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作用和影响(精)
对联归纳总结

对联归纳总结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形式,指的是两句相对应的对仗工整、意义完整的诗句。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特色,还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对联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历史渊源、特点、演变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起源于汉代,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形式。
最早的对联出现在汉朝的墓葬、祭祀等场合,起初仅仅是一种装饰和表达祈福的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脱离特定场合,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鼎盛。
明清时期,对联成为书法艺术和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扩大了对联的影响。
二、对联的特点1. 工整对仗:对联的特点之一是要求对仗工整,即前后两句诗句的音、韵、字数等要完全相同或相对应。
2. 意义独立:每一句对联都应该能够独立表达完整的意义,不受前后句的限制。
3. 表达巧妙:对联的韵律、意境以及表达方式要求巧妙而独特,既要符合文化内涵,又要富有想象力。
三、对联的演变对联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新的元素,展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1. 主题多样化:从最初的祝福、颂扬到后来的评论时事、抒发感慨,对联的主题不断丰富,涉及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2. 形式创新:对联不仅仅局限于横批、上下联的形式,还出现了对堂、楹联、四方联等多种形式,丰富了对联的表现方式。
3. 达意深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对联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更加注重真情实感、意义深远,寓意丰富。
四、对联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尽管科技和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仍然存在且发挥着一定的影响力。
1. 文化传承: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通过各种渠道传承给后代,帮助人们了解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2. 艺术表达: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它也与美术、书法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
许多艺术家通过对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展现艺术的魅力。
贴春联的意义有哪些

贴春联的意义有哪些贴春联的意义有哪些 春联属于楹联的⼀种,是⼀种独特的⽂学形式。
它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的⽂学形式。
每逢春节,⽆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副⼤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氛。
年是⼀种凶兽,每到⼤年30那天它就会来祸害⼈类。
⼈们发现响动和红⾊可以吓跑年兽,所以每到年30就会放鞭炮贴红纸,慢慢的年兽就不敢来了,后来⼈们看到就贴不太好看就在红纸上写上了祝福,慢慢的就变成现在的春联了。
听我爷爷⼀辈的说是为了驱赶年兽.为新⼀年的美好⽣活做基础. 古代风俗就是在腊⽉上坟祭祖,⽽且⼀般都放在腊⽉⼆⼗号以后。
年谣称:“腊⽉⼆⼗九,上坟请祖上⼤供”。
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
事死如⽣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敬⽼的美德。
春节是⼤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
上坟请祖的时间,⼤多数地区在⼆⼗九⽇早晨请祖。
据汉代崔寔的《四民⽉令》记载:“正⽉之朔是为正⽉,躬率妻孥,洁祀祖祢。
及祀⽇,进酒降神毕,乃室家尊卑,⽆⼤⽆⼩,以次列于先祖之前,⼦妇曾孙各上椒酒于家长,称觞举寿,欣欣如也。
”这说明,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项⼗分重要的活动了。
腊⽉⼆⼗三 腊⽉⼆⼗三,俗称“⼩年”,传说这⽇是“灶王爷上天”之⽇,因此要祭灶神。
⼩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了。
我国的春节⼀般是从每年腊⽉⼆⼗三或⼆⼗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三⽇,⼀般民家⼆⼗四⽇,⽔上⼈家则在⼆⼗五⽇举⾏祭灶仪式。
举⾏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每年从农历腊⽉⼆⼗三到除⼣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
祭灶 ⼈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皇⼤帝⾯前美⾔⼏句,便会给家⾥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家平安。
因此,每年腊⽉⼆⼗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
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
据说,每年的腊⽉⼆⼗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皇⼤帝禀报这家⼈的善恶,让⽟皇⼤帝赏罚。
贴春联的好处及意义有哪些

贴春联的好处及意义有哪些春联⼀开始不叫“春联”,⽽叫“桃符”。
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来驱除妖魔⿁怪。
贴春联的好处及意义有哪些你知道吗?⼀起来看看贴春联的好处及意义有哪些,欢迎查阅!贴春联的好处1、辞旧迎新,继承传统习俗春联是我国特有的⽂学形式,贴春联也是继承传统习俗的⼀种⽅式,是对祖先的尊敬,对传统的继承。
2、增加节⽇⽓氛春联象征着喜庆欢乐。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寓意过年、新年,增加节⽇⽓氛,看起来⾮常喜庆。
3、象征美好愿望古⼈贴春联是为了驱邪保平安,⽽我们在春节贴春联也是为了抒发⾃⼰的美好愿望,保佑⼀家⼈在新的⼀年,平平安安,阖家幸福。
贴春联最主要的作⽤是辟邪,传统意义上的春联寓意着吉祥如意,象征着对于美好⽣活的期待。
⼀些添丁兴旺,五福临门的字眼是很多⼈所喜欢的。
贴春联的意义为春节增添喜⽓的⽓氛,春联都是红底⿊字或者红底⾦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氛,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
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如“天增岁⽉⼈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
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
这⼀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今,表达了⼈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描写春节喜庆的诗句1、午夜忽闻爆⽵响,三声过后静如初。
⼼宽燃者迎新举,意会惊⼈旧岁除。
——《新年夜》2、绕梁年稔⽩芦葭,爆⽵声中兑酒茶。
新拭门窗明更暖,⾹融⼏案⽓犹华。
醍醐夫⼦争饕餮,稼穑苍⽣搁耜耙。
⼉⼥归来添盛馔,潇潇雾笼富农家。
——《新年贺岁》3、已将春事叠成⼭,闲指吟鞭过雁关。
⼿摘轻愁寻旧梦,⼼铺素纸绘新颜。
樽前菊蕊堪调酒,雪⾥梅枝总耐寒。
预向风君签锦约,明朝花翠碧栏杆。
——《新年寄怀》4、当空蛇舞龙退隐,春意萌动逐苏醒。
梅领群芳初破冬,风送凛冽暖渐稳。
柏烟袅袅近除⼣,市井喧喧忙护警。
春联背后的意义和文化

春联背后的意义和文化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春联则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之一。
春联一般是指两句相对称的对联,放置在门前或墙壁上,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和对未来的期盼。
但除了这些表面的外在,春联更多地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春联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1.春联的起源春联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祭祀习俗,起初是在祭祀时候用来招神降福的。
吴越国天宫义士在向雷神祈祷下雨时,拿来两副对联孪生纸代替巫师的口号,未料成了祈雨的先声。
这个神奇的现象传开由于它的相当难获,乡亲纷纷纳有志之士请来吴越国天宫义士陈元恭在春节贴在自己家门上,祈求家宅平安和祝福在午岁中宠爱。
2.春联的文化内涵(1)表达美好祝福:春联通常表达吉祥如意的寄语,用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意境表述出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望。
例如“喜迎春节,吉祥如意”、“福满百年,家和万事兴”等等。
它不仅让人们在新年里感受到喜庆的氛围,更寓意了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2)弘扬民族文化:春联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演变和传承,已经成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文化载体。
它的产生和发展,既表明了中国人民追求吉祥如意、富贵安康的精神需求,又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美人文风景线。
(3)鼓励人们向上奋斗:春联里面的词句大都表达出了一种迎难而上和奋发向前的精神,用这种方式激励着人们要有勇气、有信心地面对未来的路程,坚定地前行。
例如“和气致祥、共创新喜”、“吉祥年景重逢好春光”等等。
(4)传承历史文化:春联更多的是传达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也在向人们传递着历史的文化信息。
我们可以从春联中看到一道文化的桥梁,它承托着人们的情感和思念,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
3.春联的重要性(1)春联的作用:春联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寓意吉祥如意,还能够体现中华文化的特性和优越性。
在春节期间,人们张贴春联,更多是想以此表达出一种文化的祈福和传承。
(2)春联的意义:春联背后的文化内涵是非常深厚和丰富,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特性和独特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对联是指将两幅对称的诗句、格言或者句子写在纸上的一种文字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一种独特的表达形式。
对联既具有文字的艺术性,又有民俗文化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联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
当时的对联多用于墓碑、神坛等场合。
对联一般由四句组成,上联与下联呼应,前联与后联相对,语言对仗,句子长度和音律相辅相成。
对联不仅要求文字的对称与协调,还要求对仗的关系和意义的表达。
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联不仅作为艺术形式存在,也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过年时的门神对联,还是婚庆中的喜联,对联都成为了人们喜庆的象征和民间传统的一部分。
对联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仅在中国国内流传广泛,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人学习和了解中国对联文化。
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体现在书法艺术中。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对联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书法家通过对联的创作,展现了他们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对联的书法艺术需要结合文字的意义和线条的美感,通过墨迹的运用和笔触的展示,呈现出对联独特的艺术韵味和美感。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的表达。
对联传承了中国智慧和文化的精华,凝结了中国古代智者们的心血和努力。
对联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一种文字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表达。
对联通过文字的对仗和呼应,传达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在中国乃至国际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楹联有什么作用_对联大全

楹联有什么作用楹联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类,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楹联的艺术探求。
从开始只限于的尝试,到后来的各种行业联、文苑联等的创新,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1、装饰环境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无论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内容不同,但它通过张贴,给人以美的形象,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
”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恰如一样,只用寥寥数语,就概括了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等,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
如江苏镇江甘露寺联: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
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
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抒发历史沧桑之叹。
自宋朝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明代起,题联之风大盛,墨客游人在游山玩水,访胜寻古之际,触景生情,题诗题联,留于后世。
这些楹联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多集历史、地理、宗教、景观、文字、书法、篆刻于一炉,给人以美的享受。
楹联作为一种建筑装饰和文学艺术品类,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
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2、祈祥祝福祈祝吉祥,是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
《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
王安石的《春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由两句意思相对应、声韵相呼应的诗句组成的文学创作。
对联语言简洁明了,押韵翔实,形式多样,寓意深远,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下面是对联知识的大全。
一、对联的定义对联是由两个相对应意思的诗句组成的对子,常用于年画、楹联、黄梅戏等文艺形式,具有祝福、警策、抒情等多种作用。
二、对联的分类1. 国画对联:与国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写意画和花鸟画上。
2. 山水对联:与山水画搭配使用的对联,通常描绘山水之美。
3. 人物对联:与人物画搭配使用的对联,多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4. 楹联:一种常用于庙宇、宫殿、牌坊等建筑物上的对联。
5. 年画对联:拜年时用的对联,多为祝福之意。
6. 诗联:由两首诗的上半句和下半句组成的对联。
三、对联的要求与技巧1. 对仗:对联两句之间要有对仗关系,包括平仄、声调、声母韵母等。
2. 合乎意境:对联的意境相对应,要体现出主题的内容和情感。
3. 字数对称:对联的字数要保持对称,不可多一字或少一字。
4. 内容鲜明:对联的内容要表达明确,不可模糊不清。
5. 押韵规范:对联的韵脚要规范,要求字音谐和。
四、对联的价值与作用1. 艺术价值:对联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审美水平。
2. 文化传承: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3. 教育指导:对联常常用于警策和教育引导,能够表达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价值观。
4. 智力训练:对联的创作需要结合语言的音韵和意义,对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著名对联家1.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对联创作造诣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2. 邵雍:南宋理学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对联家,对联造诣深厚,作品流传至今。
3. 梅辉祥:晚清著名对联家,对联创作出了许多作品,追求艺术和品质的高度统一。
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
对联的作用

对联的作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功能。
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也体现了观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联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联的艺术表达,可以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思潮。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对经典的明清对联,展示了作者对困境的豁达乐观,传达了以信心和勇气迎接挑战的理念。
其次,对联是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对联的创作也需要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积累,从而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风格。
再次,对联是表达美学情趣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方式。
对联不仅要求语言的艺术性和富有节奏感,还需要表达出作者的创意和灵感。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创作,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敏感性。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
最后,对联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和推动者。
对联的创作和传播,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通过对联的交流和对话,人们可以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促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对联也可以用于社会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增添喜庆的气氛和艺术效果,加深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艺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表达美学情趣和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功能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对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推动社会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五篇]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c5a493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b3.png)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五篇]第一篇: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特色。
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
汉文化的精华,首先在于汉文字。
中国的汉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潜在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着东方文化的外观之美,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是这种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它具有体裁精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
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类。
千百年来,对联虽得到人们的厚爱,却在文坛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古以来未曾登过大雅之堂,还被一些文坛权威以“雕虫小技、笔墨游戏”戏之。
梁启超可算得上是联中高手。
然而他却把对联称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还认为“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张之洞的弟子许同莘在为他的老师编《张文展公全集》增订本时,不惜将对联部分全部删去。
像徐文长、郑板桥等骚人雅士,都在自编诗文集时将对联弃而不录。
这无形中使历史上的许多好联销声匿迹、泥牛入海。
在我国诸家洋洋大观的中国文学史专著中,散文、诗词等自不必说,连俗曲、谣谚均有论及,唯独不谈对联。
在他们眼里,似乎对联不属于文学作品,也不属于文学形式之一。
充其量不过是教学中老师考验学生们的炼句之辞,以及文人墨客们在会友、做客时的文字游戏而已。
由于历代文人对此有严重的偏见,更没有论及对联艺术方面的专著传世,只有散见于古籍中的一些名联联话、集锦之类留存。
例如:《玉堂巧对》([明]钱德苍编著),《秋海棠馆联话》([清]金涛编著),《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清]梁章钜编著),《楹联四话》([清]梁恭辰编著),《随园诗话》([清]袁枚编著),《带经堂诗话》([清]王渔洋编著),《石菊影庐笔谈》([清]谭嗣同编著)等。
对联的用途是啥

对联的用途是啥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用一句话表达对联的用途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对联的用途非常广泛,既有实用性,又有审美性,同时还有很强的文化传承和社交交流的功能。
首先,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能够展现出中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对联要求两句词既要形式上平仄对偶,又要意义上相对应,这就要求对联作家在创作中要具备一定的才情和艺术造诣。
对联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韵律的美感,通过对联的呈现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增加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
其次,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具有文化传承和表达的功能。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传播,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神传承下去,让后代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联可以通过表达一些警句、警示和教化的含义,引导人们正确的思考和行为。
同时,对联也可以用于庆祝节日和纪念重要历史事件,表达喜悦和悼念的情感。
再次,对联在社交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对联是人们相互送礼时的常见形式之一。
通过送对联来表达祝愿和友好,更加深化了人际关系。
在婚礼、寿宴等重要场合上,对联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够增添喜庆的气氛,让人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祝福。
此外,对联还可以用于宣传和广告,通过对联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传递产品和服务的信息。
对联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在广告、商店招牌等场合,对联可以起到标识和引导的作用,使人们能够更容易地找到目标地点。
在书法艺术中,对联也是一种练习和展示的方式,通过对联的书写和展示来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优美的书法作品。
总之,对联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既有审美的功能,也有文化传承和社交交流的作用。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意义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欣赏,同时也能够传承和表达文化,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学校对联的用途是什么

学校对联的用途是什么学校对联是指贴在学校门前或者教学楼门口的一对相互呼应的词语或者句子,通常由上联和下联组成。
学校对联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最初是作为表达文化情感和美化环境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对联的用途也逐渐多元化,成为了学校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象征和宣传工具。
首先,学校对联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可以使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对联的词汇及典故往往与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勤奋进取,知识无限”这样的对联就传达了关于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启发学生从小树立努力学习的态度。
此外,对联的艺术形式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之美,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对联来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
其次,学校对联还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作用。
学校对联往往都蕴含着积极向上、励志向善的寓意,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拼搏、不断进取。
例如,“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展翅翱翔”这句对联意味深长,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联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向前,追求更高的目标。
再者,学校对联还可以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学校对联往往呈现在醒目的位置,比如入门处、走廊等,多以简单明了或铿锵有力的用语并配合协调的艺术构图,形成浓厚的视觉冲击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这些对联不仅可以宣传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和规章制度,也可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生运用理智思考和探索现实世界的能力。
例如,“勤奋是成功之母,科技是创新之源”这句对联,既宣传了学校的校训精神,也传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和不断探索,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
总之,学校对联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激励学生和宣传教育的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仅使学校的文化传承更为积极有力,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它始终被视作传递文化、凝聚力量、引导学生的重要载体之一。
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_对联大全

关于对联的详细介绍1、简释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2、起源历史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第42章。
)荀子则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合而变化起。
”(《荀子·礼论》)《黄老帛书》则称:“天地之道,有左有右,有阴有阳。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是一种抽象概念,而且广泛地浸润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认识和解释中。
《周易·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措。
”《易传》中,分别以各种具体事物象征阴阳二爻。
阴代表坤、地、女、妇、子、臣、腹、下、北、风、水、泽、花、黑白、柔顺等;与此相对应,阳则代表乾、天、男、夫、父、君、首、上、南、雷、火、山、果、赤黄、刚健等。
春节贴春联的好处寓意是什么

春节贴春联的好处寓意是什么春节贴春节的好处寓意是什么1、辞旧迎新,继承传统风俗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也是继承传统风俗的一种方式,是对祖先的敬重,对传统的继承。
2、增加节日气氛春联象征着喜庆快乐。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贴春联,寓意过年、新年,增加节日气氛,看起来特别喜庆。
3、象征美妙愿望古人贴春联是为了驱邪保平安,而我们在春节贴春联也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美妙愿望,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阖家美好。
贴春联最主要的作用是辟邪,传统意义上的春联寓意着吉利如意,象征着对于美妙生活的期盼。
一些添丁兴盛,五福临门的字眼是许多人所喜爱的。
春节期间需要预防什么疾病春节期间要预防的病一、网络综合症:眼睛红肿、神经衰弱和身体酸痛。
甚至由于成天挂在网上,通宵达旦地玩网上嬉戏,饭也顾不上吃,最终胃出血。
病因:炫目、闪耀的屏幕是引起视觉疲惫和产生视觉不良症状的重要缘由。
春节期间要预防的病二、旅游后遗症:举家外出旅游,但由于支配不当,旅途中常会消失“上火”现象,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干舌苦、食欲不振、大便黄赤干结等症状;也有的人则眼睛发红、牙痛、口腔溃疡、嘴角起疱疹等。
而一些去外地旅游的人由于旅游地的天气大变,温差过大而患上感冒或其他病症。
春节期间要预防的病三、酒精中毒病因:亲友相聚,会喝酒的不会喝酒的一起喝,直到人事不省才肯罢休。
春节期间要预防的病四、上班恐惊症:连续失眠,茶饭不思,全然没有上班时的朝气。
病因:由于平常工作紧急,生活节奏较快,节日期间一旦彻底放松,生活规律被打破,就会造成心理和生理的不适。
春节期间要预防的病五、脑血栓病因:儿女归家,全家团聚,有的老人玩得过度,有的老人见到久未见面的儿女过于兴奋,有的老人整日操持饭菜劳累过度,造成老人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起居无常会引起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紊乱,轻则精神萎靡,重则旧病复发、新病缠身。
尤其是老年人,肌体调整功能减退,节日期间更要留意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对联的用途和总结

对联的用途和总结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对句,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对称的形式呈现出一组相对应的句子。
通常由两句组成,每句分别写在纸上的左右两侧,通过语言文字的巧妙组合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2. 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起源于汉朝,流传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对联出现在纸上、店铺、门楣等地,用于增加装饰的美感和寓意的表达。
对联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不仅用于传统节日、喜庆场合,还成为文人雅士交流的艺术形式之一。
3. 对联的用途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用途和作用。
3.1 装饰作用对联的首要作用就是作为一种装饰材料,用于美化各种场合和物体。
比如在春节、过年等节庆活动中,大门上贴上对联是一种常见的习俗。
对联通过文字和延伸的意象,为迎接节日增添喜庆的氛围。
3.2 表达祝福对联也是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
通过精心构思和巧妙的文字,对联可以传递出丰富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无论是婚庆、寿宴还是各种喜庆场合,对联都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幸福安康的祝愿。
3.3 反思和启示对联有时候也用于表达一种警示或者启示的作用。
通过对对联中的文字进行巧妙的安排,可以达到引人思考、启迪智慧的效果。
对联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可以用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反思。
3.4 文化传承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中华文化智慧的体现。
通过学习、欣赏对联,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后人保留了当代历史的痕迹。
4. 对联的总结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既具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追求。
首先,对联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字和形式,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其次,对联作为一种表达祝福的方式,为人们的喜庆场合提供了一个独特而美好的礼仪。
此外,对联还具有反思和启示的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
对联的用途(上)

对联的用途(上)1对联有教育作用。
父母为先立好样;子女随后争自强。
这是台湾富豪王永庆的教子联。
作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送给蒋经国一副对联: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
这对他往后的作为,起了很好作用。
老百姓教育后代也有好联,如:有真才艺穷非久;无好儿孙富不长。
鸟欲高飞频练翅;人求上进乐攻书。
2对联有认识作用。
通过对联可以认识孙中山和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民国更六总统,历数袁、冯、黎、徐、曹,孰若先生,真知有民,真知有国;共和本五大族,试问汉、满、蒙、回、藏,谁为后起,永保其共,永保其和。
有些对联,有助于认识人生价值,如:民肯布德施恩便是无职卿相;官徒贪权逐利竟成有爵乞儿。
3对联有激励作用。
清人蒲松龄科举选拔屡试屡败,仍笔耕不辍,写下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以此激励自己,终于写出数十万字的最佳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杨州八怪领袖郑板桥绘画极富创意,他有励志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4对联有褒贬作用。
这是表彰王夫之的对联:前朝干净土;高节大罗山。
王是明朝的举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清兵攻入湖广,他在衡阳起兵反抗,一直不肯依附异族政权,后逃进深山,埋头写作,著书一百多种四百多卷。
死前自题其墓“明王夫之之墓”,葬于湘西大罗山。
单就他的埋葬地下笔褒扬,不提其他,极有特色。
5贬斥的对联显得特别有力,如:座上菩萨,全为朽木污泥,哪有珍稀法宝;堂中信众,不用焚香送物,枉抛宝贵精神。
又如,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不久迫于袁世凯的武力威胁,孙中山辞职,由袁世凯当了民国总统。
王闿运拟联抨击,联曰: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6褒扬贬斥可在一联之内体现。
岳飞是中国人民世代景仰的英雄,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而死。
岳飞死后,葬于西湖畔。
后人铸了秦桧等害死岳飞的四个奸佞的铁像,让它们面墓而跪。
清代松江徐氏女又给岳飞墓题了一联,曰: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对联的作用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 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 达爱憎情感;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 活美满,向往丰收、吉祥与健康……
节令联 哀挽联
名胜联
行业联
题赠联
趣巧联
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 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 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 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 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 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 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 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 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 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 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 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 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 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 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 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 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 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 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 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 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 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 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 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 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 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 联等若干子类。
节令联
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 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 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 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 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 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 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 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 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 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 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 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题赠联
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 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 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 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 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 的独特性(谐趣联),要 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 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 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 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窥探《对联》的文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探寻其影响和传承的秘密

窥探《对联》的文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探寻其影响和传承的秘密在文学史上,对联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对联这种语言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窥探《对联》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探究其影响和传承的秘密。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
对联的文学价值主要在于它的诗性、意境和语言美。
在对联中,包含着许多优美的诗句和含义深刻的哲理。
它们用简练的语言表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谦虚、勤劳”等。
对联之美在于它将文字艺术与哲理融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欣赏到文字的美感,并且能够感受到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厚意义。
对联的历史地位则更加深远。
首先,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度文学艺术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
其次,对联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的符号,代表着中国人对于生命的理解、人与自然的交往以及人际关系的观念,有着深刻的文化底蕴。
最后,对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联不仅仅是一种文字形式,更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它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艺术魅力。
除此之外,对联还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传承力。
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以传统文化为主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依然深植于人们心中。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承和发扬。
更重要的是,随着世界各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联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了一种具有文化特色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艺术形式。
同时,在对联的传承中,有很多的秘密和技巧。
首先,对联需要具备创新性,能够在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以使得对联更加符合现代化的需求,同时也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对联需要结合当代人们的生活性质,将更多的现代意识和当代价值观融入到对联的创作之中,这样才能使对联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现代价值。
春联的作用

春联的作用春联的作用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都会贴上一副对联,用来祈愿和表达美好的祝福。
这副对联被称为春联,它以它独特的形式和寓意,扮靓了年味,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祈愿。
春联的作用不仅仅是装点环境,更是传递情感、促进祥和的力量。
首先,春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留了历史的印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春联所使用的文字大多是古诗词或文言文,这些经典的语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通过学习和使用春联,人们可以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同时也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心,培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次,春联是记录时代发展和观念变迁的重要文化载体。
每年的春联内容都会体现当代社会的热点和人们的关切,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期待和追求。
例如,近年来出现了“生命的质朴胜过力量的荒谬”、“生活就是艺术”、“创新是生活的密码”等现代主题的春联,表达了当代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全力以赴的态度。
这些春联不仅仅是一种对环境的装饰,更是一种思想和价值的宣传,引领着人们追求进步和创新。
再次,春联有助于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与团结。
贴春联是一种务实的传统,人们一般会选择一家老人或寿星的家中贴春联,既有尊敬长辈的寓意,又有祝福长寿的寓意。
而且,贴春联的过程也是一种拉近家庭成员之间距离的活动,通过共同参与春联制作和贴春联,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春联的传统也在社区中得到延续,人们可以一起贴春联,相互祝福并交流节日的喜庆气氛,加强社区的凝聚力和邻里间的交流。
最后,春联还可以传达个人的祝福和喜悦,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情绪。
春节是一个全家团聚的节日,在这个时刻,人们会表达对家人的祝福和思念。
通过春联,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愿望,尽情展现自己的情感。
无论是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还是表达对子女的祝福之意,都可以通过春联表达并得到传达。
同时,春联上的美好寓意和祝福也会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境,激发人们的积极向上情绪,为新年带来满满的正能量。
春联的作用

春联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逢春节来临,人们都会贴春联在门上,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春联,又称对联,是用纸制作的,上面写有一对对偶的句子,旨在预祝新一年的美好和祥和。
春联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体现了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但是,春联并不仅仅是用来赏玩和装饰的,它还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作用。
首先,春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辟邪驱凶的作用。
在古代,人们认为在新的一年里,家中要迎接天地神灵的降临,以保家安康、平安祥和。
因此,春联被视为一种驱邪辟凶的神圣物品,可以为家宅带来好运和吉祥。
春联的内容通常会描绘各种祥瑞的意象,如寓意平安、团圆、繁荣等,以期通过这些祝福的话语来驱逐邪灵,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
其次,春联还承载着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
通过春联所表达的祝福和期盼,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挂上春联,这种传统习俗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代代相传。
春联中的文字往往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哲理,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春联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体现。
此外,春联也具有审美和艺术价值。
在制作春联的过程中,人们既注重文字的运用,又注重书法的表现。
优美的文字配以工整的字体,使得春联不仅在内容上祝福吉祥,还在形式上展现出美感。
很多春联的书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而得出的,体现了书法艺术家们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热爱。
因此,春联也成为了一种书法艺术品,被人们收藏和赏析。
综上所述,春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辟邪、传统文化传承和审美艺术等多重作用。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联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承。
每当春节到来,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热闹场景,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氛围,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愿春联的祝福和祥和永远伴随着我们,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当前位置:首页》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必修1》奇妙的对联
对联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语文网编辑整理
对联作为一种兼容民俗性、文学性和艺术性的独特文学艺术,在它萌芽、孕育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了民间养料和其他文学与艺术精华,在充实壮大自己的过程中又把它所吸收消化的精神与物质转化出来回报社会,对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和深远影响,具体总结来看,有如下方面:
1、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封建时代的启蒙教育非常注重对仗和对句的锻炼,例如启蒙通用教材《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都是以对仗句式编写的,私塾教育中对课更是当时的基础必修课,以此来锻炼思维、增加知识等。
此外,对句在民间流行与活跃也起到了传播知识、活跃思维,增加文化积累的作用,例如很多有资料记载的带有浓烈民间习俗风格的趣对、巧对即是对句在民间传播活跃的反映。
对句作为对联的重要源流和分支,它的流行、发展与积累都必将推动对联的发展和出现。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
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广为传诵的对句,例如,北宋杨大年与寇准的对句:
水底月为天上月;
眼中人是面前人。
杨大年对翰林学士:
李伯阳生指李木为姓,生而知之;
马文渊死以马革裹尸,死而后矣。
封建时代的文人仕宦为了适应交际需要,自然应该象今天我们重视交际礼仪一样要学习对句,把她作为交际手法之一。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开始就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渊深的文化背景。
无论是堂联、室联还是节庆联,只要它们一旦流行,成为民俗就是它们登上文化舞台,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
联语的流行和繁盛,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记载了时代历史特征,成为丰富和反映各地、各时民俗风情的生动材料;另一方面它的简单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的评价态度等等的有力新手段。
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对联的发展与成熟,逐渐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尤其是它在民众的流行,客观上促使对联具有重要的舆论意义和广阔宣传空间。
因此,历来对联都被用来充当舆论宣传、行业广告、批判斗争的实际作用。
封建统治阶层往往把对联作用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社会装饰,例如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南京城每家每户春节都必须张贴对联以示吉庆。
而明清两代中后期社会腐败,朝政不举,民生多艰,内忧外患,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对联作为统治者在吉庆节日装点门面,羞饰丑恶的作用更加明显。
辛亥革命胜利的前后,一方面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帝制,另外一方面反封建斗争继续进行,而在此过程中,对联也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宣传与批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如革命人士刘师亮等就写过不少讽刺批判封建统治和社会弊端的对联,如:
自古未闻屎有税;
而今只剩屁无捐。
其语言幽默辛辣令人喷饭,所言中处又是一针见血,对社会统治腐败、民不聊生的丑恶现实作了无情批判。
此外,明清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增加了对联的需求,对联也开始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充当行业门面,突出商铺特色的有力广告宣传手段,其中出现大量精彩的行业联,既起到商家业主所期望的广告功能也为对联文化的积累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其中如酒业的:
千载龙潭蒸琥珀;
深宵牛渚下丝纶。
上联气势恢弘写出佳酿的过程,以及酒之色、香、味,弥足珍贵,下联牛渚,地名。
丝纶,既可解作钓丝,亦可解作皇帝的诏旨,此处应该四偶意皇帝意旨该酒为供品。
总观此联,其艺术手法之高,作用之妙,给人印象之深,非一般广告可以企及也。
再如豆腐店佳联:
瓦缶澄来银有影;
金刀割处玉无痕。
上联大处落笔,寥寥七字就写出凝浆成腐的工艺过程,下联细致入微,一刀写出卖豆腐时入刀技法和豆腐嫩滑质感;“银有影”、“玉无痕”的比喻把原来平俗的豆腐写得高雅清灵,其广告美化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笔法之高超令人虽垂涎而又不忍吞“玉”,叹为观止!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对联的流行、繁盛以及它与书法艺术的结合,直接影响了中华大地上一切与文化相关的事物,它既不断充实自身,又同时增加我国的传统文化积累,单单据现有资料的保守估计,我国有记载的楹联数目当在千万以上!如此巨大的作品数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是诗歌、辞赋、词曲、戏剧等传统文学可以相比的,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
是罕见的。
对联增加文化积累和沉淀最突出体现在丰富了一大批名胜和古迹的文化内涵,并提供了其演变历史资料见证。
这点在笔者在过去几年亲到全国个名胜都有留意,例如北京故宫、西安碑林、武汉黄鹤楼等都以楹联众多高妙突显其文化内涵,感触最深当属今夏笔者于成都所游历的杜甫草堂、武候词,此两地的地方不大,虽然是个人的纪念馆,但却是不挂名的楹联文化馆,里面各时代、各名家、各风格的题联不胜枚举,两地专门出版的楹联集锦和研究书籍可以说是这两个名胜的文化内涵的载体与突出体现。
我们从其中琳琅满目的楹联中不仅仅看到的是楹联文化,更能了解到以它为载体的历史与文化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