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机构沿革

合集下载

组织机构沿革

组织机构沿革

组织机构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组织机构历史。

1900年,孙中山结社宣布建立南京政府,为我国的第一个近代以来的政府机构。

1912年,辛亥革命正式宣告清朝灭亡,接着中华民国也正式成立,中央政府组织机构也正式形成。

192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民政府推行了组织机构改革,宣布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行政机构。

1945年,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国共内战,抗日战争胜利。

抗战胜利后,实行“共和”的政治制度,根据宪法规定中央和地方的机构,恢复了国民政府的权力。

1947年,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布了《中央机关组织条例》和《中央机关编纂条例》,正式建立了政府部门。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华夏古国恢复了正常政治生活,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政府机构条例等法律,构建了一个新的组织机构体系,形成了一个以中央政府为中心的中央统一制度。

新的组织机构分为国家机构和地方机构两大统治部,其中中央层分为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多部,地方层分为省、市、县等多种行政机构。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政府机构体系开始大面积改造,以“政府职能主管制”为改革主线,大胆改革和完善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构建了以非党派参政议政为重点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完善改革中的组织设计,使政府组织型式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今天,中国政府机构总体布局,其基本特征实行垂直一体制,也就是中央政府机构统治与地方政府机构统治相结合,以实现中央政府在国家事务中的政治优势和地方政府服务地方的经济、政治建设。

政府机构的组织形态正在持续改革完善中,推进政府职能再造,进一步优化行政组织模式,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府支撑和明确的政策指引。

国务院组织机构七次调整图示

国务院组织机构七次调整图示

注:国务院组成部门包含各
※ 电力工业部、煤炭工业部、邮电部等 15 个部委被撤,新组建信息产业
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
部、国土资源部等 4 个部委。
行和审计署。其中,1998年、
2003 年、2008 年 和 2013 年
的组成部门数量不含国务
重点目标: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
院办公厅。
背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职能转变方案的说明》、《人
机构数量变化:国务院各部门的数量由 1981 年的 100 个降为 61 个。
民日报》、《瞭望新闻周刊》、

※ 重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并扩大其职权和业务范围,成立国家经济体制
《新京报》、人民网。
改革委员会。
责编 : 王寅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机构数量变化: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 25 个。

※ 调整部门:铁道部、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食品安
全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 新建和重新组建部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
机构数量变化: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减至 59 个。
国务院直属机构:

※ 组建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设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
主管国务院某项专门业务,
闻办公室。
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如
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重点目标: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
国务院办事机构:
背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转轨,双轨制进入市场化阶段。

国务院机构改革历史

国务院机构改革历史

国务院机构改革[编辑]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其他牌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旗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所在地应每日升挂国旗。

1999年规定:印章直径6厘米,中央刊国徽,由国务院自制。

格言或口号为人民服务[1]第十二届(2013年3月16日-2018年3月)国务院组成人员(内阁)总理李克强(党组书记)副总理(4)张高丽(党组副书记)刘延东汪洋马凯国务委员(5)杨晶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王勇秘书长杨晶(机关党组书记)名单...各组成部门负责人(25)机构概况上级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机构类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中央人民政府)行政级别正国级授权法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组织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国务院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工作规则》上级中共组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本级中共组织中共国务院党组本级纪检机构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本级监察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办公厅1组成部门25部20委员会 3中央银行1审计署1直属特设机构1直属机构16正部级9副部级7办事机构7(其中3个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13正部级11副部级 2部委管理的国家局23(其中3个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下属机构)(部委对外保留国(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自1954年9月27日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较大的机构改革。

目录[隐藏]• 1 1952年至1978年o 1.1 1952年o 1.2 1956年o 1.3 1958年o 1.4 1964年• 2 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o 2.1 1979年o 2.2 1982年o 2.3 1988年o 2.4 1993年o 2.5 1998年o 2.6 2003年o 2.7 2008年o 2.8 2013年• 3 参考文献• 4 外部链接• 5 参见o 5.1 国务院机构沿革1952年至1978年[编辑]1952年[编辑]1.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1952年8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关于调整中央人民政府机构的决议》:1. 撤销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2. 设立中央人民政府对外贸易部、中央人民政府商业部,撤销中央人民政府贸易部;3. 设立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中央人民政府粮食部。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论 述 经 济体 制 改 革 与政 治 体制 改 革 的辩 证 关 系, 从
政治体 制改 革的高度 再次 强调机 构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本次机 构改革 主要 目标是 大力推进 政府 职能 的
转变 。政府 的经济 管理部 门要从 直接 管理为 主转变 为 间接管理 为 主 , 强化宏 观管理 职能 , 淡化微 观管理
构从 2 2 个 减为 l 9 个, 非 常设机 构从7 5 个减 N4 4 个, 部
委 内 司局 机构减 少2 0 %。 在 国务 院6 6 个部 、 委、 局 中, 有3 2 个 部 门共 减 少 1 . 5 万 多人 ,有 3 0 个 部 门共 增 加 5 3 0 0 人, 增 减相抵 , 机构 改革后 的 国务 院人 员编制 比 原来 减少 了9 7 0 0 多人 。但是 , 由于经 济过热 , 这次 精 简 的机构 很快 又膨胀起 来 了。
的发展 时期 , 开始 了经济 体制改 革 , 对外 开放 。 然而 , 1 9 8 1 年, 国 务院 的工 作部 门有 1 0 0 个, 达 到 建 国 以来 的最 高峰 。臃 肿 的管理机 构 已不能适 应改革 开放 和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需 要 , 亟待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构, 减少 了副 职 , 提高 了素 质 ; 在精 简机构 方面 , 国务 院各部 门从 1 0 0 个 减 为6 1 个 ,人 员编 制从 原来 的5 . 1 万人 减 为 3 万人; 省、 自治 区政 府 工作 部 门从5 0 - 6 0 个减 为3 0 ~ 4 0 个 ;直 辖市 政府 机 构 稍多 于 省政 府工 作部 门 ; 城 市政府 机 构从5 0 ~ 6 0 个 减 为4 5 个 左右 ; 行 署办 事机构 从4 0 个 左右减 为3 0 个 左右 ,县政 府部 门 从4 0 多个 减为2 5 个 左右 ; 在人 员编制 方面 , 国务 院各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细数那些国务院部委的“前世今生”

细数那些国务院部委的“前世今生”

细数那些国务院部委的“前世今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64年历程中,机构改革的声音与步伐始终伴随,一些国家部委改头换面,一些部委几度沉浮,一些部委则彻底“消失”。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我们的政府机构配置正在逐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路径日渐清晰。

“消失”的声影已渐渐模糊,不可忘却的是他们为国家、社会曾经付出的努力。

(一)那些“存在时间很短”的部这些部委存在的时间多不长,却印证着新中国的岁月发展。

林垦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管理全国林业经营和林政工作。

国家任命著名林学家梁希为林垦部部长。

林垦部内设林政司、造林司、森林经营司、森林利用司和办公厅。

1951年1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将林垦部改为林业部。

1998年3月10日,林业部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林业局。

情报总署: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一个部门,根据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于1949年11月1日成立。

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下设办公厅和国外调查研究局。

1952年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撤销中央人民政府情报总署。

地方工业部:1954年11月,成立地方工业部。

负责管理地方企业。

1956年5月,地方工业部撤销,有关地方轻工业划归轻工业部管理。

重工业部:重工业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曾设置的一个组成部门,前身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成立于1949年,1954年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1956年被撤销。

燃料工业部:根据1954年9月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第二条的规定,于1954年9月设置燃料工业部,其前身为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根据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决定撤销燃料工业部,并以原燃料工业部所属的煤炭管理总局、电业管理总局和石油管理总局为基础,分别设立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和石油工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委沿革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部委沿革表

部 业 工


工 油 石 ★



工 炭 煤 ★
力部 电业 ★工
部 利 水 ★

员会
委员
命委
革设
设建
建本
本基
基家
家国
国 ★
/★

业 工 金 冶 ★

学 化 油 石
部 业 工

学 化 料 燃
部 业 工

部 程 工 筑 建 ★
料 材部 筑业 建工 ★
力 电 利 水 ★




部 程 工 筑 建







部 全 安
察 监 ★

部 障
部 源 资 土 国 ★
局 洋 海 家 国
局 绘 测 家 国







局 总 护 保 境 环 家 国
员家
院 学 科 国 中
院 学 科 会 社 国 中
委 务 事 族 民 家 国 ★
国 ★
部部










部 动 劳 ★

局 护 保 境 环 家











二 十
14
第 13



14) 第
14(
9)-20 4 1949(
届 十 第


时届
国 府和
九 第
政共

建国以来的九次机构改革

建国以来的九次机构改革

建国以来的九次机构改革No.1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的第一次机构改革:(1952 年-1954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1 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政务院机构由建国初的32个增加到1953 年的42个,其中经济部门增加了22个。

1954 年,为了加强对经济建设的统一领导,撤销了各大行政委员会,国务院机构增加到64个。

到1956 年,国务院机构进一步增加到81个。

No.2 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 年-1959 年)机构的膨胀造成的中央高度集权,使地方失去了自主权。

1956 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开始向地方下放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务院所属机构进行了精简合并。

到1958 年底,国务院机构减少到60个。

No.3 以强调集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机构改革:(1960 年-1965 年)1960 年,面对国民经济遇到的困难,中央决定重新调整经济管理体制,开始上收下放给地方的一系列权力,原来撤销和合并的机构相继恢复。

到1965 年,国务院机构又升至79个工作部门。

与此同时,先后在中央与地方二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

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政府机构发生了非正常的大变动。

No.4 以精兵减政和干部队伍年轻化为目的的第四次机构改革:(1982 年-1985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恢复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恢复和增设了48个部门,到1981 年国务院部门达到100个,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峰。

从1982 年开始,自上而下展开机构改革,国务院部门从100个减少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减少到3万,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现了干部的新老交替,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步伐。

No.5以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为目的的第五次机构改革:(1988 年)1987 年中央成立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1988 年国务院进行机构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关键”。

国务院机构沿革

国务院机构沿革

国务院机构沿革(1982-2008)(一)1982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从1976到1981年5年中,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了100个,人员编制达到5.1万人。

为改变“文化大革命”后党政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工作效率低下的状况,1982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机构精简问题,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

2月22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为加强对国家日常经济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重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强化了职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工作。

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央军事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

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对外贸易部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将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立农牧渔业部。

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组建劳动人事部和广播电视部。

这次改革,将新华通讯社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

这次改革主要在四个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改革领导体制。

二是裁并工作机构。

三是精干领导班子。

四是紧缩编制,轮训干部。

机构改革后,国务院各类机构由100个裁并调整为61个,其中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新增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直属机构由43个裁并为15个;办事机构由5个裁并为3个。

国务院各部门机关人员编制由5.1万名核减为3.83万名,精简25%,在这次改革中实行了“定编不定人”的办法。

党中央30个直属机构的内设局级机构减少了11%,处级机构减少了10%,总编制减少17.3%,各部门领导职数减少15.7%。

(二)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把机构改革紧密地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改革的重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的专业机构。

国务院机构设置

国务院机构设置

国务院机构设置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国务院作为中国政府的行政机构,一直在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国务院机构设置是中国政府组织实施国家行政决策和管理各类事务的机构体系。

本文将从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介绍,以此来了解中国政府的治理结构。

一、国务院机构设置的历史回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机构架构总体上遵循了苏联模式,成立了行政工作委员会、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

其中,行政工作委员会即为当时的最高行政机关。

它相当于国务院的前身,负责行使议会赋予的行政职权。

1954年,国务院官方成立,是国家行政事务的最高机构,集中处理国内外事务。

原国务院机构由总理、副总理、秘书长和各部委主管组成。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国务院对机构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

将国务院原来的部委结构调整为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财政委员会、国家海关总署、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等具体机构。

从此开始,国务院基本组成形式延续至今。

同时,在1978年政策鼓舞下,不少中央部委也参与了发展经济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

二、国务院机构现状目前,国务院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下设有多个部门、委员会和局。

国务院机构包括国务院办公厅、中央领导小组和各种办公室、委员会和调查、监察、统计、情报等相关机构。

同时,国家审计署、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也是国务院系统的成员。

国务院在制定国家政策、领导各政府部门实施政策、制定法规政策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国务院机构的管理者是国务院,即有着国务院各部委的组织制度,负责督导各部委的工作落实。

同时,国务院也对各中央企业、国有企业行业协会和各地方政府拥有管理权。

而发挥其相应职能,在国家管理和服务民生层面能够更加高效和完善地推进,同时,增强了机关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三、国务院机构设置未来方向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面临的挑战同样重重。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010宜宾学院函授(高县点)行管班—彭阳松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是历届政府改革内容的重点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

1982年、199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5年开始一场调整或者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干部年轻化”时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背景:“文革”后开始启动改革开放政策,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时期。

国务院机构数量达到100个,有些部门副部长达到20来个。

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官复原职,这解决了“文革”期间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但这又产生新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达到历史最高峰。

过程: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这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结果:此次改革主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第二次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时间:1988年背景:改革到了1987年时机构和人员已经迅速回潮,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轨,物资部门和流通部门开始通过双轨制改革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这为机构精简提供了职能转变的空间。

过程: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经济改革,与组织人员精简一样成为机构改革的主要手段。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第一届国务院机构(1954年9月—1959年4月)

第一届国务院机构(1954年9月—1959年4月)

第一届国务院机构(1954年9月—1959年4月)总理:周恩来(1954年9月27日任)副总理:陈云(1954年9月28日任)林彪(1954年9月28日任)彭德怀(1954年9月28日任)邓小平(1954年9月28日任)邓子恢(1954年9月28日任)贺龙(1954年9月28日任)陈毅(1954年9月28日任)乌兰夫(1954年9月28日任)李富春(1954年9月28日任)李先念(1954年9月28日任)聂荣臻(1956年11月16日任)薄一波(1956年11月16日任)国务院办公机构秘书长:习仲勋(1954年9月28日任)副秘书长:齐燕铭(1954年11月1日任)常黎夫(1954年11月1日任)张策(1954年11月1日任,1958年4月4日免)龚子荣(1954年11月1日任)陶希晋(1954年11月1日任)曹一凡(1954年11月1日任)杨放之(1954年11月1日任)赵守攻(1958年8月26日任)秘书长助理:卢郁文(1955年4月21日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主任:罗瑞卿(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吴德峰(1954年11月1日任)朱其文(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10月18日免)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林枫(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钱俊瑞(1954年11月1日任)范长江(1954年11月1日任)张稼夫(1956年5月25日任)杨秀峰(1957年6月7日任)徐迈进(1957年6月7日任)张际春(1957年6月14日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主任:薄一波(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孙志远(1954年11月1日任)刘杰(1955年5月31日任,1957年3月26日免)谷牧(1955年9月16日任)国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贾拓夫(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宋劭文(1954年11月1日任)周光春(1954年11月1日任)国务院第五办公室主任:李先念(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叶季壮(1954年11月1日任)牛珮琮(1954年11月1日任)段云(1955年4月21日任)曾山(1957年3月26日免)国务院第六办公室主任:王首道(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郭洪涛(1954年11月1日任)张国坚(1954年11月1日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主任:邓子恢(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杜润生(1954年11月1日任)陶桓馥(1954年11月1日任)李登瀛(1954年11月1日任)廖鲁言(1955年11月7日任)陈正人(1955年11月7日任)国务院第八办公室主任:李维汉(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许涤新(1954年11月1日任)孙起孟(1954年11月1日任)张执一(1955年5月31日任)国务院秘书厅主任:常黎夫(1954年11月20日任)副主任:丁乃光(1955年3月1日任)陈煦(1955年3月1日任,1958年9月24日免)李金德(1955年3月1日任)陈昭(1955年3月1日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陈毅(1958年3月7日任)副主任:廖承志(1958年3月7日任)刘宁一(1958年3月7日任)孔原(1958年3月7日任)张彦(1958年3月7日任)国务院组成部委内务部部长:谢觉哉(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王子宜(1954年11月1日任)陈其瑗(1954年11月1日任)王一夫(1954年11月1日任)袁任远(1954年11月1日任,1958年5月29日免)郭炳坤(1957年6月14日任)部长助理:杨成森(1956年10月10日任)李芳远(1956年10月10日任)欧阳景荣(1956年10月10日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兼,1954年9月28日任,1958年2月11日免)陈毅(兼,1958年2月11日任)副部长:张闻天(1954年11月1日任)王稼祥(1954年11月1日任)章汉夫(1954年11月1日任)伍修权(1954年11月1日任,1955年3月1日免)姬鹏飞(1955年1月3日任)袁仲贤(1956年1月23日任,1957年2月亡)曾涌泉(1957年6月7日任)罗贵波(1957年10月18日任)部长助理:王炳南(1954年11月1日任)何伟(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10月18日免)乔冠华(1954年11月1日任)陈家康(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6月14日免)刘英(1955年1月3日任)韩念龙(1958年11月21日任)国防部部长:彭德怀(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黄克诚(1954年11月1日任)谭政(1954年11月1日任)萧劲光(1954年11月1日任)王树声(1954年11月1日任)萧克(1954年11月1日任)李达(1954年11月1日任)廖汉生(1954年11月1日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杨奇清(1954年11月1日任)徐子荣(1954年11月1日任)许建国(1954年11月1日任)汪金祥(1954年11月1日任)周兴(1954年11月1日任,1958年2月12日免)陈龙(1954年11月1日任)王昭(1954年11月1日任)汪东兴(1955年12月21日任)梁国斌(1958年2月12日任)司法部部长:史良(女,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魏文伯(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月23日免)郑绍文(1954年11月1日任)陈养山(1954年11月1日任)闵刚侯(1955年1月3日任)谢邦治(1958年9月24日任)王维纲(1958年9月24日任)部长助理:刘尚之(1956年10月10日任)王怀安(1956年10月10日任)监察部部长:钱瑛(女,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刘景范(1954年11月1日任)潘震亚(1954年11月1日任)王翰(1954年11月1日任)李景膺(1954年11月1日任)李世璋(1954年11月1日任)程坦(1955年8月5日任)谢邦治(1958年7月5日任,1958年9月24日免)部长助理:张慕尧(1955年1月3日任)张秀岩(1955年1月3日任,1958年11月21日免)谭生彬(1955年7月18日任,1958年5月29日免)谢邦治(1955年11月7日任,1958年7月5日任免)张鹏图(1957年3月26日任,1958年5月29日免)甘祠森(1957年3月26日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1954年9月28日任)副主任:张玺(1954年11月1日任)薛暮桥(1954年11月1日任,1958年9月24日免)彭涛(1954年11月1日任)顾卓新(1954年11月1日任)韩哲一(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1月16日免,1958年9月24日任)杨英杰(1954年11月1日任)骆耕漠(1954年11月1日任)王光伟(1956年1月23日任)倪伟(1957年6月7日任)宋平(1957年6月7日任)柴树藩(1957年6月7日任,1958年9月24日免)刘明夫(1957年6月7日任)贾拓夫(1958年9月24日任)安志文(1958年9月24日任)朱理治(1958年9月24日任)委员:王光伟(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月23日免)王新三(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1月16日免)王逢源(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1月16日免)宋平(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6月7日免)宋养初(1954年11月1日任)胡明(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3月26日免)倪伟(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6月7日免)柴树藩(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6月7日免)张有萱(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3月26日免)叶林(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1月16日免)刘明夫(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6月7日免)顾大川(1954年11月1日任)孙泱(1956年11月16日任,1957年10月18日免)余建亭(1956年11月16日任)吴俊扬(1956年11月16日任)范慕韩(1956年11月16日任)高云屏(1956年11月16日任)。

机构历史沿革(最新修改版,幻灯片版)

机构历史沿革(最新修改版,幻灯片版)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规定:政务院设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 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 和下列各部、会、院、署、行,主持各该部 门的国家行政事宜。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内务部、外交部、情报总署、公安部、财政 部、人民银行、贸易部、海关总署、重工业 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 轻工业部(不属上述四部门之工业)、铁道 部、邮电部、交通部、农业部、林垦部、水 利部、劳动部、文化部、教育部、科学院、 新闻总署、出版总署、卫生部、司法部、法 制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华侨事务委员 会。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政治法律委员会指导内务部、公安部、司法部、法 制委员会和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工作。财政经济委员 会指导财政部、贸易部、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 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邮 电部、交通部、农业部、林垦部、水利部、劳动部、 人民银行和海关总署的工作。文化教育委员会指导 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科学院、新闻总署和出 版总署的工作。为进行工作,各负指导责任的委员 会得对其所属各部、会、院、署、行和下级机关, 颁发决议和命令,并审查其执行。人民监察委员会 负责监察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是否履行其职责。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贸以后, 我国分别在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 2003年和2008年进行了六次规模较大的政府机 构改革。截止到2013年,国务院共有各类工作 部门60个,除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25个、 直属机构16个、直属特设机构1个、办事机构4 个、直属事业单位13个。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但是,随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 接连的自然灾害,使原来的计划未能得以有 效的落实,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措施 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收回了一批下放到地 方的权力和企业。

第一届国务院机构(1954年9月—1959年4月)

第一届国务院机构(1954年9月—1959年4月)

第一届国务院机构(1954年9月—1959年4月)总理:周恩来(1954年9月27日任)副总理:陈云(1954年9月28日任)林彪(1954年9月28日任)彭德怀(1954年9月28日任)邓小平(1954年9月28日任)邓子恢(1954年9月28日任)贺龙(1954年9月28日任)陈毅(1954年9月28日任)乌兰夫(1954年9月28日任)李富春(1954年9月28日任)李先念(1954年9月28日任)聂荣臻(1956年11月16日任)薄一波(1956年11月16日任)国务院办公机构秘书长:习仲勋(1954年9月28日任)副秘书长:齐燕铭(1954年11月1日任)常黎夫(1954年11月1日任)张策(1954年11月1日任,1958年4月4日免)龚子荣(1954年11月1日任)陶希晋(1954年11月1日任)曹一凡(1954年11月1日任)杨放之(1954年11月1日任)赵守攻(1958年8月26日任)秘书长助理:卢郁文(1955年4月21日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主任:罗瑞卿(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吴德峰(1954年11月1日任)朱其文(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10月18日免)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林枫(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钱俊瑞(1954年11月1日任)范长江(1954年11月1日任)张稼夫(1956年5月25日任)杨秀峰(1957年6月7日任)徐迈进(1957年6月7日任)张际春(1957年6月14日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主任:薄一波(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孙志远(1954年11月1日任)刘杰(1955年5月31日任,1957年3月26日免)谷牧(1955年9月16日任)国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贾拓夫(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宋劭文(1954年11月1日任)周光春(1954年11月1日任)国务院第五办公室主任:李先念(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叶季壮(1954年11月1日任)牛珮琮(1954年11月1日任)段云(1955年4月21日任)曾山(1957年3月26日免)国务院第六办公室主任:王首道(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郭洪涛(1954年11月1日任)张国坚(1954年11月1日任)国务院第七办公室主任:邓子恢(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杜润生(1954年11月1日任)陶桓馥(1954年11月1日任)李登瀛(1954年11月1日任)廖鲁言(1955年11月7日任)陈正人(1955年11月7日任)国务院第八办公室主任:李维汉(1954年11月1日任)副主任:许涤新(1954年11月1日任)孙起孟(1954年11月1日任)张执一(1955年5月31日任)国务院秘书厅主任:常黎夫(1954年11月20日任)副主任:丁乃光(1955年3月1日任)陈煦(1955年3月1日任,1958年9月24日免)李金德(1955年3月1日任)陈昭(1955年3月1日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主任:陈毅(1958年3月7日任)副主任:廖承志(1958年3月7日任)刘宁一(1958年3月7日任)孔原(1958年3月7日任)张彦(1958年3月7日任)国务院组成部委内务部部长:谢觉哉(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王子宜(1954年11月1日任)陈其瑗(1954年11月1日任)王一夫(1954年11月1日任)袁任远(1954年11月1日任,1958年5月29日免)郭炳坤(1957年6月14日任)部长助理:杨成森(1956年10月10日任)李芳远(1956年10月10日任)欧阳景荣(1956年10月10日任)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兼,1954年9月28日任,1958年2月11日免)陈毅(兼,1958年2月11日任)副部长:张闻天(1954年11月1日任)王稼祥(1954年11月1日任)章汉夫(1954年11月1日任)伍修权(1954年11月1日任,1955年3月1日免)姬鹏飞(1955年1月3日任)袁仲贤(1956年1月23日任,1957年2月亡)曾涌泉(1957年6月7日任)罗贵波(1957年10月18日任)部长助理:王炳南(1954年11月1日任)何伟(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10月18日免)乔冠华(1954年11月1日任)陈家康(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6月14日免)刘英(1955年1月3日任)韩念龙(1958年11月21日任)国防部部长:彭德怀(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黄克诚(1954年11月1日任)谭政(1954年11月1日任)萧劲光(1954年11月1日任)王树声(1954年11月1日任)萧克(1954年11月1日任)李达(1954年11月1日任)廖汉生(1954年11月1日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杨奇清(1954年11月1日任)徐子荣(1954年11月1日任)许建国(1954年11月1日任)汪金祥(1954年11月1日任)周兴(1954年11月1日任,1958年2月12日免)陈龙(1954年11月1日任)王昭(1954年11月1日任)汪东兴(1955年12月21日任)梁国斌(1958年2月12日任)司法部部长:史良(女,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魏文伯(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月23日免)郑绍文(1954年11月1日任)陈养山(1954年11月1日任)闵刚侯(1955年1月3日任)谢邦治(1958年9月24日任)王维纲(1958年9月24日任)部长助理:刘尚之(1956年10月10日任)王怀安(1956年10月10日任)监察部部长:钱瑛(女,1954年9月28日任)副部长:刘景范(1954年11月1日任)潘震亚(1954年11月1日任)王翰(1954年11月1日任)李景膺(1954年11月1日任)李世璋(1954年11月1日任)程坦(1955年8月5日任)谢邦治(1958年7月5日任,1958年9月24日免)部长助理:张慕尧(1955年1月3日任)张秀岩(1955年1月3日任,1958年11月21日免)谭生彬(1955年7月18日任,1958年5月29日免)谢邦治(1955年11月7日任,1958年7月5日任免)张鹏图(1957年3月26日任,1958年5月29日免)甘祠森(1957年3月26日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1954年9月28日任)副主任:张玺(1954年11月1日任)薛暮桥(1954年11月1日任,1958年9月24日免)彭涛(1954年11月1日任)顾卓新(1954年11月1日任)韩哲一(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1月16日免,1958年9月24日任)杨英杰(1954年11月1日任)骆耕漠(1954年11月1日任)王光伟(1956年1月23日任)倪伟(1957年6月7日任)宋平(1957年6月7日任)柴树藩(1957年6月7日任,1958年9月24日免)刘明夫(1957年6月7日任)贾拓夫(1958年9月24日任)安志文(1958年9月24日任)朱理治(1958年9月24日任)委员:王光伟(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月23日免)王新三(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1月16日免)王逢源(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1月16日免)宋平(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6月7日免)宋养初(1954年11月1日任)胡明(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3月26日免)倪伟(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6月7日免)柴树藩(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6月7日免)张有萱(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3月26日免)叶林(1954年11月1日任,1956年11月16日免)刘明夫(1954年11月1日任,1957年6月7日免)顾大川(1954年11月1日任)孙泱(1956年11月16日任,1957年10月18日免)余建亭(1956年11月16日任)吴俊扬(1956年11月16日任)范慕韩(1956年11月16日任)高云屏(1956年11月16日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述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国务院机构改革,旨在推进政府系统的突破性改革,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针对这些历次机构改革进行述评,探究其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并通过举例子方式证明彰显这些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机构改革的发展历程以1978年代表改革开放发端的邓小平为开端,中国在其“两手抓、两手硬”的改革措施下,启动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

最早的机构改革为1982年“七三调整”,该次调整更换了许多干部,提高了党委政治核心的地位,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长足发展,也标志着中国政府继续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各个领域的改革都在加速进行中。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多次机构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探索,中国政府启动了针对各部门的重大调整和改组,成为中国近代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二、机构改革的重要性改革政府机构结构不仅可以在理论上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时代走向,也是根据形势需要,调整政府体制的行动,并因此获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

早在1978年国家领导人决定进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了政府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而改革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减小政府对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干预,逐步将企业和个人的权利赋予市场和社会,使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和法治。

(一)促进政府运行效率一次重大的调整是在1998年,这次调整中,中国政府对政府机构的改革赋予了更多的工作职能和责任,进一步拉近了政府与民众的距离,并体现了政府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

这种调整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直接促进了政府认真对待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运作。

这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创新。

(二)推进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改革也推动了一些新型机构的发展,比如国家安全部门的设立,该机构是致力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不被破坏的重要机构。

机构历史沿革(最新修改版,幻灯片版)

机构历史沿革(最新修改版,幻灯片版)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
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把转变政府职能作 为机构改革的关键;坚持精简、统一、效能 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 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坚持机构改革与干 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优化干部队伍结 构;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分步实施,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革。当然也 有一些教训:最大的教训在于忽视了政府的 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规定:政务院设政治法律委员会、财政经济 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 和下列各部、会、院、署、行,主持各该部 门的国家行政事宜。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内务部、外交部、情报总署、公安部、财政 部、人民银行、贸易部、海关总署、重工业 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 轻工业部(不属上述四部门之工业)、铁道 部、邮、文化部、教育部、科学院、 新闻总署、出版总署、卫生部、司法部、法 制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华侨事务委员 会。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各部门在“左”倾思潮的巨大压力下,大批 的下放企业给地方,大量地裁并机构和下放 机关工作人员。1970年,国务院只设置32个部 门,其中还有十三个部门由军队管理,实际 上归国务院领导的只有19个部门。 企业下放地方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 地方管不了、中央又代管,使人、财、物相 互脱节,管理效率低、经济效益差、自主经 营权小,使得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极端困难。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 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林彪、“四人 帮反革命集团”利用党的失误,阴谋篡夺党和 国家的最高权力,党和国家机关被冲击,各 条战线受到严重干扰,正确的方针政策、规 章制度被批判和取消,许多优秀的领导干部 被批斗,机关工作基本瘫痪,全国陷入严重 内乱。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5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5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后国务院5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 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人员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

●第三次: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1998年:不再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人民网)。

中央政府机构的演变史述略

中央政府机构的演变史述略

中央政府机构的演变史述略在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机构的演变历程是非常复杂而且长期的。

这种演变涉及到政治制度、行政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要地概述一下中央政府机构的演变史。

封建时代在封建时代,中央政府机构主要是皇帝和中央官僚,也称中书省。

这些高层官员掌握着重要的决策权和行政权力。

他们负责制定和执行国家政策。

同时,他们还要监管地方官僚的行为和政绩。

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时期。

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中央政府机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这种变革首先表现在政治制度和宪法的修改上。

此时,政治中央化成为了民国政府的主要方向。

国家行政机构也发生了变化,最初设立了行政院和行政院总裁制度,后来又改为了行政院院长制度。

同时,在1928年实行的《中华民国宪法》中,国务院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拥有了一个现代行政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府机构也进行了重构。

当时,国务院成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之一,由总理领导,下设多个部委和委员会。

此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也正式成立。

改革开放以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央政府机构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1978年,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稳定、改革开放”的口号。

此后,各地开始实行自主经济政策和对外开放政策。

这种政策的推行促使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并且有望加速这个进程。

例如,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来实现政府的科学、民主和法制化。

2018年,政府再次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强化了规范性文件的地位,增加了政策落实的透明度。

总的来说,中央政府机构的演变史是长期而艰辛的。

从封建时代到改革开放,这个进程始终围绕政治中央化和国家现代化的方向。

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国家制度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尽管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有许多困难和挑战等待解决。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央政府机构将继续发展和完善,为促进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12月政务院下设35个部门:1、4个大委员会政治法律委员会(管理内务、公安、劳动、司法部和法制、民族、华侨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管理财政、贸易、重工业、燃料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轻工业、铁道、交通、邮电、农业、林垦、水利部),文化教育委员会(管理文化、教育、卫生部和科学院),人民监察委员会;2、22个职能部、院内务部,外交部(代管情报总署),公安部,财政部(代管人民银行),贸易部(代管海关总署),重工业部,燃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食品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交通部,农业部,林垦部,水利部,劳动部,文化部,教育部,科学院,卫生部,司法部;3、3个委员会法制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华侨事务委员会4、秘书厅5、5个行、署情报总署,人民银行,海关总署,新闻总署,出版总署1952年12月(增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政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办公厅、中南行政委员会、华北行政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西北行政委员会、华东行政委员会、西南行政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政务院下设42部门:1、4个大委员会政治法律委员会(管理内务、公安、司法、劳动、人事部和法制、民族、华侨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管理财政、粮食、商业、对外贸易、重工业、第一机械工业、第二机械工业、燃料工业、地质、建筑工程、纺织工业、轻工业、铁道、交通、邮电、农业、林业、水利部),文化教育委员会(管理文化、高等教育、教育、卫生部、科学院和体育运动、扫盲工作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2、29个职能部、院内务部,外交部,公安部,财政部(代管人民银行),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代管海关总署),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地质部、建筑工程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交通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劳动部,文化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科学院,卫生部,司法部,人事部;3、5个委员会法制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扫盲工作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华侨事务委员会4、秘书厅5、3个行、署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出版总署变动情况:1950年成立人事部。

1951年将林垦部更名为林业部。

1952年8月撤销贸易部,分设商业部、对外贸易部;设立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地质部、建筑工程部、粮食部;撤销情报总署,业务划归外交部;撤销新闻总署,所属新华社划归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出版事业工作划归出版总署领导。

1952年11月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不属于政务院)、高等教育部、扫盲工作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

1954年12月(增加)国务院下设64部门:1、35个部委机构内务部,外交部,国防部,公安部,司法部,监察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对外贸易部,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燃料工业部,地质部,建筑工程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地方工业部,铁道部,邮电部,交通部,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劳动部,文化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体育运动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华侨事务委员会;2、8个办公机构国务院第一办公室(政法办公室,管理内务、公安、司法、监察部),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教办公室,管理文化、高等教育、教育、卫生部和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国务院第三办公室(重工业办公室),国务院第四办公室(轻工业办公室),国务院第五办公室(财金贸办公室),国务院第六办公室(交通办公室),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国务院第八办公室(管理私营企业改造工作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3、20个直属机构国家统计局,国家计量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央气象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人事局,国家档案局,中央机要交通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专家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总理办公室;4、国务院秘书厅变动情况:国家计划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国科学院不再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成为国家最高学术机关,受国务院指导;增设国防部;人民监察委员会改组为监察部;增设国家建设委员会、地方工业部;出版总署并入文化部,扫盲工作委员会并入教育部;人事部改为国务院人事局,法制委员会改为国务院法制局;政治法律委员会改组为国务院第一办公室,财政经济委员会改组为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宗教事务局;财政经济委员会该为国务院第三、四、五、六、七、八办公室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计量局。

1956年12月(第一个高峰)国务院设立81部门:1、48个部委机构内务部,外交部,国防部,公安部,司法部,监察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建设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财政部,粮食部,商业部,城市服务部,水产部,对外贸易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电机制造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地质部,建筑工程部,城市建设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食品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农业部,农垦部,林业部,森林工业部,水利部,劳动部,文化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体育运动委员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华侨事务委员会;2、8个办公机构国务院第一办公室(政法办公室,管理内务、公安、司法、监察部),国务院第二办公室(文教办公室,管理文化、高等教育、教育、卫生部和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国务院第三办公室(重工业办公室),国务院第四办公室(轻工业办公室),国务院第五办公室(财金贸办公室),国务院第六办公室(交通办公室),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农林水办公室),国务院第八办公室(管理私营企业改造工作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3、24个直属机构国家统计局,国家计量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国家测绘总局,物资供应总局,中国民用航空局,中央气象局,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务院法制局,国务院人事局,国家档案局,中央机要交通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务院专家局,国务院出过工人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总理办公室;4、国务院秘书厅变动情况:增设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撤销重工业部,分设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部;撤销燃料工业部,分设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设出电机制造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管理军事工业)外增设第三机械工业部,管理原子能工业;建筑工程部分出城市建设部,商业部分出城市服务部(管理服务业)、水产部,农业部分出农垦部,林业部分出森林工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分设物资供应总局;设立食品工业部,撤销地方工业部,其地方食品工业并入食品工业部,地方纺织工业并入纺织工业部,其余部分归轻工业部管理;设立国家测绘总局、出国工人管理局、国务院专家局,原国务院专家局改为国务院外国专家局。

1975年12月(恢复)国务院下设52部门:1、29个部委机构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公安部,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农林部,冶金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五机械工业部,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机械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水利电力部,轻工业部,交通部,铁道部,邮电部,财政部,商业部,卫生部,体育运动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2、19个直属机构国家地质总局,国家物资总局,国家劳动总局,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国家测绘总局,中央气象局,国家标准计量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家海洋局,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地震局,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国务院政策研究室;3、4个办公机构国务院办公室,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国务院政工小组;变动情况:燃料化学工业部分设为煤炭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交通部分出铁道部;撤销国务院文化组、国务院科教组,设置文化部、教育部;国家计委分出国家地质总局、国家物资总局、国家劳动总局;从第七机械工业部分出第八机械工业总局;恢复国务院所属的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参事室为直属机构;增加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国务院政策研究室;撤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

另外,恢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仍属群众组织。

1978年3月(增设)国务院设立76部门:1、37个部委机构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公安部,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部,农林部,冶金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五机械工业部,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机械工业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水利电力部,轻工业部,交通部,铁道部,邮电部,财政部,商业部,卫生部,体育运动委员会,文化部,教育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化学工业部,纺织工业部;2、32个直属机构国家地质总局,国家物资总局,国家劳动总局,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国家测绘总局,中央气象局,国家标准计量局,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家海洋局,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局,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地震局,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纺织工业部,国家计量总局,中国旅游总局,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林业总局,国家农垦总局,国家水产总局,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国家编制委员会;3、7个办公机构变动情况:增设21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物价总局、国务院财贸小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政部、化学工业部、纺织工业部、国家计量总局、中国旅游总局、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林业总局、国家农垦总局、国家水产总局、国家医药管理总局、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国家编制委员会。

1981年12月(最高峰)国务院设立100部门:1、52个部委机构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农业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对外贸易部,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农业部,农垦部,林业部,水利部,冶金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三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第五机械工业部,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七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部,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电力工业部,地质部,建筑材料工业部,纺织工业部,轻工业部,铁道部,交通部,邮电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部,粮食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文化部,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2、5个办公机构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国务院财贸小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国务院港澳办公室;3、43个直属机构国家劳动总局,国家物资总局,国家物价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海洋局,中央气象局,国家水产总局,国家测绘总局,国家建筑工程总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家机械设备成套总局,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管理总局,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国家广播电视工业总局,国家电子计算机和工业总局,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国家地震局,国家标准总局,国家计量总局,专利局,海关总署,进出口商品检验总局,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新华通讯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国家出版局,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外文出版发行局,国家编制委员会,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国务院外国专家局,国家人事局,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国家档案局,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另外,国务院还有非常设机构44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