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PPT
整体性、动态性、矛盾性。
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1
把握事物内在联系,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2
了解事物发展趋势,预测未来走向。
3
分析矛盾双方力量对比,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运用辩证法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
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遵循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 性,推动事物发展。
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
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 定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斗争性推动 着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促使事物发生 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VS
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属性。在事物发展中,同一性维持着矛 盾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使事物保持 相对稳定和平衡。同时,同一性也包含着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 着条件。
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含义
适度原则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在辩证法中的体现
适度原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遵循客观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 “度”,防止“过”或“不及”的极端做法。
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即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同时,该规律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指导,即要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坚持发展的观点。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过程
新事物产生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 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 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旧事物中积 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 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理部分知识点大汇总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 个核心、2 大原理2 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 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 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 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 3 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二、辩证法2 个核心、3 大规律、4 对范畴2 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3、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4、多样性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PS: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引申概念:系统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 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发展永恒性、普遍性1、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本质是创新;2、永恒性、普遍性过程论 5 要点:a、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b、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c、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d、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e、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3 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质变量变律区别与联系-转化与渗透1、质、量、度a、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c、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要掌握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a、区别: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是连续性的中断即非连续性;量变一般不显着,速度缓慢,质变则变化显着、迅速;事物变化是否超越量变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具有相对性;b、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量变向质变转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相互渗透:量变中渗透质变,即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部分质变;质变中渗透量变, 即在质变中包含新质在量上的扩张;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 由部分质变到根本质变, 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交替、以至无穷;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否定之否定1、辩证否定观a、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 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因素;b、肯定和否定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客观的自我否定:它是发展和联系环节的辩证统一,即扬弃;2、否定之否定辩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对立统一律矛盾规律同一与斗争、内因与外因、普遍与特殊、两点与重点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b、区别:普遍一般只大致包括特殊个别的一部分、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被包括在一般之中;c、联系: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都具有一般的本质或属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和特殊的统一;普遍和特殊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a、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以及主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b、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 必须分清主次, 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4 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辩证关系现象与本质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b、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c、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 现象是多变的, 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 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 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 是深刻的, 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 本质是单纯的;3、辩证统一:本质是现象的根据,决定现象, 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 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必然与偶然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2、区别与对立:a、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c、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3、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b、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存在,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c、在一定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原因与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2、关系特点:因果联系有时间顺序的联系, 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但并非任何前后相继现象存在因果关系;3、辨证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a、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b、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 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 使结果转化为原因,原因则转化为结果;c、相互转化: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 又是不确定的;在特定的因果链条中, 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不能例因为果或倒果为因;在不断发展的因果链条中, 两者的区分又是不确定的,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也就是“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4、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普遍性和复杂性;PS: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性-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可能与现实1、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相互对立:a、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实际存在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b、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各种趋势;3、可能性的复杂性及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依存和转化a、把握可能性这一范畴, 要注意区分:可能和现实;可能和不可能;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即非现实的可能看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前是后非;多种可能性特别是两种相反的可能;性的量, 即概率的大小;b、立足现实,认识可能性的复杂性, 创造条件使事物的可能性成为现实;三、认识论3 个核心、3 大规律3 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实践物质性、直接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1、主观见之于客观实践是人类特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切活动, 特别是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2、基本特征:a、物质性唯物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的区别;b、直接现实性实践与认识的区别;c、主观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与生物消极适应活动的区别;d、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认识反映论、能动性、创造性1、能动的反映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a、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c、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2、能动性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3、创造性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 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真理客观性、具体性1、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 既有原则区别, 又相互包含和转化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2、客观性a、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b、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3、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 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3 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就包含认识的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认识能够反过来指导实践;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a、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会促进实践;b、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阻碍或破坏实践;认识发展律认识发展是从感性到理性、反复与无限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依赖1、相互区别: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对事物本身及规律的认识;c、感性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反映;理性认识则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来反映;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2、相互依赖: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的任务;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 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时间;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唯理论或经验论的错误;PS1: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1、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 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2、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 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3、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也属于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动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4、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起着动力调控的作用,同时又要受人的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PS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经验属于感性认识范畴;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归根到底都源于实际;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4、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都是人类知识的来源;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最终来源;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与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 人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就某个具体事物而言, 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就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又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3、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反对割裂二者统一的“左”和右的错误;PS3: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1、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真理发展律真理发展过程中,真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与相对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联结1、相互区别:a、任何绝对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人的认识按其本性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即真理是有条件的;从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来看任何真理都是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近似的反映;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2、相互渗透: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部分;无数绝对真理的综合构成绝对真理;3、相互联结: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任何真理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实践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辩证统一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唯一、时间a、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时间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具体、过程a、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b、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c、因此, 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四、历史观2 个核心、2 大规律2 个核心:社会、人社会物质要素、基础、本质、结构物质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是构成社会运动的基本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总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PS1:社会与自然可持续、协调1、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b、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维护生态平衡,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a、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b、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c、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d、将人类生活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规律的外在尺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基础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本质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这是历史观的核心问题;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1、经济结构:基础性的结构;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结构所反映的内容是生产关系、经济关系, 表现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2、政治结构:又称政治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国家政权是核心3、观念结构:又称思想或观念的上层建筑, 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点、艺术思想和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及其联结方式;人本质、价值、自由本质唯物史观与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比较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资产阶级“人性论”-生物属性;2、规定人的本质最主要的是生产关系;资产阶级“人性论”-抽象的共性;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资产阶级“人性论”-永恒不变的人性;4、在阶级社会,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资产阶级“人性论”-超阶级的“人性论”;价值唯物史观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1、人的价值在社会关系中存在;2、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个人对社会的责任;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3、人的价值关系就是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PS2:真理与价值1、真理是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只有正确的认识,才符合人的利益;2、价值体现的是客观事物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的意义, 是一种主体尺度,它推动人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3、认识真理和实现价值对社会都是重要的;认识真理是实现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实现价值是认识真理的动力和归宿;自由自由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状态,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PS3:自由与必然1、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的统一;2、必然是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规律性;自由是对必然的正确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自由在于认识和把握必然并利用必然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4、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没有绝对的自由;2 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社会发展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重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它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方向;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a、上层建筑必须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自发去服务b、上层建筑利用政权力量和思想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同不利于自身经济基础的旧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作斗争;主动来干预c、上层建筑对自身经济基础是起促进作用, 还是阻碍作用,主要看它是否适合自身经济基础的要求;匹配是关键3、上层建筑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服务于先进生产关系时促进生产力及社会发展,反之阻碍;PS4: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主要指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精神生活,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社会意识包括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其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反之阻碍;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政治马原三大规律

政治马原三大规律

厚“李”相伴,有“背”无患——辩证法01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单选、多选、分析)1.联系范畴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范畴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①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

②普遍性: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③多样性: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3.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②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哲学基础。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单选、多选、分析)1.发展的原因——普遍联系即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引起运动变化,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发展的必然性——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①新事物在形态上比旧事物更高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新事物在内容上比旧事物更丰富,具有本质上的优越性。

③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着历史的方向,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发展的过程性——唯物辩证法的过程论【过程】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辩证法——联系、发展两大总特征:联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3、联系的特征: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③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①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③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马原-辩证法知识梳理

马原-辩证法知识梳理

马原-辩证法知识梳理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1.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的。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发展的永恒性与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实质与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与趋势。

有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与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种把握对立。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2)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是:①矛盾的一方可以利用另一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2023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

2023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

2023考研政治马原重点总结之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久进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其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肯定的互相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所谓中介就是事物互相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3.联系的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定联系与偶然联系等。

4.联系与系统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所谓系统就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二〕事物的永久进展1.进展的实质进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进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丢失历史必定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行战胜的。

2.事物的进展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进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如今和将来。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进展的。

恩格斯指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宏大的基本思想”。

二、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冲突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冲突是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冲突即对立统一。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进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特征梳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特征梳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特征梳理华图教育导语: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似比较晦涩,我们很多学员在复习时容易进入误区,跟着马哲一起晦涩,纠结于马哲的某些概念,在我看来大可不必,我们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知识点辩证法时,只要把握好其最基础的知识点就可。

以下由华图教育李小舟老师给大家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知识点,期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块包括两大特征即联系与发展。

其中就概念而言,世界是联系的,其概念为联系的涵义为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其联系的特点包括四方面即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普遍性:事物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条件性:时间空间发生改变,联系也发生改变。

世界是永恒发展其中包括两个知识点即1、发展的永恒性: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社会发展过程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这一上升性是由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正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

例:张家界自然风景区由于今年缺乏科学的规划和强有力的调控,致使许多与自然景观不协调的设施如补丁般漫山遍野,大煞风景。

加之游人太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使“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品位下降。

最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濒危名录,整改不力将摘牌。

由此可见( )。

A.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B.联系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C.联系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D.联系是无条件的,不是有条件的解析:正确的为A选项。

自然风景的自然条件是客观的,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类发展未必客观规律时,就会遭到惩罚。

所以说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

总而言之,像以上例题中所示,经常会出现在各级事业单位考试中,广大学员应善于总结与把握。

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更多考研政治复习指导、考研政治备考经验、考研历真题及答案等信息,请及时关注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的特点。

考研辩证法考点概括之两大特征

考研辩证法考点概括之两大特征

考研辩证法考点概括之两大特征辩证法考点概括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对范畴“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三大规律”是辩证法的理论主干。

“四对范畴”是对辩证法规律的补充环节。

两大特征一、普遍联系的原理1.联系的观点①定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②定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普遍联系的原理(1)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

①内部联系:每一具体事物都是由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外部联系:每一事物都与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体联系: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中的一环。

(2)方法论意义:普遍联系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观点“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地处理和协调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自然规律的关系,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二、系统的整体性原理1.系统的涵义①系统是由普遍联系而形成的事物的存在状态。

②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功能的有机整体。

2.系统的性质(1)整体性。

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和功能。

①系统的整体性和功能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各孤立要素的简单相加。

②要素的性质、功能要所处的系统整体的制约,离开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

(2)结构性。

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其构成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即结构。

系统结构对于系统的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3)层次性。

系统的结构具有依次隶属关系,不同层次的地位作用不同。

(4)开放性。

系统与周围环境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三.发展观点与过程论原理1.发展观①定位: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②机制: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考研政治备考指导:马原之辩证法精华解析

考研政治备考指导:马原之辩证法精华解析

辩证法的体系是2个总特征、3大规律、4种方法和5对范畴。

上篇文章中我们深度复习了联系和发展这两个总特征以及三大规律中作为根本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

学而时习之,同学们应该保持复习热度。

这篇文章中,喻攀老师带领同学们继续学习辩证法的内容。

复习的内容是辩证法除对立统一规律外的另外两大规律以及规律的客观性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1.质变量变规律顾名思义,质变量变规律中有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质变"和"量变",要准确理解,还得把握好"质"与"量"这两个概念。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它事物的规定性。

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认识质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只有正确的认识事物的量,才能正确估计事物在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举例来讲,一根粉笔有它的质即粉笔,有它的量即重量、长度和体积等。

所以认识到这是一根粉笔自然就是认识和实践的起点,而认识到粉笔的量,就是对粉笔的认识的深化。

但问题在于事物的量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单个事物的量,一是同类事物的量,后者就涉及到度的问题,因为很显然同质的事物因为量的不同作用千差万别。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及事物的范围、幅度和限度。

它的极限叫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

度不是关节点,在这点上很多同学会出错,度是一个范围,关节点是一个点,是度的极限。

认识度才能确切地把握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的事物;认识度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即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度不仅是质和量的统一,同时也区分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即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两大总特征
1.辩证性
辩证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特征,它是指唯物辩证法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性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法则。

(1)矛盾性: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的两个侧面或因素之间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着发展变化的。

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2)统一性:矛盾的两个侧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统一不仅是对立双方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还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统一在辩证关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随着矛盾的发展而不断变动。

2.唯物性
唯物性是指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和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它强调物质的首先和主导地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源泉,意识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

唯物性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1)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辩证法认为意识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人类感官对外界物质的反映和抽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

(2)物质的永恒性和无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物质
的运动和转化是无限的。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没有终点,永远在不断变化和
发展中。

物质的无限性也反映了唯物辩证法对于事物发展发展的积极态度。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

考研政治马原分析题必背知识点《马原》框架体系(八章分四大块)第一块(第一章):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产生、世界观、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第二块(哲学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

唯物论(第二章):三观两个原理。

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实践观。

两原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第二章):二三四五。

两个总特征:发展、联系。

三个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最根本的核心的),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种辩证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五对基本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

认识论(第三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看自然界。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发展过程:1、从实践到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唯物史观(第四章):用唯物论和辩证法观察整个人类社会,从而发现了两大社会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两大社会规律: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

人类社会的动力:1、从客体角度讲:社会发展的动力,共5种动力(1个根本,1个直接,3个重要):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直接动力,革命、科技、改革是重要动力。

2、从主体角度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英雄人物在创造历史中也起一定作用。

第三块(政治经济学部分)自由资本主义(第五章):商品;货币;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分配。

垄断资本主义(第六章):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

第四块(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第七章):1、第一次飞跃(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2、第二次飞跃(从理论到实践)共产主义(第八章):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政治知识:辩证法的两个特征

政治知识:辩证法的两个特征

政治知识:辩证法的两个特征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政治知识《辩证法的两个特征》,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辩证法的两个特征: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一)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二)联系的特征
1.普遍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现象和过程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现象和过程这样或那样地联系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2.客观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

4.条件性是指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的运动。

运动和变化可以是上升的也可以是下降的,而发展一定是上升的。

(二)发展的实质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
新事物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旧事物区分的标志是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例题:1.以下各项中体现联系含义的有( )
A. 否极泰来
B.对症下药
C.唇亡齿寒
D.画饼充饥
答案:C。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考点分析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考点分析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考点分析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辩证法的两大特征考点分析》,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总所周知,事业单位考试中政治理论部分考查的难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重点是辩证法部分。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辩证法的两大特征的考查要点。

一、辩证法的两大特征理论分析(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联系是客观的。

这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

例子: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方针。

——江泽民联系是有条件的。

联系的条件性是指任何联系都必然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事物彼此互为条件。

猫、田鼠、熊蜂和三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处于相互不同的联系之中。

联系是普遍的。

联系的普遍性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联系是多样的。

事物联系的基本形式可分为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等。

1.联系与系统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联系的观点与系统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为系统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论则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系统是由诸要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整体性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

系统的原则是最佳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方法论,它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进行复习和总结,以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一、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概念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它强调矛盾和斗争的普遍存在,承认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客观规律。

1. 矛盾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构成的。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体,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这种矛盾关系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2.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要特点。

矛盾的两个方面经过斗争、冲突和转化,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正是矛盾的斗争性,使得事物从旧的状态转变为新的状态,推动历史的进步。

3. 发展的内在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必然和客观规律,它是由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事物的发展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特点,从量变到质变是事物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对自然界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

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和基础,它强调物质的无限性和运动性。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强调自然界中存在着普遍的矛盾和斗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辩证法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分析和解决问题。

马哲-辩证法

马哲-辩证法

政治要点归纳-马哲2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和总特征:联系与发展(关键基本环节为辩证法基本范畴)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对基本范畴进行研究)认识方法与工作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联系与发展:(发展的源泉与动力:矛盾对立统一,形式与状态:质变量变,方向与道路:辩证否定)1、联系:事物之间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区别为前提,相互区别的事物通过联系相互过渡辩证法要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特点:客观性: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唯心主义),唯物论要求。

普遍性:事物内部(内在结构性),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联系通过中介实现)实践:人的生命活动与社会存在形式,人类特有的联系方式,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一切联系实现的基本方式和形式。

多样性:联系与系统:系统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方法论意义:确立整体性开放性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观察事物要系统不能零散,普遍联系不能孤立。

2、发展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就是发展发展的含义:在运动变化基础上进一步解释整体趋势与方向性的范畴。

螺旋前进上升。

发展及其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区别于新出现的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不可战胜。

合乎历史发展方向,有前途。

旧事物: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

必然趋势:(新事物与环境)新事物在新环境中产生,有新的结构功能,对新环境有更强适应性。

(新旧关系)在旧事物“母体”中孕育成熟,“扬弃”,有本质优越性,强大生命力原因所在。

(社会历史领域)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得到人民群众拥护。

事物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论):(与形而上学的本质区别)每个事物存在本身都是一个特定的运动形式或过程。

每个事物都有出现与灭亡。

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切现象都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政治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政治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

政治辩证法的知识点总结政治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政治实践规律和运动发展的基本方法论。

政治辩证法以辩证法为指导,研究政治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和发展规律,探索政治问题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趋势,为正确认识和解决政治问题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工具。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政治辩证法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分别是政治辩证法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内容以及应用实践和相关案例。

一、政治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政治辩证法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依据,研究政治实践中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论。

其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统一性、斗争性和发展性。

统一性指的是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斗争性指的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发展性指的是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 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物质世界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对自然规律的辩证认识和处理的方法。

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法则。

3.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社会历史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认识和处理的方法。

社会历史的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社会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和社会矛盾的辩证运动规律。

4. 政治辩证法的内涵和特点政治辩证法是辩证法中的一个特殊领域,是对政治实践中的矛盾和运动规律的辩证认识和处理方法。

政治辩证法具有辩证性、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二、政治辩证法的主要理论内容政治辩证法的主要理论内容是指在对政治实践中的矛盾和运动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方法。

其主要理论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政治实践的辩证思维政治实践的辩证思维是政治辩证法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对政治问题进行认识和处理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双方、矛盾的斗争和矛盾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善于在相互联系的矛盾中运用批判性和综合性的思维方法。

小度写范文考研政治历年必考问题: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模板

小度写范文考研政治历年必考问题: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模板

考研政治历年必考问题: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考研网权威发布考研政治历年必考问题: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更多考研政治历年必考问题相关信息请访问考研网。

【导语】芬芳袭人花枝俏,喜气盈门捷报到。

心花怒放看通知,梦想实现今日事。

喜笑颜开忆往昔,勤学苦读最美丽。

继续扬鞭再向前,前途无量正灿烂。

努力备考,愿你前途无量,考入理想院校。

以下是大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历年必考问题: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供您查阅。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的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辩证法的两
大特征
考研政治复习要把握科目框架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认为大家通过逻辑图来复习,更有利于记忆和梳理,下文我们就通过图片来记忆马原知识点,18考生注意巩固。

说明:
唯物辩证法是对世界存在状态的回答。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静止孤立的,而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的。

实际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都不是马克思的创造,早在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之前,就存在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唯物主义(又叫做机
械唯物主义)这两个派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才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只不过他的辩证法体系是唯心的,即只承认精神领域存在着辩证关系。

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一方面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唯物主义,便形成了辩证唯物论,从而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区分;另一方面从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辩证法,便形成了唯物辩证法,从而与唯心辩证法相区别开来。

考点:
(1)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2)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3) 联系与发展、发展的实质
(4) 发展与过程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6)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7) 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8)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10)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11) 矛盾分析方法
(12) 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13)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
(14) 事物发展过程中肯定和否定及否定之否定
(15) 辨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16) 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
(17)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18)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9)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
(20) 辨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21) 辨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考试题型:
唯物辩证法历来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它的三大基本内容,即二大特征、三大规律、五大范畴都曾经作为材料分析题、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考研真题当中。

尤其是“对立统一规律”考查的频率很高。

复习策略:
除了根据所给图示,掌握基本框架之外。

考点(1)至(17)都要作为材料分析题的形式来理解记忆。

因此这部分内容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而且还要培养用所记忆的知识去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的能力。

这是对考生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长时期的练习。

考点(18)至(21)则以选择题的方式了解记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