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第1-2章

合集下载

植物免疫学

植物免疫学

植物免疫学第一章绪论Table of Contents1.1 抗病性利用与植物病害防治植物病害是作物生产的最大威胁之一▪1844—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流行,造成爱尔兰饥荒▪1870年,咖啡锈病流行,斯里兰卡的咖啡生产全部毁产▪1942年,水稻胡麻斑病流行,造成孟加拉饥荒▪1950年,小麦条锈病大流行,我国损失小麦120亿斤▪1970年、1971年,玉米小斑病流行,美国玉米遭受重大损失1.1 抗病性利用与植物病害防治抗病性利用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的作用▪利用抗病性来防治植物病害,是人类最早采用的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综合治理”策略中,抗病性利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经济、简便、易行,且不污染环境1.2 植物免疫学1.2.1 植物免疫学植物免疫学(plant immunology)是关于植物抗病性原理和应用的综合学科,以植物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为主线,探索植物免疫的本质,合理实行人为干预,以达到有效而持久控制植物病害的目的植物病理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系统研究植物的抗病性的类型、机制和遗传、变异规律及植物抗病性合理利用,使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1.2 植物免疫学1.2.2 植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①植物抗病性的性质、类型、遗传特点和作用机制②植物病原物致病性的性质、类型、遗传特点和作用机制③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机制和抗病信号的传递途径④植物抗病性鉴定技术、抗病种质资源、抗病育种和抗病基因工程⑤病原物群体毒性演化规律、监测方法和延长品种抗病性持久度的途径和方法⑥人工诱导植物免疫的原理和方法1.2 植物免疫学1.2.3 植物免疫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以植物病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基础理论层面:与植物病原学、植物生理学、真菌生理学、细胞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应用层面:与植物育种学关系最密切,与植物保护学、作物栽培学、植物遗传工程、农业生物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等学科有密切关系▪在植物病理学各分支学科中,植物免疫学与生理植物病理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最接近,内容有所重叠,但学科范畴和侧重点不同1.3 植物免疫学发展简史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阶段(萌芽阶段)•1380年,英国选种家J. Clark用马铃薯“早玫瑰”品种与“英国胜利”杂交育成抗晚疫病品种“马德波特∙沃皮特”•L. Liebig,1863发现增施磷肥可提高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偏施氮肥可加重发病•1896年,J. Eriksson和E. Hening发现小麦对锈病的反应有严重感染、轻度感染和近乎完全抵抗3种类型,并建议在生产上应用近乎完全抵抗的品种•1879年和1894年,Shrodter和Eriksson先后发现醋梨锈病菌(Puccinia caricis)和禾谷类秆锈菌(Puccina graminis)有寄生专化现象1.3 植物免疫学发展简史2.20世纪30〜70年代(学科体系建立和完善的阶段)(一)开始建立了遗传学理论•1900年,G. J. Mendel的遗传定律被重新肯定,为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遗传学理论•1905年,R. H. Biffen用小麦抗条锈品种American Club与感锈品种Michigan Bronze杂交和用大麦抗白粉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杂交证明,植物的抗病性不但可以遗传,而且是按照孟德尔的遗传定律遗传•1909年N. A. Orton用栽培种西瓜Eden与饲料西瓜Citon杂交,并按照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在子2代和子3代继续选择,选出了抗萎蔫病食用西瓜“胜利者”(二)发现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1917年,E. C. Stakman和F. J. Piemeisel发现小麦秆锈菌内有生理小种的分化(三)开始研究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1904年,Blackeslee发现毛霉菌有异宗配合现象▪1927年,G. H. Criegie发现秆锈菌有异宗配合现象▪1932年,A. F. Hansen和Smith还在半知菌中发现有异核性(四)提出了一些有关植物免疫机制的学说▪Ward,1902,毒素和抗毒学说▪Comes,1910,酸度学说▪Dougal,1910,渗透压学说▪Rivera,1913,膨压学说▪Κричевский,1916,抗体、拟抗体学说▪瓦维洛夫,1919,植物免疫发生学说▪瓦维洛夫,于1939年出版了“植物对侵染性病害的免疫学”专著20世纪中期阶段▪H. H. Flor,1942,提出“基因对基因”假说(gene-for-gene hypothesis)▪植物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和变异研究:病菌可以通过准性生殖(parasexualism)产生变异(Pontecorvo,1953);▪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变异规律和寄主与病原物相互关系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开始物理、化学和人工免疫研究▪在植物抗病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假说。

植物病理学高级实验技术指导

植物病理学高级实验技术指导
水冲洗步骤可有可无。 5、将菌丝置于盛有 10-20ml 酶液(含 50ug/ml Amp)的 50ml 离心管中酶解。离心
管平躺,30℃ 60rpm 2-3h。 酶解过程中应吸取菌液镜检,检查原生质体是否释放;酶液需现配现用,PH 值很
关键,需用低浓度(0.1M)的 NaOH 调 PH 至 5.8。 * 以下步骤于 4℃下完成,0.7M NaCl 溶液,1ⅹSTC 先放于 4℃预冷。 6、取出酶解液,加少许 0.7M NaCl 溶液,轻轻摇晃,倒于三层擦镜纸过滤,用 0.7M
CaCl2
4、TB3
Autoclave
3g
Yeast Extract
3g
Casamina Acids
20%
Sucrose
Add ddH2O to 1L for solid media add agar to 0.65-0.75% Autoclave 5、PTC
60% (w/v)
PEG4000 in 1ⅹSTC
第一部分 真菌学实验技术
实验一 稻瘟病菌转化(Transformation of Magnaporthe grisea)
一.原生质体的制备(Protoplasting) 1、活化菌株,接种菌丝块(2mm×2mm)于 CM 平板上生长 6d 左右,菌落直径约 3cm,
菌株不宜太老,最好不要超过 12 d。 2、切取直径约 3cm 的菌落,尽量切碎,置于约 100ml CM/5ⅹYEG 的液体培养基
Add ddH2O to 100ml Store in a dark glass bottle at 4℃
2、5ⅹ YEG
5g
Yeast Extract
10g
D-Glucose
3、1ⅹ STC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引发原因、发展规律以及控制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植物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介绍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

一、植物病原体及其病害研究植物病原体是引起植物病害的有害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等。

研究植物病原体的分类、形态、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植物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了解病害的发生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研究方向中,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原性评价及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索植物病原体对植物的损害程度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治植物病害。

二、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植物抗病机制是植物对抗病原体侵染的一系列反应和防御机制。

研究植物抗病机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是如何通过抗病基因的表达及抗病相关信号通路的调控,以抑制病原体的感染和传播。

在这个研究方向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遗传学等技术手段,研究植物的免疫反应以及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培育抗病性植物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三、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采集病害数据、分析病害发生和传播的规律来揭示病害的流行趋势以及影响因素。

研究者可以通过植物病害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病害的发生规律,从而为植物病害的预测预警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流行病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制定合理的病害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四、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是植物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可以通过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手段,寻求有效的病害防治方法。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通过改良种植技术,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不仅涉及到农业生产,还关系到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结: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方向涵盖了植物病原体及其病害研究、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植物病害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植物病害的防治研究。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首先,病原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基础。

常用的方法有分离培养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PCR等。

分离培养法是通过从患病植物的病部分离病原生物,并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繁殖,从而观察其生长特性和形态特征来鉴定。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根据病原体的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通过一系列的试验鉴定病原体的种类。

PCR是一种通过特定的引物扩增核酸片段的技术,通过对病原体的DNA或RNA进行扩增从而确定其存在与否。

其次,病害的症状观察与分析是了解病害特征和病原生物侵染机制的重要手段。

症状观察包括植株外部病斑和病状的观察、病斑的形态学和解剖学观察、病细胞的组织学观察等。

通过对病斑的颜色、形态、大小等进行观察,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类型。

进一步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可以揭示病原生物在寄主体内的定殖和破坏机制。

第三,病原与寄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是理解病害发生发展机制的重要方法。

通过研究病原与寄主的交互作用,可以揭示病原侵染的途径、寄主的抗病反应以及病原的致病因子等。

常用的方法有病原侵染过程的时间序列研究、寄主抗病反应的差异比较、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了解病原感染导致的寄主基因和代谢变化,并进一步揭示病原与寄主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

最后,抗病基因的鉴定与应用是植物病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基因克隆、遗传分析和功能验证等方法,可以鉴定与病害抗性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而开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

这些方法有助于培育高抗病品种和研发高效的抗病农药。

综上所述,现代植物病理学研究方法涵盖了病原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病害的症状观察与分析、病原与寄主的相互作用研究、抗病基因的鉴定与应用等多个方面。

这些方法为病害的防控和植物品种的改良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绪论

植物病理学第一章-绪论
植物病理学是在医学和微生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真菌学、 细菌学、病毒学、线虫学、植物学(解剖、分类)、植物生理学、生物 化学、遗传学、气象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一)课程内容
植物病理学是植物保护专业本专科生的重要专业 课。本课程主要讲授植物病害的概念及其症状类 型;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以及寄生 性种子植物等主要病原物的基本概念、形态、分 类等植物病原学基础;病原物侵染过程、病害侵 染循环、植物抗病性与病原物致病性、病害流行 预测技术以及植物病害防治原理等基本知识。
(5)病毒界(分子生物,由核酸和蛋白质或其中之一组成) :病毒、类病毒。
(6)动物界(Animalia):线虫(真核细胞生物,蠕虫状,异 养)。
(7)植物界(Plantae):寄生性种子植物(真核细胞生物, 有细胞壁,有微管束,无根有吸盘,有叶或退化,种子繁殖) 。 2、非生物病原(逆境,引起的病害不可相互传染称非侵染性 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重要性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 (1)爱尔兰饥谨(Irish famine):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 在爱尔兰大流行,饿死几十万人、迫使150万人移居美国。植 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2)波尔多液发明:
1880年法国波尔多地 区葡萄霜霉病大流行, 使法国葡萄酿酒业濒临 破产,最终导致波尔多 液发明。
(1)极高、极低温:高温性不育、寒害、冻害等。
(2)土壤缺水或水过多:旱害、渍水等。
(3)光线过弱或过强:缺光性黄化、日灼等。
(4)缺氧:缺氧性烂根等。 (5)空气污染:气候斑等。 (6)缺素:缺铜、缺锌、缺铁等。 (7)无机盐毒害:盐害等。 (8)土壤过酸或过碱。 (9)药害:施农药或化肥不当而造成的叶枯、叶斑、枯萎、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

植物病理学的研究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以及其与周围环境因素和植物自身抗病机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

通过深入了解植物病害的病原体、宿主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植物病理学试图找到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和原则。

一、植物病理学的起源和发展植物病理学作为一门研究植物病害的学科,起源于19世纪。

当时,人们开始注意到植物病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了病害的原因和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病理学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深化。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和诊断植物病害通常可以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两大类。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通过接触、空气传播或者昆虫传播。

非传染病则是由环境因素、营养缺乏或其他非生物因素引起的。

对于植物病害的诊断,植物病理学家通过观察症状、收集样本并运用各种检测手段来确定病害的类型和病原体。

三、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病原体的存在是病害发生的基础。

而植物的抗病性则决定了植物是否易受感染以及感染后的病害严重程度。

此外,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条件等也都会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四、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对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一般采用综合措施。

这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灌溉以及定期疏除病害源等。

同时,及早发现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五、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植物病理学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掌握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可以帮助农民预防和控制病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也指导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病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有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方法应用于植物病理学,如基因工程、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植物病理学的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防治措施和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它对于保护农作物和提高农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3年电大《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2023年电大《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在不同病原菌感染下的生长情况,以及病原菌在植物体内的病征,从而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为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植物:选择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作为实验植物。

2. 病原菌培养:分别培养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病、番茄早疫病和青菜根腐病的病原菌。

3. 实验设计:将实验植物分为对照组和感染组,对感染组进行不同病原菌的接种处理。

4. 观察记录:在病原菌接种后,定期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叶片形态、叶片数量、植株高度等指标。

5. 数据分析:根据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统计处理,揭示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小麦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呈现黄化、枯萎,植株高度显著下降,生长势明显减弱。

2. 玉米赤霉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斑点、枯死,植株高度明显减少,导致植株整体生长受到抑制。

3. 番茄早疫病感染后,植株叶片出现黄斑、脱落,植株高度停止生长,部分植株出现逝去现象。

4. 青菜根腐病感染后,植株根系变软、生长停滞,部分植株出现萎蔫甚至逝去。

四、实验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不同病原菌感染后,植物生长状态和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在感染不同病原菌后,均出现各自特有的病征,病原菌对植物的病害效应有明显的种属选择性。

病原菌感染后,植物叶片颜色变化、叶片形态、植株高度等指标的变化,为病害的诊断和鉴别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五、实验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番茄和青菜对不同病原菌的感染表现出了明显的病害特征,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的影响存在差异。

通过对植物生长指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病原菌的种属和对植物的侵染程度。

及早发现和诊断植物病害,对于科学合理地进行预防和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实验意义本次实验结果为植物病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案例,为深入探讨不同病原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

植物病理学实验实验一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和真菌显微玻片制作一、实验目的1.了解植物病害的基本症状和诊断方法。

2.掌握制作真菌显微玻片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原理植物病害的症状是植物在遭受病原体侵害后产生的外部表现,包括叶子脱水、变色、轻度褐斑,严重腐烂、变形等。

通过观察病害症状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寻找病原菌种进行后续的研究。

真菌显微玻片制作是将病原菌种通过特定的方法制作成透明玻片,方便研究人员观察真菌内部结构的工具。

三、实验步骤1.组织采集:选择患有病害的植物叶片、茎、根等组织,用刀子或剪刀切取一小块样品。

2.病症观察: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裸眼观察样品表面的病症症状,记录下来。

如有可能,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节。

3.细菌分离:将样品表面的病菌用无菌的刮匙、刮片取下,涂抹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菌落的分离。

4.培养:将划取的菌落转接到含有适宜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放入培养箱中,在适宜温度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出单一的菌落。

5.培养制片:从培养基上取得单一的菌落,用无菌的铲子将菌落刮下,放在无菌载玻片上。

加入一滴甘油或蒙脱石悬浮液,加盖玻片备用。

6.烘干: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待载玻片上的液体完全蒸发后,取出备用。

7.真菌显微观察:将制作好的载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盖玻片上,用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菌丝、孢子等结构特征。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室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避免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2.选择病害植物和病菌样品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

3.培养和显微观察时要使用无菌工具,避免细菌的二次污染。

4.在制作玻片过程中,要避免菌落太密集,影响观察;也要避免菌落过于稀疏,难以观察到结构特征。

5.显微镜使用时要注意对焦,根据需要调整放大倍数。

五、实验结果及讨论经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同病害引起的植物症状也不同。

例如黑斑病引起的植物叶片会出现黑色斑点,而根腐病引起的植物根部会发生腐烂。

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并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10
第二节 科研题目的选择
一.选题的重要性
是战略性问题, 是战略性问题, 决定科研成果的有无、大小。 决定科研成果的有无、大小。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11
示例: 玉米大斑病” 水稻稻瘟病” 示例:“玉米大斑病”、“水稻稻瘟病”
“玉米大斑病”、“水稻稻瘟病”两个病害的研究工作需要投入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 水稻稻瘟病” 的人力、物力差别很大:研究“玉米大斑病” 的人力、物力差别很大:研究“玉米大斑病”,种植玉米较水稻 容易得多; 玉米大斑病” 水稻稻瘟病”病菌易培养产孢, 容易得多;“玉米大斑病”较“水稻稻瘟病”病菌易培养产孢, 易接种,发病后易调查。这样,如果研究“玉米大斑病” 易接种,发病后易调查。这样,如果研究“玉米大斑病”就会比 研究“水稻稻瘟病”容易出更多的成果。 研究“水稻稻瘟病”容易出更多的成果。
植物病理学基础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绪论)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第二节 科研题目的选择 第三节 研究方案的制订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
第一节 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一.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各去向都要面临
科学研究工作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5
创新型社会
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 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创新型社会” 要创新就要进行科学研究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6
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总目标: 总目标: 能基本独立的、从事难度不大的项目研究。 能基本独立的、从事难度不大的项目研究。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1
调查研究的内容:
1.本学科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动态、进展、 1.本学科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动态、进展、趋势和存在的 本学科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动态 重大问题。 重大问题。 可以查阅的重要的外文文摘、期刊: ① 可以查阅的重要的外文文摘、期刊: Review of Plant Pathology (R.P.P.) R.P.P.) Phytopathology (美)
因此,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 因此,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已成为所有 科技人员的必备能力。 科技人员的必备能力。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0
收集情报信息的方式
查阅科技文献,收集情报信息的方式,包括: 查阅科技文献,收集情报信息的方式,包括: 上网; 上网; 检索光盘、检索卡片; 检索光盘、检索卡片; 查阅各种期刊、书籍; 查阅各种期刊、书籍; 收集会议交流资料; 收集会议交流资料; 进行私人专访。 进行私人专访。
玉米大斑病 水稻稻瘟病
种植水稻不容易 种植玉米容易 病菌易培养产孢 易接种 发病后易调查 病菌难培养产孢 难接种 发病后难调查
示例: 玉米灰斑病”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示例:“玉米灰斑病”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前者病菌难分离、难产孢、接种后潜育期长达15 18d;而后者, 前者病菌难分离、难产孢、接种后潜育期长达15~18d;而后者, 病菌易分离、易产孢、接种后潜育期仅为4d 显然, 4d; 病菌易分离、易产孢、接种后潜育期仅为4d;显然,前者研究的 难度较后者大得多。如果研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难度较后者大得多。如果研究“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就会比研究 玉米灰斑病”容易出更多的成果。 “玉米灰斑病”容易出更多的成果。
这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 这是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
这个目标(基本独立) 这个目标(基本独立) 要求本科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科研工作能力。 要求本科生具有比较全面的科研工作能力。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7
二.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 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 决定了科研能力的具体内涵。 决定了科研能力的具体内涵。
植物病理学报 植物保护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 中国科学… 中国科学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3
植物病害的发生、 植物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
2.本地植物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 2.本地植物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 本地植物病害的发生 不仅指当前情况,还有潜在危险的病害情况, 不仅指当前情况,还有潜在危险的病害情况, 由此选择研究对象。 由此选择研究对象。 吉林省生产中的危害较大的病害:稻瘟病、 吉林省生产中的危害较大的病害:稻瘟病、水 稻立枯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苗病; 稻立枯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苗病;多种作 物的根腐病、枯萎病、叶斑病、病毒病、等等。 物的根腐病、枯萎病、叶斑病、病毒病、等等。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19
选题前的调查研究
两院院士王选
外语能力 突出
要广泛查阅科技文献,收集相关情报信息。 要广泛查阅, 查阅科技文献,收集情报信息的能力, 已经成为科技人员科研能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科技人员科研能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应有正确的选题指导原则。 也应有正确的选题指导原则。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16
科研选题的指导原则
1.指导科研选题的“采掘模型” 1.指导科研选题的“采掘模型”: 指导科研选题的 选富矿,不选穷矿; 选富矿,不选穷矿; 选取开采难度小的矿,不选开采难度大的矿。 选取开采难度小的矿,不选开采难度大的矿。 此模型用形象的比喻说明: 此模型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在研究领域的选择上要选择 蕴含丰富成果的领域; 蕴含丰富成果的领域;在具体项目的选择上要选择最 容易出成果的项目。 容易出成果的项目。 其核心思想是“投入最少,产出最多” 其核心思想是“投入最少,产出最多”,获取最佳的 投入/产出。 投入/产出。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4
吉林省生产中危害较大的病害
玉米苗病
玉米丝黑穗病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5
吉林省生产中危害较大的病害
黄瓜枯萎病
番茄病毒病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6
正确进行选题决策
选题决策,就是寻找科研选题的切入点: 选题决策,就是寻找科研选题的切入点: 以前在哪些领域存在哪些问题无法解决? 以前在哪些领域存在哪些问题无法解决? 而现在有了新的思路、方法、技术、 而现在有了新的思路、方法、技术、器 可以解决。 械…可以解决。 可以解决 这些问题即是科研选题的切入点, 这些问题即是科研选题的切入点,可以 作为科研的备选方案。 作为科研的备选方案。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玉米灰斑病
病菌难分离 难产孢 潜育期长达15 潜育期长达15 ~ 18d
病菌易分离 易产孢 潜育期仅为4d 潜育期仅为4d
示例:水稻立枯病/小麦散黑穗病 示例:水稻立枯病/
同样是研究种子处理剂, 同样是研究种子处理剂,防治水稻立枯病的药剂的经 济效益远大于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药剂。 济效益远大于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药剂。 水稻立枯病 小麦散黑穗病
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 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 概括起来可分为四大方面, 概括起来可分为四大方面, 即由科研工作的四个环节带来的 方面的内容。 4方面的内容。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8
二. 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内涵
科研工作的四个环节: 科研工作的四个环节: 科研选题; ①科研选题; 方案制订; ②方案制订; 实施研究; ③实施研究; 科研总结。 ④科研总结。 科研工作能力,就是在以上各环节工作中的能力。 科研工作能力,就是在以上各环节工作中的能力。 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 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 四会” 特别是后“两会” 要“四会”,特别是后“两会”。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科学的旗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 科学的旗手 15
如何做到正确选题
二.如何做到正确选题
两院院士王选
正确选题来源于“洞察力” 王选语) 正确选题来源于“洞察力”(王选语)
“洞察力”来源于深厚的学识基础, 洞察力”来源于深厚的学识基础, 对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情况、趋势的充分了解。 对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情况、趋势的充分了解。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7
选题决策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领域选择上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1.在领域选择上要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在领域选择上要扬长避短 对传统的优势领域要保持; 对传统的优势领域要保持;年青人要勇于涉足 前沿、交叉领域。 前沿、交叉领域。 2.要把当前的选题和科研的长远目标相结合,使 2.要把当前的选题和科研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要把当前的选题和科研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自己的科研工作滚动式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自己的科研工作滚动式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3.要从多个备选方案中“优中选优” 3.要从多个备选方案中“优中选优”。 要从多个备选方案中 要把可选择的多种方案都收集来, 要把可选择的多种方案都收集来,进行综合分 析比较再作取舍。 析比较再作取舍。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18
国内论证科研项目可行性的要点
3.国内论证科研项目可行性的要点: 3.国内论证科研项目可行性的要点: 国内论证科研项目可行性的要点 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拟采用的研究路线和要解决的技术关键; 拟采用的研究路线和要解决的技术关键; 已有的研究基础; 已有的研究基础; 科研设备、队伍情况。 科研设备、队伍情况。
Plant pathology (英) Plant disease (英)
植物病理学会报 (日)
2012-4-12
吉林农业大学
22
重要的中文文摘、 重要的中文文摘、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