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集 古诗中的情景交融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
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古诗词鉴赏情景关系问题,欢迎大家阅读!一、触景生情“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
“景乃诗之媒”(谢榛语),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
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登上高处,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苍凉恢廓的秋景:辽阔的江天,清猿哀鸣,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前两联内容),这种苍凉的景色触动了他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于是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俱涌心头(后两联内容)。
触景生情的例子很多:“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
”(李白《菩萨蛮》);“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韦应物《寄李儋元锡》)……二、融情入景又称“由情及景”,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吴乔《围炉诗话》)。
诗人的心情比较激动,把这种激动的心情加到景物上去,高兴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高兴,悲哀时看到一切景物也都在悲哀。
融情入景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也不少见:“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三、情景交融凡是有意境的作品,应该既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又做到虚实相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古诗中情景关系类型
古诗中的景、情关系类型一、景、情反衬情、景反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1、以哀景写乐(豪)情“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月亮和“我”都是一样的孤独寂寞的;“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晚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出一种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
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
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塞上作》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情景交融古诗词选集
情景交融古诗词选集第一部分:春之美景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万紫千红总是春,晴川历历汉阳树。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第二部分:夏之云雨云在青天里,水在瓶里,真的难忘,唯美夏季。
夏天有风,有雷电交加的夏天,还有槐花香。
夏日炎炎烈日炎炎,溪涧草木繁。
初夏时节,绿意融融。
第三部分:秋之丰收秋天的阳光,总是那么的温暖,金灿灿的,舒心的。
春夏养,秋收冬藏。
白云幸处是青天,黄菊散如缤纷丝。
秋风萧瑟,洪茫遍野焦土。
第四部分:冬之寒冷指点春秋,温雨晴风,一再冷冻。
冬天是睡觉的季节,进门抱住火炉,温暖如初。
冬来有雪,夜寒独眠。
第五部分:爱情篇千里情深,纸短情长。
阡陌红尘,几度兰舟,你是我一生的牵挂。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第六部分:友情篇友谊无价,深情常在。
管他什么风雨声,我们是好朋友,才明白。
友谊是珍贵的财富,多一分友情,少一分痛苦。
第七部分:人生篇人生如梦,世界如戏,笑看红尘浮沉。
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
幸福不是长在眼前的捷径,而是在岁月中酝酿的浓酒。
第八部分:自然篇大自然的美丽,不容忽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第九部分:生活篇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味道。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生活漫长,我们飞得辽远。
第十部分:随笔篇风花雪月,皆入倥情之内。
心,是援引情感的线索。
恍然大悟,一切尽在不言中。
结束语:情景交融古诗词选集带我们体验了不同季节的美好与情感,无论是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热烈奔放、秋的丰收红火、还是冬的宁静寒冷,每一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爱情、友情、人生和自然也是我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给予我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些古诗词,我们能更加深入地领略到生活的美好与多彩。
这些交融的情景使我们感触良多,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一、长于抒情,感时伤怀,意切情真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具有惊心动魄的真情美。
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融合的境界。
如《迢迢牵牛星》(之十),通篇写长空寂寥、河汉皎洁的秋夜景色,牵牛、织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
而情在其中,表现了男女离別相思之苦。
又如《青青河畔草》(之二)用河边青草和园中绿柳构成的融融春色,寄托了“荡子妇”对久行不归的丈夫的思念和烦闷。
又如《驱车上东门》(之十三)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凉景色,烘托出一种悲涼死寂的气氛,从而更适宜于表现诗人失望于现实的颓废感情。
这些都是把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用特定的景色以烘托人物的情感。
感情是抽象的,要刻画离愁、别恨、哀伤、怨思等等,是不容易的,堆砌一连串的形容词也不会引起读者共鸣,《古诗十九首》却把抽象的感情用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
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涉江采芙蓉”)“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衣裳!”(“明月何皎皎”)从身体的消瘦(“衣带日已缓”)、容颜的衰老(“岁月忽已晚”)和实际的行动(“采芙蓉”、“引领”、“徒倚”、“垂泪”、“出户”、“入房”、“泪沾衣”)来显示久别愁思的痛苦。
又如:“回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由看见的景物烘托出内心的悲伤。
2.借事寄情,委婉真切《古诗十九首》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渗透抒情,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古诗十九首》注重借鉴《离骚》的抒情性,同时“‘古诗’将叙事与抒情合二为一,词意婉转,诗思纤密,明显呈现出一种低回要眇的美学风貌。
”[4]古诗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那种单纯而优美的抒情性格。
如《西北有高楼》写士子失意。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初中古诗词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初中古诗词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学习古诗词不仅有助于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更能加深学生对汉语言的理解。
情景交融能够将感情融会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初中古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情景交融手法,教师深入分析其中的描写手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基于此,文章对初中古诗词情景交融手法,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古诗词;情景交融;传统文化前言古诗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学习到更多的内容,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描写手法,才能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在描写手法中,“情景交融”这一描写手法的运用较多,诗人往往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的描绘之中,进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1.情景交融法的概述情景交融法指的是,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描绘景物,在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作者自身的情感。
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需要学生将情与景进行高度融合,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于景物描绘之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融入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进而将情景交融法充分进行展现。
情景教学法重点强调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重点将情景进行交融,进而强调情与景的双向表达。
情景交融法的运用,能进一步强调情与景之间的双向关系,利用景色表达教师的情感,进而表达自己的心情【1】。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中国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词汇和语句,它的内容比较繁琐,学生在日常的学科学习中学到的内容有限,加上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也就难以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以及深刻的思想。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学习了解基础的诗词知识,但是遇到生僻字还会无从解决。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而教师就会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通过这种方法学习熟记古诗词。
古诗情景交融的不同组合方式
古诗情景交融的不同组合方式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情感之美和文化之光的代表。
在人们的生活中,古诗常常和自然景观、历史人物、社会风俗等种种元素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学感受和人生体验。
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组合方式。
1. 诗与自然诗与自然的结合一直都是中国古典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
人们常常将自然风景和古诗词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诸如“风吹柳花满店香”,“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这样的诗画意境,给人以舒适和惬意的感受。
在这种方式中,古诗的表达之美和自然景观的视觉之美相得益彰,使得情感、思想和自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传承和价值传递。
2. 诗与历史古诗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结合是中国文化中的又一个典型。
在这样的组合方式中,古诗表现出更多的是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感悟和体验,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等都是表达人们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所产生的思考和敬意的重要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古诗词起到了传承历史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3. 诗与艺术古诗与艺术结合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
如京剧《牡丹亭》中“白露湿秋光,长夜难赋骊山思”的唱段,不仅表现了情感和精神的高度,还展现了艺术与诗歌的融合和一定程度上的互惠互利。
这样的方式让古诗在艺术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展现,同样也让艺术得到了更为深刻的情感升华。
4. 诗与生活最后,古诗与生活的结合无疑是最为普及和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方式。
人们总是不经意地把古诗与自身的感受和经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那些既亲切又深刻的诗意场景,如“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明月松间照”等,让古代的情感和智慧赖以生存于今日,被人类珍藏至今。
总之,古诗情景交融的组合方式有百花齐放之趋势。
在这些组合方式中,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思想与各种元素的融合,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高度,也为今后的文化发展和文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例谈古诗中“情景交融”
例谈古诗中的“情景交融”“古诗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方面,往往存在着惶恐心理。
不知该从何处入手去提高自己阅读鉴赏方面的能力。
笔者认为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诗歌讲究情景交融,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由景物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由尾联可见。
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
二、“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用凄凉之景来烘托凄凉的气氛,更为常见。
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
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
三、“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
例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
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看到的是“哀”景,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有时,景物表面上似乎是破败萧条,好像是借以表达伤感之情,实际上却相反,诗人对此非常欣赏和得意。
这取决于诗人特殊的身份和审美取向,像陶渊明、王维等喜欢归隐田园的这类诗人,在他们眼里,质朴、清静的农家田园风光远胜于繁华热闹的都市。
运用情景交融的古诗
运用情景交融的古诗情景交融的诗: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3、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李璟《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4、相思谩然自苦,算云烟、过眼总成空。
——戴复古《木兰花慢·莺啼啼不尽》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6、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7、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孟云卿《寒食》8、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
——李清照《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9、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黄孝迈《湘春夜月·近清明》情景交融的方式有:1、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
2、运用这种方法作文,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
3、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运用情景交融法的注意事项:1、要寻找适合抒发感情的某一类景物。
例如,为了抒发欢快之情可以借助于美好的景物,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
2、根据抒发感情的需要,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
3、可用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等把感情渗透于字里行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一切景物都含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特点:描绘景物往往离不开抒情。
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
或触景生情,或因情设景,但都必须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大凡人,总是有情感的。
而人写出的文章,字里行间也浸透了作者的情感。
文章也应是有情之物,它理当成为思想感情的载体。
作文时,应既有情感体现,又有景物描写,要做到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景中含情,情寓于景,以使文章内容丰富,感情浓烈,文采灿然。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高中古诗词的情境教学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和感悟诗词背后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而要使学生真正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将情景寓于景物之中,情境与情感交融,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首先,通过将情感寓于景物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可以通过描写月光清辉照耀的夜晚景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夜晚所带来的宁静和思考。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安静的夜晚会有哪些情感和思绪,进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
例如,在教学杜牧的《秋夜将晓》时,可以通过描绘秋夜中溪流、月亮、柳树等景象,来引导学生感受到寂静与落寞的情感。
同时,可以通过情景的帮助,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寂寞、离别等情感。
通过情景的交融,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领悟和理解诗人用景写情的技巧和意图。
再次,情境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当学生置身于富有情景的教学环境中时,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并培养自己对景物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可以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给学生呈现真实的鹳雀楼景象。
学生们可以通过想象自己登上鹳雀楼的情景,来感受到高处俯瞰的壮丽和豪情。
通过这种情境导入和想象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古诗词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最后,情景教学还可以通过参观实地景点,使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和领悟古诗词中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可以组织学生前往岳飞墓旁参观,并体验那种愤怒与决绝的情感。
通过实地参观和情境还原,学生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古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情感的身临其境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古人的意境和情感,进而加深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一种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古诗词情感的教学方式。
通过将情感寓于景物之中、情境与情感交融,可以增强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能力。
古诗十九首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
古诗十九首表现的主要艺术特征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情景交融:诗中多将情思与景物、情境相融合,这主要得益于比兴手法的运用。
2. 浅近自然、不假雕饰而富于表现力:语言自然而不加雕饰,却能表达出深沉的感情。
3. 独特的抒情方式:《古诗十九首》主要是抒情诗,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景,都是为抒发情感。
这种在抒情中蕴含叙述和议论的写法,使得诗歌具有一种深沉的感人力量。
4. 精炼生动的语言风格:诗中语言平淡自然,却十分精炼生动。
5. 丰富的艺术手法:比如融景入情、寄情于景、相互反衬等。
情景交融的古诗词举例并说明
情景交融的古诗词举例并说明
《登鹳雀楼》是一首著名的唐诗,这首诗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所见所感,展现了情景与情感的交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王之涣以鹳雀楼为背景,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和自然规律,表达了自己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心情。
整首诗既展现了景色的壮丽,又迸发出诗人内心的激情和向往。
情景与情感在诗中相互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这首诗通过情景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广阔无垠的自然景观中,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思考。
情景与情感的交融让这首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感染力,成为了一首经典的唐诗之一。
初中古诗鉴赏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练习-教师版
古诗表现手法——情景交融【了解手法】情景交融。
又叫寓情于景。
是指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这里,春夜雨景,包含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诗歌赏析】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歌分析: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古诗集 古诗中的情景交融
思乡阁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作背景:《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
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
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
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
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
注释识记: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明月:明亮、皎洁的月亮。
疑:疑心,怀疑。
举头:抬起头。
思:思念。
感知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诗人抬头遥望着天上高挂的明月,想到月虽有圆缺,但总有圆时,而自己长年在外漂泊,孤身一人,却始终不能与亲人团圆,不由得低下头去,心底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全诗用“月”来连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客居外地,月夜思乡之情的独特感受。
写思乡却不写出思乡的内容,无限情思尽融在“低头思故乡”一句中,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作背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
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注释识记:间:间隔,隔开。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家。
感知理解: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把春风吹绿大江南北的初春景色活画了出来。
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认真写作的态度一直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佳话。
“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的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面前,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念。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古诗
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古诗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安徽宣州市城北,风景秀丽,云霞掩映。
”古代著名诗人谢曾有《游敬亭山》诗,但真正让敬亭山千载闻名的,则是李白的这首短诗。
“由此一诗,敬亭遂千古矣。
”
关于此诗的主题和艺术特点,历代论者的看法比较集中,或认为反映了李白怀才不遇的孤独感,或认为抒写了李白与敬亭山的相知相赏。
也有人认为展现了李白清高脱俗的人生理想。
这些议论,都甚有见地。
但笔者觉得,假如换一种眼光来读此诗,也许能读出一点新的意蕴来。
清代的历史学家赵翼说过,李白是个亦道亦儒亦侠的人物。
李白受道家仙人思想的影响尤深,据说自己还有学道学仙的经历,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则这首短诗或可看作是道家美学观的体现,或看作是对修道过程的体会也无不可。
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尊道崇朴。
从本体上说,道具有朴、淡、抽的特点,所谓“道常无名,朴”“见素抱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等。
而从理解把握道的方法论上说,老子则强调“涤除玄鉴”之静观。
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古诗词中的情景交融
张晓璐中国诗词,缘情言志,这是数千年来的传统。
统编语文教材收录了不少经典古诗词作品,选择的时代跨度较大,囊括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经典诗词,包含的题材众多。
那么,教师如何用好教材,教好古诗词呢?日前我听了江苏省第21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课中的几节古诗词教学课,其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先景后情触景生情——抓住“月”字初解词意师:在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还学习了一首诗《宿建德江》,这一诗一词虽然写的都是月夜的景色,但是表达的感情一样吗?生:不一样,《宿建德江》全诗围绕一个“愁”字来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却看不到词人的愁绪。
(学生围绕问题阅读、思考、寻找、圈画)诗词大多先有景后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
人物一开始心情是比较平静的,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的变化。
上课前,教师不急于把词中每句话的意思“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对诗词进行反复朗读,扫清字词障碍。
熟读成诵后,让学生对比之前学过的古诗《宿建德江》。
同样是描写月亮,都借月抒发感情,但抒发的情感却不同。
《宿建德江》中描写的月亮,抒发的是诗人旅途寂寞、孤独之情,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面上看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巧妙组合,月光明亮,鹊儿被惊醒,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一个明亮的月亮,一片柔和的月光,抒发的却是词人陶醉于黄沙道的美景,表达的是辛弃疾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
当然,真正读懂中国诗词,非通过“比较”不可。
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课堂上,教师抓住一个“月”字,让学生比较出“月儿”传达的不同“情”意。
教师运用比较同景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看出端倪。
一样的意象,不一样的情感寄托。
可见,比较也能见出中国诗词的独感。
这堂课中,以景悟情是教学设计的主线,贯穿教学始终。
在寻找、发现和品读中,教师引领学生走进辛弃疾的精神世界,深刻感悟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的欣喜,学生在品读中亦能为情所动,随情而读,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乡阁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写作背景:《静夜思》是诗人离开家人后,写出的诗句。
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
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
洁白的月光透过窗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人觉得又像是地上铺满了片片银霜。
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巧妙。
诗人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不禁勾起了心中想家的情思。
注释识记: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明月:明亮、皎洁的月亮。
疑:疑心,怀疑。
举头:抬起头。
思:思念。
感知理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的是诗人抬头遥望着天上高挂的明月,想到月虽有圆缺,但总有圆时,而自己长年在外漂泊,孤身一人,却始终不能与亲人团圆,不由得低下头去,心底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全诗用“月”来连贯,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客居外地,月夜思乡之情的独特感受。
写思乡却不写出思乡的内容,无限情思尽融在“低头思故乡”一句中,给人以充分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数重山,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作背景:年过半百、对政治早已心恢意冷的王安石,已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被罢相的坎坷遭遇,此次的再次被起用为相,他曾两次辞官而未获准,因而他的赴任是勉强的、违心的。
就在他上任后,又多次请求解除宰相职务,并终于在复出后的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地再度罢相。
在这种际遇心境下,写作《泊船瓜洲》。
注释识记:间:间隔,隔开。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归家。
感知理解: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瓜洲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是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把春风吹绿大江南北的初春景色活画了出来。
据说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认真写作的态度一直成为文学创作上的佳话。
“绿”本是形容事物颜色的词,用在这里,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面前,尽情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念。
忧国斋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
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
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
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经千心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注释识记:城:指长安,当时被叛军占领。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
浑:简直。
感知理解:这首诗是安史之乱时,作者看到长安城沦陷时心中发出的感概,国家满目凄然,已失往日生机,春天这般美好的季节,却只见草木茂盛,人烟寥寥。
作者见于此,心中愤然,却无可耐何,只因自己年纪太大未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作者采用移情于物的拟人手法,写自己在这个春天的独特感受。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看春花听鸟叫,本应欣赏,但诗人观之垂泪,闻之惊心,这巨大的反差,“感时”之深,“恨别”之切,忧国忧民忧家心情是自其抑郁苦闷,让读者也感伤。
过零丁洋…明‟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作背景: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于文天祥被父浮后第二年路过零丁洋是所作。
1275年,他起兵勤王。
1278年10月26日为汉奸张弘正率领的元军偷袭,被俘。
被俘时,他服冰片二两自杀,昏眩久之,却没有死,之后,他大骂涨红正,求速死。
被送往潮阳见张弘范时又求死。
张弘范将他送到涯山,逼文天祥写信劝宋军统帅张世杰投降,文天祥说:“吾不能叛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他坚贞不屈,遂书《过零丁洋》诗与元将,回绝了他的要求,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使后人深受鼓舞的名句。
注释识记:寥落;荒凉冷落。
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垠,时起时沉。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感知理解:首联从纵的方面,概括追述他步入仕途的坎坷经历和起兵勤王以来艰苦的戎马生涯。
颔联变换笔墨,从横的方面形容渲染。
上句写大宋江山已经破碎,好像狂风中飘散的柳絮;下句写自己作为亡国之臣,身世浮沉,有如被急雨扑击的浮萍。
诗人用凄凉的自然景象比喻国事的衰微和个人的厄运,深切地表现出他内心的悲愤。
别情坊赠汪伦…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注释识记:闻:听到。
踏歌:踏着节拍边走边唱歌。
桃花潭:在安徽省泾县西南。
潭:深水池。
不及:比不上。
情;情谊。
感知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诗句用比喻的方法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把别情跟桃花潭水相比,非常独特,而又贴切自然。
我们也曾经经历过朋友之间的离别,心中的不舍似乎就是全部,但我们纵观全诗,却不然,“踏歌声”描绘出汪伦歌送作者的愉悦的情景,巧妙之至,这是作者与汪伦他们的乐观与豁达,也让我们懂得了天下没不散的宴席,不必为此愁苦的豪情。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写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他的《别董大》之二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
这首早期不得意时的赠别之作,不免“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但诗人于慰藉中寄希望,因而给人一种满怀信心和力量的感觉。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注释识记:曛:形容天色昏暗。
千里表示虚数,极言其广。
谁人:哪一个人。
君;董大。
感知理解:“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一句极力描绘诗人与董大惜别的情景,通过悲凉的环境描写渲染诗人与朋友之间离别的不舍与伤感的心情,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
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
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凌云殿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杜甫的《望岳》诗,共咏东岳、南岳、西岳。
这首诗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236),24岁的诗人开始过漫游的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时,是现存杜诗中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注释识记:齐鲁青未了: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青:指山色。
未了:不尽。
造化钟神秀: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荡胸:心胸摇动。
曾:通“层”眦:眼角。
会当:终当,终要。
感知理解:“岱宗夫如何”写作者一望见泰山时的那种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情。
“齐鲁青未了”以距离远来烘托泰山之高。
首联写远望泰山高大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中的“钟”字,赋予了大自然的语言。
颔联写近望中所见的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是作者见山中云气曾不出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颈联写细望之景,蕴含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而尾联是作者要攀登自己人生顶端的誓言。
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也突出了自己不怕困难,攀登人。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情,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时所做。
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准备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
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注释识记:竦峙:高高地挺立。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
幸,庆幸。
至,极点。
感知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句话点题,交代了观点以及对象。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从远处的角度,写出了风平浪静。
而“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则是近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出了大海汹涌澎湃的气势。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是作者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想象。
全诗借海景抒发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欢喜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怀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作背景:公元七六三年正月,“安史之乱”接近结束阶段,许多失地相继收复,杜甫在梓州(现在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这个消息,喜欢极了。
写了这一首诗。
在饱受内战痛苦之后,对和平消息的狂喜,在这里表现得非常深刻。
你看他一听到这好消息,就和平这好信息,就欢喜得流泪;接着就急忙收拾行装,计划着约半还乡,“放歌”、“纵酒”,兴高采烈,过去的苦难好像一扫而空。
最后,诗人似乎已经插上了两翅,一下就飞回洛阳去了。
注释识记:却看:再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唱歌。
青春:明媚的春光。
即:就。
感知理解:全诗以“喜”为主线,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写出了作者当时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喜欲狂”这个场面的描写,更加突出作者一家无比喜悦的心情。
全诗表达了作者听到祖国重归统一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
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刻画雨景,抒写内心喜悦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