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白粉问题

合集下载

漂白粉的危害

漂白粉的危害

漂白粉的危害篇一:漂白粉次氯酸钙(漂粉精)化学品平安技术说明书(MSDS)说明书名目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其次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第三部分 __性概述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第五部分消防措施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第八部分接触掌握/个体防护第九部分理化特性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次氯酸钙化学品英文名称: calcium hypochlorite中文名称2:漂粉精/漂白粉英文名称2: Bleaching powder技术说明书编码: 515CAS No.: 7778-54-3分子式: Ca(ClO)2分子量: 142.99其次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 CAS No.次氯酸钙 7778-54-3第三部分:__性概述__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本品粉尘对眼结膜及呼吸道有刺激性,可引起牙齿损害。

皮肤接触可引起中至重度皮肤损害。

环境危害:燃爆__:本品助燃,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刻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淌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快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奇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__特性:强氧化剂。

遇水或潮湿空气会引起燃烧爆炸。

与碱性物质混合能引起爆炸。

接触有机物有引起燃烧的__。

受热、遇酸或日光照耀会分解放出剧毒的氯气。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物、氧化钙。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直流水、雾状水、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

不要挺直接触泄漏物。

勿使泄漏物与还原剂、有机物、易燃物或金属粉末接触。

涤纶的污染物处置方案

涤纶的污染物处置方案

涤纶的污染物处置方案涤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合成纤维,其在服装、地毯、塑料和各种家居用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涤纶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二甲苯、苯乙烯、乙醛和苯等有害物质。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涤纶的污染物处置方案非常必要。

涤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在涤纶制造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污染源:1.预聚物合成:预聚物是涤纶的基本原料,其制造过程中使用二甲苯和乙二醇等有害化学品,会产生大量的有机溶剂挥发。

2.聚合和纺丝:涤纶过程的这个阶段使用各种化学催化剂和添加剂,会排放大量的氮氧化物、废水和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

涤纶污染物的影响涤纶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污染物,对人类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包括: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有机溶剂、废水和废气中的氮氧化物等都对人体健康有害,可能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眼疲劳等健康问题。

2.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涤纶生产和使用中排放的有害物质可以对土地和水资源造成污染,同时会对大气产生负面影响。

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是涤纶生产的一个重要副产品,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重要贡献。

涤纶污染物处置方案为了减少涤纶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污染物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置方案:1.技术改进:改进涤纶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和化学成分,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损害。

2.废物回收再利用:涤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废物可以通过回收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涤纶制造中使用的废水可以进行处理后再利用,以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

3.环保监管: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法律和监管机构对涤纶制造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以确保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小化。

结论涤纶的污染物处置是一个紧迫的问题,需要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虽然这些措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和工作,但是对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它们是必不可少的。

染色白粉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染色白粉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涤纶白粉问题求助白粉又叫低聚合物Oligomer,是原丝化学聚合的控制欠佳,本篇讨论除高温排液外,分散均染剂/还原洗净剂/洗缸剂共同改善,可达差强人意的地步,但由于发生濒率很低3-5年才遇到一次状态每次15天,对碱性染色及导染剂有所探讨。

同时色郎也用物理及化学角度解说每一个现象,及学理。

这个问题已讨论50年了不过色郎仍愿意把它泠饭热炒, 与诸大师共研究。

本文在合成纤维染纱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涤纶及锦纶都有此白粉的现象原因是纱的质量(品质)不好的原因.●纱所购买的纱质量(品质)不佳,(这不是染廠的罪过,可能是老板无奈的选择)今日竞争的社会能省一毛钱就要省,或者现在买纱很困难,不好的纱也要将就使用:不好的B级纱其内部的聚合不良短聚合物,我们称做Oligomer:一旦染色高温纤维膨胀,短聚合物Oligomer纷纷游离出来到染液中,纱正好像是精密的过滤器,过滤到最内层,及最外层,外层由于液体流向从内往外冲(In →Out)时会游离到染液内故呈现较少,而Oligomer正巧白色的因此愈深的色愈明显,黑色当然最明显,丈青‥暗红‥‥次之。

●原纱不良,纱中加了消光的钛白粉(Ti O2),也会一并与Oligomer游离出来到染液中.学理的讨论在学术的立场叫〝低聚合物Oligomer〞又叫〝短聚合物〞俗话称〝白粉〞1).它形成的原因:涤纶(polyester)是由{PTA(对苯二甲酸)+EG(已二醇)}聚合而成,形成长链的聚合物,-[PTA(对苯二甲酸)+EG(已二醇)]n-即是-[ethylene terephthalate]n-在[PTA+EG]聚合过程中希望n的数量控制到一模一样,但是化学反应并不能如人所愿,有的会超大有的过小,一旦过小(聚合量n约在10000以下)称低聚合物,有人叫斉聚物,又叫短聚合物,化学名称叫Oligomer一般聚合反应少数量的低聚合物(Oligomer)是难免而允许的,如果聚合化学反应控制失当,形成很多n低10000则问题就如下n=2 叫dimern=3 叫trimern=4 叫tetramern=5 叫pentamern=6 叫hexamern=8 叫octamern= ‥‥‥n < 10000平时它们共存于长链的[PTA+EG]聚合物中,当染色时聚合物不断的因为热膨胀,而展开聚合物间隙,有兴趣请参考涤纶的染色原理而那些短聚合物,无法与长链聚合物挂勾存于聚合物链束里,纷纷游离出来,以麻绳做比喻,一条麻绳就如一支涤纶单丝,麻丝就如涤纶长聚合物,麻绳就是麻丝捻合在一起;而短聚合物就如特別短小的麻丝,当麻丝退捻后麻丝间矩就增加,不停展开一旦大到一定程度那短的麻丝就跑出麻绳落到地面。

涤纶筒子染色常见问题分析

涤纶筒子染色常见问题分析

涤纶筒子染色常见问题分析----江苏旷达实验室张凤涤纶织物由于强度高,回弹性好,耐磨性优良,尺寸稳固性好,抗皱性好,而被普遍应用于各类纺织品及服装面料。

涤纶筒子纱线染色是采纳高温高压染色法在高温高压筒子纱染色机上进行的。

由于聚酯纤维结构超级紧密,分散染料在低温条件下几乎是不上染。

涤纶筒子纱染色是在必然的温度下,利用染色机主泵的压力作用使染液穿透卷绕在具有多孔不锈钢筒管上的纱线层,使分散染料的分子与纤维不断接触,染料第一是被纤维外层吸附,继而再向纤维内部扩散而达到上染得目的。

我公司主若是ATY、DTY,现就这几年我公司常见染色问题论述以下两点:一、阻碍筒子纱匀染性的因素及预防方法较高的染液循环频率和较低的染料吸收速度是筒子纱匀染的重要条件。

染料的吸收速度除受纤维及染料本身特性的阻碍外,它还受助剂、染液温度、PH值等因素的阻碍。

在实际生产中阻碍筒子纱匀染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那个地址以筒子纱染色时大体的操作因素为主,来论述它们对筒子染色进程中匀染情形的阻碍。

这些因素是筒子纱的染液流速或染液循环频率、染色时染液的升温速度、筒子纱卷绕密度等。

一、阻碍筒子纱匀染性的因素A、每循环上染率对匀染的阻碍由于纤维对染料的吸收作用,染液内染料浓度在染液流向方向上慢慢减少,引发染液流向下方纤维时染料的吸收量下降,即染料的吸尽作用。

反映染料吸尽作用最直接的指标是染液每循环一次纤维吸收染料的百分率,即每循环上染率。

每循环上染率越大,吸尽作用越强烈,所得的筒子纱匀染性越差。

B、流速对匀染程度的阻碍通过筒子纱的染液流速或筒子纱染色时染液的循环频率,是决定筒子纱染色质量的重要参数。

同一纤维品种用一样的染化料在相同条件下染色时,染料的最终平稳上染率是不变的,而达到匀染所需要的时刻随染液流速的增加而减小。

也确实是说,在相同的染色时刻内,流速越高,筒子纱的匀染程度就越好;流速越低,筒子纱的匀染程度就越差;但流速过大易显现毛羽等疵病,因此,操纵好流速也是超级重要的,一样是要操纵在25~30 L·(min.kg)。

纺织科学技术:涤纶生产考试卷及答案_0.doc

纺织科学技术:涤纶生产考试卷及答案_0.doc

纺织科学技术:涤纶生产考试卷及答案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加弹机吸丝系统不包括的设备部件是( )。

A 、吸丝风机 B 、引丝管 C 、废丝箱 D 、吸丝管 本题答案:B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问答题空气变形机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各自作用是什么?本题答案:ATY 机主要有拉伸区、给湿变形区、稳定区、定型区和卷绕 本题解析:ATY 机主要有拉伸区、给湿变形区、稳定区、定型区和卷绕区等五部分组成。

(1)拉伸区:由喂入罗拉和拉伸罗拉组成,主要对未完全拉伸的喂人原丝进行拉伸。

一般拉伸罗拉为热辊,其温度根据不同的纤维品种而定。

如在拉伸涤纶POY 时,热辊温度在60~80℃之间,也有在冷态下进行拉伸的。

(2)给湿变形区:给湿是在丝条进入变形喷嘴前,先进行淋水润湿,可明显提高变形装置效率,增加变形效果,改善丝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提高润湿量,还可降低空气压力和耗量。

空气变形喷嘴是空气变形的核心,根据变形原丝的特性和最终变形丝的性质要求选择不同规格的空气变形喷嘴。

(3)稳定区:来自变形区的外露丝圈若未拉紧,则稳定性较差。

若稳定区中受到由两组罗拉速度差形成张力的拉伸作用,可提高丝圈的稳定性,同时使变形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丝的线密度、强度、伸长及整个空气变形过程中各点张力达到工艺要求。

该区的短纤化装置可赋于ATY以短纤纱风格。

(4)定型区:空气变形丝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定型区,可降低它的沸水收缩率,从而可以保证空气变形丝在后纺织造加工过程中的尺寸稳定性。

涤纶筒子纱染色低聚物的减少和去除

涤纶筒子纱染色低聚物的减少和去除

涤纶筒子纱染色低聚物的减少和去除1.1 涤纶高温高压染色经常会遇到低聚物的问题,在筒子纱染色时被同行们称之为“白粉”。

虽然所有的化学纤维都存在低聚物,但是只有涤纶纤维的低聚物,对纺织印染加工有着较大的影响。

所以,讨论涤纶染色的低聚物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早在1960年代初,H.Zahn先生就已经指出了涤纶低聚物对纺织印染加工的危害。

此后,国外一些生产纺织印染助剂的公司曾针对性地推出了相应的助剂, 但经珠江三角洲深圳、顺德、东莞的一些染厂在使用后,普遍认为:作用不大。

尤其是对于涤纶染色时,低聚物最难以去除的筒子纱染色(主要是染宝蓝色、黑色等深色),和汽流纺生产的筒子纱作用不大。

1.3 我们在助剂开发研制和印染加工生产的工、商一体化配合协作下,经历了两年多的反复研究、实践,全部采用国产原料,成本低于进口助剂,在内外销筒子纱的染色上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低聚物的产生2.1 事实上,涤纶纤维在化纤生产的合成喷丝时,低聚物已经作为副产品产生了。

其化学结构呈线状和环状,在经过很高的染色温度作用下,低聚物就会分离出来。

2.2随着人们生活对化学纤维需求量的不断扩大,国内大小化纤厂的数量也比改革开放前,明显增加了很多。

再加上现实市场价格、成本的竟争白热化,使得化纤产品的质量也参差不齐。

另外,国内涤纶染色所需的分散染料经过几次类似现在的“彩电大战”,价位大都已低至十几、二十几元,迫使染料厂在分散染料中所用的分散添加剂,也无奈随之调换品种。

而且,采用滤饼中间体来加工染料的小染料厂,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很多。

这样一来,更使得涤纶染色低聚物的问题越发突出。

2.3在涤纶的染色过程中,低聚物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

倘若我们的染厂把希望寄托在涤纶纤维生产厂,提供无低聚物的涤纶纤维上面,或依想单靠某种染料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那看来只能是一个梦想。

即便是现在尚未普及和完善的涤纶碱性染料染色,也不可能做得更好,且又成本偏高而色谱不太齐全。

荧光增白剂轻松解决纺织品白度不够的问题

荧光增白剂轻松解决纺织品白度不够的问题

荧光增白剂轻松解决纺织品白度不够的问题
对于纺织品来说,面料经漂白后,为了进一步获得满意的白度,或某些浅色织物要增加鲜艳度,通常采用能发荧光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加工,这种化合物称为荧光增白剂。

而织物经荧光增白剂整理后,可以提高织物的明亮度并抵消未经处理织物的黄灰色调,从而让白棉布、白色涤棉布增白、增亮,让有需要补充蓝光的彩色棉布或涤棉布获得特定要求的色彩。

白度高的腈纶荧光增白剂CE-GH主要适用于棉、麻、涤棉等混纺织物的增白,其最高白度点比一般荧光增白剂高出许多,可以轻松解决纺织品白度不够的问题,并对要求极高之棉织物,也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百科】涤纶纺纱各工序常见问题的处理

【百科】涤纶纺纱各工序常见问题的处理

【百科】涤纶纺纱各工序常见问题的处理涤纶纤维为大分子聚合物,结晶度高,吸湿能力差,易产生静电,且染色困难,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易造成束丝、并丝、硬丝、胶块、超长、倍长纤维,纺纱过程中易造成纱线条干不匀、牵伸不开、小辫子纱、橡皮纱等;若油剂选用不当则易产生静电,造成粘卷、缠花、梳棉针布充塞、并条喇叭口堵塞、罗拉皮辊缠花等。

解决办法:01合理搭配原料不同产地批号的化纤混合搭配,一方面有利于纺纱的顺利进行,既提高纤维抱合力,又能减少纺纱过程中的粘连现象。

02选择适当适量的涤纶油剂配用适当适量的油剂是解决生产加工过程中粘连、缠绕现象的方法之一。

但是对油剂标准要有一定的限制要求:(1)吸湿性好。

用作消除化纤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

(2)粘着性小。

否则,在梳棉造成缠锡林、缠刺辊现象,并条粗纱中喇叭口、导条斜管不畅,各工序发生缠罗拉、缠皮辊现象,影响成纱质量。

03缩短清花工艺流程一般采用两个开清点、两棉箱短流程,输棉管道尽可能缩短。

流程为: A002C→A034→36C→A092A→A076C开清棉工序中各部打手速度不宜过高,各部落杂区隔距宜小。

但是若原料中粗硬丝、并丝、倍粗倍长纤维胶块含量较高时,各部打手速度可适当提高,各落杂区隔距可适当放大,以争取最大限度的排除异形纤维。

04清花工序中产生的棉卷膨松、粘连现象处理方法(1)加装积极回转的凹凸防粘罗拉,对棉层上下压紧刻出印痕,以起到防粘作用。

(2)采用单尘笼吸棉。

关闭下尘笼可减少粘层结合而单尘笼吸棉,在打手到尘棒间通道两侧加装边长50mm及190mm外包铁皮的直角三角形木块,可解决棉层两侧厚边现象。

(3)增大紧压罗拉压力,使纤维集聚紧密。

(4)缩短棉卷长度,加重棉卷定量。

棉卷长度以25~30mm为宜,棉卷定量以350g/m为宜。

(5)采用5~7根粗纱夹入花卷外层。

05解决梳理静电缠绕问题在梳棉工序中,涤纶易与分梳元件摩擦产生静电,且不易消除,易造成缠绕锡林、道夫、盖板、刺辊等,且棉条膨松易堵塞喇叭口。

再生涤纶纱线两种典型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

再生涤纶纱线两种典型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

再生涤纶纱线两种典型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原文刊自:2022年1月第50卷(总第603期)再生涤纶是用旧聚酯瓶片、纺丝废料、泡泡料等再生材料,经过粉碎、清洗、混和进行再造粒,根据用户需求,经过喷丝卷曲、添加油剂、松弛热定形、切断后形成再生涤纶短纤维。

由于原料的来源差异大,其纤维细度不匀,质量比电阻、超倍长纤维含量、疵点含量、含油率、吸色率、蓬松度等物理指标差异很大,包与包、批与批之间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差异很大。

再生涤纶纺纱过程中易出现清梳联静电缠绕的现象和染色织物布面起横档疵点两种典型质量问题。

解决清梳联静电缠绕问题的技术措施。

由于再生涤纶分子间缺少亲水结构,回潮率很小,吸湿性能差,含油率差异大,导电性能差。

纺纱过程中易出现静电现象,造成梳棉锡林缠挂绕,纤维热熔于针布表面,无法正常梳理,疵点大量增加。

为此,要注重纺纱流程中的加湿控制,消除静电现象,具体解决措施如下。

第一,控制纤维油剂含量。

夏秋季节油剂含量控制在0.10%~0.15%,冬春季节油剂含量控制在 0.16%~0.20%,油剂含量小易产生静电,油剂含量大容易堵塞管道。

第二,充分加湿。

每 100 kg 纤维按照 8% 的比例喷洒水溶液(水溶液中抗静电剂含量0.3%),充分平衡回潮率,减少静电现象。

第三,提高车间相对湿度。

清梳联工序控制在67%~70%,粗纱工序控制在60%~65%,细纱工序控制在 60%,络筒工序控制在 65%~70%。

控制染色织物布面起横档疵点的技术措施。

再生涤纶批与批、包与包纤维性能差异性大,织物染色容易出现横档以及部分不着色等疵点。

生产实践中,将同批次不同包纤维所织成的织物进行染色,布面色差非常明显。

具体解决措施如下。

一是开清工序中增加多仓混和,克服批与批、包与包之间的差异对成纱质量的影响,保证纤维混和均匀。

实践证明,采用 8 仓~10 仓混棉机混棉,染色横档疵点下降 70%,特别是在纤维细度差异大时,改善效果更为明显。

二是增加并条道数。

化纤知识(涤纶短纤)

化纤知识(涤纶短纤)

第一章:概述第一节纺织纤维的分类一、纺织纤维纺织纤维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大类1、天然纤维分为:1)植物纤维:又称纤维素纤维;如棉花木棉麻等。

2)动物纤维:又称蛋白纤维;如羊毛兔毛骆驼毛等。

3)矿物纤维:又称天然无机纤维;如石棉等。

2、化学纤维分为:1)再生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铜氨纤维。

蛋白质纤维:大豆纤维花生纤维。

特种有机物化学纤维:甲壳素纤维海藻胶纤维。

无机纤维:玻璃纤维金属纤维碳纤维2)合成纤维分为:1)聚酯纤维(涤纶)2)聚酰胺纤维(锦纶尼龙)3)聚丙烯腈纤维(腈纶)4)聚烯腈纤维(丙纶)5)聚乙烯醇纤维(维纶维尼纶)6)聚氯乙烯纤维(氯纶)7)其他:聚氨酯纤维芳香族聚酰氨纤维等。

二、纤维:直径在数微米至数十微米之间略粗些,长度比直径大许多倍的物体,称为纤维。

三、再生纤维:即以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化学处理和机械加工制得的纤维。

四、合成纤维:即以石油、天然气、煤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经一系列的化合反应,制得高分子化合物,再经加工而制得的纤维。

第二节织物的分类一、机织物:用两组纱线(经纱和纬纱),基本上互相垂直交织而成的片状纺织品。

二、针织物:用一组或多组纱线,本身之间或相互之间采用套圈的方法钩连成片的织物。

按生产方式的不同又可区分为纬编和经编两类如内、外衣,运动衫及袜类。

三、编织物:用一组或多组纱线,用本身之间或相互之间钩编串套或打结的方式形成片状织物,如毛衣等。

四、非织造布:由纤维形成网状而得到的织物,如无纺布。

五、其他特种织物:如由两组(或多组)经纱,一组纬纱用梭织方法生产三向织物,三维织物。

第三节纤维分类一、长丝:包括单丝、复丝和帘子丝。

1、单丝:指用单孔喷丝板纺制而成的一根连续单纤维。

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也包括3---6孔喷丝板纺制的3---6根单纤维组成的少孔丝。

较粗的合成纤维单丝(直径0.02—2mm)称为鬃毛,用作绳索毛刷日用网兜鱼网等,细的用作透明丝袜等其他用品。

涤纶纤维筒子染色过程中白色粉末性质的探讨

涤纶纤维筒子染色过程中白色粉末性质的探讨

解实验结果表 明, “ 该 白色 粉 末 ” 溶 于 三 氯 甲烷 , 溶 于 四 氯 化 碳 和 乙 醚 。热 分 析 实 验 结 果 表 明 , “ 可 不 该 白色 粉 末 ”
的熔 融 温度 在 3 9 附近 , 非 普 通 聚酯 P T的 2 5℃ 附 近 。傅 里 叶 变 换 红 外 光 谱 分 析 和 核 磁 共 振 氢 谱 分 析 结 果 1 而 E 6 进 一 步推 断 , “ 该 白色 粉 末 ” 的主 要 成 分 是 三 元 环 结 构 聚 对苯 二 甲 酸 乙二 酯 的低 聚 物 。 关 键词 P T聚 酯 ( 对 苯 二 甲酸 乙 二 酯 )纤 维 ; 子 纱 染 色 ;白色 粉 末 ; 聚物 E 聚 筒 低
we e u e t c ry u a y tma i su y o t e pr p ri s f wh t o e s il d u i g p c a e r s d o a r o t s se t c t d n h o ete o ie p wd r yede d rn a k g d en fp le tr y r s T c e ia o o i o y i g o o y se a n . he h m c l c mp st n, se e sr cu e, a d r sal p o e i s wee i t r o tu t r n cy tli ne r p r e r t i v siae n e tg td. Th r s l o d s ovng x e i n s o e e u t f is l i e p rme t h w t a t e s h t h wht p wd r c n e is l e i i e o es a b d s ov d n c o o o m ,b tn ti a b n tta hlrd n ty t r Th e u ft r a n l ssr v a h tte hlr fr u o n c r o er c o i e a d eh lehe . er s hso hem la ay i e e lt a h me t g tmpe au e f t e wht p wd r i run 9 o . n t a o nd 2 5 C s o ma li e n r t r o h i e o e s s o d 31 C a o ru 6 o a n r l PET. T e h

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第30卷㊀第3期2022年5月现代纺织技术A d v a n c e d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g yV o l .30,N o .3M a y 2022D O I :10.19398/j.a t t .202104057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吴㊀蝶1,秘一芳1,程小霞2,杨小波2,兰淑仙2,曹志海1(1.浙江理工大学先进纺织材料与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杭州㊀310018;2.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㊀311215)㊀㊀摘㊀要:针对涤纶硬挺整理织物刮划后会产生白痕的问题,选用两种纤度㊁织造紧度不同的涤纶织物为对象,建立了一套基于摩擦色牢度仪以及测色光谱仪的白痕定量评价方法.通过模拟不同方向的刮划,对两种织物自身及经硬挺整理后的表面破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色光测试结果可定量表征白痕程度,当刮划前后的ΔL 值(表面明度的差值)大于3时,白痕现象较明显.导致白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纤维以及胶膜的变形㊁破损和脱落造成的表面光学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刮划作用方向对经纬向纤维和纱线的破坏情况不同,因此白痕情况也不同.总体上,沿布样纱线密度㊁弹性较大的方向刮划产生的白痕情况相对更严重.此外,白痕的产生对织物具有选择性,其中纤度较小㊁紧度较大的织物自身刮划后更易产生白痕.关键词:涤纶;硬挺整理;白痕;光学行为;刮划方向中图分类号:T S 195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G265X (2022)03G0186G10收稿日期:20210430㊀网络出版日期:202108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3168)作者简介:吴蝶(1996-),女,杭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功能纺织化学品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曹志海,E Gm a i l :z h c a o @z s t u .e d u .c nQ u a n t i t a t i v e a s s e s s m e n t a n d c a u s e a n a l ys i s o fw h i t e s c r a t c h e s o n p o l y e s t e r f a b r i c s a f t e r s t i f f f i n i s h i n gW UD i e 1,M I Y i f a n g 1,C H E N GX i a o x i a 2,Y A N GX i a o b o 2,L A NS h u x i a n 2,C A OZ h i h a i 1(1.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A d v a n c e dT e x t i l e M a t e r i a l s a n dM a n u f a c t u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M i n i s t r y o fE d u c a t i o n ,Z h e j i a n gS c i GT e c h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 z h o u 310018,C h i n a ;2.T r a n s f a rZ h i l i a nC o .,L t d .,H a n gz h o u 31121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oa d d r e s si s s u e so f w h i t es c r a t c h e so n p o l y e s t e rf a b r i c sa f t e rs t i f ff i n i s h i n gf a b r i c s t w o p o l y e s t e r f a b r i c sw i t hd i f f e r e n td e n i e r sa n dw e a v i ng t i gh t n e s sw e r es e l e c t e da s t h eo b j e c to fs t u d y t oe s t a b li s ha w h i t e m a r k q u a n t i t a t i v ea s s e s s m e n t m e t h o d b y u s i n g r u b b i n g f a s t n e s s t e s t e r a n d c o l o rm e a s u r i n g s p e c t r o m e t e r 敭T h e t w o p o l y e s t e r f a b r i c s a n d t h e s u r f a c e d a m a g e a f t e r s t i f ff i n i s h i n g w e r e s t u d i e d b y s i m u l a t i n g s c r a t c h e si n d i f f e r e n t d i r e c t i o n s 敭T h e r e s u l t s i n d i c a t e t h a t t h e c o l o r l i g h t t e s t r e s u l t s c a nb e u s e d f o r a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t h e d e g r e e o f w h i t e s c r a t c h e s 敭T h e w h i t e s c r a t c h e s c o u l d b e s e e n o b v i o u s l y w h e n t h eΔL v a l u e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s u r f a c e b r i g h t n e s s 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s c r a t c h i n g w a s g r e a t e rt h a n3 w h i c h m a y b ec a u s e d b y o p t i c a lb e h a v i o rc h a n g e sa r i s i n g f r o m t h e d e f o r m a t i o n b r e a k a g ea n df a l l i n g o f t h ef i b e ra n dt h ef i l m敭T h er e s e a r c hh a sf o u n dt h a t d i f f e r e n t d a m a g e s t ot h ew a r p a n d w e f t f i b e r sa n d y a r n s i nt h ed i r e c t i o no f t h es c r a t c h i n gw o u l d c a u s e d i f f e r e n tw h i t e s c r a t c h e s 敭I n s u m m a r y t h ew h i t e s c r a t c h e s c a u s e d b y 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 t h e d i r e c t i o no f c l o t h y a r nd e n s i t y w i t hl a r g ee l a s t i c i t y w e r es e v e r e rr e l a t i v e l y敭I na d d i t i o n t h e f o r m a t i o n o fw h i t e s c r a t c h e s i s o f s e l e c t i v i t yt o d i f f e r e n t k i n d s o f f a b r i c s 敭W h i t e s c r a t c h e s a r em o r el i k e l y t o b e l e f t o n f a b r i c sw i t h s m a l l e r f i n e n e s s a n d l a r g e r t i g h t n e s s a f t e r s c r a t c h i n g敭K e y w o r d s:p o l y e s t e rf a b r i c s s t i f ff i n i s h i n g w h i t es c r a t c h e s o p t i c a lb e h a v i o r d i r e c t i o n o f s c r a t c h i n g㊀㊀聚酯纤维俗称涤纶,是目前使用量㊁工业化规模最大的合成纤维,具有一系列的优良性能,也是中国目前使用较多的涂层加工所用纺织基材[1G3].纺织品的特殊整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硬挺整理成为了一种极其重要的织物风格整理.硬挺整理剂是一种在纤维内部㊁纤维之间或纤维表面形成薄膜或产生交联,从而使织物产生硬挺㊁厚实㊁丰满手感的高分子物质,因而广泛应用于窗帘布㊁箱包布以及经编织物等的后整理中[4G6].但是经过硬挺整理的涤纶织物在受到硬物刮划时表面会出现较为明显的白痕,严重影响了织物的外观,也给企业带来了困扰和损失.此外,实际生产中常使用手指甲刮划等非定量破坏方式来制造白痕,且缺乏评价白痕程度的定量方法.因此,设计统一的硬挺整理织物表面模拟白痕形成的实验方法及白痕情况评价方法,以此探究涤纶硬挺整理织物表面白痕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彭志等[7]研究发现,经防水整理的丙纶织物在受到刮划后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白痕,认为白痕的出现表明该种防水剂与织物没有发生交联或交联不彻底,因而积聚在织物表层,在遇到外界划擦时会破坏没交联或交联不彻底的防水剂,导致白痕的产生,影响织物的防水性能和外观.张冯兵[8]在对腈纶进行后整理时发现了 粉笔痕 的产生,经分析认为,这主要是整理剂在织物表面形成的薄膜被刮破所致.要想无刮痕,就必须使整理剂全部渗透入织物内部,或在织物表面只存在极少且韧性较大㊁不易刮破的薄膜.尽管白痕现象普遍存在于涤纶的后整理加工中,但目前尚未有定量统一的白痕评价方法,以及对于涤纶织物白痕成因的有效探究,因此建立定量统一且具有普适性的白痕情况评价方法,并阐明涤纶硬挺整理织物刮划白痕形成的原因,对该领域中涤纶硬挺整理面料的生产和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本文首先建立了涤纶织物表面白痕情况的定量破坏及评价方法,并采用该研究手段探究刮划作用方向㊁织物类型等对织物自身及硬挺整理后表面白痕情况的影响规律,探讨白痕的成因.1㊀实㊀验1.1㊀实验材料与试剂环保型硬挺剂(T FG639B,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639B)㊁低密粗纤涤纶机织物(273.2g/m,纤度303d t e x(273D),总紧度61.7%,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布样X)㊁高密细纤涤纶机织物(63.2g/m,纤度35d t e x(32D),总紧度89.4%,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布样Y),织物已经过前处理退浆处理,实验中直接使用.1.2㊀实验仪器轧车(PGA O,绍兴鸿靖纺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㊁连续式热定型机(D KG5E,大荣科学精器研究所)㊁摩擦色牢度仪(Y571C,温州方圆仪器有限公司)㊁测色光谱仪(S F600X,美国D a t a c o l o r公司)㊁台式扫描电镜(S E M,P h e n o mP r o,荷兰飞纳公司)㊁智能风格仪(N u c y b e r t e kP h a b r o m e t,美国N u c y b e r t e k公司)和电子天平(M E204E,梅特勒G托利多(上海)仪器有限公司).1.3㊀实验方法1.3.1㊀涤纶织物硬挺整理用去离子水将硬挺整理剂639B稀释至60g/L.将涤纶布样X和布样Y分别裁剪成70m mˑ180m m 的长方形样品.然后,将织物样品浸入硬挺整理剂水分散液中,采用P AGO型轧车在0.4M P a㊁15m/s 的条件下经一浸一轧处理并去除多余水分散液,保证织物对硬挺整理剂工作液的均匀浸透(其中,布样X轧液率为86.7%,布样Y轧液率为57.8%).随后,将浸轧有硬挺整理剂分散液的织物样品在10%扩幅条件下于190o C热定型4m i n,冷却后便获得硬挺整理织物.1.3.2㊀织物表面模拟刮划实验基于摩擦色牢度仪的使用,对仪器进行设计和改造,以模拟指甲刮划所产生的细痕,并具有定量㊁定向的刮划作用力.取相同尺寸㊁表面整洁无损坏的两种织物若干块.用夹紧装置将织物平整地固定在试验仪平台上,使试样长度方向和摩擦头运动方向一致,在试验仪平台和试样之间放置一块砂纸以助于减小试样在摩擦过程中的移动.作用压力为9N,运行速度为每秒一个往复摩擦循环,共摩擦3个循环.1.4㊀测试与表征1.4.1㊀K/S值测试用测色光谱仪分别测定布样X㊁布样Y在未经781㊀第3期㊀㊀㊀㊀吴㊀蝶等: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硬挺整理条件下以及经硬挺整理后未刮划部位与刮划部位的L值㊁K/S值.采用D65光源在10ʎ的视角条件下获取相应的L值㊁K/S值,每个部位测试4次,取平均值.1.4.2㊀织物表面形貌观察用P h e n o m p r o台式扫描电镜观察织物表面形貌,加速电压为5k V.将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X和布样Y以及经硬挺整理后两种布样的未刮划部位和含有划痕部位裁成特定尺寸的样品.将样品粘贴于导电胶带上,并在7m A左右电流条件下喷金60s,分别在250㊁500㊁1000和2000的放大倍率下观察织物表面情况.2㊀结果与讨论2.1㊀白痕评价方法的建立2.1.1㊀硬挺整理织物光学行为的变化规律为定量表征织物经硬挺整理后,表面光学行为的变化,使用硬挺剂639B对布样X㊁布样Y进行整理,接着用测色配色仪对其表面L值㊁K/S值进行表征,结果见图1.经硬挺整理后,布样X的L值降低1.22,K/S值增加3.25;布样Y的L值降低0.15,K/S值增加0.29.两种织物呈现不同程度的增深现象.说明测色配色仪可以对织物表面光学行为的变化进行定量的表征.用S E M对整理前后的布样X㊁布样Y进行微观形貌观察,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经硬挺整理后织物表面覆盖了一层明显的胶膜.结合各布样硬挺整理前后表面L值和K/S值的变化可知,该结果验证了硬挺整理剂整理后胶膜在纤维表面的覆盖对织物表面光学行为产生的影响,即涤纶织物经硬挺整理后,纤维表面覆盖低折射率的硬挺剂胶膜,会使得织物表面折射率减小[9G10],物体对入射光的反射率减少,表现为进入人眼的光亮减少,L值减小;对入射光的吸收增加,K/S值增大.(a)布样X(b)布样Y图1㊀布样经639B整理后表面L值和K/S值的变化F i g.1㊀T h e s u r f a c e L a n d K/S v a l u e s o f t h eo r i g i n a l a n d639B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s图2㊀布样经硬挺整理前后表面形貌的变化F i g.2㊀T h e s u r f a c em o r p h o l o g y o f t h e o r i g i n a l a n ds t i f f e n i n g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 s 2.1.2㊀模拟刮划条件下织物表面光学性能的变化为定量评价织物表面白痕的破坏情况,使用1.3.2中所述实验方法对硬挺整理后的布样X和布样Y表面进行模拟刮划,其中作用方向为沿经向刮划,结果见图3.由图3可知,硬挺整理后的两种布样经刮划后表面均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白痕.为定量评价白痕的产生与破坏程度的大小,使用测色配色仪对其表面L值㊁K/S值进行表征,结果见图4.由图4可知,两种布样刮划后L值均增加,相应地K/S值均降低.其中,布样X的L值增加3.30,布样Y的L值增加3.35.该结果与人眼所观察到的布样表面白痕情况相一致,因此,测色配色仪可以用于定量表征布样表面刮划后由于白痕的881 现代纺织技术㊀㊀㊀㊀第30卷产生所引起的表面光学行为的变化,且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此外,当布样刮划前后ΔL 值大于3时,人眼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白痕现象.图3㊀硬挺整理布样经刮划前后实样照片F i g .3㊀T h e p h o t o s o f t h e s t i f f e n i n g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 s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s c r a t c h i n g(a)布样X (b)布样Y 图4㊀硬挺整理布样刮划前后的L 值和K /S 值的变化F i g .4㊀T h e s u r f a c e L a n d K /S v a l u e s o f t h e s t i f f e n i n g 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 s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s c r a t c h i n g进一步采用S E M 观察布样刮划前后的微观形貌,结果见图5.由图5可知,硬挺整理后的布样X和Y 表面均包裹了一层硬挺剂胶膜,且较为光滑,结构完整.而刮划之后,两种布样表面均受到破坏,表面形貌发生改变,但是不同布样表面的破坏情况不同.由此可见,硬挺整理后的涤纶织物受到刮划时,表面白痕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织物表面形貌的改变,导致光学行为的变化,而测色配色仪可半定量的表征人眼所观察到的光学行为的变化.由此,通过设计定量的破坏方法,并结合测色配色仪以及S E M 对织物表面L 值㊁K /S 值及形貌进行表征,可以形成一套定量且具有普适性的白痕评价方法.图5㊀硬挺整理布样刮划前后S E M 照片F i g .5㊀T h eS E Mi m a g e s o f t h e s t i f f e n i n g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 s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s c r a t c h i n g2.2㊀模拟刮划条件下布样X 的破坏情况研究2.2.1㊀模拟刮划条件下原布样X 的破坏情况研究由于布样X 和布样Y 纤度㊁织造紧度等不同,且刮划后表面的破坏形式不同.因此,首先以未经硬挺整理的纤度较大㊁织造紧度较小的涤纶布样X为对象,单独考察了其刮划后表面白痕的情况.其中,布样X 的基本数据见下表1.由表1可知,布样X 的经纬向密度㊁紧度㊁拉伸强力及伸长率不同.纬向的密度㊁紧度以及伸长强力㊁伸长率均较经向更小.因此,不同方向的刮划作用可能对布样表面破坏情况的影响不同,导致最终白痕产生的情况不同.为验证刮划方向对织物表面纤维的破坏方式及981 ㊀第3期㊀㊀㊀㊀吴㊀蝶等: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表面白痕的影响情况,将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X 在模拟刮划条件下分别沿经向和纬向进行刮划,刮划后的布样见图6.由图6可知,未经硬挺整理的涤纶机织物布样X在分别沿经纬向刮划后均未产生明显的白痕.为定量分析刮划前后织物表面L 值㊁K /S 值的变化,分别测定了织物表面未刮划及沿经纬向刮划后的L 值㊁K /S 值,并计算了刮划前后的ΔL 值,结果见图7.表1㊀布样X 的结构和性能参数T a b .1㊀T h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 p e r f o r m a n c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f a b r i c s a m pl eX 布样类型刮划方向纤度/d t e x 密度/(根 (10c m )-1)紧度/%拉伸强力/N伸长率/%布样X经向30322044.8165188.1纬向30315030.6109072.7图6㊀布样X 未经刮划及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后的实样照片F i g .6㊀T h e p h o t o s o f f a b r i c s a m p l eX w i t h o u t s c r a t c h i n g ,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 w a r p a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s 图7㊀布样X 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前后表面的L ㊁K /S 及ΔL 值F i g .7㊀T h e s u r f a c e L ,K /S ,a n dΔL v a l u e s o f f a b r i c s a m p l eXb e f o r e a n d a f t e r 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 t h ew a r p a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s ㊀㊀由图7可知,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X 沿经向或纬向刮划后,ΔL 值分别为0.03和0.01,均未出现明显光学行为的变化.因此,当布样刮划前后ΔL 值小于1时,表面未产生明显的白痕现象.进一步利用S E M 对织物未刮划及刮划部位进行微观形貌观察(见图8).由图8可知,未经刮划的原布样X纤维呈现均一的圆柱形,表面较为光洁.沿经向刮划后,布样X 表面的纤维部分压扁变形;而沿纬向刮划后,布样X 表面的纤维有部分形变甚至少量断裂.但是不管是经向刮划还是纬向刮划,经向和纬向纱线均未出现明显的压平压实现象,纱线内纤维处于相对独立和自由的状态.虽然两种刮划方向下,布样X 均未出现明显的白痕情况,但是从表面纤维的变化形态看,该两种作用方向下布样表面纤维的受力情况不同,因此表面破坏形式不同.对两种刮划方向下织物表面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如图9所示.图9中,直线代表经向纱线,曲线代表纬向纱线,箭头代表刮划作用力的方向及大小.需指出的是,两种刮划方向下,由于经向纱线密度较大,经浮点也较大[11],且经浮长的凸起程度高,所占空间相对较大,因此该类织物受到刮划作用力的主要是经向的纤维和纱线.091 现代纺织技术㊀㊀㊀㊀第30卷图8㊀布样X 未经刮划及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后的S E M 照片F i g .8㊀T h eS E Mi m a g e s o f f a b r i c s a m p l eX w i t h o u t s c r a t c h i n g ,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 w a r pa 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s (a)经向(b)纬向图9㊀布样X 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示意F i g .9㊀T h e 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o f 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w a r p a 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s o f f a b r i c s a m pl eX 如图9(a)中所示,沿经向刮划时,由于纬向纱线的密度较小,纱线间的空隙较大,使得有效的受力面积减少,且来回往复的作用力主要作用在特定的几根经向纱线上,使得这几根经向纱线不断地受到与纤维同向的作用力,从图8(b )中可看出,经向的纱线中纤维呈现部分变形的状态.进一步结合经向刮划时织物表面光学行为的变化情况可知(见图6(b )及图7(c )),布样X 表面纤维的部分压扁变形不会引起较为明显的白痕现象.图9(b )中,沿纬向刮划时,由于经向纱线的密度较大,纱线间的空隙相对更小,使得有效的受力面积相对增大,往复的刮划作用力不断地在多根经向纱线及小部分纬向纱线上来回作用.而由于凸起的经向纱线受到与纱线方向正交的力,因此经向纱线侧边的纤维呈现部分变形,甚至少量断裂状,如图8(c )中所示.但结合图6(c )及图7(c )可知,沿纬向刮划后,原布样X 未发生明显的光学行为的变化,因此推测少量纤维的变形及断裂不会引起较为明显的白痕现象.综上,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X 自身在受到刮划作用时不易产生明显白痕.2.2.2㊀模拟刮划条件下硬挺整理布样X 的破坏情况研究㊀㊀选用市售环保型硬挺剂639B 来探究硬挺整理布样X 刮划后表面的破坏情况.使用定量统一的模拟刮划装置分别沿经向和纬向对硬挺整理后的织物进行刮划,如图10所示,硬挺整理后的布样X 沿经向刮划后会产生明显的白痕现象,而沿纬向刮划后,表面仅产生了轻微的白痕现象.图10㊀布样X 经639B 硬挺整理后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后的白痕照片F i g.10㊀T h e p h o t o s o fw h i t e s c r a t c h e s o n t h e 639B 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Xs c r a t c h e da l o n gt h ew a r p a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s 测定相应部位的ΔL 值,结果见图11.由图11可知,经硬挺整理后的布样X 分别沿经向和纬向刮划前后ΔL 值为3.30和1.08,较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均大大增加,且沿经向刮划产生的ΔL 值更大.191 ㊀第3期㊀㊀㊀㊀吴㊀蝶等: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图11㊀布样X 未经硬挺整理及硬挺整理后沿经㊁纬向刮划前后表面的ΔL 值F i g .11㊀T h eΔL v a l u e s o f t h e o r i g i n a l a n d s t i f f e n i n g 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X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s c r a t c h i n ga l o n g t h ew a r p a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s 采用S E M 对布样刮划部位进行形貌观察,结果见图12.由图12可知,沿经向刮划后,与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见图8(b ))相比,硬挺整理后的布样X (见图12(a )-(b ))经纬向纱线变形程度增加,且表面粗糙程度明显增大.从S E M 结果初步判断,纤维表面粗糙度的显著增加可归咎于硬挺剂胶膜层以及纤维表面的破坏.从受力角度来看,沿经向刮划时,由于受到刮划的主要是经向的纱线,而受到的力与经向纱线方向平行,因此纱线产生部分变形,纤维表面受到来回的磨损,使得织物表面粗糙程度增大,散射光增强[12],刮划产生的白痕情况相对更严重,ΔL 值更大.沿纬向刮划后(见图12(c )-(d )),经向纤维产生了明显的断裂及变形,纬向的纤维则呈现部分压扁变形状.而外力作用下,主要受到刮划的仍然是经向纱线,且经向纱线的密度更大㊁弹性更大,在该刮划方向下,多根经向纱线不断受到与纱线正交的来回刮划作用力,使得经向纤维向受力方向形变.但由于硬挺整理剂胶膜对纤维的束缚作用使得布样在刮划作用下卸力受阻,因此,在较大的来回刮划作用力下,侧边的经向纤维和胶膜发生部分断裂.而纬向纤维由于受到同向的作用力,且弹性较小,主要呈现部分压扁变形状.需指出的是,虽然该布样的纤维断裂和变形情况相对经向刮划时较为严重,但是并未对织物表面光学行为产生显著的影响,ΔL值为1.08,肉眼观察只出现了淡淡的划痕,与未刮划部位相比,L 值和K /S 值变化也不大,说明纬向刮划引起的纤维变形以及断裂并不是产生显著白痕问题的主要原因.图12㊀硬挺整理布样X 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后的S E M 照片F i g .12㊀T h eS E Mi m a g e s o f s t i f f e n i n g 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X w i t h o u t s c r a t c h i n g ,s c r a t c h i n ga l o n g w a r p a 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由此可知,布样X 自身经过刮划后不易产生白痕,而经过硬挺整理后会产生较为明显的白痕.白痕的形成原因包括:a)胶膜的破损和脱落导致散射光的增加;b )胶膜脱落引起的总体折射率的变大;c )纤维压扁变形导致镜面反射的增加等,其中原因a )为主要原因.2.3㊀织物类型的影响为探究织物类型对表面白痕情况的影响,以高密细纤的布样Y 为对象,探究模拟刮划条件下原布样及硬挺整理后的布样Y 表面破坏形式以及相对应的白痕情况.其中,布样Y 的结构和性能参数如表2所示.对比表1可知,相对于布样X ,布样Y 的纤度较小,经纬密度和紧度较大,拉伸强力及伸长率较低.表2㊀布样Y 的结构和性能参数T a b .2㊀T h e s t r u c t u r ea n d p e r f o r m a n c e p a r a m e t e r s o f f a b r i c s a m pl eY 布样类型刮划方向纤度/d t e x密度/(根 (10c m )-1)紧度/%拉伸强力/N 伸长率/%布样Y经向35110076.2411.945.9纬向3580055.4385.243.4291 现代纺织技术㊀㊀㊀㊀第30卷㊀㊀由于布样Y 的经纬向密度㊁紧度㊁拉伸强力及伸长率不同,为验证刮划方向对该类织物表面纤维破坏方式及表面白痕的影响情况,将未经硬挺整理及经过639B 整理的布样Y 在模拟刮划条件下分别沿经向㊁纬向进行刮划,得到的刮划结果如图13所示.由图13可知,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Y 自身刮划后即会产生白痕,经过硬挺整理后白痕情况更为明显,且为亮白色白痕.与布样X 相同的是,沿经向刮划产生的白痕情况均较纬向更明显.图13㊀原布和经639B 整理的布样Y 未经刮划及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后的实样照片F i g .13㊀T h e p h o t o s o f t h e o r i g i n a l a n d639B 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Y w i t h o u t s c r a t c h i n g,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 w a r p a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s ㊀㊀为定量分析硬挺整理前后两种刮划方向下织物表面L 值的变化情况,分别测定了其整理前后未刮划及沿经纬向刮划前后的ΔL 值,结果如图14所示.由图14可以看出,与肉眼观察到的规律一样,未经硬挺整理及硬挺整理后的布样Y 沿经向刮划后表面ΔL 值为3.35相对沿纬向刮划的ΔL 值1.35更大,当ΔL 值大于1时,可观察到轻微的白痕现象,而ΔL 值大于3时,白痕现象更为明显.进一步利用S E M 对刮划前后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Y 进行微观形貌观察,得到的结果如图15所示.由图15可知,组成布样Y 的纤维纤度小,织造紧度较大,纤维排列整齐,未刮划时纤维呈现均一的圆柱形.而沿经向或纬向刮划后,在刮划的轨迹上,经向和纬向的纤维均部分压扁变形,可能是因为布样Y 的纤度较小,表面结晶度低,纱线在受力后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较差,因而易产生形变.对比图15中两种刮划方向下表面纤维的变化形态可知,沿经向刮划时(见图15(b )-(e )),经向纤维受到与纤维平行的作用力,表现为纤维的压扁和纱线的压实压平.且与作用力正交的纬向纤维也表现为压扁,纬向纱线表现为压实压平.相对于原布而言,由于部分纤维被压扁,纱线被压实压平,织物刮划部位变得更加平整,镜面反射光增强,因而L 值有所增大(见图14).图14㊀原布及经硬挺整理后的布样Y 沿经㊁纬向刮划前后表面的ΔL 值F i g .14㊀T h eΔL v a l u e s o f o r i g i n a l a n d s t i f f e n i n g 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 s a m p l eYb e f o r e a n da f t e r 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t h ew a r p a 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s391 ㊀第3期㊀㊀㊀㊀吴㊀蝶等: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图15㊀未经硬挺整理布样Y未经刮划及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后的S E M照片F i g.15㊀T h e p h o t o s o f o r i g i n a l f a b r i c s a m p l eY w i t h o u t s c r a t c h i n g,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 w a r p a 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s㊀㊀沿纬向刮划时(见图15(d)-(f)),纬向的纱线受到与纤维方向平行的作用力,整体表现为纤维被压扁以及纱线被压实压平,变得较为平整.而与经向刮划不同的是,沿纬向刮划时,经向纱线受到正交的作用力,使得经向纤维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形,但纱线并未被压扁压实,纱线内纤维处于相对松散的状态.因此,经向刮划后的刮划部位整体相对于纬向刮划变得更加平整,反射光更强,因而ΔL值相对更大(见图14).接着对经过硬挺整理的织物刮划前后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如图16所示.由图16可知,硬挺整理布样刮划后表面破坏程度相较于图15中未整理的布样有所增加,但其基本规律相似.其中,沿经向刮划后(见图16(a)-(b)),经向和纬向的纤维和胶膜均主要表现为压扁,纱线主要表现为压平压实,织物表面总体的平整程度增加.与整理后的布样X不同,整理后的布样Y纤维表面的硬挺剂胶膜被压扁压平,但未出现明显因破碎而产生的碎屑.因此,整理后的布样Y经刮划后,表面变得更平整,镜面反射光增强,但由小碎屑引起的光散射不明显,总体表现为L值增大㊁K/S值减小,白痕呈现亮白色.由图16((c)-(d))可知,沿纬向刮划后,经向纤维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形,甚至出现少量断裂,经向纱线并未被完全压平压实,而纬向纤维表面被压扁,纬向纱线被压平压实.相对而言,经向刮划后织物表面的平整程度更高.此外,经纬向纤维表面的硬挺剂胶膜只是被压变形,但并未出现明显的破损现图16㊀硬挺整理布样Y分别沿经㊁纬向刮划后的S E M照片F i g.16㊀T h eS E Mi m a g e s o f s t i f f e n i n gGf i n i s h e d f a b r i cs a m p l eY w i t h o u t s c r a t c h i n g,s c r a t c h i n g a l o n gw a r p a n dw e f t d i r e c t i o n s象.因此硬挺整理布样Y在经向刮划后,表面变得更平整,镜面反射增加幅度更大,从而出现了比纬向刮划时更为明显的亮白色白痕(见图16).由此可知,未经硬挺整理的布样Y自身经过刮划后会产生轻微的白痕现象,而经过硬挺整理后表面白痕情况加剧.491 现代纺织技术㊀㊀㊀㊀第30卷3㊀结㊀论本文通过模拟刮划条件,建立了一套定量统一且具有普适性的白痕评价方法,以此探究了不同类型织物自身及经过硬挺整理后在不同刮划方向下的表面破坏情况.主要结论如下:a)通过设计定量的破坏方法,并结合测色配色仪以及S E M对织物表面L值㊁K/S值及形貌进行表征,形成的白痕评价方法可以定量地评价和分析白痕情况.其中,色光测试结果可定量表征白痕程度,当布样刮划前后ΔL值小于1时,白痕现象不明显;ΔL值大于1小于3时,可观察到轻微的白痕现象;而ΔL值大于3时,白痕情况较明显.b)白痕的形成对织物具有选择性,织物的纤度㊁紧度等不同,则白痕产生的机理不同:纤度较大㊁织造紧度较小的织物自身不易形成白痕,经硬挺整理后形成的白痕主要受胶膜的破损和脱落导致的散射光增加的影响;而纤度较小㊁织造紧度较大的织物自身经刮划后即易产生白痕,经硬挺整理后白痕情况加剧,其形成的亮白色白痕主要受纤维和胶膜的压扁变形导致的镜面反射光增加的影响.c)刮划作用方向的不同会导致布样表面经纬纱线和纤维的受力情况不同,使得表面破坏形式不同.总体上,沿着密度㊁弹性较大的纱线方向进行刮划产生的白痕情况相对于沿着密度㊁弹性较小的纱线方向刮划产生的白痕情况更严重.参考文献:[1]代国亮,肖红,施楣梧.涤纶表面亲水改性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方向[J].纺织学报,2015,36(8):156G164.D A IG u o l i a n g,X I A O H o n g,S H IM e i w u.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d i r e c t i o n o f s u r f a c e h y d r o p h i l i cm o d i f i c a t i o n o f p o l y e s t e r F i b e r[J].J o u r n a lo f T e x t i l e R e s e a r c h,2015,36(8):156G164.[2]王潮霞,宋肇棠.涤纶纤维的聚集态结构与纤度对其染色性能影响的研究[J].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8(2):7G16.WA N GC h a o x i a,S O N G Z h a o t a n g.S t u d y o nt h ee f f e c t o f a g g r e g a t es t r u c t u r ea n ds i z eo f p o l y e s t e r f i b e ro ni t s d y e i n gp r o p e r t i e s[J].J o u r n a l o f S u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i l k T e x t i l eT e c h n o l o g y,1998(2):7G16.[3]于亮,葛陈程,陈世昌,等.热处理温度对高强涤纶工业丝结晶与取向性能的影响[J].合成纤维工业,2019,42(2):5G10.Y U L i a n g,G E C h e n c h e n g,C H E N S h i c h a n g,e ta l.I n f l u e n c e o fh e a t s e t t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o nc r y s t a l l i z a t i o na n d o r i e n t a t i o no fh i g hGt e n a c i t yp o l y e s t e r i n d u s t r i a l y a r n s[J].C h i n a S y n t h e t i cF i b e r I n d u s t r y,2019,42(2):5G10.[4]L IY X,C H E N DZ,C H E N G X X,e t a l.M e c h a n i s t i c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o nm o i s t u r eGi n d u c e d s o f t e n i n g o f p o l y(v i n y l a c e t a t e)Gs t i f f e n e d p o l y e s t e r f a b r i c s[J].J o u r n a lo fA p p l i e d P o l y m e r S c i e n c e,2020:49316.[5]林杰.染整技术(第4册)[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L I NJ i e.D y e i n g a n d F i n i s h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I V)[M].B e i j i n g:C h i n aT e x t i l e&A p p a r e l P r e s s,2009.[6]刘玲.丙烯酸酯类织物硬挺风格整理剂的制备与应用[D].武汉:武汉纺织大学,2010.L I U L i n g.S y n t h e s i s a n d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P o l y a c r y l a t e S t i f f e n i n g F i n i s h i n g A g e n t[D].W u h a n:W u h a n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2010.[7]彭志,沈文涛.丙纶机织物防水涂层整理加工[J].合成纤维,2015,44(7):43G46,55.P E N GZ h i,S H E N W e n t a o.W a t e r p r o o f c o a t i n gp r o c e s s o f p o l y p r o p y l e n e w o v e nf a b r i c[J].S y n t h e t i c F i b e ri n C h i n a,2015,44(7):43G46,55.[8]张冯兵.腈纶帆布的染整加工[J].印染,2007,33(11):32G33.Z H A N GF e n g b i n g.W e t p r o c e s s i n g o f a c r y l i c c a n v a s c l o t h [J].C h i n aD y i n g&F i n i s h i n g,2007,33(11):32G33.[9]C H IF T,Z E N G Y Y,L I U C,e ta l.A g g r e g a t i o no f s i l i c a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i ns o lGg e l p r o c e s s e st oc r e a t eo p t i c a l c o a t i n g sw i t hc o n t r o l l a b l e u l t r a l o wr e f r a c t i v e i n d i c e s[J].A C S A p p l i e d M a t e r i a l s&I n t e r f a c e s,2020,12(14),16887G16895.[10]HAJW,P A R KI J,L E ESB.A n t i r e f l e c t i o n s u r f a c e s p r e p a r e d f r o mf l u o r i n a t e d l a t e x p a r t i c l e s[J].M a c r o m oGl e c u l e s,2008,41(22):8800G8806.[11]刘帅男.机织物规格要素与其光泽性能的关系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2010.L I US h u a i n a n.S t u d y 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t h e L u s t e ro f W o v e n F a b r i ca n dI t s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a c t o r s[D].H a n g z h o u:Z h e j i a n g S c iGT e c hU n i v e r s i t y,2010.[12]Y U C,L U Y,C HA N G Y,e t a l.P o l y(m e t h y l m e t h a c r y l a t e)/p o l y s i l o x a n e c o r eGs h e l l l a t e x a s a d e e p e n i n g a g e n t f o r d y e d p o l y e s t e r f a b r i c[J].C o l o r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2019,135(5):383G390.591㊀第3期㊀㊀㊀㊀吴㊀蝶等: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高温模压涤纶织物漂白染整工艺优化

高温模压涤纶织物漂白染整工艺优化

高温模压涤纶织物漂白染整工艺优化概述涤纶织物由于其优异的性能、耐久性和成本效益,在家庭、汽车、建筑、医疗等领域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服装制造中,涤纶织物的市场份额很高。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满足市场竞争,涤纶织物的颜色持久性和透气性等方面的性能需要得到改进。

本文介绍高温模压涤纶织物漂白染整的工艺优化方法,帮助厂商提高涤纶织物染色品质和生产效率。

涤纶织物漂白工艺涤纶织物漂白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它决定了最终成品的颜色、透气性和柔软性。

漂白工艺原则上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预漂预漂是为了去除淀粉、水溶性杂质和自然色,使织物更易于染色。

预漂通常使用碱性条件下的硫酸钠 Na2SO3,其能迅速还原氧化物和其他杂质,但硫酸钠可能对纤维产生一定的损伤。

步骤2:漂白漂白是为了去除织物的色素和任何有害物质。

常用的漂白剂是过氧化氢和漂白粉,其具有高度的漂白效果。

但是,过氧化氢和漂白粉都是氧化性物质,会导致涤纶分子结构的破坏、氧化、断裂等问题。

步骤3:清洗在漂白后,涤纶织物需要进行充分清洗,以去除漂白剂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残留。

否则,它会对织物的颜色、质地和保质期产生负面影响。

涤纶织物染色工艺步骤1:预处理涤纶织物染色前,需要先进行预处理,以确保织物表面清洁,并创造出最适宜染色的环境。

预处理包括:•清洗:清洁织物,去除尘垢、油污等表面污物。

•烘干:将织物烘干并调整其含水量。

步骤2:染色涤纶织物染色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以确保染料均匀地深入织物纤维内部。

染色的常规方法包括:•可逆染色:使用亲水性染料或一些化学诱导剂,织物吸附染料后即形成染色效果。

染色后,织物需要进行煮胶、固色等几个步骤,才能达到最终的染色效果。

•不可逆染色:使用不可逆染料和活性染料,在高温和高压下,织物纤维内发生化学反应,并紧密地结合染料分子。

这种染色的最终效果通常更稳定,更难以褪色。

步骤3:染色后处理涤纶织物染色后,需要进行染色后处理,以提高透气性和色牢度、减少起毛等现象。

涤纶常见的染色疵点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案

涤纶常见的染色疵点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案
1.2分散染料
1.2.1分散染料的结构分类
分散染料是一种分子结构简单,水溶性低的非离子型染料。在染浴中主要以微小颗粒呈分散状态存在,由于染色时必须借助分散剂将染料分散在染液中,因此商品分散染料中往往都含有大量的分散剂。分散染料按结构分类,主要以偶氮型、蒽醌型为主,其次还有苯乙烯型、硝基二苯胺型等。偶氮型分散染料约占分散染料总量的60%,主要以单偶氮型染料,也有双偶氮型染料。蒽醌型分散染料一般为结构比较简单的羟基、氨基蒽醌衍生物。但由于它制造复杂,成本昂贵,而且制造过程中易污染环境,目前产量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3】
(2)机械性能
涤纶的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不仅与其分子结构有关,还与纤维纺丝过程中的拉伸和热处理工艺密切相关。经拉伸后,涤纶大分子链按一定方向排列,取向度提高,使其能均匀承受外力,故强度提高。通常涤纶短纤维的断裂强度约为0.27~0.66N/tex,断裂伸长率在25%~50%之间。在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涤纶在纺丝过程中的拉伸程度越高,则纤维的取向度越高,纤维的断裂强度也越高,而断裂伸长率却较低;反之,则可能获得低强高伸的纤维。即改变拉伸和热处理条件,可制成高强低伸或低强高伸等不同品种的纤维。涤纶具有优良的弹性,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不易变形,当受到较大外力作用而产生形变时,取消外力后,其回复原状的能力也较强,其形变回复能力与羊毛相近。某些纺织纤维发生形变后的回复能力具体性能参数如表1所示【2】。
染料分子的扩散,造成染色困难,因此要依靠高温条件染色。分散染料分子结构简单,又不含电离性基团,具有一定的蒸气压,有升华现象。升华的速度与温度成正比。利用分散染料的这一特点,可以用热熔染色、转移印花、转移染色等方法对织物进行加工【3】。
1.2.3分散染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1)分散染料的分子结构与颜色

涤纶针织物染色常见问题

涤纶针织物染色常见问题

涤纶针织物染色常见问题涤纶针织物常见的问题有:缸差、色点、色花、油斑、色渍。

一、缸差1、pH值的影响目前,大多数的工厂用冰醋酸来调节染色的pH值,而一般的工厂前处理后织物都带碱,染色时造成染液pH值升高,从而产生缸差;其次,一般工厂都重视染料的称取,助剂大多是舀取,误差都比较大,由于冰醋酸没有缓冲性,造成pH值波动大,从而使染出的颜色误差大;第三,由于温度升高冰醋酸会挥发,使染液pH值升高而产生缸差。

解决方法:用杭州美高华颐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染色稳定剂M-215可解决此问题。

由于M-215有优良的缓冲性,即使前处理织物有残碱,中和一部分M-215,它仍能使染液pH值稳定在染色最佳pH值4-5之间;同时,M-215不挥发,不会产生温度升高pH值升高的问题。

M-215的用量为1-2g/l。

2、还原物质的影响木质素磺酸盐会还原一些高水洗染料(如蓝色、藏青色等),使这些染料产生色变,从而产生缸差。

如德司达的W系列染料、亨斯迈的XF系列。

而木质素磺酸盐广泛存在于分散剂和染料填充物中。

解决方案:开始染色时加入杭州美高的染料保护剂M-1075。

由于M-1075具有弱氧化性,不会对染料产生影响,可以阻止染料被还原,从而避免织物产生逃色,减少缸差。

3、烧碱、保险粉还原清洗的影响由于保险粉容易分解,如果保管不当或低温加入,它的还原能力就大大削弱,造成还原力度不够,发生色光变化,产生缸差。

解决方案:使用杭州美高的酸性还原清洗剂M-270。

染色完成后,降温到80~90℃,调节pH值4~5,加入M-270保温20分钟。

相比烧碱、保险粉还原清洗,色光稳定,节能降耗。

也可以使用杭州美高的代保粉M-271,配合烧碱使用,还原效果好,色光稳定。

4、染色温度的影响分散染料理想的染色温度是130℃,但在日常生产中,由于蒸汽压力、设备老化、温度计失灵等情况,经常发生染色温度波动的情况,造成染色缸差。

解决方案:使用杭州美高的高温匀染剂M-214BC,可以减少染缸温度差异﹙3~5℃﹚引起的缸差,同时具有极强的移染性与匀染性。

涤纶白粉问题

涤纶白粉问题

涤纶白粉问题求助白粉又叫低聚合物Oligomer,是原丝化学聚合的控制欠佳,本篇讨论除高温排液外,分散均染剂/还原洗净剂/洗缸剂共同改善,可达差强人意的地步,但由于发生濒率很低3-5年才遇到一次状态每次15天,对碱性染色及导染剂有所探讨。

同时色郎也用物理及化学角度解说每一个现象,及学理。

这个问题已讨论50年了不过色郎仍愿意把它泠饭热炒, 与诸大师共研究。

本文在合成纤维染纱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涤纶及锦纶都有此白粉的现象原因是纱的质量(品质)不好的原因.●纱所购买的纱质量(品质)不佳,(这不是染廠的罪过,可能是老板无奈的选择)今日竞争的社会能省一毛钱就要省,或者现在买纱很困难,不好的纱也要将就使用:不好的B级纱其内部的聚合不良短聚合物,我们称做Oligomer:一旦染色高温纤维膨胀,短聚合物Oligomer纷纷游离出来到染液中,纱正好像是精密的过滤器,过滤到最内层,及最外层,外层由于液体流向从内往外冲(In →Out)时会游离到染液内故呈现较少,而Oligomer正巧白色的因此愈深的色愈明显,黑色当然最明显,丈青‥暗红‥‥次之。

●原纱不良,纱中加了消光的钛白粉(Ti O2),也会一并与Oligomer游离出来到染液中.学理的讨论在学术的立场叫〝低聚合物Oligomer〞又叫〝短聚合物〞俗话称〝白粉〞1).它形成的原因:涤纶(polyester)是由{PTA(对苯二甲酸)+EG(已二醇)}聚合而成,形成长链的聚合物,-[PTA(对苯二甲酸)+EG(已二醇)]n-即是-[ethylene terephthalate]n-在[PTA+EG]聚合过程中希望n的数量控制到一模一样,但是化学反应并不能如人所愿,有的会超大有的过小,一旦过小(聚合量n约在10000以下)称低聚合物,有人叫斉聚物,又叫短聚合物,化学名称叫Oligomer一般聚合反应少数量的低聚合物(Oligomer)是难免而允许的,如果聚合化学反应控制失当,形成很多n低10000则问题就如下n=2 叫dimern=3 叫trimern=4 叫tetramern=5 叫pentamern=6 叫hexamern=8 叫octamern= ‥‥‥n < 10000平时它们共存于长链的[PTA+EG]聚合物中,当染色时聚合物不断的因为热膨胀,而展开聚合物间隙,有兴趣请参考涤纶的染色原理而那些短聚合物,无法与长链聚合物挂勾存于聚合物链束里,纷纷游离出来,以麻绳做比喻,一条麻绳就如一支涤纶单丝,麻丝就如涤纶长聚合物,麻绳就是麻丝捻合在一起;而短聚合物就如特別短小的麻丝,当麻丝退捻后麻丝间矩就增加,不停展开一旦大到一定程度那短的麻丝就跑出麻绳落到地面。

涤纶筒子纱染色过程中白色粉末的分析

涤纶筒子纱染色过程中白色粉末的分析

涤纶筒子纱染色过程中白色粉末的分析
刘燮;王孟泽;陈迎春;李兵;江立文;陈梦梦
【期刊名称】《染整技术》
【年(卷),期】2022(44)5
【摘要】采用超声波萃取法探讨了涤纶筒子纱染色过程中出现的白色粉末的溶解性。

采用红外光谱、薄板层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现代分析手段,结合高温分散性能评价,研究白色粉末的化学结构、热性能和分散性。

结果表明,该物质在氯仿中有较好的溶解性;熔融温度约为310℃;结合红外光谱、薄板层析和液质联用等分析结果进一步判断,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环状三聚体和四聚体;分散剂TF-252对白色粉末有优异的分散效果。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刘燮;王孟泽;陈迎春;李兵;江立文;陈梦梦
【作者单位】浙江传化功能新材料;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93.5
【相关文献】
1.涤纶筒子纱染色质量控制
2.涤纶纤维筒子染色过程中白色粉末性质的探讨
3.筒子纱染色涤纶纤维表面杂质及对策
4.涤纶筒子纱染色中白色杂质的定量分析方法探讨
5.涤纶筒子纱D/S比与染色不匀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涤纶白粉问题求助白粉又叫低聚合物Oligomer,是原丝化学聚合的控制欠佳,本篇讨论除高温排液外,分散均染剂/还原洗净剂/洗缸剂共同改善,可达差强人意的地步,但由于发生濒率很低3-5年才遇到一次状态每次15天,对碱性染色及导染剂有所探讨。

同时色郎也用物理及化学角度解说每一个现象,及学理。

这个问题已讨论50年了不过色郎仍愿意把它泠饭热炒, 与诸大师共研究。

本文在合成纤维染纱经常出现的问题,例如涤纶及锦纶都有此白粉的现象原因是纱的质量(品质)不好的原因.●纱所购买的纱质量(品质)不佳,(这不是染廠的罪过,可能是老板无奈的选择)今日竞争的社会能省一毛钱就要省,或者现在买纱很困难,不好的纱也要将就使用:不好的B级纱其内部的聚合不良短聚合物,我们称做Oligomer:一旦染色高温纤维膨胀,短聚合物Oligomer纷纷游离出来到染液中,纱正好像是精密的过滤器,过滤到最内层,及最外层,外层由于液体流向从内往外冲(In →Out)时会游离到染液内故呈现较少,而Oligomer正巧白色的因此愈深的色愈明显,黑色当然最明显,丈青‥暗红‥‥次之。

●原纱不良,纱中加了消光的钛白粉(Ti O2),也会一并与Oligomer游离出来到染液中.学理的讨论在学术的立场叫〝低聚合物Oligomer〞又叫〝短聚合物〞俗话称〝白粉〞1).它形成的原因:涤纶(polyester)是由{PTA(对苯二甲酸)+EG(已二醇)}聚合而成,形成长链的聚合物,-[PTA(对苯二甲酸)+EG(已二醇)]n-即是-[ethylene terephthalate]n-在[PTA+EG]聚合过程中希望n的数量控制到一模一样,但是化学反应并不能如人所愿,有的会超大有的过小,一旦过小(聚合量n约在10000以下)称低聚合物,有人叫斉聚物,又叫短聚合物,化学名称叫Oligomer一般聚合反应少数量的低聚合物(Oligomer)是难免而允许的,如果聚合化学反应控制失当,形成很多n低10000则问题就如下n=2 叫dimern=3 叫trimern=4 叫tetramern=5 叫pentamern=6 叫hexamern=8 叫octamern= ‥‥‥n < 10000平时它们共存于长链的[PTA+EG]聚合物中,当染色时聚合物不断的因为热膨胀,而展开聚合物间隙,有兴趣请参考涤纶的染色原理而那些短聚合物,无法与长链聚合物挂勾存于聚合物链束里,纷纷游离出来,以麻绳做比喻,一条麻绳就如一支涤纶单丝,麻丝就如涤纶长聚合物,麻绳就是麻丝捻合在一起;而短聚合物就如特別短小的麻丝,当麻丝退捻后麻丝间矩就增加,不停展开一旦大到一定程度那短的麻丝就跑出麻绳落到地面。

涤纶单纤丝,是一束的涤纶长聚合物捻合一起的状态;当染色时因温度渐渐升高,涤纶聚合物分子间隙逐步开展,这些开展的间隙就让染料卡进分子间隙中;如果有短聚合物(化学链长太短)会因为分子间隙展开,原在同束纤维的长聚合物因交结不会游离出来,而短聚合物分子太短,当展开到卡挂不住,它就从长分子的间隙中游离出聚合物链束外,到水中这就所谓"白粉"而白粉正好在纱球的最内一圈,(因纱有如过滤网式的过滤到一大推白粉)。

长链(即是正常的多元脂分子)它们是一束的交结在一起,故有分子间隙,这些分子间隙就是所谓的染色座,可供染料分子卡上,由于游离出短聚合物是单体分散入水中,没有短聚合物交结的机会,故短聚合物不存在聚合物间隙〝染色座〞所以无法上色,永远是很短小的聚合体,把它放大来看可把它看做极细的砂粒,当它游离出来之后本身是安定的单体化合物,又因为很细微的〝粉状"又没有颜色故称"白粉"2).发生时机因此都发生在〝化学原料飞涨时〞纤维制造厂为了降低成本,买到不良的原料, 或者新的原料尚未抓到正确的聚合条件,所以很多工厂买到〝不纯熟〞的合成纤维‥3).形成的条件a.它必须经高温110-140℃→膨胀分子间隙的过程,→才会引出白粉b.或用导染剂将纤维聚合物分子膨胀,故100℃也会产生白粉,有兴趣请参考导染剂对于布或纱的影响A.染纱染布共同影响1).颜色方面会较浊2).染缸的缸壁特别在热交换器附着大量白粉晶块,不易清除;尤其是用不佳界面活性剂, 因高温而分离消泡剂,或浴中柔软剂,导染剂,残留的主体会与白粉晶块结合,它们会吸附染料,晶块破裂会被纤维吸收形成色点,色斑。

而且白粉晶块累积,会增加清洗染缸次数。

有兴趣请参考洗缸剂B.染纱染布各别影响1).染纱方面a.在纱的两个上下端面,或纱球最内层白粉累积最多,尤其是最内层,往往倒筒残留20%不能使用,b.用内层纱编织在大面积色块时,会有麻花及横挡瑕疵c.倒筒有白粉飞扬问题,倒筒到处落满白粉,造成环境及机器清理的困扰,尤其是对纱通过路径形成硬块,对纱的张力控制增加困扰度。

d.含大量白粉的纱球,同样对编织布厂(针织,梭织,经编)同样造成环境及机器清理的困扰,白粉卡入机械内部,造成严重磨耗,以及对纱的张力控制增加困扰度2).染布方面布在染色筒体運転,磨擦有白粉缸壁时,会沾白粉有如白色油漆画上的施痕,如有白色斑后义需要花很长时间清除,至为困扰白粉解决方案:1).招纱的供货商来解决,甚至更换新的供应厂商。

2).染纱时彻底的方法是高温排液法,例如130℃恒温后立即开排液阀就完成3).改变还原洗净的流程,①使用好的还原洗净剂②加重碱量③温度提高到90℃4).用好的洗缸剂及增加洗缸濒率连络供货商令供货商快速的改变纱的质量(品质),理赔损失甚至用釜底抽薪办法更换新供货商。

因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原丝聚合反应不佳之故。

染纱的高温排液A.原理130-140℃高温排液,由于高温下缸内有极高压力3.0-4.5 Kg/㎝3利用快速启排水阀门,使得排在大气中水溶通纱球流向外有3.0-4.5 Kg/㎝3压力,卡在纱球内的白粉,经不起高的水流而把白粉带出纱球。

B.注意事项a.话虽如此说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安全的问题最困难:高温排液的那一剎那声音及机械的振动很惊人,老化的机械易振裂或螺丝松动,机械龟裂染色机械会爆炸(特别注意)b.要改装最好请到机械原厂来设计改装,不可随便将人命当儿戏c.排液有向水槽内排法及向大气外界排法两种d.要注意排完后产生回冲现象(有经验染缸制造公司很清楚)e.高温排液有缩短染色的优点但重现性不良的工厂就很困扰加强还原洗染纱无法高温排液,或所有染布厂,可以退而求其次使用本方法,①使用好的还原洗净剂②加重碱量③温度提高到90℃,不过效果没有高温排液的好效果。

A,原理含有去除去Oligomer洗净剂在还原洗净的工程中取代一般的还原洗净剂,它有包覆及分散一部分小型的低分子聚合物能力。

碱的作用温度超过90℃以后,碱NaOH对多元脂纤维有溶解的倾向,温度愈高愈明显,这是涤纶碱减量的原理,温度及碱浓度是溶蚀多元脂(涤纶)的要因。

而可溶蚀多元脂当然可溶蚀多元脂短聚合物(白粉)。

况且白粉散布水中时,碱接触的〝机遇率〞高于长键的多元脂聚合物。

温度从80-85℃提高到90℃温度,以增加化学作用的机遇率B.注意事项a.很多公司强调可以洗去低聚合物其实效果各有千秋,应予慎选,其实白粉发生的时间很短暂,合纤制造工厂很快改善,在短时间不容许我们去试验,应采用最有效的药剂把白粉除去。

b.通常还原洗在80-85℃如今提高到90℃,对于颜色有稍变浅变清爽倾向,因此在化验室提供的色也是相同温度的还原洗色样,以利再现性同步。

勤于洗缸一旦纱出现白粉,即会产生白粉累积在染色机内壁上,事先勤于洗缸,是防止白斑/色点的瑕疵,A.原理其原理写在下面论述,不再冗长赘述,请参考如下洗缸剂B.注意事项a.染色后要勤于洗缸,中深色约5缸以后要洗缸一次(通常5-10缸一次)b.若目前你的液流染色机已经一大堆白粉垢,第一要务就是洗缸;用强力洗缶剂,或(Oligomer洗净剂)此药剂应是指同一名称,目前日华公司(上海)或福盈公司(上海)有此项产品白粉纱布的处理其实白粉分布最多的地方是纱球上下端面及最内一层,尤其最内一层最多,现在倒筒后剩下最内一层,有20-30%不可丢弃可重新松筒→染色机直接升温130℃×20分(+染料总量3%+助剂)↓高温排液 (最好能高温排液)↓还原洗(Oligomer清洗剂+NaOH+保险粉)90℃×20分在布的方面色浊布白粉现象影响不明显,如果工厂的还原洗净剂很好,助剂本身就会洗净而防止颜色浊的问题,若是看起来有浊的现象,车间(现场)对色者,自然会用强力洗剂及提高温度着降低色浊度,这些措施技术者未必感受到白粉已经发生,不过色浊问题已经解决。

色点低聚合物的白粉,只是色点的肇因之一,因此很难判断,除非有明显的证据,从机壁上的低聚合物晶块明显增加,因为染厂的纱源因布的种类不同而很难侦测到,何时纱已经发生。

除了一贯生产的工厂,编织与染厂在一起,全是染自已的布时,才有可能感受到纱的质量(品质)不良。

白斑它特有的现象是:有如染色机机壁上一支白色油漆的笔,布施拉而过形成的画痕,此瑕疵不易清除,要强硬刷子才能刷下,它呈现宽度1-10㎜长度1-10㎝有人会误为水中含钙(Ca) 太高而形成炭酸钙CaCO3的沉淀。

如果是水质不良是碳酸钙CaCO3的沉淀,可以用塩酸溶解涤纶短聚合物则没有反应。

CaCO3+2HCl →CaCl2+H2O +CO2↑其他问题讨论A.没有办法防止白粉加导染剂(载体)有人认为是高温才是将低聚合物引出纎维之因,如果低温染色那么岂不是没有白粉的问题?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我们可从短聚合物形成原因,及如从涤纶何引出的原理,高温固然是让纎维聚合物分子间隙展开,而导染剂也未尝不是聚合物分子间隙展开的药剂(只是低于100℃而已) 。

管您是用MN型OPP型Phenol 型TCB型‥‥‥导染剂会把纤维膨胀,都不能阻止低聚合物Oligomer游离出涤纶纎维,有兴趣请参考下面论述细节。

导染剂涤纶的染色原理B.可防患但要考虑后果白粉是偶发性的纱质量(品质)不佳的关系,它是无意出现又會突然消失,它也许3-5年才遇到一次,每次约15天左右;看起来是来无声去无影,由于原纱厂一旦发生就一大片,哀鸿遍野尤其在染纱厂特别严重,而首先被他们发现,原丝厂索赔客诉如雪片式飞来,原纱厂必立刻改进,一般只是很短时期发生,否则因发生过长,合成纤维工厂会被唾弃,而染布厂发现问题时,原丝厂他们早已改正,故染布厂看起来是来无影去无踪,有时用错方法,反被误认为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碱性染色碱性条件下可以把低聚合物除去的原理,并不是阻碍低聚合物Oligomer游离出来,而是用碱度将-[PTA(对苯二甲酸)+EG(已二醇)]n-溶蚀,它是涤纶碱减量的原理当然对低聚合物有效,同时对于正常的高聚合物也会溶蚀,碱并没有对高低聚合物有选选性,首先会重量减损8-20%之间,引起纱成本提高,同时布上纱的纎度变细纱强度及细度〝丹尼数〞布的克重会变低,手感变特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