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概论

合集下载

宗教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宗教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宗教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简介宗教学专业是一门研究人类宗教现象及其相关理论的学科。

宗教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各种宗教信仰和实践的理解,以及对宗教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中的影响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宗教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

一、宗教学概论本门课程为宗教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旨在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课程内容包括宗教的定义、分类、组织形式、宗教符号和仪式等基本知识。

二、宗教历史本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各个宗教的历史背景、起源和发展。

通过对不同宗教的历史演变进行研究,学生将掌握各宗教的重要事件、人物和传统。

三、宗教哲学本门课程主要研究宗教的哲学思想和观念。

学生将学习各种宗教的哲学思考和宗教哲学家们的观点,进一步理解宗教信仰的逻辑和思辨。

四、宗教社会学本门课程将探讨宗教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学生将学习宗教在社会中的功能、宗教组织和宗教领导者的角色、宗教信仰和社会变革等内容。

五、宗教文化与艺术本门课程将介绍宗教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宗教文化的内涵、宗教与建筑、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之间的联系。

六、比较宗教学本门课程将对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

学生将学习宗教之间的异同之处,探讨宗教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七、宗教心理学本门课程旨在探索宗教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学生将学习宗教对个体信仰和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宗教信仰的心理机制。

八、宗教法学本门课程将介绍宗教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课程内容包括宗教自由、宗教法律制度、宗教团体的注册等法律问题。

九、宗教研究方法本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宗教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宗教文献的搜集和分析,以及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和实地考察。

十、毕业论文本门课程为宗教学专业的毕业要求,学生将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并撰写一篇关于宗教学相关主题的毕业论文。

以上是宗教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相关内容。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宗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日后的宗教学研究和宗教工作做好准备。

宗教学概论 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  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宗教学研究和宗教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进一步的宗教学研究或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将四大板块五个方面内容的顺序设计为:概论→历史→本质与功能→时代→宗教与社会主义。

这一顺序一方面根本颠倒了多数相关教材所设定的先讲宗教的要素和本质,后讲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传统顺序,更加符合逻辑与历史在历史的基础上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更加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事物的特殊本质到事物的普遍本质然后再到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论顺序和规律;同时,这一顺序也比较充分地兼顾了该课程的经典内容与时代话题的并存与通融,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及如何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等现实问题。

整个课程1个学期18周,每周3学时,计54学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内容章节学时
3
1.导论第1章:导论(宗教的定义与宗教学
的学科性质、学科结构与研究方法)
2. 历史版块第1章:宗教的起源 3
第2章:宗教的历史发展 3
第3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下) 6
3. 本质板块第4章:宗教的要素 6
第5章:宗教的特殊本质 3
第6章:宗教的普遍本质 6
4. 当代版块第7章:当代宗教的国际现状与特征 3
第8章:宗教的世俗化 3
第9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 3
5. 中国版块第10章: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特征 3
第11章:宗教与社会主义 3
课堂讨论 3
实践教学 3
期中考试 3
注: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中的章节和内容与本课程使用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略有变动。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适用专业:历史学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五、学分:3分六、总学时:45学时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八、课程简介: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

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

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

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

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

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十一、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6级历史教育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4学时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2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4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3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1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第三周4学时1.3.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1.3.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以往宗教观的主要区别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4学时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3 宗教与文学艺术5.3.1 宗教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与区别5.3.2 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第五周4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4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4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4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16级历史藏汉双语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2学时2、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4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5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2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6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第三周2学时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2学时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5.3 宗教与文学艺术第五周2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2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2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2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十二、参考书目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宗教学概论第1章 宗教与宗教学

宗教学概论第1章 宗教与宗教学
L/O/G/O
宗教学概论
我国宗教学重要著作系年
书名
作者/编著 出版

年月
出版社
宗教学原理 陈麟书
1986/7 四川大学
备注
卿希泰序1985/6
比较宗教学 陈荣富
1987/1 中国文化书院 “中外比较文化教学丛书”
宗教学通论 吕大吉主编
1989/7 中国社会科学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通论 新编 宗教学纲要
用上述五个英文词的首字母来概括自我

宗教与宗教学
• ·一、宗教学的性质:——宗教学是认识宗 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规律 的科学。以学术的方法对人类的宗教现象 作出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是其主要任务
• ·二宗教学的内容: • (1)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构成要素。 • (2)宗教与文化的关系。 • (3)宗教史。 • (4)宗教哲学。
罗竹风主编, 陈泽民副主编
吕大吉
吕大吉主编
1991/12
华东师范大学
与《宗教通史简编》(1990) 和《宗教经籍选编》配套
1998/12 中国社会科学
2003/12 高等教育
宗教学概论 赖永海
2004/6 南京大学
修订(第二)版

几本宗教学参考书
(书影)


参考书目(B)
• 卓新平编著:《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 何光沪主编:《宗教学小辞典》,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 黄心川主编:《世界十大宗教》,北京: 东方出版社,1988


• (二)religion • 随着基督教的发展,欧洲越来越多地面对
异文化宗教实践,面对内部宗教纷争与理 性主义兴起,religion的词义由此发生根本 变化。史密斯认为,17、18世纪是religion 现代义形成的分水岭,religion的内涵从人 对于神圣存在的个人感受,变成了这种心 态外在显现出的结果或历史积淀物,而这 些是我们可观察的。欧洲知识界由此逐渐 将religion客观化、具体化,把它界定为信 仰和实践体系,界定为教义(doctrine)和仪 式,“而无论它是否源自人类心灵对上帝 真诚的敬畏或热爱”。从此,religionw不ww.th再

宗教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宗教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宗教学是一门研究宗教现象、宗教历史、宗教哲学、宗教文化以及宗教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通过学习宗教学概论,我对宗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宗教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宗教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还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宗教学概论,我认识到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其次,宗教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存在着众多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等。

每种宗教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教义、仪式和经典。

通过学习宗教学概论,我了解到不同宗教的起源、发展、传播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这使我认识到宗教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宗教哲学具有深刻内涵。

宗教哲学是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宇宙、人生、道德、信仰等问题。

通过学习宗教学概论,我了解到不同宗教的哲学思想,如佛教的因果报应、基督教的上帝观念、伊斯兰教的安拉信仰等。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对宗教徒具有指导意义,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宗教与社会关系密切。

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宗教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宗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宗教学概论,我了解到宗教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道德建设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我也认识到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问题,如宗教极端主义、宗教冲突等。

在学习宗教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1.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宗教具有多样性,不同宗教之间既有相互区别,又有相互影响。

3. 宗教哲学具有深刻内涵,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宗教与社会关系密切,宗教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总之,学习宗教学概论使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宗教现象,深入研究宗教问题,为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复习资料

宗教学概论复习题一、填空1、宗教学的分支学科包括(宗教心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等)根据崇拜对象的数量:多神教、独尊一神教、二元神教、一神教等根据宗教的形成方式分为:自发(自然)宗教与人为宗教2被称为西方宗教学之父的是(麦克斯。

缪勒)3宗教观念主要包括了(灵魂观念)、(神灵观念)、(神性观念)三个方面。

4英国学者泰勒在其名著()中提出并论证了宗教起源的万物有灵论观点。

5恩格斯把原始社会中的宗教又称为()。

6宗教节庆:佛诞节(农历4月8日)、涅槃节(农历2月15日)、基督教复活节、穆罕默德升天遨游朝觐耶路撒冷的(登霄节)、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宰羊代子献祭的(古尔邦节)、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成道节(农历12月8日)、8以色列人的民族宗教是()。

9主教制(天主教、新教安立甘宗);长老制(加尔文宗);公理制(公理会、浸礼会)10基督教神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上帝论)、(基督论)、(教会论)等。

11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包括信安拉、(信使者)、(信经典)等。

12印度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二、判断题1在原始宗教中,(自然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2在古典宗教中,(社会属性)是宗教的主要方面。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4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5在原始社会中,祖先崇拜一般是在鬼魂崇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6在宗教团体的组织形式上,佛教、伊斯兰教实行的寺院制。

7基督教《圣经》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

8“上帝已死神学”是一种唯物主义学说。

9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10列维·布留尔认为原始神话的思维方式是“原逻辑”的。

11“缘起”学说构成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基础。

12艺术与宗教都是在作为共同根源的社会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活动。

13宗教信仰率与人口集约化程度之间存在反比的函数关系。

14犹太民族一开始就选择耶和华为唯一信仰的真神。

大学生宗教学概论心得体会

大学生宗教学概论心得体会

大学生宗教学概论心得体会学了宗教学这门课快半个学期了,对于宗教学这个定义,其实在我心里还是模糊不清的,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才得到了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通过宗教现象研究宗教的起源、演化、性质、规律、作用等的人文社会学科。

但是我还是想不通,研究宗教学有什么现实意义。

说实话,当初选课的时候不是我在选课而是课在选我,作为一个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要选一些跟自己专业挂钩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学习的,很遗憾,宗教学既不是与我的专业挂钩的也不是我感兴趣的一门课程。

但是由于选修课的时间跟必修课的时间相冲突,为了学分我就选择了宗教学这门课。

对于什么是宗教,各个宗教有什么习俗这些知识我了解甚少,因为我家人没有宗教信仰,我也没有,而我身边也没有什么宗教信徒,自然很少接触到宗教相关的东西。

通过老师几个星期辛辛苦苦的教学,我对宗教总算有了一定的了解。

比如我知道了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信徒10亿人;佛教基本教义的四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三法印是指诸法无常、诸法无我、涅寂无我。

而这些知识对于宗教知识。

而我认为学习一门课程,尤其是对于这种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最重要的是学习者能从中有所感悟。

而对于宗教学这门课,我个人的感悟就是,即使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依然要坚持心中的信仰。

现实生活中谁不会遇上挫折和不顺呢?现实不会偏爱任何人,没有挫折本身就是一种挫折,因为这样的人生毫无挑战性,那就等于白来世上走一遭。

面对现实中的磕磕绊绊,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你把它干掉或者它把你绊倒。

前者自然万事大吉,而若是不小心被绊倒,该怎么做才是考验人的,你可以选择躺着哭,可以选择爬起来再哭,可以选择爬起来继续前进。

而最考验人的,就是被现实打压得没有翻身的机会(当然现实里我们不应该这么悲观)的时候该怎么做。

而这时候的宗教思想来得恰到好处,因为它给了无望的人们一个精神的寄托,可以让他们相信还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许那只是在天堂。

宗教学概论部分题目解答

宗教学概论部分题目解答

一、什么是宗教?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具有群众性、民族性、长期性、国际性、复杂性等特点。

二、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始宗教的产生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状态极差。

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了解又很少,常常出现当时人类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或者生理现象。

出自生命的本能反应,便产生了对自然的畏惧,对死亡的困惑,而人类初始阶段的自我意识却不足以解决这些畏惧和困惑。

为了给予这些现象一个合理的解释,以及为了人类自身的考虑,趋利避害,自然的人格化便随之出现,从而产生了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是宗教的初期阶段,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对一些现象的感性认识。

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一,增强了原始人类征服自然的勇气,再也不是一味地服从自然的神威。

第二,维护了部落的团结秩序,有利于人类社会整体地向前发展。

第三,丰富了人类文化艺术,英雄神话传说以及各种各样的雕塑、绘画图案等工艺美术形式来阐发代表某种意义的图腾崇拜,形成了特殊的宗教文学艺术。

第四,积累了探索世界的经验,原始宗教是原始人类对世界的一个初步的感性的探索,为人类后来进行深层次的抽象的探索提供了基础。

第五,促进了人类思维的进步。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课程编码:Z211206总学时/总学分:54/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开课单位:政法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讲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5学时●宗教学的诞生●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宗教的界定●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进一步阅读书目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

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

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本文第一讲宗教学概述教学要点: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

(1)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1)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1)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教学要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

(1)第二节宗教的本质。

(1)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

(4)一、宗教观念二、宗教情感三、宗教行为四、宗教组织第四节宗教的分类。

(1)第三讲宗教的起源及发展教学要点:有关宗教起源的理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起源理论。

(2)第二节原始宗教。

(2)第三节民族宗教。

《宗教学概论》导论-段德智教授、黄超博士

《宗教学概论》导论-段德智教授、黄超博士

2、宗教与中国艺术
△中国绘画: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 △中国雕塑/三大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岗石窟
(二)宗教与社会科学(国际政治) 宗教与社会科学(国际政治) 1、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 亨廷顿: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 1996) (1996) 世界冲突-文明冲突- ▲ 世界冲突-文明冲突-宗教冲突 2、地区冲突与宗教冲突 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 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
(5)马克思与宗教研究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解放作用”:《基督教的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解放作用”:《 本质》(恩格斯:《终结》 本质》(恩格斯:《终结》1-4P222) 4P222) △早年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1844)-《 △早年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1844)-《神 圣家族》 1844-45) 圣家族》(1844-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篇文章第一句话:“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 纲领。”(同上) 结论:你真想享有本真的哲学思想?真想成为哲学 家?
(4)德国古典哲学家与宗教神学研究
△康德:三大批判/五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1781)-《神学原则在哲学中的 纯粹理性批判》 1781)-《 运用》 1788)-《实践理性批判》 1788)-《 运用》(1788)-《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 断力批判》 1790)-《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1793) 断力批判》(1790)-《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 ☉宗教学=“纯粹哲学领域中” “在纯粹哲学的领域中,我对自己提出的长期工作计划, 就是要解决以下的三个问题:1、我能(Kann)知道什 就是要解决以下的三个问题:1、我能(Kann)知道什 么?(形上学)2、我应(soll)作什么?(道德学) 么?(形上学)2、我应(soll)作什么?(道德学) 3、我该(darf)希望什么?(宗教学),接着是第四 、我该(darf)希望什么?(宗教学),接着是第四 个,最后一个问题:人是(ist)什么?(人类学)。” 个,最后一个问题:人是(ist)什么?(人类学)。”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绪论宗教学学科源流及进展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强调:“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

”对于西方宗教学研究,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1900)、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1832—1917)、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艾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和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六人最为重要。

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1背景:一些东方学学者,接触了大量的宗教资料;现代科学思维,打破了唯我独尊的宗教传统思维。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

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

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

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

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

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

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

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

宗教学概论考试题资料

宗教学概论考试题资料

一、如何理解上帝这一概念几点感受⏹1、在日常话语中,上帝主要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

惊奇!大喜!大悲!平常感觉不到上帝的存在,只有在出现奇迹或大喜大悲时才感到其存在。

人在大喜大悲时呼喊上帝,表示对上帝作为主宰者能施赏罚的人格特征的有意与无意的承认。

⏹2、“上帝”在日常观念中是正义的化身。

与之相对的黑暗势力代表是“歌革和玛各(Gogand Magog)”。

⏹3、日常语言与观念中的“上帝”与宗教(哲学)中的“上帝”有同有异。

一、理解上帝⏹1、泛神论的上帝:上帝被消融于自然之中⏹印度教经典《奥义书》载有一段父子问答,通过盐溶于水的现象寻找宇宙本质和上帝。

(1)上帝作为遍布于万物之中的内在本质而存在。

人类感觉不到上帝,但他遍布于一切实在之中。

就像盐溶于水。

(2)泛神论是“神即一切”主义,相信神就等同于自然界或作为整体的世界。

有滑入无神论的趋向⏹2、一神论的上帝:上帝是一个终极实在一神论的宗教不只是基督教,还有犹太教、伊斯兰教等。

这三大宗教尽管有诸多差异,但在这个基本的上帝观念上却是一致的。

这个上帝就是其所信奉的最高的神圣的和绝对的永恒的终极实在。

⏹3、基督教的上帝:狭义的上帝⏹基督教的上帝观:这个上帝是创生天地、三位一体、救赎人类、全知全善全能的神圣的终极的精神实在。

⏹其直接来源是犹太教的上帝观(如《申命记》):⏹(1)犹太希伯来的上帝观,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唯一神论。

唯一神的上帝观第一次充分有效地进入了人们的意识之中。

⏹(2)基督教的唯一神的上帝观承犹太人的上帝而来,相信仅仅只有一个最高存在,它是人格的、道德的,它要从它所创造的人类得到一种完全的、无条件的响应。

⏹1、《旧约》的上帝(犹太教的上帝观):上帝是以色列人的民族神⏹(1)它与以色列民族史联系在一起。

它把以色列和别的民族鲜明地区分开来。

⏹(2)它是以色列人民的一神论信仰。

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的选民。

⏹(3)上帝爱护以色列人民,和他们签订契约,为他们制订律法,要求他们对他绝对忠实与崇敬。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一、名词解释①比较宗教学:以宗教史为基础,通过对各种宗教的比较,研究宗教现象的特殊性和共同性的学科。

研究重点:宗教起源和宗教发展问题。

②宗教心理学:宗教心理学注重个体体验和个体心理,力图从个体的主观体验的描述对人类的宗教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开辟了从主题角度研究宗教的新思路。

(宗教心理的创始人:1、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民族心理学—对语言,神话和宗教,道德发展规律之探讨》“恐惧感”、敬畏感2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宗教经验”。

) ③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原始崇拜。

“图腾”一词源于美洲印第安人语,意为“他的族类”、“他的亲属”或“他的氏族标记”。

④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吕大吉二、填空1.宗教学的诞生1)宗教学的创始人是英籍德国学者——麦克斯·缪勒;2)他的研究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神话学等多门学科;3)由麦克斯·缪勒撰写的《宗教学导论》是宗教学这门学科问世的标志,是宗教学的开山奠基之作。

2.宗教的历史发展:氏族-部落宗教 —民族-国家宗教——世界宗教3.氏族-部落宗教: (血缘关系为纽带) ·共同性(自然地异己力量)·民主性(种族的繁衍和生存)·神权的全民性(全民的意志) ·神性的自然特征(自然压迫下的产物)·神的平等性·分工需要,民主选举,无固定神职人员自发、粗浅、分散的宗教传说,礼仪 禁忌·民族-国家宗教:(地缘关系为纽带)·社会性(社会的异己力量)·阶级性(奴隶主的意志)·神行的社会特征(社会压迫下的产物)·神的分级化·神职人员的职业化和是世袭化·严密的组织形式和较系统的神学理论4.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包括宗教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宗教学概论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

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

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

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

“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

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

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

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

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

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

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

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

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

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

宗教学绪论

宗教学绪论

二、宗教的起源与演化
㈠ 原始社会——自发宗教 ㈡ 文明社会——人为宗教
何谓人为宗教?
通过有文化的人加工整理,而被理论 化了的宗教,它是从自发宗教演变过来的, 是人们在自发宗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加工 的结果。因此,人为宗教产生的一个重要 社会条件,就是社会上不仅有了文字,而 且有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有了 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这是人类进入文 明社会后才具有的条件。
人为宗教的特征:
1、宗教的名称 2、宗教的教义 3、严密的组织 4、严格的教规
人为宗教产生于文明社会是文明社会 中阶级压迫的结果。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 随着阶级对立的出现,人们除了忍受自然 力量的压迫,同时还要受到统治阶级的压 迫,而且社会中的统治力量在许多方面比 自然界更加残酷。历史上的被压迫者虽然 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反抗斗争,但终究摆脱 不了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于是,他们 必然会把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
其一、宗教具有统一思想、团结人心的作用。
其二、宗教具有劝人为善、净化社会风气的 作用。
其三、宗教具有稳定社会、维持现实统治秩 序的作用。
其四、宗教具有助长文化艺术发展的作用。
四、中国宗教的特征
四、中国宗教的特征
㈠ 实践性 中国宗教中实践比信仰更为 重要,中国宗教的经文教义之所 以具有神圣性,更多地是由于它 服务于实践目标,而不是服务于 教义目标。
《宗教学概论》
本课内容
一、当今世界宗教形势 二、宗教的起源与演化 三、宗教的本质与作用 四、中国宗教的特征
一、当今世界的宗教形势
㈠ 信教人数悄然增长 ㈡ 信徒不只是愚夫愚妇
现代知识分子宗教信徒的矛盾心 理和人格两重化现象表现在,他们在 自己从事的工作和研究领域内,是现 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而在精神生活 领域又保持着唯心主义有神论思想。

宗教学概论 宗教观念

宗教学概论 宗教观念

2006年,在连 云港墓葬中发 掘出了不朽的 千年女尸。这 一现象在一些 持灵魂观念的 人看来,更增 加了其神秘色 彩。千年女尸 何以能够不朽? 用现在的科学 能解释这一现 象吗?
马王堆墓葬及其女尸
无独有偶,马王 堆墓葬中也发现 了不朽女尸。那 么,连云港的女 尸和马王堆的女 尸有什么相似的 特点吗,竟能够 历经千年而不朽, 这其中又有哪些 不为人知的秘密 呢?的神灵到底是什么?
神灵有哪些种类?
神灵世界的结构如何?
一、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 神是什么? 可以把宗教崇拜的神灵理解为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
这种“人格化”,可能与人同形,也可能与人不同形,
但无论如何与人同性。人格化的神,实际上是人性的神格化
注:人格——每个人所特有的心理-生理性状(或特 征)的有机结合。包括遗传的和后天获得的成分
⑥它能进入另一个人的肉体中去,能够进入动物 内甚至物体内,支配它们,影响它们。
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各种宗教中的灵魂观念大体上有 两个共同点: 第一,它们都认为灵魂是其所在之个体(人或物)的一 切活动的生命力、原动力和操纵者,是个体之一切行为 的主宰。第二,它们都认为灵魂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活 动,甚至会更进一步认为灵魂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随即 死亡。
如不崇奉祭祀,它们将带来自然灾害。
2、认为人们之所以崇拜它们,是因为它们与人们的生活 密切相关,有功于人、有益于民。 社稷崇拜:社——土神;稷——谷神; 《孝经伟》注:“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敬,故 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稷,五谷之长也,谷众不可遍祭, 故立稷以神祭之。” 这两种说法都反映了古代人与自然力量和自然事物的关系。 一方面无知,一方面又依赖。
接受家人的请求与服侍。死去的酋长仍旧监护着它自己的部落, 仍旧有权帮助朋友、伤害敌人、奖赏好事、严惩邪恶。”

宗教学概论第4章 宗教行为2

宗教学概论第4章 宗教行为2

凡-杰内普的“通过仪式” 理论

凡-杰内普(Arnold van Gennep)指出,所有通过 仪式都体现了分离 (separation)、边缘或 阈限(margin or limit or liminality)、融合 (aggregation)三阶段的 基本模式。



每个阶段都有其富有特征的仪式类型。第一个 阶段是以某种方式象征性地与先前的状态或位 臵相分离,比如和尚的剃度。 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受礼的人身份变得模糊 不清,既非此也非彼,一种边缘化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重新回到社会中,但状态已经改 变。凡-杰内普指出阈限作为介乎两个物理空 间之间的或介乎两种状态之间的地位的重要性。
2009年度复习要点
1、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哪些 方面? 2、文化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在理论和实践 上区别? 3、制度、文化和人性三者关系的认识? 4、你对当代中国应当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 认识?

2、仪式的作用和象征

仪式的作用 强化秩序与价值观。 强化认同 强式的象征具有多种含 义 象征含义具有两极性: 即象征是人类社会存在 的基本需要和人在公共 生活中所依赖的共同价 值观的结合。 象征又是人的愿望的表 达,它们承载着不受社 会规范约束的本能冲动、 野性与情感。
二、仪式的分类和特征

1、仪式的分类 宗教仪式的分类 节庆礼仪 生命礼仪 状态礼仪
生命周期中的人生礼仪

出生礼 成年礼 婚礼 葬礼
成年礼种种




汉族男子20岁行加冠礼,女子 15岁行加笄礼。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纳西 族女子、男子则分别行穿裙子、 穿裤子礼。 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行报告礼。 云南麻栗坡瑶族行“度戒”礼。 藏族女子行戴巴珠礼。 台湾高山族男子16至19岁举行 的成年礼仪。包括斋戒、长老 训示,举行赛跑、歌舞,宴会 等活动。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宗教是什么?
马林诺夫斯基
杜尔凯姆 弗洛伊德 艾耶尔 汤因比
马林诺夫斯基
——宗教人类学
凡有文化必有宗教……尽管文化对于宗教的需要完全 是派生的、间接的,但归根结底宗教却植根于人类的 基本需要,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文化形式。
“成年礼”的文化功能就在于为传统套上神圣的 光环。 “丧礼”的文化功能在于战胜恐惧心理,相信生 命不朽,顺应人类的本能,让积极的冲动神圣化, 使人的心理得到安慰,使深受死亡威胁的社会生 活得以巩固,延续下去。
汤因比
——宗教文化学
我所讲的宗教,就是指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能在某些 大问题上,像宇宙的神秘性、人在宇宙中的作用等, 令人的精神得到满意的答案,并为人的生存提供切实 的训诲,从而是人们能克服人之为人所面临的诸多困 难。
文明社会的泛宗教观
把科学主义、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称为“现代西 欧社会的三大宗教信仰”。所以宗教一词在汤因 比笔下,不仅仅是指通常说的基督教、佛教、伊 斯兰教,也泛指古往今来一切人生的信仰。
艾耶尔
——宗教语言学
我们知道经验命题在任何时候都只能具有或然性。 只有先天命题才是逻辑上确定的。但是我们不能从 先天命题中推演出上帝的存在。
逻辑实证主义:就是反对形而上学,或他们称之为形 而上的东西,即任何认为在我们感官所能感受到的 合乎科学和常理的世界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世界的看 法。 他们认为,任何论述,只要合规范即不以逻辑式的 规范陈述,我们不能以经验来检验,就毫无意义。 这样一来,一下子就砍掉了形而上学,甚至谴责各 种形式的神学以及上帝存在的观念。
我认为宗教是……
杜尔凯姆
——宗教社会学
任何宗教都是一个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念与实践的 统一体系,这里说的神圣事物是划分出来的、带禁 忌性的,信念与实践则使所有的信奉者团结为一个 叫做教会的道德团体。

宗教学概论

宗教学概论

宗教概论★宗教:1、宗教一般知识:宗教的产生、宗教的本质、世界流行宗教、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与封建迷信、邪教区别;2、我国宗教知识:我国五大宗教、我国宗教的特点、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我国的宗教政策。

一·、宗教的本质①首先,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②其次,宗教还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

二、宗教的产生(1)自然根源:自然压迫的产物(2)社会根源:阶级压迫和剥削三、世界三大宗教四、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的本质决定了宗教的消极作用是主要的】(1)消极作用A、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古埃及的法老自称为王国的保护神——太阳神之子,统治权来自太阳神。

)B、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8次十字军东征,造成横尸遍野,赤地千里。

)C、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D、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中世纪,天主教专门设立了宗教裁判所,在欧洲各国被教会迫害致死的五百多人中,有大量是因接受科学思想而被烧死的。

)(2)积极作用A、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曾作为农民运动的旗帜(16世纪德国农民闵采尔利用宗教来作为反对诸侯、贵族和僧侣的旗帜。

)B、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2008北京开幕式上的敦煌飞天表演)C、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3)宗教与封建迷信(4)宗教与邪教☆重要性崇尚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崇尚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是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迎接国际挑战的客观要求崇尚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是新世纪赋予社会主义接班人振兴中华的客观要求五、我国存在多种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唯一土生土长)六·、我国宗教的特点(1)长期性(2)群众性(3)民族性(4)国际性七、国宗教状况的变化(1)宗教存在和发展的阶级根源已经消灭。

(2)宗教已成为教徒独立自主的宗教事业。

(3)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教徒的爱国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学概论1.宗教观观念的内容各种宗教都有说明其信仰的观念,甚至形成了一套论证其信仰的观念体系。

它是宗教组织借以建立宗教信仰体制的骨架,对整个宗教体系的构成起基础性的作用。

各种宗教观念无论在内容上有何区别,必须用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宗教观念一旦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超出了个人的体验,具有社会意义,就成了一种社会文化形式,成了宗教传道的工具。

各种各样的宗教的信条、教义、教理都是不同的,但既然是宗教,就有共同的东西,大致归纳为三个方面:(一)灵魂观:灵魂观是宗教最重要最直接的观念,形灭灵魂不灭的观念几乎广泛流行于世界各个宗教中。

“灵魂”观点是整个宗教的发端,是全部宗教的核心问题。

1.“灵魂不灭,上帝存在,意志自由”是基督教的核心。

2.伊斯兰教也大体相同。

3早期佛教不讲灵魂不灭,但是讲“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其结果则是承认了灵魂的存在,并且以灵魂作为因果轮回的主体。

佛教传入中国,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神不灭”则成为中国佛教的坚定信仰。

不相信灵魂存在宗教是不存在的,因此宗教与迷信是分不开的。

(二)神灵观:1.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内容归根结底是人与人关系的反映,但在宗教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与神的宗教关系。

人是宗教信仰和崇拜的主体,神是信仰和崇拜的对象,没有神就没有信仰和崇拜的对象,这样宗教就无从谈起。

所谓无神的宗教是不存在的。

如果某个宗教宣扬自己没有神灵,那他就不是货真价实的宗教。

2.关于人与神的关系。

神是“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并不全面。

原始民族信仰崇拜的神并未“人格化”。

所以,神的人格化并不限于同形,更重要的神与人“同性”。

这就是说神与人在思想、情感、意欲方面与人有相同或相似的性格,从这一点上讲,可以说一切宗教崇拜的对象都是与人“同性”的。

无论是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还是伊斯兰教无任何具体形象的真主,他们在其崇拜者的心中,都是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情感和意欲,都是按照人的行为方式进行活动的。

一切宗教的神圣对象性能,本质上都是人性,只不过这种人性,在神圣对象身上被进一步神圣化了而已。

这样来讲,人格化的神,实质是人性的神格化。

3.总之,一切宗教中神的神性就是人的人性,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神灵观念之所以产生,是人通过想象力把人的人性和本质异化或对象化为一个神圣对象的结果。

因此,宗教中的这种神灵、创始祖或上帝,所有的一切都并没有客观存在,本质上都是人创造的,是幻想的产物。

人性的神格化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三)神性观:所谓神性观可以理解为神的能力,能量或神的意志等等。

神性也是人的特性的异化。

人的特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总是按照人的属性和特征去构造神灵的神性,人的所有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是按照任自己支配和操纵自然社会和人间社会的可能和需要,去设想神灵所拥有的权利。

人类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对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此,对自己能操纵和支配的事物,人们就往往认为其符合了人的意志。

自然而然的把人的意志和能力异化为天意和神意,以为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是按照神意和天命运作的。

在宗教看来,神是以自己的意志和力量来支配人间生活的,这种支配和操纵就是神的神性的根本。

2.宗教的发展的阶段文艺复兴时候的学者其一般把宗教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拜物教时期——多神教时期——一神教时期,进化论的分类方法影响较大,后来黑格尔的宗教分类方法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而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观念作为幻想,它反映的问题自然是虚构的,但它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不可能产生于刚刚从类人猿变成的早期人类。

人类学家认为,原始人的墓葬按一定方式埋葬,一方面表现他们的眷恋之情和畏惧之心,说明人们之间已经结成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关系,形成了氏族制度,另一方面表现了原始人已经有了某种灵魂不死和死后生活的遐想。

(一)原始社会的宗教崇拜:1.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崇拜形式主要是图腾崇拜和女始祖崇拜。

(1)图腾意为“他的亲族”,来源于美洲印第安人的方言,认为每种氏族都是起源于某一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的,这些动植物或自然现象是他们的祖先,被视为亲属(不杀食)。

同一图腾的人不通婚。

他们相信图腾祖先是他们的保护者,同时认为图腾的兴衰象征着他们氏族的兴衰。

所以他们要保护他们的图腾。

(2)女始祖崇拜实际上图腾崇拜的一个发展形势,是生产力进行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原始人支配自然地能力提高,妇女地位提高,子女为母亲所生这一现象为当时人们共睹。

于是,人们便幻想出始祖与图腾接触或感应而繁衍人类的情况,从而打败了图腾崇拜时期,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观念,使人与自然有了区别,提高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一大进步。

女始祖崇拜是介于图腾崇拜之间的,常表现为半人半兽,或亦人亦兽。

这就和图腾崇拜中图腾祖先的形象基本相同,严格来讲,女始祖崇拜还是属于图腾崇拜的范畴,是对自然和人自身结合的崇拜,只不过是人的崇拜比重加重了。

2.对自然精灵的崇拜和祖先灵魂的崇拜。

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了农业、畜牧业,特别是农业起到了决定作用,人类学会制作陶器、纺织等,支配自然地能力大大提高。

定居的出现有利于私有财产的保存、专制制度的建立。

人类支配自然地能力大大提高,增强了人的自主感和优越感,人类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并开始把自己与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于是出现了对自然精灵的崇拜和祖先灵魂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妇女不仅在经济上占重要地位,而且也是血缘关系的纽带。

所以女性族长成为氏族单位的维系者,生前受到从尊重,死后他们的灵魂也被认为是本氏族的保护神,这样就出现了早期的祖先崇拜——女性祖先崇拜。

同女始祖崇拜是不同的,女始祖崇拜从严格意义上讲还是一种图腾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在一块;而女性祖先崇拜是对独立的人的崇拜。

在女性祖先崇拜的同时,还存在灵物崇拜、魔力崇拜等各种崇拜,但总体上说,这个时期的崇拜分为两大类:女性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随着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又出现了男性祖先崇拜。

以父权制为主体的氏族制度反映到宗教观念上,首先是对男性生殖器“祖”的崇拜,“祖”是男性祖先崇拜的前提和思想基础。

在某些地方也存在男性崇拜和女阴崇拜的结合。

男性祖先崇拜是父权制在宗教观念上赤裸裸的反应,男性祖先崇拜赋予了男性不可一世的超自然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重要的宗教崇拜形式之一。

3.天神崇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私有财产,出现了等级,这种人际关系的变化反应到宗教观念上来,生前的地位决定死后的地位。

统治者,特别是统治集团的最高代表往往通过祭天等活动说他自己是“受命于天”,把自己说成是“天子”,于是天神崇拜就出现了。

天神崇拜的出现应该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盛行于阶级社会。

“天子”实际上反应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

(二)进入阶级社会之后,原来的氏族宗教变为了国家宗教及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1.国家崇奉的主要神灵与统治国家的君主肯定有密切的关系。

如常说的“王权神授”就是这个意思。

此时的国家神往往是祖先神或是有祖先神发展而来。

国王将自己成为“天子”或是“神的后代”。

2.社会上形成了专门侍奉神灵的祭祀和巫祝阶层,他们享有宗教特权,如印度婆罗门。

在某些地方,君主就是主祭,君权和神权结合在一起。

3.阶级社会的国家宗教虽然具有明确的阶级实质,成了维护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但是作为国家体制的一部分,它强制全体公民新教,没有选择的余地。

因此,国家宗教具有种族宗教或民族宗教的特征。

古代宗教国家的例子:古代印度的印度教、古代伊朗的琐罗亚士德教、古代希伯来宗教和犹太教等等。

(三)氏族宗教和国家宗教之后又出现了世界性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它们具有超种族,超国家的共同特点。

1.氏族宗教充其量不过影响了一个(原始氏族)部落,国家宗教也不过影响了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世界宗教已经跨越了血缘的关卡和国家的界限,在不同种族、肤色、语言和国度中找到自己的信众。

佛教中的佛、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基督教的上帝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种族或国家所专有的崇拜对象。

2.世界宗教的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包括政治、社会、军事等方面。

从根本上讲,这些宗教从一创立开始就放弃了以前宗教的狭隘性。

从宗教观念方面讲,基督教中的上帝不再是犹太人的“父”或“主”。

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也不单是古代阿拉伯人的“主”。

佛教更是为一切“觉悟者”打开了大门,宣称自己可以“普渡众生”。

所谓这些观念都是吸引一切人的,这些观念为不同肤色、语言、种族的民族所接受。

3.一种宗教走向世界,总是借助世界帝国的军事政治力量。

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广泛传播,并向欧洲传播,最终走向全世界,与罗马帝国以及欧洲列强对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分不开。

而伊斯兰教的真主权威也是随着哈里发帝国的军事扩张而走向全世界。

至于佛教,也是由于孔雀王朝、贵霜王朝以及中国隋唐王朝对于佛教的支持,进而走向世界。

3.原始佛教的基本内容:“初转法轮”指早期佛教的基本内容,指释迦摩尼最初的说法。

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等宗派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

它分为:“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

(一)“四谛”:“谛”有“正义之意”。

1.苦谛:说人生如苦海,苦的内容有七种: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2.集谛:佛教中也称“因谛”。

这是说苦产生的原因。

苦是由人的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得到苦的果报。

3.灭谛:解脱痛苦的可能。

4.道谛:灭苦的方法。

(二)“十二因缘”:由“四谛”得出“苦由集起”。

即苦的产生是有原因的。

这就是佛教所讲的“缘起”。

佛教所有的教义都可以说是从“缘起论”产生的。

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是一种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这种关系和条件,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一种事物或现象。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生则彼生,若此灭则彼灭。

”佛教所讲的“十二因缘”就是这个理论,即“诸法由因缘而起”。

1. 无明:没有智慧,正由于没有智慧而产生了贪欲、瞋恨、愚痴这“三毒心”,使人心里迷惑。

2.行:即业行。

因为有无明的迷惑而使人执“法有我有”,起惑造业。

3.识:由于过去世所造的业力,今世感受果报,妄念生起,进入母胎。

4.名色:即身心。

人入胎之后,胎儿的身心状态。

5.六入:胎儿在母亲体内的生长过程。

生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

佛教中又称为“六根”。

6.触:胎儿出胎之后,“六根”就要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接触。

7.受: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后,就会有感知,之后就会知苦知乐。

产生思量分别,对所触之境就会有快乐与不乐之分等等。

8.爱:产生思量分别之后,对称意的东西会产生爱。

这样,一个人就会产生“厌苦欣乐之心”,人就会贪财、贪食、贪睡、贪色、求名,这就是佛教所讲的“五欲”。

9.取:既爱就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