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课件第七章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课件第七章国际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e879cf8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1d.png)
国际格局在未来回归两极冷战格局的可能性虽然存在,但可能性不大。 21世纪中叶,中国很可能是美国势均力敌的一个主要力量,但中国关系不同于冷战时的美苏关系。中美因高度相互依赖而不太可能全面对抗,美苏因奉行根本敌对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分属“两个平行市场”而长期敌对。
3.单极格局会转化为多极格局?
何种方式?
威斯特伐利亚格局是《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后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与相互关系态势,延续了约一个半世纪;威斯特伐利亚格局是国际格局的雏形; 威斯特伐利亚时期,欧洲列强用战争解决矛盾,用和约和妥协结束战争。战后的和约主要对所争夺的利益进行再分配,不公正之处又引起新的战争,因此并未出现稳定局面,各国兴衰依旧; 威斯特伐利亚格局是欧洲三十年战争的产物; 最终,格局在拿破仑战争中灰飞烟灭。
(6)国际社会中国际战略力量之间在全球层次的实力对比关系 (7)国际体系内各种国际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一定的力量对比、组合和配置而形成的总体框架结构,形成相互制衡、牵制的状态 (8)国际关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基于力量对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结构和形态 (9)世界上或国际上主要行为体(如国家、国家集团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力量对比态势或结构 (10)大国实力对比与大国战略关系
何时?
全球化 经济相互依赖 核恐惧 国际舆论
美国将中国崛起看作致命威胁或者引发美国不能置身事外的台海战争
VS
4.单极格局会转化为两极格局?
中国成功实现海峡两岸的武力统一使单极格局转变为两极格局? 中国被美国打败,台湾实现武力“独立”使单极格局得以加强? 战争陷入长期僵持或者中美两败俱伤使国际格局的转换模糊不定?
4.美苏战略攻守再次转为美攻苏守; 美苏从新冷战演变为持续的缓和;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第二章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d57b5ac90c69ec3d4bb7596.png)
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2.1复习笔记一、国际体系及其特征1.国际体系及其形成(1)国际体系的含义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相互联系性、不平等性等特征。
(2)国际体系形成的条件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它开始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终形成于帝国主义列强把世界瓜分完毕之时。
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①两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两次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内率先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巨大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加深和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联系。
②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是又一重要因素垄断的发展,使帝国主义走上瓜分世界以获取超额利润的道路,实现了对输入国在政治、经济上的控制,使其相互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不仅扩大了,而且更加深刻了。
③殖民政策的出现是国际体系形成的决定性条件殖民政策瓦解了旧的社会经济结构,移植了新的生产方式,为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加快了世界资本主义化的进程,促进了国际体系的最终形成。
(3)国际体系形成的主要标志:国际分工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出现以及世界范围内殖民体系的建立。
2.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及原因(1)国际体系的发展演变国际体系自形成之后,迄今为止经历了四个时期:①单一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从19世纪末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中占据支配地位,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政治经济规律成为世界现象。
②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的时期,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③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的经济制度在一个统一的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的时期,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初。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78177666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6b.png)
特征
四、国际政治体系与国内政治
1、国内政治对国际政治体系旳影响
(1)国内政治是国际政治产生和发展旳基础 (2)不同国家旳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旳构成部
分 (3)世界各国国内政治性质旳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
体系旳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旳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旳发
主义生产方式旳产物。 (2)国际体系旳形成具有一定旳客观历史条件: ➢ 两次科技革命旳推动是主要原因 ➢ 垄断旳产生和发展是又一主要原因 ➢ 殖民政策旳出现是决定性条件
三次科技革命
3、国际体系形成旳主要标志 (1)国际分工旳完毕 (2)世界市场旳出现 (3)殖民体系旳建立 4、国际体系旳构成 (1)世界生产体系——以国际分工为基础 (2)世界贸易体系——以不平等互换为基础 (3)世界金融体系——以垄断资本为基础 (4)世界殖民体系——以统治剥削为基础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旳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旳主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旳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旳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旳“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暴发核 战争
二、国际体系旳发展演变及其原因
1、形成之后旳四大时期 (1)单一旳资本主义国际体系时期(19世纪末到
1923年俄国十月革命) (2)两种政治经济体系并存、斗争旳时期(1917
至1945) (3)两大社会体系、多种类型旳经济制度在一种统
一旳国际体系中并存、竞争、共处旳时期(1945 至上世纪90年代初) (4)冷战后时期
国际关系概论(2)
![国际关系概论(2)](https://img.taocdn.com/s3/m/e9173f16650e52ea55189865.png)
level of analysis:体系层次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hat emphasizes the impact of worldwide conditions on foreign policy behavior and human welfare.
2、国际体系
(三)国际体系的特征
►
►
►
现实主义学者认为是无政府状态。国际无政府 状态的根源在于各国间缺乏一个国际权威能够 垄断军事等暴力手段。 自由主义学者认为是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赖, 或者是国际社会,或者是无政府状态。 激进主义学者则认为是国家之间的“阶层分 化”。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区别
国际社会 性质 无政府社会 Anarchic society 国内社会 有政府社会 Hierarchical society
(二)不同理论流派如何看待“国际体系”
1、现实主义 体系结构:各国之间的权力分布状况(“极”,详见国际格局部分)。
Realism : the pessimistic theory derived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because humans are born to seek self-advantag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s doomed to be an endless struggle for power involving war.
几个典型的国际体系
► 东亚国际体系:朝贡体系 ► 欧洲国际体系:
维也纳-梅特涅体系(1814) ► 全球国际体系: 凡尔塞-华盛顿体系(1919) 雅尔塔体系(1945) Yalta conference: The 1945 summit meeting, with Franklin D. Roosevelt, Joseph Stalin, and Winston Churchill to resolve postwar territorial issues and voting procedur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to collectively manage world order.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9670619fe53a580216fcfe89.png)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e203dbc528ea81c758f57892.png)
一、国际体系的含义、形成与结构
1、含 义 国际体系,也称世界体系,包括世界经济体系和
世界政治体系,是国际范围内由各行为主体(主
要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政治经济联系与作用所形
成的有机整体,是国际社会的基本表现形式。
2、形 成 (1)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2)国际体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
4、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均势”系统 “松散的两极”系统
“牢固的两极”系统
“全球性国际政治”系统
“等级制”系统
“单位否决”系统
(2)K.J.霍尔斯蒂四种类型的格局
等级制模式 分散型模式
分散的集团模式
两极模式
(3)教材上的分类——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
单极格局 两极格局
多级格局
两极多元格局
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展方向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者国际政治格局的发
展演变
2、国际政治体系对国内政治的制约
(1)国际政治是国内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 (2)国际政治环境制约着国内政策和国家战略
的制定与实施
(3)世界舆论、世界潮流和世界运动能够形成 一种迫使国内政策调整的国际压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 (毛主席
语录),冷战时期毛泽东的“深挖洞、广积粮、不 称霸”战略,各地大挖防空洞预防随时可能爆发核
战争
西安开放防空洞供市民乘凉
3、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相互关系
(1)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
(2)对外政策又有自身特殊性,与对内政策相区别
(3)对外政策对对内政策的影响
4、国内政治国际化与国际政治国内化及表现
第三章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
![第三章 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a7a635d97e21af45b207a897.png)
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13
四、国际体系的结构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 松散的两极体系 全球体系 等级统治体系
牢固的两极体系 单位否决体系
8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实力政策和强权政治的产物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9
课堂思考与讨论
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与冷 战的爆发有何关联?冷战的 责任者究竟在谁?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10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4.一球多制、多元共存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 世纪初)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6
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
(4)美英同意苏联提出的对日参战条件,即 满足苏联收回南库页岛,取得千岛群岛,维持 外蒙古的现状,中国的大连港国际化并保证苏 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苏联租用的旅顺港为海 军基地须予以恢复,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 立苏中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中国保持对满洲 的主权,而苏联在该地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
国际分工的完成 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出现 殖民体系的建立
2007-6-20
Provided by wanxuefei
2
三、国际体系的发展演进
1.创立阶段(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
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社会出现 国际法的主要原则萌芽 国际交往的外交社团制度诞生
2.形成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09d1aa9519e8b8f67c1cb9d0.png)
维护国际体系秩序的方法
理想主义-建立世界政府(一战后的国 际联盟)
现实主义-实力均衡(欧洲协调、冷战) 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改变
第三世界的依附地位) 自由主义-建立国际制度(联合国)
(三)国际格局对行为体的影响
1、相同格局,不同等级地位的国家受 约束不同(在一超多强格局里,美国 受到的约束小于中国。中国从世界第 8上升到第2,同一格局对其影响发生 变化。)
2、不同格局,相同等级地位的国家受 约束不同(超级大国在两极格局中受 约束大于一极格局。第三世界在冷战 后的难以运用不结盟的策略。)
国际体系的自然属性是无政府性。 国家间交往是自然过程,在无人为 约束的情况下也是无秩序的。
国际无政府性源于各国之间缺乏一 个国际权威能够垄断军事暴力手段。
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的体系差别是 有无政府。内战的国家的社会体系 是无政府性质。
“中心-边缘”体系
无政府 性质
(二)国际体系的社会属性是等级性
国际货币基金(欧洲是总裁, 中国10年特别提款权3.72%, 第6位)
以文化为基础的西周五服体系
(三)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区别
性质 等级依据 行为准则 法律效率 军事暴力 安全保障
认同感
国际社会 无政府 实力 从林法
缺乏强制力 无垄断 自助
无全球认同
国内社会 有政府 权力 契约法
强制实施 垄断于中央政府
基本形态间的变异(Hybrid)则受战略关系 影响。
一超多强(冷战后),多强分散为一极,但 如果多强结盟为一方则为两级
两超多强(齐楚争霸)两极/三极 无超多强(战国七强)两极/多极 有超无强(西周)一极/两极
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
![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5d764461f5335a8102d22065.png)
浅谈当今世界局势下中国的国际战略内容摘要:二战后的国际体系在近半个世纪内,维持着雅尔塔体系。
冷战后,苏联解体,该体系也随之瓦解。
在雅尔塔体系的基础上,美苏冷战对峙,形成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崩溃,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过渡。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以来,新时期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面对这些变化和趋势,我国只有紧紧把握其实质,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局势中对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进行合理的解释和预测。
关键字:世界局势中国国际战略决策地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以史为鉴,温故知新,洞察当今的世界局势,把握人类面临的任务,自然产生一种凝重感与使命感。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跨越60年历史长河的今天,世界局势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怎样的呢?第一、世界格局多极化当今承认多极化并主张建立多极世界的国家,日渐增多。
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国际关系具有建设性的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
但美国则竭力宣扬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千方百计阻挠多极化的进程。
当今大国关系呈现一些新特点。
基于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的作用,各大国几乎无例外地对内“自强不息”,将经济建设置于首位,以提高和壮大综合国力。
而且大国关系因其长远性、全面性和多维性,无不具有一定的战略含义。
“战略关系”、“伙伴关系”而不具结盟性质,是冷战后多极化进程中的新鲜事物,成为重建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的一种过渡现象。
第二、时代主题清晰化二战之后,“战争与革命”这一时代主题逐渐被“和平与发展”所取代,我们既不应该怀疑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的确定性,又要承认这一时代主题在不断遭受干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三、世界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会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增长,也将使各国的经济安全面临风险和挑战。
国际关系中的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
![国际关系中的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f02e31e719e8b8f67c1cb9b0.png)
国际关系中的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国际关系可概括为三个体系和三个格局。
即: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
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两极格局、多极化格局。
维也纳体系背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引起欧洲封建君主们的恐惧,普、奥、等国组成反法同盟多次干涉法国革命,拿破仑掌权后,法兰西帝国一度在欧洲盛极一时,但拿破仑的侵略扩张野心,使法国进行的战争的性质由革命转为侵略,最后导致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覆灭。
战胜法国的欧洲各国代表在维也纳召开会议,确立战后欧洲秩序。
形成:俄、英、普、奥四大国操纵,通过决议:恢复欧洲旧的封建统治秩序;限制法国,保证欧洲均势,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按照大国意志重新划分欧洲版图,分割海外殖民地;维护德国和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称为维也纳体系。
实质:维也纳体系是欧洲封建君主企图用高压手段,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体现,它反对社会进步,不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践踏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阻挠德意的统一,是历史的反动。
但在维也纳体系下,用开会的办法解决国际争端,客观上,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瓦解:法国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封建王朝,进一步动摇了维也纳体系确立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彻底摧毁了维也纳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发动一战,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确定利益分配、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形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些条约包括:战胜国处理战败国的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惩罚和削弱德国;还有对奥、匈、土尔其的尔和约。
这五个和约所确立的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北非的统治秩序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1920年国际联盟建立。
凡尔赛体系协调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的关系,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美日英之间竞争激烈,为缓和各国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什么使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什么使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de52b224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e1.png)
什么使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
调整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了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离不开一些根本的原因,正如中国的南海仲裁案就是一个引爆点,直接影响到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调整。
首先,随着全球经济蓬勃发展,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的拆除,导致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而不同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也开始加强,使得传统的国际制度面临挑战。
同时,伴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发达经济体的衰退,全球经济格局也在发生改变,新兴经济体更强势的起步,也加速了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变化。
再次,新兴经济体正在积极开展多边经济与政治合作,大力推广一带一路倡议,并积极改变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促进全球化进程,从而解决传统国家在国际治理上产生的各种不确定性和悬而未决的因素。
另外,伊朗核协议的签署,中国主动向全球推广的“一带一路”倡议,安理会的改组,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都是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是影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变化的关键。
总之,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经济的发展,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多边合作活动
的加强,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各种重大事件如伊朗核协议等都在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推动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的变化不仅涉及不同国家的政治利益,同时还涉及全球经济活动,因此未来如何安排国外投资,制定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以及建立更加及时、全面、实效的国际共同体等还有待解决。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aa2215d7b14e852458fb57f6.png)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一、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原则的。
每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美国;1、门罗主义:时间:19世纪中后期内容:美国不干涉欧洲内部事务,也不允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实质:独霸美洲2、门户开放政策:时间:1899年内容:中国市场向全世界开放实质: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列强争夺在中国的利益3、大棒政策:时间:1903年西奥多〃罗斯福表现:获得巴拿马运河地区4、中立政策:时间:一战前期实质:大发战争横财5、金元外交:时间:一战结束后实质:利用经济实力,力图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支配作用6、领导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时间:二战期间7、冷战政策:时间:1947年——1991年内容: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实质: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8、单边主义政策:时间:今天实质:依靠其唯一超级大国的优势企图达到支配世界的目的英国:1、打败欧洲列强,争夺世界海上霸权:16世纪打败西班牙和葡萄牙17世纪打败荷兰18世纪打败法国2、组织和参加反法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实质: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3、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时间:19世纪中后期表现:发动对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4、欧洲大陆均势政策:(光荣孤立)时间:一战前5、参加协约国:时间:一战期间实质:阻止德国实现灾民欧洲大陆以及世界霸权6、重新回到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阻止法国称霸欧洲大陆,反对肢解德国7、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8、追随美国;时间:二战以后实质:因为自身实力下降,所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和影响达到自己的目标法国:1、称霸欧洲:时间:19世纪初期表现: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的对外战争2、阻止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时间:19世纪中后期到一战期间表现:发动普法战争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3、企图称霸欧洲大陆:时间:一战结束后表现:主张严厉制裁德国,甚至肢解德国4、推行绥靖政策:时间:20世纪三十年代实质:避战反苏,“祸水东引”5、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德国:1、推行大陆政策:时间:19世纪中后期2、推行世界政策: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表现:建立同盟国发动一战3、建立统治世界的法西斯帝国:时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表现:建立法西斯轴心同盟发动二战4、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时间:二战以后表现:主张由欧洲联盟取代北约的地位二、世界近现代国际格局的发展和演变:1、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格局:存在时间:17世纪——一战前夕主要特征:欧洲列强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超群欧洲成为国际舞台的中心欧洲列强围绕欧洲霸权和世界海上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争夺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时间:一战结束后到二战爆发前主要特征: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国际体系具有极大的不稳固性欧洲列强仍然主宰世界美、日、苏等国国际地位大大增强3、美苏两极体制下的雅尔塔格局:存在时间:1945年——1991年主要特征:二战后德意惨败,英法削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格局不复存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世界范围内争夺霸权4、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格局——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时间:40年代——70年代战后三大经济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银行,关贸总协定5、新旧世界格局的过渡时期:存在时间:1991年——今天主要特征: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政策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和平和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三、大国外交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1、18世纪在法国、荷兰、西班牙的支持下,美国打败了英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2、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发动连年对外的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制度3、19世纪初欧洲反法联盟多次干涉法国大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拿破仑4、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由大陆政策到世界政策,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最终导致了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爆发了一战6、一战结束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就是英、法、美、日外交斗争的结果7、20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联盟,并最终发动了二战8、20世纪三十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并加速了二战的爆发9、20世纪四十年代:美、英、苏、中为核心的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0、1943年苏、美、英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灭亡11、1945年,苏、美、英雅尔塔会议,讨论了德国问题和联合国问题12、1945年,苏、美、英波茨坦会议,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13、1945年,在各国的努力下,联合国建立14、20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了两极体制出现和长期的冷战15、20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出现了美、苏、中大三角格局四、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大国外交政策:美国:1、19世纪中后期美国的门罗主义2、1899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20世纪初期的美国的大棒政策:4、一战以后美国的金元外交:5、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美苏军备竞赛:6、今天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英国:1、19世纪中后期通过疯狂扩张,成为“日不落帝国”2、二战以后追随美国;法国:1、19世纪初期称霸欧洲的政策2、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德国:1、19世纪后期推行大陆政策:2、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行世界政策:3、今天摆脱美国控制,企图领导欧洲。
国际政治格局的特征
![国际政治格局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bc5a742caaea998fcc220e91.png)
2014-10-19
9
3、国际格局的特点
第一,国际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二,国际格局具有客观性 一是国际政治格局的产生和确立具有客观性 二是国际政治格局是由各国力量对比、组合和 配置而形成的 三是各国必须接受和面对一定的国际政治格局 第三,国际格局具有历史性,是一个历史范畴
2014-10-19
10
20
第二,“两极模式”
一是美国、中国与欧洲联合 (乌特金的
预测) 的预测)
二是美国、俄中联盟(委内瑞拉《宇宙报》
2014-10-19
21
第三,“单极模式”
1、美国学者查尔斯· 克劳特哈默的观点: 从军事方面看; 从经济方面看; 从文化方面看; 从外交方面看 2、查尔斯· 克劳特哈默的理由: (1)美国参与并打赢了三次世界大战 (2)美国的领导对世界有益
2014-10-19 3
(4) 国际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主要角色之 间相互作用和组合形成的一种结构。表现为主要 角色在追求财富与权力,维护和平与发展等活动 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展开的 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抗与合作式样。 ——梁守德《国际政治学理论》 (5) 国际格局就是在一定历史发展周期内国际关 系构成中,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集合的基础上, 以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等战略力量角色及其组合 形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 种结构状态和局面。或指在国际关系中起主导和 支配作用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基于力量对比关系 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互动结构和状态。 ——李义虎《国际格局论》
2014-10-19 28
思考题
2008年以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对当 代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重要 影响?如何评价后危机时期的 国际格局?
2014-10-19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
![国际体系及国际格局](https://img.taocdn.com/s3/m/61aa0ee40c22590102029dd7.png)
庆祝停战
板门店谈判
两次“柏林危机”
1948年柏林危机——柏林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 1958-1961年柏林危机
德国分 裂图
古巴导弹危机 (1962)
• 起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 • 美苏尖锐冲突,核战一触即发; • 零和博弈,苏联主动退让,危机解除
美国U-2飞机拍摄到的古巴境内 的一处导弹发射阵地
美国U-2飞机拍 摄到的苏联向古 巴运送导弹的船 只
越南战争(1968-1976)
•
二、国际政治力量分化时 期
欧洲共同体建立
• 西方阵营分化
戴高乐主义
新东方政策
东方阵营瓦解
苏共20大
原因
莫斯科会议 联合舰队\长 波电台
中苏论战 标 志 珍宝岛事件
新兴独立国家出现
三、两极多元下的相互制 约时期
• 1973年11月10日,基辛格第六次访华。12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基辛格博士, 同他就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广 泛的交谈。基辛格此次访华期间,双方重 申了《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表示 将“谋求加速正常化”,双方同意进一步 发展贸易往来。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 福特总统及其夫人贝蒂· 福特、女儿苏 珊· 福特。
冷战结束后的一极多元时 期
• 冷战为什么会结束? ——苏东体系的危机总爆发 ——苏联内部政治经济危机导致解体 ——西方的和平演变
柏林墙被推倒
苏联解体前夕的 莫斯科红场
苏联解体后
苏联解 体前
老布什说,这是一个真正的荣誉, 戈尔巴乔夫作为一个伟大的领导 人,为使世界不再分裂,并走到 一起,提供了一种可能。当东欧 的人们生活在黑暗之中的时候, 他像一座灯塔一样,引导了寻求 自由的人们。
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小作文
![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小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422c841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05.png)
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小作文
《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那些事儿》
哎呀呀,要说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啊,就好像是一个超级大班级。
每个国家就像是班级里的同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就拿前阵子我看到的一个事儿来说吧。
我那天在看新闻,看到了美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一些事情上争来争去的。
你说这美国呀,就像班级里那个特别爱出风头的大块头同学,仗着自己实力强,老是想主导一切,让别的同学都听他的。
其他一些国家呢,有的就犹犹豫豫不知道该咋办,有的就不太买美国的账,和他对着干。
这就好比班级里有的同学比较软弱会顺着那个大块头,而有的同学就很有个性,可不想被他管着。
然后呢,又有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形成了小团体,在这个大班级里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起应对各种情况。
这多像我们平时学习生活中,几个好朋友组成小圈子,一块玩耍一块学习呀。
这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就是这样的,复杂得很呢,但又很有意思,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大戏。
有时候是竞争,有时候是合作,就像我们在班级里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和互动一样。
我觉得吧,就应该大家都平等
相待,互相尊重,一起把这个地球班级经营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谁非要去欺负谁,或者谁总想着占大便宜。
嘿嘿,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呢!总之呀,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就是这么回事,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情况都挺像的呢!。
什么是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
![什么是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7227820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f.png)
什么是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在发生
深刻调整
随着世界贸易中心的转变,我们看到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
在发生深刻的调整,这使世界面临一次大规模的变革,许多旧国际秩
序正在一点一滴地被抬举、变形和改变。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使不同国家和
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紧密,贸易和投资成为了重要的国际关系。
经
济全球化同时推动了金融市场国际化,将全球金融市场集中到一起,
使国际金融流动变得更加方便,有效地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化和
稳定。
其次,经核心国家的牵引,经济体的分化变得越来越明显,次大
型经济体逐渐从边缘位置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参与贸易和金融市场,
它们在形成次大经济体网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速未来发展的步伐,也日益改变了“核心-边缘”经济结构的布局。
此外,新兴经济体不断上演“耀眼”的经济发展风景。
新的经济
强国正在逐步崛起,它们的各自发展正在逐渐将新的经济重心从西方
转移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这使得国际格局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同时,新的技术与旧的国际秩序也在发生着重要调整。
现代信息
技术为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助力,东西方文化
交流和交流正在大范围扩展。
最后,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也正在经历全球治理结构的重塑。
从政治及外交上来看,许多新的国际关系塑造机制正在建构,并在互
动中发展。
总的来说,当前国际经济、外交、技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正
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国际体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它们对世界的
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都将产生长远而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阶段,从60年代-80年代末,欧洲、 年代- 年代末, 第二阶段, 60年代 80年代末 欧洲、 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形成美、 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形成美、欧、日 经济上的“三足鼎立” 为了共同对付苏联, 经济上的“三足鼎立”。为了共同对付苏联, 也是出于无奈,美国与西方盟国结成了伙伴 也是出于无奈,美国与西方盟国结成了伙伴 关系。 关系。
1、国际组织的协调 2、首脑外交
首脑外交可以是相当正规严肃场合下的 会晤, 会晤,也可以是私人交谈或利用会议间隙进 走廊外交” 它的形式灵活,效率高, 行“走廊外交”。它的形式灵活,效率高, 在处理危机或紧急事件时尤为见长。 在处理危机或紧急事件时尤为见长。
3、双边或多边会谈
三、动力机制
国际体系是运动变化而不是处于静止状态。 国际体系是运动变化而不是处于静止状态。 作用于国际体系, 作用于国际体系,使它产生运动变化发展过 程的, 程的,是多种因素所组成的动力机制 。 首先, 首先,生产力和科技革命是推动国际体 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次, 其次,国际体系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国际 体系发展的直接动力。 体系发展的直接动力。
当今国际格局发展态势: 当今国际格局发展态势:
(1)过渡阶段论。 (1)过渡阶段论。认为在和平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种力 过渡阶段论 量的消长变化、分化组合必然经历较长的历史时期,新的格 局不可能很快形成,估计到21世纪前期才能形成明朗的多极 局不可能很快形成,估计到21世纪前期才能形成明朗的多极 格局。 (2)一超多强论 一超多强论。 (2)一超多强论。认为美、欧盟、俄、中、日五大力量在 当今世界已构成“一超多强” 当今世界已构成“一超多强”格局。 (3)多极 无极论。 (3)多极—无极论。日本学者提出的观点,认为两极后是 多极— 非常缺乏稳定性、谁也无力控制世界冲突的时代,因为力量 中心的多极化,就会趋于分散化、无极化。 (4)美 (4)美、欧、日三极论。西方国家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多 日三极论。西方国家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多 极就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中心。 (5)多极化格局 (5)多极化格局。这是国内比较普遍公认的观点 多极化格局。
§4 多极化格局
“极”作为国际力量概念,有较严格的意义: 作为国际力量概念, 首先,必须具有较均衡的综合国力,政治、 首先,必须具有较均衡的综合国力,政治、经 济、军事、文化、科技、社会发展等都有较高水平, 军事、文化、科技、社会发展等都有较高水平, 仅有某一方面优势是不能成为“ 仅有某一方面优势是不能成为“极”的。 其次,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 其次,必须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它独立于其 他力量中心, 他力量中心,对其他力量中心有较大影响甚至支配 作用,但不从属,受制于其他力量中心。 作用,但不从属,受制于其他力量中心。 最后,具有全球性影响, 最后, 具有全球性影响, 只具有局部的地区影 响的力量中心不能成“ 响的力量中心不能成“极”。
相同的基本特征: 相同的基本特征: 均是由自己内部各个基本单位、 均是由自己内部各个基本单位、各个部 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各个基本单位排列组合的有序性以及其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内部结构均具有层次性; 内部结构均具有层次性; 均不停顿地运动而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均不停顿地运动而又保持相对稳定性。
(二)多极化格局的力量结构
具有多元化、多层次、主动性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 (1)一 (1)一“极”不能主宰世界。 (2)五大力量中心竞相发展。 (2)五大力量中心竞相发展。 (3)第三世界成一支重要力量。 (3)第三世界成一支重要力量。 (4)地区力量中心迅速发展。 (4)地区力量中心迅速发展。
南北经济矛盾、 南北经济矛盾、政治矛盾虽有进一步激 化的趋势, 化的趋势 , 但南北矛盾不会发展成为主要矛 盾。 第一、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第一、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第二、南北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第二、南北相互依赖程度加深。
§3
国际体系的运行机制
一、参与机制 二、协调机制 三、动力机制
参与机制是指世界主权国家不分大小 参与机制是指世界主权国家不分大小、贫 是指世界主权国家不分大小、 强弱,都有参与国际事务, 富 、 强弱 , 都有参与国际事务 , 决定重大国 际问题的权力。 际问题的权力。 参与机制是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参与机制是国际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参与面的广泛与否,参与机制是否正常运行, 参与面的广泛与否 , 参与机制是否正常运行 , 都深刻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成熟程度。 都深刻反映出国际体系的成熟程度。
二、
西西关系 西西关系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 关系,主要是指美国、西欧. 关系,主要是指美国、西欧.和日本之间的 关系。 关系。在现代国家之间合作关系最密切的莫 过于西方国家。 过于西方国家。
西西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西西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 从战后初期到60 年代 西欧、 年代, 第一阶段 , 从战后初期到 60年代 , 西欧 、 日本为了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日本为了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 , 在军事上不 得不依靠美国的“ 保护伞。 得不依靠美国的 “ 核 ” 保护伞 。 美国凭借其 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 成为西方盟国中的盟 它与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是主从关系 主从关系。 主,它与西方盟国之间的关系是主从关系。
第三、 第三、双边与多边参与机制
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经济领域, 不仅在政治领域,而且在经济领域,许多 国家和地区都相应建立了一套双边或多边的 参与机制。 参与机制。
二、协调机制
国际关系中的协调机制, 国际关系中的协调机制 , 是指国际社会 各个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采取各种灵活多样 的形式和手段,就双边或多边关系、 的形式和手段 , 就双边或多边关系 、 外交政 策或国际事务, 策或国际事务 , 进行联系和磋商的有组织的 一系列机构和程序。 一系列机构和程序。
§2
国际体系的主要关系
一、东西关系 二、西西关系 三、南北关系
一、
东西关系
东西关系, 既是一个政治概念( 主要) 东西关系 , 既是一个政治概念 ( 主要 ) , 也 是 一 个 地 理 概 念 。 它 是指二战结束后至 1991年年底这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国家与本主 1991 年年底这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国家与本主 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 特别是以美国苏联为中 心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 心的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关系 , 但最主要的 美苏关系, 是 美苏关系 , 即以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 主要角色, 以它们之间的合作、 主要角色 , 以它们之间的合作 、 冲突和争霸 为主要内容, 由有关国家( 首先是欧洲国家) 为主要内容 , 由有关国家 ( 首先是欧洲国家 ) 参加而构成的一系列互动关系。 参加而构成的一系列互动关系。
具体表现在: 具体表现在: 第一、政治上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 第一、政治上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 第二、在经济领域, 第二、在经济领域,西方国家之间的摩 擦和争端增多。 擦和争端增多。 第三、争夺新兴市场的斗争剧烈。 第三、争夺新兴市场的斗争剧烈。
三、南北关系
南北关系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 南北关系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 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家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它本质上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 它本质上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 反剥削,掠夺与反掠夺的关系。南北关系主 反剥削,掠夺与反掠夺的关系。 要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政治概念。 要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政治概念。
第三阶段,进入90年代,西西关系成为 年代, 第三阶段,进入90年代 国际体系的主要矛盾。 国际体系的主要矛盾。 苏联解体之前,突出政治、 苏联解体之前,突出政治、意识形态的 东西矛盾是西西关系的一个粘合剂, 东西矛盾是西西关系的一个粘合剂,西方国 家主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在合作中 的矛盾和摩擦。 的矛盾和摩擦。苏联解体后两大对立阵营不 复存在, 复存在,被东西矛盾所掩盖的西西矛盾显现 出来。 出来。
第二、 第二、地区参与机制
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 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区域经济集团的发展。 欧洲联盟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欧洲联盟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地区性组织。 由美国、加拿大、 由美国 、 加拿大 、 墨西哥三国组成的北美自 由贸易区, 由贸易区 , 是世界上第一个由最富有的发达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 。
国际体系和国际格局
§1
基本概念
国际体系是指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构成 国际体系是指国际关系中的行为主体构成 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 此关联的有机整体。 此关联的有机整体。 它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之和, 它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之和,而是各组 成部分处于分散状态时所不拥有的整体效应。 成部分处于分散状态时所不拥有的整体效应。
国际格局指的是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主要 国际格局指的是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主要 角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定的态 势、样式和结构。 是世界各种基本力量的对比和配置而形成 的国际政治经济总体结构,反映一定历史时 期内具有全球意义和影响的战略关系现实。
国际体系是用来描述国际体系整体状况 的一个概念, 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国际关系行为体之间 难以割裂的联系性与整体性。 难以割裂的联系性与整体性。 国际格局是国际格局是基于重要国家和 国际格局是国际格局是基于重要国家和 重要集团的力量对比和力量组合而形成的国 际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式样,如美苏两极格局。
参与范围的扩大与参与机制的完善是密切联系 参与机制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的。参与机制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第一、 第一、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参与机制
主权国家是主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但主权国 主权国家是主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 家毕竟数量有限。 家毕竟数量有限。当代国际关系不再局限于主权国 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国际关系行为体中, 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国际关系行为体中,非 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发展迅速、 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发展迅速、 数量巨大,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不可缺少的、 数量巨大,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不可缺少的、积极的 参与者。 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