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章节版
中国的主要城市和地理特征
广州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南部,珠江三角洲地区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自然资源: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经济发展: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拥有先进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深圳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东岸,与香港隔海相望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干燥 人口与民族:常住人口约1700万,汉族为主,有部分少数民族聚居 经济地位: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之一,拥有世界级的外向型经济和金融体系
城市人口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迁移的增加,中国主要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城市发展历程
古代城市:以政 治、军事为主要 功能
近代城市:随着 工商业的发展而 兴起
现代城市:经济、 文化、科技等多 方面发展的综合 体
未来城市:智能 化、绿色化、可 持续发展的方向
03
中国地理特征概览
章节副标题
气候条件:中国城市的气候条件也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农业、 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 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其经 济发展主要依靠金融、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
自然资源
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稀土等 中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适合发展农业和水利 中国拥有多样的气候和地形,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渔业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
04
中国主要城市地理特征
章节副标题
北京
地理位置:位于中国北部,东经 115° 20′至117° 30′,北纬 39° 28′至41° 05′之间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
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分析(湘教版)章节分析本文主要针对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共包含六个章节。
第一章地球与地图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等基础知识。
其中着重讲述了地图的制作原理和用途,为后续内容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表层的自然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其中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内容。
通过阐述这些基本概念,使学生们能够了解地球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
第三章人口与聚居该章节重点介绍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等内容。
通过了解人口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们正确理解人口问题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第四章农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农业基本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演变。
同时,深入探讨了种植、畜牧、渔业等不同类型的农业,以及农业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第五章工业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工业的基本概念及其演变历史。
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工业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章还讲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如能源、环保、工业污染等相关内容。
第六章交通运输该章节主要介绍了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航空运输等。
其次,介绍了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重点介绍了中国高铁建设相关情况。
综上所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内容涵盖了地球基本知识、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农业、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各方面内容,深入浅出,对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帮助。
高二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各章节知识点
高二区域地理之中国地理各章节知识点一、自然区划1. 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处北半球,介于东经73°25′04″-135°05′11″、北纬18°03′31″-53°33′08″之间,东西横跨110度之多,南北跨度达5500多千米。
由于国家幅员辽阔、地形特点各异,自然环境差异较大。
中国大陆地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其中65%以上为山地和丘陵,平原地形不到1/4。
境内河流密布、湖泊众多,而且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由此可见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多样的国家。
2. 中国自然区划的依据与分区中国的自然区划主要是根据自然条件,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动物等,以及文化和历史因素所综合而成。
中国自然环境较为复杂,一般根据气候和地形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五个自然区,分别是东北平原区、华北平原及山地区、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青藏高原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区。
3. 各自然区划的特点•东北平原区–主要位于长江、黄河和淮河三大平原以北,以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主体–地势东低西高–气温,冬季非常寒冷,夏季炎热–以农业为主,豆类、玉米、大豆和蔬菜是主要品种–经济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华北平原及山地区–包括京津塘及周边地区–以平原和山地为主–气候典型,春季特旱,夏季特热闷,秋季多风吹的沙尘暴天气–拥有丰富的资源,主要为煤炭和铁矿石•黄河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位于黄河和长江流域–气候温和–以农业为主,水稻、小麦和玉米是主要品种–经济以农业和交通业为主•青藏高原区–青藏高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气候典型,冬夏季节差别极大–以畜牧业和矿产资源为主•南方丘陵山地区–主要以广西、广东、福建、湖南、江西、贵州、云南、西藏为主–山地和丘陵为主–气温温和–包括茶叶、柑橘、水稻和糖业产区二、人口与城市1. 中国的人口概况中国人口众多,世界上人口仅次于印度。
当前,中国的人口数量是13.96亿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8.4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5.观看一部关于乡村和城镇发展的纪录片,如《乡村中国》等,并结合本章节所学内容,撰写一篇观后感。要求体现纪录片中的乡村和城镇发展现象,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地图阅读与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工具研究乡村和城镇问题。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乡村或城镇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其发展特点及原因。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每位学生绘制一幅乡村或城镇发展规划图,包括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要求运用地图符号和地理信息技术,展示规划思路。
-通过地图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思维能力。
3.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
-对于乡村和城镇的空间组织、功能差异等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提出与乡村和城镇发展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展示不同类型的乡村和城镇图片、案例,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其特征。
-结合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和城镇的发展现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强化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结合GIS等软件,指导学生进行乡村和城镇空间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章节内容比较探析——以“城市和城市化”为例
( 在 伟 大的地 理 学 家与探 险 家一 节 就是按 照地 理 学 家 出 如
第 五 节 “ 的城镇 ”介 绍 英 国新 城镇 出 现 的原 因 以及 新 , 新城 镇 的历 史发 展 过程 , 并通 过 表示 英 国新 城镇 布 局 的 图
范 围 和极 限 。
章 , 为“ 标题 城市 与城 市化 ”
一
、
英国高 中地理 教材 中的“ 市和城 市 化” 城
英 国高 中地理 教材 第八 章 “ 市环 境 ”全 章 共分 为 1 城 , 6
节 , 目录 如下面 框 图 。 其
I 第八章 城市环境 l l. 城市区域和城市化 2聚落等级 3 1 . . 城市化的循环 4 . l 历史 l中的英国城市 5 . 新的城镇 6建筑材料和技术 7 . . 城市土地 I l的利用 8 . 不断变化的城市结构 9 农村和城市边缘地带的 l I冲突 1. 0 城市生活质量 1. 1 城市生态系统 1. 2 城市住宅条 l
现 的 历 史 时间 顺序 介 绍 的 )空 间 顺序 、 易 到 难 、 简 到 、 从 从
繁等各种顺序排列 P , 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 , 也利于学生
构建 知识框 架 。
较 好 ,这 可 以 帮助 学 生 更好 地 理 解 教 材 中 的 内容 。而 且 很 多 图片 将 知 识 教育 价 值 、审美 价 值 及 智 能培 养 有 机 地 结 合 起 来 ,发 挥 图像 的综 合 教 育功 能 ,以使 学 生 从 中获
他 山 之 石
中 中 羹: 地理 章节内容比较 韶 探析
以 “城 市 和 城 市 T 匕”为 例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精编部编版)
【2019统编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2.1《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城镇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镇土地利用类型与城镇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镇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镇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镇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2.城镇主要的功能分区及其分布特点。
3.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教学难点:城镇主要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及成因分析。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小麦进城》主题曲。
新课导入:城镇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更是人们生活向往的地方,《小麦进城》讲述了农村女人小麦在北京近三十年的奋斗史,最终通过诚实劳动过上了幸福生活。
我们大家生活在现代化的城镇之中,请大家先谈谈自己对城镇的了解和认识。
承转: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镇里。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人口的集聚,人地关系和用地也趋于紧张,在乡村和城镇内部的土地都是如何利用的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看个究竟吧。
(板书)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一、乡村的土地利用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投影的图片(图2.3浙江兰溪诸葛村的村落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分析相关问题。
问题设置:乡村的土地利用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形成与变化的?总结归纳: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依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用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最新-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各章节知
识点总结
本文档旨在总结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各章节的知识点,以便学生们复和巩固研究成果。
第一章:地理学与地球
- 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 地球的形状、构造和运动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经纬网和经纬线
第二章:地图与地图阅读
- 地图的分类和制图要素
- 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 常用地图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
- 地球的大气环境
- 地球的水文环境
- 地球的地理环境
- 地球的生物环境
第四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 中国的地形地貌
- 中国的气候和水文条件
- 中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
第五章:人及其活动的地理环境
- 人口与人类活动
-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适应和影响第六章:中国的区划
- 中国的行政区划
- 中国的自然区划
- 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
第七章:城市与乡村
- 城市的特点和发展
- 乡村的特点和发展
- 城乡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
第八章:人口与人口问题
- 人口的数量和分布
- 人口变动与人口问题
- 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九章:交通与通信
- 交通与运输
- 通信与信息传输
- 交通与通信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重点内容,通过复和理解这些知识点,学生们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有关地理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
以上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各章节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同学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
⼈教版⾼中地理必修⼆第⼆章“乡村和城镇”教学设计让学⽣成为课堂的主⼈——“乡村和城镇”的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章节:第⼀章⼀、教学⽬标1. 结合实例,解释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城乡空间的意义。
2.了解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意义。
3.运⽤有关资料概括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4.通过探究有关⼈⽂地理问题,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
5.结合实例,说明地域⽂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重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三、教学难点:不同地区城镇化进程、特点及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差异及特点。
四、教学⽅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新课教学]:知识点⼀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乡村的⼟地利⽤1.经济活动乡村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地类型依据农业⽣产的特点,农业⽤地可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域等不同类型。
3.乡村内部空间结构(1)农业⽤地⼀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乡村以农业⽤地和居住为主。
当乡村发展到⼀定规模时,村落出现了⼀些满⾜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以提供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
这样,村落内部⼟地利⽤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学⽣记笔记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特点:1.农业⽤地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2.村落内部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住宅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城镇内部空间结构1.经济活动城镇包括城市和镇,是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地类型城镇⾥⼈⼝相对较多,经济活动多样,出现了⼟地利⽤的专业化,往往会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业区等。
(1)居住区是城镇中⼴泛分布的⼀种功能区。
(2)商业区多位于城镇中⼼、交通⼲线的两侧或街⾓路⼝,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
城市地理学重点
(章节分的不是很清楚,按PPT截图顺序呈现,如有需要自己整理标注一下)1—7章1.城市地理学: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2.城市地理学的任务:最总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域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其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研究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和城市生长2)研究城市内容的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人的行为等3)城市可持续发展即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4)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5)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数量方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联系两者皆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学科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则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应用到规划实践中去区别:城市规划学:从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理论性强城市规划:探讨合理的空间组织形式,存在价值判断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组织演化的客观规律,不存在价值判断城市的定义:应作城市的广义理解《城市规划法》:“本法所指的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把建制镇纳入城市范畴一般作狭义理解与对城市的广义理解完全相同,若在研究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向基层深化,会涉及到一般集镇,这时可对城镇作广义理解城市定义的标准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农业活动非农活动↓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念城镇与乡村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城镇是以从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更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城市的功能地域1.都市区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市)作为基本单元。
2024广东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含答案)
2024广东高考地理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含答案)专题八城镇与乡村基础集训知识点一乡村、城镇的空间结构(2023届广东部分学校开学,1—2)我国特大城市常见的空间结构分别有单中心结构模式、带状结构模式、放射结构模式、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
读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基本模式图。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说法正确的是()A.单中心结构模式可通过三种增长模式分化发展B.带状结构模式通过轴向增长演化为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C.多中心组团结构模式只能直接演化成单中心结构模式D.放射结构模式可通过填充增长演化成单中心结构模式答案D2.近年来,全国多数沿江、河、湖、海的特大城市提出并实施了跨江、跨河、跨湖、跨海发展战术,城市空间结构增长模式扩张最可能出现()A.跳跃增长B.填充增长C.轴向增长D.差别不大答案A(2022辽宁二模,1—3)上庄村,位于安徽省绩溪县城西41余里处,黄山东麓,已有1 000余年历史。
上庄村居民历来聚族而居,世代繁衍相传。
村内巷深曲折,石板道蜿蜒,古民居错落有致。
村内各功能分区明显,建筑集中分布在各功能分区中间。
近年来,村民往村外迁,保留村内古民居。
下图为上庄村平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三题。
3.推测影响上庄村功能区和建筑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②光照③交通④文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4.上庄村古民居的建筑特点是()A.白墙黑瓦B.厚墙高院C.单坡屋顶D.干栏巢居答案A5.近年来,村民往村外迁,保留村内古民居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历史底蕴B.增加公共设施C.开发房地产D.促进旅游发展答案D(2022广东,13—14,6分)我国某特大城市一老旧厂区经过近十年的改造,于2023年被评为国家最佳文化创意产业园。
2023年以来,该产业园又持续转型为文创旅游空间,大众游客替代文创从业者和爱好者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
下图示意2023—2023年该产业园功能分区演化。
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位于必修2第二章的第一节,承 接着第一章人口的学习,转而对人类活动空 间的学习。对整章内容来说,本节又起着开 篇引导的作用,同时又为之后工业区位的选 择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承上启 下,地位重要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0级罗超帅
一、课程标准 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六、课时安排 七、教学过程
一、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 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 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以及 它的形成原因。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 用了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力求体现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 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评价在后”的原则,让学生学习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对本节的学习,同学们切不可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死记硬背。一 方面可以结合自己所在的城市的实际,通过访谈、实地调查等 方式,使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以印证相关的原理, 使自己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地 图进行学习,即收集不同规模城市较详细的地图,在分析地图 资料的基础上,勾画出该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然后进行小组讨 论和对比分析,理解这些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1)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城市地域结构的一般规律。 (2)能说出图中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并解释其形成 原因。
高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每章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是学生们接触到的一门新课程,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章节和知识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一地理每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第一章:地理学科导论地理学科导论主要介绍了地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包括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学科交叉等内容。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地球与地图地球与地图章节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规律,以及地图的基本概念和制图方法。
地球是一个略呈椭球形的天体,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通过投影方法将地球表面上的点、线、面等物体的地理位置表达出来。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具有搜集、存储、处理和传输地理数据的功能。
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地理数据的空间分析和模拟。
遥感技术则是通过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与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
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湖泊等。
气候与水文研究大气现象和水文循环,植被和土壤则与生态系统和农业密切相关。
第五章: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地球上的经济活动和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产业地理研究工商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集聚的原因。
交通运输是经济地理的重要内容,研究运输方式、交通网络和资源的流动。
城市地理则关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模、结构等问题。
第六章: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章节主要关注人口的数量、质量与分布以及城市化进程。
人口数量涉及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指标。
人口质量涉及教育水平、人口结构等。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涉及城市规模、城市化率和城市功能等问题。
第七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研究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和经济合作。
社会发展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福利。
第二章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提交方式:以观察报告的形式提交,字数不少于500字。
2.案例研究:请学生选取一个城市居住环境改善的案例,了解其改善措施、实施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等方面的情况。
4.学生在合作学习方面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可能过于依赖他人意见,需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保持独立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城市居住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
a.影响城市居住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b.你认为城市居住环境对生活质量有哪些影响?
提交方式: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提交,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
5.地理手抄报:请学生以“城市居住环境”为主题,制作一份地理手抄报,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分类、优劣势分析、改善措施等。
提交方式:纸质版手抄报。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注重作业质量,做到书写工整、条理清晰。
2.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剖析:结合教材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居住区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多元化教学手段,提高效果:
a.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提高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b.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城市居住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悟,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正确的城市居住观念,提倡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第五章问题研究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案例分析:请学生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城市内涝案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采取的解决措施。要求不少于800字,并附相关图片或数据资料。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城市排水问题及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践操作:设计简单的城市排水系统模型,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排水系统原理的理解。
4.对比分析法:比较不同城市排水系统的优缺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环保意识:通过学习城市内涝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2.培养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城市建设中的责任,激发学生为解决城市排水问题贡献力量的决心。
3.倡导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发展观念。
4.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城市排水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城市内涝问题,掌握城市排水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创新精神,为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强化知识点的讲解与示范:针对重难点内容,教师应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4.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促进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5.注重课堂总结与反馈:在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课堂总结,强调重点内容,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
七年级地理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地理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认识大洲1.1亚洲及欧洲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为一体,合成亚欧大陆。
亚洲东、南、北三面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
欧洲北、西、南三面濒临北冰洋、大西洋、地中海,东与亚洲相连,南与非洲相望。
高原山地为主的亚洲地形:三大特征: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复杂多样的亚洲气候:1.气候复杂多样(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世界上的各种气候在亚洲都有分布);2.大陆性特征显著;3.季风气候显著。
冬季风(偏北方)寒冷干燥;夏季风(偏南风)温暖湿润长江的长度和流量都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
湄公河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
大河众多的亚洲:1.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2.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世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在亚洲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说明。
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例如:当中国上午8时,日本则为上午9时。
日本处于中国东部)1.2非洲国家最多的大洲:非洲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长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为陆上分界。
非洲是世界上国家最多的国家。
非洲大陆高原面积广大,被称为“高原大陆”。
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
埃塞俄比亚高原号称“非洲屋脊”。
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大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
非洲有一条陆地上最长的裂谷带——东非裂谷带。
酷热的气候:非洲是世界上干旱区面积最大的一个洲。
非洲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气候特点:1.气温高;2.干旱地区广;3.气候类型呈南北对称分布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
【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每章节内容概括人教版50字
【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每章节内容概括人教版50字地理知识点 - 自然地理环境每章节内容概述(人教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本章主要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形状,以及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地图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基本的地图阅读能力。
第二章:地理信息技术本章讲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技术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概述本章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地理要素和地理区划,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系统。
第四章:地球的水资源本章讨论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水的分布、水资源的类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的意识。
第五章:地球的气候本章介绍地球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包括气候要素和气候类型,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地球的生物资源本章讲述地球的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包括植被、动物和微生物资源,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第七章:地球的自然灾害本章介绍地球的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成因,包括地震、火山、洪涝等,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和防灾减灾的措施。
第八章:地球与环境保护本章讲述地球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包括空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等,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九章:全球环境问题本章介绍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应对策略,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能源紧缺等,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十章:中国自然环境本章重点讲述中国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问题,包括地貌、气候、河流、湖泊等,培养学生对中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第十一章:区域可持续发展本章介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实践案例,包括生态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培养学生对区域发展的观念和能力。
以上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环境章节的内容概述,希望能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人教版九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学科概述
- 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特点
- 地理学科的分类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系统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地球的四季变化
- 地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
第三章:宇宙中的地球
- 银河系和太阳系
- 地月系统
- 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第四章:地理坐标与地图
- 地理坐标系统
- 地球上的地理经、纬度
- 地图的制图方法和使用
第五章:水资源与利用
- 水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 水污染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第六章:生产活动与区位选择- 生产要素的分类和组合
- 产业布局的因素和类型
- 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
第七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 城市的特征和分类
- 城市化进程和城市规模
-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人口与城市
- 人口变动和人口分布
- 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
- 人口问题的影响和解决措施
第九章:农业与农村
- 农业类型和特点
- 农业的发展历程
- 农村生活条件和农业现代化
第十章:工业与工业区位- 工业类型和特点
- 工业的区分布与区位选择
- 工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第十一章:交通运输与通信- 交通运输方式和特点
- 交通运输的影响和发展
- 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第十二章:商业与服务业- 商业类型和特点
- 商业发展的条件和区位选择
- 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和趋势
以上是人教版九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四版本教材城市地理内容比较
课程标准对城市 内容作 出四点界定 : 运用实例 , 分析
城市 的空间结 构、 解释其形成原因;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 的
有关理论 , 说明不 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 运用有关
承载着本 区域内及部分 区域外人 的生活与生产行为 。根
据教材 内容学生通过对居住城市的地域结构 、工农业生
资料 , 概括城市化 的过程和特点 , 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
城市地理 内容进行对 比分析。
一
式, 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课外练习设置也注
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2 . 四版 本教 材 个性 分 析
、
课 程标 准对城市地 理 内容 要求
城市位于教材第 二章 , 与第一章人 口内容呼应 , 承接
下文的工业与交通布局 。城市是人类的聚落形式之一 , 它
境 的影响 ;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 的影响。城市是学生 了解人文环境及人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 ,课程标准 以 学 生对城市的感性认识为基础 ,要求通过高中地理教 学 使学生形成对城市的理性思考。学生要理解人文景观 与 自然环境 的关系 , 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 同时解释形
产布局 、 居住地 区交通运输线路 、 居住地区环境 问题等方 面调查 , 有助于对教材后几章内容的掌握。 ( 1 ) 教材章节 内容设置顺序分析。教材中设置的内容
教 材 新 析
四 本教材城 市地理 内容 比较
●张思宇 / 东北 师范大学地理科 学学院( 1 3 0 0 2 4)
●史卫东 / 山东省泰 安市泰 山学院( 2 7 1 0 2 1 )
2 0 世纪 8 0 年代以来 ,城市地理 内容成为高中地理 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人文地 理环境 的形成和特点 ; 认 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教材编写过程从 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1.城市具体到空间上有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地域概念、实体地域概念、功能地域概念。
2.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临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3、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4、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2)有对外口岸;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5、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第三章1、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极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
(P42)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2、大中小位置:从不同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大位置是对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相反。
3、当一个城市能同时体现中心位置和门户位置的作用时,它会成为区域的首位城市。
4、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沿江湖河海交通要道发育壮大起来的。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
5、伯德的区位三角形:早期城市的起因,往往不是经济因素而是与当时的政治和军事有关,时至今日,虽仍有少数军政功能的城市,但多数城市的形成发展与经济或文化因素有关,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为满足广大农村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而形成中心地城市。
2)为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而形成的、以交通运输为主要职能的城市。
3)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6、转运职能为主的城市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经济腹地、后方输运系统以及城市本身的建设。
7、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其产生和发展强烈地依赖于某种天赋的资源和人类某种特殊需要8、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不仅限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而且也适用于所有城市,只是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最为典型。
9、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强大的交通通信网络的支撑下,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产业相对集中分布,装配工序相对分散;高层次的信息服务业高度集中,低层次服务业广泛分散。
10、跨国网络化城市体系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跨国高速道路网络和发达的电子通信设施。
第四章1、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1)人口结构的转型 2)经济结构的转型 3)地域空间的转型 4)生活方式的转型2、城市是人类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即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后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1第一前提——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2第二前提——剩余的农业劳动力3.、哈维进一步提出资本“三次循环”的概念。
资本的第一次循环包括在生产之中,在不变的劳动生产率条件之下,经过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一部分以奢侈品方式满足资产阶级的奢侈消费需要,另一部分以工资货物的形式保证劳动者的再生产条件,使他们的劳动力继续投入价值与剩余价值的生产。
然而,由于资产阶级追求超额利润的动机导致资本的过度积累,表现在商品的过度生产、利润率下降和剩余资本等方面。
这些问题刺激了资本转向第二次循环和第三次循环。
第二次循环包括固定资本投资和消费资金两方面,前者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另一部分起着为生产服务的功能,哈维称之为生产性建成环境。
同样,消费资金也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接包含在消费过程中(如各种耐用消费品),另一部分起着为消费服务的作用,称之为消费性建成环境。
资本的第三次循环指在科研和技术以及各种社会消费,如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投资。
4.、主要指标法,是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的、又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
这种指标主要有两个: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
因为人口比例指标比土地利用指标在表达城市成长状态方面更典型深刻,更便于统计。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这种量度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城镇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和比较第二,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第三,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数量过程,它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其他性质。
第四,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比重表示,反映了城市化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总体规模5、土地利用指标,是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上来说明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指标。
这个指标因为统计困难,使用不广泛。
随着今后航空遥感技术的提高和普及,这个测度指标将会显示出一些新的前景6.、复合指标法,是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予以综合分析,以考察城市发展的不同侧面。
随着城市各项统计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复合指标法的运用在我国比较流行。
7.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
8、若在城市化的近域推进过程中伴随中心城区人口的绝对下降和郊区人口的增长,则称为郊区化。
9、城市化的近域推进在空间序列上表现最激烈的就是紧邻市区外围的郊区。
这里的城市化是市区内部一些城市设施和职能部门的空间移位来完成的。
10、现代交通工具的产生与变革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11、住宅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也最大12、在我国,城市用地比较紧张,新建住宅一般采用居住区集中布局的方式,使住宅向外扩散的距离比较有限。
第五章1、公元前3500到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早一批城市2、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3、世界城市化发展的新趋势,即城市化在空间上呈不均衡发展,其结果是形式两种不同的区域,一种是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另一种是外围区域第六章1、现在换一种角度,即按照城市全部经济活动的服务对象来分,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另一部分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2、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它被称为非基本活动部分。
3、虽然基本部分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但不言而喻,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是相互依存的。
4、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与非基本部分的比例关系叫做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5、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同时却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无可挽回地要去想衰落。
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芽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
一个城市的经济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就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活动部分。
6、城市职能是城市科学里的专门术语,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7、城市性质和城市职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联系在于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确定城市性质一定要进行城市职能分析。
2)城市性质并不等同于城市职能。
①城市职能分析一般利用城市的现状资料得到的是现状职能,城市性质一般是表示城市规划区内希望达到的目标和方向;②城市职能可能有好几个,职能强度和影响范围各不相同,而城市性质关注的是最主要、最本质的职能;③城市职能是客观存在的,可能合理,也有可能不合理,而城市性质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前提下,揉进了人的主观意念,可能正确,也有可能不正确。
8、在实践中要避免如下一些倾向:⑴既要避免把现状城市职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规划的城市性质上,又要避免脱离现状城市职能的完全理想化确定城市性质。
⑵城市性质的确定一定要跳出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在方法论上一定要眼睛向外,运用区域分析方法、城市间对比的方法、城市经济结构分析的方法。
⑶城市性质对主要职能的概括深度要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区别对待,用于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时,表达不易过范,以便于指导实践,城市性质所代表的城市地域要明确。
9、以纳尔逊为代表的统计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①它实际上没有根据城市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把城市分成类,只是表达了每个城市的职能特点;②城市有几个主导职能被筛选出来,与确定职能主导性的标准有很大关系。
用平均值加一个标准差的标准是相当高的。
这是导致有27.4%的城市被归入多样化城市的原因;③所有城市,全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它们为外地服务的作用于城市非基本部分的比重随城市规模的增大而提高的原理相违背。
第七章1、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2、罗特卡模式一般化:Pi=P1*Ri^(-q) lgPi=lgP1-q*lgRi把一个城市体系中的每个城市按位序和规模落到双对数坐标图上时,通过散点图可以对城市的规模等级做客观的划分。
然后进行y=a+b*x形式的回归分析。
回归所得的各项结果都很有用。
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反映了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即b的绝对值值接近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捷夫的理想状态;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
当进行多年对比时,b绝对值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趋于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b绝对值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
3位序-规模分析所不同的是横坐标为对数尺度的城市规模等级,纵坐标是正态概率尺度。
接近于直线的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已有人证明,对数正态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实质上是同一类型的规模分布;成明显折线的,说明有规模等级的缺失,为首位分布。
4、城市规模常产生首位分布的国家一般是人口少,面积小的小国,或城镇化历史比较短的国家,或有单一出口的殖民地历史的国家;位序-规模分布通常是工业经济发达的国家或那些面积大,历史久,人口多,条件复杂的大国出现。
5 、首位分布利弊弊1)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2)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3)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4)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