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大众传媒的社会学理论解读】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摘要]在卢曼的系统论视角下,作为功能系统的大众媒体按照自身逻辑运行,即在自身密码信息/非信息和纲领(节目栏目)的基础上生产和传播信息。
大众媒体的信息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又不同于外部世界。
通过这种操作,大众媒体与其他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能够持续刺激社会使其保持清醒,现已发展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
发展中国家的大众媒体与其他系统发展存在的非同时性现象可能带来一系列结构摩擦问题。
[关键词]大众媒体;信息;密码;纲领;功能系统;结构耦合[作者简介]秦明瑞,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5-0051-15秦明瑞——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如果将大众传播媒体(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简单地定义为原则上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信息传播场域〔1〕,那么自从有了这种场域——早期为印刷品,后来增加了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今天则有了如电脑、手机等为载体的互联网新媒体——人们关于社会、历史和自然世界的信息和知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这种媒体。
①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下简称“大众媒体”或“媒体”)的发展,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一些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使人们对大众媒体持不信任态度,怀疑其具有煽动和炒作的动机;而在其与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等社会系统的关系被认知时,这种煽动炒作的动机也往往会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②但尽管如此,大众①在大仲马(1802—1870)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我们就可以读到土耳其占领时期希腊总督阿里·铁贝林的女儿、后被基度山伯爵为了复仇而收养的海蒂所说的一段话:”我对于外界的事情无一不知,虽然我是在我的居室里观看那一切。
比方说,我看每一种报纸、每一种期刊和每一个新歌剧。
摘抄鲁贵显的论文关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精要
以下资料的摘录来自于:鲁贵显先生的一篇<沟通——上帝的观察者>Luhmann的著作虽然是一本接着一本出版﹐但其实是同时进行的。
他习惯同时写数本书以及不同的文章﹐所以读者常会在不同的书里看到极类似的概念说明﹐或者在注释里看到相同的参考文献。
当然﹐重点不在于类似﹐而是在于这些概念的衔接能力:随着不同的系统、议题﹐Luhmann会使用系统理论的某些概念﹐并以不同的方式衔接起来。
因此﹐阅读他的作品最好注意脚注部份﹐其中所引用的文献(尤其是他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参考资料的网络化﹐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是指向其它的文献资料。
就此看来﹐我们不妨试着以网络递回的方式理解Luhmann的思想﹐也就是说﹐一本书里是不可能全览任何一个理论概念﹐而必须在不同的著作中将同一个概念的各种衔接方式拼凑起来。
关乎的不概念的完整性﹐而是概念的confirmatin与condensation –以G. Spencer Brown的话说就是condensation及…–﹐一方面。
Luhmann的某个理论概念出现在不同的论题及脉络中﹐好似它经过历练而维持住了概念的一贯性﹐另一方面﹐这个概念每在一个新的脉络里就有别于之前的用法而呈现出多义性。
以此方式理解Luhmann是需要时间与耐心。
他的理论也许并不艰涩﹐只是读者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递回性网络。
甚至我们还可以更彻底地说﹐系统理论的诸概念是永远不会完整的﹐Luhmann所建立起来的「系统」、「观察」、「符码」、「功能」等等概念与定义﹐在日后由其他系统理论家使用时必然会受到更多的淬练﹐也会变得更多义模糊。
Luhmann对于宗教理解的新颖之处在于﹐以系统理论重新为社会建构了一个重要的关连问题:如何在观察中处理不可观察的事物。
系统理论藉此要表达的是,宗教只有被观察(即被沟通)时才存在,不论它被谁观察。
反过来说,科学系统、系统理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观察(即被沟通),被它自己或被其它系统(例如宗教系统)所观察。
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传播 媒介概念和大众媒体
3、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研究: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等共同 挑战,未来的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探讨如何实现社会系统的可持 续性和稳定性,以保障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
4、社会系统的智能演化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卢曼社会系 统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探讨人工智能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如何 实现社会系统的智能演化。
一、传播概念
在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传播被视为一种社会交往方式,是社会系统中的一 种基本活动。传播指的是在社会系统中进行的信息交流和意义传播,其目的是 为了协调行动和决策。N卢曼认为,传播具有三个关键特点:目的性、自我指 涉性和反思性。
目的性指的是传播行为的目的在于解决特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自我指涉性 指的是传播行为中涉及到的信息和意义是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建构的,这些信 息和意义反过来又会影响和改变社会语境。反思性指的是传播行为会引起接收 者的思考、评价和反馈,进而影响传播者的行为和决策。
1、跨学科交叉研究:未来的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 的交叉融合,如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以便从多学科的角度来审视 社会系统的本质和规律。
2、数据驱动的社会系统研究: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未来的卢曼社会系统 理论研究将更加注重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 值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系统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
这三种时间类型在社会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时空结 构。在这个时空结构中,各种行动和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同时又受 到社会规则和惯例以及个体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四、总结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对时间概念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认为时间是一种核心的构成要素,它影响着社会系统的运作和演化,同时也与 社会系统的其他要素如信息、沟通、权力等紧密相连。通过对时间的系统构成 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在社会系统中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卢曼的系统功能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
• 组织的运作依赖于组织规范而非个体的道德约 束,不要求在价值观、信仰或规范方面完全一 致。
• 即使没有对行动者动机的约束,组织系统也能 有效运行并发挥功能。因为组织系统依赖于行 动者有限的、因情境而变的责任感以及中性的 沟通媒介如货币,从而使组织系统具有灵活性 和适应性。
• 全社会系统
• 互动系统的局限性
– 在一个时点上只能谈论一个话题,以免当大家 试图同时发言时使系统崩溃;
– 参加者拥有不同的谈话资源常常导致围绕谁发 言而展开竞争,造成一种可能引向冲突和系统 解体的紧张;
– 发言和交谈消耗时间,并呈现出顺序性。
• 互动系统过于简单,只包括能够共存,被 感知,并能相互交谈的个体,易产生冲突 和紧张且消耗大量时间。
第五节 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
(1927-1998)
• 卢曼,新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 物之一。
• 卢曼试图构造一个既可以应用于 “高度复杂的研究项目”,也可以 对各种经验事件进行分析的相对 简单的概念框架。
一、生平
• 弗莱堡大学获法学学位,毕业后从事法律职业, 后到萨克森南部的文化部门任职。
• 曾阅读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著作。 • 到哈佛大学师从帕森斯学习一年,回国后开始
• 其早期系统理论注重探讨行动与社会系统 功能,并以环境取向的功能行为解释社会 结构,因此把将卢曼的系统论归类为结构 功能主义。
1、系统与环境 • 社会系统:产生于人们之间的行动关系的动态系统。 • 系统的基本机制:运用符号代码来传递信息从而使
行为发生联系。 • 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沟通增加导致相互关系的复杂
性,于是社会系统面临着复杂环境。为使社会系统 能够存在,在运行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环境的复杂 性。
从卢曼的《社会性系统》看社会与互动
叶 金 莲
Nil s L h n . o i l S s ms J h B d a z a d Di a c e rn . tn od Un v r i k a u ma n S c y t . o e n r n r B e k r t s S a f r ie st a e k a y
26/ 社 会理 论 6
( uop i i) 当 中 ,互 动 的 开 始 与 结 束 仅 仅 是 一 个 休 止 符 而 已 ” at-oe s s
春增 ,2 0 :15 的 传统 ,卢 曼 将 社 会 性 系统 锁 定 为 社 会 学 的研 究 对 象 , 00 0 )
并 将社 会 性 系 统 区 分 为 互 动 (neat n ) it ci s 、组 织 ( ra i t n ) r o ogn ai s 、社 会 z o (o i i )三 部分 ,见下 图 ( 上 :2 。 sc t s ee 同 )
Pr s . 9 5. es 1 9
尼 克拉 斯 ・ 曼 ( i a u m n ) 将 世 界① 成 是 功 能分 析 的 最 高层 卢 N k sL h a n l 看 次 ,将世 界所具 有的 复杂性② 成是 功能 分析 的最 高关 联 问题 。基 于人 的有 看 限能力无 以应对 高度 复杂 的世 界 ,卢曼将社会学的任务和问题锁定为理解和还 原世界的复杂性 。而在行动一 实践层面 ,系统 是 理解 和 还原 复 杂性 的 建构 物 , 它 充 当着世 界 的高度 复杂性与 人 的有 限 的经历 和 旨意 (in s )潜 力 的媒介 。 n
①
作 者 在 此 区 分 了 社 会 系 统 (oia ytm) 与 社 会 性 系统 (oi yt ,认 为 后 者 不 仅 sce l s t s e sc ss m) l a e
卢曼的后人文主义式媒介系统论
卢曼的后人文主义式媒介系统论许栋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摘要:作为系统论社会思想家,卢曼基于“差异即沟通”的定位来理解广义、一般的媒介,并阐发了媒介本身作为"自创生”系统的运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解析沟通媒介的社会意义,并考察作为技术性传播系统的大众媒体运作问题。
从人与媒介的系统性关系来看,卢曼的媒介-沟通-传播思想包含着去人化、将人视为系统运作而非独立自主个体、强调差异而非理性沟通的观念,是一种后人文主义式的媒介系统论。
关键词:卢曼媒介自创生系统论后人文主义媒介(media)本质上即为传播/沟通/交往(communication)之中介、载体或渠道、场域,是作为事物相互之"间性"(inter-ness)的具身存在,是社会系统构成不可或缺的枢纽环节。
在媒介研究中,以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等为代表的北美媒介生态-环境学,在广义媒介层面,将作为社会环境系统的媒介进行了富于洞见的阐释;而欧洲大陆以弗雷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A. Kittier)等为代表的媒介思想家,则更主要从技术维度,考察媒介之于人类文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及话语形态的建构作用。
同样进行一种广义的媒介研究,与这两种路径皆不相同,德国当代著名社会思想家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在更广义且更基础的层面,也在相当抽象的维度上来谈论媒介;既以“系统”来替代“生态/环境”,也以此为视域来探讨媒介技术问题。
卢曼从社会系统视角出发,将沟通/交往/传播中的中介物或环节乃至中间地带,都视为"媒介”,进而剖析媒介作为社会系统性运作的沟通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社会沟通媒介和大众媒体问题。
与麦克卢汉强调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和基特勒认为媒介决定了"人的状况"不同,卢曼的系统论媒介观呈现出一种激进的"去人化”的立场,具有鲜明的后人文主义意涵。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重点,要点,简答)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敬慕利他主义 崇敬<仁爱4.社会学<孔德)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8.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根本原因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4.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免费下载】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刘少杰
目录导论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与反思第一章 马尔库塞的总体批判理论第一节 从理性批判到社会批判第二节 辩证理性与历史辩证法第三节 文明辩证法和爱欲解放第四节 单向度的社会第五节 自然革命与文化革命第二章 布迪厄的实践感理论第一节 学术生涯与思想来源第二节 实践理论第三节 象征权力的政治学第四节 教育、文化与社会再生产第五节 反思社会学的建构第三章 哈耶克的感性秩序理论第一节 学术生涯与理论著述第二节 知识观与方法论第三节 理性滥用的批判第四节 自由、规则与社会秩序第四章 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第一节 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第二节 消费社会中的物体系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第四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五节 模拟社会第五章 特纳的身体社会学第一节 特纳与身体社会学的兴起第二节 身体社会学的哲学传统第三节 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议题第六章 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第一节 生平、著述与思想来源第二节 考古学与谱系学方法论第三节 在疯癫与理性之间第四节 话语的构成第五节 规训社会中的权力控制第七章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第一节 社会理性化的追求第二节 认识的批判与批判的解释学第三节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第四节 言语行为的理性基础第五节 交往行动与生活世界的合理化第六节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第八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第一节 生平与学术取向,第二节 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第三节 结构化理论的基本原则第四节 行动、身体与结构性原则第五节 现代性分析:时空伸延与社会的构成第九章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第一节 贝克的生平与主要著述第二节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第三节 简要评论第十章 福山的社会信任理论第一节 福山的生平及著述第二节 理论前提:批判与继承第三节 基本内容:“道德性社团”的社会信任第四节 简要评论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第十二章 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第一节 理论渊源第二节 弱关系的力量第三节 经济行动的弱嵌人性第四节 集体行动的阈值漫射模型第五节 影响与评价第十三章 林南的社会资本理论第一节 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第二节 关系论、集体论与行动论第三节 互动论基础上的理论构架第四节 面对中国社会的社会资本研究第十四章 怀特等人的新经济社会学第一节 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脉络第二节 怀特的生产市场理论第三节 布特的结构洞理论第四节 贝克的市场网络分析第十五章 鲍曼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社会理论第一节 鲍曼的生平与著述_第二节 现代性的检视与反思_第三节 后现代性社会学的建构第四节 全球化:失序的人类社会第五节 现代性的两种形态第十六章 埃利亚斯的历史社会学第一节 埃利亚斯的生平及其文明化理论第二节 “文明”的演进第三节 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第十七章 亚历山大的新功能主义第一节 亚历山大与新功能主义第二节 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第三节 作为一般性话语的新功能主义所关注的议题第十八章 各种流派的性别社会学第一节 性别社会学的理论渊源第二节 性别社会化理论第三节 康奈尔的男性气概理论第四节 性别制度理论第五节 性别分层理论后记。
论大学组织的分化与和谐发展——基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
一
谓复杂性是指所有可能性的总和。 复杂性总是在系统 演化 的动态过程中呈现出来 ,是指可能性的总体性 , 包括系统与其环境组成元 素的多样性以及系统与环
境关系的复杂性等不同形态。】 我制造系统是指所 [自 1 谓的操作性封闭系统。 这种系统的封闭性在于其仅仅
、
德国社会学家尼克拉斯 ・ 卢曼( i a L h an Nk s um n ) l 将由智利生物学家M t aa a r在一般系统理论 a r 和V l a un e 中开启 的“ 自我制造 ” 的新范式 (a d m 移植到社 Pr i ) ag 会学当中来 , 构建 了独特 的社会系统理论。 他认 为社 会 系统是 一 种在 一个 封 闭循 环 的过 程 中不 断 地 由沟 通制造出沟通 的自我制造 的系统 , 它既具有 ( 操作上 的 ) 闭性 的 特点 , 具有 ( 于 环境 的 ) 放性 的特 封 又 对 开 点 。不同于传统社会学将社会组织视作整体/ 部分的
论大学 组织 的分化 与和谐 发展
对环境 的影 响时 , 出现各种 内在 的危机 和各种 不平衡
现象 , 迫使社会系统不断地进行复杂性的化约和 自 我 的 区分 化 以化解 危机 , 而社会 系统也 在此一 过程 中实 现 自身的演化和进化。1 统/ 【 系 环境的区分与整体/ 局部
学术的忠诚和追求成为大学组织最本质的价值观 , 是 大学组织合法性存在的内在逻辑。 学术精神是学术权 力的最高价值 , 是大学组织 自主性的体现。 因此 , 如果
作者简介 :吴立保 ,南京信 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教 育学博士。 ( 南京/ 10 4 2 04 )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和谐社会视 野下我 国高等教 育公平 问题研 究” ( 目 准号 BA 6 0 9 项 批 I0 03 )系列成果之一。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社会复杂性问题探究的社会意义及启示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社会复杂性问题探究的社会意义及启示作者:赵承宇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21年第1期文/赵承宇【摘要】卢曼所构建的社会系统理论在社会学领域是一道鲜明的旗帜,被广大学者所熟知。
因此,以其社会系统理论为依托,分析其中所蕴含的社会复杂性问题的意义及带来的启示,才是其社会系统理论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同时为社会学的范式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社会系统理论;社会复杂性;意义;启示一、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概述卢曼在构建社会系统理论的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学科思想的精华,通过对众多思想的融合,批判性继承,加上他自身广博的知识,最终构建了社会系统理论。
因此,探索其思想理论来源及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点。
一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其只关注社会这整个大系统,而忽略了社会功能问题,并没有论述社会功能分化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卢曼认为:“只有功能的分化才对系统结构产生根本的影响,功能决定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也决定系统结构的建构。
”二是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思想,没有系统思想,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就失去了相应的系统理论来源。
卢曼将其应用于阐述社会系统内外部复杂性问题,充分吸收社会学和系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并为其所用。
三是二阶控制论思想。
在二阶控制论者看来,二阶控制论就是大脑被请求输出大脑的理论,也就是说,大脑活动的研究者作为自我参照对象研究自我大脑的输入输出过程。
由于大脑的运作模式遵循控制论并反馈到大脑自身,就成为控制论下的控制论,简称二阶控制论。
卢曼充分吸收了二阶控制论中的反馈思想,将其用于对社会系统的观察,构建了二阶观察思想。
卢曼所构建的社会系统理论,既具有系统哲学的理论性视野,又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
卢曼认为,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重大的社会学范式转变来阐明他的理论任务,并且这种转变可以改变社会学的思维局限性。
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德]安德烈亚斯?齐曼着张睿译尼古拉斯?卢曼(1927~1998)被视为欧洲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在他毕生的着作中,至少有两方面体现了其杰出贡献.一方面,卢曼用他的社会系统理论追寻经常被社会科学忽视的一些关注和兴趣,以构建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卢曼还对此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着作,其题材具多样性:包括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区分过程和现代化,知识社会学直到多种特殊沟通形式的特有逻辑和整合.由于涵盖了大量不同兴趣与理论——其实这也符合卢曼自身对社会学的理解,还由于社会学的灵活特性,研究题目不必马上被限制和确定,因此,社会学显得对卢曼有特别的吸引力.并且成为其科学研究的家园.他超过30年实践的主要认识和研究兴趣是'普遍的社会理论(eineallgemeine GesellschaflsIheorie),这个理论既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世界的社会复杂性要求, 又能满足分析的准确度需要.对此,卢曼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社会学理论.它不仅提供了对社会事件和过程综合说明的可能,也提供了宽广的,对不同领域沟通过程的观察使用的可能.例如对直接的面对面关系,对(形式的)组织,或对科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不同的,独立的社会系统.卢曼遵循着一个目标,在借鉴其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普遍的社尼古拉盟.户量叁堡\157会系统理论.这符合一个普遍性要求,即对不同的社会过程和事件做出全面的说明.所有的社会特性,应当能在社会学的系统理论中找到人口与思考.专业统一的理论因此追寻认知兴趣的多样性,但并不意味着需最终建立整个社会学——即各自相邻的社会科学——统一的研究观点.卢曼从事开放式推理关系的理论风格,这一风格特别将"一般的系统理论","演化理论","区分理论"和"沟通理论"集中在他的社会学的(社会)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他很少引用社会学的理论传统(根本就没有引用德国"经典"的马克斯?韦伯,乔治?齐美尔和费迪南德-滕尼斯),而是从不同的科学和研究关系中提取:如"生物学","控制论","神经生理学","区分逻辑学"和"认识论".许多不同的理论汇集在社会理论的单位和目标中.卢曼的这一研究方案有以下几个特别的基础定义:系统(System),系统/环境区分(system/umwelt—Differenz),自我生产(Autopoiesis),意义(Sinn).下面将分别讨论.一般来说,"系统"被理解为一个特定数量要素,互相之间存在一个关系,或者相互关联地连接在一起,并因此建立一定结构.系统也就是要素和它的结构的全部,这一整体以此与其他东西区分开.卢曼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确定,系统应当被这样理解:"每个真实的存在,部分基于自己的秩序,部分基于环境的条件,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的,全部无法控制的环境中保持着它的同一."(Luhmann,1973:7)卢曼认识系统理论的历史依据三个范例,每一个都以一个特殊的重要区分为主要标志(参照Luhmann,1984:20ff):①部分与全部的区分("全部大于它部分的总和");②系统与环境的区分,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输人一输出功率["超单位取向"(extra—unit—orientation)];③相同与区别的区分["超单位一区分一取向"(extra-unit—difference—orientation)],这里指的就是"自我生产"(Autopoiesis)的设想.随着"自我生产"的设想在社会系统理论中的采用,产生了一个新的对系统的理解,即一个系统的要素不再被看做是实体或物质,而是系统内部的基础运作.要素的关系和结构不是环境决定的,而是系统自我指涉地(selbstreferenziel1)生产出来.系统的单位是通过系统的界限自己制造和再生产的,所以系统通过它与环境的关系区分开来,并且同时系统确定了,哪些要素运作属于系统,哪些属于系统特殊的环境."自我指涉的系统理论认为,从系统中的分离只能通过自我指涉来完成,这也就是说,系统们在它们的要素结构和要素的运作中涉及自己(有可158,/社会理论能涉及同一系统的要素,涉及同一系统的运作,涉及同一系统的单位).为了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系统们必须制造和使用一个自己的描述(Beschreibung); 系统必须至少能够使用系统内部的系统与环境区分,作为导向和信息制造的原则.于是,自我指涉的封闭性只有在一个环境中,并且只有在生态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环境是一个自我指涉运作的必要关联……人们现在能够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例如:科学家)把系统/环境的区分从系统/环境的区分中区别开来,就像这个区分在系统中被使用一样,在此,这个观察者又只被看做是自我指涉的系统"(Lahmann,1984:25).对于卢曼来说,一个决定性的,一直陪伴着他的不同社会学分析的区分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区分.系统指涉被视为主要区分,并从那里出发被观察.原则上,环境是复杂的,系统从事这个复杂性的缩减工作,以此系统完成对世界的划分工作(专业化).同时,系统内部的"结构复杂性"(参照Luhmann,1997:134)被建立起来,以此系统区分出来,并且系统特殊的观察能涉及环境中的每个事件(普遍性,Universalisierung).在此,我们简要介绍了要素间的自我指涉关系,以及系统在一个特殊的系统/环境状况下的自我封闭.现在让我们来补足"自我生产"概念的具体理论说明."自我生产"是一个人造术语,是智利的神经生物学家马图拉纳等人(HumbertoR.Maturana与FranciscoJ.Varela.GabrielUribe和Jose Bulnes合作)发明的,并且由希腊语"自我"和"做,制造,生产"组合而成."自我生产"的设想不是指一次性的自我生产,而是一个经常性的自我再生产,也就是系统的自我维持.马图拉纳借助这一构思描述和解释了生物基础的功能和组织原理,生物也就被理解为活的系统(参见Maturana. 1982:280;以及Maturana,Varela,1980).这样看来,生命追寻一个原则,即通过递归(rekursive)的关系和自己的结构建造生产和再生产.细胞在这里就可以作为一个自我生产系统去理解.一般来说,自我生产系统有以下特点:①相对于环境的独立,并且每个系统与其环境有特殊的界限.②运作的封闭性,它在循环因果的和递归的方式中实施,以至于在系统的存在过程中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③要素的自我生产.④在一个自我指涉的过程网络中的自我再生产和自我维持.⑤系统要素通过系统进行自我规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结构建造的自我组织.一方面,自我生产系统是封闭的系统;另一方面,正是这一封闭性成为(环境一)忠实的前提条件.或者换句话说:没有自我指涉就没有陌生指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缠堡\159涉!并且特别的,我们将在涉及沟通与意识的关系时再回到这个话题.这些系统通过已存在的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了系统——生产要素.但是,自我生产系统不是自给自足的,也就是说,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完全与环境无关.更多的是它的自主性(automom),也就是说它的(再)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将继续不依赖环境执行着,尽管它也受特殊的环境影响.一般是这样说的:自我生产系统是运作的,它是组织的和信息的封闭,但却是材料的与能源的开放.系统从环境中取得材料与能源;但采用哪种方式来加工材料与能源,这些材料与能源又是如何在系统内部"翻译"和整合的,这一切是由系统自己的方法和结构来决定的.系统组织管理自己,于是系统自己决定,它用这些材料和能源来干什么.因此自我生产的系统也不是因果地由环境的影响决定和限制,而是被环境影响迷惑或干扰.具体的系统状况总是在系统里,并且通过系统自己确定的,而不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自我生产系统的工作方式是结构决定的或状况决定的.与此相对的,是"陌生生产"(allopoietisch)的系统类型的功能方式,也就是由陌生者生产,并且不能靠自己维持的系统.这种系统不能生产组成自己的要素,而是靠环境供给,由此执行一个特殊的系统输出.所有日常的系统,像自动售货机和工程的机器是陌生生产组织的,并且高度依赖环境. 马图拉纳概述道:陌生生产是"那些机械的系统,它们的组织不能生产组成部分和过程;这些组成部分和过程使系统成为单位,并且在这之后,系统功能的产品与系统本身是有区别的"(Maturana,1982:159).与马图拉纳相反,卢曼认为,自我生产设想的解释价值不只局限在生物.他把自我生产方案更多地移用到"意义系统"(Sinnsysteme),确切地说,是移用到心理的和社会的系统类型.在离开特别的生物学问题:即所有生命系统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的?(Whatistheorganizationofallliving systems?)卢曼作为社会学家,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社会?社会的秩序是如何起作用的?社会的系统和它的环境关系是如何被特征描述,分析和解释?对此,我们首先相对于生物学的基础做一个扩散,之后对社会学的理论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既是心理的,又是社会的系统运作——前者以思考和想象为基础,后者以沟通为基础——特别按照它们内部的网络,组织管理自己,并且生产和再生产它们的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了系统——通过已存在的要素.借助于现象学意义概念(Sinnbegriff)的启示,卢曼获得并提出了"意160/社会理论义"这一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让卢曼证明心理和社会的系统是自我生产的.卢曼总结式地写道:"意义发生的自我活动性简直是自我生产." (Luhmann.1984:101)在另外一个段落他又写道:"作为一个——所有心理的和社会的运作系统,意识的和沟通的运作系统——普遍的媒介,意义用这些系统的自我生产不费力地修复,再生,就像从它自身一样."(Luhmann, 1997:51)在我们较快地建立了一个意义与自我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意义作为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的链接之后,在此,我们愿意补足几个基础理论的说明.意义的概念像在哲学中一样,是社会学的中心概念,经常在不同的意识一,行为一,沟通一,语言一和社会的理论中出现.它经常与一个理智的主体连在一起,并且作为个体经历相关的事物和(有目的的)意识过程去理解.卢曼想脱离这一已被过多渲染的意义概念.他强调:"所有运作的意义联系既对心理系统,又对社会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两种类型的系统又是在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路上产生,两者相互依存.如果可以说的话,它们是在意义上相互区分开来.意义是"演化突生层"(emergentenEbene derEvolution)真正的实质.如果人们将心理的定位,或者说意识的定位,已在社会学之前许给了本体论的优先权的话,那就是错误的(或温和点地说:是一个被错误选择的人本主义).为意义寻找一个"载体",这根本就是错误的.意义承载着自己,以此它自我指涉地实现自己的再生产,并且只有这些再生产的形式能区分心理的和社会的结构(Luhmann,1984:141;参照同上书1971a:26ff).一个强加给意义的问题是:借助意义产生了什么,或者以此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分别加工了什么?一个回答是:加工的是信息(Information).借助于意义,信息被制造和生产出来,确切地说,信息作为从一个复杂的(否定的)背景中做出的现实的选择事件;作为一个能与稍后的事件区别的区分,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区分中既降低了世界的复杂性,同时又维持了这一复杂性.这样一个意义的区分理论概念,自己是作为一个普遍概念的单位,这个概念没有否定.这样一个意义的概念使意义没有否定成为可能,因为意义作为单位已经包含了意义/非意义区分.因为非意义也是一个从意义中的选择,这个选择被现实化了,意义包含了每个否定,并且因此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意义标划出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在被指示之前,在一个特别的时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2刻现实化了,因此其他的东西就没有被现实化.也就是说,其他那些东西继续只是可能;或者在胡塞尔(EdmundHusser1)的术语中:其他那些总是并且停留在"共在的"(appraesentiert)视野.这个从"某些"(etwas)中实现的选择是因此成为选择,其他那些没有被选择.就是说:这个不是那个,桌子/不是某某,或者上课/既不是上咖啡厅也不是其他什么可能.因此"某些"被现实化了.并通过它的选择和区分获得了意义.现象学的基础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乔治?史宾瑟?布劳恩(George SpencerBrown)的区分逻辑(Distinciti0nsl0gik)被详细说明,据此,每个有意义的运作通过一个区分(distinction)和一个标示(indication)同时发生(参照Luhmann,1984:100).意义作为形式指示出两个方面:标示作为"有记号的陈述"(MARKEDSTATE)和没有标示的视野作为"没有记号的空间"(UNMARKEDSPACE).这也就是说,现实被从一个可能的视野中挑选出来,并且这个视野自己本身是不可标示的."作为区分与标示的运作单位,意义是一个形式,这个形式包含自己,也就是包含区分与标示的区分.一个形式最终是一个区分,一个在自身作为区分又出现"(Luhmann,1997: 57).一个意义选择的特征是,随着意义的出现,也就是,一个事件的现实性的出现,这个事件立刻又瓦解了或者消失了,因此,腾出空间给一个新的,意义的可能连接.正是因为这种时间的不稳定性,就像递归的更新一样.意义证明了自我生产性,并且,这种自我生产的运作方式是由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给予的.关于社会学很重要的意义的维度(Dimension),卢曼指出了时间,物质和社会三个维度(参见Luhmann,1971a:48ff和1984:112ff)."时间的维度"(Zeitdimension)产生于过程化的区分从"之前"相比于"之后".并且标明为何时(Wann)."物质的维度"(Sachdimension)产生于过程的区分即"这个"相比于"那个"——这个对象相对于不是那个,或这个题目相对于不是其他的——并标明为什么(Was)."社会的维度"(Sozialdimension) 最终来自于本我(Ego)和异己(AlterEgo)过程化行为和观点的区分.并标识为谁(Wer).这些被引入的基础,如"系统","自我生产","陌生生产"和"意义"使卢曼有可能来区分三个分析层面,并且设计了一个系统的类型学.第一个分析层面,划分为"机械系统"——这一系统使用陌生生产的组织162/社会理论方式——和"器官系统","意识系统"和"社会系统"——这些系统使用自我生产组织方式.在第二个分析层面上,我们能添加意义加『T:的原则.即不是机器也不是器官或器官的神经系统产生意义,而是心理和社会系统,确切地说以思想和设想,或者沟通的要素形式.在第三个层面上,最终社会的系统建造被自身区分了:那里存在社会的系统的三种类型,这些按照复杂的程度和它们的"突生水平"(Emmergenzniveau)来划分.作为简单的,纯粹情景的社会系统是"互动系统",紧接下来较复杂的社会系统是"组织系统",最终在社会文化进化中建立了自主的"功能系统".现代"世界社会"作为普遍的,包括所有"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功能系统"的社会系统行使职权.所有这些社会系统类型的存在,组织和维持仅仅通过沟通,对此按照社会类型,又分为"互动形式的沟通","组织形式的沟通" 和"功能系统特殊的沟通".一个社会系统的特别之处在于,与互动,组织和功能系统相反——不支配社会环境.基础的组织原则特殊的运作方式社会的系统建造层面陌生生产技术的人造的系统系统自我生产/生命的心理的社会的系统系统通过思想或想象的意义加T通过沟通的意义加工互动组织社会/.社会区分的功能系统法律科学经济政治宗教家庭艺术等等作为卢曼沟通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心理系统的捉摸不定或者不透明性——在这种意义上,没有意识能直接观察其他的意识,并且能直接与陌生的思想连接.为了能从那里探索这个问题,即尽管如此,社会的理解和沟通\\\尼古拉斯.量叁塑\163的到达如何能够实现?沟通首先不是作为自然而然,不成问题的经验现象,而是作为问题看待.也就是说——像我们将要看到的——作为一个双重问题:第一个问题,沟通如何在不可能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并且能实施它的同一.第二个问题,沟通如何使它的继续成为可能,并且自己作为可以期待的事件产生,而且这个事件不是纯粹偶然和任意的.第一个问题涉及沟通可能性的前提条件.第二个问题涉及沟通的"自我再生产"和"结构"以及沟通的"期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紧接着继续说明:①社会的系统建造出发点是一个"二倍的双重偶然性"(diezweifachdoppelteKontingenz).②沟通的自我指涉过程是在它的"信息"(Information),"通知"(Mitteilung)和"理解" (Verstehen)三体合一的选择合成的.③社会系统的突生水平(Emergenzniveau) 以及意识和沟通之间结构连接的方法.④沟通的不可能性原理,以及它的社会文化的解决方法."偶然性"(Kontingenz)被卢曼作为情态逻辑的术语(modallogischer Terminus)引入,它将每一个情景描述为不确定,同时也是必要性和不可能性的否定(参见Luhmann,1984:152).偶然性因此是一个情景,在这里一些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它可能是这样,如它所是的,但它不一定非是这样.它能是这样,但也能是其他样的.一个情景,在这里两个自我指涉的过程者或者信息加工的系统能相互观察,这就被认为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特征,因为两个系统中的任意一个的行为可能性——基于它们原则上互相之间不透明——对另外一个来说是不可预见的.一个社会的情景引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两个"互动"(Interaktion)的伙伴是如何互相定位和协调的.这个情景就是"双重偶然性",如果一个互动的伙伴既从自身知道,它的选择原则是偶然的,也从另一方知道,同样它的行为选择是偶然的.从两个互动的伙伴的视角出发,这个情景是二倍的双重偶然性.因为两个互动的伙伴知道,它们的决定以一种特殊的行为成为可能,但不是必然的,所以也不存在这样的必要性,一个互动的伙伴必须接受一个特定行为方式的建议.所有的参与者能够拒绝一个被期待的行动,并且反对一个建议.总之在一个未来开放的,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一个自己选择的反思意识的(也就是双方相互意识的)无能为力,因为它的每个行为依赖于另一方的行为.一个互相调整的行为看上去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如果不是恰恰不可能.164/社会理论卢曼指出,社会的演化(sozialEvolution)采取如下的路线,去削弱或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对沟通(Kommenikation)的参与.这个归属于心理系统的直接的和相互影响的不可能性,导致了一个社会的系统的独立建设.这个社会的系统运作在一个"突生"(Emergenz)层面,并且通过沟通建立了社会的秩序.与这种观点相反,即沟通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或者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通知行为,卢曼指出这样一个沟通的概念:沟通作为复合的单位和独立的社会运作,不是由人,而是仅仅由社会系统制造的.因此可以看出,卢曼的沟通概念已在一个先于语言的层面上使用.沟通由三个不同的选择组成,于是只有它们的组合才构成沟通,并且沟通是一个单位(Einheit).这三个选择是:第一,信息(Information),第二,通知(Mitteilung),第三,理解(Verstehen).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存在都与其他两个有一个指示的关系,从不能单独存在."信息"是从一个视野中的选择,即什么通过行为,语言或符号的描写表达出来了."通知"是信息的一个"如何"的形式,即信息应当是被通知的.通知是从一个可能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视野中的选择."理解"是最终这样一种选择,"通知"与"信息"的区分如何从一个可能的视野内观察."理解"本身不是心理的,而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跨越一个确定的信息与通知之间区分的纯粹的感觉(Wahrnehmung), 这个区分必须能被观察,也就是通知.只有这三个选择的联结导致沟通作为社会的基础事件,对此这一事件的发生是与现实的时间过程相反的.作为自我生产的社会过程,沟通被因此规定了一个行为或一个表达事件,这一事件并且已经发生.当反作用地涉及一个新的通知事件的时候,一个突生的沟通事件被建立起来.结果是,沟通的单位是不同编制的,也就是说包括两个时刻并且"那个已过去的事件事后作为自己的沟通的事件" (Fuchs,1993:25).这个已发生的连接结果,在涉及已过去的信息通知后指出:一个社会的事件发生了;而且也指出:沟通采用了哪个题目的连接可能和方向,也就是说沟通如何能继续进行.对卢曼来说也就是:"只有反应连接上沟通,人们才能从沟通里看出,什么是作为单位实施的." (Luhmann,1984:212)因为沟通的进行原本以自我关联的方式总是与时间过程相反,因此一个社会理解的连接判定一个已经被观察的事件作为沟通. 沟通循环式的秩序建构包含一个有趣的特征,这个特征对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来说很重要.对它们相互的关系来说是决定性的,"是那个,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165那个将沟通当作信息对待的,而不是从参与了的心理系统内部视野中取用, 而是通过沟通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作为连接,这个连接自己选择着区别(或者更好地说:这些选择能被更好地观察),而这些区别又能制造出另外的区别.重要的是,信息的沟通式选择,通过它们与通知选择的区分,赢得了它们的连接制造的轮廓"(Fuchs,1993:27f).这里就指出,卢曼与下列的观点保持着距离,即沟通作为人类的日常行为,作为有用途,有目的的仅。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精]
二、社会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在社会系统中,由于社会系统是通过不同 行动者所实行的行动脉络而组成的,所以, 不同行动者在系统中所构成的关系,也就 是这些不同行动者在其不同行动脉络中的 种种“相遇”。
三、沟通的双重社会功能
两个行动者相遇所带来的个人意识与社会 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在社会系统 与个人行动之间带来了新的互动局面,有 利于二者的进一步互动和渗透,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系统两个层面中 各自独立的新成分,为二者的互动造成了 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 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 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充分表现了德国社会 理论和哲学理论的传统特征,他成功地将 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领 域中的现代系统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 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去,集中围绕 “意义”和“沟通”而创建了新的社会系 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 理论的特征
一、卢曼的生平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当 代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卢曼并非毕业 于大学的社会学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是从一位“外行”变成社会学家的。
二、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发展
卢曼的杰出才华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他 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论述方面取得了独领风 骚的丰硕成果。20世纪70年代,卢曼同哈 贝马斯一起研究了科学技术、沟通和社会 系统的问题。1971年他出版了《社会理论 或者社会技术:系统研究做出了什么》。
思考题
1.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有哪些特征? 2.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3.卢曼的社会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简述之。 4.社会进化的潜在机制及其社会进化的含义
尼克拉斯·卢曼:法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123
尼克拉斯•卢曼:法律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在法理学和社会学的传统分工中,法理学关注规范,而社会学则关注事实。
法学家的任务是阐释并适用规范,而社会学家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法律的存在语境,即法律的社会条件和后果上。
但是,这种传统的观念即使是在汉斯。
;凯尔森对法律做出最为精准的阐述时就已经过时了。
“社会动力学”的进路和利益法理学己经把法律的适用与那些在型塑规范的时候并未考虑但是在法律文本形成后必须加以确定的事实联系了起来。
实用主义曾宣称所有法律的实际适用都必须考虑法律的不同构造将如何影响法律的产出;这种构造不仅关系到对法律系统中未来的决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关系到在社会实在中对实际后果的控制。
从本世纪初开始,法理学与社会学之间严格界线的最终消融使得人们希望社会学能够为司法做出贡献。
但是,从法律的视角看,社会学的功能更多的仍然体现为一种辅助性的科学。
除了某些例外(例如制度的概念),社会学对法律理论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对法律教义学也极少发挥作用。
同样,对于是否有一种能够为法律提供信息的、被称之为“法律社会学”的特殊的学科,还是说社会学的所有分支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仍然是不清楚的。
一种充分的关于法律教义学或法律理论的社会学依旧处于缺位状态。
[1]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在上述问题上并没有取得多少进展。
然而,十分明显的是那种有关社会学能够对司法做出贡献的乐观预期己经消失并变得更加注重实际。
就目前而言,我们无法期待法理学,或者社会学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方式。
令这两个学科的学者们感到吃惊的是,这种改变来自别处——来自于那些正在更加引人注意的、被冠以一般系统理论、控制论(第三或第四代)、多值逻辑、自动理论、信息理论、以及一种自我指涉的自创生系统的一般理论(正是本文所关注的)之名的研究当中。
[2]这种经由一般自创生理论的迂回前进,在当前制造的混淆多于其所带来的澄清,导致的困难和问题多于它所能提供的答案。
这种混淆与如下事实密切相关:这一理论起源于数学、生物学、或者神经生理学,而并不处理心理的或社会事实的问题。
功能_结构和社会系统_简介卢曼的功能结构系统理论
部 有不 同 的 解 释
。
传 统的 功 能主 义 代 表 涂
、
抽 象 问题 而 提 出 的
状况 杂的
况
、
尔干
、
马林 诺斯 基 和 拉 德 克 利 夫 一 布 朗把 功
能看 成 满 足 人类 需要
保 证 具 体 社会系 统 生
。
从 一 般 意义 上 来 说
,
,
实 际 上 提 出 的是
存 和 服 务 于 某 种 目标 的效能 表 的结 构 功 能 主 义 认 为 程
结 构 功 能 主 义 和 功能结构 主 义 对 功 能 的
构
,
看 法 大相 径庭
七
。
因此
,
在分 析 其体 问题时
,
结 构功 能 主 义 认 为
结 构是 整体 内 单 元
口 皿男翻翻枕会 学 方 法 介 六 法 掩
目口
觉 生 活 的能 力 是 有 限 的
的程 度
,
间 一 组 具 有 稳 定 格式的 关系
,
也就 是 说
群 体 用 什 么方 式 才 能 解 决 整
“
作 的 积 极 贡 献或 消 极 贡 献 而 言
能 结 构 主 义的 代 表 卢 曼看 来
,
这两种 理论
。
合问 题
由此 得 出这 样 的结论 照 范围
”
,
都 把 功 能看作 对现 存结构 的 解 释 模 式 发 生 效能 的模 式 向 模式
有机 体
的 功能 结 构 主 义 则把社 会系 统看 成是 由各 种
社 会 活 动相 互 作用 并 通 过 自己 特 定 的括 动 而
区 别 于 环 境 的 实际 行 动系 统
哈贝马斯:论卢曼的系统理论对主体哲学遗产的接受
哈贝马斯:论卢曼的系统理论对主体哲学遗产的接受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卢曼(Niklas Luhmann)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普通社会理论的“基本轮廓”。
而且,他还用这种社会理论对几十年来不断跨越不同领域的理论扩张进行了清算,让我们对他的计划有了清楚的了解。
人们总是会认为自己能更好地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卢曼的研究与其说是想和从孔德到帕森斯的社会理论专业传统联系起来,不如说是想延续从康德到胡塞尔的意识哲学问题史。
他的系统理论并没有让社会学走上科学的康庄大道,相反,它把自己表现为一个被弃哲学的继承者。
它力图继承主体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提问方式,同时又想超越主体哲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它就完成了一种研究视角的转向,使自我分裂的现代性的自我批判失去了对象。
运用在自身当中的社会系统理论,对不断复杂化的现代社会只能采取一种肯定的态度。
而我所关注的是,卢曼从一定的距离出发,对主体哲学的遗产重新进行了研究,那么,立遗嘱者(主体哲学)所面对的问题是不是会进入系统理论呢?我们知道,自黑格尔死后,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的广泛怀疑。
1系统概念是在控制论和生物学语境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如果想在同等水平上用它来取代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认知主体概念,我们就必须对系统概念重新进行定义。
具体内容如下:系统-周围世界-关系(System-Umwelt-Beziehung)取代了认知主体与(作为可以认识的对象总体性的)世界之间的内外关系。
对于主体的意识活动而言,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构成了核心问题。
但现在,这一问题要让位于如何维持和扩展系统的问题。
系统的自我关涉性是按照主体的自我关涉性模式建立起来的。
系统如果不与自身建立起联系,并通过反思为自身提供保障,就无法与其他系统建立联系。
但系统的“自我”有别于主体的“自我”,因为它并未凝聚成为统觉意义上“我思”的“自我”,按照康德的说法,这种我思的“自我”必然会伴随着我的一切想象。
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
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报纸稿)丁东红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 n 1927-1998)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博学的、活跃的、入世的学者,其研究触角遍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宗教学、艺术理论、生态学、科学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
他提出的“社会系统理论”以其思辨、抽象特点著称,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生活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感悟。
这一理论不仅引发了社会学界的热烈讨论,而且受到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曾与哈贝马斯就这一理论进行过争论,并联名出版了反映这场争论的文集《社会的理论或社会技术——系统研究提供了什么?》(1971)。
卢曼最重要的著作是《社会诸系统》(1984)和《社会的社会》(1997),卢曼一生著述颇丰,属于当代思想家中勤于耕耘的多产者。
根据他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可以把其著作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他的基本理论著述,以《社会诸系统》和《社会的社会》为核心,包括《社会的科学》、《社会的经济》、《社会的艺术》、《社会的法律》,以及两部手稿《社会的政治》与《社会的宗教》。
《社会诸系统——一般性理论之纲要》是他整个研究的引论,《社会的社会》则是卢曼本人对自己一生研究成果的总结,其它几部著作是分布在几个最重要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这一系列著作构成了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总体轮廓。
第二类著作是关于概念史的研究,包括一些当代社会科学最常用的基本概念,如:法权、国家、国家至上、个体主义、伦理、道德、文化、自我指涉、作为激情的爱、天然或未开化,等等。
卢曼在四卷本的《社会结构与语义学》等著作中对于上述概念分别作了历史语义学的考察,虽然没有列入总的理论体系,但这些博学多才的概念史研究对于前面的抽象理论恰恰是必要的补充。
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
尼可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是当代德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博学的、活跃的、入世的学者,其研究触角遍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宗教学、艺术理论、生态学、科学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
他提出的“社会系统理论”以其思辨、抽象特点著称,同时也体现了对于生活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深切感悟。
这一理论不仅引发了社会学界的热烈讨论,而且受到哲学界的广泛关注,他曾与哈贝马斯就这一理论进行过争论并联名出版了反映这场争论的文集《社会的理论或社会技术——系统研究提供了什么?》(1971)。
但迄今为止卢曼的主要著作还没有中译本问世。
从2000年开始,我们组织翻译了一批卢曼的著作,这里选择其中《社会诸系统》、《社会的法律》、《社会的经济》的部分内容率先发表,以飨读者。
为使大家更多地了解卢曼,本专栏对他的基本情况和学术观点作简要介绍,并将《社会的社会》内容梗概在本专栏中一并刊出。
相信对卢曼著述的译介将会为我国当今的社会哲学研究提供新的助力。
——摘自《卢曼专栏》“主持人的话”一1927年12月8日,尼可拉斯·卢曼降生在德国西北部小城吕内堡(Lüneburg)一个啤酒厂主家庭。
1944年,17岁的卢曼在动荡的战争环境下中断学业,应征到空军服役。
1945年被美军俘虏,度过一段战俘营生活。
战争结束后重获自由,于1946年到弗莱堡大学学习法学并接受预备行政官员培训。
1949年毕业,在汉诺威一家私人律师事务所工作。
1952-1953年开始建立他著名的“卡片箱”,这是卢曼做学问的独特方式,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引证收集在卡片箱中的文献,使各种文本之间形成一种无言的对话,体现出他的对比研究的风格。
1954年在吕内堡高级法院任职。
1955-1962年就职于下萨克森州文化教育部,从事法务及公共行政工作。
卢曼的仕途是平坦的,几年功夫已经成为州议会参议员,但强烈的学术兴趣很快就把他引向了另外一条生活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 理论的特征
一、卢曼的生平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当 代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卢曼并非毕业 于大学的社会学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是从一位“外行”变成社会学家的。
二、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发展 卢曼的杰出才华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他 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论述方面取得了独领风 骚的丰硕成果。20世纪70年代,卢曼同哈 贝马斯一起研究了科学技术、沟通和社会 系统的问题。1971年他出版了《社会理论 或者社会技术:系统研究做出了什么》。
思考题
1.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有哪些特征? 2.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3.卢曼的社会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简述之。 4.社会进化的潜在机制及其社会进化的含义 有哪些? 5.沟通的双重功能是什么?
一、卢曼对“系统”的界定 “系统”是卢曼的基本概念,在卢曼看来, 任何一种人类行动以及与这种行动相联系 的各种事件和过程,都可以构成一个相对 独立的一般系统。
二、系统与环境 卢曼在1984年出版的《系统理论:一个一 般性理论的纲要》是他社会系统理论的一 个代表作。在这里,他首先强调了对于系 统的界定不可能脱离对于环境的界定。
一、社会进化的潜在机制 卢曼对社会进化持有乐观的态度,他认为, 随着复杂性的增加,否定的结构性机会也 在增长,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改变已 有事物的可能性”,而分化、创新和组织 也一直依赖于冲突行为的常规化和“偶然 性”的模式化。
二、分化与社会进化 社会分化是卢曼的中心概念,他用分化来 界定社会进化的过程。他把社会分化看成 是一种类属性概念,主要是系统的分化— ——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的分化,既涵括了 标准的结构分化,也涵括了环节分割(即 机械团结)和分层。
三、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特点 卢曼认为,作为总体概念的系统理论,经 历了相当长的演化和发展过程之后,实际 上包含三层面不同领域的总体科学。
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卢曼在综合帕森斯的系统观和“一般系统 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己的社会系 统理论即“一般社会系统理论”。他的这 一理论关注的是社会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 间的关系以及分析降低系统环境复杂性的 机制。
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社会进化与分化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充分表现了德国社会 理论和哲学理论的传统特征,他成功地将 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领 域中的现代系统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 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去,集中围绕 “意义”和“沟通”而创建了新的社会系 统理论。
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
卢曼的系统理论强调的是系统与外部环境 的关系和用于降低系统复杂性的机制。由 于行动者显示不同的行为方式,因而所有 的社会系统都建立在行动者之间沟通的基 础上。
一、卢曼“沟通”的意义及其特征 社会系统是靠人们所选择的各种符号之间 的沟通建构起来的。在卢曼看来,构成一 个社会系统的基本因素和基本关系就是沟 通。
二、社会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在社会系统中,由于社会系统是通过不同 行动者所实行的行动脉络而组成的,所以, 不同行动者在系统中所构成的关系,也就 是这些不同行动者在其不同行动脉络中的 种种“相遇”。
三、沟通的双重社会功能 两个行动者相遇所带来的个人意识与社会 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在社会系统 与个人行动之间带来了新的互动局面,有 利于二者的进一步互动和渗透,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系统两个层面中 各自独立的新成分,为二者的互动造成了 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三、社会系统的类型 只要个体行动“有意义地相关和联系”, 并利用功能机制的选择将其与时间、物质 和符号环境区分开来,社会系统就存在了。 卢曼提出,与社会系统并列的是机械系统、 有机系统和精神系统。
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
社会系统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分化构成了社 会文化进化的过程。分化是功能主义理论 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与其他进化论理论家 一样,卢曼认为,当代社会不同于以往社 会的地方,主要是它在功能方面的高度分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