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历史脉络

合集下载

宋史的总结

宋史的总结

宋史的总结引言宋史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两个封建王朝的历史。

通过研究宋史,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探索这个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思想发展。

本文将对宋史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编纂层次和目的宋史由司马光主持编纂,历时19年,共291卷。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综合性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在编纂宋史时,注重权威性和客观性,力求还原当时的真实历史,避免个人观点的干扰。

因此,尽管宋史存在一定的篇幅和内容限制,但它仍然是研究宋代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

编纂宋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记录和宣扬宋朝的政绩和文化成就,展示北宋和南宋的治理之道;二是为后世提供历史借鉴,以避免重蹈覆辙。

司马光在宋史的序文中强调,编纂这部史书的目的是“示人知政事,以导有司”和“述当时之舞文腾挪,以追忌焉”。

他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引导当时的官吏遵循先贤的治国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贡献智慧。

二、体例与内容宋史以出自《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为基本形式,以年份为单位,记录了北宋、南宋每一年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它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在体例上,宋史严格按照年代顺序编写,每年的内容包括了君臣相处、政务处理、战争动态、文化教育、经济贸易等方面。

而且,宋史注重分期分段,将重大历史事件划分为不同章节,以方便读者查找和研究。

在内容上,宋史不仅涵盖了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家、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英雄人物,还有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

这使得宋史成为一部具有广泛社会参与和观察精细度的史书。

三、宋史的价值与意义1. 历史价值宋史作为一部正史,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宋史详细记录了北宋、南宋两个王朝的兴衰史,为我们研究宋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其次,宋史注重事实,力求真实客观,为后世提供了一份可靠的历史记录。

《宋史》常识

《宋史》常识

《宋史》常识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关于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编修完成,历时两年半。

全书共496卷,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

书中所载,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终于南宋赵昺祥兴二年(1279年),共计320年的历史。

《宋史》是宋朝官方修史的成果,其编纂过程十分迅速,一方面是因为宋朝的史料极其丰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元朝政府的组织。

《宋史》的编写者在修史过程中,大量摘录了宋朝的史料,其中很多是原文摘录,这使得《宋史》虽然篇幅庞大,但成书时间很短。

然而,《宋史》的文字水平较差,历来受到很多非议。

这主要是因为修史者们过于追求速度,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修改和润色。

尽管如此,《宋史》仍然是我们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资料,它包含了北宋和南宋的全部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细节。

宋史的主要内容

宋史的主要内容

宋史的主要内容宋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重要法定正史,编纂时间约为1270年至1345年,共分为500册。

宋史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宋朝的历史、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地理等领域。

以下为宋史的主要内容。

一、宋朝的历史宋史将宋朝的历史分为南北两个时期。

南宋时期,主要围绕着战争、政治斗争、文化散文等展开。

北宋时期,主要涉及到科学技术、经济贸易、文化艺术、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成就。

二、政治宋史对宋朝的政治制度、皇帝的统治、官员的选拔、官员的赏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考试科目分为礼、经、史、子等科目,考试从等级低到高分为府试、会试、殿试。

官员聚集在朝廷中进行政治决策,通过吏、户、祠、兵等常备的机构实施政策。

三、文化宋代文化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名流,例如苏东坡、辛弃疾、王安石等人。

宋朝的科学技术也十分发达,主要涉及到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领域。

四、经济宋朝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同时也发展了水利建设、商业贸易、手工艺等领域。

在商业贸易方面,宋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活动。

五、军事宋朝的军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动荡。

南北朝争霸,辽金世仇,元朝的侵略都对宋朝军事给予了严峻的考验。

宋朝的军事机构包括保驾、内侍厢军和边防戍卒。

六、地理宋史中对宋朝的地理成就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记录。

宋朝最著名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和《岐伯经》等。

总之,宋史全面、详尽地记录了宋朝的历史,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历史价值。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其文化背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首先,宋朝是一个文人主导的朝代,文人地位与文化成就在社会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宋代文人涌现,包括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辛弃疾等人,他们在诗词、散文、史学、文献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宋朝的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与文人的活动紧密相连。

北宋专题史(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北宋专题史(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北宋专题史(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台版中国历史地图:北宋疆域图1083年(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个年号)(点击放⼤)北宋是⾯积最少的中原统⼀皇朝,亦⽆法统治河西⾛廊及燕云⼗六州。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属河南),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病死,七岁的恭帝继位,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的赵匡胤掌握了军权。

翌年正⽉初,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发动兵变,率军⼊开封,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

赵匡胤即位后,仍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

经过⼗馀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

宋太宗赵炅[jiǒng]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俶[chù],平定北汉。

于是⾃安史之乱以来,⼆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基本上结束。

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西雁门关⼀线与辽接壤,西北⾄今陕西⽩于⼭、⽢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

北宋共历九帝,前后⼀百六⼗⼋年。

这长达⼀百六⼗多年的历史阶段中,可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

这⼀时期,北宋统治者除了致⼒于结束五代⼗国的分裂割据局⾯之外,著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进⾏改⾰,以确保宋朝统治长治久安。

其主要的改⾰措施有:⼀是军制改⾰。

取消禁军最⾼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统兵权。

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队实⾏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官兵「亲党胶固」。

⼆是⾏政改⾰。

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法独揽⼤权。

对独霸⼀⽅的节度使,採取「稍夺其权,制其钱⾕,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宋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宋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宋宋朝历史概述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两个时期: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他在960年通过发动陈桥兵变,推翻了后周,建立了宋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发展极为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科技进步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重要时代。

北宋时期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统一时期。

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废除节度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推行募兵制,改革军事体制。

这些改革有效地巩固了宋朝的统治,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提高,尤其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如都江堰的修建,大大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极为发达,城市经济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此外,宋朝还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与东南亚、日本、阿拉伯等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

文化上,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

文学、艺术、哲学等各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如苏轼、王安石等文学家的诗词至今仍广为传颂。

绘画艺术方面,如范宽、郭熙等人的作品,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格。

哲学上,理学开始兴起,代表人物如周敦颐、张载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宋时期北宋末年,由于政治腐败和外患的侵扰,特别是金朝的入侵,北宋灭亡,宋朝的皇室南迁至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

南宋虽然国土面积缩小,但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发展水平。

南宋时期,农业生产继续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水稻种植,使得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尤其是纺织业和瓷器制造业。

南宋的都城临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文化上,南宋继续北宋的文化繁荣。

文学方面,出现了陆游、杨万里等众多杰出诗人。

绘画艺术上,如马远、夏圭等人的作品,更加注重写意,形成了南宋山水画的独特风格。

科技方面,南宋时期的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诗发展脉络

宋诗发展脉络

宋诗发展脉络
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的变迁和演化。

宋诗以其清新、婉约、细腻的风格,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本文将从北宋到南宋,分别介绍宋诗的发展脉络。

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是宋诗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宋诗以婉约派和豪放派两大流派为主要代表。

婉约派的代表诗人有李商隐、柳宗元、苏轼等。

他们的诗作以情感真挚、表达细腻而著称。

豪放派的代表诗人有辛弃疾、岳飞等。

他们的诗作以豪迈、慷慨激昂的风格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和诗人们的壮志豪情。

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是宋诗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宋诗以词为主要形式,充分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

南宋的代表词人有陆游、辛弃疾、杨万里等。

他们的词作以抒发个人情感、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南宋还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新诗派,他们主张以古典文学为基础,注重修辞技巧和音韵美。

总的来说,宋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由婉约派和豪放派的竞争到以词为主要形式的南宋时期。

这一时期的宋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北宋时期的婉约派和豪放派,还是南宋时期的词人和新诗派,他们的诗作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宋代大事年表

宋代大事年表

宋代年表中国宋朝(公元960――1279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称帝,国号宋(960~1279)。

后周亡。

•高丽定百官公服。

公元961年(宋太祖建隆二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宋修《唐会要》、《周世宗实录》成。

•阿拉伯人退出克里特岛。

公元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宋禁举人呼知举官为恩师、师门及自称门生。

•日耳曼王鄂图强迫教皇约翰十二世为之加冕为皇帝,神圣罗马帝国形成,意大利被合并于日耳曼。

公元963年(宋太祖建隆四年,乾德元年)•宋军平定湖南。

•宋命文臣知州事、京官知县事。

•高丽行宋年号。

公元964年(宋太祖乾德二年)•宋置参知政事以副宰相。

•基辅大公斯维雅托斯拉夫新政。

为具有斯拉夫化名字的第一人。

公元965年(宋太祖乾德三年)•宋兵入成都,后蜀亡。

•宋收节度使兵权,置转运使监察州郡。

•西斯拉夫人地区尽入日耳曼版图。

公元966年(宋太祖乾德四年)•宋禁将帅取精兵为牙兵(私人武装)•越南自吴昌文死,群雄并起,十二人各据一方,称十二使君。

公元967年(宋太祖乾德五年)•因黄河多次决口,宋定制每年春季缮治。

•教皇约翰十三世又为鄂图二世加冕为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从此形成两大习惯:(1)教皇之选必为皇帝认可,方为合法;(2)日耳曼王同时为意大利与罗马王,但必须由教皇加冕后才可称尊号为“神圣罗马皇帝”。

公元968年(宋太祖乾德六年,开宝元年)•宋制订复试品官子弟应举者的政策。

•法禘玛系哈里发牟伊斯完全征服埃及。

公元969年(宋太祖开宝二年)•赵匡胤亲率大军伐北汉。

•回鹘、于阗朝贡于宋。

•埃及营建开罗城。

公元970年(宋太祖开宝三年)•宋赐应进士诸科举人十五举以上者出身。

公元971年(宋太祖开宝四年)•宋兵至广州,平定南汉。

于广州置市舶司。

•保加利亚多瑙河流域尽为拜占庭占领。

公元972年(宋太祖开宝五年)•宋始行殿试。

•拜占庭帝国与伊斯兰帝国继续战争。

公元973年(宋太祖开宝六年)•宋帝亲试举人于讲武殿,从此为常式。

《宋史`宗室世系表》辑注稿

《宋史`宗室世系表》辑注稿

宋史是我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其中的宗室世系表对于了解宋代宗室的谱系和血脉关系具有极大的价值。

本文将对宋史中的宗室世系表进行辑注,以期对于宋代宗室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宋宗室世系表的编排宋宗室世系表是在《宋史》的正文部分中收录的,主要包括宋太祖赵匡胤及其子孙的血统世系,按照世次编排,详细记录了各宗室成员的尊称、生卒年月、世次及父子关系等内容。

二、宋宗室世系表的特点1. 详实全面宋宗室世系表记录了宋太祖赵匡胤及其子孙共10世17代的血脉关系,内容详实全面。

其中不仅包括了宗室成员的尊称、出生年月、逝世年月等基本信息,还包括了他们的父子关系、婚床享乐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宋代宗室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2. 简练清晰宋宗室世系表的编排清晰,内容简练。

每一世次下,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依次罗列宗室成员的尊称及相关信息,排版整齐,便于查阅。

对于宗室成员的父子关系、兄弟关系等,也进行了清晰的标注,易于理解。

三、宋宗室世系表的辑注1. 历史渊源在对宋宗室世系表进行辑注时,首先需要对宋代宗室的历史渊源有所了解。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宗室世系日渐庞杂,尤其是在宋太宗、宋真宗等皇帝时期,宗室成员众多,世系复杂,因此对其族谱的整理尤为重要。

2. 血脉传承在辑注宋宗室世系表时,需要重点关注宋代宗室的血脉传承。

包括宗室成员的婚姻状况、子嗣情况等,进一步探究其后代的兴衰得失,以及对于宋代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宋代宗室的历史地位、政治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3. 宋宗室世系表的完善在辑注宋宗室世系表时,将对其中的疑点、错漏之处进行核实与修正,以期完善其内容。

对于宗室成员的尊称、生卒年月等基本信息,需进行逐一核对;对于父子关系、婚姻关系等,需进行逻辑推理,排除不合理之处;对于世系表中可能存在的错讹之处,也需引证史料,作出合理的修正。

四、辑注成果的应用1. 学术研究通过对宋宗室世系表的辑注,可以为宋代宗室的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

中国历史知识线索之宋辽夏金元史中国历史知识线索宋辽夏金元史从960年北宋建立到1368年元灭亡、明建立,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进展阶段。

宋史(960——1276年)一、北宋(960年,陈桥驿兵变——1127年靖康之变)的建立和统一之路宋太祖、太宗两朝是北宋初期。

1、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2、平定李筠、李重进(二人为后周大将)的叛乱;↓3、963年,平定荆南(南平);↓4、965年,泯灭后蜀;↓5、971年,后汉落宋;↓6、975年,灭南唐;↓7、978年,吴越献地,落。

至此北宋泯灭南方割据政权;↓8、979年,太宗亲征,灭北汉,之后发动征辽战争。

986年,高粱河之战、雍熙北伐1、“杯酒释兵权”,把全国武装的最高统帅权收到皇帝手中;2、撤销殿前都检点,设“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兵司和殿前司统领禁军;集军权 3、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举行军事部署,将全国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类;4、确立养兵募兵制度;集权措施 1、分割宰相权力,设参知政事为付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以分割宰相军权,设户部、盐铁、度支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集行政权 2、削弱郡县长官权力,设通判监督知州;3、官、职、差遣分离;4、改革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序,选拔人才;集财政权:中央“制钞票谷”,各地设转运使把财政收入运到指定地方;集司法权:设提点刑狱一职,主管地点司法;评价:1、关于解除藩镇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展;2、随着时刻推演,造成“三冗二积”的别良局面;三、北宋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重点】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中期。

1、土地咨询题严峻。

宋朝“田制别立,别抑兼并”,大量农民失去田产;2、北宋人民负担沉重。

北宋实行五种版籍户口制,低等户民倍受盘剥;3、土地赋税实行两税法,又有各色杂税、杂役;A、社会矛盾 4、徭役和差役负担重;5、由于冗官、冗兵以及奢靡白费,财政入别敷出;6、对外战争失利,军事危机加深;B、农民起义起义(一)、王小波、李顺起义:993年,四川茶农王小波率众起义,首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王小波牺牲后,妻弟李顺被推为领袖。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且独特的朝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历时三百一十九年。

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就和特点。

北宋的建立始于赵匡胤发动的陈桥兵变。

赵匡胤本是后周的将领,在 960 年,他被部下拥立为帝,建立了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赵匡胤即位后,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手段,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政治制度方面,北宋实行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削弱了相权。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并称二府;三司使掌管财政。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但也导致了行政效率的降低。

北宋的经济发展十分繁荣。

农业方面,水利工程大量兴建,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手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瓷、纺织、造纸、印刷等行业技艺精湛,产品精美。

商业更是繁荣,城市突破了坊市界限,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货币流通领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极大地促进了商业交易的便捷性。

文化方面,北宋可谓是星光璀璨。

儒学得到了新的发展,形成了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理学。

文学领域,宋词成为了当时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涌现出了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一大批杰出的词人。

此外,北宋的史学也相当发达,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然而,北宋在军事上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军队战斗力相对较弱。

在与辽、西夏等周边政权的战争中,常常处于劣势。

1004 年,北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虽然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但也给北宋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

宋徽宗时期,北宋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1127 年,金兵南下,攻破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位,重建宋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初期,岳飞等将领奋起抗金,但由于统治者的求和政策,岳飞最终被害。

此后,南宋与金签订了“绍兴和议”,以淮河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脉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脉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脉络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后继者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强化中央集权措施⑴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⑵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⑶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设置通判;设置转运使。

4.影响: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1.轻武:⑴目的:宋太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⑵措施:①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⑶结果:文官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重文:⑴内容: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⑵结果: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三、王安石变法1.原因:①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②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③财政入不敷出;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2.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主要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经济);保甲法(军事)等。

5.结果: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6.作用: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讲两宋的历史书

讲两宋的历史书

讲两宋的历史书1、《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

《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2、《两宋风云》《两宋风云》是2009年7月1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袁腾飞。

本书主要讲述了宋朝起源,发展,衰亡等有关内容。

3、《正说宋朝十八帝》《正说宋朝十八帝》是2005年7月1日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游彪。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宋朝18位皇帝的执政历程。

4、《细说宋朝》《细说宋朝》是200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虞云国。

本书叙述了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

《细说宋朝》是“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的一种,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

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

5、《宋史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断代纪事本未体史书。

一百零九卷,继《通鉴纪事本未》以后,用纪事本未的体裁,记述宋代(960-1279年),三百一十九年历史的大概轮廓和社会的重要事件。

中华书局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

此书可读性强,叙事有趣,观点鲜明,史事叙述井然有序,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脉络清晰。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一)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

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

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

(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

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

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

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

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

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

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

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

宋诗发展脉络

宋诗发展脉络

宋诗发展脉络宋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宋诗的发展脉络可以追溯到唐朝晚期,经过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变迁和宋朝的兴盛,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五代十国时期、北宋和南宋时期三个阶段来探讨宋诗的发展脉络。

一、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环境对宋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代时期的文人墨客们在政治动乱和战争的背景下,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反思和思考。

他们追求真实和自然,注重描绘生活的细节和情感的真实表达。

五代时期的诗人们以李煜、杜牧、杜甫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悲凉和忧愁的情感,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北宋时期北宋时期是宋诗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社会稳定为宋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北宋时期的诗歌主题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人情世故的反思。

北宋时期的诗人们以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风格各异,但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苏轼的诗作以豪放洒脱、情感真挚而著称,黄庭坚的诗作则以清新婉约、含蓄深沉而闻名,陆游的诗作则以慷慨激昂、意境深远而著称。

北宋时期的诗歌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除了继承唐诗的律诗和绝句之外,还出现了新的诗体,如宋词和元曲等。

三、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是宋诗发展的后期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背景与北宋时期有所不同,对宋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南宋时期的诗人们以陆游、杨万里、辛弃疾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多以抒发对时局的不满和对人生的痛苦为主题。

南宋时期的诗歌风格较为豪放激昂,情感表达更加直接而激烈。

陆游的诗作以慷慨激昂、悲愤辞世而著称,杨万里的诗作则以写实细腻、情感真挚而闻名,辛弃疾的诗作则以慷慨激昂、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而著称。

总结起来,宋诗的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反思与思考、北宋时期的繁荣与多样性以及南宋时期的抒发与痛苦。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为宋诗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文人墨客们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宋史》简介

《宋史》简介

《宋史》简介
《宋史》撰修于元朝末年,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早在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因体例未定而未能成书。

元朝末年,丞相脱脱主张分别撰修宋、辽、金三史,各自独立,这一意见得到元顺帝的同意,于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三月开局,三史同时修撰。

经过二年半时间,至正五年(公元1345 年)十月,《宋史》匆匆成书。

《宋史》是在原宋《国史》的基础上删削而成的。

两宋时期,史官组织完备,雕版印刷术广泛应用,书籍流传和保存都较为便利,积累了大量史料。

这就为元修《宋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宋史》修撰者匆匆急就,在史料的裁剪、史实的考订、文字的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存在不少缺点,如一人两传,无传而说有传,一事数见,有目无文,纪与传,传与传,表与传,传文与传论之间互相牴牾等,这使它在二十五史中有繁芜杂乱之称。

尽管《宋史》存在不少缺点,但是它卷帙浩繁,仅《列传》就有二千多人,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

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宋朝的历史资料

宋朝的历史资料

宋朝的历史资料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共十八帝,享国三百十九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朝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宋朝的历史资料之历史概述宋朝(960年—1279年)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宋朝国祚】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由一个前侍卫长一下子变成了皇帝。

陈桥兵变事件对他内心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为防止黄袍加身再一次发生。

他专门设计了一套军事制度这套军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赵匡胤设计的军事制度非常错综复杂,总的来说,武将没有调兵权,也不能带兵,只能在发生战事的时候临时统领,并且结束后要立刻交出兵权。

所以,终宋一代,最高军事权力机关几乎没有掌握在专业人士手中。

这样的军事制度虽然造成宋朝军事上积贫积弱不敌邻国,但站在巩固“赵氏”江山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军事制度是正确的,后来历史发展也证明了赵匡胤想法,整个宋代没有发生过一次军事政变,武将造反的事,因为没有军事政变和武将造反,宋朝的国祚对比起中国其他王朝的国祚来说是比较长的,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

而中国其他王朝的国祚一般都比较短,宋朝的长国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例外。

【国号释义】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

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北宋历史】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

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

1127年使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

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元。

但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

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

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宋史:宋朝历史的权威文献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朝代,其历史文献中最具权威性和价值的莫过于《宋史》了。

《宋史》是由司马光等编撰的一部包括了宋朝历史的巨著。

以下将从《宋史》的编纂背景、目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史》的编纂背景宋朝是一代繁荣的朝代,其历史发展丰富多彩。

随着宋朝的逐渐衰落和元朝的崛起,宋人怀念和追忆宋朝的情绪开始兴起。

因此,编纂一部系统全面地记载宋朝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权威性文献成为了迫切的需求。

编纂者司马光是宋朝时期的重要学者和政治家,他深知历史记载的重要性,决心编纂一本系统的《宋史》以留下宋朝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历时十余年,终于在1084年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并在翌年献给了当时的皇帝。

二、《宋史》的目的和意义《宋史》的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记录宋朝的历史,反映历史真相,尊重历史事实。

司马光希望通过这部著作,使后世能够真实地了解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同时,他也希望通过《宋史》对后世产生启示,使人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宋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宋朝历史,也在于展现了当时士人对历史的关注和思考。

司马光等编纂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政治追求,他们在编纂《宋史》时,充分展现了宋人对历史的敬畏和热爱。

这种态度和精神传承到后世,影响了后世历史学家对宋朝的研究和理解。

三、《宋史》的内容特点《宋史》是一部巨大的文献工程,它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制度政策等内容。

其中的历史事件包括政治斗争、战争征战、经济状况、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宋朝历史的方方面面。

编纂者在选材和叙述上力求客观公正,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从政治上看,他们详细记录了宋朝历代君臣的施政措施和重大事件,如宋太宗的建政策略、司马光的政治主张等等。

从军事上看,他们记载了宋朝的外征、边疆防御、军备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从经济上看,他们记录了宋朝的税收制度、商业贸易、科技发展等重要方面。

修宋史的记载

修宋史的记载

修宋史的记载
《宋史》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北宋时期(960年-1279年)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国家政治、经济制度、文化风貌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由元朝编纂完成,是继《史记》、《汉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宋史》全书共计500多卷,约为3500万字,以编年体的形式将宋朝历史分为了本纪、列传、表、志等不同的部分。

其中,本纪是对宋朝帝王的生平事迹的详细记载,列传则是对各个重要人物的传记,表包括了历代朝廷的官员任免等记录,志则是对国家政治、文化、宗教、地理等方面内容的概述。

《宋史》在内容上相当全面系统,对于同时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记载,尤其对于朝政改革、科举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方面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同时,《宋史》也对时代背景、人物形象、史料来源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和评述。

《宋史》在编纂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如史料选取、时代偏好、史料真实性等问题,但它仍然是研究宋朝历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对于了解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宋史》也是后来编纂其他历史志书所依据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后世的历史研究影响深远。

清人《宋史》分析浅述

清人《宋史》分析浅述

清人《宋史》分析浅述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其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而在宋朝之后的时代,各种有关宋朝的记载成为了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清人编撰的《宋史》便是其中一部相当重要的著作,本文就对于这部著作进行简要的分析。

《宋史》概述《宋史》是清代在对明清时期两宋历史的全面总结之后所编撰的一部正史。

该书全名为《宋史纪事本末》,俗称《宋史》。

它是清代翻刻并整理各种汉代以来史书的成果。

《宋史》共分为二十卷,是宋史的最重要版本之一。

其中记载了宋太祖赵匡胤的起义、北宋的开国、南宋的建立以及整个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

《宋史》的价值确实性《宋史》是一部经过清代官方审核的正史,因此在历史事实的真实性上有一定的保障。

它所记录的历史也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和修正,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虽然《宋史》难免存在一定的偏见和局限性,但是在整体上来看,它成为了后世研究宋朝历史的十分重要的史料之一。

《宋史》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战争与战略、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情况,为研究宋代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高峰之一,琳琅满目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正是源于此。

因此,《宋史》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记录的历史事实,还在于它所代表的历史价值与文化艺术的精华。

学术价值《宋史》在中国历史研究上的学术价值不需要多言,其勘误、编纂、研究等工作历来没有停过,可以说对于宋代以来,宋朝各种政治、地理、经济、个人生平等方面的许多研究都逐渐依赖于它。

研究王安石变法策略、黄宗羲的理学思想、宋代远洋航海、宋代农业和商业、宋代科技等问题,《宋史》也是最主要和必要的参考资料之一。

《宋史》中的历史人物《宋史》中的人物基本涵盖宋代历史上的各大名流。

其中,对于著名人物的记载特别详尽,他们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等方面都被记录得十分详细。

以下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历史人物: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是北宋开国皇帝,是北宋建国以来唯一一位国英,也是宋朝最杰出的军事家。

北宋到南宋的发展史

北宋到南宋的发展史

北宋到南宋的发展史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北宋和南宋。

北宋时期从960年开始,南宋时期从1127年开始。

本文将分别介绍北宋和南宋的发展史。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北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进步。

首先是政治制度的变革。

北宋的建立者赵匡胤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地方行政机构等。

这些改革使得北宋的政权更加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发展。

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发展。

北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农民的生产力大大提高。

这使得北宋的农业产量大幅增加,粮食供应充足,人口也得到了迅速增长。

同时,北宋时期商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活动日益频繁,市场经济逐渐形成。

北宋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商业形式,即“坊市制”,这种制度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北宋时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北宋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农业方面,北宋人发明了许多新的农具和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在制造业方面,北宋人发明了许多新的工艺方法和机械装置,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在科学研究方面,北宋人注重实际应用,进行了许多重要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然而,北宋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外部的威胁。

北宋时期,北方的辽朝和西北的西夏等民族政权不断对北宋发动侵略。

这些外部威胁给北宋的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其次是内部的矛盾。

北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这些矛盾给北宋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1127年,南宋的建立标志着北宋的结束和南宋的开始。

南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是政治制度的变革。

南宋时期,南宋政权继承了北宋的政治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

这些改革使得南宋的政权更加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

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

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

(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

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

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

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

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

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

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

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

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

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

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

主少国疑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

皇帝做思想工作。

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

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

收兵权比较平和。

2、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向先南后北的策略徐铉,使宋。

太祖、太宗是五代培养出来的最后一代精英。

“金匮之盟”?但宋代的制度建设在太宗时代完成的。

“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

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焉。

”中央集权~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宋初后,再没有地方能够跟中央抗衡。

澶渊之盟:河南河北交界处,寇准坚持真宗御驾亲征,过北城三呼万岁,宋方战胜辽契丹。

寇准的“大忠”,北宋中期的士大夫的忠心观。

不是忠于君。

庆历新政:范仲淹,还未实施,就遇到阻力,夭折。

后来引起更激进的王安石变法(熙宁新发、熙丰新法):熙宁新法强调王安石的个人作用,熙丰新法强调宋神宗的指挥。

元祐更化:按祖宗规矩,推翻新法,守旧势力反弹。

太皇太后死,哲宗亲政后,赶走守旧势力,改元绍(神宗)圣。

年号崇宁,弟宋徽宗把持不同政见人归为元祐党籍,刻碑,党同伐异。

(元祐党籍碑~广西桂林摩崖~是南宋立的,后人认为王安石导致北宋灭亡,故南宋人觉得元祐党人光荣。

)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牵制了军队力量。

徽宗,丰亨豫大,易经说法,渲染太平盛世的说法。

主政人没有认识到危机。

女真人崛起。

宋金联合“海上之盟”灭辽,金认识到宋的军队衰弱,灭辽后两次打到开封,两宗掳猎北去宋亡。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四)2、南宋:战、守、和——中国开始转向内向南宋的版图退到了淮河以南.1)南宋历史的主要线索:是战、是守、是和,贯穿南宋抗金、抗蒙战争;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与区域社会的发展;理学的兴起与儒家文化的普及。

学者对南宋的认识:背海立国?面海立国?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即位(哥被掳未亡),面临继承合法性的压力(12月立康王~靖);应天府的意义,宋是一个火德的国家。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死~宗泽)。

(高宗致宗翰(粘罕)国书:自汴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而迁扬州,江宁,三年无处可跑。

)2)偏安局面:1141年,绍兴和议;1164年,隆兴和议;1208年,嘉定和议。

南宋与金基本以淮水中流为界。

临安——行在临安,临时之地。

山外青山楼外楼~地图画到临安,不数中原有几程。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南宋宰相最擅权者,为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四人。

盖南宋宰相兼总兵财,权莫与比。

”(权相权力及制衡)。

庆元党禁:南宋中期,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以禁“伪学”(指道学)为名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

高~孝~光~宁~理(谋臣官僚在特殊情况下扶持宁)。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官僚集团与道学集团矛盾。

史死理宗才执政,把理学提到前所未有高度,死后理宗。

3)13世纪初,蒙古族崛起并统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国。

襄樊之战、钓鱼城之战36年:城市与要塞的攻防战。

1258年,深入成都不易水侯,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下,蒙军第三次西征中止,缓解了对南宋和西亚、西欧、非的压力。

1276年元进临安,太后与小皇帝投降。

1279年,南宋灭亡,崖山之战(现水下考古战船众多)。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一)一、契丹兴起与辽朝的建立公元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

北方民族先后建立强大的辽、夏、金、蒙元政权,与宋朝形成对峙。

与此前突厥、回鹘等草原游牧汗国不同,这四个政权都是仿照汉族王朝模式建立的,它们的统治范围已不局限于其民族原居地,而是不同程度、越来越深入地拓展进入汉族社会。

两宋与辽、夏、金、蒙元政权的和、战关系,成为这一时期的一条重要历史线索(脉络)。

辽、夏、金、元的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

1、契丹勃兴.西方对中国的称谓是从契丹来的,Khitan Cathay.以进入中原王朝的方式分:“渗透王朝”,以十六国、北魏为代表。

进入内地之前没有形成政权,受内地影响较大。

“征服王朝”,辽、金、元、清均属其列。

在进入内地之前已经形成政权,民族特色比较突出。

辽(契丹)和元(蒙古)属游牧民族,汉化程度较低;金和清(女真)属于半渔猎半农耕生活生产方式,不是简单的同化,与汉民族含化,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影响,当然也有主导性。

《辽史。

营卫志》:神人白马天女青牛二水合流生八子之说,契丹繁衍来源(八世纪传说~实际四世纪);汉文献称为白马灰牛说。

契丹作为一个古代民族共同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吸纳其他部族而逐渐壮大起来。

唐初形成部落联盟,以大贺氏为联盟长;唐中期以后,遥辇氏以乙室、迭剌部为基础,重建契丹八部落联盟。

刘浦江:《契丹族的历史记忆——以青牛白马说为中心》2、辽朝建立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朝,他出自迭剌部,901年做过侍卫军官,903年于越(总知军国事),907年部落联盟可汗,916年建元神册契丹国被称“天皇帝”(912~926)~太子睿(1101~1125)200多年历史。

”辽太祖陵“。

北方民族多乍起乍伏,契丹没有乍起乍伏的现象,屡仆屡起,建立自己民族国家比较晚。

《临潢集》。

耶律阿保机老婆述律后,萧太后前人是回鹘人,汉化程度高(为先帝断右腕除政敌),传太宗德光(926~947)。

3、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是,大多数少数民族乍起乍兴,很快建立自己部落联盟式的的国家;而契丹民族从四世纪见于记载,直到十世纪才建立国家。

4、上京临潢府,离潢水很近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二)1,契丹语言属于阿尔泰系语言2,洪迈《夷兼丙志》: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

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敲门),水底里树上老鸦坐”。

3,契丹文字,分大字和小字。

先出现的叫大字,与汉字比较接近;后出现的叫小字(字母文字),更受回鹘文字的影响。

契丹文化和回鹘文化交叉影响。

4,大字和小字在辽代时与汉字并行使用5,早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

北京的一些古寺名刹基本上都是辽代建造的。

6、辽代疆域比北宋大。

生活着很多民族,习惯都不一样。

有农耕、游牧、渔猎等。

不同管理方式,渤海相当于特区,称之为东丹国。

7,四时捺钵的意思是,行营、行朝、行在,中央办公的地方随着四时而变化,逐水草而居嘛。

辽代的政治中心是流动的,皇帝在哪儿中心就在哪儿。

春捺钵,正月上旬,捕鹅、钩鱼;夏捺钵,四月中旬到七月中旬,避暑。

议政;秋捺钵,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钵,十月以后,避寒、议政、猎虎。

8,辽朝五京:上京临潢府(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北京)、西京大同府。

都不是正式首都,而类似于镇服地方的首府。

真正的政治中心是跟着皇帝老儿搬家的。

9,南北面官制度。

一个在牙帐北面,一个在牙帐南面。

北面:牙帐以北,契丹的枢密院,主本民族事务。

南面:牙帐以南。

以汉人事务为主。

皇帝的牙帐面向东面,以东为尊。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一国两制。

北面官里面又分南北。

契丹王朝的兴衰与宋辽关系(三)契丹一种社会行政组织,斡鲁朵:出自突厥语,意为宫帐(帐幕、宫卫)或宫殿。

辽每一位皇帝即位,都建立自己的斡鲁朵,其下有直属的军队、民户、奴隶、部族州县,构成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

为皇帝等个人私有,死后由家族后代继承。

斡鲁朵:十二宫一府——这是从汉人的角度命名(对应)。

契丹王朝地方行政体制:部族制、州县制。

头下(投下)军州:具有二重性的贵族领地。

其性质有争议。

《辽史》“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

横帐诸王、国舅、公主许创立州城,自馀不得建城郭。

朝廷赐州县额。

”新安置(集中安置在农耕与游牧区域之间的商户,农户,匠工等)的州县不直接归中央,有贵族私属。

头下属民均为二税户,意思是同时向所属的贵族和中央交税。

是部族和政府二元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