位对联和门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首先,在春节期间,对联和门神为人们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红色的对联和门神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感,还通过祝福和保护的意义,让人们对新一年充满期待和信心。
其次,对联和门神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
通过对联的内容和门神的形象,人们可以了解到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联中的美好祝愿和吉祥话语代表了人们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门神则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崇尚的武德和文德等传统精神。
最后,对联和门神也是家庭和社区凝聚力的象征。
祖堂通用对联
祖堂通用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在祖堂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祖堂通用对联可以说是对中国人民尊敬祖先、弘扬家族文化的表达形式。
通过对联的艺术构思和妙文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祖堂文化。
一、祖堂通用对联的定义与特点祖堂通用对联是指在中国家庭中供奉祖先的堂屋中使用的对联。
这些对联通常由家族长老或风俗习惯决定,并代代相传。
与其他对联相比,祖堂对联更注重文化意蕴和尊敬祖先的表达。
祖堂通用对联的特点在于简洁明了、意义深远,寓意着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对联的内容通常与祖堂的建筑结构和家族文化相关,表达了子孙敬畏先祖的情感和家族弘扬传统的愿望。
二、祖堂通用对联的常见内容和意义1. 上联:“名垂竹帛”,寓意着祖先在名利上有所成就,是家族的骄傲和自豪。
下联:“功显鸿烈”,表达了祖先在勋绩方面的突出,为子孙树立榜样。
横批:“藝海封神”,展示了祖先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地位。
这组对联深刻表达了祖先在名望、功绩和艺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同时也激励子孙后代在各个领域努力奋斗,传承家族文化。
2. 上联:“育才根本”,强调祖辈对子孙后代的教育重要性。
下联:“兴家之本”,强调家族繁荣的基础在于培养出才能出众的后代。
横批:“教育家风”,表达了家族一贯注重教育、崇尚家风的传统。
这组对联强调了家族教育的核心地位,提醒子孙后代在学习和培养品德上要与祖先保持一致,弘扬家族儒家文化。
3. 上联:“居家宅院”,强调崇尚家庭,重视居家。
下联:“祭祖谨慎”,强调祭祀祖先要十分谨慎。
横批:“敬老诚孝”,表明祖先家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组对联体现了家族重视家庭、尊重老人的传统观念,提醒子孙代代以敬老孝顺的美德传承祖堂文化。
三、祖堂通用对联的意义和研究祖堂通用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家族文化、维系亲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祖堂通用对联是对先祖的纪念和致敬。
通过对联的书写和悬挂,子孙后代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思念,弘扬家族情感。
李清照纪念堂的对联
李清照纪念堂的对联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的作品广为流传,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文学女性,许多地方建立了李清照纪念堂。
而在这些纪念堂中,对联常常被用作庆祝和纪念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详细讨论李清照纪念堂中的对联及其背后的意义。
第一部分:对联的意义和历史背景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艺术形式,通常由两句呼应对仗的诗句组成,常用于门楣或墙壁上,寓意美好祝愿和寄托心愿。
对联的起源可追溯到唐代,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李清照纪念堂中,对联起到了纪念、表达感激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第二部分:李清照纪念堂中的对联1. 对联一:绿阴烟暖梅影斜月白风清水色斜 这句对联表达了李清照喜欢绿色植物和自然景色的特点。
绿阴烟暖梅影斜,形容清照喜欢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创作,她常以梅花为题材来抒发情感。
而月白风清水色斜,则描绘了她钟爱明亮的月光、清凉的风和宁静的水景。
2. 对联二:凤凰展翅飞华彩莺啼一曲悲清晖 这句对联表现了李清照文学才华的辉煌和她对时光的感慨。
凤凰展翅飞华彩,比喻李清照的作品如凤凰一般,展翅高飞,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
而莺啼一曲悲清晖,则表达了她在流转的时光中,对美好时光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留恋。
第三部分:李清照纪念堂对联的文化内涵 1. 对联寄托了对李清照的崇敬和纪念之情。
纪念堂是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李清照的文学成就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对联以其简练的文字构成展现了李清照的特点和追求,使人们在走进纪念堂时就能感受到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意。
2. 对联承载了李清照的精神传承。
李清照的词作情感真挚,表达思想深远,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联的形式展示,可以将李清照的精神传承下去,激励后人对文化的热爱和追求,并将她的作品永久流传下去。
李清照纪念堂中的对联是对这位千古才女的景仰和纪念,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它们通过简练而富有内涵的文字,表达了李清照的个性特点、创作主题和时代感慨,将她的文化遗产永久纪念于这些枝繁叶茂的对联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特色。
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
汉文化的精华,首先在于汉文字。
中国的汉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潜在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着东方文化的外观之美,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是这种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它具有体裁精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
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类。
千百年来,对联虽得到人们的厚爱,却在文坛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古以来未曾登过大雅之堂,还被一些文坛权威以“雕虫小技、笔墨游戏”戏之。
梁启超可算得上是联中高手。
然而他却把对联称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还认为“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张之洞的弟子许同莘在为他的老师编《张文展公全集》增订本时,不惜将对联部分全部删去。
像徐文长、郑板桥等骚人雅士,都在自编诗文集时将对联弃而不录。
这无形中使历史上的许多好联销声匿迹、泥牛入海。
在我国诸家洋洋大观的中国文学史专著中,散文、诗词等自不必说,连俗曲、谣谚均有论及,唯独不谈对联。
在他们眼里,似乎对联不属于文学作品,也不属于文学形式之一。
充其量不过是教学中老师考验学生们的炼句之辞,以及文人墨客们在会友、做客时的文字游戏而已。
由于历代文人对此有严重的偏见,更没有论及对联艺术方面的专著传世,只有散见于古籍中的一些名联联话、集锦之类留存。
例如:《玉堂巧对》([明]钱德苍编著),《秋海棠馆联话》([清]金涛编著),《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清]梁章钜编著),《楹联四话》([清]梁恭辰编著),《随园诗话》([清]袁枚编著),《带经堂诗话》([清]王渔洋编著),《石菊影庐笔谈》([清]谭嗣同编著)等。
对联为什么不受历代文人的重视呢?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对联字数少,而且只有上下两句,被认为不能写出惊世之作,同一题材倒不如写诗来得应手;二是历代皇帝多不予以重视,除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外,其余的皇帝只是偶尔涉猎或命下臣属对,以助雅兴,只当其精神快餐而已;三是由于在历代的科举考试中,对联几乎没有作为单独试题出现过。
然而,这一集中显现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品类,从未失去其光彩照人的魅力,在千百年的冷嘲热讽中以坚强的生命力生存下来。
这里应该提到的是,对联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生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律诗中的对句的滋养。
对仗是对联最起码的特征,而唐律诗的颔联、颈联都必须是很标准的对仗句。
它们在相互营养、相互补充、相互裨补,以至对仗这一形式做为一种修饰手段辐射到小说、散文、杂文、论文等各种文体之中,特别是历史上的一些理论著述,例如《菜根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朱子家训》、《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都为对联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代,原金陵大学的教授刘麟生对对联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他的论著《中国骈文史》中用专章加以论述,认为对联是“骈文之支流余裔。
”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史家程千帆在《关于对联》一文中指出,“(对联)本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但不知为什么,却被我们的文学史家们在一致同意下开除了。
这恐怕也是文学界应当平反的错案之一。
”白启寰先生对于对联的文学性也做了热情的肯定,他在《祝贺〈对联〉创刊一周年》的联语中写到: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由于文人们对对联的过分偏爱,渐渐地赢得了帝王们的青睐.如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朱元璋、朱棣、康熙、乾隆都有名联传世。
请看李世民的春联:送寒余雪尽迎岁早梅新朱元璋写的赠徐达联: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双全朱棣的即兴联: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得永乐万年康熙写的西湖净慈寺联: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乾隆题七十岁自寿联:七旬天子古六帝五代孙曾予一人特别是明朝以后,由于皇帝垂青,崇尚对联蔚成时风,一发难收,随之康乾二帝的推崇,曾几何时楹坛高手如林,名联异彩纷呈,明清两代可以说是楹联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不管是天子丞相、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有经世之作,真可谓“家喻户晓,处处皆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时代赋予了对联新的生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对联作为一种文学品类,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
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
从开始只限于春联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
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装饰环境;二是启迪世人;三是传递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恶;七是宣传广告;八是社会征联。
一、装饰环境应该说,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是先人对对联的最初理解。
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
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此话很有见地。
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
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
园林名胜对联,恰如诗词一样,贵在情景交融。
王夫之在《薑斋诗话》中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与藏其宅。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寥寥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
如镇江甘露寺联: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
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赔了夫人又折兵。
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
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名胜风景联在中国楹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它不仅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
名胜风景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
联语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
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
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清代钱泳在他的《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反过来讲,撰联如造园林,必使浓淡得法,古今辉映,最忌平铺,最忌臃肿,方称佳构。
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中“游园”、“拾画”诸折,不仅是戏剧文学,而且还是很好的园林文学,“朝日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为剧情增色不少。
所说情能造景,亦能生景,原因故在于此。
二、启迪世人对联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
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
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
许多名人志士都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
请看下面这副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副妇孺皆知的名联,其实是孙中山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孙中山逝世以后,这句话被后人以对联的形式在重要场合广泛张贴、宣传,旨在号召人们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完成其未竟之事业,起到了教育鼓舞人的作用。
国民党元老、著名诗人、书法大师于右任老人曾致蒋经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先生,是海峡两岸人民敬重的爱国人士,他热爱祖国,反对独裁的志向已传为佳话,他的一首《望大陆》,一唱三叹,写出了一位游子的报国之心。
他思想高尚,学识渊博,诗书联均称奇绝。
这副对联胸襟宽广,语重心长,作者站在历史的国家的高度,倾注了无限深情,尽肺腑之言,读品之余,令人心动。
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诗堪入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
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
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著名画家张大千写过一副联: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联句寥寥十几字,却浓缩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什么时候要当机立断,放开胆略,什么时候要从容不迫,平心静气。
作者将人生处事之诀,点化的十分具体,俨然是一副优美、精致的人生格言。
毛泽东主席在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时撰写一极富教育意义的联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此联从大处着笔,却以平实之言道出,显现了极其高度的概括力和号召力。
对联前后关联,互为因果,只有发展体育运动,才能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
也就是说,要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就必须发展体育运动。
几十年来,这副对联激发了无数中华健儿跨进体坛,为中国人民增光。
而今,它依然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体育事业上奋勇拼搏。
三、传递感情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
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寄托之情。
请看鲁迅为瞿秋白赠的一副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是相当深厚的,瞿曾为鲁迅的杂文写过序,鲁迅在瞿牺牲后为瞿编了《乱弹》、《海上述林》以示纪念。
从瞿为鲁迅写的杂文序中,我们不难看出,鲁迅称瞿为“一知己”,确实倾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