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新形态教材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新形态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2fe0a066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b.png)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新形态教材Here is a 1000-word essay on the topic "A Guide to University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The landscap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ELT)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s in recent years, driven by the evolving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students, as well as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and pedagogical approaches.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changes in this dynamic field is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which have become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English curriculum. This essay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role and impact of these innovative textbooks in the context of university-leve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At the heart of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lies a fundamental shift in the way language learning is conceptualized and facilitated. Traditional textbook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their linear structure and emphasis on grammar-based instruction, have given way to a more holistic and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are designed to cater to the diverse learning styles and preferences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fosteringa more engaging and effective learning experience.One of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is their multimedia-driven approach. These textbooks seamlessly integrate a variety of digital resources, including interactive exercises, video lectures, audio recordings, and virtual simulations. This multimedia integration not only enhances the visual and auditory appeal of the learning materials but also enables students to actively engage with the content in a more immersive and dynamic manner. By leveraging the power of technology, these textbooks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ir language skills in context-rich environments, reinforc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reten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Another key aspect of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is their emphasis on task-based an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learning. Rather than solely focusing on the mastery of grammar rules and vocabulary, these textbooks prioritize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al language skills that are directly applicable to real-world situation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engage in collaborative tasks, role-play activities, and problem-solving exercises that simulate authentic communication scenarios. This shift towards a mor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confidence and fluency in English but also prepares them for the linguistic demands of thei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pursuits.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also place a stronger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he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By incorporating diverse cultural perspectives, narratives, and multimedia resources, these textbooks enable students 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multifaceted nature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his cross-cultural approach not only broadens students' linguistic horizons but also fosters their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 crucial skill in our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Furthermore,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often feature adaptive learning algorithms and personalized feedback mechanisms. These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 allow the textbooks to tailor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to the individual needs and progress of each student. Through continuous assessments and 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 these textbooks can identify areas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and provide targeted support and guidance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achieve their learning objective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in university-leve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has also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role of educators. Instructors a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knowledge transmitters but are now positioned as facilitators of learning, guiding students through the interactive and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embedded within the textbooks. This shift inpedagogical approach requires instructors to develop new skills in leveraging technology, designing task-based activities, and fostering dynamic classroom environments that promote active student engagement.Moreover,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have also influenced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methods used in university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s. Traditional pen-and-paper exams are being supplemented, or in some cases replaced, by more diverse assessment tools that align with the communicative and task-based nature of the textbooks. These may include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portfolio projects, and real-time language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all of which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authentic assessment of students' language proficiency.Despite the numerous advantages of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there are also some challenges and considerations that university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s must address. Ensuring equitable access to the required digital resources and managing the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to support these textbooks can be a logistical and financial hurdle for some institutions. Additionally, there is an ongoing debate surround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use of technology-driven materials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language learning methods, as some educators and students may prefer a more blended approach.In conclusion, the new format textbooks have revolutionized the landscape of university-leve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offering a dynamic and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 to language acquisition. By embracing multimedia integration, task-based learning, and cultural diversity, these textbooks have the potential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language proficiency,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and overall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succes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s the field of ELT continues to evolv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se new format textbooks will be crucial in prepar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lobal citizens and language learners.。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看我校英语课程价值和设置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看我校英语课程价值和设置](https://img.taocdn.com/s3/m/089f007e7375a417866f8ff8.png)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看我校英语课程价值和设置作者:李芳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6年第10期摘要:2015年5月教育部相关机构发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的课程价值和设置两个方面去探索我校目前的英语课程相关问题。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课程价值;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010-011.引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2004年开始,经历十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不少成绩,例如重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周慈波,王文斌 2012;王守仁2013;黄琳 2014)。
2010年以来我国又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教育部高教司于2013年初又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修订工作(以下简称《教学指南》)并于2015年5月进一步补充修订了《教学指南》。
《教学指南》共有9个部分组成包括前言、课程定位与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评价与测试、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教师发展。
本文将从《教学指南》中的课程价值与课程设置要求去探索我校英语课程的相关问题。
2.课程价值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急需要了解世界,因此当年学习英语的目标十分明确——通过语言去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今天当我们的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当我们的国家实力在不断增强时,当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水平大幅提高时,当我们各大高校纷纷开设英语专业而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时,我们开始质疑我们是否还需要继续在大学开设英语课程?我校作为一所中医类的大学,许多人认为中医和英语的交集恐怕不多,学习英语将来有何用?也许正是为了解答以上的疑问,与以往的《课程要求》相比,《教学指南》增加了 "前言",说明了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育部公布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育部公布](https://img.taocdn.com/s3/m/2f3d484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8.png)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育部公布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Recentl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released a new set of guidelines for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focusing on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English teaching process. This move comes as part of the government's efforts to strengthen moral values and promote patriotism among college students.The new guideline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as a platform to instill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in students. The purpose is to cultivate a sense of national prid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lobal awareness among the youth.One of the key aspects of the new guidelines is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into the English curriculum. This includes incorporating relevant texts, literature, and speeches by Chinese leaders into the English syllabus. By studying these materials, students can gain a deeperunderstanding of Chin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its journey towards modernization.In addition, the guidelines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patriotism and civic consciousness among students through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discussing current events, national policies, and historical events that shape China's development.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ritically analyze and reflect on these topics, educators aim to nurture a sense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Furthermore, the guidelines suggest incorporating discussions on social issues, ethics, and morality into English classes. By engaging students in debates and group discussions on these topics, educators hope to cultivate a sense of social awareness and empathy among the youth. This not only enhances students'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but also fosters a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integrity.Moreover, the guidelines advocate for the use of multimedia resources, such as documentaries, films, and online resource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issues, cultural diversity,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By exposing students to a variety of media content, educators can broaden their horizonsand encourage them to think critically about the world around them.Overall, the new guidelines for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English teaching process. By leveraging the power of language learning to nurture students' moral values, social awareness,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educators hope to create a generation of young adults who are not only proficient in English but also socially responsible and culturally aware citizens.篇2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cently released the "Guidelin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outlin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lasses. This move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heritage while developing their English language skills.According to the guidelines,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should incorporate themes related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hinese Dream, and the Belt and RoadInitiative. Teachers are encouraged to use relevant texts, videos, and activities to facilitate discussions on patriotism,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By integrating these themes into English lessons, students will not only improve their language proficiency but also gain a deeper appreci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and role in the world.Furthermore, the guideline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dependent judgment. Teachers are encouraged to create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global issues, such as climate change, human rights, and cultural diversity. By engaging in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on these topics, students can develop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global affairs and form their own opinions based on sound reasoning and evidence.In addition to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to English classes, the guidelines also highlight the need for teachers to promote moral values and ethical conduct among students. Teachers are encouraged to lead by example and uphold professional integrity, honesty, and respect in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By fostering a positive and eth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teachers can instill these values instudents and help them become responsible and conscientious members of society.Overall, the release of the "Guidelin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underscores the government's commitment to promoting holistic education and nurturing well-rounded individuals.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lasses, students can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ultural heritage, national identity, and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while honing their English language skills. This holistic approach to education is essential for preparing students to navigate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interconnected world.篇3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recently released the "Guidelines for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This move aims to strengthe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ir moral values, and cultivate their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guideline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highlighting the need to integrate core socialist values, patriotism, and the Chinese dream into the curriculum. Teachers are encouraged to incorporate themes related to national identity,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to their lesson plan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values and beliefs.In addition, the guidelines stress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ors, calling for them to serve as role models for students and impart knowledge about moral principles and ethical values. Teachers are urged to create a positiv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fosters critical thinking, empathy, and respect for diverse perspectives.Moreover, the guidelines recommend the use of multimedia resources, case studies, and real-world examples to illustrate mor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in a practical and engaging manner.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participate in discussions, debates, and group activities that promote ethical decision-making, social awareness, and civic engagement.Overall, the "Guidelines for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represent a significant step towards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equippingstudents with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needed to contribute positively to society. By integrating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ollege English cours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opes to nurture a new generation of morally upright and socially responsible citizens who are capable of 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 world.。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2105ec9bb90d6c85ec3ac6ba.png)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作者:汪军李芳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5期摘要:教育部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通过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展各种思政主题实践活动,对高校大学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内容进行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5-0052-02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内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大学英语课堂,将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改革。
一、大学英语课程特点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公共必修基础课,也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门人文通识课程。
其主要特点是:课程覆盖面广,师资众,学生多,持续久,影响大。
教育部2017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基于这一教学理念,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合作,对于高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语言、具有共产主义信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探索1.成立教学团队,制定思政方案。
外国语学院公共外语教研室成立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通过不同形式进行不定期研讨,共同深入细致地讨论教材中各单元的思政目标,挖掘每單元各环节知识点当中的思政元素,拓展思政资源,形成思政教学方案,该方案由学院领导亲自指导,教研室教师集思广益,同时将思政教育融入的内容体现在教案和课件当中,课后及时将思政教育融入的教学效果记录在教学反思里。
充分拓展本土红色资源和校内文化资源,除挖掘课程本身思政资源外,课程组还不断拓展其他思政资源,并将其整合到课程思政教学中。
(完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
![(完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e460780975f46526d3e100.png)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1 前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在总结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
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 课程定位与性质2.1 课程定位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2fb3fd4011ca300a7c39080.png)
《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大纲ACADEMICENGLISH执笔者:吴勇审核人:易强编写日期:2017年10月《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该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总计48学时,3学分。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及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实际要求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制订其教学大纲。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体现在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专门用途英语两方面。
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通过学术英语、职业英语等来获得学术领域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且该能力培养要进一步增强。
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多,学生将来面临的学业深造、就业渠道也必然以工科方向为主,开设学术英语课程也是大势所趋。
学术英语能力主要包括:听专业课程和专业讲座的能力;搜索、阅读和评价专业文献的能力;撰写文献摘要、述评和专业小论文的能力;口头陈述和演示科研成果的能力;参加学术讨论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总体要求依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础目标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展目标为教学目标,而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通本科、艺术班、专升本等专业原则上以基础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
(二)《大学英语(学术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学术英语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
学术英语课程凸显大学英语工具性特征,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学活动着重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以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为教学重点,也分为三个级别。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35ff181eff9aef8941e06ea.png)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教学大纲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执笔者:吴勇审核人:易强编写日期:2017年10月二、课程简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总计48学时,3学分。
本课程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及我校人才培养定位实际要求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制订其教学大纲。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具有人文性,体现在跨文化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意识并重。
开设《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国际意识。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基础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属必修课程。
课程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基础理论,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汉语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三方面:语言运用能力,相关国家文化和专业背景知识,以及交流能力三方面。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当比较熟悉英语国家文化,以及汉英文化的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而提高自己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总体要求依照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础目标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语言单项技能描述如下:展目标为教学目标,而英语基础较差的普通本科、艺术班、专升本等专业原则上以基础目标为起点进行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修读指南.doc
![《大学英语》课程修读指南.doc](https://img.taocdn.com/s3/m/1c0ce09f4b35eefdc9d33392.png)
《大学英语》课程修读指南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课程类型:通识教育类必修课程总学分、学时:9.0学分144学时(讲授学时:96 实践学时:48)开课学期:第一、二、三学期开课对象:全校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一、教学目标及主要教学任务(一)教学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译,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二)主要教学任务本课程的教学是依据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实施教学,帮助学生打下较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
即:基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综合语言技能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文化素养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
开始本课程学习时,他们应掌握基本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领会式掌握1,800个单词(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1,200个),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受过初步的训练。
另外,大学英语还要为大学阶段高年级开设的英语选修教程,研究生英语教程和某些专业学生进行的专业英语学习提供基础阶段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式本课程采取课堂授课和课下自主学习、答疑相结合的方式。
课堂授课需要使用多媒体大教室、语音实验室、课下自主学习、答疑需要使用语言实训机房。
多媒体大教室主要用于大班《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和《大学英语六级课程》;语音实验室主要用于小班《大学英语口语课程》;语言实训机房主要用于学生自主学习。
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多媒体大教室、语音实验室,每周授课时数不应低于4课时。
语言实训机房,每周自学时数不应低于2课时。
三、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主要采取分类指导,目标管理。
主要课程内容如下:大学英语四级:课程要点为以改革后的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大纲为目标组织教学,加强学生英语读写译能力的培养,辅以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学习。
17级大学英语I~II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doc
![17级大学英语I~II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3087071afab069dc512201cc.png)
17级大学英语I〜II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课程代码:07070410大学英语I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版)(总学吋数:64,学分数:4)一、总则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和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特制订本大纲,大纲的各项规定可作为常州工学院大学英语教学安排、教材编写、教学质量检查的参考或依据。
二、教学对象本大纲的教学对象是常州工学院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尚级屮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入学时应掌握基本的英语语音和语法知识,学会使用3000 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川语和固定搭配,并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受过一定的训练。
三、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耑要。
四、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听:能听懂英语讲课及简短会话和谈话,抓住中心大意和要点。
说:学会基本的课堂用语,能用英语提问并回答教师就课文提出的问题。
读:能读懂语言难度一般的普通题材的文章,学会基本的阅读技能。
阅读速度为每分钟60-80个单词。
写:能根据所学课文做笔记,回答问题,完成提纲和填写表格,能就所学内容在半小时内写山100词左右的短文。
内容比较连贯,语法基本正确。
译:能翻译难度低于课文的英语文章,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译速每小时250英语词。
能译出句子结构比较简单的汉语,译文达意,基本无重大语言错误,译速每小时200 汉字左右。
五、学时分配基础课程六、教学模式人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多媒体网络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
完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
![完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https://img.taocdn.com/s3/m/a831f4ba79563c1ec4da713f.png)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1 前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在总结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
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 课程定位与性质2.1 课程定位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完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
![(完整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e460780975f46526d3e100.png)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1 前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在总结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
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 课程定位与性质2.1 课程定位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新形态教材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新形态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9b64d16e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d.png)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新形态教材English:In the modern era,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changing needs of students, there is a growing demand for new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These new materials should be tailored to the needs and learning styles of the current generation of students, integrating multimedia resources, interactive content, and real-world applications. They should also be adaptable to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such as flipped classrooms,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blended learning. In addition,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reflect the diverse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backgrounds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critical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Overall, the goal is to create a dynamic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engages students and prepares them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21st century.中文翻译:在现代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学生需求的变化,大学英语教育对于新的教学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7修订版
![大学英语基础课程教学大纲-2017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fb97cd8e9951e79a892746.png)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重新修订)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
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2.设计思路:本课程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进行课程设置,分为大学- 9 -英语预备级一、大学英语预备级二、大学英语一至四级。
新生入校第一周后进行分级考试,根据学生成绩将其分为预备级、一级、和三级起点,使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从不同起点开始学习,既达到了节约并优化教学资源的目的,又满足了不同基础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
预备级起点学生顺序修读预备级1、2;一级起点的新生顺序修读1、2、3、4级,三级起点的新生顺序修读3、4级,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顺序修读完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课程后,在听力理解、口语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方面的能力应达到一般要求的英语能力,并能够在认知的基础上学会熟练运用。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大学英语(基础阶段)课程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先修课。
2017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案
![2017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68b4c4ad51f01dc281f129.png)
2017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方案
为了服务我校多层次需求,针对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我校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国际交流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实行分级教学。
新生入学后,根据分级考试成绩分别推荐学习“2级起点”、“3级起点”或“4级起点”系列课程。
“2级起点”系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II”,“大学英语III”和“大学英语IV”。
每门课程为2学分[课内4学时/周,64学时/学期(含理论授课学时、讨论课学时以及实践学时等)]。
“3级起点”系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III”,“大学英语IV”和“大学英语高级课程1”。
“大学英语III”和“大学英语IV”分别为2学分[课内4学时/周,64学时/学期(含理论授课学时、讨论课学时以及实践学时等)]。
“大学英语高级课程1”为2学分[课内2学时/周,32学时/学期(含理论授课学时以及讨论课学时等);课外2学时/周,32学时/学期(含实践学时以及线上学习学时等)]。
“4级起点”系列课程包括:“大学英语IV”,“大学英语高级课程1”和“大学英语高级课程2”。
每门课程为2学分[课内2学时/周,32学时/学期(含理论授课学时以及讨论课学时等);课外2学时/周,32学时/学期(含实践学时以及线上学习学时等)]。
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7年8月。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为例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ff8e1af6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60.png)
102021年15期总第559期ENGLISH ON CAMPUS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为例文/董 婉【摘要】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合作,是实现“三全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向。
本文以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目标,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受众多,信息融合和交叉的特点,分析了《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并实现了单元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将思政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在兼顾学生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思政元素【作者简介】董婉(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西安交通工程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面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大学英语课程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对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长学分多且与学生前一阶段学习相衔接,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方面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指出:“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高校外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读写课线上教学模式探析——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为例
![大学英语读写课线上教学模式探析——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add60e84a7302768f993915.png)
大学英语读写课线上教学模式探析——以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为例作者:李巧英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4期文/李巧英【摘要】大学英语读写课作为文化类的公共基础课,如何认识线上教学,实施线上教学有何思考,如何具体实施本课的线上教学,在学期末进行总结梳理反思,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英语;线上教学;课堂活动;思考【作者简介】李巧英(1979-),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文学、英语教育、翻译研究。
许多大学和学习平台开展免费的学习培训,高校教师在短时间密集学习各大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试用各种视频会议软件,组建微信QQ群等,真正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一、对线上教学的认识混合式教学在许多高校已经处于实践阶段,线上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有益补充,已经有了一定范围的应用。
但是像如今需要全程线上教学的情况,在大多数大学还没有全面展开。
疫情之下,线上教学由助力转为主力,教学提供方需要重新认识线上教学。
1.线上教学的优劣势。
优势:线上教学打破时空界限,将时空扁平化。
学生利用一部手机、平板或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更大了,并且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反复学习;对于教师来讲,线上教学平台一般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全面的学情数据,可以为教学带来便利,为学情分析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劣势:线上教学失去了线下课堂的温度和互动性,线上课程多为音视频课,容易产生疲倦感,学习体验差,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由此就对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线上课程及其内容,怎样及时跟进了解学习效果,如何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督促学生的学习行为,增强其学习动机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教学平台多样化。
开学在即,教育部及时推出了22个线上课程平台的2.4万门课程,全部向高校免费开放,这些都是近年来精心组织、培育、遴选的好课。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特别不提倡、不鼓励、不希望、不建议各高校在疫情期间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制作直播课。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https://img.taocdn.com/s3/m/c409eec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d.png)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English:When it comes to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it is important to consider the needs and abilities of the students. The teaching guide should provide a clear overview of the course objectives, expectations, and assessments. It should also include a variet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activities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In addition, the guide should outline the curriculum framework, including the topics to be covered, the readings and materials to be used, and the assessment criteria. It is essential to create a supportive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feel comfortable expressing their opinions and ideas. Furthermore, incorporating technology and multimedia resources can enhanc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ater to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Overall, a well-design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guid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flexible, and student-centered to ensure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utcomes.中文翻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需求和能力。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 35人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 35人](https://img.taocdn.com/s3/m/fd91bd08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c.png)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 35人English:The "University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Guide" is designed to provide guidance and structure for instructors teaching college-level English courses. It includes recommended teaching methods, learning objectives,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resources for instructors to effectively teach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to non-native speakers. The guide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including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writing, grammar, and vocabulary. It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prepare them for further academic and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Chinese translation:《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指南》旨在为教授大学水平英语课程的教师提供指导和结构。
它包括建议的教学方法、学习目标、评估策略和资源,以便教师有效地教授非母语的学生英语作为第二语言。
该指南涵盖了英语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语法和词汇。
它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语言能力,为他们进一步的学术和专业交流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最新版)1 前言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在总结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将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英语作为全球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过学习和使用英语,可以直接了解国外前沿的科技进展、管理经验和思想理念,学习和了解世界优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与各国人民的广泛交往,提升国家软实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要求我们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优质外语教育。
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影响,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同时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为迎应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做好准备。
2 课程定位与性质2.1 课程定位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作为大学外语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应根据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参照本指南进行合理定位,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2 课程性质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也体现在专门用途英语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专业或未来工作有关的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获得在学术或职业领域进行交流的相关能力。
就人文性而言,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和掌握英语这一交流工具,除了学习、交流先进的科学技术或专业信息之外,还要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3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3.1 教学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根据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条件现状,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
在三级目标体系中,基础目标是针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需求确定的,提高目标是针对入学时英语基础较好、英语需求较高的学生确定的,发展目标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特殊需要以及部分学有余力学生的多元需求确定的。
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相衔接,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确定起始层次,自主选择教学目标。
分级目标的安排为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实施满足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大学英语教学。
3.2 教学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重点。
英语应用能力是指用英语在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
大学英语根据三级教学目标提出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
基础目标的教学要求主要针对英语高考成绩合格的学生,是大部分学生本科毕业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的教学要求针对大学入学时英语已达到较好水平的学生,也是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所选择的要求。
对英语高考成绩基本合格的学生,学校可适当调整基础目标的部分教学要求。
大学英语三个级别的教学要求分总体描述和单项技能描述。
总体描述包括语言技能与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习策略的要求;单项技能描述则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对三个等级的教学目标作进一步的说明。
各高校应依据本指南提出的三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结合学校、院系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总体能力描述如下:总体描述基础目标: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能够基本正确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增加约2,000个单词,其中400个单词为与专业学习或未来工作相关的词汇;能够基本理解语言难度中等、涉及常见的个人和社会交流题材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够就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借助网络资源、工具书或他人的帮助,对中等语言难度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理解主旨思想和重要细节,表达基本达意;能够使用有限的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观察到彼此之间的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有限的交际策略。
提高目标: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就熟悉的话题使用英语进行较为独立的交流;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篇章结构等语言知识,在高中阶段应掌握的词汇基础上增加约3,000个单词,其中600个单词为与专业学习或未来工作相关的词汇;能够较好地理解语言难度中等、内容熟悉或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口头或书面材料,理解材料内部的逻辑关系、篇章结构和隐含意义;能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较清楚地描述事件、物品,陈述道理或计划,表达意愿等;能够就较熟悉的主题或话题进行较为自如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够较好地使用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较好地处理与对方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能根据交际需要较好地使用交际策略。
发展目标: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和未来工作等诸多领域中使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够有效地运用有关篇章、语用等知识;能够较好地理解有一定语言难度、内容较为熟悉或与本人所学专业相关的口头或书面材料;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形成自己的认识;能够就较为广泛的主题,包括大众关心的和专业领域的主题进行较为流利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语言符合规范;能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阐明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道理或理论;能够通过说理使他人接受新的观点或形成新的认识;能够恰当地使用学习策略;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能够处理好与对方在文化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能够根据交际情景、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的不同,恰当地使用交际策略。
三个级别教学要求的语言单项技能描述如下:语言技能基础目标:①.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就日常话题展开的简单英语交谈;能基本听懂语速较慢的音、视频材料和题材熟悉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相应级别的英语课程;能听懂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常用指令、产品或操作说明等。
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
②.口头表达能力: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简短但多话轮的交谈;能对一般性事件和物体进行简单的叙述或描述;经准备后能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能就学习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主题进行简单的讨论。
语言表达结构比较清楚,语音、语调、语法等基本符合交际规范。
能运用基本的会话技巧。
③.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题材熟悉、语言难度中等的英语报刊文章和其他英语材料;能借助词典阅读英语教材和未来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应用文和简单的专业资料,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事实和有关细节;能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和阅读材料的难易,适当调整阅读速度和方法。
能运用基本的阅读技巧。
④.书面表达能力:能用英语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以短文的形式展开简短的讨论、解释、说明等,语言结构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较为恰当,语意连贯。
能运用基本的写作技巧。
⑤.翻译能力: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结构清晰、语言难度较低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准确,无重大的理解和语言表达错误。
能有限地运用翻译技巧。
提高目标:①.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一般日常英语谈话和公告;能基本听懂题材熟悉、篇幅较长、语速中等的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和其他音视频材料,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相关细节;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或与未来工作岗位、工作任务、产品等相关的口头介绍。
能较好地运用听力技巧。
②.口头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话题进行比较流利的会话;能较好地表达个人意见、情感、观点等;能陈述事实、理由和描述事件或物品等;能就熟悉的观点、概念、理论等进行阐述、解释、比较、总结等。
语言组织结构清晰,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能较好地运用口头表达与交流技巧。
③.阅读理解能力:能基本读懂公开发表的英语报刊上一般性题材的文章;能阅读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综述性文献,或与未来工作相关的说明书、操作手册等材料,理解中心大意、关键信息、文章的篇章结构和隐含意义等。
能较好地运用快速阅读技巧阅读篇幅较长、难度中等的材料。
能较好地运用常用的阅读策略。
④.书面表达能力:能用英语就一般性的主题表达个人观点;能撰写所学专业论文的英文摘要和英语小论文;能描述各种图表;能用英语对未来所从事工作或岗位职能、业务、产品等进行简要的书面介绍,语言表达内容完整,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能较好地运用常用的书面表达与交流技巧。
⑤. 翻译能力:能摘译题材熟悉,以及与所学专业或未来所从事工作岗位相关,语言难度一般的文献资料;能借助词典翻译体裁较为正式,题材熟悉的文章。
理解正确,译文基本达意,语言表达清晰。
能运用较常用的翻译技巧。
发展目标:①.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和主题广泛、题材较为熟悉、语速正常的谈话,掌握中心大意,抓住要点和主要信息;能基本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英语讲座和与工作相关的演讲、会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