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2. 掌握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身体重量的测量。
4.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
2. 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身体重量的测量方法。
4. 观察和实验活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入超重与失重的概念,让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知识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和概念,讲解超重与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可以借助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
3. 实例分析(15分钟)教师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判断是超重还是失重,并解释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超重和失重,以及如何改善。
4. 身体重量测量方法(15分钟)教师介绍常用的身体重量测量方法,如体重秤、体脂仪等,让学生了解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身体重量。
5. 观察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比较不同身体质量指数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分组观察不同身体质量指数的人的生活习惯、运动情况等,并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分析。
6. 实验活动(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通过改变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观察不同饮食对身体重量以及身体健康的影响。
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出科学的饮食习惯。
7. 归纳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超重与失重的概念、影响以及预防方法,并强调科学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如整理观察和实验结果、撰写小结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和实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 学生撰写的小结、整理的观察和实验结果等,作为综合评价的依据。
五、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超重与失重的知识,并与同学进行分享交流。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一)学习任务分析1、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学习的,是牛顿第二定律知识的迁移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应用型知识点。
2、超重主要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知道这就是超重、失重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超重、失重的运动形式,而是真正理解超重、失重的本质所在,这是本堂课所要突破的难点。
3、本节课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即先让学生通过录像、自己动手实验分析归纳出哪些情况会产生超重和失重,并进一步分析超重、失重的本质,在竖直方向是有加速度的,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各项综合本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分析超重、失重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能感受到,但超、失重概念理解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超重(或失重)就是物体重量的增加(或减少);其次学生往往认为向上运动时就超重,向下运动时就失重,没有真正理解超重与失重的本质。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利用了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游戏导入、观看视频、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经历活动的开展,学会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热情,在自主实验和逐步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分析。
超重和失重教案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改变,探讨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相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改变而改变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试验和课件建立感性相识,协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分。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改变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2022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运用牛顿其次定律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缘由。
二、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4.7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研究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和下楼进程和状况,再联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问题: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分析: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
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
4.6超重和失重 教案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4.6 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概括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培养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对超重、失重问题的研究,领略提问、猜想、计划、验证、论证等物理研究方法。
3、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领悟“学以致用”的思想,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实际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1、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本质。
2、判断超重和失重现像。
3、在超重和失重中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难点:1、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观看录像《神州7号》发射的情况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二、讲授新课:1、重力的测量【实验演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站在体重计上向下蹲,你会发现,在下蹲的过程中,体重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再变小。
当人静止后,保持某一数值不变。
这是为什么呢?【教师提问】什么是重力?重量与重力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重力(体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重量是重力的大小。
【教师提问】怎么测量重力的大小呢?【师生总结】有两种方法:方法一:先测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g,再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g。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3.7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 doc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实验展示:(1)称重实验:●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请其中一名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迅速下蹲、迅速站起。
●另一名同学观察体重秤示数变化。
(2)提纸带实验:纸带下挂一重物,迅速提起,纸带断裂。
提问: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掌握超重和失重时的身体变化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3.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超重和失重。
2.如何根据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的重量大于其所受到的支持力,失重是指物体所受支持力等于重量,即物体所处的力平衡状态。
2. 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的质量。
3.物体所处的环境(比如地球、太空等)。
3. 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在超重环境下,人体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重力加速度,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在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失去对重力的感知,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头晕、反应迟钝等。
4. 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1.对于超重环境,可采取增加肌肉力量、改变呼吸方法等防护措施。
2.对于失重环境,可采取加强锻炼、改变饮食等防护措施。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观察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最后通过观察模拟和实际操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理解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教师可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
【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讲述超重和失重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并且将其应用在具体问题中:如电梯中的超失重和体重秤上的超失重等,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的基本定义为:视重大于重力时为超重;视重小于重力时为失重;超失重时物体重力并不改变。
超重和失重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因此讲解本部分内容时应尽量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应多安排些学生的动手实验机会,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同时也应安排些思考和探讨的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超失重的理解。
【学生情况分析】
1.自然状况:学生为高一年级一个普通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处于年级中等水平,但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思维较活跃;
2.知识基础:前面学生已经学习并较好掌握了运动学和牛顿运动定律知识,这为超重和失重学习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与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应用实验研究物理问题的过程;
2.体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我们身边实验的教学,激发学习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超重与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
2.了解完全失重现象;
3.运用超重与失重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思想】
1.以随堂演示小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为核心
(1)感受超失重;
(2)实验研究超失重
(3)实验探究完全失重;
(4)观察水瓶的完全失重现象。
2.以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分散难点
(1)什么是超失重现象?
(2)什么情况下会发生超失重现象?
(3)超失重现象的力学本质是什么?
(4)什么是完全失重?其力学本质是什么?
【教学器材】
天平,沙漏,纸带,摄像头,钩码,体重秤,水瓶,两本书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问题.我们一般可以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重量
一、超重和失重现象
课堂实践:
(1)用手托住钩码,并保持静止,感受钩码的重力大小,
(2)手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上运动,再从静止开始突然向下运动,过程中有何感受?
(3)用纸带将钩码系住,手提另一端,加速上提
现象断裂
课堂思考:真的是钩码的重力变化了吗?没有,根据G=mg可知重力不变。
那么,过程中什么量发生了变化?钩码对手的压力和钩码对纸带的拉力发生了变化。
定义:什么是视重,什么是实重
例1.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拓展:
若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减速下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又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超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测体重人迅速站起
例2.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加速下升时,弹簧秤的示数为多少?
拓展:
若升降机以a=5m/s2加速度匀减速上降时,弹簧秤的示数又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失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测体重人迅速蹲下
例3.如图所示,升降机内质量为1kg的小球用轻弹簧秤系住,悬在升降机内,当以a=g匀加速下降时,则弹簧秤示数为多少?
教师学生总结:
完全失重现象的定义、条件、本质
生活中的应用一:漏水的瓶子的自由落体,上抛运动,平抛运动
生活中的应用二:相互插在一起的书本在桌面上双手拉和自由落体时拉的区别四、运用超重和失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请为我国的航天员设计超重和完全失重环境,让他们进行超重和失重的训练。
2.在娱乐场所中很多的超重和失重有关的项目
【教学反思】
1.设计好实验是前提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都需要有一个实验操作的过程,所以做好实验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前提。
本节课中设计有随堂小实验,学生实验,课中教师演示实验,从各个层面帮助学生理解超失重知识。
2.关注实验的操作和分析是重点
物理实验过程不能是简单放任过程,而应该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各项细节,以及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都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关注:学生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采取的实验策略;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而进行的实验调整,实验操作完成后的数据分析与处理等等。
3.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灵活的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我们的物理课堂需要科学探究,但不是生搬硬套的科学探究完整流程,而是灵活的采用科学探究的某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如本节课中有的实验只需要简单体会一下即可,而有的实验需要精心设计和测量,并要有一定的猜想与假设。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