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概论第1章 宗教与宗教学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 态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宗教概论授课纲要07-3
宗教学概论(授课纲要)教材:《宗教概论》段德智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主讲教师:翟志宏、黄超前言(第一讲)第一章宗教的起源(第二讲)第一节宗教的迷宫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第二章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三讲)第一节宗教发展观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第二节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第三节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第三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第四、五、六讲)第一节犹太教概论第二节基督宗教概论第三节伊斯兰教概论第四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下)(第七、八、九讲)第一节印度教概论第二节佛教概论第二节道教概论第五章宗教的要素(第十、十一讲)第一节宗教意识(1):宗教信仰与宗教观念第二节宗教意识(2):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第三节宗教行为第四节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第六章宗教的特殊本质(第十二、十三讲)第一节宗教奥秘与对神圣者的信仰第二节宗教奥秘的解读与作为信仰神圣者的人第七章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功能(第十四、十五讲)第一节宗教的社会本质第二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上):宗教与社会共同体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下):宗教与各亚社会系统第四节宗教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功能第八章宗教的世俗化(第十六讲)第一节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宗教的世俗化与现当代神学的发展第九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第十七讲)第一节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冲突与人类文明第二节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第三节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现实途径附注:课程其间,初步考虑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具体内容和具体时间待定)。
1。
宗教学概论 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宗教学研究和宗教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进一步的宗教学研究或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将四大板块五个方面内容的顺序设计为:概论→历史→本质与功能→时代→宗教与社会主义。
这一顺序一方面根本颠倒了多数相关教材所设定的先讲宗教的要素和本质,后讲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传统顺序,更加符合逻辑与历史在历史的基础上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更加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事物的特殊本质到事物的普遍本质然后再到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论顺序和规律;同时,这一顺序也比较充分地兼顾了该课程的经典内容与时代话题的并存与通融,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及如何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等现实问题。
整个课程1个学期18周,每周3学时,计54学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内容章节学时
3
1.导论第1章:导论(宗教的定义与宗教学
的学科性质、学科结构与研究方法)
2. 历史版块第1章:宗教的起源 3
第2章:宗教的历史发展 3
第3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下) 6
3. 本质板块第4章:宗教的要素 6
第5章:宗教的特殊本质 3
第6章:宗教的普遍本质 6
4. 当代版块第7章:当代宗教的国际现状与特征 3
第8章:宗教的世俗化 3
第9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 3
5. 中国版块第10章: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特征 3
第11章:宗教与社会主义 3
课堂讨论 3
实践教学 3
期中考试 3
注: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中的章节和内容与本课程使用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略有变动。
第一部分宗教概论.
6、中国古代称“宗教”为两个概念。“宗”字由两部分组成,前 者古音读棉,意为“房子、深屋”之意,后者古音读岐,意为“神 祗”。 二字合为宗,意思是“神之家”。“教”的古代意义为“训诲”。因 此,我国学术界传统上把“宗教”释义为“有所宗以为教。” 《辞海》是这样定义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 神灵,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歪 曲、虚幻的反映。 7、现代日本学者金儿晓嗣在《日本人的宗教性》(株式会社新曜社 1998年初版第二次发行本)一书第一章“宗教学与宗教”中,对东方学者 与西方学者的不同宗教定义作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两种宗教定义的内在 原因。
(3)浮鲁姆(Fram oforiatn)的定义: 宗教是某个集团所共有的,并给予每个信仰者个人构筑了献身的 对象和思考与行动归宿的系统体制。 以上定义限定在传统意义的宗教上面,定义中特别强调宗教的社会 集团共有的价值和其对社会的作用和机能。将神圣的性、终极性和世俗 性都溶合在一起,两者都有类似的地方,这些概念都用行动来规范,对 于定义宗教来说比较抽象。 有一个自然主义者说,一种是为了增进人的生命方面的健康采取特定 的行动,另一种是听别人说因为神的命令的理由也主张采取特定的共同 行动,他们两者虽然动机不同,但是,都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终极 性问题。如果按照上述定义的话,两者都是宗教性的。由此看来,上述 宗教的定义这么宽,幅度如此之大,可以说它失去了宗教定义的价值。
第三,宗教反映采取的是“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即神灵或某 种神秘力量、境界的形式,因而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 第四,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正是自然 力量和社会力量支配着人们的命运,人们才将其幻想为神而加以顶礼膜 拜。 同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内容主要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宗教思想,它集中表现为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以及体现这 种信仰的教义和神学理论,能最直接地反映宗教的本质。它包括神、领 会的概念;天命、神迹的观念;对神的存在及灵魂不灭的论证;对神与 人、神与世界关系的阐述;对天国、地狱的描绘;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 的神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 宗教.ppt
一 、原始宗教的出现,就人类思维能力而言, 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标志;
二、在原始宗教中,包含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 中对于周围物质世界的探索和某些经验积累;
三、原始宗教的某些活动,能产生一种增强民 族或部落团结、增加人们同自然作斗争的力量 和勇气;
四、原始宗教也是维护当时社会秩序的有效工 Biblioteka 。宗教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一、具体分析宗教的构成 要素,通过对这 些要素的分析,找出宗教之所以为宗教的本 质 规定性;
二、 既然宗教学要揭示宗教产生、发展和 走向消亡的的客观规律,它就要对人类历史 舞台上各种宗教的历史进行具体研究,探索 宗教发展的规律,并预测宗教未来的演变趋 势。
三、为了进一步认识宗教的本质,我们还必须研 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学术需要理性 信仰需要宽容
二、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宗教学?
(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1、培养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医学类大 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
2、掌握宗教基本知识、分析各种宗教现 象、提高明辩是非的能力的需要;
3、了解我国的宗教现状和宗教政策,提 高理论政策水平的需要;
4、分析全球热点问题、了解各民族宗教 特点、放眼世界的需要;
5、锤炼理性思维能力,培育自己的科学 精神,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 的人生观的需要;
6、对于正确认识和协调个人之间、教派 之间、民族或国家之间的关系,建设和 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也有着不可忽视 的意义。
对于辨证、理性、达观地看待事物,正 确面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困难,调适身 心,保持身心健康,也至关重要。
第二讲 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
人类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的发展,为宗教起源问 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资料。研究证明:宗教是 人类 社会特有的历史现象,它与其他人类社会文化 形式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有其产生、发展、衰落和 消亡的历史过程。
01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界定与宗教学)
内在因素: 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外在因素: 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三、宗教的分类
历史上的各种宗教按时间顺序分为以 下几类: ( 1 )无神时期或完全没有宗教的时 期; (2)实物崇拜; (3)图腾崇拜或自然崇拜; (4)萨满教; (5)神人同形或偶像崇拜; ( 6 )以天主为造物主、并将宗教与 伦理合而为一的宗教。
1970年 世界总人口 信徒人数 百分比 其中: 基督教 百分比 伊斯兰教 百分比 佛教 百分比
3 610 030 000 2 901 670 000 80.4% 1 216 580 000 33.7% 550 920 000 15.3% 213 670 000 6. 4%
1980年
4 373 920 000 3 462 900 000 79.l% 1 423 690 000 32.8% 722 960 000 16.5% 273 720 000 6. 3%
(引自叶小文200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的讲演)
全国共有宗教活动场所约八万五千余 处,其中佛教寺院约一万三千余处( 包括藏语系佛教喇嘛寺院约三千余座 ,巴利语系佛教寺塔一千六百余处) ;道教宫观约一千五百余座;伊斯兰 教清真寺约三万余处;天主教教堂及 会所约四千六百余处;基督教教堂一 万二千余座和活动点约二万五千余处 。
这一统计表明:
第一,近二十余年来世界宗教信徒的人 数增长基本上是同世界总人口的增长同 步的,没有明显的变化,即始终保持在 百分之八十左右,大体上每5个人中有4 个信仰宗教。
第二,所有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在这二 十余年中其教徒的绝对人数都呈上升趋 势。
第三,同世界总人口的增长相比较,伊 斯兰教与印度教信徒所占比例增长较快,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基督教新教、东 正教及其他信基督耶稣的教派)和佛教 基本保持在百分之三十三与百分之六的 水平上,犹太教与原始宗教信徒的百分 比在下降。
《宗教文化概论》PPT课件
h
12
❖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定义所包含的内容:
❖ 1 .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
❖ 这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 恩格斯对宗教本质所作的基本规定,也是他 们评判宗教的社会作用和历史命运的思想前 提。
h
13
❖ 2. 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是支配着人 们的生活的外部力量。
h
6
1.《辞源》对宗教的解释: 宗是教的流,教是宗的源
2.印光大师的解释 : 宗无二致,教有多样。“即心即佛”
h
7
3.费尔巴哈的宗教观 :
人站在坟墓面前,便有了宗教。宗教是 有关于人的生死和命运的信仰体系。
4.克利的宗教观: 宗教是我们内在的至高至善与外界的
至高至善之契合。
h
8
5.铁德尔 :不可定义
人类是要求自我生命的永恒,福乐,平等, 自由,智慧,慈悲的。基督宗教,伊斯兰教, 佛教,印度教中的吠檀多派等,都着重于自 我的净化完成,都属于此类。
h
30
自我宗教
或称之为精神宗教,不一定恰当,因为在高 级宗教中的人类意欲,不但是心灵的净化, 而且还是自身的圆满。比如佛教,不但是法 身的悲智庄严,而还是色身的相好圆满。中 国的道教,有性命双修的;佛教是定慧双修, 而密宗更着重于天色身。精神与肉体的净化, 都同等重视。
h
21
三、宗教的基本要素(吕大吉)
“宗教观念”:主要是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 性观念之类 。
“宗教体验”:信仰者对神的依赖之感和敬畏之 情。
“宗教行为”:向神祈求、对神献祭之类的崇拜 行为和对自身行为的克己限制和禁戒规定。
“宗教体制” :共同遵从的规范化的宗教礼仪, 把整个宗教共同体的全体成员纳入于一个有共同 信仰、普遍化的行为模式和统一性的宗教体制之 中。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绪论宗教学学科源流及进展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强调:“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
”对于西方宗教学研究,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1900)、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1832—1917)、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艾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和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六人最为重要。
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1背景:一些东方学学者,接触了大量的宗教资料;现代科学思维,打破了唯我独尊的宗教传统思维。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
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
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
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
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
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
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
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
宗教学讲义
哲学方法 一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宗教心理学方法
宗教社会学方法 其他方法
第一章 宗教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宗教学的研究对象及宗教的定义
宗教学、神学和哲学
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位置 宗教学的研究方法
组 织 和 制 度
行 为
体 验
观 念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
宗教学和神学的区别
宗教学是对宗教现象的理性的科学的研究; 而神学则是基于信仰对宗教现象的论证,它有 时也运用人类理性作为工具,例如西方基督教 的所谓辩惑神学以及经院哲学。事实上自教父 时代以来,理性或哲学是基督教神学的主要工 具。而在19世纪末叶以来的科学时代,在一些 神学家那里(主要是基督教神学家),科学也 成为论证其教义的工具,例如现代西方的新托 马斯主义。宗教学与神学的主要区别在于,信 仰因素在其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历史上的无神论 氏族社会的自发无神论
古代朴素无神论
泛神论
近代无神论
自然神论
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在我们以往的 教科书体系内,马克思主义宗教学一如马 克思主义哲学一样,被看作是宗教学发展 的最高、最完备的形式,被看作是历史上 一切宗教学的总结和超越。这种观念至今 仍左右着许多中国宗教学者的研究视野。 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因其唯物主 义的历史观而有它超出西方其它宗教学理 论的独特之处,但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绝非 宗教学的全部,不可以,也不可能取代其 它西方宗教学派的宗教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不是专业的宗教学家,他们并没 有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宗教学理论体系,对于马克思、 恩格斯的宗教观,我们大概既不能说它是“至高无上的”, 也不能说它是“唯一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有自己的 宗教理论,许多西方宗教学者也承认它的学术价值。但是 马、恩一般是把宗教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方面进 行讨论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实际上只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附属物。同时,这些论述还比较分散,没有系统化为 宗教学体系。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只有散见 于各篇论著中的“宗教观”,没有现成的“宗教学”体系 可以照办照抄,拿来就用,我们有必要认真纠正过去那种 视某个主义为人类一切知识之“最高真理”、“最后结 晶”、“发展顶峰”的庸俗学风。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一、名词解释①比较宗教学:以宗教史为基础,通过对各种宗教的比较,研究宗教现象的特殊性和共同性的学科。
研究重点:宗教起源和宗教发展问题。
②宗教心理学:宗教心理学注重个体体验和个体心理,力图从个体的主观体验的描述对人类的宗教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开辟了从主题角度研究宗教的新思路。
(宗教心理的创始人: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民族心理学—对语言,神话和宗教,道德发展规律之探讨》“恐惧感”、敬畏感2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宗教经验”。
) ③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原始崇拜。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语,意为“他的族类”、“他的亲属”或“他的氏族标记”。
④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吕大吉二、填空1.宗教学的诞生1)宗教学的创始人是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2)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神话学等多门学科;3)由麦克斯·缪勒撰写的《宗教学导论》是宗教学这门学科问世的标志,是宗教学的开山奠基之作。
2.宗教的历史发展:氏族-部落宗教 —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3.氏族-部落宗教: (血缘关系为纽带) ·共同性(自然地异己力量)·民主性(种族的繁衍和生存)·神权的全民性(全民的意志) ·神性的自然特征(自然压迫下的产物)·神的平等性·分工需要,民主选举,无固定神职人员自发、粗浅、分散的宗教传说,礼仪 禁忌·民族-国家宗教:(地缘关系为纽带)·社会性(社会的异己力量)·阶级性(奴隶主的意志)·神行的社会特征(社会压迫下的产物)·神的分级化·神职人员的职业化和是世袭化·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系统的神学理论4.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宗教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宗教学概论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
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
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
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
“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
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
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
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
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
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
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
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
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
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
宗教学原理(厦门大学精品课)1-1
吕大吉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 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76页《宗 教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困了——,?
第二节 宗教在中国
一 宗教在中国的兴衰 二 中国宗教的特点
一 宗教在中国的兴衰
几种代表性的宗教定义
一,宗教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一种信仰。 二,宗教是一种社会建制,具有相应的社 会功能。 三,宗教是世俗经验情感的精神现象。 四,宗教是支配人的外部力量在人头脑中 的幻想的反映。
二
关于宗教定义的思考
1、不必强求宗教定义的统一 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所指出的,“世 界上大概没有比关于宗教性质这一课题更 意思纷纭的了。要给它拟定出一个人人都 满意的定义显然是不可能的。”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
从中国传统学术 尤其是佛教思想的角度看,
―宗教”一词源于佛教,见于隋唐论典。 智顗(538-597)《法华玄义•卷十上》: “有师开五宗教。” 法藏(643-712)《华严五教章•卷一》: “大衍法师等,一时依诸德,立四宗教。”
《入楞伽经》等
《入楞伽经》(元魏菩提流支译): 证(宗) 世尊说诸行,内心所知法。 白法得佛身,内身所证法。 教 教何等人修,令住何等法。
乔达摩· 悉达 约前566-486
佛教-宗教
佛在菩提树下的证悟,名为宗; 佛因教化众生而说法,名为教。 众生依佛所说的教去实行,也能达到佛那 样的证入(宗)。 扼要言之,“宗“者宗旨,“教”者教化; 宗是直觉的特殊经验,重于行证;教是文 字表达的,重于宣传。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课程编号:19010391.课程教学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2.课程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3.先修课程《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4.课程教学重、难点了解宗教学的起源与发展,了解宗教的本质、起源与发展历史,宗教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世界各大宗教的基本知识,正确认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真实意义。
5.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4学时)1、教学内容(1)宗教学的诞生;(2)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3)宗教的界定;(4)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2、重、难点提示(1)通过讲授“宗教”一词在中国文化语境和外国语境中的不同的来源,加强学生对宗教本质、宗教特征、宗教定义以及宗教与迷信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正确的理解与把握;(2)宗教的本质;第二章: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4学时)1、教学内容(1)原始宗教的产生(2)宗教与神话(3)宗教与崇拜(4)宗教与巫术(5)原始宗教的特点2、重、难点提示(1)原始宗教的特点;(2)宗教起源的学说;第三章:古代民族宗教(4学时)1、教学内容(1)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2)古代埃及宗教;(3)古代巴比伦宗教;(4)古代中国宗教;(5)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2、重、难点提示(1)了解世界性宗教;(2)掌握中国宗教的特点;第四章:宗教与古代哲学(4学时)1、教学内容(1)宗教与希腊哲学的起源;(2)神灵观念的理性化与希腊理性神学;(3)希腊化时期的宗教与哲学;(4)基督教接纳希腊哲学;2、重、难点提示(1)了解希腊哲学的的起源;(2)把握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第五章:佛教(4学时)1.教学内容(1)佛教的创立与发展;(2)佛教的基本教义;(3)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经典;(4)佛教的主要礼仪;2、重、难点提示(1)了解佛教的起源及其基本教义;(2)主要佛教宗派;第六章:基督教(4学时)1.教学内容(1)基督教的前身;(2)基督教的诞生与发展;(3)基督教的经典;(4)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与基本礼仪;1.重、难点提示2.基督教发展史;3.《圣经》的基本内容;第七章:伊斯兰教(4学时)1.教学内容2.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2)伊斯兰教基本信条;(3)伊斯兰教的礼仪;(4)伊斯兰教的经典;(5)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2、重、难点提示(1)伊斯兰教的诞生与发展;(2)《古兰经》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宗教与道德(2学时)1、教学内容(1)宗教与道德在文化系统中的不对称;(2)以信仰为中介把握宗教与道德的关系;(3)宗教伦理的共通准则;(4)发挥宗教道德在现时代的积极作用;(5)倡导和平与宽容的伦理原则;2、重、难点提示(1)宗教与伦理的关系;(2)宗教伦理的共同准则;第九章:宗教与科学(2学时)1.教学内容(1)原始时代的融为一体;(2)古代的分化与分立;(3)近代的矛盾与冲突;(4)现代的调适与共存;(5)二者关系的若干种模式;2.重、难点提示3.了解西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4.宗教中的科学如何绽出;八、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笔试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期末成绩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2]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3]吕大吉:《从哲学到宗教学:吕大吉学术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4]陈麟书:《宗教学原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5]陈麟书主编:《宗教观的历史·理论·现实》,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7]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时光、王岚:《宗教学引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9]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宗教学导论第1讲 导论:宗教和宗教学
总之,就是研究通过各种宗教现象:教义、礼仪、圣典 、宗教文化(艺术、作品、习俗、生活方式)、道德信 条、个人实践和情感,表现出来的宗教整体。
国内宗教学的著作一般分为这些模块:内在/外在四要素说 :
累积的传统
/show/86QMHEVB.shtml
传统间是互动的,传统是流变的,传统的影响是无形无处不在的
宗教体现为各种内在外在要素(家族相似):
可见可感的:寺庙建筑、音乐、 衣着饮食禁忌等、 无形但规范的:信条律法社会制度等
国内的内在/外在四要素说: 组织社会制度: 信仰的观念教条教义 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心理等等 宗教行为活动礼仪
究
宗教学多种研究方法
-----结合各门学科:考古、神学、哲学、 现象学、文献学、文本批评、心理学、 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结 构主义
------形成各种方法或角度:宗教史学、宗 教现象学、宗教心理学、宗教人类学和 宗教社会学、宗教经济学、宗教伦理学 、宗教哲学等分支学科
我们的研究对象(家族相似的象征体系):
学或哲学的附庸 • 提出了宗教学研究方法,“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比较宗教的方法。
产生大背景
• 文艺复兴: • 大众传播:印刷术 • 大航海及殖民活动: • 新教改革:个体性原则 • 经验科学:归纳的新工具 • 启蒙理性:要求理性审查各种信念 • 新教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课程目标和要求
目标:介绍宗教学对象和研究方法,了 解世界宗教的基本要素,对宗教和宗教 学经典文本有初步的了解;帮助同学们 形成一定的宗教文献阅读能力,对宗教 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 要求:课前阅读
01宗教学基础知识(宗教的界定与宗教学)
17 719 800 0. 3% 705 345 900 13、3% 117 589 100 2. 2% 99 424 000 1. 9% 1 099 523 200 20.7%
13 858 000 0.24% 793 075 000 13.7% 168 3I9 000 2.9% 99 869 000 1. 7% 1 098 643 000 18.9%
(参阅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53页)
社会科学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 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 种文化现象 ,属于社会意识形 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 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 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 生敬畏及崇拜 ,并从而引申出 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不属于 源于神话的一种心灵寄托。
定义分类:
现代中国宗教研究萌芽于清朝末年,受西方 文化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学术界涌现出 大量宗教研究学者,如梁启超、蔡元培、胡 适、陈独秀等。 20世纪初到1949年,中国学术界在宗教基本 理论、宗教学体系和各大宗教研究上产生一 批重要成果。 建国以来,中国学术界重新开始对宗教的认 识和理解。 1977年以后,中国宗教学出现复兴,达到前 所未有的繁荣。
四、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 质,解释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 律的科学。
五、世界宗教信仰现状
世界各宗教信徒人数及不信仰宗教的人数统计
1970年 世界总人口 3 610 030 000 信徒人数 2 901 670 000 百分比 80.4% 其中: 基督教 1 216 580 000 百分比 33.7% 伊斯兰教 550 920 000 百分比 15.3% 佛教 213 670 000 百分比 6 . 4% 1980年 4 373 920 000 3 462 900 000 79.l% 1 423 690 000 32.8% 722 960 000 16.5% 273 720 000 6. 3 % 1990年 5 297 042 000 4 197 518 800 79.3% 1 758 777 900 33.2% 934 842 200 17.6% 323 349 500 6 . l% 1996年 5 804 121 000 4 705 478 000 81.1% 1 955 299 000 33.7% 1 126 955 000 19.4% 326 056 000 5. 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学概论
我国宗教学重要著作系年
书名
作者/编著 出版
者
年月
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 陈麟书
1986/7 四川大学
备注
卿希泰序1985/6
比较宗教学 陈荣富
1987/1 中国文化书院 “中外比较文化教学丛书”
宗教学通论 吕大吉主编
1989/7 中国社会科学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通论 新编 宗教学纲要
用上述五个英文词的首字母来概括自我
宗教与宗教学
• ·一、宗教学的性质:——宗教学是认识宗 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 的科学。以学术的方法对人类的宗教现象 作出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是其主要任务
• ·二宗教学的内容: • (1)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构成要素。 • (2)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 (3)宗教史。 • (4)宗教哲学。
罗竹风主编, 陈泽民副主编
吕大吉
吕大吉主编
1991/12
华东师范大学
与《宗教通史简编》(1990) 和《宗教经籍选编》配套
1998/12 中国社会科学
2003/12 高等教育
宗教学概论 赖永海
2004/6 南京大学
修订(第二)版
几本宗教学参考书
(书影)
参考书目(B)
• 卓新平编著:《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 何光沪主编:《宗教学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北京: 东方出版社,1988
• (二)religion •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欧洲越来越多地面对
异文化宗教实践,面对内部宗教纷争与理 性主义兴起,religion的词义由此发生根本 变化。史密斯认为,17、18世纪是religion 现代义形成的分水岭,religion的内涵从人 对于神圣存在的个人感受,变成了这种心 态外在显现出的结果或历史积淀物,而这 些是我们可观察的。欧洲知识界由此逐渐 将religion客观化、具体化,把它界定为信 仰和实践体系,界定为教义(doctrine)和仪 式,“而无论它是否源自人类心灵对上帝 真诚的敬畏或热爱”。从此,religionw不ww.th再
参考书目(C)
• 陈麟书编著:《宗教学原理》,成都:四 川大学出版社,1986
• 罗竹风、陈泽民等:《宗教学概论》,上 海:》,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2002
• 王晓朝:《宗教学基础十五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 吕大吉主编:《宗教学纲要》,北京:高等
•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本质论
• 马、恩的许多论断属于第二类型者(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为中心的 ):
•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 自我感觉。”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3年)
宗教与宗教学
• (三)如何理解宗教 • ·吕大吉对宗教定义的规定 • 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
不以传教或反教为目的)
3、宗教学的确立和发展
(1)新兴学科—奠基与历史 (2)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分支学科
五大学科:宗教史学、宗教现象学、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哲学
(3)中国宗教学研究的现状
高校建系/所 撰写和翻译出版 二级学科 比较突出的学者
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 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 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 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 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 范式
宗教与宗教学
• (二)religion • 尽管对religion的词源各有争议,但学者基本同意religion源出拉丁词
宗教与宗教学
• 四、宗教学的主要发展 • 1、比较宗教学与多元化发展 • 比较宗教学 • 宗教史学 • 宗教人类学 • 宗教现象、心理、社会、哲学学科
宗教与宗教学
• 五、宗教学研究趋向 • 1、理性化
犯左派而谈论宗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对某些人来说,宗教这个题目似乎太神圣 了,不能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对另一些 人来说,宗教与中世纪的炼金术和占星术 一样,只不过是谬误或幻觉构成的东西, 不配受到科学界的注意。 • (1)只懂一种宗教,其实不懂宗教。这是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的直接道理。 • (2)研究各种宗教现象,理应运用比ww较w.them方
宗教与宗教学
• 五、宗教学研究趋向
• 2、社会世俗化 • 按照贝格尔的说法,世俗化就是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摆脱宗教制度和宗教象
征控制的过程,人们越来越少地依靠宗教来理解世界和个人的生活。 • 席勒尔把世俗化的主要特征概括为6个方面: • (1)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 • (2)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的需要和问题,宗教团体的价值
• 鲁道夫·奥托著,《论“神圣”》(Rudolf Otto, The Idea of the Holy,德文版Das Heilige, 1917),成穷、周邦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 版社2003[=1995]
• 大卫·休谟:《宗教的自然史》(David Hume,The Natural History of Religion)徐 晓宏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宗教间的对话,对它们进行比较,能够摆脱各具体宗教的局限性。 • ——神学只研究自己的宗教,阐明自己的教理、教义,试图消融对方,
使其他的宗教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宗教与宗教学
• 二、宗教的释义 • (一)宗教的词义变化 •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
2、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
(1)宗教(两义:具体的宗教与抽象的) 迷信(superstition) 准宗教(quasi-religion) 伪宗教(pseudo-religion)
(2)宗教观(对宗教的看法与评价) (3)宗教研究(包括内外两方面的研究,国内目前
三个群体所从事者) (4)宗教学(科学、客观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并重,
宗教学的诸多名称
宗教学诸名称:Religionswissenschaft
• Comparative Religion (Cf.中大宗研所正式名称) •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 The Science of Religion(曾有The Science of
宗教与宗教学
• (三)如何理解宗教
• 上述三种类型的宗教定义都各有一定的欠缺。它们或者是以现象为本 质,或者未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宗教的本质。无论是宗教心理学的宗教 体验,还是宗教社会学家的宗教社会功能,都离不开神观念, 如果要把握 宗教的本质,规定宗教的定义,还是要返回到以神观念为中心的第一种 主张上去。把宗教确定为信仰和崇拜神的体系,从总体上看仍是正确的。
宗教与宗教学
• (三)如何理解宗教 • 三种代表性的宗教界定:在近代宗教学中,有三种
研究方法最有影响: • 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以宗教信仰的
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 • 二是宗教心理学——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
心来规定宗教,即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 教的本质和基础 • 三是宗教社会学——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 中心来规定宗教,即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
取向也从彼岸转向此岸; • (3)宗教失去了原有的公共性与社会职能,日益变成纯私人的事务; • (4)宗教信仰和行为的重要性弱化,各种世俗的组织不再以神秘的力量为支
撑,并且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 • (5)世界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社会的超自然性减少; • (6)社会由¡°神圣¡±的,变为¡°世俗¡±的,人们的决定和行为越来越多
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 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 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宗教与宗教学
• 三、宗教学的含义 • 1、宗教学的诞生 • 1870年2月至3月间,牛津大学教授缪勒在
伦敦英国皇家学会下属的英国科学研究所 发表了著名的“宗教学四讲”,并于1893 年结集出版,《宗教学导论》,标志着宗 教学的诞生。
第一讲 绪论
☼ 热身问题 1、宗教学的定位—知识域的鸟瞰 2、几个基本概念的区分 3、宗教学的确立和发展 4、学习宗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 “只知其一,一无所知” • 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 • 在我们这个时代,要既不冒犯右派又不冒
教育出版社,2003
地建立在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
【阅读与思考】
阅读:
《宗教学纲要》的“绪论”和第一章(页1-41)
复习思考题:
• 宗教与迷信有无区别?若有,又应如何区别? • 宗教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参考书目(A)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F. Max Mueller, K.M.,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Religion. Four Lectures,1870),陈观胜、李培茱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开设宗教学的目的与意 义
• 人生相关
人文修养与终极关怀
• 处境相关
中国多宗教的现实;文明交融中的 重要因素
• 学业相关
作为哲学系统学习的内容之一;今 后专业与择业方向之一
A、E、I、O、U--“五字诀”
• Academic--学术严谨 • Eclectic—博观约取 • Informative—信息丰富 • Objective—立场客观 • Updated—切近前沿
宗教与宗教学
• ·三、宗教学与神学的区别 • 目的: • ——宗教学从理性出发,以认识宗教(多种宗教或整体宗教)为目的 • ——神学从信仰出发,以阐释教义(只是一种宗教的教义)为目的 • 前提和方法: • ——宗教学不以信仰为前提(悬置),客观描述 • ——神学以信仰为前提,主观研究 •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 ——宗教学跨宗教、跨学科的研究,不只研究某一种宗教,强调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