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概念
地质基础知识
![地质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0100a82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91.png)
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球结构的科学。
它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地球的起源、地球物质的组成、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地球表面的变化。
地质基础知识是理解地质学的基础,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地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1. 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位于地幔之上。
地壳分为大洲地壳和海洋地壳,它们的厚度和组成有所不同。
地幔是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固态岩石和半固态岩浆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熔融的金属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动力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以及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学科。
地球的动力学主要包括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部被分为数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可以以不同速度运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3. 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上各种地质结构的形成和演化。
这些地质结构包括山脉、断层、盆地和地层等。
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对地层的观察和剖析、地质构造的绘图以及地震的研究等。
4. 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以来的时间序列,地质历史是指地球上各种地质事件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地质时间可以通过岩石的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地层的堆积来确定。
地质历史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生物的进化历程。
5. 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地质资源是指地球中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如矿物、燃料和水资源等。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质现象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地球环境。
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地质基础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地球内部和外部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保护地球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的构造和层次、地球的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以及地质资源和环境地质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学习和理解地质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核心原理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核心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f11f6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c.png)
地质学基本概念与核心原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岩石和矿产形成及地球表面地貌和地景的学科。
它关注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变化过程。
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下面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核心原理。
地球的形成和内部结构是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根据地质记录和化石的研究,地球的形成约在45亿年前,它是太阳系行星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由核心、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核心分为内核和外核,地幔是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大部分地球物质,地壳则是地球的外围薄壳。
地质时间是地质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地质时间划分为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两个方面。
相对时间是根据岩层的叠置关系和化石的出现顺序来确定,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区的岩石和化石的年代顺序。
绝对时间是根据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年轮等自然现象来测定岩石和化石的实际年龄,通常使用年代学方法进行测定。
地球演化的核心原理是包括构造地质学、地层地质学、岩石学和古生物学。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规律,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地层地质学研究岩石的堆积和改造过程,通过研究岩层的叠置和化石的分布来确定地质时代。
岩石学研究不同类型岩石的成因、组成和变化特征,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演化过程。
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生物的化石,通过研究古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演化,可以了解地球生物演化的过程和变化。
地球表面地貌和地景是地质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河流、海岸、湖泊等地形。
地表地貌的形成是由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其中,内力是指地球内部的力量,如板块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外力是指气候、风化和侵蚀等外界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地景则是地表地貌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的结果,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总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变化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质时间、地球演化的核心原理以及地表地貌和地景等方面。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5dc026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d.png)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17、平行不整合: 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第 1 页/共 17 页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地质基本概念
![地质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239133567ec102de2bd8960.png)
一、基本概念1矿物:是在地壳中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通常是无机作用形成的均匀的固体。
42条痕:矿物在白色无的瓷板上划擦时留下的粉末痕迹色。
63解理: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结晶平面破裂的固有特性。
74斑状结构:岩石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135似斑状结构:岩石基质为显晶质。
136流纹状构造:岩浆在地表流动过程中,由于颜色不同的矿物、玻璃质和毛孔等被拉长,在熔岩流动方向上形成不同颜色条带相同排列的流纹状构造。
13气孔状构造:岩浆喷出后,岩浆中的气体及挥发性物质呈气泡逸出,在喷出岩中常有圆形合伙被拉长的空洞。
137杏仁状构造:具有气孔状构造的岩石,若气孔后期被方解石、石英等矿物填充,形如杏仁。
138层理:指岩层中物质的成分、颗粒大小、形状和颜色在垂直方向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纹理,每一个单元层理构造代表一个沉积动态的改变。
189泥裂:沉积物未固结时露出地表,由于气候干燥、日晒,沉积物表面干裂,形成张开的多边形网状裂缝,裂缝断面呈“V”字型,并为后期泥沙等物所充填,经后期成岩保存下来。
1910片理构造:在最大压力方向上,矿物被压熔,伴随静压力和温度的升高,在垂直最大压力方向上,有利于针状和片状无定向排列和定向生长,并形成变质岩有的构造。
2411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阳光、风、电、大气降水、气温变化等外营力作用下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会引起岩石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以及结构构造的变化,使岩石逐渐发生破坏的过程。
8712黄土湿陷性: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浸水后产生突然的下沉现象。
9713软土触变性:软土受到振动,颗粒连结破坏,土体强度降低。
呈流动状态。
10014背斜:岩层弯曲向上凸出,核部地层时代老,两翼地层时代新。
38(两翼地层常相背倾斜)15向斜:岩层弯曲向下凹陷,核部地层时代新,两翼地层时代老。
3916节理:指岩层受力断开后,裂面两侧岩层沿断裂面没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地质学基础第一讲.
![地质学基础第一讲.](https://img.taocdn.com/s3/m/f9774417c281e53a5802ff34.png)
理解性记忆与记忆性理解相结合
专业知识学习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 课程内容—五个部分: 地球概况与地质作用;矿物与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沉积相,地层,地质构造
学习的必要性
石油工程做什么?
室内观察和实验
超高倍真空隧道扫描显微镜照片 (方铅矿)
绪
论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的特点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 课程学习要求—一个要求: 课堂听课为主,课外巩固为辅
•
• •
课程组成—两个环节:
理论讲解、实践教学(室内和野外) 课程任务—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课程学习方法—四个结合: 理论讲解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历史的一门自 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研究重点固体地球(岩石圈)。 地质学研究的内容: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的历史。
绪
论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的特点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简介
地质学的特点
空间广泛 时间漫长(地球发展过程漫长) 区域差异性 地质过程的复杂性 地球是个复杂的物体。 地球的物质运动——有机界和无机界的物质运动。 运动方式——有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运动方式。地质学基础源自西南石油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绪
论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的特点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简介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历史的一门自 然科学。
地质学的概念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其形成和演变历史的一门自 然科学。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球,研究重点固体地球(岩石圈)。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3a17622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e.png)
地质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一门学科。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山地:海拔500 米以上,相对高差200 米以上的地区称为山地,进一步划分为:(1)低山,海拔500—1000 米。
2)中山,海拔1000—3500 米。
3)高山,海拔大于3500米。
呈线状延展山地,称其为山脉。
具有成因联系的若干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山脉,称其为山系,例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海拔500 米以下,相对高差200 米内的起伏不平的地区。
平原: 地势相对平坦、面积较大,相对高差仅几十米的地区。
高原: 海拔600 米以上,地势平坦广阔的地区。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的地区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通常可分为以下次一级单元:大陆坡:大陆架外侧坡度明显变陡的地带,水深范围约为130——2000 米,平均坡度约为4度17 分。
宽度各地不,其上常发育海底峡谷和陆坡阶地。
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之间的缓倾斜地带,坡度通常为5′—— 35 ′,多分布于水深2000-5000 米的海底。
大陆基主要由大陆坡上发育的浊流物质及滑塌物质堆积而成。
大陆架:指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谷地,地势平坦,平均坡度大于0.3 度(围绕大陆的浅水台地,平均坡度0 度7 分平均宽度约75 公里,深约60 米,下界深度约为130 米。
)。
岛弧:延伸远,呈带状分布的弧形列岛。
岛弧向洋凸出,内侧为大陆。
海沟:岛弧外侧常发育深度大于6000 米的狭长形凹地。
宽约几-几十公里。
岛弧与海沟组成了弧—海沟体系,常发育于陆、洋交界地带。
大洋盆地:海底的主体,它是介于大陆边缘与洋中脊之间的较平坦地带,一般水深4000—6000米。
深海平原:靠近大陆边缘一侧、平均深度约为4877米,坡度极小(<1/1000)的平缓地带。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1476a0d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a.png)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物质组成、变化和地球表面现象形成的科学。
它探索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地球层状结构,揭示地球演化的基本规律。
地质学中存在着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过程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1. 地壳地壳是地球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的岩石壳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层。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安山岩组成,而海洋地壳以玄武岩为主。
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岩石层,构成地球内部的大部分。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构成,上地幔主要由基性和超基性岩石组成,下地幔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
3. 地核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直接包围着地幔。
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主要由液态铁镍合金组成,内地核主要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4. 岩石岩石是地球表面和地壳中构成的固体物质。
地质学中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熔融物质冷却凝固形成的,沉积岩是由岩屑或溶解的矿物质堆积沉淀而形成的,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的。
二、基本原理1. 岩石圈与板块构造地球表面被称作岩石圈,由硬壳岩石和上部地幔组成。
岩石圈被划分为若干个地质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变换的方式相互运动。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了地球上地震、火山、地壳变形等现象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
2.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岩石的迁移和转换过程。
火成岩在地球内部形成,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到达地表,形成新的岩石。
沉积岩则是通过沉积过程形成,变质岩则是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形成。
3. 侵蚀和风化侵蚀和风化是地表岩石破碎和颗粒溶解的过程。
水、风、冰等因素可以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破坏岩石的结构,使其逐渐分解成颗粒物质。
4. 地层和地质年代地层是指地球地壳的分层结构,每一层代表着不同的地质时代。
地质年代是指地质学家根据岩石中的化石、地层位置和放射性元素等特征确定的地质时代。
5. 地震与地震学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造成地壳的震动和地面上的振动。
地质学科知识点
![地质学科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86d4ef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97.png)
地质学科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球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地球的岩石、矿物、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历史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球内部结构、地质时间尺度、地球表面形态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介绍地质学科的主要知识点。
一、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球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对地球内外部现象的观察和实验研究,揭示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变化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岩石、矿物、地质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历史等。
二、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球重力场等资料,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括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三、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事件发生时间的一种方法。
地质时间尺度可以分为相对时间尺度和绝对时间尺度两种。
相对时间尺度是根据岩层的叠置关系和化石的演化规律,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代、期和世。
绝对时间尺度是通过测定岩石和化石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四、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地球的陆地和海洋,以及它们之间的过渡带。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有山脉、高原、盆地、河流、湖泊和海洋等。
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长期以来地质作用的结果,也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五、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自然灾害,以及地下水超采、矿山塌陷等人为灾害。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影响,因此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治理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六、地质学的应用地质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基础地质知识点总结
![基础地质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d8610d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0.png)
基础地质知识点总结地质学基本概念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形态、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过程的科学。
地质学主要包括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表层地质学和古生物地质学等分支学科。
动力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球表面形成起源;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内部地质结构和构造变化;地球表层地质学主要研究地表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古生物地质学主要研究古代生物和地球沉积方面的关系。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质历史、地质时间、地质剧变、地质环境、地质资源、地质灾害、地质工程等方面。
地质历史是地球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研究地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过程。
地质时间是指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主要包括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两个方面。
地质剧变是指地质现象发生的快速而强烈的变化,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等。
地质环境是指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方面。
地质资源是指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
地质灾害是指地质现象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危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地质工程是指地质学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治理、地基勘查、岩土工程、矿山工程等。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由多层结构组成的行星,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地壳三个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包括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内核主要由铁组成。
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主要由硅、镁、铁等元素组成。
地壳是地球的表层部分,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地球内部结构主要通过地震波传播和地球物理探测等手段进行研究。
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弹性波,通过地球不同部分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可以了解到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地球物理探测是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如地震探测、重力探测、地磁探测等手段,来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性质。
岩石岩石是由一个或几个矿物组成的固体,是地壳构成的基本物质,是地球表面岩石圈的主要组成部分。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49942466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4c.png)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术语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变动以及地球历史的学科。
在地质学中,有很多基本概念与术语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与术语,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1. 地球构造与地层:地球由不同的岩石层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球外部由地壳构成,分为陆壳和洋壳。
地表下是地幔,由具有高温高压的岩石构成。
最内层是地核,由铁和镍组成。
2. 构造地质学:研究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的学科。
包括地质构造、地球表面和内部地壳的变形与运动。
研究内容包括地震、断层、山脉、火山和地壳板块运动等。
3.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起源、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地球上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岩石学家通过研究岩石的矿物组成和结构来了解地球历史和岩石的形成过程。
4.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的学科。
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具有特定的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
矿物学家通过研究矿物的性质可以推断出岩石的成因和变化过程。
5. 地球历史与地质时代:地球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地质时代,每个时代都具有特定的地质事件和生物演化。
地质时代的划分是基于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记录和岩石的形成。
通过研究地质时代,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
6. 地质调查与地质图:地质调查是指对地质现象和地壳构造进行系统观测、记录和分析的工作。
通过地质调查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历史。
地质图是地质调查结果的图形表现,用来描述地质构造、岩性分布和地层关系等。
7.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学科。
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震波、电磁波和重力的特性来探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成分。
地球物理学对于勘探矿产资源和解释地质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8. 水文地质学:研究地下水的形成、流动和贮存的学科。
水文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下水位、水文循环和地下水质量来评估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9. 地质灾害与防治: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和滑坡等)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措施的学科。
地质学基础讲义
![地质学基础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852647804d2b160b4ec0c3.png)
地质学基础讲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基本概念地质学的定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学科之一。
它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在现阶段,由于观察、研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也涉及水圈、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外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确切的说,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岩石圈的一门学科。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分科:1.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元素分布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运动及地表形态变化的学科:动力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等。
3.研究地壳演变历史的学科:古生物学、地层学、地史学等4.其它:煤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灾害地质学、宇宙地质学等。
第二节:地质学的特点与研究方法由于地质学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因而地质学具有以下特点:1.学科的实践性地质学科的大部分研究对象存在于野外,因此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深入到大自然中去,才能较好的理解和掌握地质学。
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质现象种类繁多,每一种现象都具有独特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因此在研究地质现象时应树立正确的时空观。
例如当我们研究晶体的结构时常用微米、纳米作为尺度单位,而一次造山作用则用百万年作用时间单位等。
3.认识的局限性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及地质现象的复杂性,造成人类对地质现象的认识十分有限。
例如,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大约为12公里,不到地球半径的2‰,因此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情况,另外,人类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00岁,而一次造山运动的形成过程则长达数百万年至上千万年,因此对单个人来说我们也无法观察到其形成的全过程。
大陆科学钻——江苏省东海市鉴于地质现象的特殊性有别于其它学科,其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类:1.野外观察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系统地观察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手段。
683地质学基础
![683地质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587824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55.png)
683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岩石组成、地壳运动等地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这门学科主要关注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事件。
地质学的核心是对地球内部的研究。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部分。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层,由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组成。
地幔位于地核之上,主要由熔融状态的岩石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岩石壳层,它包裹在地幔的上方,分为洋壳和陆壳。
地壳是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剖面、岩石组成和岩性等,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历史。
他们还通过研究地壳运动,如地震、火山爆发和地质构造的形成,来探索地球变动的原因和机制。
地质学家还研究岩石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岩石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熔岩或岩浆凝固而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
沉积岩是由沉积物经过压实和固结而形成的,如砂岩和页岩。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历了变质过程的岩石,如片麻岩和千枚岩。
地质学还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和地质现象。
地球表面由各种地貌构成,如山脉、河流、湖泊和海洋。
地质学家还研究地球表面的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质灾害等地质现象,以便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动和演化过程。
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相关。
它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以及环境保护和地质资源开发等实际应用。
通过地质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10c566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e.png)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演化和变化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了地球的各个层面,包括地球内部的岩石和矿物、地球表面的地貌和地理过程、地球的历史记录等。
地质学的基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岩石和矿物学: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矿物的分类和特征。
岩石和矿物是地质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2. 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地球的物理特性,如密度、地震波和地磁场等。
3.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和地貌形成过程,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
地貌学研究地球的外部作用力和地表流动的水体对地形的影响。
4. 地质力学:研究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等地球内部力学过程。
地质力学为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壳变动等现象提供了
物理解释。
5. 地层学:研究地质记录的时间序列。
通过研究地层的堆
积规律、古生物化石和地球化学特征等,可以了解到地球
历史上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6. 地球历史和古环境: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古环境变化。
通过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等,可以了解到地球过
去的环境条件和生物演化过程。
以上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地质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非常
广泛,涉及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地质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资源的利用具有
重要意义。
地质学基础知识概述
![地质学基础知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9999a3dd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62.png)
地质学基础知识概述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形成、演化以及地球上各种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与变化的科学。
本文将概述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1. 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部分,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一层岩石,占据了地球体积的大部分。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一层液态金属,内核是固态金属。
2. 地质时间地质时间划分为相对时间和绝对时间两种。
相对时间指示了地球历史上事件的顺序关系,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现生代等时代。
绝对时间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等方法测量地质事件的确切年代。
3. 地球的演化地球的演化包括地壳的构造变化、板块运动和地震、火山等地质现象。
地壳构造变化主要体现为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这些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板块运动也是地球上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
4. 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球上常见的固态物质,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
矿物是地球上自然形成的无机固体,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矿物的种类和组合会决定岩石的性质和特点。
5. 地质资源地质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
矿产资源是指从地下开采的矿物和矿石,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燃料矿等。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
6.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概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地球的各个方面。
深入了解地质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和利用地质资源,以及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的风险。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解析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f8feb31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95.png)
地质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解析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岩石、地壳演化以及地质过程的科学。
它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是理解地质学的基石。
在本文中,我将解析地质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术语,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核心概念。
1. 地质学的定义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演变过程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地球上固体物质的组成、构造和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地球的起源、发展以及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为资源勘探与利用、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岩石的分类和成因岩石是地球表层的基本构成单位,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可根据岩石的结晶程度和矿物组成进一步细分为:深成岩、火山岩和侵入岩。
沉积岩是由岩屑、生物遗体等沉积物在地表沉积和堆积形成的。
变质岩是在高温和高压下,原有岩石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发生变化,形成的新岩石。
3. 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地壳是地球表面最外层的固体壳层,由岩石和地质构造构成。
地壳的构造包括地壳的厚度和地壳的構造型態。
板块运动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板块在地幔上漂浮,由于地壳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移动和变形。
这种板块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4. 地质时间尺度和地层学地质时间尺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时间划分方式。
地质学家根据不同时期的岩石堆积和地质事件的变化来划分地质年代。
地层学是研究地层的科学,地层是地球的地质历史的记录,通过对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
5. 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地热活动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核、地幔和地壳三层。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由外核和内核组成,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在地核和地壳之间的较厚的岩石层,包含了大部分地球的体积。
地幔的上部被称为软流圈,是地球板块运动发生的地方。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薄板,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一般为30-50千米,而海洋地壳的厚度一般只有5-7千米。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6de51a50029bd64783e2c16.png)
地质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2.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元素单质或化合物。
3.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风化作用受气候、岩石成分、结构构造、植被、地形和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4.承压水——处于地下水面以下,储存于任意两个弱透水层之间的具有承压性质的饱和水。
5.间冰期——介于两次冰期之间的气候较为温暖的地质时期。
6.背斜——是一种褶皱构造,岩层向上突出的弯曲,核部地层较老,两翼地层较年轻的褶皱。
7.化石——是指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8.变质作用——当岩石形成以后由于环境温度和压力等条件的改变,在不发生整体熔融和溶解的固态前提下,矿物成分和岩石的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称为变质作用。
9.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严格沿着一定结晶方向破裂,并且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这些平面称为解理面。
10.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11.软流圈——指地壳岩石圈以下至上地幔上部的圈层(地表以下70—100公里至地下1000公里之间)。
地震波的波速在这里明显下降,又称低速带。
据推测,这里温度约1300℃左右,压力有3万个大气压,已接近岩石的熔点,因此形成了超铁镁物质的塑性体,在压力的长期作用下,以半粘性状态缓慢流动,故称软流圈。
12.冰碛物——由冰川直接沉积,是未经其他外力特别是未经冰融水明显改造的沉积物。
13.海进——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面积扩大,陆地面积缩小,海岸线向陆地内部推进的地质现象,也称海侵。
14.荒漠化——由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或两者共同作用所引起的荒漠环境向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延伸或侵入的过程。
地质学基础
![地质学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cee894ec551810a6f52486e8.png)
1、地质学(Geology):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2、地热增温级:是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单位m/℃。
地热增温级的倒数叫地热梯度3、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称克拉克值。
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
4、类质同像:是指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5、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6、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7、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8、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的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9、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10、相对密度:矿物质量与4℃时同体积水的质量比,称为矿物的相对密度。
11、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照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12、等粒结构:又称粒状结构。
是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的粒径大致相等的结构。
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一般是斑晶结晶较早,晶形较好,而基质部分结晶较晚,多是岩浆喷出地表或上升至浅处迅速冷凝而成。
斑状结构常为喷出岩或一些浅成岩所具有。
13、火成岩的构造:①块状构造②流纹构造③流动构造④气孔构造⑤杏仁构造岩14、层理构造:使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
层理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和斜层理。
15、变质作用的因素:㈠温度㈡压力㈢化学因素16、变余结构:指变质岩中残留的原来岩石的结构。
17、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变形、变位的作用。
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老构造运动: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18、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19、确定岩层状的3个数值,走向、倾向、倾角走向:岩层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的交线称走向线,也就是同一层面上等高两点的连线;走向线两端延伸的方向称岩石的走向倾向:侧面上与走向线垂直并沿斜面向坡下所引的直线倾角:层面上的倾斜线和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的夹角。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e7b38f7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3.png)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范畴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球表层变化和地球历史演化的一门科学。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地质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地球的构造、岩石和矿物、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地质学的研究范畴则是指地质学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和研究内容。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构造,即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和分布情况。
地壳是地球的外部薄壳,包括陆地壳和海洋壳,地壳由岩石组成。
地幔是地球的内部层,由高温、高压的岩石组成,地幔的物质在地球上起到支撑和传递应力的作用。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地核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还包括岩石和矿物。
岩石是地壳和地幔中的基本构造单位,是由矿物颗粒或质体组成的固体物质。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不同类型。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单位,是自然界中由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组成的固体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地质学的基本概念还涉及地质时间和地质历史。
地质时间是用来描述地质过程和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单位,主要包括年代、纪、期、世等。
地质历史研究地球上的地质过程和事件,在时间尺度上追溯地球的演化历程,包括地球的形成、演变和各个地质时期的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和领域。
其中包括矿床学,研究地球中各类矿产资源的形成条件和赋存规律,为矿产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和分类,揭示地球内部岩石圈的特征和演化;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的构造形态和构造变动,包括地震、地壳运动等;古生物学,研究古代生物的化石,揭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
此外,地质学还与环境科学、气象学、海洋学、地球物理学等交叉学科密切相关。
环境地质学研究地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地质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气象地质学研究地质与气象的关系,如气候变化对地质过程的影响;海洋地质学研究地球表层与海洋的相互作用,如海洋沉积物及其演化过程;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紧密联系,地球物理方法在地质学中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球表层的物质性质及地质过程的探测。
基础地质基本概念
![基础地质基本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b5457575168884868762d66c.png)
3、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整合接触。其特点是:岩层是互相平行的,时代是连续的,岩性和古生物是递变的。整合岩层说明在一定时间内沉积地区的地壳运动的方向没有显著的改变,古地理环境也没有突出的变化。
由于地壳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不整合接触。根据两套岩层中间的不整合面上下岩层的产状及其所反映的地壳运动过程,可分为平行不整合(又称假整合,岩层平行,而以岩层缺失区别于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斜交不整合)。
6、地层层序: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在上。
7、枢纽:褶皱在同一层面上各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8、轴面:是连接褶皱各层的枢纽构成的面。
9、平移断层和转换断层:平移断层是两盘沿断层面走向方向相对措动的断层。断层面常近于直立,断层线较平直,主要由水平剪切作用形成。转换断层横切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2、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关系分类和特征
岩浆上升侵入于围岩之中,经冷凝后形成的火成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其特征是围绕侵入体的周围岩石,有一热变质接触带;岩体边缘有冷凝带,结晶比较细,称为冷凝边;岩体中有围岩的捕虏体;岩体的原生流面构造及原生层面节理与围岩的接触面是一致的;同时还有小型岩枝穿插于围岩之中。这种接触反映岩体的侵入晚于围岩的形成。
无论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都常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地质学 基础知识点
![地质学 基础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96eccf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55.png)
地质学基础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地质学基础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地质学呢,就是研究地球的科学。
它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像石头啊土啊这些;地球的结构,就好比地球像个大鸡蛋有不同的层;还有地球的演化,也就是地球怎么从以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②重要程度:在地球科学里超级重要。
要是没有地质学,咱就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地方有山,有的地方是平原,也不知道地下有啥资源,像石油、煤炭这些。
③前置知识:最好有点物理和化学的知识,因为在研究地质学的时候,会涉及到岩石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这些。
④应用价值:说实话,实用得很。
在找矿方面,就靠地质学找石油、金属矿等。
工程建设时,通过地质学的知识,能知道哪里的地基牢不牢固,可别在软塌塌的地上盖高楼对吧。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地质学在地球科学里算是核心部分呢,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都有联系,就像一家人里面不同的兄弟姐妹,互相都有影响。
②关联知识:它和地理学关系密切,地理学研究地表形态,地质学帮助解释这些形态怎么来的。
还和生态学有关,地质环境影响生物生存环境。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起来难的地方在于地球内部结构这块,因为咱看不到摸不着。
关键在于要理解不同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地球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重要,可能会直接考岩石的类型,或者考一些地质构造的意义。
考查方式有填空、选择,还有可能让画图解释地质构造呢。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岩石这个概念是地质学里常见的。
简单说,岩石就是组成地球固体部分的东西。
不过有不同类型,比如火成岩,是岩浆冷却形成的,像花岗岩;沉积岩则是沉积物一层一层堆积起来变来的,像石灰岩;变质岩是岩石在高温高压等条件下变了性质的,像大理岩,原来是石灰岩。
②特征分析:火成岩一般比较坚硬,有块状构造。
沉积岩呢,有层理构造,一层一层很明显。
变质岩常常有矿物定向排列的纹理。
③分类说明:火成岩分深成岩、浅成岩,深成岩冷却慢晶体大,像花岗岩就是深成岩;浅成岩晶体小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文地质学基础概念1、水文地质学(Hydrogeology):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物理及化学性质、运动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2、地下水水文学(Groundwater hydrogeology):是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运动、地下水与河流、湖泊的相互补给、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的科学。
3、水文地质学原理(Principles of hydrogeology):又称为普通水文地质学,研究水文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学科。
4、地下水(Groundwater):广义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是指赋存于地下水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5、饱和水汽含量(符号为M或E):是指某一温度下空气容纳的最大水汽量。
M或E随温度T升高而增大。
6、水循环(Hydrologic cycle/Water cycle):是地球上或某一地区,内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水分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入渗、径流等过程不断变化、迁移的现象。
亦即地球上各个层圈系统内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7、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是指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大循环是指海洋和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小循环是指海洋内部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8、天气(Weather):是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各种气象因素综合影响所决定的大气物理状态。
9、气候(Climate):是某一区域天气的平均状态。
10、气象(Meteorology):是大气中的冷、热、干、湿、风、云、雪、霜、雾、雷、电、光等各种物理状态和现象的统称。
11、气温(Air temperature):即大气的温度。
通常指的是离地面1.5米左右、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温度表读取的温度。
12、气压(Air pressure):是与大气接触的表面上,由于空气分子的碰撞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亦即大气的质量施加在地表或地表物体上的压力。
其值等于单位横截面上所承受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气压的单位为毫米或毫米汞柱。
13、湿度(Humidity/moisture):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或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是大气中的水汽含量。
有绝对温度、相对湿度,饱和差和露点等多种表示方法。
14、绝对湿度(Absolute humidity):表示某一地区某一时刻中的水汽含量,即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水汽的质量。
用重量表示时,符号记为m,一般用一立方米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克数表示,单位为g/m3;用压力表示时,符号记为e,为空气中所含水汽分压,相当于水银柱高度的mm数或mba(1mba=102pa),表示空气中水分的不饱和程度。
15、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大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饱和时水汽含量的比值,亦即绝对湿度与饱和水汽含量之比,数值上也等于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之比值,即r(%)=e/E×100%=m/M×100%,式中r为相对湿度,以百分数表示,表示实际水汽压,单位为毫米汞柱;E为饱和水气压(同一温度下,水汽压的最大值)。
16、饱和水汽含量(符号为M或E)(Saturated vapor pessure):是指某一温度下空气容纳的最大水汽数量。
17、降水(Precipitation):是空气中水汽含量达到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凝结并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的现象。
主要指从云中下降的液态或固态水,如雨、雪、冰雹等。
以锋面雨最常见。
常用雨量计观测,单位mm。
18、降水量(Precipitation):是一定时段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渗漏、蒸发、流失等)的降水所积成的水层厚度(如为固态降水则需折合成液态水计算),以mm数表示。
19、蒸发(Evaporation):是指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亦即温度低于沸点时,水分子从液态或固态水的自由面逸出而变成气态的过程或现象。
通常用蒸发皿观测,单位mm。
20、水面蒸发:发生于河流、湖泊、水库等自由水面的蒸发。
21、陆地蒸发(Transpiration):发生于陆地表面的蒸发,包括土面蒸发和叶面蒸发。
22、蒸发量(Evaporation):一定时段内从一定的表面积的水面或冰雪面上可能逸出的水汽量。
通常所指的是蒸发量实际上是指水汽分子从蒸发而逸出的通量与水汽分子返回蒸发面的通量之差,即蒸发净逸出的水汽通量。
气象上通常用所蒸发的水层厚度(mm)来表示蒸发量的大小。
23、径流(Runoff):是指降落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为水流的重要环节和水均衡的基本因素。
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24、水系:是指汇流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所构成的地表径流系统。
25、分水岭(Divide):分水线,是指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26、流域(Watershed/basin):是一个水系的全部面积,亦即地表水、地下水的分水线所包围的集水区域。
27、流量(Q)(Discharge):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渠管)某一断面的水量(水体积)。
常用单位为m3/s。
计算公式Q=FV,F为过水断面面积,V为平均流速。
28、径流总量(W):是指某一时段T内通过河渠某一断面的总水量,常用单位为m3;计算公式W=QT,Q为通过过水断面的流量,T为时间段长度。
29、径流模数(M)(Runoff modulus):是单位流域面积F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常用单位为L/s·km2。
计算公式M=Q·103/F,F为流域面积,Q为平均流量。
30、径流深度(Y)(Runoff depth):是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常用单位为mm。
计算公式Y=W·10﹣3/F,F无过水断面面积,W为总径流量。
31、径流系数(a)(Runoff coefficient):是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计算公式a=Y/X,Y为径流深度(mm),X为降水量(mm)。
32、空隙(Void space):是指岩石中没有被固体颗粒占据的空间。
岩石中孔隙、溶隙(洞)和裂隙的总称。
33、孔隙(Pore/Pore space):是指组成松散岩石的物质颗粒或其集合体之间的空隙,其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
34、孔隙度(Porosity):是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可用百分数和小数表示。
n=Vn/V·100%,其中n为孔隙度,Vn为孔隙体积,V为岩石总体积。
35、裂隙(Fissure):是指固结的坚硬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在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而产生的空隙,以裂隙率表示。
36、裂隙率(Kr)(Fissure ratio):是指岩石中裂隙体积(Vr)与包含裂隙体积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即Kr=Vr/V或Kr=Vr/V×100%。
也可用面裂隙率、线裂隙率表示。
37、成岩裂隙(Diagenetic fissure):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收缩(岩浆岩)或固结干缩(沉积岩)而产生的裂隙,如玄武岩中的柱状节理。
38、构造裂隙(Structured fissure):指岩石在构造变动中受力而产生的裂隙。
其特点是具有方向性,大小悬殊,分布不均匀。
39、风化裂隙(Weathering fissure):是指岩石在风化营力作用下发生破坏而产生的裂隙,主要分布地表附近。
40、溶穴(溶隙)(Karst/solution cave):是指可溶的沉积岩(如盐岩、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作用下所产生的空隙(空洞)。
41、岩溶率(Kk)(Karst rate):是指溶穴的体积(Vk)与包含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即Kk=Vk/V 或Kk=Vk/V×100%。
42、结合水(Bound water):是指岩石空隙中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具有抗剪强度。
最接近固相表面的结合水为强结合水;其外层为弱结合水,又称薄膜水,可被植被吸收。
43、重力水(Gravity water):是指岩石空隙中距离固体表面更远、重力对其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其吸引力、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是水文地质研究的主要对象。
44、毛细水(Capillary water):由于毛管力作用而保存于包气带内岩层空隙中的地下水。
包括支持毛细水、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
45、结构水(化合水)(Constitutional water,Chemical water):称为化学结合水,以H+和OH-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晶格架某一位置上的水。
46、结晶水(Crystallization water):是矿物结晶构造中的水,以H2O分子形式存在于矿物结晶格架固定位置上的水。
47、容水性:是指岩石容纳水的能力,衡量指标为容水度。
48、容水度(Water capacity):是指岩石完全饱和时所能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用小数或%表示,一般小于或等于孔隙度。
49、含水量(Water content/moisture):是岩石空隙中所保留的水分的多少。
重量含水量(Wg)与体积含水量(Wv)的关系:Wv=d/Wg,其中d为岩石的干容量。
50、重量含水量(Wg):是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Gw)与干燥岩石重量(Gs)的比值,Wg=Gw/Gs 或Wg=Gw/Gs×100%。
51、体积含水量(Wv):是岩石中所含水的体积(Vw)与包含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s)的比值,Wv=Vw/Vs 或Wv=Vw/Vs×100%。
52、饱和含水量(Saturated water content):是岩石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53、饱和差(土壤饱和差)(saturation deficit,soil moisture deficiency):是土层或岩层的饱和含水量与实际含水量之差,亦即岩石的容水度与天然湿度之差。
54、饱和度(Saturation degree):是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亦即岩石孔隙中水的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以百分数表示。
反映岩石中孔隙的充水程度。
55、给水性:是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水的能力。
用给水度表示。
56、给水度(m)(Specific yield):(1)是指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所释放出来的水的体积。
常用小数表示,无量纲。
其大小与岩性、地层结构、空隙大小与性质、水位埋深(在毛细带内)及水位降速有关。
m+Sr=n。
(2)是饱和介质在重力排水作用下可以给出的水体积与多孔介质体积之比。
57、持水性:是饱和岩土在重力排水后,岩土依靠分子力和毛管力而在岩石空隙中能保持一定水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