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病理学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探讨
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原则
t检验 单向方差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 配对t检验 双向方差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 Pearson相关系数协方差的分析 用方差分析评估第二个时间与第一个时间的差别
四、实验和观察 1.实验准备和预备实验 2.实验及其结果的观察记录 (1)按照预备实验确定的步骤进行实验; (2)熟练掌握实验方法,用量准确,严肃认 真地操作; (3)经分析属于错误操作或不合理的结果应 重做实验 (4)仔细、耐心地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 象(结果),并进行思考。
表2
IPCS专家组推荐的统计学分析方法
统计学方法
数据类别和统计学要求 1.“有或无”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变量问的相关性 2.分级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变量间的相关性 3.连续数据: 动物间的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动物内部比较 个别组的比较 非均匀性 与剂量相关的趋势 变量间的相关性 各组变量间相关性的变化 变量随时间而变化
说明:第01-07行是产生8个区组,第09-10行是产生随机数,对随机数按区组再进 行排秩分组。
二、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1.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在急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观察受试物对 机体的有害作用,对有害作用的观察应该 是对每个实验动物进行全面的、逐项的观 察和记录。 发现有害作用是进行剂量-反应(效应)研究 的前提。
3.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4.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5.其它 毒作用的敏感检测指标和生物学标志 毒作用机制研究 受试物的毒物动力学和代谢研究 中毒的解救措施
三、毒理学动物实验设计内容 1. 实验动物选择: 2. 实验动物分组与剂量选择、实验期限:
毒理学实验
毒理学实验毒理学实验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潜在危害以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规定。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常见的实验设计和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理:毒理学实验是通过将动物或细胞系统暴露于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中,观察其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来评估其毒性。
实验中通常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
常见的实验设计:1.急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口服、注射或吸入等途径将化学物质暴露给动物,观察其可能导致的突发反应和致死效应。
实验通常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根据动物的反应判断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
2.亚慢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连续或间歇地将化学物质暴露给动物一段较长时间,观察其对生物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
实验通常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并通过检测血液生化指标、器官病变和行为变化等来评估化学物质的亚慢性毒性。
3.慢性毒性实验:该实验通过长期暴露动物或细胞系统于化学物质,观察其对生物体的长期影响。
实验通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并通过观察癌症发生率、器官功能变化等来评估化学物质的慢性毒性。
评估方法:1. LD50(半致死量):通过给动物不同剂量的化学物质,观察其在一定时间内造成50%动物死亡的剂量,从而评估其急性毒性。
2.组织病理学: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镜观察,评估化学物质对动物器官和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
3.血液生化指标:通过检测动物体内的生物标志物,如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等,评估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各个系统的影响。
4.外部观察和行为测定:通过观察动物的外貌和行为变化,评估化学物质对其行为、神经系统的影响。
毒理学实验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安全评估:毒理学实验可用于确定化学物质的安全剂量和无效剂量范围,从而为制定相关安全规定和生产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2.毒性机制研究:通过毒理学实验可以了解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具体作用机制,从而推测其毒性途径和潜在的毒性效应。
符合GLP规范的毒性病理学全面研究体系
符合GLP标准的毒性病理学研究体系应具备:
硬件建设:基本条件 整套标准的自动化仪器设备: 自动脱水机,包埋机,切片机,染色机,显微镜等
软件建设:根本保证 具有病理学专业基础、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 制定规范的SOP,并严格执行 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硬件设施
Embedding
MS, BS in Biology
Technicians 1-3 With several years experience
Consultants 1-2
MD in Pathology
毒性病理学人员的培训
内部培训 请专家培训 国内、外培训 ✓ 制片、染色等培训 ✓ 诊断技术的培训
SOP制定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参加本学会、进修培训的证明及论文发表等
资格考试:包括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笔试 考试费:付费参加 有效期:考试合格后3年内有效,以后要进行资格更新
资格更新的条件:
申请时一直是日本毒性病理学会会员 一直承担毒性病理学工作
参加学会、培训等证明
我国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从事毒性病理学专业人员、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缺乏 国内没有毒性病理学的组织,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 毒性病理学资格认证制度和体系尚未建立 毒性病理学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制定不完善 试验方法、操作、以及病理报告的总结不规范 制片技术上、诊断水平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际毒性病理学联盟(IFSTP: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Toxicologic Pathology)
现在共有9个国家STP参加:Italian;British; French;Japanese;European;American; Nordic; Dutch and Korean
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在描述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1.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
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
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
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
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
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
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同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和可靠的方法。
此原则是根据质反应的概念,随剂量或暴露增加,群体中效应发生率增加。
毒理学试验中,一般要设3个或3个以上剂量组,以观察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受试化学物引起的毒效应及其毒性参数。
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了解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
仅仅检测受试化学物在人的暴露剂量是否引起毒效应是不够的,尽管此剂量已超过人可能的暴露剂量。
当引起毒效应的最低剂量(LOAEL)与人的暴露剂量接近时,说明该化学物不安全。
当该剂量与人的暴露剂量有很大的距离(几十倍,几百倍或以上),才认为具有一定安全性,此距离越大,安全性越可靠。
如果在研究中所用的一系列的剂量不能引起毒性效应,则认为所用剂量还不足够高,应增加剂量,以确定受试化学品的毒性。
但如果在试验的最高剂量组的剂量与人可能的暴露剂量有足够的安全界限,则对于安全性评价来说未观察到毒效应的研究是可以接受的。
在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
为了在少量动物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可靠的结果,需要应用相对较高的剂量,以使效应发生的频率足以被检测到。
例如,低达0.01%的癌症发生率,这意味着在100万人群中有100人发生癌症,此发生率太高,不能为公众接受。
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流程
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流程随着化学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品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虽然这些化学品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样也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对化学品进行毒理学评价,不仅能够保证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也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毒理学评价是指对于化学品对人体或者环境造成的有害效应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流程。
一、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1、化学品的分类首先,在进行毒理学评价之前,需要根据化学品的不同作用和成分进行分类。
目前,化学品的分类可以根据是否是药品、是否是化学污染物、是否是制造物等分类。
2、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次,针对不同的化学品类型和具体的毒性表现,需要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
例如,对于一些致癌物的评估,可以采用CARCINOGENESIS标准,并对其进行长期的实验观察;而对于一些化学品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可以选择生态毒理学的方法。
3、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剂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毒理学评价时,需要建立剂量反应关系,并确定化学品的毒理学阈值。
这样能够更好地评价化学品的危害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安全使用标准。
二、毒理学评价的流程1、评价涉及的病理动力学在评估化学品的健康和环境危害性时,需要了解化学品的病理动力学特性,并进行实验评估。
病理动力学指的是化学品进入机体后在机体中的动力学行为。
例如,化学品在机体中的吸收、反应和代谢等。
2、实验室实验设计实验室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实验等方式,对化学品进行实验评价。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化学品的类型、剂量、频率、期限等因素,并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3、毒性数据的整合在进行实验评价后,需要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确定化学品的毒性数据。
毒性数据包括化学品危害类别、剂量反应关系等信息。
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和评估化学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毒性中药的毒理作用及炮制原理的探讨
2012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
强烈兴奋作用,而对其它中枢及末梢神经有兴奋后麻痹作用。乌头碱还可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 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颤而死亡。严重心律失常是乌头碱中毒导致死亡的常见原因。乌头、附 子等双酯型乌头碱性质不稳定,易水解,故采用水浸、水漂后蒸、煮或加入一定辅料(如生姜、豆腐、 甘草等)蒸、煮等热处理l小时以上的方法,可使其剧毒的乌头碱转化成毒性较低的乌头次碱和乌头原 碱,而后者几乎无毒性。这一点也证实了传统的炮制方法能降低药物的毒性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马钱 子有大毒,主含士的宁碱和马钱子碱。士的宁碱首先兴奋脊髓的反射机能,其次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及 血管运动中枢,并能提高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的机能,大剂量能引起惊厥。士的宁成人用5一lOmg(折合生
中药是祖围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毒性中药则是中药内“治病攻邪”的最佳良药。广义的毒性中药古 代泛指~切中药;而近代概念的毒性中药多为狭义,专指那些含有有毒成分、药性峻猛、进入机体易致毒副 作用甚至使人致死的药物。近年来,从毒性中药开发应用的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 着毒性中药的开发应用,它的毒副反应也随之增加,因严重的中毒反应致病致死也屡见不鲜。因而,对毒性 中药的毒理作用及炮制原理的研究越来发挥引起人们的关注。一般来说,中药中毒是由药物所含的有毒成分 引起的,毒性成分不同,其毒理机制及毒性反应的表现也不同,因此,对毒性中药炮制处理的方法要求也不 同。毒性中药的毒性成分主要为生物碱、强心苷、氰苷、皂苷、毒蛋白类、萜及内酯类、砷、汞、铅等。了 解这些中药的毒理作用及炮制原理,对充分发挥毒性中药的l临床治疗作用,预防中毒将有重要意义。
毒性中药的毒理作用及炮制原理的探讨
张新广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东莞523000)
毒性学研究中的测试原理和方法
毒性学研究中的测试原理和方法毒性学研究是一门负责研究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影响的学科。
它对人类健康保护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掌握毒性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方法,是预防和治疗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毒性学研究的测试原理和方法。
一、毒性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毒性学研究是对化学物质对生命体组织和器官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学科。
评估包括对新化学物质进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存在危险性,以及评估潜在的生物暴露和人类健康风险。
预测则是根据既有的数据和现有的知识,预测被暴露的人类或环境的健康和生态效应。
根据其目的和方法,毒性学研究可分为实验毒理学和流行病学。
实验毒理学是毒性学研究的核心。
它是一种利用实验动物模型,通过试验注射、饮食以及呼吸等方式,分析化学物质对机体毒性的作用和机制的方法。
实验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估慢性暴露和短期暴露的毒性效应。
通过生物样本,如血液、肝脏组织和尿液等,来评估化学物质进入体内的毒性负担。
毒性学研究还可以使用体外试验,直接测试化学物质或其代谢物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化学物质的作用机制。
二、毒性学研究的测试方法毒性学研究的常用测试方法包括急性毒性测试、慢性毒性测试、肿瘤诱导测试、遗传毒性测试和生态毒性测试。
这些测试方法涵盖了毒性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评估化学物质的毒性效应。
1. 急性毒性测试急性毒性测试是评估化学物质的短期暴露的毒性效应的方法。
常用的急性毒性测试包括LD50测试和LC50测试。
LD50(Lethal Dose 50)是指当化学物质以某种剂量方式使50%的动物死亡时所投放的剂量。
LC50(Lethal Concentration 50)是指在空气、水中等介质中投放化学物质,需要的浓度来使50%的动物死亡。
使用小鼠、大鼠和兔子等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可以评估化学物质的急性毒性和生理反应。
慢性毒性测试是评估化学物质长期、低剂量的暴露导致的毒性效应的方法。
第七版-毒理学基础总结 (2)
第七版-毒理学基础总结
毒理学基础研究生物体对有毒物质的反应和影响。
毒理学
的研究范围包括有毒物质的起源,毒性的检测和评估,毒
性机制的探索,以及毒性事件的预防和治疗。
毒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单剂量-反应关系:毒物的毒性与剂量之间存在关系,剂量越高,毒性越大。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剂量下的毒性表现,可以建立剂量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2. 毒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可以揭示毒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以及毒物的潜在危害。
3. 作用机制和靶标识别:毒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靶标
发生相互作用,引发毒性效应。
研究毒物的作用机制和靶标,对于预测和评估毒性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4. 毒性评估方法:根据毒物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实验数据
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各种毒性评估方法,进行毒性评价
和风险评估。
5. 毒性相互作用:不同毒物在体内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
导致毒性效应的增强或减弱。
研究不同毒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预测和评估复合毒性。
6. 毒物的防控和治疗:通过研究毒物的毒性机制和作用途径,可以为毒物的防控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总的来说,毒理学基础研究是为了了解有毒物质对生物体
的作用机制和潜在危害,从而预测和评估毒性效应,为毒
物的防控和治疗提供科学支持。
生物毒性的评价与研究方法
生物毒性的评价与研究方法毒性是指一种物质的有害效应,可以对生命体造成损害,从而引起生命体的死亡、变异和疾病等。
在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中,毒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为了保证化学物质的安全性,必须对其毒性进行评价和研究。
本文将探讨生物毒性的评价方法和研究方法,以期为化学物质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毒性的评价毒性的评价是调查、测量和分析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的一种科学方法。
包含了对化学物质生物毒性的实验室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两种方法。
1.1 实验室研究实验室研究是对化学物质在动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进行实验室模拟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研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筛选测试方法:选择适合于特定化学物质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并评估其优点和不足。
(2)试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包括试验动物的选择、剂量等。
(3)物质处理:将试验物质加入试验动物的体内。
(4)观察:记录和观察动物反应、死亡等情况。
(5)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LD50(半数致死剂量)等生物毒性指标。
1.2 流行病学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是通过对人群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来评估化学物质生物毒性的方法。
与实验室研究相比,流行病学调查具有以下特点:(1)数据来源广泛:流行病学数据可以从各种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的档案、社区等等收集得到。
(2)精确性:流行病学调查可对数千人进行调查,从而获得较高的统计学精确性。
(3)真实性: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在现实环境中进行,从而获得更真实、更全面的数据。
2. 生物毒性研究方法2.1 细胞毒性研究方法细胞毒性研究是用于评估化学物质对特定类型细胞的毒性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采用体外研究法。
(1)MTT法:MTT法是通过测定离体细胞的呼吸活力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细胞的毒性。
(2)DNA损伤法:DNA损伤法通常采用红外光谱、荧光法等技术来研究化学物质对细胞DNA的损伤程度。
(3)AP法:AP法是通过测定外泌学元素比如碱性磷酸酶来研究化学物质对细胞生殖、分裂的影响。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研究方案: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实验技术探讨1. 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是一个长期以来备受争议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解决。
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中药的安全应用和进一步发展。
2. 研究方法2.1 实验设计选取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方法进行研究。
2.2 动物实验2.2.1 动物选择:选择小鼠作为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2.2 给药剂量和途径:根据实验需要,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并通过不同途径给药,如饲料、胃饲、静脉注射等。
2.2.3 观察指标: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
2.2.4 数据采集:收集动物实验的相关数据,包括各组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器官指标等。
2.3 体外实验2.3.1 细胞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肾细胞等。
2.3.2 细胞培养:将细胞培养在合适的培养基中,进行预处理。
2.3.3 细胞毒性实验:将预处理后的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药物中,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和细胞死亡情况。
2.3.4 数据采集:通过细胞存活率、细胞增殖率等指标对细胞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和统计。
3. 方案实施情况3.1 动物实验3.1.1 选择常见的具有潜在毒性的中药,如朱砂、雄黄等。
3.1.2 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确定不同剂量的给药方案,如分别设置高、中、低三个剂量组。
3.1.3 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法,确保给药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3.1.4 持续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行为表现和组织病理学变化,记录并整理实验数据。
3.2 体外实验3.2.1 选择适合的细胞系,如人类肝细胞系L02细胞。
3.2.2 将L02细胞培养在DMEM培养基中,在细胞接近80%的情况下进行后续实验。
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及注意问题
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及注意问题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及注意问题导语:我们所说的中药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和特殊毒性(致癌、突变、致畸胎等);同时还包括了中药的副作用即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下面一起来看看相关内容吧。
中药毒性的内涵应包括单味药毒性和配伍后的毒性两个方面。
在本草文献中,毒有四个意义:一指药物的总称,如《景岳全书》云“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二指药物的偏性,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以气味之有偏也”;三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和作用的强弱,提出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四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我们所说的中药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和特殊毒性(致癌、突变、致畸胎等);同时还包括了中药的副作用即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传统的中药文献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有三级和四级之分,三级分类的如新世纪《中药学》教材、《中国药典》2005版、《中药大辞典》第一、二版,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而《有毒中药大辞典》则分为剧毒、大毒、有毒、小毒四类。
中药毒性研究一般有以下方法。
有毒成分及毒理研究方法这是中药毒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是在中药成分中提取、分离毒性成分,进行相关毒性实验,如在含生物碱的中药中已知的有毒成分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品种中的乌头碱;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中的雷公藤碱;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曼陀罗、洋金花的莨菪碱;苦楝子中的苦楝碱;麻黄中的麻黄碱;光慈菇、山慈菇中的秋水仙碱等。
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
外周迷走神经和感觉神经中毒,常先呈异常兴奋后抑制,能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并发其他脏器的变性坏死;中枢神经中毒,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呼吸中枢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概述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概述药物的临床安全性评价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
而毒性病理学则是研究药物在体内引发的有害反应和病理变化的科学领域。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将对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深度学习方法和应用进行概述。
一、深度学习方法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方法,通过多层次的神经网络进行特征学习和模式识别,是目前最为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之一。
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深度学习方法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 毒性预测深度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毒性数据训练模型,提取药物特征与毒性之间的关系。
利用这些模型,可以对新的化合物进行毒性预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临床试验。
2. 毒性机制解析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对大量的病理数据进行分析,并找到药物与毒性之间的潜在机制。
通过深入理解药物的毒性机制,可以指导设计更安全的药物。
3. 毒理图谱构建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利用大规模多样化的数据,构建毒理图谱,将药物的结构信息与毒性信息进行关联,为药物设计和筛选提供可靠的参考。
二、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深度学习应用案例1. 肝毒性评估肝毒性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之一。
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对大量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药物的肝毒性。
例如,研究人员收集了大量肝毒性相关的临床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方法构建了一个肝毒性预测模型,并成功地预测了几种新药的肝毒性。
2. 心脏毒性评估心脏毒性是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深度学习方法可以对心电图等心脏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预测药物的心脏毒性。
研究人员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对大量心电图数据进行训练,成功地预测了多种药物的心脏毒性,为药物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三、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深度学习应用的优势与挑战尽管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深度学习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解析
中药毒性的研究方法解析中药毒性的内涵应包括单味药毒性和配伍后的毒性两个方面。
在本草文献中,毒有四个意义:一指药物的总称,如《景岳全书》云“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称为毒药”;二指药物的偏性,如《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以气味之有偏也”;三指药物作用的强弱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药物偏性的大小和作用的强弱,提出了“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四指药物的毒副作用。
我们所说的中药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包括急性、亚急性、慢性和特殊毒性(致癌、突变、致畸胎等);同时还包括了中药的副作用即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传统的中药文献对中药毒性的分级有三级和四级之分,三级分类的如新世纪《中药学》教材、《中国药典》2005版、《中药大辞典》第一、二版,将中药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而《有毒中药大辞典》则分为剧毒、大毒、有毒、小毒四类。
中药毒性研究一般有以下方法。
有毒成分及毒理研究方法这是中药毒性研究最常用的方法。
主要是在中药成分中提取、分离毒性成分,进行相关毒性实验,如在含生物碱的中药中已知的有毒成分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等品种中的乌头碱;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中的雷公藤碱;马钱子中的番木鳖碱;曼陀罗、洋金花的莨菪碱;苦楝子中的苦楝碱;麻黄中的麻黄碱;光慈菇、山慈菇中的秋水仙碱等。
其毒理作用主要是损害神经系统。
外周迷走神经和感觉神经中毒,常先呈异常兴奋后抑制,能直接影响心脏功能,并发其他脏器的变性坏死;中枢神经中毒,可引起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呼吸中枢中毒可引起呼吸麻痹窒息。
再如在含有苷类的中药中,已知的毒性成分有: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品种中的强心苷,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肌收缩的增强,心率减慢;木通、黄药子、商陆等皂苷成分,对局部有刺激作用,并能抑制呼吸,损害心脏、肾脏,尚有溶血作用;白果中的银杏酸和银杏酚,苦杏仁、桃仁、郁李仁、木薯、瓜蒂等品种中的苦杏仁甙,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能迅速与细胞线粒体中氧化型细胞色素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细胞的氧化反应;芫花、广豆根等品种中的黄酮苷,可刺激胃肠道和对肝脏的损害,引起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性毒性试验剂量水平选择的基本原则问答题
性毒性试验剂量水平选择的基本原则问答题1.一般毒性也称为基础毒性,与特殊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生殖发育毒性等)相对应的概念,按接触毒物时间的长短,一般毒性作用可分为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等。
2.毒性试验目的包括:①确定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发现有害作用是进行剂量-反应(效应)研究的前提;②确定毒作用的剂量-反应关系,是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础;③确定靶器官,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目的,阐明受试物毒作用的特点;④确定损害可逆性,在安全性评价和危险评定时,应该从严。
3.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①化学毒物对实验动物产生的毒作用可以外推到人;②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③选择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④将实验动物的毒理学试验资料外推到人群接触的安全性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进阶攻略】毒性试验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要掌握。
【知识点随手练】一、A1型选择题1.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不包括A.观察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B.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C.剂量-反应研究D.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E.确定损害的可逆性2.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微波C.细菌D.病毒E.各种化学物质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基础毒性又称一般毒性B.基础毒性可分为急性、亚急性、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C.研究方法以体外试验为主,体内试验作为补充D.基础毒性是指实验动物单次、多次染毒所产生的总体毒性综合效应E.基础毒性是相对特殊毒性而言的【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一、A1型选择题1.【答案及解析】B。
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不包括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
进行一项毒性评价试验如亚慢性毒性试验,可以得到上述A,C,D,E 四项内容。
毒作用机制和解毒药物研究必须另外设计新的试验,不是常规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
2.【答案及解析】E。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主要是研究各种化学物质的毒性。
3.【答案及解析】C。
实验动物体内试验是毒理学标准试验。
毒理学测试方法的研究与改进
毒理学测试方法的研究与改进一、毒理学测试方法概述毒理学是研究毒物对生物体所产生的有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学科。
毒理学测试方法是对毒物危害进行评估和预测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新药开发和评价的重要环节。
当前,毒理学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化学结构、体内和体外测试方法三类。
二、化学结构测试方法化学结构测试方法是根据毒物的化学结构推断其有毒性的一种方法,也是毒理学测试中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基于结构活性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AR)原理建立,即通过对毒物中特定化学键、功能基团、分子等结构进行分析和比较,分析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代谢过程和毒性机理,从而推断出其毒性反应。
化学结构测试方法适合于对新化合物的毒性进行初步评价和筛选,为进一步的实验提供指导意义。
三、体内测试方法体内测试方法是现阶段最广泛应用的毒理学测试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小鼠、大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以及体外细胞毒性测试和基于组织及器官的体外测试等方法。
1.动物模型动物模型是常用于毒理学测试中的一种方法,包括小鼠、大鼠、猪等不同种类的动物。
在动物模型中,通过给予动物某种毒物物质后,观测动物对毒物的反应,如死亡情况、疾病发生情况,进而评价该毒物对动物的毒性作用。
然而,动物模型存在着低效、动物抗体之间的差异等问题,同时由于动物模型不能完全和人体模型相同,因此无法给予准确的毒性预测。
同时,动物模型中的使用也面临着伦理、动物保护等多方面问题的考虑。
2.体外细胞毒性测试体外细胞毒性测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毒理学测试方法之一。
该方法包括细胞集落形成试验、水溶性四氯化碳试验、试剂盐基使用试验、细胞增长动力学试验等多种不同的细胞毒性测定方法。
该方法优点是所需成本较低,易于操作,对于毒性高的化合物进行筛选具有一定的价值。
但同时,该方法也存在着细胞毒性和毒性机理准确性较低的问题。
3.组织及器官的体外测试组织及器官的体外测试是一种能更直接模拟人体器官实际情况,可以模拟不同毒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代谢、毒性,进而比较毒物的毒性反应,同时其操作和分析难度较小。
毒理指导原则
毒理指导原则⽪肤长期毒性试验(讨论稿)⼀、试验⽬的观察动物⽪肤长期接触受试物后,经⽪肤渗透对局部和全⾝是否产⽣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并提供毒性反应的靶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确定⽆毒性反应剂量。
⼆、试验材料(⼀)受试物:膏剂、液体可直接试验,固体粉末需⽤适量的⽔或适宜的赋形剂(如⽺⽑脂、凡⼠林和橄榄油等)混匀,以保证受试物与⽪肤有良好的接触。
(⼆)动物1. 种属与品系:选⽤成年健康合格的⽩⾊家兔、⽩化豚⿏或⼤⿏,雌雄各半。
体重以家兔2.0~3.0kg,豚⿏250~350g,⼤⿏150~200g为宜。
2. 饲养管理:单笼饲养,所有动物试验前⾄少观察5天。
对于啮齿类,动物室的温度为22+3O C,对于家兔,应为20+3O C,相对湿度50~70%。
⼈⼯照明时,12/12⼩时明暗交替。
⼀般情况下,⽤常规颗粒饲料和饮⽤⽔。
3. 给受试物前处理:给受试物前24⼩时将动物背部脊柱两侧⽑去除(以剪⽑法或剃⽑法为宜),⼀般间隔1周,需再剪剃1次。
去⽑范围相当于体表⾯积的10~15%(家兔约150cm2,豚⿏、⼤⿏约40cm2)。
去⽑后24⼩时,检查确认去⽑区⽪肤⽆损伤时,⽅可应⽤于⽪肤长期毒性试验。
三、试验⽅法1. 剂量选择:⼀般选⽤3个剂量组和1个空⽩对照组。
必要时,应设1 个赋形剂对照组。
各剂量组的要求与⼤⿏⼝服长期毒性试验相同。
若⽤受试物剂量超过1000mg/kg或达有效浓度20倍以上,仍未见动物呈现毒性反应及死亡时,可仅设⼀个⾼剂量组,如果敷⽤受试物后,产⽣了严重的⽪肤刺激,造成⽪肤损伤,则应考虑降低药物浓度,重新进⾏⼀次新的试验。
2.给受试物⽅法:给受试物前将动物称重,计算给受试物剂量,按每cm20.05~0.1ml(g)涂敷给药。
试验时,将受试物均匀地涂敷于已处理好的动物去⽑区,先⽤略⼤于涂布⾯积的⽆刺激性纱布紧贴动物试验部位,上盖⼀层油布或油纸,再⽤绑带和橡⽪膏加以固定。
每天⼀次,每次接触受试物⾄少6⼩时后,⽤温⽔或⽆刺激性溶剂除去残留的受试物或赋形剂。
毒物、毒性和毒性研究方法
1.体内试验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
实验多采用哺乳动物,常用8种:大鼠、小鼠、家兔、豚鼠、仓鼠、狗、雪貂(白鼬)和猴等。
其结果原则上可外推到人。
2.体外试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进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体外试验系统缺乏整体毒物动力学过程,并且难以研究慢性毒作用。
3.人体观察(急性中毒事故、受控的临床实验),可以直接获得关于人体的毒理学资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床毒理学主要研究仅限于低浓度、短时间的接触,并且毒作用应有可逆性。
4.流行病学研究对人群的直接观察中取得动物实验所不能获得的资料,优点是接触条件真实。
但流行病学研究干扰因素多。
成组毒理学
成组毒理学:原理、应用与挑战一、引言成组毒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以研究有毒物质对生物体的影响。
这个领域的目标是理解不同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生物体的健康。
成组毒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管理有毒物质的风险。
然而,这个领域还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成组毒理学的原理、应用和挑战的相关介绍如下。
二、成组毒理学的原理1. 化学交互作用:成组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原理是化学物质之间的交互作用。
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会增强或减弱其他化学物质的毒性。
例如,某些药物在与酒精一起使用时可能会产生危险的副作用。
2. 生物放大:在生物链中,有毒物质可以从一级消费者传递给二级消费者,然后传递给三级消费者,这就是生物放大。
这个过程可以显著增加有毒物质的浓度和毒性。
3. 个体差异:每个人对有毒物质的反应都是不同的,这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成组毒理学需要考虑这些个体差异,以便更准确地评估有毒物质的风险。
三、成组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毒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化学物质在混合状态下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
这种相互作用可能是加和效应、协同效应或拮抗效应,也可能导致毒性效应的增强或减弱。
2.暴露评估:评估人群或环境暴露于多种化学物质混合物后可能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通过实验研究或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进行分析。
3.毒性机制:探索混合物中不同成分对生物体内毒性通路的影响,包括代谢途径、细胞损伤机制、毒素传播途径等,以揭示混合物毒性效应的机制。
4.风险评估:根据混合毒素的毒性效应和暴露情况,对可能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
四、成组毒理学的应用1. 环境保护:成组毒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环境污染的复杂性。
例如,一种化学物质可能会引起多种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由该化学物质与其他化学物质的交互作用引起。
2. 药物开发:在药物开发过程中,成组毒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如何与人体的其他化学物质相互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试验的基本要求、标准组合试验、与致癌试验相关的附加遗传毒性试验等。
在“结果分析及评价”中,分别从体外试验结果和评价、体内试验结果的评价以及综合分析和评价方面进行阐述,强调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并考虑对临床研究的意义。
“遗传毒性研究进行的时间”中介绍了在新药研究过程中,遗传毒性研究所进行的时间。
本指导原则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强调了遗传毒性研究的意义,详细阐述了结果的分析和评价,以评价试验的真正意义,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特点之二是将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分开进行阐述,因为遗传毒性试验所包含的方法多种多样,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的要求不尽一致,分开阐述有利于理解。
特点之三是正文后附加了大量的“注释”,便于理解和使用。
对于一些利于对指导原则理解和应用的原理性的、背景性的、解释性的信息,如果放入正文中可能会显得十分臃肿,也不便于阅读和使用,因此参考ICH指导原则的做法,将这些信息放入“注释”中。
在指导原则的起草过程中,针对结果的分析和评价、具体的试验方法、试验进行的时间、中药的相关要求、啮齿类动物体内微核试验的动物性别和采样时间、附录部分所收录试验的结果判定、ICH相关指导原则最新进展等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根据多方面征求意见和专家讨论会的讨论结果,进行了阐释。
药物临床前生殖毒性研究进展孙祖越,闫晗,张晓芳,吴建辉(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学研究室,中国生育调节药物毒理检测中心,上海200032)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07)04-0280-01关键词: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生殖毒性;功能性研究随着毒理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药物生殖毒性的研究也随之深入;加之《药物生殖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出台,我国的新药生殖毒性研究将跨越一个新的高度。
结合我们多年来药物生殖毒理学研究的经验和体会,现将近来的药物生殖毒理学研究进展总结并归纳如下:1 药物生殖毒理研究范畴更加深入细致111 生殖器官概念的扩大化 生殖毒性的研究的靶器官,从传统概念上的生殖器官和附属腺体,扩展到与生殖相关的腺体和组织,如尿道旁腺、提肛肌、肛门括约肌和阴道壁等。
112 研究技术水平的纵深化 由传统的整体水平(如三段生殖毒性)向组织、细胞和分子基因水平并轨,如基因技术的应用。
113 生殖毒性概念的健康化 从生殖毒性的生命科学意义,逐步渗透到生殖健康的范畴,如早泄、阳痿的康复,婚前后、孕前后及产前后的保健等。
114 生殖毒性研究的功能化 不仅注重对器官组织的病理学研究,更注重功能性研究,如精子质量和性功能的评价等。
115 生殖毒性研究的人群化 流行病和统计学概念的引入,将人群的生殖毒性和生育健康推到了前台。
2 药物生殖毒性评价技术更加严谨规范211 涉及内容更加面广量大 增加了妊娠或哺乳动物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内容,考虑到特定受试物的F2生殖毒性。
212 文辞表述更加严谨贴切 三段生殖毒性分别冠名为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胚胎2胎仔发育毒性试验和围产期毒性试验。
213 指标选择更加具体详实 在“相关注释”明确规定“妊娠动物的药(毒)代动力学”、“动物选择”和“给药剂量选择”等等。
214 技术操作更加规范严格 生殖毒性试验必须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215 研究程度更加高深玄妙 不仅要研究(S tudy)受试物发生在动物身上的生殖毒性的现象,而且要求在动物体内外探索(Research)其“毒性机制”。
3 生殖毒性研究面临挑战更加尖锐严峻311 研究药物是否有待扩充 生物制品作为药物分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否该纳入研究范畴?312 专业词汇是否需要统一 沿用至今的分段生殖毒性名称(Ⅰ、Ⅱ和Ⅲ段)与现在选用的“生育力与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等,如何统一?313 给药周期是否还要商榷 规定的给药时间能否一定要涵盖动物生理发生周期,如精子发生和成熟时间或胚胎着床时间?314 检测指标是否考虑全面 生殖器官概念的扩大化,是否需要将一系列与生殖相关的腺体和组织纳入观察视野?315 生殖研究是否讲究优生 在F1代需要进一步交配以待观察F2代生殖毒性时,是否也要考虑到“兄妹配对”或“姐弟配对”所带来的“先天畸形”?毒性病理学基本原则和方法的探讨任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心,上海201203)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07)04-0280-02关键词:毒性病理研究体系;毒性病理学的组织建立;重要脏器病变;自发性病变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目的是提供新药对人类健康危害程度的科学依据,是药物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判断药物能否进入临床试验的第一要素。
药品的3个基本要求,安全、有效和可控,无论是对研发者还是监管者来说,药物的安全性总是放在首位考虑的问题。
药物的安全性评价中最重要的是毒性病理学研究,而毒性病理学研究的目的是从形态学的侧面,研究实验动物给予外界因素后,所引起的器官、组织、细胞及亚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差异,来阐明外界因素所引起形态变化差异的剂量2效应关系。
确定损伤的靶器官、靶部位,形态变化的性质特点和程度及其变化过程和转归,分析其致损机制,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结论。
毒性病理学在药物安全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动物的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都离不开毒性病理学的检查和诊断,而且试验的周期越长,毒性病理学检查的结果越为重要。
它可回答药物造成病理性损伤部位、程度、性质和预后等基本问题,因此可以说,毒性病理学是毒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工作中最基本的环节。
毒性病理学研究的特点:(1)是对视觉图像所见的描述,依赖视觉的判断,是以肉眼、光学显微镜为观察基础;(2)根据实际中观察到的变化,与未变时的情况相比较,推断可能出现的病变;(3)能结合全身所见症状、各项检测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病理学检查是目前最合适的方法;(4)但是动物发生病变的特点和病理组织学与人体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所得结果不能简单外推于人;(5)病理组织学所见指标缺乏客观的定性(定量)资料,如生化检测可依赖分析仪器得到数值。
而毒性病理学必须借鉴前辈形态学的经验,并不断总结,加以提高。
尤其是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相互结合,综合分析,因此是一门交叉学科。
本次介绍的重点是围绕着如何在G LP体制下,建立系统的规范的毒性病理学研究和评价体系,探讨毒性病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整个毒性病理学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试验实施的规范性、技术操作的标准性、诊断术语和评价的准确性,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重要性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并举例说明药物引起的重要脏器的病变以及自发性病变。
同时探讨我国毒性病理学组织的建立和交流体系,为提高我国毒性病理学研究水平应采取的措施和方式。
因为毒性病理学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努力,在工作中多进行交流和探讨,不断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共同为提高我国的毒性病理学研究水平而努力。
新认证检查办法中Study Audit的概念及方法王秀文(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北京100176)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07)04-0281-01关键词:认证检查;药物非临床研究;S tudy Audit自1999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 LP)(试行)》以来已过去7个年头,在此期间经过试点认证检查,积累了G LP认证检查的经验。
2003年SFDA 颁布了《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实行)》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认证检查办法(试行)》。
在全国范围内对G LP实施机构开展了认证检查工作,如今已形成一套规范的认证检查程序,包括认证检查办法、G LP认证标准及申报资料要求等,使我国的G LP认证检查工作已日趋成熟。
本文将重点介绍S tudy Audit概念和方法。
S tudy Audit是近年国际上在G LP认证检查中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即针对某一专题研究的总结报告书,以溯源的形式核对总结报告书与实验方案、方法及结果、原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溯源试验的全过程。
国内的新G LP认证检查标准中也采用这种办法。
它有以下优点:(1)通过溯源试验的全过程可以全方位调查某一研究机构的软硬件、G LP的运转状态;(2)核实总结报告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个数据的来源是否属实;S tudy Audit方法是针对某一专题研究的总结报告书中的每一句描述、每个数据及结果的来源依据进行溯源。
本文对主要溯源对象及具体办法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
主要溯源对象包括:专题负责人及实验人员、供试品及对照品、实验动物的接受、饲养等、给药及症状观察、指标观察、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原始数据与实验结果的一致性、质量保证相关的包括专项实验检查及整体设施检查等。
我国增加了S tudy Audit的检查办法后,G LP认证办法基本与国际接轨,使G LP认证检查包括了Inspection和S tudy Audit二部分。
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吕秋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室,北京100850)中图分类号:R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27(2007)04-0281-02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免疫毒性;免疫原性生物技术药物由于其结构、生产工艺、保存条件、可能存在的内源性对等物和作用靶点明确等固有的特点,因此在临床前与临床研究阶段有必要进行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研究,也是我国申报生物技术药物临床试验常规需要进行评价的内容。
免疫毒性是指受试品引起免疫抑制或增强、过敏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药理活性相关(如抗排斥药物)或不相关(如部分抗肿瘤药物)。
免疫原性指药物刺激机体形成特异性抗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评价意义重大,如免疫抑制可能会导致感染或对肿瘤的防御能力降低;免疫增强可能会放大自身免疫反应或过敏反应。
免疫原性是药物本身具有的性质,评价生物技术药物的免疫原性,主要是因为其诱导的抗体反应常可以影响对药物毒性的客观评价。
免疫毒性和免疫原性的评价一般与动物重复给药毒性试验结合在一起进行,但有时需要额外试验,以进一步研究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机制。
免疫毒性研究包括常规毒性试验中的免疫毒性指标观察及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1)常规的免疫毒性指标包括: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计数、球蛋白和白Π球比值、淋巴器官Π组织的大体解剖、胸腺和脾脏的器官重量和组织学检查(胸腺、脾脏、引流淋巴结和其他部位一个淋巴结、骨髓、Peyerπs结、BA LT、NA LT)。
(2)额外的免疫毒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