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2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九十年代初,苏
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3.形成一个认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世 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考阅卷现场
①意识形态 济发展 义
②美苏
③共产主义 ⑧多极化
④西欧 ⑬多极化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高考阅卷现场
解析
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的出口比例很大,这说明两者的
联系较强。再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B、D两项错误;20世
纪5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黄金时期”,C项 不符合史实,排除。最终选择A项。 答案 A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高考阅卷现场
⑤华约
⑥经
⑦欧洲共同体
⑨政治大国
⑩殖民主 ⑭一超多强
⑪第三世界
⑫斯大林体制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高考阅卷现场
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命题角度1 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及评价
(2013· 江苏单科,20)(2013· 福建文综,24)(2013· 广东文综, 23)(2011· 福建文综,23)(2011· 浙江文综,39)(2011· 江苏单 科,17) 【知识链接】 (1)原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答案
A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高考阅卷现场
命题角度2 不结盟运动出现的主张及评价
(2011· 山东文综,16)(2010· 福建文综,22) 【知识链接】
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标志着发展中国 家的崛起。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1、原因: ①根本: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②主要:矛盾的变化
(战时同盟——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美国和苏联)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2、过程: ①冷战(二战后世界反战情绪高涨)
三、两极格局的解体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瓦解 ①苏联解体: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根本); 戈尔巴乔夫改革(主要和直接); 和平演变(客观)东欧剧变(国际因素) ※戈尔巴乔夫改革 背 景:戈氏就任苏共总书记,经济改革遇阻 指导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根本变化) 主要内容:对内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对外改变与美国全面对抗方针,寻求缓和 结 果:国内局势失控,民族矛盾、政治斗争、加盟共和国 独立;引起东欧剧变
(2009海南卷) 20、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 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 “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 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09江苏历史)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 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 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 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 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表现:经济高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第二
②日本的崛起
影响:
对日本:经济大国,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实 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 足鼎立的局面,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世界政治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回顾:20C六七十年代推动多极பைடு நூலகம்趋势的政治经济力量
主体 地位的变化 特点 重大影响
欧共体 1967年走向联合 (欧盟) 经济政 经济上:与美国竞争 治实体 政治上:推行独立外交 经济 实体 国家 众多
日本 第三 世界
中国
60年代末成为 世界经济大国 1961年不结盟运 动诞生的推动
改一边倒外交,行以日 美为轴心全方位外交
1)核战争威胁 2)世界分成两半:美控制西欧,苏控制东欧等 (如“柏林危机”:冷战第一次高潮) 3)破坏和平 表现:“热战”——朝鲜战争(1950~1953) 越南战争(1961~1975)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探究二:作为战败国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曾经被原 子弹摧毁的战争废墟上崛起并成为经济超人?
(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二、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1、原因: ① 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 ② 重视科教 ③ 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 ④ 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⑤ 美国扶植 2、影响: ① 日本:经济大国,世界第二;美日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谋求政治大国 朝越军事订单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差距缩小 世 世 欧洲的联合—欧洲 界 界 主 日本的崛起—亚洲 政 要 迅速 治 政 不结盟运动—亚非 上升 多 治 中国的振兴—亚洲 极 力 化 量 强大的美国—美洲 的 相对 的 出 变 衰弱的苏联—欧亚 下降 现 化 易错点:①多极化还只是一种趋势和方向,多极化格局尚未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四)两极格局的特点
(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其内 部虽然有着矛盾和分歧,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 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对抗、 军事上对峙、意识形态上对立和经济上割据。
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
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权 地位。
3.“冷战”的影响
1)消极: ①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世界被 分裂为两部分. ②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 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世界和平。(爆发了局部的“热 战”在亚洲: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基本一致,但手段各具特色。
(2)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地、赤裸裸地反共反苏, 既包括对西欧等国经济上的援助,也包括军事上的援助;
马歇尔计划只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但却是采取更为隐蔽
的经济手段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 国共同反共反苏。
(3)实质: “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两者之间的关 系,犹如一个胡桃的两半,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表
概述: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对峙向“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演变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 美苏“冷战”兴起,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 (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两极对峙格局. 同时,新兴力量兴起, 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三)20世纪90年代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雅尔塔体系 含义: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 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在苏联 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 议。 基础:美苏两国力量势均力敌。 实质: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 局做出两分天下的划分。
2019届中考历史总复习热点突破试题:专题7_世界格局的演变_含答案
专题七世界格局的演变专题概述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本专题,主要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材联通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过程(1)1919—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包括《凡尔赛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使列强间原有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
(2)1921—1922年,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协调了美、日矛盾,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华盛顿体系由此形成。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两次会议形成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确立了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终结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彻底破裂;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破裂。
3.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秩序,但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殖民地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维护工具:国际联盟)4.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1.时间:1945—1991年。
2.形成过程(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维护工具:联合国)(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①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逐步控制西欧各国;④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⑤1955年,苏联针对性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一战后,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1)、名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形成:a、相关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b、相关条约:《凡尔赛和约》、协约国与德国的盟国签定的条约、《九国公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
C、经过:1、1919年,协约国与德国签定了《凡尔赛和约》,它与随后同德国的盟国签定的一系列和约,形成了所谓“凡尔赛体”体系,建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新秩序。
2、1921----1922年战胜国列强为协调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倡导下召开了华盛顿会议,签定了《九国公约》等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即:华盛顿体系)。
3、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即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2、二战后,建立的世界政治格局(1)、名称: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2)、形成:a、对峙组织:北约和华约b、对峙的主要国家:美国和苏联c、形成时间:1955年d、形成标志:北约和华约的建立e、形成经过:1、1945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实际上划分了战后世界的势力范围。
2、1949年美国和西欧建立了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了华约。
这两大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F、影响:对战后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3)、崩溃:1、时间:1991、122、标志: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
3、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1)、趋势:出现多极化趋势(2)、出现: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原因: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美苏对峙和争霸的两极格局崩溃,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
(3)、“一超多强”: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4)、“一超多强”之间的关系:相互借重、利用和合作,又相互竞争、制约和防范,协商和谈判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主张和手段。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44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46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
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随着世界 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 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 断加强。 【主要表现】 (1)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两分天 下,“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迅速崛起,第三世界 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崛起等,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 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军事
北约建立
①原因: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②成立:1949年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③性质: 军事政治集团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九年级历史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梳理】一、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二﹑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三、世界三次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四、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
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三次演变国际格局〔体系)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0世纪以来政治格局历经三次演变,一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形成“雅尔塔体系”(即美苏两极格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起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本块内容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次国际格局从形成到崩溃的演变过程: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为重新分割世界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定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中等九个国家在以美国发起的华盛顿会议上,签定严重损害了中国利益的《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
瓦解:由于该体系是建立在战胜国瓜分战败国、强国瓜分弱国基础上的,因而体系中隐含着复杂的矛盾。
战胜国通过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处于被宰割和奴役的地位,从而加深了两者的矛盾;由于分赃不均,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并未真正平息;帝国主义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委任统治”,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随着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大力扩展陆军并进驻莱茵河非武装区和1931年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突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名存实亡。
而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和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扩大则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
二、美苏两极争霸格局为基础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非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
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矛盾出现,使得这一国际新秩序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二、两极格局(1945—1991年)美国的“冷战”政策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1、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又不得不正视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美国提出了“冷战”政策。
2、美冷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之间的冷战开始。
3、美国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战。
杜鲁门主义影响:标志着美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之间的冷战开始。
))②经济:制定了马歇尔计划;③军事: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冷战政策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提出,联也采取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与之对抗,导致了世界美对抗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5、美争霸以及霸权主义政策给世界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争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使美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争霸。
美的霸权主义政策,给两国带来了沉重的军费负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给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背了历史潮流,严重威胁世界和平发展。
三次世界格局
【专题四】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格局是指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各种基本力量在一定时期同相互作用、不断斗争,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体系。
20世纪初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等阶段。
国际体系的大变化也反应了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几经转移。
一、三次演变:★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二战前)1、形成背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照战后力量对比制裁战败国,重新瓜分世界,划分欧、亚政治版图,调整在欧洲、亚太地区而建立的新的国际秩序。
2、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3、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4、实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政治和争霸战争的产物,是协约国分赃的产物。
5、存在矛盾:法德(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美英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为一战后初期世界最主要的矛盾)6、评价:①它维持了战后和平,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推进了世界政治民主化进程;②该体系是战胜国分赃、妥协的产物,它没有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战胜国分赃不均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注定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的命运。
★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1、形成背景:是二战以来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2、形成:雅尔塔会议形成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初见端倪;1949年成立的和1955年成立的标志着和对抗的两极格局形成。
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科索沃战争
(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等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2)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联合国(1945)
影响
(1)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
(2)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1)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
(2)诞生了古巴、朝鲜、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
二战
胜利的原因
首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正义战争。战争的正义性决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必然胜利。其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各国的相互支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主要原因)
二战的启迪
(1)反对战争,真爱和平。(2)各大国在战争开始不应推行绥靖政策,应将法西斯势力消灭在萌芽状态;(3)各大国要加强协作,通过政治协商来解决国际争端;(4)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二二十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会议
主要条约
影响
评价
巴黎和会
《凡尔赛和约》
凡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二战
(1)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3)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转折点(苏德战场转折点)(4)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5)柏林战役——迫使德国投降(6)中国战场上的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结束标志
第六单元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②推动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二、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1.世界形势的新特点:
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原因:
①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力量对比失衡,一些国家和地区长期 压抑的矛盾爆发(民族,种族,宗教、领土等) ②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使 区域性、小规模冲突增加(霸权主义) ③恐怖主义泛滥 ④南北经济差距加大。 ⑤国际裁军和军控出现停滞。
本 课 小 结
杜鲁门 主义
雅尔塔 体系确立 美国 冷战 马歇尔 计划 北约 成立 苏联 对抗
共产党与工 人情报局
经互会
华约 成立
两极格局形成 全面冷战 德国 分裂 朝鲜半岛 分裂 古巴 导弹危机 局部热战 朝鲜 战争 越南 战争
第2讲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出现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主要力量:西欧、日本、中国 西欧:谋求自身安全与发展,走向联合,力量 大大增强,增强了和美苏抗衡的实力 日本:在美国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并成为仅次 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冲击两极格局 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革开放,国际地位迅 速提高
2、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①欧日:普遍衰落; ②美国:头号政治、经济、军事强国,确立称霸 世界的全球战略; ③苏联: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努力 扩大世界影响,被美视为最大障碍; 3.美苏矛盾加剧(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二、两极格局下的对峙——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称为冷战。
三、两极格局的影响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0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 大战
→ — → 世界
华盛顿 大战
美苏争霸的
→ 两极格局
体系
→
多极化趋势
← ”一超多强” ←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协调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为 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条件
签订《九国公约》(关于中国问题)。 《四国公约》《五国公约》等
凡尔赛会议的继续 确定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 洋的统治秩序
二、二战后的政治格局—两极格局
美
苏
两极
格局
二、二战后的政治格局—两极格局 1、美国的“冷战”政策
二战后,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 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 行动
20世纪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经历的三次变动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立的两 极格局;
3.苏联解体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 局面,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一战后的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1—1922年 美、日、英
欧盟
苏
法意
•
图一
图二
图三
• 请回答: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爆发前剑拔弩张 的气氛?战争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
•
2、图二反映的是二战以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 格
局?这种格局是什么时候结束的?
•
3、图三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 么?
这种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如何?
小结:
第一次 凡尔赛 第二次
遏制共产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3月 —冷战开始标志
马歇尔计划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二、二战后的政治格局—两极格局
一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美苏冷战
加 剧
两极格局
结束:苏联解体3.1Βιβλιοθήκη 91年至今“群雄竞起”(影响)
• •
当今世界局势: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 暂时形成“一超多强”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地区冲突,霸权 主义,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多极化趋势 认清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实质
华盛顿会议《九国公 约》
评价
2.二战后:两极格局
信号:“铁幕演说” 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年) 政治:杜鲁门主义 表现 经济:马歇尔计划 军事:“北约”成立(1949年) 实质:国家利益之争,意识形态之争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形成标志:华约组织成立(1955年) 德国,朝鲜的分裂 美苏争霸 柏林墙的修建 古巴导弹危机 苏军入侵阿富汗
缓和与紧张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地区冲突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认清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实质
一战后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3课,14课,15课)
1.一战后
巴黎和会《凡尔赛对 德和约》 主宰国 ( 法英美,美英日 ) 实质:宰割,重新瓜分世界的会 议 涉及中国的内容
凡 尔 赛 — 华 盛 顿 体 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成余志专题提示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是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间力量的对比,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维也纳体系到凡—华体系。
第二时期:从反法西斯同盟到雅尔塔体系确立。
第三时期:从两极对峙到一超多强。
知识梳理☆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线索:①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
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在资本主义发展与革命运动的冲击下,维也纳体系瓦解。
②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在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过程中,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先后形成,帝国主义强国间争夺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过了战后初期动荡。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战后新的世界秩序——凡—华体系,这一体系虽然充满了各种矛盾,但它保证了1923——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争霸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组合。
德、日、意结成了侵略集团,冲破了凡—华体系,不断发动对外侵略。
英、法、美面对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退让妥协的绥靖政策。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国家的绥靖交相助长,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④二战中,苏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质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由于同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同盟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大战后期集中表现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上。
然而,打败法西斯毕竟是共同的主要目标,因此协调战略,互相支援的联合趋势始终占主导地位。
最后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⑤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时同盟的基础动摇,美苏两大国之间的全球战略分歧逐渐扩大,战时同盟发生分裂。
世界主要矛盾由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联盟的生死较量变为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全面对抗。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雅塔尔体系建立、美苏冷战、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分化和三个世界的形成,美苏争霸、苏东剧变。
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结束。
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着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世界格局多极化、世界矛盾复杂化、经济斗争尖锐化、武装冲突局部化,是当前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的发展趋势。
☆三次国际关系格局的比较☆国际关系中心舞台的转移重难点分析☆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形成的原因①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国际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体系内部都充满各种矛盾,实际是一种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的暂时状态。
实力的消长,国家的兴衰不可避免,国际关系的格局和中心舞台也就随之改变。
②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旧的力量对比,推动新的政治力量平衡的形成,同时主要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认识:①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②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③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外政策的调整。
④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例如,19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斗争,20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一条主要线索。
☆美国的扩张史:(1)美国独立后到19世纪中期(内战前)。
19世纪上半期美国领土扩张以北美大陆为主,通过赎买、武装颠覆或发动战争等手段,大力进行领土扩张。
到19世纪中期,美国领土已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对拉丁美洲,早在19世纪20年代,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排斥欧洲列强向美洲扩张,反映出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的野心。
(2)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美国内战中北方战胜南方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再加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刺激与推动,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装上双翅,对外扩张的野心随之壮大。
这个阶段美国的扩张还是以拉美为主。
(3)“一战”后到“二战”。
“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凭借其经济实力对外推行“金元外交”,妄图支配世界各国。
进入30年代,美国因经济危机打击,为保住其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外宣布“中立”,实质是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二战”中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作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4)“二战”后至今。
“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了原子弹。
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厚的黄金储备,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并通过关贸总协定,控制更广阔的世界市场。
在欧洲采取“冷战”,在亚洲赤裸裸发动侵略战争,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与抗争。
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美美苏争霸局面出现。
从资本主义世界来看到70年代帝国主义阵营出现了美国、西欧、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
美国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随意支配、影响西方盟国。
这段时间美与苏的争霸互有得失,各有胜负。
☆20世纪西欧的世界霸权兴衰及其原因20世纪对西欧霸权来说是从顶点上不断衰落并最终崩溃的过程。
(1)一战之前,西欧(主要是英、法)的世界霸权达到了顶点。
其原因是:西欧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拥有当时先进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奠定了其领先世界的坚实基础。
尽管战前英、法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但其综合国力仍很强大,而且英、法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殖民帝国。
(2)两次大战之间,西欧的世界霸权开始遭到削弱。
原因:“一战”从政治、经济和殖民体系方面削弱了西欧,丧失了世界经济霸权,世界金融中心也转移到美国;政权受到革命的威胁;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沉重打击了殖民体系;美国的挑战。
但英、法联合日本暂时阻止了美国成为世界霸主。
(3)“二战”之后,世界霸权最终结束。
原因:“二战”极大地削弱了英法等国,使之经济遭到很大破坏。
更重要的是“二战”使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最终使西方的殖民地体系迅速崩溃。
美国国力猛增,乘机利用西欧的衰落试图从各方面控制欧洲,推行其全球霸权政策,最终取代西欧称霸世界。
例题解析〖例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
试分析这一体系为什么不能长久维持世界和平。
这一体系是如何被打破的?〖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概括能力。
要求考生把20世纪前半期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概括为“争夺”和“勾结”两大特点,这属于对特点的概括。
还要概括出这一体系不能维持世界和平的原因和破产的原因,这属于对原因的概括。
〖答案〗列强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为分赃和争霸而相互争夺。
例如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主张,并拒绝法国关于结盟的提议;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和远东进行激烈的争夺,等等,其二是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
例如共同策划对苏联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通过《九国公约》共同支配中国等。
因为这一体系的实质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列强间的利益冲突以及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尖锐矛盾,最终必将打破暂时的均势,破坏世界和平。
1935年德国无视凡尔寨和约的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后又出兵莱茵不设防区。
日本违反《九国公约》,妄图吞并全中国,1933年退出了国际联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瓦解。
本题的特点是强调对知识的概括,因而,回答问题必须首先着眼于概括出特点和结论。
第一设问的概括难度比较大,它涉及两个层次,即相互关系和对相互关系的举例。
正确地解决了相互关系问题,举例就相对容易一些了,而相互关系如果理解错了,举例就很难是正确的。
从第一设问的设问方式,应该考虑到对于相互关系的表述应该是概括性的或结论性的,而不是具体史实的表述,否则就无须举例。
许多考生的错误就出在这里。
下面接着是对两个原因的概括,也具有相当的难度。
从原则上讲,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在充分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做到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充分考虑到可能相关的因素。
如第三设问,根据题目的提示,就应该确定凡尔赛——华顿盛大体系是在什么时间,以什么为标志打破的,确定了这点以后,再考虑与这一时间相似的历史事件和国际局势,从中获得有关的知识要点。
专题练习一、选择题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正确的理解是①整个世界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②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都得以确立③世界上大批国家和地区都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征服,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④资本主义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D、②③2、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依据是A、推翻势力强大的波旁王朝B、结束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统治C、多次打败反法同盟D、拿破仑对外战争消灭了部分封建势力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明了A、帝国主义大国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B、帝国主义大国为各自利益而相互勾结C、英德矛盾发展,各自拉拢一些国家相对抗D、英法俄和德奥意两大集团利益各不相同4、“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形成但又过时”。
导致这种“过时”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C、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D、局部战争的不断变化5、俄国十月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是A、标志着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B、推翻了旧的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C、有人民群众广泛参加的社会革命D、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依然存在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C、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7、在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是A、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竞争的激化C、法西斯集团的期骗宣传和恐怖活动D、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8、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9、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历史的相似影响是①引起西欧国家无产阶级革命高潮②有些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③战后在美国扶植下恢复经济④战后德国领土均被分割A、①④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0、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的霸权主义行径遭到了一系列打击,其中对国际格局影响最大的是A、万隆会议的召开B、《朝鲜停战协定》签订C、美国从越南撤军D、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性质都是A、帝国主义性质的大国集团B、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C、代表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D、政治经济一体化的集团12、50年代中期,欧洲政治格局最大的变化是A、东欧与西欧形成对峙局面B、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C、英法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3、二战后,东西方长达半个世纪对峙的实质是A、两种文化传统的竞争B、两种政治势力的争夺C、两种军事力量的较量D、两种意识形态的争夺14、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A、两种社会制度间的矛盾不可调和B、雅尔塔体系具有不稳定性C、各占领国推行不同的政策D、战后对德国分区占领15、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A、第三世界的日益崛起B、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C、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D、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二、材料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广播,说希腊遭到由共产党人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殒落”,它不但将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将给欧洲一些“力争维持其自由和独立地位”的国家带来“灾难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