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共28页文档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社会人身束缚减 弱
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
国家控制适 受官府干预;对于百姓迁移住所、 适应社会经济的
当放松 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 变化
府的限制也更为松弛
-22-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典例3(2020·宁波北仑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北宋丝织业逐 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 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 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这些现象表明宋代(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
物
地位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 生了深远影响
-25-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二、文学艺术
项目 原因
特点
代表作家
词的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 豪放派苏轼、
宋词 城市经 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 辛弃疾,婉约派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时空坐标
知知能能构构建建
典例2(2020·浙江9+1高中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和议成,立 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下列项中与该盟书签订时的政治形势相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5-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专题四 辽宋夏金元时期(课件)-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统编版)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乾德元年(963年),春正月,初以文臣知州
事。……夏四月,诏设通判于诸州,凡军民之政,皆统
治之,事得专达,与长史均礼,大州或置二员。又令节
镇所领支郡,皆直隶京师,得自奏事,不属诸藩,于是
节度使之权始轻。
——《宋史纪事本末》
重点探究三 北宋文官政治的形成
1279年灭南宋
1368年亡于明
必备知识
政治制度
民族关系
辽 南北面官、四时奈钵
宋辽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宋 崇文抑武方针,二府三司,州县二级制到 路州县三级制、保甲制,主户与客户,两 税、募役法,科举制进一步完善,磨勘, 中央台谏合一、地方设四监司和通判, 沿用唐朝法律体系、理学渗入族规家训
夏 仿宋制,蕃汉官制
历史风俗的佳作——读<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辽宋夏金元的 经济、社会和文化
农业
1、土地制度: 宋代不抑兼并
, 不立田制,
租佃关系渐居 于主导地位
。 2、耕种制度:
一年两熟的 稻麦复种制 3、经济结构: 一些地区出现 了固定种植某 种经济作物的 农户 4、种植结构: 棉花、占城稻 5、边疆开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大都,集镇 6、政策:
重农抑商有所松动, 行会、商税
7、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对外交往
1、宋朝: 北方陆路交 通阻隔,海 路渐趋发达 (广州、明 州、泉州) 2、元朝: 通往欧洲的 海陆通道都 很通畅, 马可·波罗
思想文化
1、思想: 儒学的复兴 (程朱理学
、 陆九渊心学
) 2、文学:
宋词、话本, 元曲 3、艺术: 书法、绘画 4、科技: 活字印刷术、 火药、指南针 、沈括、郭守 敬、王祯、医 学 5文字: 辽,西夏,元 6、中外交流: 三大发明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中央 (1)解除领兵大将的兵权。 (2)三省之外政、军、财三权分立,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专掌 军事,设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3)分割兵权,枢密院与“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三 衙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 综合上述中央和地方的措施又有什么特点?(或者体现什么治国思想?) (1)重文轻武,抬高文官地位,抑制武将权力。 (2)重内轻外 (3)机构庞杂重叠,效率低下。 (4)机构多官员多开支多,消弱国力。 (三)结果 1.积极方面:有效预防内乱,巩固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 家繁荣。 2.消极方面: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消弱边关军事
几乎包括了当时所有的品种,深受外国人的喜爱。 (中国古代出口三大货物:茶叶、丝绸、瓷器)
(二)矿冶业--在北宋占重要地位 1.煤大量开采 2.东京居民生活普遍用煤 3.金属冶炼使用煤 (三)印刷业 北宋毕昇(湖北黄冈人)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带动造纸业。 概括该时期手工业特色:(技术先进、世界领先) 三.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古代大多朝代实行重农抑商国策) (一)商业(市场、货币、国内交易、对外贸易、设机构) 1.市场:(1)基层市场多(2)宋与辽夏金边境设榷场官方交易。 (3)民间贸易活跃。 2.货币 (1)北宋开始使用纸币: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元朝全国范围内使用纸币。
《周礼考工记》礼的思想:左祖右庙、前朝后市、经纬分明、官衙居中百 姓居偏体现权威、城墙寓意不可逾越等。 (3)北京六朝古都:燕、辽、金、元、明、清。 四.经济重心南移 (一)时间:唐中期以后 (二)表现 1.北宋户口南多北少定型 2.南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全国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3.元朝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开运河,开辟海上航线, 方便南方赋税财产运抵北方。 (三)影响 1.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2.政治中心南移 3.带动文化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南北分卷制 度,南宋时江浙一带人才集中区。
第03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社科版《中国通史》
辽、西夏、金的建立到元的统一——和平交往和民族交融是主流
主要表现为:一是科技创新世界领先;二是重教兴学开 拓发展;三是思想文化影响深远;四是文学艺术流光溢彩。
两宋文化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反映出理性、创新、互 动、开放、爱国、忧民等鲜明的时代特征。
四、北方多个民族政权并存到国 家统一
公元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北方民族活 动的高峰时期,北方民族先后建立了强大的辽、夏、 金、蒙元政权,与宋朝形成对峙。
(3)意义:文官制度的改革,提高了政府官员的素质,保证了一 定的效率;文官不随内阁更迭而更换,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和政局 的稳定,也有利于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27
三、两宋思想科技文化
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 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鼎盛期、黄金期,为中华5 000年 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材料二三说明宋代文官政治加强产生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说明宋代文官政治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宋代科技文化的 发展。
材料三反映了宋代文官政治的弊端:政出多门, 权力分散,效率低下;“三冗”问题突出,积贫积 弱。
总结 文人治国——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
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 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 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②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 文治国的方针; 原因 ③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阀士族在科举中 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 个社会敞开了大门; ④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 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 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第1册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整合
3.不同民族之间的民间交往频繁:多个民族政权的对立并未阻止各民族的 民间交往。两宋时期,在边界地区设立的榷场是民间交往的主要场所。 4.大一统的趋势逐渐形成:通过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各民 族的差别逐渐缩小,为元朝的大一统打下了基础。
对应训练2据《宋史》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辽界灾荒严重,不断到 宋境籴粮,雄州一次出官仓粟2万石,贱价以粜。此种贸易属于( ) A.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 C.榷场贸易 D.对外贸易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关键词“辽界”“宋境”“籴粮”“出官仓粟”可知这是官府设 置专门为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贸易的榷场,属于榷场贸易,故选C项;材 料没有涉及朝贡贸易,排除A项;榷场由官府设置,虽有民间参与,但不属于 民间贸易,排除B项;材料属于民族间的贸易,不属于对外贸易,排除D项。
3.经济关系的非特权化趋势:两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和魏晋时期的士族都控 制着大量依附人口。到两宋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特权地主被庶族地 主取代,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非特权地主成为地主阶层的 主体。 4.儒学思想的世俗化趋势:两汉时期的儒学是士人的特权,宋朝儒学开始向 基层渗透,儒学士人投身儒学的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儒学对平民的 影响越来越大。 5.文学艺术的平民化趋势: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两宋时期文学艺术平民化、 世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深刻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世俗文化逐渐 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三、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儒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可以说一部儒学发展史折射出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1.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创立儒学,孔子的 “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 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其主张不能适应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社会需要,未被统治者采纳。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点(中外历史纲要上)
法】
④引发党争与分裂,未能挽救衰亡。
①改革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②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启示 ③改革要有长远目标,不可操之过急;要讲究策略和步骤;
④改革要注意用人得当等。
考点训练
1 、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
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
A ,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2 、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
“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C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控制
原则
和管理 ①富国: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协调供需)方田 均税法、市易法(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措施 ②强兵:恢复“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 ③育才:改革科举制、整顿太学。
(5)为了增加政府收入,统治者支持、鼓励;
(6)经济重心南移,人口压力增大。
考点训练
5、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的方法之一。表1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
A 正确的是诗句( )
诗句
历史现象
A 碧豆密争桑荫底,绿荷杂出稻花中 土地利用率提高
B 尽将精好输公赋,次把斗升求市人 赋税征收货币化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青 山 有 幸 埋 忠 骨
白
铁
无 辜
岳 飞 墓
铸
前 的
佞
秦 桧
臣
夫 妇
跪
像
探究二:如何评价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抗金(人民)英雄,他巩 固“了英南雄宋”的指统的治是,大保仁护、了大广义大、人大民智的、生大命勇财的产人免物于;遭受 金兵女的真蹂族躏是,中他华为民国族为的民一的员优,秀属品于质民至族今内为部人纷们争所。传南颂宋。 与金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女真贵族发动的攻 宋战争,目的是为了掠夺人口和财富,是非正义战争。只 有抗击中华民族以外的外国侵略者的英雄人物才能被称为
“儿皇帝” 后晋皇帝石敬塘
1005年,辽宋达 成和议,辽撤兵,北 宋答应送辽“岁币” , 双方为兄弟之国,边 境设榷场,这就是历 史上的“澶渊之盟”。
回銮碑(又名“契丹出境碑”)座落于濮阳县城御 井街,是记载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唯一实物。
•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 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 安居,不乐战斗。
““民 抗族 金他英英是雄雄英” ”雄。,,所而但以不,能他岳称是飞为民只“族能民英被族雄称英吗为雄“”?抗 。金名将”或者
宋
金
对 峙
中都
金
大散关
南宋向金称 臣,并给岁
币。
形
淮水 临安
势
南宋
三、交流与融合
在和平稳定时期,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 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吸收中原文化;南宋时大批契 丹人、女真人进人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 劳动,使各民族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形成民族大融 合的趋势。
达标检测
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第五单元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五代、辽、宋、夏、金
第五单元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和民族政权的并立——五代、辽、宋、夏、金[复习目标]1.掌握北宋建立后的形势及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正确评价这些措施对结束藩镇割据和经济文化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2.掌握从五代十国到宋金对峙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的原因和表现,系统认识我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过程。
同时,总结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概况和特点。
3.分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结局等提高分析、认识能力。
4.掌握两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史实,全面认识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正确评价中原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和战关系.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开发所起的作用。
5.能再现两宋时期的科技、文化、史学及艺术成就,了解学校、书院等教育发展的史实,认识这些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要点梳理]本单元叙述的是从朱温907年建立后梁到1276年南宋灭亡共360多年的历史,涉及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各封建王朝。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朱温于907年建立后梁,此后在50余年中,中原地区相继更迭为唐、晋、汉、周,与此同时,在南方和北方,先后并立的有10个汉族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在此期间,北方的契丹建立辽。
960年北宋建立后,在20多年中,消灭了地方割据政权,完成了中原和南方的相对统一。
中国境内处于辽、宋、夏鼎立。
女真兴起后,先后灭辽和北宋,又出现了金与南宋的对峙。
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国各民族又一次重新组合的时期。
我国又一次处于分裂割据和南北对峙局面,各民族政权先后并立,各少数民族先后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宋代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在与各少数民族关系中,虽不时处于屈辱状态,但汉族仍保持了这一时期主体民族的地位。
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3.金朝——猛安谋克
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以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 仿郡县制方式进行管理,将过去领兵打仗的千夫长猛安,百 夫长谋克,改革为受封的地方领地、领户之长。
思考:猛安谋克有什么职能? 猛安谋克既是生产组织,也是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便于国家管理。
二、元的制度建设
1.巩固统一的措施
(1)驿站制度:为巩固统一,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设立驿站,为公差人员提 供交通和生活服务,也运输官府物资;相隔一定距离分设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第十二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一、儒学复兴
1.儒学复兴的背景: 佛道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
宋代加强集权,要求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 同时,重文轻武的政策(如书院的交流) 提供了文化环境。
江南春
杜枚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程朱理学的内容
宇宙观
理先于气,“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第十一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农业 (1)复种制:宋朝时,一年两熟的 稻麦复种制 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 可以一年三熟。 (2)经济作物:一些地区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 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 宋朝 ,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南方植 棉逐渐普遍。 (3)边 疆 地 区 的 开 发 : 在 辽 夏 金 元 统 治 之 下 , 漠 北 、 东 北 、 西 北 、 西 南 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二、唐三省六部制与宋二府三司制分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分散相权的方式:唐:决策流程分权 宋:行政、经济、军事三大专业领域分权
三、边防压力
北宋与辽 : “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27张)
辽、夏、金、元
边疆地区农业都有显著进步。元重 农政策:《农桑辑要》、《农书》, 棉花种植到南方。
元棉织业发展。景德镇成为制瓷中 心,出现青花瓷和釉里红。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杭州 是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大都是北 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修建京杭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
知识脉络
二、宋元社会变革
性质: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失败原因:改革措施有 些操之过急,改革用人不当,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目 的,无法真正给农民利益。评价: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 除了财政赤字,力的阻挠,不 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 推行改革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宋太宗继续采取崇文抑武的方针,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
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 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知识脉络
一、宋太祖改革
二、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1.公元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建国,定都上京,史称辽国或契丹。政治上:实行 胡汉分治,设南北面官。实行四时捺钵制度。公元1125年,亡于金国。
2.公元1038年,党项族李元昊建国,定都兴庆(宁夏银川),宋人称之为“西夏” 。政治上:效仿唐宋制度,订立官职、军制和法律。公元1227年,亡于蒙古。
主要制度 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中央:二府三司;地方:知州、通 判、转运使司、四监司、 汉礼蕃仪 中央:勃极烈制,地方:猛安谋克
第三讲+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澶 渊 之 盟
岁赐
庆 历 和 议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空前庞大的军队
冗
募兵政策
兵
政府机构重叠
冗
官僚子弟入仕过滥
官
养兵养官成为负担
冗
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费
天下六分之物,五 分养兵
积 国家财政入不
贫
敷出
积 军力不振,战
弱
争败多胜少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 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市易法:在大城市收购滞销货物待 机出售,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
增收,限制高利贷盘剥 增收,稳定物价
富国 保甲法:编制乡村民户,农闲时军 强兵 训,平时夜间轮差巡逻,维持治安
加强对农民控制 节省募兵、养兵费用
实际:
中央:为推行新法,提拔了一大批投机取巧者,政坛风气大为败坏
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将新法由建议变为强制且程度进一步加重
宋初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藩镇割据、君弱臣强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地方管理
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收归人
设“四监司“监控各州 事权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 收归财
财政
权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 军 守内虚外
实行“更戍法”
收归兵 权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收权
宋初君主专制的加强 分散机构权力——中央管理
机构重叠,分权制约 强枝弱干,守内虚外 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变
城市的人口结构:市民阶层逐步形成; 城市的人口文化结构:商品经济的活跃,营造出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酝酿
化 出全新的市民文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经济发展
元 朝 运 河 取 直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005年,宋真宗停战心切,决定以 金帛换取和平,同意每年向辽提供 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的“岁币”, 双方维持旧疆,并约为兄弟之国。 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南下深入 宋境,直抵黄河边的重镇澶州(今河南濮阳)。
——(宋)刘迎
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并 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 地区设置的互市贸易的市场。
管理、贸易商品、作用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 木真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 汗,建立大蒙古国.
2、蒙古西征 3、忽必烈1271年称帝建立元朝 4、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
5、1279年元灭南宋
政权 辽
女真族
金1115年
1125年
淮河
南宋
1127年
临安
1127年,钦宗的弟弟赵构即帝位,延 续了宋朝政权,史称南宋。
《满江红》:靖康耻,犹 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 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 山河,朝天阙。
——岳飞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双方 达成和议:
杨家将
岳飞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金 辽 夏
辽
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
1005
西夏
1038年/党项族/元昊
从 战 到 和
年 澶 渊 之
盟
金
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
北宋
960年/汉族/赵匡胤
1127年,赵构,临安 南宋
迄今井邑犹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 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
西夏王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精品课件(共28张ppt)
冗 京城官员英费宗是真宗时期10倍
积 贫
大宋
积 弱
冗 王朝 冗
官
兵
126万
20万
宋初军队 宋中期军队
北宋财政收支表(单位:缗)
财政危机
边疆危机
◎(宋辽)澶渊之盟: 宋神宗时,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 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 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 “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 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
赵普
中央:枢密院掌军政,枢密院调兵,三
分化事权君弱臣强 衙副统相兵;分三化司事掌权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
地方:四监司监控各州;州增设通判
崇文抑武武将势大 文科举官规担模任崇,枢文提密抑高院武文长官官和;士提人倡的文地治位,扩大
纵 中央
皇帝
向
三分相权
御前会议
二分兵权(与三衙)
集
权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一、太祖的沉思——前代之弊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 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宋太祖
材料:(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新五代史卷·安重荣传》
外重内轻、君弱臣强、武将势大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 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兵,为国家 计长久,其道何如?”。普回答: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 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夏)庆历和议: 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西夏虽屡胜,但掳掠 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双方最 终达成和议。是为“庆历和议”。内容包括:夏取消帝号,名义上向宋称臣;北宋 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宋元时期的阶段特征宋元时期指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朝灭亡。
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方面(1)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
北宋初,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3)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很尖锐。
北宋和元朝的农民战争都说明阶级矛盾尖锐;民族间战争频繁说明了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中主战与主和、改革与保守的斗争说明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1)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宋辽、宋夏、宋金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3)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超过了前代水平,农业表现在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手工业表现在手工业部门增多,除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矿冶业发达外,还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商业表现在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3、民族关系方面(1)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议和,但“和”是主流。
(2)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如契丹、女真等都向封建社会过渡(3)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完成统一。
(4)内迁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融合。
(5)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榷场贸易等。
4、对外关系方面(1)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展超过了前代大都和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范围扩大,东至朝鲜、日本,西到东欧和西非。
(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中国科技(如四大发明)走向世界,对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5、文化方面: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高度繁荣。
(1)科技成就突出。
我国科技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为突出的成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两宋时期时代特征
两宋时代特征政治:1.国家统一,民族交融交融2.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完善:官僚制度的发展,文官制度的发展经济:1.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2.对外贸易的发展3.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4.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与巩固思想:1.理学的形成,儒学变得思变化哲理化文化:世俗化,平民化,科技成就遥遥领先★文化下移文官政治(宋代)原因:政治:重文抑武的政策经济:人身关系逐渐减落、松弛,租佃关系的日益普遍选官:科举制不断完善教育:官学,私学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水平,也为文官制度奠定了基础理论:宋明理学让士大夫们的社会责任感空前提高,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的精神历史意义:积极性:1.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放自如,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2.书院兴起,推动了文学科学的发展,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甚为发达,培育了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杂多,财政拮据;容易造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官僚制度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中央集权(对地方)1.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成虚衔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护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4.设四监司,共同与知州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君主专制(皇权)二府三司制:由枢密院(调兵)掌管军政,与三衙(统兵)分权;三司专管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兵将分离、重文抑武。
台谏合一北宋时期官僚制度发展的因素文官政治: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士阶层地位提高;门阀政治影响变小(商品经济冲击庄园经济的结果)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重文轻武,实行文人治国。
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影响①积极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分裂制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