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鲁贵显的论文关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精要
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

【大众传媒的社会学理论解读】大众传播媒体是如何影响社会的?[摘要]在卢曼的系统论视角下,作为功能系统的大众媒体按照自身逻辑运行,即在自身密码信息/非信息和纲领(节目栏目)的基础上生产和传播信息。
大众媒体的信息主要来自外部世界,又不同于外部世界。
通过这种操作,大众媒体与其他功能系统之间的结构耦合关系能够持续刺激社会使其保持清醒,现已发展成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功能系统。
发展中国家的大众媒体与其他系统发展存在的非同时性现象可能带来一系列结构摩擦问题。
[关键词]大众媒体;信息;密码;纲领;功能系统;结构耦合[作者简介]秦明瑞,社会学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871)。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1)05-0051-15秦明瑞——卢曼系统论视角下的分析一、问题的提出如果将大众传播媒体(mass communication media )简单地定义为原则上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信息传播场域〔1〕,那么自从有了这种场域——早期为印刷品,后来增加了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今天则有了如电脑、手机等为载体的互联网新媒体——人们关于社会、历史和自然世界的信息和知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这种媒体。
①随着大众传播媒体(以下简称“大众媒体”或“媒体”)的发展,人们对其认识和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一些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使人们对大众媒体持不信任态度,怀疑其具有煽动和炒作的动机;而在其与经济利益、政治权力、宗教信仰等社会系统的关系被认知时,这种煽动炒作的动机也往往会更加生动具体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②但尽管如此,大众①在大仲马(1802—1870)的小说《基度山伯爵》中,我们就可以读到土耳其占领时期希腊总督阿里·铁贝林的女儿、后被基度山伯爵为了复仇而收养的海蒂所说的一段话:”我对于外界的事情无一不知,虽然我是在我的居室里观看那一切。
比方说,我看每一种报纸、每一种期刊和每一个新歌剧。
法律与社会的共同演化----基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反思转型时期法律与社会的关系

法律与社会的共同演化----基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反思转型时期法律与社会的关系一、问题及提出"法律与社会"是法学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对于当代中国社会而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尽管对"社会转型"这一概念的界定还存在许多争议,但是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一观念已被普遍接受,转型不仅意味着社会变迁,而且是一种结构性的变迁,在这种变迁中,法律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不仅更为突出,而且更加地复杂化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在当前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不少将二者的关系过于简单化的理论思维。
在社会对法律的影响这一问题上,人们常常把法律的变革看作是某个单一社会因素的产品,比如认为"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法治",认为通过"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就能达到实现法律转型的目的。
而即便是认识到法律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倾向于在法律与社会之间建立一种直接的因果关系,仿佛社会的需求被输入到法律系统当中,法律系统就能生产出相应的法律产品;而在法律对社会的作用问题上,则习惯于把法律当做一种推动社会转型的独立变量,认为有了法律制度就能获得相应的社会效果,从而达致推动社会转型的目的。
这些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它们注意到了法律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联系,但是,对于深入认识二者关系这一目的而言,这样的分析方式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洞见法律与社会间的复杂关系。
从理论上看,这种以目的——手段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理论模型存在许多问题。
如果从某个社会领域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相对明确地区分目的与手段,但是如果从较为一般化的层面观察,则会发现手段与目的是重叠的,它们最终都可以归结到"社会"这一层面,而那种以某个领域为中心的论说方式就会构成悖论:即它自身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在现实当中,目的与手段并不总是能够被清晰地划分开来,因为它们都是在社会中发生的,那些被视为推进社会转型的手段本身也就是社会转型的一部分。
摘抄鲁贵显的论文关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精要

以下资料的摘录来自于:鲁贵显先生的一篇<沟通——上帝的观察者>Luhmann的著作虽然是一本接着一本出版﹐但其实是同时进行的。
他习惯同时写数本书以及不同的文章﹐所以读者常会在不同的书里看到极类似的概念说明﹐或者在注释里看到相同的参考文献。
当然﹐重点不在于类似﹐而是在于这些概念的衔接能力:随着不同的系统、议题﹐Luhmann会使用系统理论的某些概念﹐并以不同的方式衔接起来。
因此﹐阅读他的作品最好注意脚注部份﹐其中所引用的文献(尤其是他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参考资料的网络化﹐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是指向其它的文献资料。
就此看来﹐我们不妨试着以网络递回的方式理解Luhmann的思想﹐也就是说﹐一本书里是不可能全览任何一个理论概念﹐而必须在不同的著作中将同一个概念的各种衔接方式拼凑起来。
关乎的不概念的完整性﹐而是概念的confirmatin与condensation –以G. Spencer Brown的话说就是condensation及…–﹐一方面。
Luhmann的某个理论概念出现在不同的论题及脉络中﹐好似它经过历练而维持住了概念的一贯性﹐另一方面﹐这个概念每在一个新的脉络里就有别于之前的用法而呈现出多义性。
以此方式理解Luhmann是需要时间与耐心。
他的理论也许并不艰涩﹐只是读者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递回性网络。
甚至我们还可以更彻底地说﹐系统理论的诸概念是永远不会完整的﹐Luhmann所建立起来的「系统」、「观察」、「符码」、「功能」等等概念与定义﹐在日后由其他系统理论家使用时必然会受到更多的淬练﹐也会变得更多义模糊。
Luhmann对于宗教理解的新颖之处在于﹐以系统理论重新为社会建构了一个重要的关连问题:如何在观察中处理不可观察的事物。
系统理论藉此要表达的是,宗教只有被观察(即被沟通)时才存在,不论它被谁观察。
反过来说,科学系统、系统理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观察(即被沟通),被它自己或被其它系统(例如宗教系统)所观察。
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

观察现代性*———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新视野肖文明提要:本文对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研讨凸显了卢曼超越主体哲学的反人本主义和非规范取向的理论建构特点,勾勒了社会系统理论所带来的范式转换之诸种面向。
本文随后介绍了社会系统理论对我们重新理解社会与个人以及诸实质议题所提供的新视角,强调了卢曼坚持系统理性和功能分化的立场,并对该立场提出了批评。
本文认为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为我们观察和理解现代性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理论话语和视角。
关键词:自我再制系统 沟通 系统理性 功能分化一、导 言美国学者斯蒂芬·塞德曼在回顾社会理论的历史时曾指出,社会理论对现代性之命运的讨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千禧年的主题,高歌并坚信人类理性年代的到来和人类社会的持久进步;另一类则是启示录主题,它以悲观的论调描绘出一个灰暗阴沉的未来,只是带着一丝绝望的希望等待先知的来临①(Seidman,1990)。
由此观照,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就显得有些特别,因为我们很难轻易地将其理论纳入上述任何一类主题。
一方面,他承认无法否认现代社会所遭遇的风险乃至危机,而社会学正应承担起认识风险危险的使命(Kneer&Nassehi,1998);他的进化理论也并不支持任何社会永久进*本文是北京大学方文教授主持的200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转型:转型心理学的路径》(项目批准号:08BSH063)的部分中期成果。
本文写作首先要感谢导师陈海文教授的悉心教诲,也得益于方文、李康、秦明瑞、陶林等诸位师长建设性的评论,还要特别感谢香港中文大学吴欢小姐在我于外地修改本文期间不辞辛劳地帮我数次查找和邮寄资料。
当然,文责仍由笔者自负。
① 雅斯贝斯也指出19世纪后的时代意识分化为两支,而这两支具体内容大体同于塞德曼的说法(雅斯贝斯,2003)。
社会学研究 2008.5步的迷思。
由此来说,他并不怀抱一种千禧年的企盼和信念。
法律系统的自我创生——以卢曼社会系统论为视角

法律系统的自我创生———以卢曼社会系统论为视角杨翠,刘亚娜(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是建立在建构主义认识论基础上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予以观察,卢曼将法律系统描述为能够实现自我观察、自我参照与自我生产的自创生系统,这一理论为法律系统在社会大环境中有了一个全新准确的定位,对于正确认识法律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如政治系统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中立而客观的视角。
通过梳理政治与法律之间的关联状态,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法律系统的自我运行特点和价值。
[关键词]卢曼;社会系统论;法律系统[中图分类号]D9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566(2018)02-0095-05卢曼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被视为新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曼的系统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建构主义倡导思想过程中的创新精神,认为科学的基本工作不是描述而是建构,否定主客体传统二元对立的区分方法,主张两者的多元可能的互动走向。
在卢曼看来,“人类社会的生命是无法和它的系统性分开的,社会始终是作为社会系统而存在的”。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家庭等多个方面,其理论的产生基础有:系统论、古典法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控制论、科学哲学、认知生物学以及自我创生理论等,可以说卢曼的社会系统论是试图为世界的复杂现象建构出一个通用的公式。
该理论全方位的探索各个相对自主的社会子系统———政治、经济、法律、宗教、家庭等在履行其功能上的演化成果,企图呈现一个社会系统的自我生产的机制。
卢曼系统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复杂性是社会的重要特性。
二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功能分化的社会,卢曼系统论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简化社会系统的复杂性。
卢曼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分化的社会,现代社会的分化进程呈现出高速度及其复杂性的特点,致使现代社会的分化进程及其逻辑,不可能只是在整体社会的大范围内加以笼统分析,它按照各种特定功能分化成各种子系统,有政治、经济、法律等,各个系统按照各自的特定的符码与在与其他系统和外在环境进行信息交换的同时,在自己的系统内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描述、自我规制的状态的自我再生产。
卢曼与帕森斯的系统理论之简要比较

卢曼与帕森斯的系统理论之简要比较首先,帕森斯将“系统”一词视为分析工具(也有论者批评帕森斯有时把分析工具太当真) ,而卢曼则强调“世间存在系统”,坚持系统所具有的经验性而非分析性的地位。
因此,系统在卢曼的理论中就被实体化而拥有其自身之目的,系统无疑会在卢曼的理论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它也为卢曼维护系统之自主逻辑铺平了道路。
批评者于是指出卢曼应铭记分析意义上的系统和经验意义上的系统之区别。
其次,根据亚历山大的看法,帕森斯坚持选择的唯意愿特性,并认为“这类选择的进行应遵照一般的评价标准,我们也因此获得规范”;而卢曼则强调系统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抽象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这种机制是因应与日俱增的难以处理的复杂性和偶连性而生的。
亚历山大认为,这里的关键区别在于,卢曼以牺牲人类自由意志为代价来坚持系统之必要性。
这一批评在某种程度上与利奥塔的批评相一致,后者抨击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是一种恐怖主义,它为实现系统之效率而罔顾弱者之生存。
第三,根据亚历山大的看法,帕森斯试图去克服深植于德国社会理论中的规范与利益、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二元两分。
如此论正确,那么卢曼的努力则是朝向不同的方向,他所致力的是发展出非规范性的科学。
帕森斯用“双重偶连性”这个词语来描述沟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自我和他我的行动选择是偶连的,而且由于社会行动的他人取向,他们也各自知道对方之行动选择是偶连的,在这种情况下,帕森斯认为这种双重偶连性暗含了行动的“规范取向”, 因为如无此规范取向, 则难以想象社会性之可能。
卢曼则以为,双重偶连性并不能推论出规范的存在,处于互动中的意识系统对各自来说都有如黑箱,但从意识系统的互动中茁生出社会系统,社会系统中的沟通以自我指涉的方式不断运转下去。
这里,沟通只提供继续运作的可能性,而无关乎共识与规范,如果达成共识与规范,系统之运作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双重偶连性只是自我指涉系统的一剂催化剂,自我指涉系统要在双重偶连性所提供的种种不可能性和可能性下让沟通持续进行下去。
卢曼《社会系统》选读:第一章《系统与功能》③

卢曼《社会系统》选读:第一章《系统与功能》③本文节选自魯貴顯、湯志傑译本《社会系统:一个一般理论的大纲》(Soziale systeme:Grundris einer allgemeinen Theorie),暖暖书屋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版。
此次推送的段落来自P77~86,文中颜色与加粗为平台所添,脚注中的补充性说明移入正文或置于文末尾注,参考文献则未予保留。
本文档仅供系统论研究者阅读使用,推介使用讯飞有声等朗读App,可将本链接内容以播报形式收听。
9.下一个重要的论题是自我指涉。
在最近的系统研究里,这个概念迅速获得了人们的注意,甚至在自我组织(Selbstorganisation)与自创生这些标题之下,在一些不是明确以系统理论为名的社会学理论里,也出现了相应的概念。
自我指涉概念(反省、反身性)离开了它在人类意识或主体那儿的传统位置,进而转移到对象领域,也就是转移到那些作为科学对象的真实的诸系统那儿。
[1]同时,人们也因此能与自我指涉的纯逻辑困难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这些困难只是意味着:在真实的世界里存在着诸系统,而且,其它系统对这些系统的描述会在这些系统之中(!)导致无可决断的逻辑矛盾。
自我指涉(Selbstreferenz)这个概念标示出统一,它对自身而言可以是一个元素、过程或系统。
“对自身而言”一词也就是指不取决于他者的观察角度。
这个概念不只是给出定义,它还有一个事实陈述,因为它宣称,统一只有经由一个关系化的运作(relationierende Operation)才能出现,亦即,统一必须被生产出来,而且不是作为早已存在着的个体、本质或特有运作的理念。
我们可以且必须非常一般地掌握此概念——这是随人们所说的“自我”(Selbst)以及对指涉(Referenz)的掌握方式而有不同。
例如,我们可以谈一个对自己本身有所意图的行动(这时,意图一事是行动的构成物),或是一个包含着自己的数量(这时,包含一事是数量的构成物)。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社会复杂性问题探究的社会意义及启示

82决策探索2021.1下一、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概述卢曼在构建社会系统理论的过程中,吸收了众多学科思想的精华,通过对众多思想的融合,批判性继承,加上他自身广博的知识,最终构建了社会系统理论。
因此,探索其思想理论来源及核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三点。
一是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在政治上具有保守性,其只关注社会这整个大系统,而忽略了社会功能问题,并没有论述社会功能分化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卢曼认为:“只有功能的分化才对系统结构产生根本的影响,功能决定系统的产生与发展,也决定系统结构的建构。
”二是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思想,没有系统思想,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就失去了相应的系统理论来源。
卢曼将其应用于阐述社会系统内外部复杂性问题,充分吸收社会学和系统哲学的核心思想并为其所用。
三是二阶控制论思想。
在二阶控制论者看来,二阶控制论就是大脑被请求输出大脑的理论,也就是说,大脑活动的研究者作为自我参照对象研究自我大脑的输入输出过程。
由于大脑的运作模式遵循控制论并反馈到大脑自身,就成为控制论下的控制论,简称二阶控制论。
卢曼充分吸收了二阶控制论中的反馈思想,将其用于对社会系统的观察,构建了二阶观察思想。
卢曼所构建的社会系统理论,既具有系统哲学的理论性视野,又在社会学的基础上不断传承创新。
卢曼认为,他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一个重大的社会学范式转变来阐明他的理论任务,并且这种转变可以改变社会学的思维局限性。
同时,他认为,他的系统理论避免了其他试图理解社会秩序、连续性和稳定性基础的概念陷阱。
对卢曼来说,将社会学理论从古典理论的实证主义、社会实在论、结构主义的决定论和存在主义的唯我论等中拯救出来是他构建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在因素。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梳理出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是以结构功能主义、二阶观察及一般系统论为核心概念。
二、社会复杂性问题之意义(一)社会认识论意义卢曼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构建系统与环境内在关系,避免了一些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还原论和唯名论。
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

卢曼和他的“社会系统理论”四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重要之点包括:1、社会系统被看作基于要素和关系的动态体系,这一系统的复杂性突出了选择的作用,也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任何一个运作都是在诸多可能性中的一种选择。
从宏观上看,我们所处的社会系统与其周边环境进而与世界构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
通过系统与环境的互动,可以使环境中存在的可能性成为系统运作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使系统的产物成为环境的选择。
系统还能够透过环境进一步对世界有所了解,以求扩大自身的活动场域和运作的可能性参照。
2、实现了系统理论的第二次范式转变。
如果说,从探讨系统内部整体与部分的差异转向探讨系统与环境的差异是系统理论的第一次范式转变,那么系统理论中的环境开放性概念被涵括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的自我指涉概念所取代,则是系统理论的第二次范式转变。
卢曼认为,社会系统不仅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整的特性,而且具有自我指涉、自我再生的特性。
自我再生是生物学家洪博托·玛图拉那(Humberto Maturana)1972年提出的概念,指生命体借助内在成分的互动,反复产生其自身的构成网络。
卢曼借用了这一概念,并于1985年将自我再生概念纳入自我指涉概念之中。
他的自我指涉理论不仅通过讨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推进了对系统开放性的认识,而且提出了同样重要的系统封闭性问题,也就是说,通过自我再生功能,系统能够抗拒外界干扰的影响而产生自身的秩序。
3、自我指涉理论对主体性和内因论的再次确认。
个体凭借着自我再生运作,可以将自己的内在元素或事件同外部环境或他人区分开来,并由此展示其自我主体性。
应该说,只有个体本身能够决定,他要接受什么,他要如何建构自己的个人特性,以与他人相区别。
同样,一个社会系统通过自我再生运作,也可以再生其要素,并由此突显自己的主体性,以区别于其它社会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性是不受制于外部环境或其它系统的。
外部因素或其它系统的作用只限于提示一些可能的自我确认方式,只有当个体或系统接受了这些提示,并将其纳入自我再生运作中时,这些外在的影响力才有意义。
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传播、媒介概念和大众媒体

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传播、媒介概念和大众媒体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框架下的传播、媒介和大众媒体概念。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播、媒介和大众媒体在社会系统中的角色和功能。
本文将首先介绍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然后分析该理论对传播、媒介和大众媒体概念的解读,最后探讨这些概念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和影响。
在卢曼的理论中,社会被看作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构成的复杂网络。
传播、媒介和大众媒体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信息传递、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这些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和解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和媒介现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深化对传播、媒介和大众媒体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发展。
也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和媒介挑战。
二、N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概述卢曼(Niklas Luhmann)的社会系统理论是一种复杂而全面的理论框架,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理解社会现象,包括传播、媒介和大众媒体。
卢曼的理论强调了社会系统的自我参照性和自我生产性,即社会系统通过其内部的操作和规则来产生和维持自身的存在。
在卢曼的理论中,社会系统被视为由沟通和交流构成的复杂网络。
这些交流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意义的生成和交换。
卢曼认为,社会系统通过沟通来创造和维持共享的现实感,这种现实感是社会系统存在的基础。
因此,传播在卢曼的理论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社会系统运作的媒介,也是社会系统自我再生产的关键环节。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还提出了“系统耦合”的概念,即不同的社会系统通过相互的依赖和交换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在这个框架下,大众媒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通过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生成,与其他社会系统(如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等)进行耦合。
尼克拉斯·卢曼《社会的教育系统》观点分析及其启示

教育的过程就是教学相长,教学并不是单向的知识输出, 外走上了重经验与实证研究、轻思辨分析的道路。卢曼
而是平等的沟通。既然教育系统同其他社会系统一样,都 的教育系统理论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关于“教育的本质”
是旨在完成某种社会功能,那么教师只不过是这个系统中 的理论,这在当代的西方社会科学语境中可以说是重拾
明”,“儿童”也是现代社会分化的结果,因为中世纪 和古代时期人类社会并没有把儿童当成受教育的主体来 对待,甚至直至工业社会早期,儿童都要和成人一样从 事生产劳动。“儿童”概念与现代教育系统相辅相成, 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儿童培养成为一个“社会人”。
功能、结构和社会系统——简介卢曼的功能结构系统理论

即政 治系统
。 ,
、
科学系 统 和
,
家庭 系统
通 讯 媒介
,
他分 别给这 些系统赋 于 了特 定的
即 政 治 系 统 的媒介为 权力
,
开放 的 闭的
,
复杂的 和 变 化的系统
。
系 统 不 是封
。
经济
,
它 与变化着 的 环境 相 互 作用 和 影响
, ,
。
系 统的媒介 为货 币
理
科 学 系统 的 媒 介 为 真
。 。
结 构 为 前提条 件
在这个 前提 下
社会 系 统
,
人 们 把 有机 体看 成 一 个 整 体 ,
才 能发挥 功 能 效率 统刁能 得 到 维 持 对
。
。
唯功 能有效 率
,
社会系
把 一 架 机 器 的构造 看成 一 个 整 体
、
这 种观 点 遭 到 了 卢曼 的反
社会是 一 个系 统的设 想存 在 已 久 人 们把 社会看 成一 个类似 人的 身体 功能 组成的有 机体
1
.
解决 问 题 的方 法是 多种 多样 的 德 国 面 临 许多社会 问 题
、 、 、
例 而
:
如 在 十 九世 纪
、
,
系统 存在的质 量
,
.
:
指 系 统 是 实 际 存在
教 会 政 党 国家 社会 主 义 者
、
资 产 阶级 自 由 学 派 的讲 坛
恩 格斯都 曾 试 图 从
。
的 还 仅仅 是 形 式上 的
、
过 系统所 形成 的特 定的 有机联 系 以 及 所 具 有 的 特定 的 通 讯 媒 介 区 别 于 其他 社会系统 卢曼的 系 统 理 论 中 系统
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德]安德烈亚斯?齐曼着张睿译尼古拉斯?卢曼(1927~1998)被视为欧洲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在他毕生的着作中,至少有两方面体现了其杰出贡献.一方面,卢曼用他的社会系统理论追寻经常被社会科学忽视的一些关注和兴趣,以构建一个普遍适用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卢曼还对此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着作,其题材具多样性:包括社会文化发展,通过区分过程和现代化,知识社会学直到多种特殊沟通形式的特有逻辑和整合.由于涵盖了大量不同兴趣与理论——其实这也符合卢曼自身对社会学的理解,还由于社会学的灵活特性,研究题目不必马上被限制和确定,因此,社会学显得对卢曼有特别的吸引力.并且成为其科学研究的家园.他超过30年实践的主要认识和研究兴趣是'普遍的社会理论(eineallgemeine GesellschaflsIheorie),这个理论既能够充分满足现代世界的社会复杂性要求, 又能满足分析的准确度需要.对此,卢曼提出了一个全面的社会学理论.它不仅提供了对社会事件和过程综合说明的可能,也提供了宽广的,对不同领域沟通过程的观察使用的可能.例如对直接的面对面关系,对(形式的)组织,或对科学,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不同的,独立的社会系统.卢曼遵循着一个目标,在借鉴其他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普遍的社尼古拉盟.户量叁堡\157会系统理论.这符合一个普遍性要求,即对不同的社会过程和事件做出全面的说明.所有的社会特性,应当能在社会学的系统理论中找到人口与思考.专业统一的理论因此追寻认知兴趣的多样性,但并不意味着需最终建立整个社会学——即各自相邻的社会科学——统一的研究观点.卢曼从事开放式推理关系的理论风格,这一风格特别将"一般的系统理论","演化理论","区分理论"和"沟通理论"集中在他的社会学的(社会)理论中.重要的概念和原理,他很少引用社会学的理论传统(根本就没有引用德国"经典"的马克斯?韦伯,乔治?齐美尔和费迪南德-滕尼斯),而是从不同的科学和研究关系中提取:如"生物学","控制论","神经生理学","区分逻辑学"和"认识论".许多不同的理论汇集在社会理论的单位和目标中.卢曼的这一研究方案有以下几个特别的基础定义:系统(System),系统/环境区分(system/umwelt—Differenz),自我生产(Autopoiesis),意义(Sinn).下面将分别讨论.一般来说,"系统"被理解为一个特定数量要素,互相之间存在一个关系,或者相互关联地连接在一起,并因此建立一定结构.系统也就是要素和它的结构的全部,这一整体以此与其他东西区分开.卢曼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就确定,系统应当被这样理解:"每个真实的存在,部分基于自己的秩序,部分基于环境的条件,在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的,全部无法控制的环境中保持着它的同一."(Luhmann,1973:7)卢曼认识系统理论的历史依据三个范例,每一个都以一个特殊的重要区分为主要标志(参照Luhmann,1984:20ff):①部分与全部的区分("全部大于它部分的总和");②系统与环境的区分,它们之间存在一个输人一输出功率["超单位取向"(extra—unit—orientation)];③相同与区别的区分["超单位一区分一取向"(extra-unit—difference—orientation)],这里指的就是"自我生产"(Autopoiesis)的设想.随着"自我生产"的设想在社会系统理论中的采用,产生了一个新的对系统的理解,即一个系统的要素不再被看做是实体或物质,而是系统内部的基础运作.要素的关系和结构不是环境决定的,而是系统自我指涉地(selbstreferenziel1)生产出来.系统的单位是通过系统的界限自己制造和再生产的,所以系统通过它与环境的关系区分开来,并且同时系统确定了,哪些要素运作属于系统,哪些属于系统特殊的环境."自我指涉的系统理论认为,从系统中的分离只能通过自我指涉来完成,这也就是说,系统们在它们的要素结构和要素的运作中涉及自己(有可158,/社会理论能涉及同一系统的要素,涉及同一系统的运作,涉及同一系统的单位).为了使这一切成为可能,系统们必须制造和使用一个自己的描述(Beschreibung); 系统必须至少能够使用系统内部的系统与环境区分,作为导向和信息制造的原则.于是,自我指涉的封闭性只有在一个环境中,并且只有在生态学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环境是一个自我指涉运作的必要关联……人们现在能够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例如:科学家)把系统/环境的区分从系统/环境的区分中区别开来,就像这个区分在系统中被使用一样,在此,这个观察者又只被看做是自我指涉的系统"(Lahmann,1984:25).对于卢曼来说,一个决定性的,一直陪伴着他的不同社会学分析的区分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区分.系统指涉被视为主要区分,并从那里出发被观察.原则上,环境是复杂的,系统从事这个复杂性的缩减工作,以此系统完成对世界的划分工作(专业化).同时,系统内部的"结构复杂性"(参照Luhmann,1997:134)被建立起来,以此系统区分出来,并且系统特殊的观察能涉及环境中的每个事件(普遍性,Universalisierung).在此,我们简要介绍了要素间的自我指涉关系,以及系统在一个特殊的系统/环境状况下的自我封闭.现在让我们来补足"自我生产"概念的具体理论说明."自我生产"是一个人造术语,是智利的神经生物学家马图拉纳等人(HumbertoR.Maturana与FranciscoJ.Varela.GabrielUribe和Jose Bulnes合作)发明的,并且由希腊语"自我"和"做,制造,生产"组合而成."自我生产"的设想不是指一次性的自我生产,而是一个经常性的自我再生产,也就是系统的自我维持.马图拉纳借助这一构思描述和解释了生物基础的功能和组织原理,生物也就被理解为活的系统(参见Maturana. 1982:280;以及Maturana,Varela,1980).这样看来,生命追寻一个原则,即通过递归(rekursive)的关系和自己的结构建造生产和再生产.细胞在这里就可以作为一个自我生产系统去理解.一般来说,自我生产系统有以下特点:①相对于环境的独立,并且每个系统与其环境有特殊的界限.②运作的封闭性,它在循环因果的和递归的方式中实施,以至于在系统的存在过程中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③要素的自我生产.④在一个自我指涉的过程网络中的自我再生产和自我维持.⑤系统要素通过系统进行自我规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结构建造的自我组织.一方面,自我生产系统是封闭的系统;另一方面,正是这一封闭性成为(环境一)忠实的前提条件.或者换句话说:没有自我指涉就没有陌生指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缠堡\159涉!并且特别的,我们将在涉及沟通与意识的关系时再回到这个话题.这些系统通过已存在的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了系统——生产要素.但是,自我生产系统不是自给自足的,也就是说,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完全与环境无关.更多的是它的自主性(automom),也就是说它的(再)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将继续不依赖环境执行着,尽管它也受特殊的环境影响.一般是这样说的:自我生产系统是运作的,它是组织的和信息的封闭,但却是材料的与能源的开放.系统从环境中取得材料与能源;但采用哪种方式来加工材料与能源,这些材料与能源又是如何在系统内部"翻译"和整合的,这一切是由系统自己的方法和结构来决定的.系统组织管理自己,于是系统自己决定,它用这些材料和能源来干什么.因此自我生产的系统也不是因果地由环境的影响决定和限制,而是被环境影响迷惑或干扰.具体的系统状况总是在系统里,并且通过系统自己确定的,而不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自我生产系统的工作方式是结构决定的或状况决定的.与此相对的,是"陌生生产"(allopoietisch)的系统类型的功能方式,也就是由陌生者生产,并且不能靠自己维持的系统.这种系统不能生产组成自己的要素,而是靠环境供给,由此执行一个特殊的系统输出.所有日常的系统,像自动售货机和工程的机器是陌生生产组织的,并且高度依赖环境. 马图拉纳概述道:陌生生产是"那些机械的系统,它们的组织不能生产组成部分和过程;这些组成部分和过程使系统成为单位,并且在这之后,系统功能的产品与系统本身是有区别的"(Maturana,1982:159).与马图拉纳相反,卢曼认为,自我生产设想的解释价值不只局限在生物.他把自我生产方案更多地移用到"意义系统"(Sinnsysteme),确切地说,是移用到心理的和社会的系统类型.在离开特别的生物学问题:即所有生命系统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的?(Whatistheorganizationofallliving systems?)卢曼作为社会学家,提出以下问题:什么是社会?社会的秩序是如何起作用的?社会的系统和它的环境关系是如何被特征描述,分析和解释?对此,我们首先相对于生物学的基础做一个扩散,之后对社会学的理论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既是心理的,又是社会的系统运作——前者以思考和想象为基础,后者以沟通为基础——特别按照它们内部的网络,组织管理自己,并且生产和再生产它们的要素——由这些要素组成了系统——通过已存在的要素.借助于现象学意义概念(Sinnbegriff)的启示,卢曼获得并提出了"意160/社会理论义"这一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让卢曼证明心理和社会的系统是自我生产的.卢曼总结式地写道:"意义发生的自我活动性简直是自我生产." (Luhmann.1984:101)在另外一个段落他又写道:"作为一个——所有心理的和社会的运作系统,意识的和沟通的运作系统——普遍的媒介,意义用这些系统的自我生产不费力地修复,再生,就像从它自身一样."(Luhmann, 1997:51)在我们较快地建立了一个意义与自我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意义作为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的链接之后,在此,我们愿意补足几个基础理论的说明.意义的概念像在哲学中一样,是社会学的中心概念,经常在不同的意识一,行为一,沟通一,语言一和社会的理论中出现.它经常与一个理智的主体连在一起,并且作为个体经历相关的事物和(有目的的)意识过程去理解.卢曼想脱离这一已被过多渲染的意义概念.他强调:"所有运作的意义联系既对心理系统,又对社会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两种类型的系统又是在共同演化(Co—evolution)的路上产生,两者相互依存.如果可以说的话,它们是在意义上相互区分开来.意义是"演化突生层"(emergentenEbene derEvolution)真正的实质.如果人们将心理的定位,或者说意识的定位,已在社会学之前许给了本体论的优先权的话,那就是错误的(或温和点地说:是一个被错误选择的人本主义).为意义寻找一个"载体",这根本就是错误的.意义承载着自己,以此它自我指涉地实现自己的再生产,并且只有这些再生产的形式能区分心理的和社会的结构(Luhmann,1984:141;参照同上书1971a:26ff).一个强加给意义的问题是:借助意义产生了什么,或者以此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分别加工了什么?一个回答是:加工的是信息(Information).借助于意义,信息被制造和生产出来,确切地说,信息作为从一个复杂的(否定的)背景中做出的现实的选择事件;作为一个能与稍后的事件区别的区分,在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区分中既降低了世界的复杂性,同时又维持了这一复杂性.这样一个意义的区分理论概念,自己是作为一个普遍概念的单位,这个概念没有否定.这样一个意义的概念使意义没有否定成为可能,因为意义作为单位已经包含了意义/非意义区分.因为非意义也是一个从意义中的选择,这个选择被现实化了,意义包含了每个否定,并且因此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意义标划出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在被指示之前,在一个特别的时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2刻现实化了,因此其他的东西就没有被现实化.也就是说,其他那些东西继续只是可能;或者在胡塞尔(EdmundHusser1)的术语中:其他那些总是并且停留在"共在的"(appraesentiert)视野.这个从"某些"(etwas)中实现的选择是因此成为选择,其他那些没有被选择.就是说:这个不是那个,桌子/不是某某,或者上课/既不是上咖啡厅也不是其他什么可能.因此"某些"被现实化了.并通过它的选择和区分获得了意义.现象学的基础概念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乔治?史宾瑟?布劳恩(George SpencerBrown)的区分逻辑(Distinciti0nsl0gik)被详细说明,据此,每个有意义的运作通过一个区分(distinction)和一个标示(indication)同时发生(参照Luhmann,1984:100).意义作为形式指示出两个方面:标示作为"有记号的陈述"(MARKEDSTATE)和没有标示的视野作为"没有记号的空间"(UNMARKEDSPACE).这也就是说,现实被从一个可能的视野中挑选出来,并且这个视野自己本身是不可标示的."作为区分与标示的运作单位,意义是一个形式,这个形式包含自己,也就是包含区分与标示的区分.一个形式最终是一个区分,一个在自身作为区分又出现"(Luhmann,1997: 57).一个意义选择的特征是,随着意义的出现,也就是,一个事件的现实性的出现,这个事件立刻又瓦解了或者消失了,因此,腾出空间给一个新的,意义的可能连接.正是因为这种时间的不稳定性,就像递归的更新一样.意义证明了自我生产性,并且,这种自我生产的运作方式是由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给予的.关于社会学很重要的意义的维度(Dimension),卢曼指出了时间,物质和社会三个维度(参见Luhmann,1971a:48ff和1984:112ff)."时间的维度"(Zeitdimension)产生于过程化的区分从"之前"相比于"之后".并且标明为何时(Wann)."物质的维度"(Sachdimension)产生于过程的区分即"这个"相比于"那个"——这个对象相对于不是那个,或这个题目相对于不是其他的——并标明为什么(Was)."社会的维度"(Sozialdimension) 最终来自于本我(Ego)和异己(AlterEgo)过程化行为和观点的区分.并标识为谁(Wer).这些被引入的基础,如"系统","自我生产","陌生生产"和"意义"使卢曼有可能来区分三个分析层面,并且设计了一个系统的类型学.第一个分析层面,划分为"机械系统"——这一系统使用陌生生产的组织162/社会理论方式——和"器官系统","意识系统"和"社会系统"——这些系统使用自我生产组织方式.在第二个分析层面上,我们能添加意义加『T:的原则.即不是机器也不是器官或器官的神经系统产生意义,而是心理和社会系统,确切地说以思想和设想,或者沟通的要素形式.在第三个层面上,最终社会的系统建造被自身区分了:那里存在社会的系统的三种类型,这些按照复杂的程度和它们的"突生水平"(Emmergenzniveau)来划分.作为简单的,纯粹情景的社会系统是"互动系统",紧接下来较复杂的社会系统是"组织系统",最终在社会文化进化中建立了自主的"功能系统".现代"世界社会"作为普遍的,包括所有"互动系统","组织系统"和"功能系统"的社会系统行使职权.所有这些社会系统类型的存在,组织和维持仅仅通过沟通,对此按照社会类型,又分为"互动形式的沟通","组织形式的沟通" 和"功能系统特殊的沟通".一个社会系统的特别之处在于,与互动,组织和功能系统相反——不支配社会环境.基础的组织原则特殊的运作方式社会的系统建造层面陌生生产技术的人造的系统系统自我生产/生命的心理的社会的系统系统通过思想或想象的意义加T通过沟通的意义加工互动组织社会/.社会区分的功能系统法律科学经济政治宗教家庭艺术等等作为卢曼沟通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心理系统的捉摸不定或者不透明性——在这种意义上,没有意识能直接观察其他的意识,并且能直接与陌生的思想连接.为了能从那里探索这个问题,即尽管如此,社会的理解和沟通\\\尼古拉斯.量叁塑\163的到达如何能够实现?沟通首先不是作为自然而然,不成问题的经验现象,而是作为问题看待.也就是说——像我们将要看到的——作为一个双重问题:第一个问题,沟通如何在不可能的前提条件下实现,并且能实施它的同一.第二个问题,沟通如何使它的继续成为可能,并且自己作为可以期待的事件产生,而且这个事件不是纯粹偶然和任意的.第一个问题涉及沟通可能性的前提条件.第二个问题涉及沟通的"自我再生产"和"结构"以及沟通的"期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紧接着继续说明:①社会的系统建造出发点是一个"二倍的双重偶然性"(diezweifachdoppelteKontingenz).②沟通的自我指涉过程是在它的"信息"(Information),"通知"(Mitteilung)和"理解" (Verstehen)三体合一的选择合成的.③社会系统的突生水平(Emergenzniveau) 以及意识和沟通之间结构连接的方法.④沟通的不可能性原理,以及它的社会文化的解决方法."偶然性"(Kontingenz)被卢曼作为情态逻辑的术语(modallogischer Terminus)引入,它将每一个情景描述为不确定,同时也是必要性和不可能性的否定(参见Luhmann,1984:152).偶然性因此是一个情景,在这里一些是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它可能是这样,如它所是的,但它不一定非是这样.它能是这样,但也能是其他样的.一个情景,在这里两个自我指涉的过程者或者信息加工的系统能相互观察,这就被认为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特征,因为两个系统中的任意一个的行为可能性——基于它们原则上互相之间不透明——对另外一个来说是不可预见的.一个社会的情景引出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即两个"互动"(Interaktion)的伙伴是如何互相定位和协调的.这个情景就是"双重偶然性",如果一个互动的伙伴既从自身知道,它的选择原则是偶然的,也从另一方知道,同样它的行为选择是偶然的.从两个互动的伙伴的视角出发,这个情景是二倍的双重偶然性.因为两个互动的伙伴知道,它们的决定以一种特殊的行为成为可能,但不是必然的,所以也不存在这样的必要性,一个互动的伙伴必须接受一个特定行为方式的建议.所有的参与者能够拒绝一个被期待的行动,并且反对一个建议.总之在一个未来开放的,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一个自己选择的反思意识的(也就是双方相互意识的)无能为力,因为它的每个行为依赖于另一方的行为.一个互相调整的行为看上去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如果不是恰恰不可能.164/社会理论卢曼指出,社会的演化(sozialEvolution)采取如下的路线,去削弱或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通过对沟通(Kommenikation)的参与.这个归属于心理系统的直接的和相互影响的不可能性,导致了一个社会的系统的独立建设.这个社会的系统运作在一个"突生"(Emergenz)层面,并且通过沟通建立了社会的秩序.与这种观点相反,即沟通是信息传播的过程,或者两个或多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通知行为,卢曼指出这样一个沟通的概念:沟通作为复合的单位和独立的社会运作,不是由人,而是仅仅由社会系统制造的.因此可以看出,卢曼的沟通概念已在一个先于语言的层面上使用.沟通由三个不同的选择组成,于是只有它们的组合才构成沟通,并且沟通是一个单位(Einheit).这三个选择是:第一,信息(Information),第二,通知(Mitteilung),第三,理解(Verstehen).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存在都与其他两个有一个指示的关系,从不能单独存在."信息"是从一个视野中的选择,即什么通过行为,语言或符号的描写表达出来了."通知"是信息的一个"如何"的形式,即信息应当是被通知的.通知是从一个可能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的视野中的选择."理解"是最终这样一种选择,"通知"与"信息"的区分如何从一个可能的视野内观察."理解"本身不是心理的,而是一个社会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跨越一个确定的信息与通知之间区分的纯粹的感觉(Wahrnehmung), 这个区分必须能被观察,也就是通知.只有这三个选择的联结导致沟通作为社会的基础事件,对此这一事件的发生是与现实的时间过程相反的.作为自我生产的社会过程,沟通被因此规定了一个行为或一个表达事件,这一事件并且已经发生.当反作用地涉及一个新的通知事件的时候,一个突生的沟通事件被建立起来.结果是,沟通的单位是不同编制的,也就是说包括两个时刻并且"那个已过去的事件事后作为自己的沟通的事件" (Fuchs,1993:25).这个已发生的连接结果,在涉及已过去的信息通知后指出:一个社会的事件发生了;而且也指出:沟通采用了哪个题目的连接可能和方向,也就是说沟通如何能继续进行.对卢曼来说也就是:"只有反应连接上沟通,人们才能从沟通里看出,什么是作为单位实施的." (Luhmann,1984:212)因为沟通的进行原本以自我关联的方式总是与时间过程相反,因此一个社会理解的连接判定一个已经被观察的事件作为沟通. 沟通循环式的秩序建构包含一个有趣的特征,这个特征对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关系来说很重要.对它们相互的关系来说是决定性的,"是那个,尼古拉斯.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165那个将沟通当作信息对待的,而不是从参与了的心理系统内部视野中取用, 而是通过沟通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作为连接,这个连接自己选择着区别(或者更好地说:这些选择能被更好地观察),而这些区别又能制造出另外的区别.重要的是,信息的沟通式选择,通过它们与通知选择的区分,赢得了它们的连接制造的轮廓"(Fuchs,1993:27f).这里就指出,卢曼与下列的观点保持着距离,即沟通作为人类的日常行为,作为有用途,有目的的仅。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精]
![当代国外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精]](https://img.taocdn.com/s3/m/cf93b357783e0912a2162ae8.png)
二、社会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在社会系统中,由于社会系统是通过不同 行动者所实行的行动脉络而组成的,所以, 不同行动者在系统中所构成的关系,也就 是这些不同行动者在其不同行动脉络中的 种种“相遇”。
三、沟通的双重社会功能
两个行动者相遇所带来的个人意识与社会 系统之间的相互渗透,一方面在社会系统 与个人行动之间带来了新的互动局面,有 利于二者的进一步互动和渗透,另一方面 也带来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系统两个层面中 各自独立的新成分,为二者的互动造成了 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
第十一章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 第二节 一般社会系统理论 第三节 社会进化与分化 第四节 作为沟通和意义的社会
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充分表现了德国社会 理论和哲学理论的传统特征,他成功地将 生物科学、物理科学和化学等自然科学领 域中的现代系统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 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研究中去,集中围绕 “意义”和“沟通”而创建了新的社会系 统理论。
第一节 卢曼其人及其社会系统 理论的特征
一、卢曼的生平
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 1927—1998),德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当 代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卢曼并非毕业 于大学的社会学系,从这个意义上说,他 是从一位“外行”变成社会学家的。
二、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发展
卢曼的杰出才华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使他 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论述方面取得了独领风 骚的丰硕成果。20世纪70年代,卢曼同哈 贝马斯一起研究了科学技术、沟通和社会 系统的问题。1971年他出版了《社会理论 或者社会技术:系统研究做出了什么》。
思考题
1.卢曼社会系统理论有哪些特征? 2.简述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3.卢曼的社会系统包括哪几种类型?简述之。 4.社会进化的潜在机制及其社会进化的含义
功能_结构和社会系统_简介卢曼的功能结构系统理论

部 有不 同 的 解 释
。
传 统的 功 能主 义 代 表 涂
、
抽 象 问题 而 提 出 的
状况 杂的
况
、
尔干
、
马林 诺斯 基 和 拉 德 克 利 夫 一 布 朗把 功
能看 成 满 足 人类 需要
保 证 具 体 社会系 统 生
。
从 一 般 意义 上 来 说
,
,
实 际 上 提 出 的是
存 和 服 务 于 某 种 目标 的效能 表 的结 构 功 能 主 义 认 为 程
结 构 功 能 主 义 和 功能结构 主 义 对 功 能 的
构
,
看 法 大相 径庭
七
。
因此
,
在分 析 其体 问题时
,
结 构功 能 主 义 认 为
结 构是 整体 内 单 元
口 皿男翻翻枕会 学 方 法 介 六 法 掩
目口
觉 生 活 的能 力 是 有 限 的
的程 度
,
间 一 组 具 有 稳 定 格式的 关系
,
也就 是 说
群 体 用 什 么方 式 才 能 解 决 整
“
作 的 积 极 贡 献或 消 极 贡 献 而 言
能 结 构 主 义的 代 表 卢 曼看 来
,
这两种 理论
。
合问 题
由此 得 出这 样 的结论 照 范围
”
,
都 把 功 能看作 对现 存结构 的 解 释 模 式 发 生 效能 的模 式 向 模式
有机 体
的 功能 结 构 主 义 则把社 会系 统看 成是 由各 种
社 会 活 动相 互 作用 并 通 过 自己 特 定 的括 动 而
区 别 于 环 境 的 实际 行 动系 统
论卢曼的系统理论对主体哲学遗产的接受

论卢曼的系统理论对主体哲学遗产的接受卢曼(Nikl asLuh mann)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普通社会理论的“基本轮廓”。
而且,他还用这种社会理论对几十年来不断跨越不同领域的理论扩张进行了清算,让我们对他的计划有了清楚的了解。
人们总是会认为自己能更好地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卢曼的研究与其说是想和从孔德到帕森斯的社会理论专业传统联系起来,不如说是想延续从康德到胡塞尔的意识哲学问题史。
他的系统理论并没有让社会学走上科学的康庄大道,相反,它把自己表现为一个被弃哲学的继承者。
它力图继承主体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提问方式,同时又想超越主体哲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它就完成了一种研究视角的转向,使自我分裂的现代性的自我批判失去了对象。
运用在自身当中的社会系统理论,对不断复杂化的现代社会只能采取一种肯定的态度。
而我所关注的是,卢曼从一定的距离出发,对主体哲学的遗产重新进行了研究,那么,立遗嘱者(主体哲学)所面对的问题是不是会进入系统理论呢?我们知道,自黑格尔死后,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的广泛怀疑。
1 系统概念是在控制论和生物学语境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如果想在同等水平上用它来取代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认知主体概念,我们就必须对系统概念重新进行定义。
具体内容系统-周围世界-关系(Sy stem-Umwel t-Bez iehun g)取代了认知主体与(作为可以认识的对象总体性的)世界之间的内外关系。
对于主体的意识活动而言,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构成了核心问题。
但现在,这一问题要让位于如何维持和扩展系统的问题。
系统的自我关涉性是按照主体的自我关涉性模式建立起来的。
论卢曼的系统理论对主体哲学遗产的接受

论卢曼的系统理论对主体哲学遗产的接受卢曼(NiklasLuhmann)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普通社会理论的“基本轮廓”。
而且,他还用这种社会理论对几十年来不断跨越不同领域的理论扩张进行了清算,让我们对他的计划有了清楚的了解。
人们总是会认为自己能更好地理解眼前所发生的一切。
卢曼的研究与其说是想和从孔德到帕森斯的社会理论专业传统联系起来,不如说是想延续从康德到胡塞尔的意识哲学问题史。
他的系统理论并没有让社会学走上科学的康庄大道,相反,它把自己表现为一个被弃哲学的继承者。
它力图继承主体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提问方式,同时又想超越主体哲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它就完成了一种研究视角的转向,使自我分裂的现代性的自我批判失去了对象。
运用在自身当中的社会系统理论,对不断复杂化的现代社会只能采取一种肯定的态度。
而我所关注的是,卢曼从一定的距离出发,对主体哲学的遗产重新进行了研究,那么,立遗嘱者(主体哲学)所面对的问题是不是会进入系统理论呢?我们知道,自黑格尔死后,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对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的广泛怀疑。
1系统概念是在控制论和生物学语境中发展起来的。
我们如果想在同等水平上用它来取代从笛卡尔到康德的认知主体概念,我们就必须对系统概念重新进行定义。
具体内容如下:系统-周围世界-关系(System-Umwelt-Beziehung)取代了认知主体与(作为可以认识的对象总体性的)世界之间的内外关系。
对于主体的意识活动而言,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构成了核心问题。
但现在,这一问题要让位于如何维持和扩展系统的问题。
系统的自我关涉性是按照主体的自我关涉性模式建立起来的。
系统如果不与自身建立起联系,并通过反思为自身提供保障,就无法与其他系统建立联系。
但系统的“自我”有别于主体的“自我”,因为它并未凝聚成为统觉意义上“我思”的“自我”,按照康德的说法,这种我思的“自我”必然会伴随着我的一切想象。
系统理论必须把通过综合活动而建立起来的自我意识同一性当中的一切内容从自我关涉当中的“自我”身上剔除掉。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

系统的逻辑:卢曼理论中几个核心概念的演变
秦明瑞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辑刊》
【年(卷),期】2018(000)005
【摘要】卢曼控制论的系统理论强调,系统总是在操作性地确定自身与环境的界线,从而选择环境中的事件进行加工.只有确定了自身的边界,系统才能建构自身的结构,以便加工来自环境的复杂性,并减少这种复杂性.在这种一般性界定的前提下,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得以区分:前者是生产思想的过程,后者则是由沟通形成的.沟通是由信息、传递和理解这三个互相联系的部分构成的一个共生单位.而这三个部分都是操作的结果.操作是设定差异和标示差异的过程,二者几乎是在同一步骤中进行的,因此,它们构成了一种“二重区分”的操作.这种操作被卢曼称为“观察”.观察总是包含着盲点,而具有自我观察能力的系统才是具有理性的.
【总页数】8页(P77-84)
【作者】秦明瑞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
【相关文献】
1.作为法律系统核心的司法——卢曼的法律系统论及其启示 [J], 泮伟江
2.卢曼社会系统理论中的沟通 [J], 朱渝阳
3.社会系统论视野中的法律演化——卢曼法律演化理论述评 [J], 杜健荣
4.哈特承认规则概念的系统论解释——兼论卢曼与托依布纳之间的分歧 [J], 张薇
5.“软法”概念何以成立?——卢曼系统论视野内的软法 [J], 翟小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资料的摘录来自于:鲁贵显先生的一篇<沟通——上帝的观察者>Luhmann的著作虽然是一本接着一本出版﹐但其实是同时进行的。
他习惯同时写数本书以及不同的文章﹐所以读者常会在不同的书里看到极类似的概念说明﹐或者在注释里看到相同的参考文献。
当然﹐重点不在于类似﹐而是在于这些概念的衔接能力:随着不同的系统、议题﹐Luhmann会使用系统理论的某些概念﹐并以不同的方式衔接起来。
因此﹐阅读他的作品最好注意脚注部份﹐其中所引用的文献(尤其是他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参考资料的网络化﹐每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是指向其它的文献资料。
就此看来﹐我们不妨试着以网络递回的方式理解Luhmann的思想﹐也就是说﹐一本书里是不可能全览任何一个理论概念﹐而必须在不同的著作中将同一个概念的各种衔接方式拼凑起来。
关乎的不概念的完整性﹐而是概念的confirmatin与condensation –以G. Spencer Brown的话说就是condensation及…–﹐一方面。
Luhmann的某个理论概念出现在不同的论题及脉络中﹐好似它经过历练而维持住了概念的一贯性﹐另一方面﹐这个概念每在一个新的脉络里就有别于之前的用法而呈现出多义性。
以此方式理解Luhmann是需要时间与耐心。
他的理论也许并不艰涩﹐只是读者尚未建立起自己的递回性网络。
甚至我们还可以更彻底地说﹐系统理论的诸概念是永远不会完整的﹐Luhmann所建立起来的「系统」、「观察」、「符码」、「功能」等等概念与定义﹐在日后由其他系统理论家使用时必然会受到更多的淬练﹐也会变得更多义模糊。
Luhmann对于宗教理解的新颖之处在于﹐以系统理论重新为社会建构了一个重要的关连问题:如何在观察中处理不可观察的事物。
系统理论藉此要表达的是,宗教只有被观察(即被沟通)时才存在,不论它被谁观察。
反过来说,科学系统、系统理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被观察(即被沟通),被它自己或被其它系统(例如宗教系统)所观察。
观察(严格地说是,沟通)之外别无客观存在的社会事物。
系统是在观察与被观察,沟通与被沟通时才取得实在。
据此,系统理论可以进一步虑及:当它以科学观察宗教之时,也一并会产生出宗教对科学的观察。
宗教会以自己的某些区别处理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对宗教的描述,它会观察神学或宗教社会学,从中得知自己如何地被科学所观察。
而哲学、社会学则会在宗教对科学的沟通中得知自己是如何地被宗教所观察。
系统是在这种不断来回的观察、被观察、对观察的观察建立起自己的复杂性,并且将观察归类成来自它自己或来自其它系统。
所以,系统理论在描述系统的观察时,一定得清楚指出:当下的沟通是在哪个系统里进行?又是哪个系统对此沟通进行观察并做出归类?如此方不致于落入半吊子的建构论而草率地宣称,「客观地存在着…」。
系统理论永远会问,是谁在观察(沟通)?是谁观察到「客观存在着…」。
系统只有自己制造出只对自己而言有效的元素,并且以元素之间的诸关系选定了稍后能实现的可能元素。
社会系统的元素,或者说,最基本的社会性事物,Luhmann称之为沟通。
沟通要作为沟通而存在,一样是靠着区别的运作,即,「讯息」与「告知」之后出现了「理解」时,沟通便完成了。
在此我们必须提醒一点:这里并不如一般所假设的,早在系统出现之前就存在着某些元素,它们组成了系统,反而,元素(即沟通)作为一个可以被指认、被运用的元素,是得助于系统使用了「元素/ 关系」、「之前/ 之后」及「系统/ 环境」这些区别的运行。
元素或沟通只在区别(讯息/ 告知)作出的剎那才出现,并且随之消失,也就是说,它们只能不断地出现与消失,没有恒定可言。
我们可以极端地说,社会系统只有靠着不断让沟通出现才能维持自己,另外,沟通也只能认识到沟通,只能针对着沟通中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样是之前的沟通)进行沟通。
沟通看不到,也接触不到沟通之外的事物,但是,它可以为自己设立诸如「主体/ 客体」、「外在世界/ 认知主体」、「善/ 恶」、「实然/ 应然」、「自由/ 必然」的区别,使自己彷彿是在既予的世界、法则、超验事物之外。
对于系统理论而言,沟通就是一种自我生产式、递回式运作:沟通所使用的素材(即沟通中所能指认的存在物)就是它自己先前所制造出来的。
也因此可以说,系统中并没有什么东西原本就是讯息、告知或理解,只有在沟通这个形式出现的剎那间才有它们。
当然,人们一般常将系统看成是诸多元素以及元素关系的总和,这种说法往往带着一种对于客观存在的对象的想象,并且赋予它以恒定的特性,就如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一般。
这样的想象或譬喻在说明系统运作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易会有误导的危险。
因为,元素或沟通从未一起共时地实现,反而只能藉由「之前/ 之后」这个时间区别让自己起灭,换言之,系统只存在于沟通瞬间的起灭,它不占有空间,也不占有时间的绵延长度。
而观察它的系统,即某个观察者,也同样是在每一瞬间实现着自己的元素,当然,他可以以其它的区别将被观察的系统建构为恒定的,有特定的法则。
一般来说,系统之外的环境是没有运作能力的,它首先只是一个有能力否定系统的对立面。
这里的「否定」是指,能为系统带来激扰,这同时也就是说,环境本身必须具备着某种质量,方能激扰系统。
能将两者区分开来并维持住区别的是世界(Welt)。
世界就是系统与环境两者差异的统一,它没有一条界限可供系统跨越,系统永远无法掌握世界,充其量系统只能在它自己之内想象自己与环境的界限,并鼓舞自己跨越,但世界终究是不可及的。
现在,如果系统这一边具体规定为社会系统时,那么,环境就不再等于「非社会系统」,而是演化成一个具体的环境:心理系统。
这两个系统可以互为彼此的环境,可以激扰着对方,并形成一个世界。
但是,是什么样的条件使得两者能关连起来,甚至能建构起关于对方的存在﹖Luhmann给的答案是意义(Sinn)。
意义是社会系统与心理系统所共有的媒介。
在上图中可以看到意义处在外围的直角线。
异于神经、细胞、光线、声音等等的所使用的媒介,意义(对于观察者而言)是藉着特有的运作方式–即制造出「现实性/ 潜在性」(Aktualität / Potentialität)这个差异–标示出一个界域,而且就如同世界一般,是一个潜在运行着的界域,无法被直接观察或否定,因为任何以沟通或思想对意义进行的观察或否定,只能使用意义所提供的素材,因而只会再度启动意义的运作。
直角线之所以以虚线表示,是因为它是一个潜藏着的、永远无法被社会与心理运作跨越出去的领域。
Spencer Brown将此称之为unwritten cross,即,一个区别总依附在某个潜藏的区别之中。
Luhmann的系统理论却是严肃地思考,主体本身如何是有意义的﹖所谓的意义又是对哪个主体而言﹖「有意义的/ 无意义的」的区分是否有意义呢﹖意义的承载者本身如何赋予自己意义﹖对Luhmann而言,意义这个媒介并非一个中介工具,也非整合社会与意识的基础,反而只是一个差异(现实性/ 潜在性)。
媒介是无法显现出来的,更无法被直接观察,只有透过形式才能使观察者推敲出媒介的存在,即,媒介与形式构成了一组区别:只有区别出形式时,才能辨识出媒介为何物。
因此,在某个层次上被视为形式的事物,可能在另一层次上成为媒介。
同理,也不存在着形式本身,彷彿可以独立于媒介之外。
媒介的存在只是为了使规定性(形式)得以可能。
媒介与形式皆是使用着相同的元素,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前者松散地将诸元素连结起来,而后者则是紧密地连结诸元素。
这里极容易浮现的一个问题是,元素从何而来﹖元素并不是一个时间上最初出现的单元,好似它组成了后来的媒介及形式。
元素不是本质性的存在物,它只能在媒介与形式区别开来时才得以出现,而且,形式(= 元素之紧密连结)实现时也同时制造了新的元素。
这是一个自足的循环。
一个区别在其实现之际只能有一边被标示,同理,「形式/ 媒介」这个区别进行时,只有一边,即形式,被标示出来(在此是指沟通与意识这两个形式)。
因此,人们只能看到形式,而无法同时见及媒介。
就如同在沙堆中踩上脚印时,人们只能看到脚印这个形式(将沙子紧密结合),而无法同时脚印所在的整片沙堆(将沙子松散结合)。
或者,一幅画显现出某种形式的同时,线条、明暗、颜色等等便隐退于后。
所以,媒介是一种潜在的、无法在形式实现时被一并窥见的条件,它永远是一个不在场者,不存在于当下的存在者。
形式必须从它那儿而来,最后又必须再回到它之中。
「媒介/ 形式」这个区别是在时间中进行的。
形式在媒介中出现之后并不会持存固定下来,反而必须在下一刻瓦解,松开原先紧密连结的诸元素,下一个形式则接着再对诸元素进行紧密连结。
因此,在媒介中不断地发生着连结-瓦解-连结-瓦解- …。
由此说来,一个形式之所以能看似恒定,能抗拒时间,并非缘自它的本质,而是因为形式在媒介中不断地重复自己(即,不断进行连结-瓦解)。
但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形式的恒定不变,而是一个形式实现之时也同时指出了其它潜在的、未被实现的、将来要实现的其它形式,在时间上来,形式实现时就是一个当下现在,而潜藏在媒介中的其它形式则代表着过去或未来。
意义作为媒介,它提供的元素(有时元素又被称为基质(Substrat)或)是由「现实性/ 潜在性」这组区别制造出来的:(社会或心理的)事件在实现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它未被实现的可能性。
意义中的松散元素就是一堆等着以沟通(告知/ 讯息)或思想(思想/ 思想对象)区别开来的(= 紧密结合的)元素。
每一个被实现出来的告知、讯息、思想、思想的对象,都同时指出其它可能的,但潜藏的告知、讯息、思想、思想对象。
每次的沟通或思想总是在一瞬间制造出新的媒介元素,并又再度地将紧密的元素松解开来,接着在下一瞬间沟通又再结合元素…。
意义便是如此地使自己处于未被见及的界域里,不断地指回自己,不断延展出去。
Luhmann是在上述的意义概念下思考宗教沟通的问题,这同时也直接回应了宗教社会学里一般的研究进路:他并不打算从个体意识、整合功能、人的人类学式需求等等出发,而是从「媒介/ 形式」、「系统/ 环境」、「现实性/ 潜在性」这些差异建构出(社会系统)沟通的关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