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县情概况

合集下载

福建龙岩长汀古城说明文

福建龙岩长汀古城说明文

福建龙岩长汀古城说明文龙岩长汀古城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古城。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福建龙岩长汀古城的相关情况。

1. 古城历史龙岩长汀古城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古城位于长汀县城中央,占地面积约400亩,城墙高约10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

古城保存较为完整,是福建地区较具特色的古城之一。

2. 建筑风格龙岩长汀古城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老的韵味。

城内的建筑主要以明清风格为主,其中包括古代官府、古民居、古祠堂等建筑,古城内街道狭窄曲折,石板铺就,给人一种回到古代的感觉。

3. 文化底蕴龙岩长汀古城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传统的福建文化,如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

古城内还有许多历史文物和古迹,如明代的城楼、古井、碑刻等,这些都是古城丰富的文化遗产。

4. 特色美食龙岩长汀古城还以其独特的美食而闻名。

古城内有许多传统的小吃摊点,如油爆河蚌、五香卤猪蹄等,这些美食口味独特,让人难以忘怀。

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也是游览古城的一大亮点。

5. 旅游景点龙岩长汀古城拥有许多风景名胜,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包括古城墙、梅溪景区、黄梅古道等。

这些景点各具特色,有的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之美,有的让人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6. 活动与节庆龙岩长汀古城还举办着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节庆。

如每年的古城文化节、古城灯光秀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古城的文化氛围,也为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体验。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已经对龙岩长汀古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座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处值得一游的景点。

欢迎各位前来龙岩长汀古城,体验古城独特的魅力!。

长汀的风俗

长汀的风俗

长汀的风俗
长汀是福建省的一个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

福建乡村最重要的饮食习俗便是“客家饭”,作为客家人的长汀,也沿袭着这种习俗。

每当有客人来到时,家人们便会摆上一桌“客家饭”,面对丰盛的客家菜,人们一起放声欢笑,共享客家文化。

此外,在长汀,当地人也有更多娱乐活动。

七月初七每年都会举行民俗活动,称为“腊茶歌”。

当地人将制作数百个糕点节节寿,其中有清甜的蛋糕、椰子以及红豆沙等。

同时,他们还会唱起歌谣,将乡土之情歌唱出来,历久弥新。

长汀乡村的风俗使当地特色十分独特。

它不仅积极保护传统文化,而且能够融入新元素,助力乡村振兴。

我的家乡---长汀

我的家乡---长汀

汀州府---文化
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长汀县历史。 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 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三年 (282年)为新罗县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置长汀县,属汀州。历史上为州、郡、 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 不减江、浙中州” 。
Hong se xiaoshanghai
美丽的它
长汀县为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县, 总面积3089平方千米。地处福建西部, 闽赣边陲要冲。这里千山竞秀,群峦 叠嶂,为武夷山脉南段,是福建的边 远山区,著名的革命老区和历史文化 名城。户籍人口49.24万人,全县辖13 个镇、5个乡。
三元阁
福 音 博 医 物 院 馆
Cultural relics 、All previous dynasties celebrity
三角豆腐饺、白斩河田鸡
、麒麟脱胎 ; 皱纱肉 、荔枝肉 、凤凰醉酒 、烧肝花 ; 糍粑 生焖草鱼 、长汀豆腐干 、糍粑、灯盏糕; 笼床糈 、卷饼 、烧麦 、板栗糕 、兜汤哩 ; 馄饨、炸雪薯 ;
绉纱肉

Temple
buildings、 ancient tombs、 ancient city wall、ancient gate、 five-arched dwellings、ancient inscriptions, ancient dak Neolithic sites, chow tai ruins, ruin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become the fujianpeople inhabit physical testimony; Ancient “gossip” longquan in tang dynasty and song dynasty ancient “FuXue Yin tower 。

龙岩长汀古城简介

龙岩长汀古城简介

龙岩长汀古城简介
龙岩长汀古城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境内,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

这座古城坐落在美丽的闽西南山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长汀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这座古城曾是闽西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南地区对外交流的重要门户。

古城内保存下来的建筑群以清代建筑为主,包括庙宇、官府、商铺、民居等各种建筑形式,展现出了明清时期的繁荣景象。

古城内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是长汀会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会馆是明清时期闽西侨乡会馆的代表作之一,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会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展示了长汀人民的丰功伟绩和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除了会馆,古城内还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例如秀水苏祠、古城墙、古井等,每一处都展现着长汀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长汀古城周边的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

城外山清水秀,溪流潺潺,是远离喧嚣都市的理想休闲度假胜地。

游客们可以漫步古城街巷,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也可以欣赏自然山水之美,放松身心。

龙岩长汀古城作为福建省的历史名城,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无论是追溯历史风貌,还是领略自然风光,长汀古城都会给游客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长汀的介绍

关于长汀的介绍

关于长汀的介绍
长汀,我的家乡,是福建省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

长汀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有世界最大的客家祖地——汀州。

这座美丽的城市有“世界红色旅游胜地”、“客家古邑”、“客家摇篮”、“中国长寿之乡”等美称。

汀州古城历史悠久,它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古城内古迹众多,文物丰富,
保留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建筑,是一座极具闽南特色和客家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

长汀美食以“酸、辣、香、酥、脆”而闻名,尤其是长汀牛肉面,它是长汀独有的风味小吃。

牛肉面一般用猪腿肉、牛肉做成,汤味鲜香。

长汀人还喜欢用红曲和白糖做成豆花来吃,特别好吃。

长汀特产也很多,有长汀香菇、长汀丝竹、长汀丝茶等等。

其中长汀香菇是闽西四大特产之一。

长汀也是“中国香菇之乡”,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

长汀丝竹以其优美的旋律、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福建丝竹之冠”。

—— 1 —1 —。

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趋势

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趋势

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趋势长汀县是中国福建省龙岩市辖县,位于福建西北部,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是一个重要的农业产业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农村经济改革政策的实施,长汀县农业产业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

本文将分析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趋势,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

一、长汀农业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汀农业产业规模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首先,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农村经济改革政策,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

政府对农业产业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包括技术培训、补贴政策、贷款支持等。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得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产业规模也随之增长。

其次,农民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也有了大幅增加。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农民能够更多地投入到农业产业中。

他们购买了新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农民也开始大规模购买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投入的增加使得农业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另外,农业科技的进步也是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增长的重要原因。

农业科技的进步意味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改良。

在长汀县,政府鼓励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和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

农民逐渐普及了温室种植、现代化养殖等先进技术,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得农业产业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

二、长汀农业产业规模变化的影响长汀农业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给该地区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业产业规模的增长使得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

农民通过扩大种植、养殖规模以及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了收入来源。

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积极变化。

其次,农业产业规模的增长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的快速增长,使得农民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业以外的领域,如农村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长汀——精选推荐

长汀——精选推荐

长汀县隶属汀州古城墙长汀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

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

据《读史方舆纪要》,唐置长汀县。

“天下之水皆东,惟汀水独向南,南,丁位也。

”县名得自长汀村,因县治迁此,故名。

长汀村以境内有长汀溪为名。

[3]公元282年(西晋太康三年)为新罗县境。

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福建经略使开福、抚二州山洞置汀州,于九龙水源长汀村置长汀县,属汀州。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改汀州为临汀郡,公元7 58年(乾元元年),复名汀州,时县治已附于州郭,后随州治迁至东方口(宋名县基岭)县治仍附州郭。

公元769年(大历四年)。

又随州治迁白石村,即今县治所在。

公元893年(景福二年),王潮克福州,称留后,长汀县属王潮。

公元909年(后梁开平三年),潮弟审之为闽王,公元933年(后唐长兴四年),闽王王延钩称帝,改元龙启,长汀县仍属闽。

公元943年(闽永隆五年),闽富沙王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公元944年(天德二年),长汀县属殷,公元945年(天德三年),殷亡,长汀县属南唐。

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南唐亡。

县人宋版图。

公元985年(雍熙二年),长汀县属福建路。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汀州为汀州路,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

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为囊加真公主赐地。

公元1282年(元至元十九年),福建、江西二行中书省合并,置福建宣慰使司,长汀县属福建宣慰使司。

公元1398年(明洪武元年),改汀州路为汀州府,公元1399年(明洪武二年),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汀县属福建行中书省。

公元1407年(明洪武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汀县属福建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沿用明代制度。

长汀县始终为汀州、郡、路、府属县。

公元1913年(民国二年),废府建置,长汀县属汀漳道,隶福建省。

探访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汇报

探访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汇报

探访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汇报
长汀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处闽西山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生
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长汀县水土治理一直是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了解长汀水土治理情况,我特意前往实地进行调研,现将情况进行汇报如下。

首先,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水资源方面,长汀县大力推
进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水环境保护力度,完善水污染防治设施,推动水体质量持续改善。

同时,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当地居民用水安全。

在土壤治理方面,长汀县积极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土壤修复和保护,开展农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保障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其次,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水资源方面,由于地
处山区,长汀县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在干旱季节,部分地区供水难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同时,水污染治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部分水体仍存在污染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

在土壤治理方面,由于长期的农业生产和工业活动,部分地区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土壤修复和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长汀县水土治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建议加大对水资源
的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工程,改善水体质量。

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工作,加大土壤环境保护投入,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向纵深发展。

综上所述,长汀县在水土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希望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加大力度,加快推进水土治理工作,为长汀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长汀的历史典故

长汀的历史典故

长汀的历史典故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长汀,古称“崇仁”,是福建省龙岩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闽西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长汀有着丰富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见证了长汀的发展与变迁,也传承了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

长汀的历史可追溯至南朝梁代,当时称为“崇仁县”。

据史料记载,崇仁县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是闽、粤、滇、湘诸省通商之门,名利原郡藏、霭庄纵横、香火而旺,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

长汀曾是福建西南地区军事要塞和商贸重镇,被誉为“西南门户”。

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著名的典故,让人耳熟能详。

其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便是《临涯拜鬼》。

相传清代诗人宋又和在长汀谒祠后,整理诗文时看见书案上多了十八个大字,诗人顿起惊恐之意,诗成。

《临涯拜鬼》便是宋又和忍辱逢鬼,谒文昌庙。

古往今来,这个故事一直传颂不衰,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长汀还流传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如“钓鱼村”、“苍游窑”的传说等。

这些典故或让人感怀古人智慧,或让人感叹时代变迁,每一个典故都承载着长汀人民对历史的留恋和传承。

长汀的历史典故不仅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如今,长汀虽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但这些历史典故始终贯穿在人们的生活中,使人们更加热爱和珍惜这片土地,也成为了长汀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篇示例:长汀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是一个风景秀美、历史悠久的地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长汀县留下了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典故,这些典故传承着古老的智慧和文化传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和独特魅力。

长汀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据史书记载,长汀县在汉代就已经建立,当时称为长兴乡。

隋唐时期,长兴乡改称长乐乡,后来又演变为长兴县。

宋代,长兴县改称长溪县,至明代才定名为长汀县。

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长汀县历经风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长汀县有一座古老的城隍庙,相传建于唐代,是当地的信仰中心。

传说在唐代,长汀县遭遇饥荒,人们纷纷去祈求城隍保佑,城隍听到了他们的祈祷,便降下甘露,救了长汀县的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总结和提升长汀经验-长汀县

总结和提升长汀经验-长汀县

总结和提升长汀经验长汀县位于福建西南部闽赣交界区域,位于东经116°00′45〞~116°39′30〞,北纬25°15ˊ40〞~26°02ˊ00〞之间,北邻宁化,南接武平、上杭,东接清流、连城,西与江西瑞金交界。

全县人口52万人,人口密度为168人/km2,总土地面积为3089.9km2,其中耕地286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26%;林地面积25141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1.39%,人均耕地0.0059公顷,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世界客家首府、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

长汀水土流失经历先破坏,后治理,边破坏,边治理的过程,历时跨度长、面积大、侵蚀程度重、类型多、危害广,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大,使长汀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落后。

长汀县在历史上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而近百年来,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以河田为例,原名柳村,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柳村无柳,河比田高,因此改名为河田,成为我国极强度的水土流失区之一,有“红色沙漠”之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治理的力度逐步加大,80年代,以恢复植被防护性治理为主的水土保持快速发展,90年代以开发型治理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工作,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特别在200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长汀县的水土流失的治理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后,掀起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潮。

经过多年努力,长汀水土流失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一、长汀水土流失原因及危害引起长汀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先天易侵蚀的自然基础和后天人为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用一句话来概述:“先天发育不足(自然因素)+后天营养不良(人为因素)=水土流失严重。

”;伴随着高强度的水土流失,造成长汀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以农业劳作为主的人民生产生活遭受严重的影响,人们愈加贫穷,进而走上了愈加向自然索取的道路,形成人民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美丽的家乡——长汀

美丽的家乡——长汀

美丽的家乡——长汀美丽的家乡——长汀1盐城素有“东方湿地”的美誉,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黄海之滨,我深深沉迷其中。

利用假日爸爸带着我来个欧风花街“一日游”。

经常听奶奶说,他们年轻时候的盐城“市区”,和现在真是有天壤之别。

从东走到西只要一袋烟的功夫,那时候也只能称之为“小街”,狭小的街道上横七竖八地躺着简简单单的几家铺子:米铺、药铺、铁匠铺、裁缝铺等等。

药铺是没有人敢去的,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熬一熬就过去了,实在挺不过去了,才去药铺抓点药,要知道几付药的价钱,顶得上几个月辛辛苦苦攒下的钱。

裁缝铺一年到头平常人家是不去光顾的,只有逢年过节或者遇到喜事的时候,才会扯上二尺布做一件漂亮的新衣裳。

只是铁匠铺里整天传来“叮叮当当”的声音,给冷冷清清的小街增添了一些生气。

爸爸眼中的盐城又是个怎样的呢?我满怀好奇地问爸爸。

爸爸说,刚工作的时候,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乘车路过市区,市区有点样子了,只不过路面没有现在的宽。

一到晚上,只有几条主要街道的路灯亮着,别的地方黑漆漆的。

哪里像现在是个“不夜城”。

商品品种也多起来了,集市上可以买到一些新鲜的南方水果。

如今的市区,颇具大都市的气派。

高大的城市建筑群,好似一个个巨人手顶一片蓝天,又仿佛要冲破云霄。

欧风花街就坐落其间,欧风花街的中心有一个喷泉——巨龙喷泉。

它的做工非常精巧,泉水忽上忽下,犹如巨龙出海,又像翩翩起舞的“水蝴蝶”,动作看起来十分的优美。

走在欧风花街,就像是漫步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

欧风花街有一处小竹林令人格外地喜欢。

这里景色十分迷人,虽在闹市,却不失一处僻静之处。

漫步其间,浮躁的心情顿时安静了下来。

清风徐来,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游人陶醉其中。

我们也深深地爱上这个地方,爱上了这个城市。

美丽的家乡,你是一首优美的歌,你是一幅美丽的画,我们唯有把你建设得更加美丽。

美丽的家乡——长汀2在江西省南昌市的城西,平地上突起了一座西山。

湾里就座落在西山的东山脚,在地图上要找到它都很困难。

关于长汀古城的介绍

关于长汀古城的介绍

关于长汀古城的介绍
长汀古城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

它是福建省第一个县级市,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以县城命名的城市。

长汀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闽西明珠”之美誉。

长汀古城曾为汀州、长汀、龙岩市的行政中心,也是古代南迁的中原汉人在汀州(今福建长汀)、龙岩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汀州府治地,汀州府摇篮”之美誉。

长汀古城现仍有明清古民居建筑770多栋,主要有龙津古街、汀州府文庙、北大街等。

如今,长汀古城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长汀古城是我国首个以县命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地处赣南闽赣三省交界处,是一座千年古城。

在这里有全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城墙和城门——古城墙;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还有保存完好的寺庙建筑——天后宫……
长汀古城是一座人文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不仅有风景优美的汀江河,还有被誉为“闽西八景”之一的汀江晚渡。

—— 1 —1 —。

长汀古城简介

长汀古城简介

长汀古城简介长汀古城又称汀州古城,位于福建长汀,地处武夷山脉南麓,南与广东近邻,西与江西接壤,为闽粤赣三省的古道枢纽和边陲要冲,被称为“福建西大门”。

汀州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客家首府,国家AAAA级景区,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

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1994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福建四大名城之一。

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是连接赣州、梅州的中心枢纽和商贸重镇,史称“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

被誉为八闽客家首府,2004年,中国烹饪协会授予长汀县“中国客家菜之乡”称号,荣膺“福建美食名城”。

距长汀南站7公里,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约281.9公里;319国道、534国道,省道205贯穿全境,赣龙铁路、赣龙铁路复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快捷。

古城简介:汀州,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

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它七府构成了福建八闽。

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长汀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长汀是著名的唐宋古城。

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成为汀州古城景观的一大特色,始建于唐大历四年的汀州古城墙,至明清时期,汀州古城墙总长为5000多米,设有12个城门,“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挂珠”的独特格局。

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汉族客家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现在保存完好的城墙近3000米,将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

1996年汀州城墙被列为第四批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众多风格独特的客家建筑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如汀州府城隍庙、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汀州三元阁、汀州云骧阁、汀州南禅寺、“王衙”—汀州刘氏家庙、汀州李氏家庙等等。

福建长汀名城概况

福建长汀名城概况

福建长汀名城概况转帖(一)地理状况长汀是福建省龙岩市市辖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汀江上游,武夷山脉南段,闽赣边界。

东距省会福州532公里。

介于东经115°58′~116°43′,北纬25°11′~26°51′之间。

东临连城县、上杭县,西南与武平县接壤,北接宁化县,东北和清流县相邻,西和西北同江西省瑞金市、石城县交界。

东西最大横距6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6公里,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其中2006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达17万人。

长汀县政府驻汀州镇,位于县境北部,距龙岩市130公里,距江西瑞金市40公里。

现辖汀州镇、大同镇、古城镇、童坊镇、新桥镇、馆前镇、河田镇、南山镇、濯田镇、四都镇、涂坊乡、庵杰乡、策武乡、宣成乡、羊牯乡、三洲乡、红山乡、铁长乡等10个镇8个乡。

2006年总人口50万人,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客家人),也有少数 族。

境内地势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

海拔238~1459米。

北部山岭有鸡公岽、天华山、大悲山、吊子脑、梁石山等,东部山岭有白砂岭、石壁山、云峰岩、观音山、菇莲嶂、龙湖山、鹅公岽等,西部山岭有梅山顶、石水牛、归龙山等,千米高峰共19座。

中部丘陵主要有卧龙山、东华山等。

除城区为盆地外,还有河田盆地、三洲盆地、濯田盆地、南山盆地、中复盆地、新桥盆地等。

河流主要为汀江,全长220公里。

汀江支流主要有濯田河、刘源河、南山河、涂坊河、刘坊河、铁长河、郑坊河、七里河。

闽江水系有童坊河、陈连河。

赣江水系有古城河。

地貌结构基本特征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属中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3℃,年平均降水量1685.6毫米。

(二)历史沿革西汉时属会稽郡。

三国时属建安郡。

晋代属晋安郡新罗县。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长汀县,隶属汀州。

唐、宋、元、明、清,长汀城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

民国2年(1913)废府,长汀县属汀漳道。

长汀

长汀

长汀客家第一漂,汀州,作为以客家先民为主设置的州,在大唐盛世中诞生。

从那时起一直到清代,长汀一直成为州、郡、路、府的所在地,成为历代闽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福建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

汀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客家建筑文化的另一特色,它继承了中原的宗族府第式的建筑风格,沿中轴线两边展开,层层递进,前后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这种民居规模大的可容纳一个家族几十户人居住。

有的前设门楼,后有闺阁绣花楼,并建有"美人靠"弧形栏座椅,十分典雅别致。

这类客家民居建筑,以长汀围屋最为典型,它和客家土楼一样,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家族城寨"。

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两个最美丽的山城之一”。

长汀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中央苏区的"红色小上海"。

"在长汀的意外战果,这是革命发展的转折点。

"这是1937年红军总司令朱德在延安向前来采访他的美国女记者、作家艾特尼丝.史沫特莱讲述红军攻占长汀时说的一席话(见《伟大的道路》一书)。

此话高度评价了红四军首次入闽攻占长汀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

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陆游、明代《天工开物》的著者宋应星、世界法医鼻祖宋慈和清代《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等名人,也都在长汀留下了足迹,每年10月18日,在汀江客家母亲河举行世界客属公祭活动。

长汀被誉为客家的首府,而绕城而过的汀江更被喻为客家人的母亲河。

1.杨成武广场(长汀城内)1929年参加**,在**战争年代,他指挥或参与指挥了许多著名的战役,多次创造出**战争史上的奇迹,在70多年的**生涯中,杨成武从一个普通农民儿子成长为赫赫名将,为中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业绩彪炳史册,永远铭记在闽西人民和全国人民心中。

为缅怀先烈光辉业绩,激励后人爱国热情,长汀县在西门外罗汉岭下兴建杨成武将军纪念广场,广场面积5500平方米,广场正中将矗立杨成武将军3.9米高铜像,铜像后面是杨老将军指挥的飞夺泸定桥、黄土岭战役等著名战役的浮雕群像。

长汀概况

长汀概况
二是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非常重视其外延的发展,轻视其丰富内涵的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在于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纪念地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长汀县在红色资源开发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非常重视对革命遗址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而对革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挖掘很不够,对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挖掘更不够。对于本县珍贵的革命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目前真正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不多。长汀县红色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总体开发利用的深度有限。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博物馆、纪念碑、故居、塑像为形式,以观光为主。红色资源的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也比较落后,缺少多媒体、幻影、动漫、光电声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单纯依靠实物、照片、文字、图片等形式,静态展示,缺乏生动性和动态感,比较枯燥乏味。此外,不少景区外围红色历史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无法充分体现出历史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不少景点尚不能很好地呈现出原生态性质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缺乏思想深度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由于难以让观光者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游览兴致,长汀县红色资源对游客们所能够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很有限。
长汀县的红色资源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长汀县邀请了部分专家和教授协同编制了《长汀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和《长汀县红色旅游景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上世纪60-80年代,由福建省文化厅、国家文物局等拨款按照原样修复汀州医院旧址、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等已经陈旧不堪了。近年来,长汀县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元投入,对革命遗址群进行了开发、修缮和复原。投资40万元维修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云骧阁)、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苏区第一所红军医院——福音医院和红四军司令部和政治部旧址(毛泽东、朱德旧居)——辛耕别墅,特别是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汀州试院)内复原了“省苏”各部、办、委、办公室,增设了共和国闽籍将军谱的陈列和“省苏”历史辅助陈列,修缮了“省苏”旧址,并对其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群众集资了22万元修复了中共福建省委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旧址(朝斗岩寺庙)和兆征县“县苏”旧址。团省委和县财政共投入10万元修复了“省苏”团省委旧址,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修复了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③“建设完成了由近300幅珍贵照片,200多件珍贵文物展品组成的120米长,面积450平方米的“红色小上海”陈列馆和毛泽东休养所、福音医院内部陈设、停车场等中央苏区第一所红军医院——福音医院旧址群,建设完成了杨成武将军红色广场。2005年11月,长汀县成功举办了龙岩市第三届旅游节、长汀红土地文化节。”④宣成乡是长汀县的将军之乡,“目前,已投入50多万元,对杨成武将军故居进行挖掘、修复和开发,形成杨成武将军出生地、杨成武将军生平事迹展及与杨成武将军一生息息相关的神奇古樟树等景点。正在筹措资金,对张赤男烈士纪念碑进行维修,把张赤男烈士纪念碑建成集瞻仰、教育、集会、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基地,从而形成将军故居—烈士纪念广场—长桥旧址红色旅游线路。”⑤此外,还将投入专项资金,开发建设红军长征纪念园。长汀县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启动“一村(红军长征出发地第一村——中复村)、一园(瞿秋白纪念园)、六址(省苏、省委,省职工联合会,第一所红军医院,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革命委员会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⑥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日益成为长汀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清朝长汀经济现状分析报告

清朝长汀经济现状分析报告

清朝长汀经济现状分析报告引言清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统治时间较长的朝代。

长汀作为当时福建省的一个重要县城,扮演着经济中心的角色。

本文将分析清朝长汀的经济现状,以期了解其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经济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清朝长汀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支柱。

当时的长汀县有丰富的耕地资源,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适合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

农民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生产力较为发达。

然而,由于当时的封建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的限制,农民长期以来处于剥削和压迫的状态。

农民承受着沉重的租税负担,使得他们的生活水平很低。

同时,农业技术相对落后,农作物产量不高,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商业经济清朝长汀作为交通要地,商业经济相对较为发达。

当时的长汀县是一个繁华的商业中心,有着繁荣的市场和商铺。

长汀县内有集市和街市,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有一定的商业流通。

商业贸易主要以粮食、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为主。

其中,茶叶因为长汀的地理特点和气候条件,以及当时对于茶叶的需求,成为了当地的一项重要产业。

茶叶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还通过水陆交通网络远销其他地区。

然而,由于清朝对外贸易的限制,长汀的商业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与西方列强相比,长汀的商业水平相对落后,无法与国际市场连接。

工业经济清朝时期的工业经济相对薄弱。

长汀县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

当时的长汀县以制作丝绸、纺织品以及陶瓷器皿等手工业闻名。

然而,长汀的工业经济受限于技术水平的问题,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同时,清朝政府对于商工业的限制也对长汀县的工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结论综上所述,清朝长汀的经济现状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导,商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经济相对薄弱。

农民长期处于剥削和压迫的状态,商业经济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和特产上,工业经济无法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考虑到当时的封建制度以及对外贸易的限制,长汀的经济现状在整个清朝时期相对落后。

长汀市场数据调查报告

长汀市场数据调查报告

长汀市场数据调查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我们对长汀市场进行了数据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1. 市场概况长汀市场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县级市场。

市场内有各类商铺,包括零售店、超市、批发市场等。

市场面积较大,容纳了大量的商家和消费者。

2. 消费者画像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长汀市场的消费者主要分为两大类别。

一类是当地居民,他们对价格和品质都比较敏感,更倾向于购买生活必需品和经济实惠的商品。

另一类是来自周边乡镇和农村的消费者,他们更关注价格和选择性较强的商品。

3. 市场竞争在长汀市场,我们发现存在激烈的竞争。

超市和购物中心是主要竞争对手,它们通常提供更便捷的购物环境和丰富的商品选择。

此外,线上电商的崛起也对传统市场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4. 产品需求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长汀市场的消费者主要需求包括食品、日用品、服装、家电和汽车等。

其中,食品类产品需求最大,并且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有较高的要求。

5. 销售策略针对长汀市场的竞争和消费者需求,我们建议商家在以下方面加强销售策略:- 提供高品质的产品,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根据消费者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种类和品牌选择;- 在定价上做出合理的折中,既要保持价格竞争力,又要与产品质量匹配;- 加强品牌营销和宣传,提升消费者对商家品牌的认知度和好感度;- 积极探索线上销售渠道,与线下相结合,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购物方式需求。

综上所述,长汀市场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

商家需要根据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竞争情况,制定合适的销售策略,以提高市场份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汀县县情概况长汀地处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麓。

全县辖18个乡镇,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城区建成面积12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15万人,属福建省第五大县。

长汀历史悠久,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革命圣地。

长汀历史文化悠久。

长汀从汉代置县,自唐开元24年(公元736年)置州后至清末的一千多年间,是各个朝代的州、郡、路、府的治所。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文物,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

长汀客家文化丰富。

长汀是客家人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先民从中原辗转而来,在长汀与原住民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千锤百炼,博取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客家风土文化和客家饮食文化,众多的客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并走向五湖四海。

长汀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第一个美食名城。

长汀被誉为“客家首府”和“客家大本营”,汀江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

长汀红色文化厚重。

长汀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红色小上海”之美誉。

党的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汀开展革命实践,瞿秋白、何叔衡在长汀就义。

革命战争年代,长汀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老将军13名。

1932年,第一个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共福建省委、省军区等机构设在长汀,成为福建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

长汀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是一座正迈向现代化的县域新兴城市。

国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长汀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和省、市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长汀实际,围绕建设海西西部名城的战略目标,积极抢抓机遇,不断增强发展合力,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3亿元,是1999年18.2亿元的3.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47.1:21.2:31.7调整为31.2:37.2:31.6;完成工业总产值65.6亿元,是1999年12.2亿元的5.4倍;完成财政总收入4.13亿元,是1999年8866万元的4.7倍;较大改善长汀人口大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状况。

长汀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创造了沿海和内地对接、协作、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模式,被省市肯定为“长汀现象”。

工业支柱产业基本形成。

认真贯彻党的一系列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海西的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牢牢把握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和向外辐射转移之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抓好经济开发区建设,培植壮大县域经济,形成了以纺织、稀土、机械电子、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2+2”工业产业发展格局,着力打造新兴的海西纺织基地、机械工业基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全国稀土产业基地。

其中,纺织产业,集群效应日益突出,全县共有206家纺织企业,已拥有年产35万纱绽的产能,今年将新上40万纱绽,到2012年可达100万纱绽以上,从事主导产业和配套服务人员4万多人,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服装加工-市场”和“纺纱-织片-缝合-后整-洗烫-市场”的产业链,被列入列入福建省五个重点培育纺织服装产业群名单。

稀土产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列入全省八大产业发展规划之一,目前建成年产4000吨稀土分离和1000吨三基色荧光粉生产线,磁性材料生产项目正在进行可研性报告,计划今年开工建设,聘请了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编制完成了稀土产业发展规划和长汀稀土工业园规划,于去年通过专家评审,长汀稀土工业园第一期5000亩已启动建设,吸引了日本、韩国的客商到长汀参观考察,投资稀土深加工项目。

2009年,“2+2”产业共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50.1亿元、比增38%,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92.4%,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支撑拉动作用逐步增强。

经济开发区不断壮大,已建成面积10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厂房107万平方米,已落户企业300余家,累计吸引外商投资上百亿元,成为产业集聚、产业提升的重要平台。

2009年被评为“海西十佳品牌工业园区”。

农村发展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和市场化的手段发展农业,积极打响农业品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持续创新服务“三农”机制,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挥生态优势,发展了绿色无公害农业,打响了“远山农业”品牌,远山公司被列为国家重点扶贫龙头企业和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远山品牌成为全国驰名商标,远山生猪、远山河田鸡成为省名牌农产品;积极农业大田结构调整,发展了现代烟草农业,常年种植烤烟面积8万亩,收购烟叶22万担以上,保持了全市第一、全省第二的水平;大力发展竹业、油茶产业,积极推广“五新”技术,我县被列为国家竹业、油茶产业重点发展县和全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示范县、省级五新技术推广示范县。

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20字方针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了中央统战部扶持的河田南山下试点村、2个“百村示范”联系点、1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3个村庄整理试点村、17个县级新农村试点村工作和35个市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建设,策武乡南坑村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村镇先进村。

认真实施造福工程,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行整村搬迁安置方式,全县共完成造福工程整村搬迁行政村4个、自然村64个,3175户16385人受益,和谐小区、策武阳光花园、大同萝卜坪新村被列入省级造福工程示范点。

推广“村企联建”新农村建设模式,形成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工作格局。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空心房清理、家园清洁、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

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5亿元,比1978年增长6倍;农民人均收入5356元,比1978年增长52倍。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近年来,我们以市场化的城市经营理念经营城市与建设城市,以多元融资投资方式实施城市建设大投入,以和谐为主题促进了城市建设大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突出规划先行,编制完成了《长汀县城总体规划》、《长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汀历史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福建(长汀)稀土工业园规划和5个乡镇集镇总体规划、47个村庄测量规划,《长汀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30年)》已通过市城乡规划局评审;正着手编制《县城发展战略性规划》。

力争到2020年,建成以南屏山为中心,由老城区、工业新区、北部片区、河田片区等四个城市组团构成的中等城市,城市规划面积达28平方公里,聚集人口28万人。

目前,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聚集人口16万人,分别比1999年增加9万平方公里和7万人,长汀县城的承载力、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提高。

同时,围绕“名人、名楼、名殿、名祠、名街”等关键节点,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修建性详规》、《历史街区沿街建筑整改设计方案》,实施了“一江两岸”主景区、世界客家母亲园和客家首府博物馆、历史街区店头街改造、妈祖文化广场等一批名城建设项目;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努力提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效应,打造中央苏区红色“小上海”、红军长征第一村、世界客家首府、客家美食名城等个性化旅游品牌,成功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中国文化旅游大县、福建美食名城和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扩大了长汀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0多亿元,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交通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赣龙铁路全线通车;2007年龙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319国道(长汀段)改造全面完成,新建了城区过境线;农村公路建设连年被省评为先进县,2002年来完成县道改造280公里,建设通村公路1245公里,实现100%行政村通水泥路。

目前,赣龙铁路复线和长(汀)泉(州)铁路项目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建宁至长汀高速公路项目己列入海西高速网规划。

通讯事业不断发展,全县290个行政村中,有283个行政村通固定电话,占97.6%;219个行政村通电视,占75.5%。

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全县同网同价,涉及全县18个乡镇,272个行政村,受益人口41.6万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新增火车站广场、杨成武纪念广场、体育馆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四个群众文化健身活动场所和一批社区体育设施。

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注重统筹协调,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建设,着力实施民生、民心工程,让更广大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努力构建和谐新长汀。

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0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共治理山地113万亩,减少水土流失面积62.3万亩,7个乡镇106个村20多万人直接受益,原中强度水土流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50%以上,原严重水土流失乡镇及交通要道、汀江沿线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顺利实现了中期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建立和完善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制度,而且覆盖面不断扩大,费率逐渐提高;不断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被评为“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单位”;提高新农合补偿标准,创新实施新农合超大病补充医疗保险,2007-2009年连续三年参合率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全面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在全省率先启动县级廉租房建设,截止目前已建设完成社会保障性住房2572套,在建480套,解决了2572户城市低保无房户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被列入全省住房供应体系建设试点县。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均衡发展城乡教育,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两免一补”和城市免除学杂费政策,基本完成“双高普九”要求,成立扩建了第二实小、长汀四中、五中,新建长汀职专校区,成为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学校。

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组建的县级“120”急救中心建成并投入运作,完成了县妇幼保健院及14个乡镇卫生院提升改造项目,大力实施“母婴平安120行动项目”、“降低孕产妇死亡率项目”,全年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控制在正常值以内。

发展文化等事业,积极推进对台文化交流合作,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打响了“世界客家首府”品牌。

环保、计生、国土工作成效显著,计生工作连续17年完成省下达人口控制指标;国土资源工作得到有力加强,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汀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