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中数学知识网络(新课标版)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1381452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8.png)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与集合M的关系是a e M,或者a电M,两者必居其一.(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0).【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7)已知集合A有>个元素,则它有n个子集,它有n一个真子集,它有个非空子集,它有非空真子集.【1.1.3】集合的基本运算8)交集、并集、补集交集AQB{x I x e A,且x e B}(1)AA=A⑵An0=0⑶AnB匸AAQB u B并集AUB{x I x e A,或x e B}补集{x I x e U,且x电A}(1)AUA=A(2)AU0=A(3)AUB-AAUB-Bi An(C A)=02Au(c A)=UU U(AA B)=(C A)U(B)UUU【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解集I x I<a(a〉0){x I一a<x<a}I x I>a(a〉0)x I x<-a或x>a}I ax+b l<c,I ax+b I>c(c〉0)把ax+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丨x I<a,I x I>a(a〉0)型不等式来求解(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判别式A=b2一4acA>0A=0A<0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I\11V1111I tIV °卜\yO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2(其匸bx=x=—122a无实根1±Jb2一4ac2ahx<x)112ax2+bx+c〉0(a〉0)的解集{x I x<x或x〉x}「b、{x I x丰一——}2aRax2+bx+c<0(a〉0)的解集{x I x<x<x}1200〖1.2〗函数及其表示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A T B.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b];满足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b);满足a§x<b,或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b),(a,b];满足x>a,x>a,x§b,x<b的实数x的集合分别记做[a,),(a,),(—g,b],(—g,b).注意:对于集合{兀1a<x<b}与区间(a,b),前者a可以大于或等于b,而后者必须a<b.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x)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x)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x)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⑤y=tan x中,x丰k兀+—(k G Z).2⑥零(负)指数幕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x)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g(x)]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g(x)§b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二f(x)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的关于x的二次方程a(y)x2+b(y)x+c(y)二0,则在a(y)丰0时,由于x,y为实数,故必须有'二b2(y)-4a(y)-c(y)>°,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6)映射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叫做集合A到B的映射,记作f:A T B.②给定一个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且aG A,bG B•如果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叫做元素a的象,元素a叫做元素b的原象.〖1.3〗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x ,当x<x 时,都12•1••2有f(x)〉f(x),那么就说•••12•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yo(1)利用定义y=f(x)(2)利用已知函数的 f(x )N. 单调性1f (X )(3)利用函数图象(在f(x)某个区间图 xx x象下降为减)12(4)利用复合函数(2)打““”函数f (x )-x+x (a >0)的图象与性质(3) /(x )分别在(一a 厂、2]、W'a ,+8)上为增函数,分别在S ,°)、(0,2]上为减函数.q 石£最大(小)值定义V -24a\② 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③对于复合函数y 二f [g (x )],令u 二g (x ),若y 二f (u )为增,u 二g (x )为增,则y 二f [g (x )]为增;若y 二f (u )为减,u 二g (x )为减,则y 二f [g (x )]为增;若y 二f (u )为增,u 二g (x )为减,则y 二f [g (x )]为减;若y 二f (u )为减,u 二g (x )为增,则y 二f [g (x )]为减. ①一般地,设函数y 二f (x )的定义域为1,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1)对于任意的x e 1f (x )<M ;(2)存在x 0e1,使得f (x 0)-M•那么,我们称M是函数/(x )记作f (x )二M .max②一般地,设函数y 二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e 1,都有f (x )=m ;(2) 存在x 0e1,使得f (x 0)-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x )的最小值,记作f (x )-m .00max【1.3.2】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及判定方法函数的性质定义图象 判定方法 函数的奇偶性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a-(a,f (aj)KT .(1) 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 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jy(-a.0K/(j)-xi-—(d>0),都有如果对于函数f (x)定义域内(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轴对称)h、°左移h个单位>y=f(x+h)y=f(x)m>y=f(x)+k ②伸缩变换y=f(x)°<吧1申>y=f(①x)®>i,缩y=f(x)°申申申>y=Af(x)A>1,伸③对称变换y=f(x)原点>y=-f(-x)y=f(x)直线y=<>y=f-1(x)去掉申轴左边图象保留y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y轴对称图象>y=f(I x l)y=f(x)<保留x轴上方图象<将x 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②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在x=0处有定义,则f(°)-°.③奇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②化解函数解析式;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④画出函数的图象.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幕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①平移变换(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2.1〗指数函数【2.1.1】指数与指数幕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①如果x n=a,aGR,xGR,n>1,且nGN,那么x叫做a的n次方根.当n是奇数时,a的n次方根用+③根式的性质:(na)n=a;当n为奇数时,n an=a;当n为偶数时,(a>0)(a<0)符号n'a表示;当n是偶数时,正数a的正的n次方根用符号na表示,负的n次方根用符号一n a表示;0的n次方根是0;负数a 没有n次方根.②式子na叫做根式,这里n叫做根指数,a叫做被开方数.当n为奇数时,a为任意实数;当n为偶数时,a、0.2)分数指数幂的概念m①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幕的意义是:a n二nam(a>0,n e N,且n>1).0的正分数指数幕等于o.+m1m f1②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幕的意义是:a一n=(一)n=n:(—)m(a>0,n e N,且n>1).0的负分数指数幕没a¥a+有意义.注意口诀:底数取倒数,指数取相反数.3)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①a r-a s=a r+s(a>0,r,s e R)②(a r)s=a r(a>0,r,s e R)③(ab)r=a r b r(a>0,b>0,r e R)【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指数函数函数名称指数函数定义函数y-a x(a>0j i a丰1)叫做指数函数a>10<a<1V八y-ax/\y-a x y图象丿\y-1(0,1)(0,1)—”鼻,O x0x定义域R值域(0,+如过定点图象过定点(0,1),即当x=0时,y二1.奇偶性非奇非偶单调性在R上是增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①加法:log M +log N 二log(MN )aaa③数乘:n log M =log M n (n e R )aa②减法:lo g M -lo g N 二lo gaaa N④a lo g a N =Nn⑤log M n=logM(b 丰0,n e R )ab a〖2.2〗对数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对数的定义①若a x 二N (a >0,且a 丰1),则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x 二log N ,其中a 叫做底数,N 叫做真数.a② 负数和零没有对数. ③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x=lo g N o ax =N (a >0,a丰1,N >0).a2)几个重要的对数恒等式log1=0,log a =1,log a b =b .aa a3)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常用对数:l g N ,即lo g N ;自然对数:l nN ,即lo g N (其中e =2.71828...).10e(4)对数的运算性质如果a >°,a丰1,M >0,N >0,那么log N⑥换底公式:log N —b (b >0,且b丰1)a log ab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设函数y二f(x)的定义域为A,值域为C,从式子y二f(x)中解出x,得式子x(y).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式子x=(y),x在A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式子x=(y)表示x是y的函数,函数X=9(y)叫做函数y=f(x)的反函数,记作X=f T(y),习惯上改写成y=f T(X).(7)反函数的求法①确定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②从原函数式y=f(x)中反解出x=f T(y);③将x=f-1(y)改写成y=f-1(x),并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8)反函数的性质①原函数y=f(x)与反函数y=f-1(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②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y=f-1(x)的值域、定义域.③若P a b)在原函数y=f(x)的图象上,则P'(b,a)在反函数y=f-1(x)的图象上.④一般地,函数y=f(x)要有反函数则它必须为单调函数.〖2.3〗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二x a叫做幕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a是常数.关于y轴对称);是奇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象限②过定点:所有的幕函数在(°,+8)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i,i).③单调性:如果0,则幕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8)上为增函数•如果0,则幕函数的图象在(°,+8)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轴与y轴.④奇偶性:当a为奇数时,幕函数为奇函数,当a为偶数时,幕函数为偶函数.当a=-(其中p,q互质,p和q GZ),p若p为奇数q为奇数时,则y=x p是奇函数,若p为奇数q为偶数时,则y=x p是偶函数,若p为偶数q为奇数时, ■q则y=XP是非奇非偶函数.⑤图象特征:幕函数y二x a,xG(°,+8),当a>1时,若°<x<1,其图象在直线y=x下方,若x>1,其图象在直线y=x上方,当a<1时,若°<x<1,其图象在直线y=x上方,若x>1,其图象在直线y=x下方.〖补充知识〗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①一般式:f(x)二ax2+bx+c(a丰°)②顶点式:f(x)二a(x-h)2+k(a丰°)③两根式: f(x)二a(x—x1)(x—x2)(a丰°)(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b 需,顶点坐标是②当a >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 函数在Z ,-冷上递减’在[--2a ,+Q 上递增’当x 一2a 时' 2a 4a M (x ,0)M (x ,0),MM 曰x -x I 二I a I ① 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②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③ 若已知抛物线与x 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 (x )更方便.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①二次函数/(x )二ax 2+bx +c (a 丰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对称轴方程为x 二一b4ac -b 22a'4a4ac -b 2bb 、min (X )=石;当。
高中新课程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五《三不等式》归纳整合
![高中新课程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必修五《三不等式》归纳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808e08ba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5.png)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 (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几何意义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 的平面区域.一般地,二元一次不等式Ax+By+C>0在平面 直角坐标系中表示直线Ax+By+C=0某一侧所有点组成的 平面区域.区域不包括边界时,边界直线(Ax+By+C=0)应 画成虚线. (2)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判定 对于在直线Ax+By+C=0同一侧的所有点(x,y),实数Ax+ By+C的符号相同,所以只需在此直线的某一侧取一个特殊 点(x0,y0),根据实数Ax0+By0+C的正负即可判断不等式表 示直线哪一侧的平面区域,可简记为“直线定界,特殊点定 域”.特别地,当C≠0时,常取原点作为特殊点.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解读高考
高考真题
【例3】 f(x)=ax2+ax-1在R上满足f(x)<0,则a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解析 (1)当a=0时,f(x)<0恒成立,故a=0符合题意;
(2)当 a≠0 时,由题意得:aΔ<=0a2+4a<0 ⇔a-<40<a<0 ⇔
-4<a<0,综上所述:-4<a≤0. 答案 (-4,0]
(1)当Δ<0时,-1<a<2,M=∅⊆[1,4];
(2)当Δ=0时,a=-1或2;
当a=-1时,M={-1}⃘[1,4];
当a=2时,M={2}⊆[1,4].
(3)当Δ>0时,a<-1或a>2.
设方程f(x)=0的两根x1,x2,且x1<x2, 那么M=[x1,x2],M⊆[1,4]⇔1≤x1≤x2≤4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全部知识点归纳总结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全部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2b2dfef4693daef5ef73d31.png)
高三第一轮复习资料(注意保密)引言1.课程内容: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必修4: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以上是每一个高中学生所必须学习的。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
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系列1: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框图系列2: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选修2—3:计数原理、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统计案例。
系列3:由6个专题组成。
选修3—1:数学史选讲。
选修3—2:信息安全与密码。
选修3—3:球面上的几何。
选修3—4:对称与群。
选修3—5: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
选修3—6: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
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
选修4—2:矩阵与变换。
选修4—3:数列与差分。
选修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选修4—5:不等式选讲。
选修4—6:初等数论初步。
选修4—7: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
选修4—8:统筹法与图论初步。
选修4—9:风险与决策。
选修4—10: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2.重难点及考点:重点:函数,数列,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圆锥曲线,立体几何,导数难点:函数、圆锥曲线高考相关考点:⑴集合与简易逻辑:集合的概念与运算、简易逻辑、充要条件⑵函数:映射与函数、函数解析式与定义域、值域与最值、反函数、三大性质、函数图象、指数与指数函数、对数与对数函数、函数的应用⑶数列:数列的有关概念、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数列求和、数列的应用⑷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同角关系与诱导公式、和、差、倍、半公式、求值、化简、证明、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三角函数的应用⑸平面向量:有关概念与初等运算、坐标运算、数量积及其应用⑹不等式:概念与性质、均值不等式、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的解法、绝对值不等式、不等式的应用⑺直线和圆的方程:直线的方程、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⑻圆锥曲线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轨迹问题、圆锥曲线的应用⑼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空间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棱柱、棱锥、球、空间向量⑽排列、组合和概率:排列、组合应用题、二⑾概率与统计:概率、分布列、期望、方差、抽样、正态分布⑿导数:导数的概念、求导、导数的应用 ⒀复数:复数的概念与运算 必修1数学知识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1、集合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授课】高中数学新课标会考知识点(必修一)
![【授课】高中数学新课标会考知识点(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2978ba45336c1eb91a375d17.png)
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概念第一节.集合 1.集合(1)、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记作φ,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5)、常用数集: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N ;正整数集:N+或N*;整数集:Z ;整数: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2、子集(1)、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2)、性质:①、A A A ⊆⊆φ,;②、若C B B A ⊆⊆,,则C A ⊆;③、若A B B A ⊆⊆,则A =B ; 3、真子集(1)、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2)、性质:①、A A ⊆≠φφ,;②、若C B B A ⊆⊆,,则C A ⊆;4、补集①、定义:记作:},|{A x U x x A C U ∉∈=且;②、性质:A A C C U A C A A C A U U U U ===)(,, φ;5、交集与并集 (1)、交集:}|{B x A x x B A ∈∈=且性质:①、φφ== A A A A , ②、若,则B B A = A B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性质:①、A A A A A ==φ , ②、若B B A = ,则B A ⊆6.集合相等①、定义: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同时集合B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记作A = B ②、性质:A B B A ⊆⊆,第二节.函数及其表示以及基本性质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AA C UABBA记作f :A →B ,若B b A a ∈∈,,且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b 叫a 的象,a 叫b 的原象。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大全(全国新课标版)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大全(全国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e17aa67fd5360cbb1adb1d.png)
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大全(新课标版)第一部分 集合1.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意义.....是解决集合问题的关键:元素是函数关系中自变量的取值?还是因变量的取值?还是曲线上的点?…2 .数形结合....是解集合问题的常用方法:解题时要尽可能地借助数轴、直角坐标系或韦恩图等工具,将抽象的代数问题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然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3.(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3)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U A C B ⇔=ΦU C A B R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φ=A 的情况. (4)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个;非空真子集有2n–2个.4.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第二部分 函数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2222b a ba ab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xa 、x sin 、x cos 等);⑨平方法;⑩ 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 ,b ],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 ≤ g(x) ≤ b 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 ]时,求g(x)的值域.(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x g f y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x g u =与外函数)(u f y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高中数学知识网络(集合与函数)[整理版]【完整版】
![高中数学知识网络(集合与函数)[整理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6d331f0a6c30c2258019ec5.png)
高中数学知识网络(集合与函数)[整理版]【完整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可编辑放心下载)一、集合§1.1集合与元素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和 。
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 、 。
集合的分类: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多少分为: 、 、 。
集合的表示方法: 、 、 。
§1.2集合与集合关系子集:假设B x A x ∈⇒∈,那么 ,即A 是B 的子集。
真子集:假设B A ⊆且B A ≠〔即至少存在B x ∈0,但 〕,那么A 是B 的真子集。
①假设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那么集合A 的子集个数为 ,真子集个数为 。
②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
③对于集合A ,B ,C ,如果B A ⊆,且C B ⊆,那么 。
④空集是任何集合的 ,是任何 集合的真子集。
集合相等:B A ⊆且 B A =⇔。
运算交集:定义:A ∩B |{x = 且 }性质:A ∩A = , A ∩Φ= , A ∩B A ,A ∩B B , ⇔⊆B A A ∩B = 。
并集:定义:A ∪B |{x = 或 }性质:A ∪A = , A ∪Φ= , A ∪B A ,A ∪B B , ⇔⊆B A A ∪B = 。
()()()(Card B Card A Card B A Card -+=⋃ )。
补集:定义:|{x A C U = 且 } 性质:)(A C U ∩A = , )(A C U ∪A = , =)(A C C U U ,=⋂)(B A C U ∪ ,=⋃)(B A C U ∩ 。
二、函数§2.1函数及其表示映射: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集合,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 元素x ,在集合B 中都有 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映射。
函数的三要素: 、 、 。
函数的主要表示方法: 、 、 。
函数的定义域:①分式的分母 。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目录(含页码)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目录(含页码)](https://img.taocdn.com/s3/m/2f64a6dd26fff705cc170a57.png)
高中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目录(含页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一教材目录目录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 集合 (2)1.2 函数及其表示 (17)1.3 函数的基本性质 (32)实习作业 (47)小结 (49)复习参考题 (5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 指数函数 (56)2.2 对数函数 (72)2.3 幂函数 (90)小结 (93)复习参考题 (95)第三章函数的应用3.1 函数与方程 (100)3.2 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12)实习作业 (130)小结 (131)复习参考题 (132)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二教材目录目录第一章空间几何体1.1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 (2)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21)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22)实习作业 (33)小结 (34)复习参考题 (35)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40)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55)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67)小结 (80)复习参考题 (8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86)3.2 直线的方程 (97)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08)小结 (119)复习参考题 (120)第四章圆与方程4.1 圆的方程 (124)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33)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42)小结 (150)复习参考题 (152)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三教材目录目录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 (2)1.2 基本算法语句 (12)1.3 算法与案例 (25)阅读与思考割圆术 (36)小结 (39)复习参考题 (40)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 (44)阅读与思考一个著名的案例 (45)阅读与思考广告中数据的可靠性 (49)阅读与思考如何得到敏感性问题的诚实反应 (52)2.2 用样本估计总体 (55)阅读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圆 (70)2.3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75)阅读与思考相关关系的强与弱 (84)实习作业 (88)小结 (90)复习参考题 (92)第三章概率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100)阅读与思考天气变化的认识过程 (115)3.2 古典概型 (118)3.3 几何概型 (129)阅读与思考概率与密码 (135)小结 (138)复习参考题 (14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四教材目录目录第一章三角函数1.1 任意角和弧度制 (2)1.2 任意的三角函数 (12)1.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6)1.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4)1.5 函数y=Asin(ωx+ψ) (56)1.6 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68)小结 (76)复习参考题 (78)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 (84)2.2 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91)2.3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105)2.4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16)2.5 平面向量应用举例 (123)小结 (130)复习参考题 (132)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138)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151)小结 (154)复习参考题 (160)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五教材目录目录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2)探究与发现解三角形的进一步讨论 (9)1.2 应用举例 (12)阅读与思考海伦与秦九昭 (25)1.3 实习作业 (26)小结 (27)复习参考题 (28)第二章数列2.1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32)阅读与思考斐波那契数列 (37)信息技术与应用估计的值 (40)2.2 等差数列 (41)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48)2.4 等比数列 (54)2.5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62)阅读与思考九连环 (67)探究与发现购房中的数学 (71)小结 (73)复习参考题 (75)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80)3.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84)3.3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 (91)阅读与思考错在哪儿 (104)信息技术与应用用Excel解线性规划问题举例 (107)3.4 基本不等式:(ab)^2=<(a+b)/2 (109)小结 (114)复习参考题 (115)。
高中新课程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1-1《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归纳整合
![高中新课程数学(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1-1《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归纳整合](https://img.taocdn.com/s3/m/1698a682cc22bcd126ff0c7a.png)
网 络 构 建
专 题 归 纳
解 读 高 考
2.曲线的切线方程 利用导数求曲线过点 P 的切线方程时应注意: (1)判断 P 点是否在曲线上; (2)如果曲线 y=f(x)在 P(x0, f(x0))处的切线平行于 y 轴(此时导数 不存在),可得方程为 x=x0;P 点坐标适合切线方程,P 点处的 切线斜率为 f′(x0). 3. 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求导公式和四则运算法则求导数, 熟记 基本求导公式,熟练运用法则是关键,有时先化简再求导,会 给解题带来方便.因此观察式子的特点,对式子进行适当的变 形是优化解题过程的关键.
网 络 构 建
专 题 归 纳
解 读 高 考
(2)由 f(x)=x3-3x2+2 得,f′(x)=3x2-6x. 由 f′(x)=0 得,x=0 或 x=2. ①当 0<t≤2 时, 在区间(0, t)上 f′(x)<0, f(x)在[0, t]上是减函数, 所以 f(x)max=f(0)=2, f(x)min=f(t)=t3-3t2+2. ②当 2<t<3 时,当 x 变化时,f′(x)、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1,x2) -
x2 0 极小值
(x2,+∞) +
网 络 构 建
专 题 归 纳
解 读 高 考
此时
a- f(x)在0,
a2-8 上单调递增, 2
a- 在 a+ 在
a2-8 a+ a2-8 , 上单调递减, 2 2
a2-8 ,+∞ 上单调递增. 2
网 络 构 建 专 题 归 纳 解 读 高 考
4.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1)在利用导数讨论函数的单调区间时,首先要确定函数的定义 域,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能在函数的定义域内进行,通过讨论导 数的符号,来判断函数的单调区间; (2)注意在某一区间内 f′(x)>0(或 f′(x)<0)是函数 f(x)在该区间上 为增(或减)函数的充分条件.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12cb2c58fb770bf78a5561.png)
高中数学必修+选修知识点归纳新课标人教A版一、集合1、 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集合三要素: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2、 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3、 常见集合:正整数集合:*N 或+N ,整数集合:Z ,有理数集合:Q ,实数集合:R .4、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 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 、B ,如果集合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记作B A ⊆.2、 如果集合B A ⊆,但存在元素B x ∈,且A x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3、 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合是任何集合的子集.4、 如果集合A 中含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2个子集,21n-个真子集.§1.1.3、集合间的基本运算1、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B A . 2、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交集.记作:B A . 3、全集、补集?{|,}U C A x x U x U =∈∉且 §1.2.1、函数的概念1、 设A 、B 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使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在集合B 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x f 和它对应,那么就称B A f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A x x f y ∈=,.2、 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值域.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相同,并且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则称这两个函数相等.§1.2.2、函数的表示法1、 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1、注意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1)定义法:设2121],,[x x b a x x <∈、那么],[)(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数.步骤:取值—作差—变形—定号—判断 格式:解:设[]b a x x ,,21∈且21x x <,则:()()21x f x f -=…(2)导数法: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 若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1.3.2、奇偶性1、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偶函数.偶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2、 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x f 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x f x f -=-,那么就称函数()x f 为奇函数.奇函数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知识链接:函数与导数1、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是曲线)(x f y =在))(,(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0x f ',相应的切线方程是))((000x x x f y y -'=-.2、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①'C 0=;②1')(-=n n nxx ;③x x cos )(sin '=; ④x x sin )(cos '-=; ⑤a a a xx ln )('=; ⑥xx e e =')(;⑦a x x a ln 1)(log '=;⑧xx 1)(ln '=3、导数的运算法则 (1)'()u v u v ±=±.(2)'''()uv u v uv =+.(3)'''2()(0)u u v uv v v v-=≠. 4、复合函数求导法则复合函数(())y f g x =的导数和函数(),()y f u u g x ==的导数间的关系为x u x y y u '''=⋅,即y 对x 的导数等于y 对u 的导数与u 对x 的导数的乘积.解题步骤:分层—层层求导—作积还原. 5、函数的极值 (1)极值定义:极值是在0x 附近所有的点,都有)(x f <)(0x f ,则)(0x f 是函数)(x f 的极大值;极值是在0x 附近所有的点,都有)(x f >)(0x f ,则)(0x f 是函数)(x f 的极小值. (2)判别方法:①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x f >0,右侧)('x f <0,那么)(0x f 是极大值;②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x f <0,右侧)('x f >0,那么)(0x f 是极小值. 6、求函数的最值(1)求()y f x =在(,)a b 内的极值(极大或者极小值)(2)将()y f x =的各极值点与(),()f a f b 比较,其中最大的一个为最大值,最小的一个为极小值。
经典——高中数学知识网络(新课标)
![经典——高中数学知识网络(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fe8b2ad1195f312b3169a59a.png)
函 数
平移变换、对称变换 翻折变换、伸缩变换
求根法、二分法、图象法;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
函数的瞬时变化率 运动的瞬时速度 曲线的切线的斜率
'
f ( x )与 f ( x 0 )的区别
v t = S ', a t = v t '
0 0 0
第 二 部 分 映 射 、 函 数 、 导 数 、 定 积 分 与 微 积 分
平方关系、商的关系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公式正用、逆用、变形 及“1” 的代换 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
作图象 几何作图法 定义域、值域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性质 对称性 最值 对称轴(正切函数 除外)经过函数图 象的最高(或低) 点且垂直x轴的直线 对称中心是正余弦函 数图象的零点,正切 函数的对称中心为 kπ ( 2 ,0)(k∈Z)
余弦定理
2
2
2
解的个数是一个? 两个?还是无解?
推论:求角
c = a + b − 2 ab cos C
适用范围:①已知三边,解三角形;②已知两 边和它们的夹角,解三角形。
2
2
2
S ∆ABC =
面积 =
1 1 ah = ab sin C 2 2
实际应用 向量的概念 线性运算
a +b+ c⎞ p ( p − a )( p − b )( p − c )⎛ ⎜ 其中 p = ⎟ 2 ⎝ ⎠ abc = (R是外接圆半径 ) 4R 1 = (a + b + c ) ⋅ r (r是内切圆半径 ) 2
≠
(4 )若 A ⊆ B , B ⊆ C ,则 A ⊆ C ; (5 )含有 n 个元素的集合有 2 n 个子集, 有 2 n−1 个真子集; (6 ) ∈ , ⊆ 的区别: ∈ 表示元素与集合关系, ⊆ 表示集合与集合关系; (7 ) a 与{a }区别:一般地, a 表示元素,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2021全国卷新课标)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2021全国卷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a426ee1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c4.png)
以下是几个特殊情况的奇偶性,除此以外就要判断
函数形式
f(x)单调性
g(x)单调性
总的单调性
f(x) +g(x)
增
增
增
减
减
减பைடு நூலகம்
f(x) -g(x)
增
减
增
减
增
减
结论:①f(x)≤f(x0) f(x0)为f(x)最大值
②f(x)≤M M为f(x)最大值(除非M在f(x)上)
2.定义域(常错点):一般地,设 的定义域为 ,如果存在 使得对于任意的 ,都有 ,那么称 为 的最大值,记为 ;如果存在 使得对于任意的 ,都有 ,那么称 为 的最小值,记为 .
高中数学知识点汇总(新课标)
引言:
1.课程内容:
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
必修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指、对、幂函数)
必修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必修3:统计、概率。
必修4: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必修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课程有3个模块: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
②单调性
③配凑
④分离常数
⑤基本不等式
⑥导数法确定单调性
3.对含参函数f(x)在某一范围的值域为A,要求参数范围
让f(x)在定义域内值域为B,求满足B A的参数范围即可
4.f[g(x)]=N,求f(x)
设g(x)为参数t,用t表示g(x),代入N,化简并把t换成x即可。(注意x范围即为g(x)的值域)
1、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解析法、图象法、列表法.
2、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看定义域和对应法则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一数学必修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700e56284ac850ac0242ab.png)
高中数学必修1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1〕元素确实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说明:(1)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2)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集合中的元素是公平的,没有先后顺序,因此判定两个集合是否一样,仅需比拟它们的元素是否一样,不需考查排列顺序是否一样。
3、集合的表示:{ …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Ⅰ〕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然后用一个大括号括上。
〔Ⅱ〕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①言语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 ∈R| x-3>2}或{x| x-3>2} 〔3〕图示法〔文氏图〕: 4、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正整数集 N*或 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 R 5、“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如: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相反,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 a ∉A 6、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 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 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3.空集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二、集合间的根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 与B ,如果集合A 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我们就说两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注意: 有两种可能〔1〕A 是B 的一局部,;〔2〕A 与B 是同一集合。
山东省高中数学《第一章 三角函数》归纳整合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4
![山东省高中数学《第一章 三角函数》归纳整合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4](https://img.taocdn.com/s3/m/5598921d55270722192ef7ad.png)
轴对称图形, 对 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方 称轴方程是 x= 中心对称图 π kπ,k∈Z;中心 形,对称中 程是 x=kπ+2,k∈Z; 对称性 kπ 对称图形, 对称 心 2 ,0(k 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 π kπ+ ,0 中心 心(kπ,0)k∈Z 2 ∈Z) k∈Z
π 2x+ 的图象( 6
π 2x- 的图象, 3
). π B.向右平移 个长度单位 4 π D.向右平移 个长度单位 2
π A.向左平移 个长度单位 4 π C.向左平移 个长度单位 2
解析
π π y=sin2x+6=sin2x+12,
专题四
三角函数的性质
高考中三角函数的性质是必考内容之一,着重考查三角函数的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等有关性质,特别是 复合函数的单调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例 5】 函数 f(x)=3sin
π 2x- 的图象为 3
C.
11 ①图象 C 关于直线 x= π 对称; 12 ②函数
专题一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线
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及三角函数线,能够利 用三角函数的定义求三角函数值,利用三角函数线判断三角函 数的符号,借助三角函数线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例 1】 求函数 y= sin x+ 解 由题意知
1 cos x-2的定义域.
sin x≥0, sin x≥0, 即 1 1 cos x-2≥0, cos x≥2, 如图,结合三角函数线知:
3π y=sin2x- 4 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π 5π [kπ+8,kπ+ 8 ](k∈Z).
(3)由
3π y=sin2x- 4 , 8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e7f40280eb6294dc886cc2.png)
(完整版)新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2017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一、课程的基本理念二、课程目标新旧课程的目标没有较大的差异,新的课程着重提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对比如下三、数学核心素养及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四、课程的结构新旧课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课程结构图对比如下:结构图学分必修:8学分选修1:6学分选修2:6学分必修:10学分选修2系列:6学分选修4系列:3学分(每个专题1学分,共10个专题,高考修3学分)学时必修:144学时选修1:108学时选修2:没建议学时必修:180学时选修2系列:108学时选修4系列:没建议学时高一上必修1,高一下必修1高二上选修1,选修2高一上必修1,必修4高一下必修5,必修2,必修3高二上选修2系列,选修4系列1. 必修课程包括五个主题,分别是预备知识、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44学时,8学分。
2. 选修1课程包括四个主题,分别是函数及应用、几何与代数、统计与概率、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
共108学时,6学分。
3.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6学分。
A课程是部分理工类(数学、物理、计算机、精密仪器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B课程是经济、社会(数理经济等)和部分理工类(化学、生物、机械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
C课程是人文类(历史、语言等)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D课程是体育、音乐、美术(艺术)类学生等可以选择的课程。
E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1课程是高考的内容要求。
选修2课程分为A,B,C,D,E五类。
这些课程为学生确定发展方向提供引导,为学生展示数学才能提供平台,为学生发展数学兴趣提供选择,为大学自主招生提供参考。
五、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现形课标内容的对比如下表:与现形课标对比,必修3中的“算法初步”删掉了;删掉了必修5中的解三角形,不等式的大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