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

合集下载

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概述●冷却是钢热处理时的最关键工序,冷却工艺不同可造成钢的热处理组织和性能有巨大差异,合理制订热处理工艺需要准确的理论依据。

●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是冷却工艺的理论依据。

●实验研究建立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方法是本学科典型的研究方法之一。

内容1.引言2.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建立3.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分析重点难点1.引言2.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建立•3.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分析目标掌握建立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曲线图的实验方法;掌握过冷奥氏体转变中的相变驱动力及原子扩理解热处理工艺的全过程及关键;能利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分析钢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各种组织变化。

初步形成实验研究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模式,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或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工科专业学生。

●学生对奥氏体在温度变化过程中的转变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铁碳相图这一阶段。

同时实验条件的不足使得用实验方法建立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只能通过课堂讲授来理解,这对课程学习均产生不利影响。

设计●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合理引导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线图、表格、金相照片等多种总结手段对比、归纳进行教学。

●精心设计课堂引言,动学生积极性,交代清楚本课堂要讲授和讨论的问题。

●注意讲授法和其他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热处理的三个步骤:-Step1.加热-Step2.保温-Step3.冷却图1-1 两种不同的热处理工艺-1.连续冷却转变-2.等温冷却转变-Step1.加热到高于A1的某个温度。

-Step2.在高于A1的某个温度长时间保温。

-Step3.以不同的冷却速度和方式冷却,其目的为获得不同的组织,使得钢具有不同的性能。

-Step1+Step2=奥氏体化-Step3 则是热处理的关键步骤1. 引言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Step1+Step2=奥氏体化获得微观组织: 均匀、稳定的奥氏体组织Step3.当温度降低到低于723℃时:1.稳定奥氏体→ 不稳定奥氏体2.然后,不稳定奥氏体→?(unknow)2.1. ?=珠光体可以!这从相图中也可以直接看出2.2. ?=暂时未知图1-2. 简化铁碳合金相图●等温热处理试验◆共析钢等温热处理实验步骤:Step1.加热;Step2.保温;Step3.淬火;Step4.盐浴保温;Step5.淬火;2134562. 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的建立◆步骤Step1.加热Step2.保温Step3.淬火Step4.盐浴Step5.淬火Step6.观察微观组织◆目的1+2.奥氏体化,获得均匀稳定的奥氏体组织;3.迅速降温至低于A1线的某个温度;4.在3步所给定的温度下盐浴保温;5.淬火以保留4步所获得的热处理微观组织;6.观察区分第5步所获得5506502s5s10s30s40s过冷奥氏体+珠光体过冷奥氏体+珠光体过冷奥氏体+珠光体珠光体过冷奥氏体过冷奥氏体+托氏体过冷奥氏体+托氏体托氏体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将获得不同的组织;如图,从上至下依次为:珠光体(P);索氏体(S);托氏体(T);上贝氏体(B上);下贝氏体(B下);马氏体(M);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每一种组织在不同的温度下都有转变的开始和终了点,将开始点和终了点依次相连就得到了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转变曲线。

钢的冷却转变讲解

钢的冷却转变讲解
同,在Ms点温度以上时的C曲线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类型
a)是一种最简单的IT图。它是P转变与B转变曲线重迭的图。 b)转变开始曲线与a)相同,但转变终了曲线向右侧凹陷,出
现两个鼻子。 c)转变开始曲线与转变终了曲线都出现了两个鼻子,但终了
线是两条C曲线。 d)是两线组独立的C曲线,分别是高温转变(A→P)和中温转
等温冷却
连续冷却
奥氏体不同的冷却方式示意图
温度/℃
临界温度
加热
保温
连续 冷却

冷却

等温 冷却
0
时间/min
同一种钢,加热条件相同,但由于采用不同的冷却条 件,钢所表现出来的机械性能明显不同,为什么会出现性 能上明显的差别?
这是由于钢的内部组织随冷却速度的不同而发 生不同的变化,导致性能上的差别。
(一)共析碳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
PS:P开始转变线; Pf:P转变结束线;
K: 是P转变终止线; VK: 上临界冷却速度,它是得到全部M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VK越
小,钢件在淬火时越易得到M组织,淬硬性越好。 VK′:下临界冷却速度,它是得到全部P组织的最大冷却速度。VK′ 越
小,退火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三、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IT图的主要反映了过冷A等温转变的规 律,主要用于研究相变机理、
组织形态等。在一般热处理生产中,多 为连续冷却,所以难以直接应用,CCT图 (连续转变图,Continuous-CoolingTransformation)能比较接近实际热处 理冷却条件,应用更方便有效。
合物。其形态、性能及形成过程都和P不同。
对T8而言: B上形成温度T:550~350℃
硬度HRC60~45 B下形成温度T:350~240℃

关于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课件

关于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课件

1)钴的影响:溶入A中,使C曲线左移。
2)Ni的影响:C曲线右移 3)Mn的影响:C曲线右移
Mn的作用大于Ni
4)Cr的作用:①C曲线右移,对B的推迟作用大于对P的推迟作用;
②C曲线分离,3% Cr,完全分离。
5)Mo和W的影响:推迟P转变,对B转变影响不大。
6)B的影响:微量,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18
17
2.常见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钴、铝(>2.5%)外 凡溶于A中----C曲线右移 未溶于A中----C曲线左移 不改变C曲线位置
非(弱)碳化物形成元素:Ni、Mn、Si、Cu、B
C曲线形状
C曲线右移、Ms点下降
碳化物形成元素:Cr、Mo、W、V、Ti
影响鼻温 P转变移向高温 B转变移向低温
C曲线分 离
13
(4)只有贝氏体转变的C曲线 在 含 碳 量 低 ( wc<0.25% ) 而含Mn、Cr、Ni、W、 Mo量高的钢中,扩散型 P转变受到极大阻碍。
(5)只有P转变的C曲线 中碳高铬钢等 能抑制B转变 的C曲线
14
(6)在MS点以上整个温度区内不出现C曲线。 这类钢通常称为奥氏
体钢,高温下稳定的奥 氏体组织能全部过冷至 室温。但有可有过剩碳 化物的析出,使得在Ms 点以上出现一个碳化物 析出的C形曲线。
7
二 奥氏体等温转变图(C曲线)的特点
温度
A1
稳定A
开始线
过冷A
Ms M+A
Mf
M
时间
终止线
转变产 物区
A与产物 共存区
两条曲线
三条水平线
六个区域
特点:
①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 温度的等温转变都 有一个孕育期;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奥氏体冷却转变曲线是制定热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了解热处理冷却过程中钢材组织和性能的变化。

(1) 可以利用等温冷却C 曲线定性地近似地分析钢在连续冷却时组织转变的情况。

例如欲确定这种钢经某种冷却速度冷却后所得的组织和性能,一般是将这种冷却速度画到该材料的C 曲线上,按其交点位置估计其所得组织和性能。

(2) 等温冷却C 曲线对于制定等温退火、等温淬火、分级淬火以及变形热处理工艺具有指导作用。

(3) 利用连续冷却曲线可以定性和定量地显示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所获得的组织和硬度,这对于制定和选择零件热处理工艺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可以比较准确的定出钢的临界淬火冷却速度(v K ),正确选择冷却介质。

利用连续冷却C 曲线可以大致估计零件热处理后表面和内部的组织及性能。

二、 钢的热处理工艺根据热处理时加热和冷却方式不同,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大致分类如下:普通热处理和表面热处理。

根据热处理工艺在零件生产工艺流程中的位置和作用,热处理又分为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

1、钢的普通热处理退火退火是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以后,以缓慢的速度冷却,使之获得近平衡 状态组织的热处理工艺。

退火是钢的热处理工艺中应用最广、种类最多的一种工艺,根据钢的成分和退火目的、要求不同,退火可分为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再结晶退火和去应力退火等。

各种退火的加热温度范围和工艺曲线如图3.11所示。

(1)完全退火将钢件或毛坯加热到A c3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使钢中组织完全奥氏体化后随炉缓慢冷却到500~600℃以下出炉,在空气中冷却的热处理方式。

目的是细化晶粒、降低硬度以改善切削加工性能和消除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的内应力。

(2)等温退火等温退火是将钢件加热至 A c3(或A c1)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后,较快地冷却至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鼻尖”温度附近并保温一定时间(珠光体转变区),使奥氏体转变为珠 光体后,再缓慢冷却下来的热处理方式。

材料组织结构转变原理第五章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图.

材料组织结构转变原理第五章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图.

端淬法测定CCT图

端淬法是以往应用比较多的方法之一。端淬试验时,试样各横
3.合金元素的影响
合金元素对TTT图形状的 影响很大。 一般说来,除钴 和铝以外的元素均使C形曲线 右移,即增加过冷奥氏体的 稳定性。其中碳的影响较为 特殊,碳含量在0.8—1.0%, C形曲线处于最右侧,高于或 低于这一含量时,曲线均向 左移动。其中共析碳素钢的 过冷奥氏体相对其它碳素钢 来说是最稳定的。铬含量增 加,珠光体转变移向高温, 而贝氏体转变则向低温移动, 且使贝氏体转变推迟。钨、 钼的作用与此类似。镍和锰 是扩大Fe—c相图中奥氏体区 的元素,使过冷奥氏体的转 变向低温移动。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图就是研究某一成分的钢的 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与温度、时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显而易见,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更多遇到的是非平衡条件 的相变,因此,掌握过冷奥氏体的非平衡冷却条件下的转 变规律,不仅大大深化了对其本质的认识,而且对热处理 生产的指导意义也更为直接。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在加热转变、珠光体转变、贝氏体转 变以及马氏体转变的基础上,对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动力学 进行综合的讨论。主要介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 及连续冷却转变动力学图,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价 值,以及这两种动力学图之间的内在联系.
4、其它影响因素
—般说来,形变会使奥氏体晶粒细化,或者增加亚结构。 因此,形变通常使C形曲线左移。
此外,奥氏体均匀化程度对TTT固的C形曲线位置也有 影响。奥氏体成分越均匀,新相形核及长大过程中,所 需扩散时间就越长,曲线因此会右移。
显而易见,钢材成分不同,钢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及数 量就不同,TTT图的形状及位置就不向。另外,热处理 工艺条件不同,合金元素的分布状态不同,奥氏体晶粒 尺寸及均匀化程度就不同,TTT图也有差异。在应用 TTT图应注意这个问题。

第三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第三章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四、IT图的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型
4. P转变与B转变曲线相分离, P转变的孕育期比B转变的短。 碳含量较高的合金钢。Cr12MOV。 5.只呈现P转变曲线。合金元素大大延长B转变孕育期。 碳和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含量较高的钢。不锈钢4Cr13、工具钢
Cr12 6.只析出碳化物,无任何其它相变。 碳和合金元素含量较高的钢。奥氏体钢,4Cr14Ni14W2Mo。
时间
具有先共析线的C曲线
a) 亚共析钢 b) 过共析钢
温度 (℃)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Ms 200 100
0 Mf
-100 0
亚共析钢的TTT曲线
A3
F A
A1
P+F S+F
T+F
B
M + A残
1
10
102
103
104 时间(s)
温度 (℃)
800 700 600 500
三、影响IT图的因素
4.外加应力与塑性变形的影响 外加应力:拉应力加速转变,压应力
阻碍转变外加应力对比 容的影响 塑性变形:造成晶粒破碎和晶格扭曲,缺陷密度,还可能伴有碳 化物析出A稳定性,转变加快。 含有Cr、Mo、W、V等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
四、IT图的基本类型
1.P转变与B转变曲线部分相重叠:一个“鼻子” 鼻温 P转变 <鼻温 B转变 碳钢或含非(弱)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低合金钢 2.P转变与B转变曲线相分离,出现过冷A稳定区,P转变的孕育期比B 转变的长。含Cr、Mo、W、V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40CrNiMoA。 3.只呈现B转变曲线 合金元素大大推迟P转变孕育期,P转变曲线未出现。 镍含量较多的低碳和中碳铬镍钼钢或铬镍钨钢,18Cr2Ni4WA。

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等温动力 学转变图: 学转变图:
Time 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表示A→P和A→B转变线重叠 表示转变终了线出现的二个鼻子 和 表示 转变线重叠
表示形成了二组独立的C曲线 表示形成了二组独立的 曲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二. 影响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动力学图形状的因 素 1.碳含量的影响 . 亚共析钢中,随碳含量的上升, 曲线右移 曲线右移; 亚共析钢中,随碳含量的上升,C曲线右移; 过共析钢中,随碳含量的上升,C曲线左移; 曲线左移; 过共析钢中,随碳含量的上升, 曲线左移 因此,共析钢的C曲线离纵轴最远 曲线离纵轴最远, 因此,共析钢的 曲线离纵轴最远,共析钢的 过冷A最稳定。 过冷 最稳定。 最稳定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向上曲折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过冷奥体连续转变动力学曲线的应用: 过冷奥体连续转变动力学曲线的应用: 预测热处理后零件的组织及性能; 预测热处理后零件的组织及性能; 确定临界冷却速度; 确定临界冷却速度; 选择淬火界质。 选择淬火界质。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则形成的奥氏体晶粒越粗大成分也越均匀同时也有利于难溶碳化物的溶解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等温动力学转变图: 等温动力学转变图: 研究过冷奥氏体的转变规律, 研究过冷奥氏体的转变规律,实际是研究温度和时间对转变 的影响。 的影响。 过冷奥氏体在冷却方式: 过冷奥氏体在冷却方式: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除Co、Al以外, Co、Al以外, 以外 合金元素均使 C曲线右移,即 曲线右移, 增加过冷奥氏体 的稳定性。 的稳定性。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优秀课件

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图 (2)优秀课件
分数所需时间。 缺点—无法测出过共析钢的先共析产物的析出线、 亚共析钢
珠光体转变的开始线。Why? 渗碳体没有磁性
6
其它方法
4.热分析法:利用钢相变时的热效应。 优点—适用于潜热大、转变速率快的过程,如熔化、凝固、
M相变 缺点—不适用潜热小、转变速率慢的过程,如大部分扩散
型固态相变 5.电阻法:利用相变时源自阻值的变化 优点—测量时间短,需要试样少; 缺点:精度不高
➢ 在实际热处理中,不仅仅是在等温过程中有相转变的发生, 在冷却过程中同样存在着相变过程并且对材料的性能有着 重大的影响。因此,很多热处理工艺都是在连续冷却条件 下进行的,如淬火、正火、退火等。
➢ 连 续 冷 却 转 变 图 通常 称 为 CCT图 (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3
金相法
步骤: ① 制备试样:φ10-15mm,厚1.5-2mm,具有相同的原始组
织(可通过退火或正火获得)。 ② 奥氏体化:所有试样均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奥氏体化,要求
奥氏体的化学成分均匀一致。 ③ 等温转变:将奥氏化后的试样迅速转入给定温度的等温浴
炉中保温一系列时间。 ④ 淬火:将保温后的试样迅速取出淬入盐水中。 ⑤ 绘图:测出给定温度、时间下的转变产物类型、转变产物
1)钴的影响:溶入A中,使C曲线左移。
2)Ni的影响:C曲线右移 3)Mn的影响:C曲线右移
Mn的作用大于Ni
4)Cr的作用:①C曲线右移,对B的推迟作用大于对P的推迟作用;
②C曲线分离,3% Cr,完全分离。
5)Mo和W的影响:推迟P转变,对B转变影响不大。
6)B的影响:微量,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
18
15
四 影响奥氏体等温转变图的因素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的分析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的分析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过冷奥氏体以v1速度冷却:得到100%珠光体。 过冷奥氏体冷却速度增大到vc′:得到100%珠光体。 过冷奥氏体以v3速度冷却:得到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及
马氏体的混合组织。
过冷奥氏体冷却速度大于vc,最终得到组织:马氏体+奥氏 体残余。
vc—过冷奥氏体在连续冷却过程中不发生分解,全部冷却到 Ms点以下发生马氏体转变的最小小冷却速度,称上临界冷
却速度或临界淬火速度。
vc′—过冷奥氏体全部得到珠光体的最大冷却速度,称为下临
界冷却速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的分析
主讲教师:张恩耀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பைடு நூலகம்
职业教育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的分析
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连续转变曲线最简单,它只有珠光体转 变区和马氏体转变区,没有贝氏体转变区,说明共析钢在连 续冷却过程中不会发生贝氏体相变。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的影响因素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的影响因素

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C”曲线的影响因素C曲线的位置和形状与奥氏体的稳定性及分解特性有关,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奥氏体的成分和奥氏体形成条件。

(1)碳的质量分数 一般说来,随着奥氏体中碳质量分数的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大,以上某一温度时,随钢中碳质量分数的增多,C曲线的位置向右移。

对于过共析钢,加热到Ac1奥氏体碳质量分数并不增高,而未溶渗碳体量增多,因为它们能作为结晶核心,促进奥氏体以上,渗碳体完全溶解时,碳质量分数分解,所以C曲线左移。

过共析钢只有在加热到Accm的增加才使C曲线右移,而在正常热处理条件下不会达到这样高的温度。

因此,在一般热处理条件下,随碳质量分数的增加,亚共析钢的C曲线右移,过共析钢的C曲线左移。

(2)合金元素 除钴外,所有合金元素的溶入均增大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见图3-44),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如硅、镍、铜等,只使C曲线的位置右移,不改变其形状;能形成碳化物的元素如铬、钼、钨、钒、钛等,因对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推迟作用的影响程度不同,不仅使C曲线右移,而且使其形状变化,产生两个“鼻子”,整个C曲线分裂成珠光体转变和贝氏体转变两部分,其间出现一个过冷奥氏体的稳定区。

奥氏体在A1点以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必然要发生相变。

但过冷到A1以下的奥氏体并不是立即发生转变,而是要经过一个孕育期后才开始转变。

这种在孕育期内暂时存在的、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过冷奥氏体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连续冷却转变和在不同温度下的等温转变均属非平衡相变,此时,用平衡条件下得到的Fe-Fe3C相图来研究其转变过程是不合适的,研究这种变化的最重要的工具是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或等温转变图。

由于研究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过程相对容易些,我们首先介绍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3.4.2.1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奥氏体等温转变图是指过冷奥氏体在不同过冷温度下的等温过程中,转变温度、转变时间与转变产物量(转变开始与结束)的关系曲线图,也称TTT(Time-Temperature-Transformation缩写)曲线,又因为其形状象英文字母“C”,所以又称C曲线。

钢连续冷却转变图(CCT曲线

钢连续冷却转变图(CCT曲线
钢连续冷却转变图(CCT曲线) 的测定
实验目的
1.了解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的测量方法 特别是热膨胀法的原理与步骤;
2. 利用热模拟仪观察钢在加热及冷却中 的相变并测量临界点;
基本原理:
钢中相的密度顺序是: 马氏体<铁素体<珠光体<奥氏体
40CrMoA钢CCT曲线
共析钢CCT共析钢(含碳1.03%)CCT 曲线图
三. 实验设备及材料
1. Gleeble3500热模拟机 2 1CrMn钢
实验结果与分析:
1.画出热膨胀曲线(x轴温度,y轴膨胀 量),根据实验曲线确定不同冷却速度 下的相变开始温度、结束温度。
2.汇合3组数据(1至3组为一种,4至6为 另一种),绘在“时间对数x-温度y” 的 坐标中,标出转变温度,相应曲线的冷 却速度,得到钢的连续冷却曲线图
思考题
本次实验样品与上次高温拉伸样品的区 别是什么?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图

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图
6
3)加热条件的影响
加热条件主要指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奥氏体化温度越高,保温时间 越长,则形成的奥氏体晶粒越粗大,成分越均匀。同时,加热温度的提高 也有利于先析出相及其他难熔质点的熔化。所有这些因素都将提高奥氏体 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
7
1.2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
实际中多数热处理工艺应用的是连续冷却转变, 即过冷奥氏体是在不断的降温过程中发生转变的, 这就需要研究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规律。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
如图4-16所示为共析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又 称CCT曲线(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 它反映了过冷奥氏体的冷却状况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 系,是研究钢在冷却转变时组织转变的理论基础,也 是选择热处理冷却工艺的重要依据。
8
图4-16 共析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示意图
图4-16中的Ps线为过冷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开始线,Pf 线 为转变终了线,两线之间为转变过渡区。 KK ' 线为转变的中止线, 当冷却曲线碰到此线时,过冷奥氏体便中止向珠光体型组织转变, 剩余的奥氏体将被过冷到 Ms点以下转变为马氏体。Vk是与Ps线相 切的冷却速度,它是钢在淬火时可抑制非马氏体组织转变的最小 冷却速度,称为淬火冷却速度或上临界冷却速度。Vk' 是获得全部 珠光体组织的最大冷却速度,称为下临界冷却速度。
2)合金元素的影响
除Co,Al以外,所有的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都会提高过冷奥氏体 的稳定性,使C曲线右移。其中,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如Ni,Si,Cu等) 只改变C曲线的位置,不改变其形状。碳化物形成元素(如Cr,Mo,V等) 可同时改变C曲线的位置和形状。必须指出,碳化物形成元素必须溶于奥 氏体中才能提高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否则作用相反。

实验一 钢连续冷却转变图 (CCT曲线) 的测定

实验一  钢连续冷却转变图 (CCT曲线) 的测定

材料加工测定实验一钢连续冷却转变图(CCT曲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的概念及其应用;2.了解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的测量方法特别是热膨胀法的原理与步骤;3.利用热模拟仪观察钢在加热及冷却中的相变并测量临界点;4.建立钢的连续冷却转变图(CCT曲线)。

二.实验原理当材料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发生相变时,若高温组织及其转变产物具有不同的比容和膨胀系数,则由于相变引起的体积效应叠加在膨胀曲线上,破坏了膨胀量与温度间的线性关系,从而可以根据热膨胀曲线上所显示的变化点来确定相变温度。

这种根据试样长度的变化研究材料内部组织的变化规律的称为热膨胀法(膨胀分析)。

长期以来,热膨胀法已成为材料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膨胀曲线分析,可以测定相变温度和相变动力学曲线。

钢的密度与热处理所得到的显微组织有关。

钢中膨胀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上、下贝氏体〉马氏体;比容则相反,其顺序是:马氏体〉铁素体〉珠光体〉奥氏体〉碳化物(但铬和钒的碳化物比容大于奥氏体。

从钢的热膨胀特性可知,当碳钢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发生一级相变时,钢的体积将发生突变。

过冷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珠光体或马氏体时,钢的体积将膨胀;反之,钢的体积将收缩。

冷却速度不同,相变温度不同。

图1-1为40CrMoA钢冷却时的膨胀曲线。

不同的钢有不同的热膨胀曲线。

图1-1 40CrMoA钢冷却时的膨胀曲线连续钢连续冷却转变(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ation)曲线图,简称CCT 曲线,系统地表示冷却速度对钢的相变开始点、相变进行速度和组织的影响情况。

钢的一般热处理、形变热处理、热轧以及焊接等生产工艺,均是在连续冷却的状态下发生相变的。

因此CCT曲线与实际生产条件相当近似,所以它是制定工艺时的有用参考资料。

根据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可以选择最适当的工艺规范,从而得到恰好的组织,达到提高强度和塑性以及防止焊接裂纹的产生等。

35crmo钢热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研究

35crmo钢热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研究
第47卷第6期 2019年12月
现代冶金
Modern Metallurgy
Vol. 47 No. 6 Dec. 2019
35CrMo钢热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的研究
杨佳,曾海霞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江苏江阴214432)
摘要:通过在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动态热模拟试验,测定35CrMo冷镦钢在不同冷速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 再结合光学显微镜的微观组织观察,研究了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相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35CrMo钢在0. 05-0. 4 =/s冷却速度下的组织主要由铁素体+珠光体组成;当冷却速度为0. 5 = /s时出现贝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 的增加,贝氏体和珠光体含量逐渐增加;当冷却速度达到1. 0 = /s时,组织主要为少量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
金相试样制法采用常规机械研磨、抛光的方法, 一方面进行维氏硬度测量,另一方面在4%的硝酸 酒精溶液中浸蚀10 s,经酒精擦拭、吹干后在金相显 微镜上进行组织观察$7%。
收稿日期:2019-04-22 作者简介:杨 佳(1974-),男,高级工程师。E-mail:yangjia@citicsteel. com
本文以膨胀法并结合金相分析法研究35CrMo 热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行为$%。研究方法为在 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上进行过冷奥氏体连续 冷却转变行为,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不同低冷速条 件下的组织形貌,探索控冷工艺对35CrMo组织的 影响,为高速线材轧制35CrMo钢的控冷工艺提供 参考&
2
现代冶金
第47卷
逬 1050 °CX 10 min
时间/s 图2试验钢的热模拟过程
2试验结果及分析
2.1不同冷却速度下的显微组织形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4-9762(2003)04-0331-0335K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研究Ξ孟力平,张宇航,李红英,耿进锋(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关键词:35K钢;热模拟;连续冷却转变曲线;临界冷却速度中图分类号:TG14211 文献标识码:A摘 要:利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在G 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35K钢的临界点Ar1,Ar3以及Ms;测定了不同冷却速度下连续冷却转变的膨胀曲线,获得了该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研究了35K钢的连续冷却过程中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此外,通过对CCT曲线的分析,确定了避免铁素体呈现魏氏组织形貌和产生贝氏体组织的临界冷却速度,为生产实践和新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 ation of undercooling austenite about35KME NGLi2ping,ZH ANG Y u2hang,LI H ong2ying,GE NGJin2feng(C 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Engineering,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K ey w ords:35K steel,thermal mechanical simulate,continuous cooling trans formation curve,critical cooling rateAbstract:By dilatometric change referencing microscopic test and hardness measurement,the critical points at Ar1,Ar3and with Ms of35K are determined respectively through G leeble1500thermal mechaical simulation.By measuring the different expanding curves of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 formation,CCT curve is obtained.T rans formation of austenite and m orphology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of35K in the course of continuous cooling are analysed.In addition,by the analysis of CCT curve,the critical cooling rate of generating Widmanstaten structure and bainite is de2 termined,which provides the references for productive practice and establishing new technics. 冷镦钢是可在室温条件下,利用金属塑性成型工艺生产互换性较高的标准件用钢.35K钢是冷镦钢的一种,用来制造高强度紧固件(8.8级),在国内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35K钢轧制盘条在冷镦或冷顶锻时有时会产生开裂,影响了它的使用.初步分析认为,可能与材料在控轧控冷时出现不利于塑性成型的组织有关.CCT曲线是分析连续冷却时奥氏体转变过程及转变产物的组织和性能的有力工具[1].为了在控轧控冷后获得所需的组织和性能,制定合理的加工和热处理工艺,笔者测定了35K钢的CCT曲线,研究了35K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时的转变.1 实验方法实验原料采用控轧控冷后的35K钢盘条,其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将其加工成直径为6m m,长度为10m m及直径为4m m,长度为8m m的2种不同规格的膨胀试样.表1 35K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 able1 The chemical constitutionC S i Mn P S0.370.290.510.0170.014 采用膨胀法结合金相硬度法[2],来测定35K钢的CCT曲线.在G 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测定其连续冷却转变时的温度膨胀量曲线[3]1将试样加热至奥氏体化温度950℃,保温12min,然后以0105℃/s 的冷却速度,确定该钢的临界点Ar1,Ar3;以直接喷水冷却(冷却速度约400℃/s)测定其马氏体开始转变点Ms;在0105~35℃/s之间以12种不同的冷却速度分别将奥氏体化的试样冷却,得到12组温度膨胀量2003年12月第22卷第4期包头钢铁学院学报Journal of Baotou University of Iron and S teel T echnologyDecember,2003V ol.22,N o.4Ξ收稿日期:2002-09-18作者简介:孟力平(1964-),男,湖南华容人,中南大学实验师.曲线.由不同冷却速度下的膨胀曲线,结合金相硬度法确定转变开始点、转变终止点,并将其描绘在温度时间(对数)坐标上,然后把物理意义相同的点连成光滑的曲线,同时在坐标上给出Ar 1,Ar 3和Ms 点,这就得到了CCT 曲线[4].用金相显微镜分析转变后的显微组织,最后测定试样的维氏硬度值.2 试验结果211 35K 钢的临界点35K 钢的临界点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表2 35K 钢的临界点T able 1 The critical point of 35K临界点Ar 1Ar 3Ms 温度/℃710790360212 CCT 曲线根据不同冷却速度下的温度膨胀量曲线,可确定试样的相变温度,如表3所示.在表3中,400℃/s是直接喷水冷却时的速度.由表2和表3,结合金相硬度法测定结果所得到的CCT 曲线见图1.在图1中,冷却曲线旁的数字为冷却速度,冷却曲线最下端的数字为此速度冷却后试样的维氏硬度值(H V ).表3 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相变点温度T able 3 The transform ation point temperaturein different cooling velocity冷却速度/(℃・s -1)A →F 开始A →P 开始A →P 终了A →B 开始A →B 终了A →M 开始0.057897116850.178********.578070166166159517636856416415802.57526796356355685709660630630560106916465491568562654020675602543256705915283066858536036035666581360360400360图1 35K 钢的CCT 曲线Fig.1 The CCT curve of 35K 从图1中可以看出,A →F 的转变贯穿整个冷速区间.发生A →P 转变的最大冷却速度约为5℃/s ,冷却速度大于5℃/s 时,转变产物中不存在珠光体组织.贝氏体的生成范围也很大,由015℃/s 到直接喷水冷却都有贝氏体组织存在.A →B 转变的临界冷却速度大约为015℃/s ,当冷却速度小于此速度时,转变产物中不会有贝氏体组织出现.当冷却速度达到30℃/s 时有A →M 转变发生,此时A →B 的终止温度与A →M 的开始温度几乎是相同的.213 金相组织观察和分析对不同冷却速度的试样进行了金相观察,部分试样的金相组织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到,各个冷却速度下的试样中均有较多的铁素体组织,其形态在慢的冷却速度下为网状[5].当冷却速度增加到大约215℃/s 时(见图2(b )),开始出现魏氏组织铁素体.在冷却速度大约为30℃/s 时,虽然铁素体仍然存在,但魏氏组织消失(见图2(d )).较少的魏氏233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3年12月 第22卷第4期组织对材料性能影响不大,当魏氏组织大量出现时,会使钢的机械性能尤其是塑性和冲击韧性显著降低[6],不利于冷镦成型.这也可能是35K 钢在冷镦或顶锻时出现裂纹的主要原因,应当避免.珠光体呈片层状.当冷却速度大于5℃/s 时珠光体消失,例如在10℃/s 冷却速度的试样上就看不到珠光体(见图2(c )).在015℃/s 冷却速度的试样上(见图2(a ))就可以观察到有杆粒状贝氏体出现,直至直接喷水冷却时仍然有杆粒状贝氏体.在工业生产中由于贝氏体的机械和力学性能都很差[7],不利于冷镦成型,这也可能是35K 钢在冷镦或顶锻时出现裂纹的原因之一,应当避免1当冷却速度为30℃/s 时(见图2(d )),就开始出现针状和板条状的马氏体.从直接喷水冷却测试Ms 点的金相组织照片上,可以看到有典型的板条和针状马氏体(见图2(e )).图2 35K 钢连续冷却转变后的金相组织 ×1500Fig.2 metallurgical structure of 35K after continuous cooling transform ation (a )冷却速度为015℃/s (铁素体+珠光体+杆粒状贝氏体);(b )冷却速度为215℃/s (铁素体+珠光体+杆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开始呈现魏氏组织形貌);(c )冷却速度为10℃/s (铁素体+杆粒状贝氏体,铁素体呈现魏氏组织形貌);(d )冷却速度30℃/s (网状铁素体+杆粒状贝氏体+针状和板条状马氏体);(e )直接喷水冷却(针状和板条状马氏体+铁素体+杆粒状贝氏体)3 结论(1)利用膨胀法并结合金相法和硬度法,测绘了35K 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 曲线),为确定此钢种的加工和热处理工艺提供了依据.(2)从35K 钢的CCT曲线和金相组织照片中可以看到,在很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均有魏氏组织和贝氏体组织存在,这2种组织(特别是魏氏组织)的出现,不利于随后塑性成型.35K 钢之所以在冷镦和顶锻时出现裂纹,可能是因为在控轧时对冷却速度控制不当,生成了魏氏组织和贝氏组织造成的,在实际生产中应当予以注意.参考文献:[1] 邓至谦,周善初,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2] 韩德伟1金相技术基础[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11[3] 《热处理手册》编委会1热处理手册(第四分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781[4] 张世中1钢的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图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31[5] 刘云旭1金属热处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1[6] 崔忠析,刘北兴1金属学与热处理原理[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1[7] 马泗春1材料科学基础[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333孟力平等:35K 钢连续冷却过冷奥氏体转变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