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2)《教育统计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统计学中,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方差答案:D2. 在教育统计学中,下列哪个选项是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A. 均值B. 标准差C. 众数D. 偏度答案:B3. 教育统计学中,用来描述数据分布形态的指标是:A. 均值B. 方差C. 偏度D. 峰度答案:C4.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教育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类型?A. 定类数据B. 定序数据C. 定距数据D. 定性数据5. 在教育统计学中,使用哪种方法可以计算出数据的集中趋势?A. 回归分析B. 方差分析C. 相关分析D. 描述性统计答案:D6. 教育统计学中,下列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分布的对称性的指标?A. 均值B. 方差C. 偏度D. 峰度答案:C7. 教育统计学中,下列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分布的尖峭程度的指标?A. 均值B. 方差C. 偏度D. 峰度答案:D8. 教育统计学中,下列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的指标?A. 均值B. 方差C. 偏度D. 峰度答案:A9. 在教育统计学中,下列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指标?B. 方差C. 偏度D. 峰度答案:B10. 教育统计学中,下列哪个选项是描述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的指标?A. 均值B. 方差C. 偏度D. 峰度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统计学中,数据的______性是指数据的分布形态是否对称。
答案:偏度2. 教育统计学中,数据的______性是指数据分布的尖峭或平坦程度。
答案:峰度3. 教育统计学中,数据的______性是指数据的分布是否集中。
答案:集中4. 教育统计学中,数据的______性是指数据的分布是否均匀。
答案:离散5. 教育统计学中,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中心位置的指标是______。
答案:均值6. 教育统计学中,用于描述数据分布的中间位置的指标是______。
(0282)《教育统计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2、班级教学的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一致,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
学习任务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多样化。
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三、判断说理题
第 1 页 共 45 页
3、教学环境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4、布置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学习任务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任务应该是积极有效的。
布置学习任务应该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0282)《教育统计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
2:
3:
4:
5:第五批次
1:[判断题]
要了解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需计算该组数据的差异量。
参考答案:正确
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2、教学过程就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3、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微型课程是一种容量很小的课程,它一般是作为短期的选修课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的课程。
二、简答题
1、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统计学真题

教育统计学真题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分支,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通过给出教育统计学的一些典型真题,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统计学的方法和概念。
一、选择题1. 教育统计学的目的是:A. 收集教育数据B. 描述教育现象C. 分析教育问题D. 提供教育决策的依据正确答案:D解析:教育统计学的主要目的是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因此选项D是正确答案。
2. 下列哪种图表最适合呈现离散型教育数据?A. 条形图B. 折线图C. 散点图D. 饼图正确答案:A解析:离散型教育数据是指数据的取值是不连续的,例如学生的学历分布情况。
而条形图可以清晰地展示离散型数据的分布情况,因此选项A是正确答案。
二、填空题1. 教育数据的收集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步骤。
正确答案:抽样、调查解析:教育数据的收集通常需要进行抽样和调查。
首先通过抽样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进行调查来获取相关数据。
2. 教育统计学中,常用的中心趋势指标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正确答案: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析:中心趋势指标用于表示数据集中的一个“typical”或“average”的数值,常见的中心趋势指标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三、解答题1.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教育统计学调查方式,并简要说明它们的适用场景。
解析:常见的教育统计学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面试调查和观察调查。
问卷调查适用于大规模数据收集,可以快速获得被调查者的信息,但可能受到回答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面试调查适用于深入了解被调查者的观点和经验,可以获取更具体的信息,但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观察调查适用于观察和记录被调查者的行为,有助于研究者直接观察实际情况,但可能受到观察者主观偏差的影响。
2. 请说明回归分析在教育统计学中的应用。
解析:回归分析是教育统计学中常用的一种数据分析方法,用于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育统计学练习题二

练习题二身高组中值频数115- 116.5 1116- 119.5 3117- 122.5 8118- 125.5 10119- 128.5 20120- 131.5 19121- 134.5 12122- 137.5 4123- 140.5 2124- 143.5 1总和801.教育调查:教育调查是指在没有预定因子、不施行控制的条件下,对现成的教育方面有关客观事实所进行的观察和分析。
他是教育科学研究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
从调查方法来分,可分为现情调查、回顾调查和追踪调查。
教育实验:教育实验是指在预定的控制因子影响下,对教育方面有关客观事实所进行达到观察和分析。
2.①间断变量②连续变量③连续变量④间断变量⑤连续变量⑥间断变量⑦连续变量⑧间断变量4.(1)30个英语分数的简单频数,累计频数,累计百分比分布图直方图:多边图: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分布图:①单式纵条图:横条图:圆形图:②复式纵条图:横条图:6.化学成绩组中值甲组人数乙组人数20- 22.5 3 125- 27.5 1 1430- 32.5 6 2035- 37.5 10 1940- 42.5 18 2145- 47.5 21 2150- 52.5 29 1455- 57.5 28 1360- 62.5 40 565- 67.5 31 470- 72.5 32 275- 77.5 19 080- 82.5 14 085- 87.5 10 090- 92.5 4 0总和266 134。
《教育统计学》(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统计学》作业参考答案(教育学专业)一、名词解释1. 分层抽样:按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因素或指标先将总体划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从各部分(即各层)中进行单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这种抽样方法称为分层抽样。
2. 描述统计:对已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概括,显现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称为描述统计。
3. 集中量: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
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
4. 统计表:统计表是用来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的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
5. 总体: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出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
6. 二列相关: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其中一个变量被人为的划分为二分变量,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二列相关。
7. 参数: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是参数。
业绩反映总体上各种特征的数量是参数。
8. 小概率事件:样本统计量(随机事件)在其抽样分布上出现的概率小于或等于事先规定的水平,则该事件为小概率事件。
9. 中位数:在一组安大小顺序排列的数据中,位于中央位置上的那个数称为中为数。
10. 统计量和参数:样本上的数字特征量是统计量。
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量是参数。
11. 回归分析:把存在相关的两个变量,一个作为自变量,另一个作为因变量,并建立方程式,由自变量的值估计、预测因变量的值,这一过程称为回归分析。
12. 相关关系:两个变量间的不精确、不稳定的变化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二、填空题1. 从变化方向上看,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类型有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
2. 教育统计资料的来源有两个方面:经常性资料、专题性资料。
3. 表示间断变量的统计图有直条图和圆形图。
4. 假设检验一般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即零假设和备择假设。
5. 统计图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图号、标目、图形、图注等。
6. 差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百分比。
7. 统计数据按来源方式可分为点计数据和测量数据。
教育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统计学中的总体是指:- A. 研究对象的全体- B. 研究对象的一部分- C. 研究对象的样本- D. 研究对象的个体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描述统计学的特点?- A. 描述性- B. 推断性- C. 数量化- D. 客观性答案:B3. 以下哪个是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 A. 均值- B. 方差- C. 点估计- D. 区间估计答案:D4. 在教育统计中,以下哪个指标用于衡量成绩分布的集中趋势?- A. 标准差- B. 方差- C. 平均数- D. 众数答案:C5. 假设检验的目的是:- A. 确定总体参数的值- B. 判断样本与总体是否一致- C. 推断总体参数的可能范围- D. 判断两组数据是否有显著差异答案:D####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的区别。
- 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的统计量,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
回归系数则是在回归分析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的度量,通常表示为斜率。
2. 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区别。
- 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数值等方法对数据集进行描述和总结,不涉及对总体的推断。
推断统计则是基于样本数据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和假设检验,以推断总体的特征。
3. 什么是标准误,它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标准误是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它衡量了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估计的精确度。
在统计分析中,标准误用于计算置信区间和进行假设检验,以评估估计的可靠性。
#### 三、计算题(每题25分,共50分)1. 某班级学生数学成绩如下:70, 80, 85, 90, 95。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标准差。
- 平均数:(70+80+85+90+95)/5 = 84- 中位数: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位于中间的数,即85- 众数: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这里没有重复的数值,所以没有众数- 标准差:首先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然后求和,除以数据个数,最后取平方根。
《教育统计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考试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一组限为70—80,不属于该组的数据是(考虑精确下限):()A 、69.5B 、75.5C 、79.5D 、74.6答案:C2. 向下累积次数的含义是某一组:()A 、对应次数的总和B 、以下各组次数的总和C 、以上各组次数的总和D 、对应的总次数答案:C3. 任何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取值区间是( )A 、0B 、0≤P<1C 、0≤P≤1D 、-1答案:C4. 某城市调查8岁儿童的身高情况,所用单位为厘米,根据这批数据计算得出的差异系数( )A 、单位是厘米B 、单位是米C 、单位是平方厘米D 、无单位答案:D5. 有8个数据4 、5 、2 、9 、7 、6 、1 、3,它们的中位数为:()A 、8B 、4.5C 、7D 、9答案:B6. 标准分数是一种相对的:()A 、集中量数B 、变异系数C 、差异量数D 、位置量数答案:D7. 下列选择项中不属于集中量数的是()A 、平均数B 、中位数C 、众数D 、全距答案:D8.如果r=0.6,r:一-0.6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者互为相反数B 、nullC 、null 士和:的相关程度相同D 、以上说法都不对答案:C9. 下列相关系数中表示两列变量间的相关强度最小的是( )A 、0.90B 、0.10C 、-0.40D 、-0.70答案:B10.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是描述:()A 、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B 、两组数据的集中趋势C 、一组数据的分散程度D 、两组数据的分散程度答案:C11. 下列相关系数中,表示两列变量数量变化方向一致的是()A 、-0.71B 、-0.65C 、0.31D 、0答案:C12. 若将某班每个人的语文考试分数都加上5分,那么与原来相比其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变化是:()A 、平均数减少,标准差不变B 、平均数增加,标准差增加C 、平均数增加,标准差不变D 、平均数增加,标准差减少答案:C13. 从数据来源的角度,找出与其它不同类的数据:()A 、50本B 、50人C 、50公斤D 、50所答案:C14. PR=80所表示的含义是( )A 、该生考试成绩为80分B 、该生考试成绩为20分C 、80%以上高于该生成绩D 、80%以下低于该生成绩答案:D15. 常用于描述离散性随机变量统计事项的统计图是( )A 、条形图B 、次数直方图C 、次数多边图D 、散点图答案:A16. 日常生活或生产中使用的温度计所测出的气温量值是()A 、称名变量数据B 、顺序变量数据C 、等距变量数据D 、比率变量数据答案:C二、多选题1. 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的假设有( )A 、不同处理水平下的总体方差相等B 、每个处理条件内的观察都是独立的C 、不同处理水平下的总体服从正态分布D 、因变量的方差-协方差矩阵符合球形假设答案: A B C D2. 以下检验方法中,属于非参数检验的是( )A 、X2检验B 、T检验C 、F检验D 、符号检验答案:A D3. 方差分析需要满足的前提条件有( )A 、总体正态分布B 、各处理方差齐性C 、总体方差已知D 、各组样本容量相同答案:A B4. 为了了解教学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共有3种教学方法,选择高一年级六个平行班。
2017年6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教育统计学〉0282大作业答案

2017年6⽉西南⼤学⽹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教育统计学〉0282⼤作业答案⑵决定组距和组数。
将全距分成若⼲组时,要确定组距和组数。
组距就是每个组内包含的距离,⽤i表⽰。
组数就是分组的个数,⽤k表⽰。
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组距和组数。
在本例中,可以把组距定为5分,把数据分为7组。
⑶决定组限。
组限是每个组的起⽌范围。
每组的最低值为下限,最⾼值为上限。
最⾼组要能包括最⼤的数值,最低组有要能包括最⼩的数值。
本例中,各个组的区间依次为:[65,70)、[70,75)、[75,80)、[80,85)[85,90)、[90,95))、[95,100)⑷登记和计算频数。
分组之后,将数据在各个组内出现的频数加以登记然后计算出来,并计算各组的组中值。
组中值为各组的下限与上限之和的⼀半,即下限与上限的平均数。
如果要编制累积频数分布表,就需要再计算累积频数。
累积频数就是把各组的频数由下⽽上,或由上⽽下地累加在⼀起。
如果要编制累积百分⽐分布表,就计算累积频数在总体频数中所占的百分⽐。
⑸编制⼀个完整的频数分布表。
将各项资料整理到表格中,制表⼯作就告完成。
下表就是本例编制完成的⼀个⽐较完整的频数分布表。
20个学⽣语⽂成绩的频数分布表成绩组中值频数累积频数累积百分⽐65- 67.5 1 20 100%70- 72.5 5 19 95%75- 77.5 4 14 70%80- 82.5 1 10 50%85- 87.5 3 9 45%90- 92.5 2 6 30%95- 97.5 4 4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82)《教育统计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1:第一批次2:第二批次3:第三批次4:第四批次5:第五批次1:[判断题]要了解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需计算该组数据的差异量。
参考答案:正确一、名词解释题1、自学辅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2、教学过程就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3、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微型课程是一种容量很小的课程,它一般是作为短期的选修课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的课程。
二、简答题1、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班级教学的不足: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一致,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
3、教学环境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4、布置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学习任务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任务应该是积极有效的。
布置学习任务应该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习任务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多样化。
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三、判断说理题1、正确。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
(3)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2、错误。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3、正确。
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数字化,不仅不能保证其评价的客观性,而且容易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
质性评价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而是对量化评价的一种反思性批判与革新,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进行整体性评价,从而给予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两种评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四、论述题1、优化师生人际关系:第一,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认知体来研究。
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
第二,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第三,移情性理解。
是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都处于他人的地位来考虑问题,变换角色来处理问题。
2、发现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发现式教学的主要优点是:一旦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保证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掌握了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有助于保持记忆并形成迁移能力。
2:[判断题]要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需计算该组数据的相关量。
参考答案:错误一、名词解释题1、自学辅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2、教学过程就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3、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微型课程是一种容量很小的课程,它一般是作为短期的选修课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的课程。
二、简答题1、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班级教学的不足: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一致,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
3、教学环境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4、布置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学习任务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任务应该是积极有效的。
布置学习任务应该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习任务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多样化。
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三、判断说理题1、正确。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
(3)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2、错误。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3、正确。
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数字化,不仅不能保证其评价的客观性,而且容易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
质性评价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而是对量化评价的一种反思性批判与革新,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进行整体性评价,从而给予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两种评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四、论述题1、优化师生人际关系:第一,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认知体来研究。
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
第二,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第三,移情性理解。
是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都处于他人的地位来考虑问题,变换角色来处理问题。
2、发现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发现式教学的主要优点是:一旦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保证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掌握了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有助于保持记忆并形成迁移能力。
3:[判断题]学生的百分制成绩属于度量数据。
参考答案:正确一、名词解释题1、自学辅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
2、教学过程就是以师生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行的,以教科书为主要认识对象的,实现教学、发展和教育三大功能和谐统一的特殊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3、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4、微型课程是一种容量很小的课程,它一般是作为短期的选修课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强调深度而不强调广度的课程。
二、简答题1、在“教”和“学”这一主要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即学生的学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教师的教应围绕学生的学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
学生唯有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认识客观世界、认识社会,把课程、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纳入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唯有发挥主观积极性,才能在主动探究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唯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班级教学的不足: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活动往往需要教师加强控制,因此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一致,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由于班级教学常常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虽然对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但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
3、教学环境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4、布置有意义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该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经验水平相适应;学习任务应该与训练目标相关,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应该是巩固新知识的过程;学习任务应该是积极有效的。
布置学习任务应该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学习任务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多样化。
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三、判断说理题1、正确。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
(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也具有发展的可塑性。
(3)学生是能够主动建构知识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2、错误。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与教育的统一。
3、正确。
量化评价把复杂的教育现象加以简化或数字化,不仅不能保证其评价的客观性,而且容易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
质性评价不是对量化评价的简单否定,而是对量化评价的一种反思性批判与革新,它在很大程度上能进行整体性评价,从而给予学生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两种评价可以做到优势互补。
四、论述题1、优化师生人际关系:第一,要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认知体来研究。
教师确立“心中有学生”的思想,把学生当作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师生之间是民主的、平等的关系,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而不是“包办”。
第二,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
第三,移情性理解。
是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都处于他人的地位来考虑问题,变换角色来处理问题。
2、发现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发现式教学的主要优点是:一旦学生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就会大大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有利于保证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掌握了发现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有助于保持记忆并形成迁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