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知识点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体液: 体内都含有大批以水分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的构成及互相关系内环境 :为了差异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互换的媒介3、细胞外液的成分a 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b 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 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 尿素 尿酸乳酸等气体:O 2、 CO 2 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 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邻近,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好多的蛋白质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应了生命发源于大海,注意:( 1)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观点,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 2)人的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故)以及植物没有所谓的内环境。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外界液体。

( 3)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血浆蛋白 是血浆中蛋白质的总称, 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而血红蛋白 存在于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 4)血液中的物质不必定是内环境成分,血液包含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属于内环境成分,但血液中的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 5)不一样体细胞所处内环境4、理化性质(浸透压,酸碱度,温度)(1)浸透压:分为离子浸透压和胶体浸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浸透压越高,血浆浸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浸透压约为 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浸透压。

功能:是保持细胞构造和功能的重要要素。

( 2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 / NaHCO3 NaH2PO4/Na2HPO4(3)温度:有三种丈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一样.温度主要影响酶。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稳态与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示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文将从碳水化合物代谢、氮代谢、生态位和生态平衡等方面对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知识点总结。

1.碳水化合物代谢(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并释放氧气。

(2)呼吸作用:生物体将有机物质(如葡萄糖)在细胞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

呼吸作用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发酵:在无氧条件下,生物体通过发酵产生能量。

常见的发酵有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2.氮代谢(1)氮的吸收和固定: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无机氮,如硝酸盐和铵盐。

一些细菌还能将氮气转化为氨,这个过程称为固氮。

(2)氨的转化:植物将吸收到的无机氮转化为有机氮化合物,如氨基酸和蛋白质。

此过程需要一系列的酶参与,如氨基酸合成酶和蛋白质合成酶。

(3)蛋白质代谢: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有机物质,它们不仅参与构建细胞和组织,还参与酶的合成和免疫系统的功能等。

蛋白质代谢包括合成、降解和修复等过程。

3.生态位(1)生态位的定义: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其所生活的生物群落中的地位或者角色。

它包括了物种的生活方式、食物链位置、生活空间等因素。

(2)生态位的种类:生态位可以分为基础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

基础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没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利用的资源范围。

潜在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有竞争者存在时,其能够适应利用的资源范围。

(3)生态位的竞争:当两个或多个物种有着相似的生态位时,它们之间就会发生竞争。

竞争通过资源的争夺和相互作用来进行。

4.生态平衡(1)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群落是由许多不同物种组成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群落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2)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外界环境变化下维持自己的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归纳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的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

5、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 O2、CO2 等调节物质: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6、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⑴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大,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射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等。

⑵血浆的酸碱度:7.35---7.45调节物质:缓冲物质: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⑶正常的温度:37摄氏度。

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7、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张)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中三种主要成分的比较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 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考点:1.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能与外界直接接触,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细胞内的组分,如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血浆中的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识点之稳态与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识点之稳态与环境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识点之稳态与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况。

以下是我们为你收拾的稳态与环境常识点,期望对你有所协助!稳态与环境常识点1: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面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功效,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况。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互联网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稳态与环境常识点2: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 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法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面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况变为显著活跃状况的流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功效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成效,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法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征: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功效于靶器官、靶细胞。

有关激素间具有协同功效或拮抗功效。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法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高考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技巧、技法归纳

高考生物 必修3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技巧、技法归纳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知识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的组成(如图)①细胞外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细胞内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判断】(1)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于内环境。

(√)(2)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

(×)【提示】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知识2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成分比较:②与③④最主要的区别在于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2.理化性质:(1)②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2)②的pH一般为7.35~7.45。

(3)对于由②③④构成的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_℃左右。

3.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判断】(1)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Na+、HCO-3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提示】应为Na+、Cl-的含量占明显优势。

(2)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及DNA聚合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提示】只有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3)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未发生剧烈的变动。

(√)知识3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1.动态变化: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3.生理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稳态失调(连线)①血糖平衡失调a.发热、中暑②pH失调b.组织水肿③渗透压失调c.酸中毒、碱中毒④体温失调e.低血糖、糖尿病【提示】①-e②-c③-b④-a【判断】(1)内环境是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系统自动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提示】应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进行调节。

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内环境组成与功能2.具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如下表)3.三者之间的(1)血液——一种疏松结缔组织,由三种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

(2)血浆——血液的“细胞间质”,属于细胞外液,是血细胞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其内含有各种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和代谢废物(CO2、尿素等)。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必背知识点(人教版)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由(占2/3)和(占1/3)构成注意:①“体内”指与外界环境不能直接相通的内部环境;②人体内环境仅仅指细胞外液构成的环境;细胞内的液体统称细胞内液;③细胞内液≠细胞液(特指液泡内的液体);④消化道、呼吸道、尿道等官腔内的液体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主要包括(位于血管)、(位于淋巴管)和(位于细胞间隙),绘制它们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型。

注意:①血浆与血液、血清的关系:血液=血浆+血细胞;血浆=血清+纤维蛋白原②全身所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一般组织细胞如肌细胞、肝细胞、神经细胞、胰腺细胞等都等生活在中;血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淋巴细胞主要生活在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中。

2.细胞外液中的成分血浆是由(占90%),其余包括(占1%)、 (占 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特别提醒:通过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来源记忆它们所含有的成分:血浆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②③组织液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②淋巴成分的主要来源有:①注意:①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含量少于血浆。

②细胞内的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DNA和RNA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③细胞分泌的外分泌液如唾液、胃液、胰液、泪液、汗液等一定不属于内环境。

3.细胞外液(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其大小主要取决于。

注意: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和的含量有关;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源自其中的和。

人体血浆中渗透压约为 KPa。

(2)酸碱度:细胞外液中PH,主要由缓冲物质如和等离子调节。

人体血浆中pH接近。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功能:它是 的媒介。

2.内环境稳态:指 机体通过 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和 的 的状态。

Eg :不同人的体温有差异,一个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体温也有变化,但人体不管处于寒冷或炎热条件下体温都可以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体中血糖含量维持在 g/ml 。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框架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框架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细胞外液的成分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化物质交换的媒介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5.人脑的高级功能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的发现2.激素调节的实例3.激素调节的特点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第四节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4.免疫学的应用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2.植物生长试剂的应用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增长的“J”型增长曲线3.种群增长的“S”型增长曲线4.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第三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3.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类型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实例2.能量流动的特点3.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保护生物多样性3.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必修③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概念:1、体液:生物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2、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3、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叫做组织液,也叫做细胞间隙液。

4、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5、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

二、填空:1、所有的生命系统都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2、体液包括两类:(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三方面。

4、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值为(7.35-7.45);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o C)左右。

5、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6、细胞和内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三、问答:1、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答:①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淋巴液是淋巴细胞和吞噬shi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②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的许多物质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组织液中的细胞代谢产物等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淋巴液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经过左右锁骨下的静脉汇入血浆。

这样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完成一个循环。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答: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概念:1、神经调节:是指在中枢神经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3、神经冲动: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

5、激素调节: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6、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7、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细胞和吞噬细胞,它们并不针对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这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8、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当病原体越过前两道防线进入人体后,就由专门对付这种病原体的免疫细胞进行清除,这叫做特异性免疫。

9、抗体:专门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叫做抗体。

10、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

11、体液免疫: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杀死病原体,这叫做体液免疫。

12、细胞免疫: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杀死病原体,这叫做细胞免疫。

13、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二、填空: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4、神经元之间兴奋地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5、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是(大脑皮层),组成了许多神经中枢,其他神经中枢有(下丘脑)、(小脑)、(脑干),低级神经中枢是(脊髓)。

6、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促胰液素)。

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7、胃酸到达小肠,使小肠分泌(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用来消化食物。

8、提高细胞代谢的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热量的激素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多少,又受到(垂体)和(下丘脑)的调节。

9、免疫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特异性免疫起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免疫系统除了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

10、人体内环境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

神经调节的主要内容是(反射);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免疫调节分两类即(特异性调节)和(非特异性调节)。

11、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调节)。

三、问答:1、人脑有哪些高级功能?答:人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怎样调节血糖?(即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是什么?答:胰岛素能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降低;胰高血糖素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激素调节的特点?答:①微量和高效;②通过体液运输;③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4、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但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5、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怎样协调?)答:①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的调节;②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一、概念:1、向光性:在单侧光照射下,植物朝着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叫做向光性。

2、植物激素:即生长素。

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3、极性运输:在植物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说只能单方向运输,称为极性运输。

4、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填空:1、植物体内的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

2、生长素类似物有(生根粉)、(--萘乙酸)、(2,4—D)等。

生长素有(吲哚乙酸IAA)、(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

3、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4、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主要合成部位是植物的(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5、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三、问答: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什么?答: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植物激素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吗?为什么?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各种植物激素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

3、生长素、赤霉菌、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的作用?答:①生长素在浓度低时促进植物生长,在浓度高时抑制植物生长;②赤霉菌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③细胞分裂素主要在根尖,促进细胞分裂;④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⑤乙烯主要是促进果实成熟。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一、概念:1、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2、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3、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迁入率: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入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迁出率:指在单位时间内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6、种群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的比率。

7、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8、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9、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0、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

12、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初生演替。

13、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

二、填空: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J型曲线);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型曲线)。

3、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5、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三、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大致要经过几个阶段?答:大致经过一下六个阶段:①裸岩阶段;②地衣阶段;③苔藓阶段;④草本植物阶段;⑤灌木阶段;⑥森林阶段。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概念: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3、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叫做食物网。

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5、生态农业: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

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7、物理信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

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8、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化学信息。

9、行为信息:动物的行为特征,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某种信息,称为行为信息。

10、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