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的温阳利水汤
真武汤--温阳利水
真武汤--温阳利水真武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茯苓芍药生姜各9g 白术6g 制附子9g 。
上5味,以水1600ral,煮取600ml,去滓,温服140ml,日 3服.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 .主证;但欲寐,心下悸,头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水,下利,不渴,苔白滑,脉沉或微细。
副证:身困动,振振欲擗地,或微热,或咳,或呕,或喘,苔灰黑而滑,脉浮大无根。
(临证加减)1.真武汤的临床应用指征:心悸气短,腹满或痛,小便不利,或清长自利,或呕逆巅眩,腰背恶寒,足膝恶寒,四肢或全身水肿,脉沉微欲绝,或浮大无根或沉迟无力,苔白水滑.[-ee~ 杂志,1965,(7);39]2。
真武汤的临床研究进展:本方应用目前已突破了单独治疗水病的范围。
文中对本方治疗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外科、妇产科等科疾病,以及美尼尔氏综合征进行了综述。
[中成药,1989,cu,:39~40"]3。
赵锡武老中医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他认为,如病人有肺部感染、肺郁气、瘀血性肝肿大、高度水肿者,提示有肺气壅塞,不能宣降,宜以真武汤为主方,配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越婢汤,以及鱼腥草、黄芩、前胡、陈皮、半夏等药;有重度水肿,甚则出现胸水或腹水者,选用五苓散、.车前子、防己等;若病人出现发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宜伍用活血化瘀药,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等;出现心肺阴虚而见少气,干咳,虚烦而悸,舌红少津者,在真武汤的基础上,配用养阴药,如生脉散、一贯煎类方药。
哳医药学杂志,1978,cu,:7]4。
真武汤加味治疗慢性心衰:加黄芪、细辛、五味子、五加皮为基础方。
下肢肿甚者加防己;喘促气逆者加杏仁、车前子;呕吐腹胀者加广木香、砂仁。
温阳益气是治疗此病的基本法则。
[辽宁中医杂志,1984,t2,:22] .5.真武汤为主治疗肺心病伴右心衰竭:药用炮附子(先煎)、茯苓各lOg,白术、白芍各15g,生姜6g~:i气阴两虚型用附子6g,加麦冬15g,太子参30g,五味子lOg;咳喘甚加旋覆花工0g,川贝6g;痰多加海浮石15g,陈皮6g;水肿明显加车前子30g,泽泻15g,恶心呕吐加半夏lOg,代赭石30g。
温肾利湿汤【药物组成】山茱萸、茯苓、泽泻...
温肾利湿汤【药物组成】山茱萸、茯苓、泽泻...
温肾利湿汤
【药物组成】山茱萸、茯苓、泽泻、败酱草、杜仲、怀牛膝,巴戟天、淫羊藿,熟地黄、丹参,红参(另炖)、鹿茸(另炖)、甘草、乌药。
加减:偏于湿热,去红参、鹿茸,加黄柏、白茅根、车前子;气滞血瘀者,加益母草、三七、桃仁。
【适用病症】老年性前列腺增生合并阳痿。
临床表现为小便困难或不畅,排尿次数增多,滴沥不尽,夜尿多,尿失禁,面色苍白,腰膝酸软无力,怕冷,阳痿。
【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2次,分早晚饭后服。
1个月为1疗程,用药3疗程。
【方解】温肾利湿汤中的鹿茸、红参补肾壮阳,益气养精,强筋壮骨为主药:山茱萸、杜仲、巴戟天、淫羊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助红参、鹿茸加强补肾壮阳、益气养精之功:获、泽泻、败酱草利湿清热化浊:怀牛膝、丹参活血祛察、利水,怀牛膝还可引药下行直到病所;鸟药行气散寒止痛。
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壮阳、益气养血、强筋健骨、利湿清热之功。
用于治疗老年性前列腺合并阳痿,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温阳利水汤
温阳利水汤[组成]熟附子10克(先煎)紫油桂6克(后下)潞党参15克生白术15克大腹皮12克广木香10克上沉香6克(后下)泽泻15克猪苓15克茯苓15克[功能)温运肾阳,健益脾气,化气利水。
[主治]晚期肝硬化,慢性肾炎(肾病型)臌胀、水肿;肝脾肾受损、气滞水聚,症见:腹胀腹水,尿清短少,足肿便溏,畏寒肢冷,舌质淡紫,脉沉细虚弦或微。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 臌胀水肿多本虚标实,虚为肝脾肾功能受损,实属气滞水聚。
肾阳虚、脾气弱,不能温化水湿、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形成水肿、脾弱肝虚疏泄不用则气滞臌胀,故气水运行障碍求本之治在于温阳。
温阳利水汤以温运肾阳、健益脾气为主法,配伍疏利调节水气运行以达肿退胀消。
主药熟附子、肉桂均辛热,善于补火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现已知二药具有强心、增进血循、消退细胞水肿、提高体温、促进排尿等功效,为阳虚水肿历用有效之品。
辅药党参、白术健脾燥湿、增强主药助阳化气之力。
佐药两组:一组辛香行气通利三焦,使气行水行。
其中木香芳香辛散温通,对脘腹气滞有特效;沉香行气而温寒暖肾,大腹皮以下气宽中利水见长。
一组淡渗分利退肿利水,使蓄贮水液下排。
其中茯苓利水健脾可宁心;泽泻利水性寒能泄浊;猪苓利水作用较强。
本方温阳利水脱胎于真武汤,温化水湿取意于五苓散。
[加减]心悸怔忡者,红参6克代换党参,加白芍12克:畏寒肢冷不著者,去熟附子,肉桂剂量可酌减;胀满甚者,去熟附子、潞党参,加槟榔、郁李仁各10克,[按语】温阳利水汤治肿胀,以舌淡脉沉微、畏冷便溏为标准,可不论其因属肝、肾、心。
对晚期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心衰性水肿等均可加减应用,能起消胀退肿临床效果。
[典型病例)程某,男49岁。
患者肝炎病史8年,先后住院3次,服利尿剂等,腹水旋消旋涨。
近一月来加重,A/G例置,高度腹水,腹围103cm,肝未触及,脾肋下6cm,面黄乏神,形瘦,腹大如鼓,光亮绷急尿清短少,便溏,足肿,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传统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治疗方剂,在治疗肾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眩晕失眠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疗效。
本文将具体介绍健脾益肾去湿汤对人体健康的功效。
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一种由黄芪、白术、茯苓、麻黄、杜仲、肉桂、附子、炙甘草、干姜等多种中药材组成的方剂。
这些中药材拥有益气养血、温肾益阳、祛湿除痹、解毒抗癌等多种功效。
首先,黄芪、白术和茯苓这三味中药材都是具有益气养血作用的药材。
其中,黄芪具有补气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且对于改善神经原性疲劳有一定疗效;而白术则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益气药,能够增强脾胃功能、促进食欲,对脾胃虚弱、贫血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茯苓则是常用的安神药,能够帮助平衡体内的水分代谢,对于治疗浮肿、消化不良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其次,麻黄和杜仲这两味中药材则都是能够温肾益阳的药材。
麻黄具有解热镇痛、发汗祛湿的功效,对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低热等都有一定作用;杜仲则是一种具有温肾、强筋骨的药材,能够改善腰膝酸软、骨质疏松等症状。
最后,肉桂、附子、炙甘草和干姜这四味中药材则都具有祛湿除痹、解毒抗癌的效果。
肉桂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脉凝滞症状,对于治疗神经衰弱、月经不调等都有一定疗效;附子则是一种辛散发散的药物,能够祛湿止痛、温经散寒,对于治疗风湿痛、麻木、胸痛等都有一定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补益脾肺、护肝解毒等功能,对于治疗久咳、防治病毒性肝炎等也有一定的功效;干姜则是一种具有温中散寒、消食行气的药物,对于治疗胃寒症状、肠胃不适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一种多效性中药方剂,能够改善人体的多种症状,包括但不限于肾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眩晕失眠等。
认真科学地应用中药之治,则可以在保障个体健康的同时,也为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中医学强调人体的“脾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同时也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脾胃不调,就会引起各种疾病,比如消化不良、口干、口苦、口臭、腹泻、便秘等。
而肾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负责清除代谢产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如果肾脏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各种疾病,比如肾虚、尿频、尿急、尿痛、腰酸等。
针对脾胃不调和肾虚的问题,中医学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剂,如健脾益肾去湿汤,这是一种古方剂,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
这个方剂主要由熟地黄、黄芪、白术、茯苓、川芎、青皮、甘草等组成,每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共同作用可以达到健脾益肾、滋阴补血、祛湿化瘀的功效。
熟地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滋阴补虚、缓急止痛、润泽肌肤等功效,对于肾虚、阴虚、腰膝酸软等症状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黄芪是一种滋补药材,具有益气固表、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不良、气虚乏力等症状的患者。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健脾药材,能够消化食物,促进食欲,防止脾胃功能失调。
茯苓能够去湿利水,有肾脏利尿的功效。
川芎是一种补血药材,能够调节女性生理周期,缓解痛经等症状。
青皮是一种化瘀药材,能够通血脉,消除淤血,帮助身体排出毒素。
甘草是一种调和药材,能够平衡药材的配方,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也有润肺止咳、缓解疲劳等功效。
健脾益肾去湿汤可以有效地调节身体的“脾胃”和“肾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这道方剂适用于脾胃不调、肾虚、腰膝酸软、腹泻、便秘、浮肿等症状的患者。
同时还可以降低血脂、调节血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也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健脾益肾去湿汤也需要患者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不要自己乱用药,尤其是孕妇和乳母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如果出现不适或者副作用,应及时就医处理。
总之,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具有调节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但是,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遵医嘱,注意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多加锻炼,健康生活,才能保持身体健康,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
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的药方。
它具有调理脾肾功能、增强体质的作用,对于一些脾肾虚弱导致的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
补脾益肾汤的配方中主要包括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等中药材。
这些药材都有着独特的药性,能够协同作用,起到强壮脾肾的功效。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补品,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黄芪具有补气、益阳、固表的作用,对于脾肾两虚引起的体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党参则具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它对于脾肾两虚引起的心慌、头晕、气短等症状有效。
党参还可以增加人体的耐缺氧能力,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放松血管,降低血压。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健脾药材,它能够帮助人体消化吸收,提高胃肠功能,增加食欲。
白术还可以祛除体内湿气,改善脾肾功能,有助于调节水液代谢。
干姜则具有温中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脾肾虚寒引起的腹泻、腰膝酸软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干姜还具有祛除寒湿、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有助于改善身体的气血运行。
炙甘草是一种常用的补益药材,它具有健脾益气、滋补心脾的作用。
甘草还可以抗炎、镇痛、平喘,对于脾肾两虚引起的腹痛、水肿、气喘等症状有效。
补脾益肾汤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
将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按照一定的比例捣碎,然后用适量的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再加入适量的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汤即可。
一般建议每日饭前服用一次,连续服用2-4周。
需要注意的是,补脾益肾汤适合脾肾功能虚弱、体质虚弱的人群食用,不适宜健康个体长期大量食用。
在服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总之,中医经典配方补脾益肾汤是一种有效的药方,能够调理脾肾功能、增强体质,对一些脾肾虚弱引起的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使用时,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适量服用,并遵循医嘱。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大家了解补脾益肾汤有所帮助。
温阳利水汤治疗阳虚水泛水肿68例
笔 昔 于 19 -2 0 9 7 0 0年 运 用 温 阳利 水 汤 治 疗 阳 虚 水 泛 之
水肿 6 8例 , 疗效满 意 , 总结如下 。 现
1 临 床 资 料
本组 6 8例 , 院病 例 4 例 , 住 5 门诊 病例 2 3例 , 中男 5 其 1 例, l 女 7例 , 年龄最 大 7 6岁 , 最小 8岁 , 平均 年龄 5 0岁 。心 源性水肿 4 例 , 1 冠心病 心 功能 Ⅱ级 2 9例 , 心病 心功 能 Ⅱ 肺
4 讨 论 关键词 : 阳虚 水 泛 型 水 肿 ; 阳 利 水 汤 温 中 图分 类 号 : 2 6 5 R 5 .1 文 献标识码 : B 文 章 编 号 :0 3 0 8 2 0 )6—0 6 —0 10 —5 2 (0 2 0 02 2 ( 海 市人 民 医 院 , 西 北 广 北海 560 ) 3 0 0
本病属 中医“ 风” “ 刺” 肺 、粉 范畴 , 一般 认为 是肺 经风 热 或肠 胃湿热 , 熏蒸 面部而成 。笔者认 为本病多 因患 者喜 食肥 甘厚腻及辛辣 之 品 , 湿热 积 于 肠 胃 , 合大 肠 , 咏 通 于 致 肺 肺 胃, 湿热上传 于肺 ; 故 内蕴 日久化燥 化 火 , 肺朝 百脉 , 热 人 燥 血致血热邰滞 ; 复感 风邪 , 蕴滞 肌肤 , 结 头 面而发 为痤 疮 , 搏 见丘疹 、 肿 、 囊 结节 、 脓疱 , 日久则成 瘢痕 。火热之性 炎上 , 故 痤疮 多见头 、 、 背部 ; 为 阳邪 , 面 胸 风 易袭 阳 位 , 胸 为 阴, 前 后 背为阳 , 故后 背病变 多于前 胸 ; 咽于 口燥 , 舌红 苔黄 , 数 皆 脉
维普资讯
2 0 正 02
l 1月
河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健脾益肾去湿汤:益气养血,解毒抗癌健脾益肾去湿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调理脾肾功能不足、湿邪内盛的人群。
该方剂由多种草药组成,具有益气养血、解毒抗癌的作用。
以下是对健脾益肾去湿汤的详细介绍。
健脾益肾去湿汤是由人参、黄芪、白术、猪苓、泽泻、麦冬、薏苡仁、陈皮等草药组成。
这些草药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健脾益气、养血生津、利水渗湿的功效。
健脾益肾去湿汤是其中的一种方剂,常用于肾功能不足、脾虚湿重的病患。
健脾益肾去湿汤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参,人参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如人参皂苷、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具有提神醒脑、增强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等作用。
黄芪也是健脾益气的常用草药,其主要成分黄芪甙和黄芪素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增强人体抵抗力的作用。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健脾利湿草药,它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脾胃虚缺、湿邪内盛等症状有良好的疗效。
猪苓和泽泻是两种常用的利水渗湿草药,具有排除体内湿气、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
麦冬则是一种清热生津的草药,对于内热引起的口干舌燥、身体烦躁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薏苡仁和陈皮是健脾益肾去湿汤的辅助成分,薏苡仁可以健脾化湿、促进消化功能,陈皮可以行气和胃、消除湿浊。
健脾益肾去湿汤的主要功效是益气养血、解毒抗癌。
益气养血可以改善脾肾功能的不足,提高机体免疫力。
解毒抗癌可以清除体内的毒素、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于肠胃癌、淋巴癌等恶性肿瘤有一定的辅助疗效。
健脾益肾去湿汤的用法为煎服,将草药配方按一定比例煎煮,分为若干次服用。
一般来说,每日服用2次,每次10克草药,煎煮30分钟左右,顺着服用。
需要注意的是,服用健脾益肾去湿汤时应遵医嘱,不宜过量或长期服用。
补肾去湿健脾汤的做法
补肾去湿健脾汤的做法说起补肾去湿健脾汤大家可能听说过,那么补肾去湿健脾汤的做法是怎样的呢?在做这种汤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呢?补肾去湿健脾汤的作用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让店铺带大家去了解一下吧。
补肾去湿健脾汤温补脾胃是解除脾胃湿困得最好途径,脾胃湿困时,应当把多余水分排出。
温补脾的食物有很多。
如:胡萝卜、苹果、链子、鸭子、芡实、鲫鱼等等。
去湿的食物有薏米、冬瓜、扁豆、赤小豆、莴苣等等,平时不要吃太寒的食物,坚持饮用去湿的饮品。
补肾去湿健脾汤的做法白术陈皮猪肚汤功效:健脾燥湿开胃材料:陈皮10克,白术30克,鲜猪肚半个至1个,砂仁6克,生姜5片。
制法:先将猪肚洗净飞水。
将全部用料放入汤煲内,加水约2500ml,煲滚后改用文火煲约1个半小时。
取出猪肚切件,放回锅内,再煲30分钟,调味即可。
赤小豆粉葛煲鲮鱼功效:清热下火、祛湿润燥材料:赤小豆100克,粉葛750克,陈皮少许,鲮鱼500克,生姜3片做法:把陈皮清洗干净,粉葛削皮切块,加上赤小豆。
将鲮鱼去内脏清洗干净用小火炖到微黄。
加入清水两千五百毫升后,把所有材料一起放到砂锅内,再用大火煲两小时,放入适量调味料。
芡实煲老鸭功效:滋阴,健脾祛湿。
材料:芡实100克,老鸭一只。
做法:老鸭宰净,芡实放鸭腹内加水2500ml,武火煲滚后,文火继续煲2小时,加少许盐服食。
眉豆花生煲鸡脚功效:健脾祛湿,强筋健骨材料:眉豆80克、花生50克、鸡脚4对、冬菇8个、猪瘦肉100克、生姜3片。
做法:配料洗净,冬菇去蒂;鸡脚洗净,切对开;猪瘦肉洗净,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水2500ml,武火煲滚后,改文火煲约2小时。
补肾去湿健脾汤的作用白术陈皮猪肚汤适应症:白术有着补气健脾的功效,陈皮有燥湿化痰、理气调中的功效。
所以这个汤能够健脾开胃,促进人的食欲,对消化不良,纳食不香、腹胀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注意事项:本汤性温,阴虚内热者不宜。
赤小豆粉葛煲鲮鱼适应症:赤小豆有清热解毒、利水除湿之功;粉葛能除脾胃虚火、生津止渴,鲮鱼有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作用。
温阳利水方(心力衰竭经验方)
温阳利水方(心力衰竭经验方)
组成:红参15克,麦冬40克,五味子30克,桂枝30克,茯苓60克,甘草30克,泽兰30克,桑白皮30克,黄芪60克,葶苈子30克,苦参15克,桑寄生30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丹参30克,酸枣仁30克。
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利水。
主治:水肿阳虚水泛、气虚血瘀证,现代医学慢性心功能不全可参照此方治疗。
证见喘息,胸闷气短,动辄喘甚,双下肢浮肿,纳差,夜寐不安,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细涩。
用法:上药加水600毫升,煎取200毫升,再加水300毫升,煎取100 毫升,共取300毫升,混匀分2次早晚温服,日服1剂,7天为1疗程。
服药期间限盐限水,忌生冷油腻饮食。
加减运用:若心悸,唇绀,脉虚或结或代,加附子、肉桂;若见喘促,呼多吸少,汗出,脉虚浮而数,宜重用人参、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牡蛎、龙骨,以防喘脱之变。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者忌服。
真武汤,真武大帝坐镇脾肾二脏,温肾健脾,理清水道
真武汤,真武大帝坐镇脾肾二脏,温肾健脾,理清水道《伤寒论》真武汤适用的症状与病机伤寒论中用真武汤的有两条论述: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上述两条反映出真武汤的方证,于心肝脾肺肾五脏都有临床的征象。
我(陈潮祖)用于临床又有补充,总共有:见于本脏;滞留体表;脾肾同病,升降失调;壅滞肝经;水气凌心;水泛高原;上干清阳,壅阻七窍;气化不行,湿滞经脉;共8大类,共42个征象。
没有哪个是主症,任何症状都可以用。
但是,它的病机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些临床证象都是少阴阳虚,水液失调,痰饮水湿,阻滞三焦的临床征象,这就是它的基本病理。
病机详释真武汤对应的病机即:少阴阳虚,水液失调。
少阴阳虚:这个方治疗的既不是肺的宣降失调,也不是脾的枢机不运,而是少阴阳虚,肾阳为先天根本,少阴阳虚会出现四种病理改变,和气血津精这四种基础物质有密切关系。
肾阳虚不能化气。
人身的五脏阳气都根于肾中真阳,真阳一虚就可能影响五脏。
张景岳“五脏之伤,穷必及肾”,就是因为肾化精为气,化精为血,化精为津。
肾病及脾,阳气虚衰,脾肾虚寒,则寒邪凝结而滞,出现腹中痛。
肾病及肝,肝主身之筋膜,阳气虚衰,则不能温煦筋膜,出血肌肉瞤动、头目眩晕、呃逆即膈肌痉挛这些肾病及肝的症状。
肾病及心,心肾少阴阳虚并提,分别为手、足少阴。
肾阳虚后最易引起心阳虚,出现心悸怔忡。
肾病及肺,肺合皮毛主表。
肾阳虚后,卫外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出现体常自汗、畏寒惧冷、易患感冒、风丹瘾疹。
肾阳虚不能化血。
肾主骨生髓,骨髓是具有造血功能的,但真武汤无法应用于阳虚不能化血。
肾阳虚不能化水津为气,此为治疗重点。
阳气虚衰后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停聚,生理性水津变为病理性产物,痰饮水湿四大类均可用真武汤。
中医:阳虚湿气重?分享仲景温阳利水第一方,5味药补足阳气、横扫水湿
中医:阳虚湿气重?分享仲景温阳利水第一方,5味药补足阳气、横扫水湿阳虚湿气重怎么办?今天崔医生教你一个名方,温阳利水。
现在身体阳虚、湿气还重的人群非常多,如果你经常手脚冰凉、懒得说话、身体倦怠,大便还不成形、肢体浮肿、舌头伸出来一看舌淡胖,这多见就是阳虚湿气重了。
也就是中医讲的阳虚水泛,阳虚湿气重?分享仲景温阳利水第一方,5味药补足阳气、横扫水湿今天分享一个古方,温阳利水,中医上讲“水为阴邪,非温不化”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祛湿,就要温阳,温哪的阳呢?脾阳和肾阳,体内湿气重,和脾肾阳虚有很大关系,脾肾阳虚怎么来的呢?和我们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且脾阳虚和肾阳虚又是互为因果关系,有的人肾虚,不能温养脾阳,导致脾阳也虚。
也有的人脾阳久虚,不能运化水谷精气以充养肾气,于是导致肾阳也虚。
所以说脾肾阳虚非常容易出现。
而脾肾阳虚,和湿气也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我们脾肾阳虚以后,动力缺失,就代谢不了水湿。
反过来说痰湿本为阴邪。
阴邪是伤阳气的。
痰湿积存越来越多,对阳气的伤害就越来越大。
这样的人,身体看起来虚胖,但是比较怕冷,四肢手脚不热乎,容易疲劳,容易冒汗,容易便溏。
平时脸色比较白,脑袋昏重不清醒,严重的还会水肿。
阳虚湿气重?分享仲景温阳利水第一方,5味药补足阳气、横扫水湿这个时候怎么办?你得给他补阳气利水湿。
阳气足了,可以把水湿之气给“蒸干”,水湿利出去了,阳气也能补进来。
如何来补阳利水呢?伤寒论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方叫真武汤,很简单只有五味药,真武汤是如何做到温阳利水的呢?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解读一下真武汤,看看它都有哪些成分,你就会明白了。
第一梯队加了附子和生姜来温阳散寒。
附子的最佳搭档就是生姜了,生姜一方面可以减轻附子的毒性,另一方面附子壮阳助生姜散水,生姜宣散助附子主水,这两味组合让我们体内的水液该排的排出去,该蒸腾的蒸腾起来,让水液重新循环起来。
阳虚湿气重?分享仲景温阳利水第一方,5味药补足阳气、横扫水湿第二梯队加了白术,白茯苓和白芍来健脾利水其中白术、茯苓健脾益气,白术偏于燥湿,茯苓偏于利湿;芍药补血敛阴缓急,同时还能利小便,这三味协调发挥作用,将水湿从各个方面排出去。
除湿利水,温肾补脾的一个经典名方
除湿利水,温肾补脾的一个经典名方《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甘姜苓术汤,又名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又名肾着汤。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
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什么是肾着?劳作汗出,湿衣贴身及冷湿所致腠理闭塞,汗出不够透彻,日久寒湿滞留腰部及以下。
其临床表现是身体重、腹重、腰中冷、腰以下冷痛、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
寒湿侵犯机体,湿性重浊、趋下,故身体重,尤其是双下肢沉重;寒湿下侵,气血运行受阻,则腰中冷、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非言腹部沉重,而是形象描述腰痛严重,难以伸直;不渴,说明津液顺利上承口腔;小便自利,并非言小便正常,而是与小便不利一样,均属病理现象,意指“尿频”或“尿失禁”,提示部分寒湿入里,影响了膀胱气化功能;饮食如故,表明胃气尚健、胃中无停湿。
病属下焦,指病位主要在腰及以下的肌肉关节,涉及膀胱。
肾着汤原方:甘草60克、干姜90克,茯苓、白术各120克。
肾着汤组方奥妙一、茯苓。
当我们看到山路因水堵塞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路的两旁挖排水沟,令水先排走。
而在人体的排水沟就是膀胱与三焦,膀胱乃水之大源,三焦乃水之小溪小流。
只要通利膀胱与三焦,那么人体的水湿就能正常排泄。
而能同时通利三焦与膀胱的,就是茯苓。
师巧妙的将其比喻为“人体水利部部长”,为化水神剂。
而水湿在人体三焦的不同部位,所引起的疾病亦不同。
如水泛巅顶,引起眼睛朦胧,看不清,以一味茯苓打粉便可将其利下。
一名中学生假性近视,仅一味茯苓打粉冲水,不到三月便愈。
又如水停中脘。
肚腹中像是有水停留一般,晃荡有声,皆可以茯苓化之。
如二陈汤乃化中焦痰水神剂!又如水乱二便。
膀胱不能气化水液,导致大便溏稀,以一味茯苓偏渗膀胱亦可化之。
而且茯苓这味药,利水而不伤,还能健脾。
像商陆、大戟等利水之药,用多后反而会给身体带来伤害。
温阳利水第一方,汉代经方真武汤
温阳利水第一方,汉代经方真武汤人体的阳气就像太阳,阳气的气化作用让人体的水液系统维持正常,因此有了汗液、尿液,当阳气亏虚不足的时候,人体的汗液、水液代谢也会发生障碍,从而出现自汗,水肿,癃闭,多尿等疾病,今天就介绍一个温补阳气,利水消肿的中医方剂,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伤寒论经方——真武汤。
水灾就像人体阳虚不能制水,水气泛滥而致水肿古代神话传说中真武大帝是镇守北方的神仙,又称为玄武大帝,五行主水,是为北方之神和水神。
真武大帝是水神,因此真武汤就是治疗各种水肿疾患的方剂,是温阳利水的代表方剂,也是温阳利水的第一方剂。
真武大帝,北方水神真武汤:组成:炮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方歌:生姜芍苓数皆三,二两白术一附探;便短咳频兼腹痛,驱寒镇水与君谈。
功效:温阳利水主治:阳虚导致的各种水证。
症见心悸、头晕、咳喘;水肿、浮肿、小便不利;腹痛、四诊沉重疼痛;畏寒怕冷、四肢厥逆。
舌质淡胖,舌苔白滑,多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方解:本方以辛甘大热之附子为君,温肾助阳,化气行水;以甘淡渗湿之茯苓,甘温燥湿之白术,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去,二药共为臣药;以辛温发散之生姜为使,一暖脾胃助附子温阳化气行水,二助术苓健脾化湿;以酸甘之白芍,一制约姜附之热,二缓解而治腹痛,是为佐药。
五味联合,共奏温阳利水之功。
附子——回阳救逆第一品,真武汤的君药应用:1、阳虚导致的各种水肿,如各种肾病水肿、心衰水肿、高血压水肿、腹水等;2、阳虚水泛导致眩晕、心悸、咳喘等症;3、阳虚导致的其他疾病诸如腹泻、腹痛、关节炎等。
风湿性关节炎,阳虚寒湿证,真武汤也可以治疗真武汤案例—哮喘患者男 65岁,慢支10多年,每逢感冒久劳而作。
近日因劳作汗出受风加重,症见咳喘严重,不能平卧,头目眩晕,起则欲倒,面色潮红,四肢冰冷,舌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辨证为咳喘——阳虚水气上逆证,给予真武汤加味。
炮附子茯苓白术白芍干姜五味子桂枝生姜大枣,炮附子先煎1小时,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温阳利水靓汤 鲜泽泻花叶羊肚汤
温阳利水靓汤鲜泽泻花叶羊肚汤泽泻为利水渗湿退肿类中药,性寒味甘,有去水利尿、渗湿、清热之功,常用于水肿胀满、淋浊涩痛等。
用其新鲜的花叶,性味较之平淡,但去水渗湿力强。
中医认为羊肚性温味甘,能温中祛寒、开胃健脾、补气养血。
合而为汤,有补益气血、温阳利水的作用。
是辅助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者的药膳汤饮。
材料:新鲜泽泻花叶约60克、羊肚半个、生姜4片。
烹制:新鲜泽泻花叶洗净,将1500毫升(约6碗量)的水煮为750毫升(约3碗量),羊肚处理净,切块,以上各物与生姜一起炖约3小时,进饮时方下盐,为1人分3次进饮。
健脾祛湿,温阳利水——《真武汤》才是王道!
健脾祛湿,温阳利水——《真武汤》才是王道!亲朋好友聚会总少不了大吃大喝,而肥甘厚腻的过食,再加上通宵熬夜、烟酒的“火上浇油”很容易让我们的脾胃受伤。
那么,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的脾胃呢?我在临床当中常常遇到有这么一部分人士,近段时间出现了四肢沉重疼痛,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颜面和四肢浮肿等证,十分苦恼。
常常来我这里咨询就诊。
在这里举一例说明:这位患者的儿子告诉我,父亲已经多年患有肺源性心脏病,咳嗽吐痰,痰清稀成泡沫状,胸闷气短,四肢沉重,头眩晕,心下及少腹有明显的振水声,近段时间出现了颜面和四肢浮肿等证,由于心里十分的恐惧,故让我为其开方治疗。
经笔者诊断:舌质紫淡,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有力。
根据上述问题,综合分析确诊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
在调理上,笔者选择了《真武汤》!那么笔者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案呢?方中以大辛大热的附子为君药,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臣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淡渗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
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以温阳祛寒,又伍茯苓、白术以散水湿;其用白芍者,乃一药三用,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一者柔肝以止腹痛,一者敛阴舒筋以止筋惕肉。
诸药配伍,温脾肾,利水湿,共奏温阳利水之效。
对于这位患者的症状笔者选择了《真武汤》健脾祛湿,温阳利水,炮附子(先煎一小时)生白术,茯苓,桂枝,淫羊藿生姜,五剂,水煎一小时后服用,每日一剂。
上面的方子总共服用了十剂,咳嗽吐痰,胸闷气短等证大减,四肢沉重疼痛,腹痛,泄泻,颜面和四肢浮肿手足颜面浮肿基本消失,为防其复发,嘱其常服桂附地黄丸以资巩固。
《真武汤》虽好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服用《真武汤》有两大禁忌:1. 忌生冷。
2. 喝就一定要喝热水,并且尽量少喝。
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耳鸣,心慌气短,胃胀,便溏,盗汗,湿热郁结,痰湿不化,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补肾利水方
补肾利水方
组成龟胶9克鹿角胶9克黄芪10克
党参10克白术12克山药12克
茯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
麻黄9克砂仁9克炒二芽各9克
·功能扶脾健胃,补肾利水。
主治用于难治性慢性肾炎肾病型属脾肾阳虚,血浆蛋白低,浮肿明显,尿少,尿蛋白多,抵抗力差,容易感染,久治难愈者。
用法煮沸后文火煎2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沸10分钟,取汁。
两汁混合,龟胶、鹿角胶另包烊化,加入药汁中。
每日1剂,分2次服。
方解肾炎缠缔日久,水肿如泥,脾肾阳气虚损,气化失权,开阖不利,必须並气温阳,填精补虚,方能通利水道,泌别清浊。
龟、鹿二胶,填精补肾,黄芪、党参益气生津,白术、山药、茯苓扶脾;砂仁、二芽健胃;泽泻、麻黄、车前仁利水。
综合效果,能扶脾止呕恶,健胃振食欲,补肾行气,宣通水道,以利小便。
加减运用恶心去鱼胶加橘皮:腹胀加莱蓝子、陈皮:便溏加薏苡仁。
方歌
参芪苓术二仙胶,麻黄车前泄水道;
山药砂仁温脾气,佐以二芽把胃保。
按语本方系我院经验方“肾炎膏”化裁而来,主要用于脾肾阳虚型肾炎,扶正气,祛邪气,效果明显。
治疗辨证为脾肾阳虚的难治性慢性肾炎肾病型40例,25例完全缓解(62.5%)。
邓铁涛治肾病的方子!温阳行水消全身浮肿
邓铁涛治肾病的方子!温阳行水消全身浮肿文/古方文化推广中医文化◐传播中医精髓!邓铁涛,喜欢中医的人多多少少听说过他的名字。
他就是我国当代“国医大师”。
邓铁涛生在中医家庭,从小跟随父辈学医,目睹中医药能救大众于疾苦之中,因而志继承父业,走上中医之路。
但不幸的是,在2019年1月,104岁的邓铁涛逝世。
从此,我国在中医界又少了一位国宝级人物。
为此,中医爱好者感到惋惜。
今天要讲的这个方子,就是邓铁涛老人家留下来的一个很又代表的方子。
喜欢邓老的中医爱好者给随我一起来看看吧!某一天,邓老接待了一个患者,17岁,性吴,是个学生。
这个患者,患有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全身浮肿,久久不能不消退,兼心包积液。
于是到医院治疗,医家用了温阳利水的真武汤疗效不理想,这不应该啊?患者肾炎,全身浮肿,这个方子按理论说没用错啊!于是,医院邀请邓铁涛前来会诊。
邓老见患者面色白,全身浮肿,头面尤甚,心悸气短,小便短少,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尺弱。
邓老诊断,患者为“肾虚水肿。
”邓老开了一张方子:白术15g、白芍12g、茯苓皮30g、炙附子10g、生姜4片、麻黄10g、杏仁10g、桑白皮15g,每日1剂。
一天三次,水煎服。
患者服药后,尿液增多,浑身冒汗,水肿开始消退。
邓老随即加减疗法,经过20天的治疗后,水肿消退,心包积液消失,患者彻底治愈。
其实,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出现水肿均属中医学“水肿”范畴,但“水肿”不仅指肾炎,还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
一般来说,原有心脏病,以后逐渐出现下肢水肿、腹水,并有心悸、气促、咳嗽等症状,则多属于心脏引起的水肿;若头面眼睑先出现水肿渐至全身水肿,则多属肾病水肿;若长期营养不良或久病后逐渐出现水肿者,则多属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是因肺脾肾功能障碍,致肺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不运化水湿,肾不化气行水而形成水肿。
本案患者以头面浮肿为甚,且兼有心包积液,证属肾阳虚弱、水湿凝聚,发为浮肿。
邓老方中附子温阳利水,麻黄、北杏仁、生姜温散宣肺,桑白皮、茯苓皮利水而不伤正,白术健脾,白芍可制附子之温燥,全方共奏宣肺利水、温补肾阳之功。
真武汤-上能温脾,下能温肾,湿气一去,水肿自消
真武汤-上能温脾,下能温肾,湿气一去,水肿自消真武汤是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所记载的一个神奇方子。
真武,又名玄武,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台称,因其虚危两宿形似龟(玄)、蛇(武),故称玄武。
《医宗金鉴》记载,“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汤者,赖以镇水之义也。
”《汉方精义》记载:“名真武者,全在镇定坎水,以潜其龙也。
”真武汤有温肾行水之功,犹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龙治水,威慑水患,所以叫“真武汤”。
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炮)真武汤是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
它上能温脾助阳,下能温肾助阳。
阳气一升,利小便以祛水邪。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讲,盖水之制在于脾,水之主在于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
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
水气凌心,则心悸。
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
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
其证因于阳虚水泛,所以,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
我们在看看这个方子:①附子:它辛甘性热,擅长补肾,用来温肾助阳,最为合适。
附子还能化气行水,也能暖脾土,以温运水湿。
前面讲,“盖水之制在于脾,水之主在于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
所以,附子把脾肾的阳气温补起来,这样,身体里多余的水就被气化掉。
②怎么气化掉呢?茯苓它能利水渗湿,吧多余的水邪从小便排出去。
③白术:不仅可以健脾,还能燥湿。
在这里,它是加强脾脏的运化功能,从而达到除水湿的效果。
④生姜:性味温和,既能帮助附子温阳散寒,又能协助茯苓散水湿。
⑤白芍:在这里的意义有四点:一是利小便以行水气,《本草经》记载,白芍能'利小便'。
《名医别录》白芍能'去水气,利膀胱'。
二是,白芍能柔肝缓急以止腹痛。
三是,白芍能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肾健脾的温阳利水汤
组成:制附片60克(免煎颗粒兑服),茯苓30克,白芍20克,白术30,干姜20克,砂仁10克,桂枝20克,葶苈子15克,回心草20克,太子参3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炙黄芪60克,大枣4枚,炙甘草10克。
........................
1
........................
功效:温阳利水,补肾健脾,益气宁心。
........................
2
........................
主治:心源性水肿、肺心病水肿等证属阳虚水泛,兼有气血不和者,症见全身浮肿,形寒肢冷,心悸气短,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等。
........................
3
........................
用法:冷水浸泡15分钟,煮取药液200毫升,对入附片免煎颗粒约20克温服。
日3服。
........................
4
........................
方解:本方所治之全身浮肿,乃由脾肾阳虚,水湿泛滥所致,且属重症。
肾阳虚衰,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脾阳不足,水湿内停,水气凌心,则心下悸动。
脾主肌肉,脾阳不运,水寒浸渍,故肢体浮肿沉重。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肾气虚则水道不通,津液输布失常,故可加重全身浮肿、心悸气短等症状。
水湿泛滥是主要表现,阳气虚衰是根本原因。
治以温阳利水为大法。
本方以真武汤、桂枝汤为主体,融入生脉饮、炙黄芪、砂仁、葶苈子、回心草而成。
........................
5
........................
方中附片上助心阳而通血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干姜助附片温扶阳气而壮水之主、温暖脾阳以化气行水;茯苓、白术培土健脾而利水。
真阳不足、真阴亦亏,用白芍顾护真阴,以求阴阳之平衡。
伍以砂仁,功在化湿醒脾,并收五脏之阳归于肾气。
附片配砂仁,一补一收,相得益彰。
........................
6
........................
用桂枝汤以调和气血阴阳之失衡。
桂枝甘温,既温扶脾阳以运水,又可温肾阳、逐寒邪、助膀胱气化而行水湿之邪,为治疗水湿内停的常用药。
但对阳虚阴盛,水湿泛滥之重症,则其温里扶阳之力显然不够。
因此,桂枝汤与真武汤合用,既可调和气血之失衡,又共奏温阳化气行水之功。
........................
7
........................
出于阴阳互根的道理,为求阴平阳秘之效果,故将生脉饮融入方中,与白芍配合,体现了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的原则。
太子参(配以炙黄芪)以健脾补肺、益气止汗,麦冬可滋养心血,五味子可交通心肾,宁心安神。
与真武汤、桂枝汤同用,相辅相成,既针对阳虚水泛,又可解决动则气喘、气短懒言、心动悸、脉结代、自汗多等问题。
........................
8
........................
回心草为云南特有草药,其味淡、微苦,性平,归心经。
其功在养心宁神,对各种原因所致之心悸有很好的疗效。
葶苈子泄肺气之壅
闭而通调水道,利水消肿。
二药相伍,心神得养,水道得通。
再与桂枝、炙甘草配合,入心益阳,心阳得复则悸动可除,小便自利。
此法验之于临床,对心源性水肿疗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