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高一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它是地球运动的基本运动之一,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轨道运动和季节变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高一地球的公转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运动,地球按照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到太阳的距离是不同的。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称为地球轨道。
二、公转的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三、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4天,称为一年。
为了弥补这个0.24天的误差,每四年增加一天,即闰年。
四、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固定的,约每秒29.8公里。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不是恒定的,这导致地球在近日点运动比在远日点运动快。
五、公转的倾角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轴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大小是23.5度。
这个角度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
六、地球的公转现象地球的公转带来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2.四季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离太阳近的地方比离太阳远的地方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因此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和气候变化。
3.黄道与赤道: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和地球自转轴的交点形成了天球坐标系中的两个重要线条——黄道和赤道。
七、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与黄赤交角的变化是季节变化的基础。
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距离太阳较近,所以当地的温度较高,这就是夏季;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距离太阳较远,所以当地的温度较低,这就是冬季。
总结: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地球上出现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4天,速度约为每秒29.8公里,轨道是一个椭圆形。
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高三阶段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地理科目是必修课程之一。
而在地理课程中,地球的公转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
下面将对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迹。
公转负责了四个重要的现象:异日闰年、季节更迭、昼夜的变化以及地球坐标系统的建立。
二、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可以通过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定律来描述。
三、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绕太阳的速度相对较快,大约每小时29.8公里。
由于轨道的形状以及椭圆轨道定律的原因,地球在不同的季节里,其公转速度也会有所变化。
这对于季节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公转的倾斜度地球的公转轴与黄道的夹角是23.5度。
这种倾斜度直接决定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季节变化。
当一个半球倾斜向太阳时,该半球就会处于夏季,而另一个半球则处于冬季。
而当地球公转到两极地区时,极昼和极夜现象就会发生。
这种倾斜度也是地区气温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于人类活动以及生态系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此外,地球公转还导致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规律和节奏。
六、地球公转的应用地球公转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领域。
例如,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在农业生产和气象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地球公转也为航天飞行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保证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的总结可以从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形状、速度、倾斜度、影响以及应用等多个角度来进行。
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仅仅在地理课堂上有意义,更是对人们理解和适应地球规律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总结,有助于高三学生们对地球的公转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高二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归纳
高二地理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归纳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我们对地球的运行方式有一定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将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也是地球一天的时间单位。
以下是关于地球自转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自转方向:地球自西向东进行自转,也就是顺时针方向。
从北极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
2. 自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04秒。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天,也是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3. 自转轴倾斜: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的,倾斜角度约为23.5度。
这就导致了地球季节的变化和极昼极夜的出现。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轨道运动的运动,也是地球一年的时间单位。
以下是关于地球公转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公转椭圆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状。
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2. 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为了弥补每年的0.25天,我们会在闰年中增加一个额外的一天,也就是2月29日。
3. 公转面倾斜:地球的公转面与自转面有一个倾斜角度,称为黄道倾角。
黄道是地球公转面与太阳运行轨迹在天球上的投影线。
4. 日照时间变化:地球公转使得我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能够感受到不同的季节和日照时间的变化。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行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包括自转方向、自转周期、自转轴倾斜、公转椭圆轨道、公转周期、公转面倾斜以及日照时间变化等。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于理解季节变化、日照时间、生态环境等问题非常重要。
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归纳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运行的规律,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希望今天的归纳和总结对你对地球运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对你的地理学习有所帮助。
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探索地球的奥秘吧!。
地球公转知识点简单总结
地球公转知识点简单总结一、地球公转的规律地球公转是按照椭圆轨道围绕太阳做运动的,公转轨道基本上是绕着一个叫做近日点的地方公转,这个地方叫做近日点,这个地方到太阳的距离是最近,整个椭圆轨道的长轴自然也规定了公转是逆时针的。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这个时间是固定不变的。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叫做一年,一年分为四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冬。
在地球南半球的季节跟北半球是相反的。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呈一定的倾斜角,这个倾斜角是23.5°。
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所以离太阳近的时候速度要快些,远离太阳的时候速度慢些。
地球公转轨道一周最大距离距离太阳约为1.52亿千米,最小距离约为1.47亿千米,所以地球公转速度有所不同。
二、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季节变化、地球昼夜交替和公转速度差异等。
1. 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造成了地球在公转中不同地区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不同。
在一个地区,当地球轴倾斜使得阳光照射更加倾斜时,冷暖空气的温度分布就不同,因此造成了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
2. 地球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在公转过程中会交替地面接受太阳光的照射,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这种昼夜交替影响了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
3. 公转速度差异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因此在公转过程中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公转速度有所不同。
地球离太阳越近,公转速度就越快,反之公转速度就越慢。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地球公转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自然环境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产生的基础。
1. 生物生长地球公转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温和光照等自然条件有所不同,这种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繁衍有着重要的影响。
季节变化促进了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2. 天气气候地球公转影响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和光照等自然条件,从而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季节变化以及地球昼夜交替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知识梳理:地球的公转
知识梳理:地球的公转
一、公转的特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与自传方向一致)
公转周期是一年。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即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之间总保持66.5°夹角,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公转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
二、公转产生的现象
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球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季节。
以北半球为例,夏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多,形成了夏季;冬至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较少,形成冬季;春分日和秋分日前后一段时间,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比夏季少,比冬季多,分别形成春季和秋季。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高考地理地球自转公转核心考点掌握
高考地理地球自转公转核心考点掌握在高考地理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理解并掌握它们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接下来,咱们就详细地梳理一下这部分的核心考点。
地球自转,简单来说,就是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其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则呈顺时针方向。
自转的周期约为 23 小时 56 分 4 秒,也就是一个恒星日。
地球自转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地理现象。
首先就是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其次,地球自转导致了地方时的差异。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时刻早。
经度每隔 15 度,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再者,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也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在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在南半球,运动的物体向左偏转。
比如,北半球河流右岸冲刷较为严重,南半球河流左岸冲刷较为严重。
接下来咱们再说说地球公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的运动,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约为 365 天 6 时 9 分 10 秒,这被称为一个恒星年。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 1 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 月初,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
以北半球为例,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为夏季;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时,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为冬季;春秋两季则是过渡季节。
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被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温度带。
热带地区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温带地区既无阳光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公转知识点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下面将从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公转轨道和季节变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作椭圆轨道运动的现象。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称为地球公转轨道,地球每年公转周期为365.24天。
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接近于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地球公转的影响因素地球公转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引力作用: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使得地球沿着公转轨道运动。
2. 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昼夜变化,进而影响地球公转的观测和计算。
3. 黄赤交角:地球公转轨道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该值的变化会导致地球公转过程中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于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较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较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距离太阳最近的时间为近日点,距离太阳最远的时间为远日点。
地球每公转一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均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轨道的黄赤交角变化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季节的交替变化。
当地球公转轨道上某一地区偏离太阳较远时,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处于冬季;而当地球公转轨道上某一地区偏离太阳较近时,该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处于夏季。
总结: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它受到引力作用、地球自转和黄赤交角等因素的影响。
地球公转轨道接近于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对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季节的变化取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黄赤交角变化。
通过对地球公转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高三
地球自转公转知识点高三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星球,它的运动方式包括两个重要的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而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花的时间,也称为地球的日运动。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我们通常将其划分为24个小时,每个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划分为60秒。
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的变化。
当地球的一个半球正对太阳时,该半球就会经历白天,而另一个半球则经历黑夜。
随着地球的自转,太阳会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在自转过程中,地球上的各个地区都会经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比如中国的北京时间为UTC+8时区,当该时区的地方经过地球的自转使太阳正好在当地的正午位置时,该地方就会经历白天。
地球的自转还造成了地球上风的产生。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发生变化,导致了气温的差异。
热空气会形成气压梯度,从而引起气流的运动,形成风。
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花的时间,也称为地球的年运动。
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我们通常将其划分为12个月份,每个月份的天数不等。
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发生变化,由此带来了季节的变化。
地球在绕太阳运动时,轨道呈椭圆形状,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强,气温相对较高,这是夏季;而当地球离太阳较远时,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弱,气温相对较低,这是冬季。
地球的公转还决定了一年的长度。
为了弥补公转周期不是整数天的问题,我们引入了闰年的概念。
每4年有一个闰年,该年的2月份会增加一天,即闰日。
这样,平均每年的长度就接近365.25天。
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我们熟知的地球运动方式。
地球的自转导致了昼夜的变化和风的形成,而地球的公转则带来了季节的交替和年份的划分。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地球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气候、时区等现象,同时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地理高三地球公转知识点
地理高三地球公转知识点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和规律。
了解地球公转的知识对于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以及气候变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地球公转的轨道、公转的速度以及对地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这个椭圆形轨道被称为地球的椭圆轨道,而太阳位于近地点与远地点连线上的中点处。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二、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的公转速度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线速度。
根据观测数据,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秒29.78千米,这个速度是相对于太阳系中心的。
地球儿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因此在近地点处,地球距离太阳较近,运动速度较快;而在远地点处,地球距离太阳较远,运动速度较慢。
三、地球公转的轨道倾角地球的公转轨道倾角是指地轨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地球的公转轨道倾角约为23.5度,这也是地球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原因之一。
当地球公转到夏至时,北半球会迎来夏天,因为这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近,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上,阳光照射更加直接,温度升高;而南半球则迎来冬天,因为这时南半球离太阳最远,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上,阳光照射较为斜射,造成温度降低。
四、地球公转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公转是造成地球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地球绕太阳运动,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的不同地区会导致不同气候和季节的变化。
其次,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公转速度加快,一天的时间长度较短,昼夜交替更快;而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公转速度减慢,一天的时间长度较长,昼夜交替较慢。
综上所述,地球的公转对于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以及气候变化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公转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点总结一、地球自转。
1. 定义。
-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运动。
地轴是地球自转的假想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 方向。
-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3. 周期。
- 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
它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点,地球自转360°所用的时间。
- 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360°59′所用的时间,时间为24小时。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天的时间。
4. 速度。
- 角速度:除极点外,地球上各点的角速度均为15°/小时。
极点的角速度为0。
-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两极点的线速度为0。
计算公式为v = ωr(v是线速度,ω是角速度,r是该点到地轴的距离)。
5.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 昼夜交替。
- 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即昼半球和夜半球;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 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 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
- 地方时。
- 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 计算: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
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遵循东加西减原则,即所求地在已知地东边用加法,在西边用减法;经度差为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判断方法为:伸开手掌,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拇指指向即为物体偏转方向。
[全]高中地理(地球公转、黄赤交角、温度带、地带性)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地球公转、黄赤交角、温度带、地带性)考点详解• 1. 地球公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动,叫做公转。
公转的周期为一年(365日6时9分10秒),公转的轨道为近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在每年的一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公转速度最快;七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公转速度最慢。
地球公转的平面称为“黄道面”,自转的平面为“赤道面”。
由于地球沿着地轴自转,而地轴是倾斜的,因此赤道面与黄道面并不重合,而是存在着一个夹角,称为“黄赤交角”,角度为23°26′。
图1 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23°26′N~23°26′S之间往复移动,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太阳辐射逐渐减少,昼夜长短也发生着变化。
根据太阳是否直射和昼夜长短,将地球划分为五个温度带:①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热量最充足,一年当中会受到1~2次太阳直射,没有极昼极夜现象;②温带:包括北温带和南温带,位于热带的两侧、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之间,热量一般,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没有极昼极夜现象;③寒带:位于北极圈以北、南极圈以南,热量最少,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有极昼极夜现象。
图2 地球的五个温度带• 2. 纬度地带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复移动。
从赤道到两极,接受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热量和温度越来越低,因此从赤道到两极,地表植被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赤道向两极,热量逐渐减少,植被也会发生变化。
如下图所示,以亚洲东部为例,从赤道向北极,植被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带、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图3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地带性)例题图4 例题答案:A精讲精析:(1)分析三种地带性的成因。
①纬度地带性,是由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不均(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经度地带性,是由于从沿海到内陆的水汽分布变化(海陆位置);垂直地带性,是由于从山麓到山脚的海拔变化,引起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海拔);②题干说,该种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因此应该是纬度地带性。
地球公转笔记整理概要
地球公转笔记整理概要【黄赤交角】是指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道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或黄赤大距。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约为23°26'。
黄赤交角的存在,具有重要的天文和地理意义,它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地球上黄赤交角及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
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23°26′)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
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表示。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射入角度(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春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23°26′+66°34′=90°即:黄赤交角的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也互余。
依据开普勒第二定律知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二分至日,当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即白昼等于夜晚各为12小时。
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大于12小时,而夜晚小于12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越向北极点,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
南半球各地的夜晚大于12小时,而白昼小于12小时。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
地球运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太阳位于椭圆的一端,地球位于椭圆的焦点处。
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平均长度为365.25天。
地球公转的轨道上有四个关键时刻: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和冬至点。
这些时刻分别对应着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等气候现象的发生。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轨道的一半是近地点,一半是远地点。
因此,地球到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被称为地球的近日点和远日点现象,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公转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它是根据轨道上太阳的位置而不断变化的。
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远,公转速度就越慢;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越近,公转速度就越快。
因此,地球公转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球的气候和季节有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还带来了四季变化。
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当地球公转轨道上太阳在春分点附近时,地球南北半球距离太阳相对均匀,此时为春季;当太阳在夏至点附近时,地球北半球靠近太阳,南半球远离太阳,此时为夏季;当太阳在秋分点附近时,地球南北半球距离太阳相对均匀,此时为秋季;当太阳在冬至点附近时,地球北半球远离太阳,南半球靠近太阳,此时为冬季。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一天,长度为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并不是均匀的,它是根据地球的构造和形状而不断变化的。
地球自转的速度不仅因地球自身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还受到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影响而不断变化。
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地球表面的风、云、水流、地质构造等现象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另一个重要影响是地球的章动和岁差现象。
章动是指地球自转轴的摆动,它使得地球的赤道倾角不断发生变化。
岁差是指地球公转轨道的变化,它使得地球公转轨道的倾角不断发生变化。
地球自转不均匀性还带来了地球的各种气象现象,如气旋、台风、龙卷风等。
高二地球公转和自转知识点
高二地球公转和自转知识点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也是引起地球季节变化和昼夜交替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知识点,以及与其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现象。
一、地球的公转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运动。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公转周期: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即一年。
为了与公历年份相符,通常将四年平均为一年,即闰年有366天。
2. 公转速度:地球绕太阳的平均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公转速度并不均匀,呈现出“快慢交替”的周期性变化。
3. 平距和近距:地球绕太阳公转时,距离太阳最远的点称为“远日点”,距离最近的点称为“近日点”。
远日点约在7月初,近日点约在1月初。
地球公转的作用和影响:1. 引起季节变化:地球公转导致了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引起了季节的交替变化。
2. 导致一年的长度:地球公转周期决定了一年的长度,也直接影响了地球上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的节奏。
3. 形成岁差现象:地球的公转轨道不是完全规则的圆形,而是椭圆。
这使得地球公转轨道在一个周期内会有细微变化,形成了岁差现象。
二、地球的自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轴旋转的运动。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自转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而我们通常说的24小时是指平太阳日,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关系,造成了这一差异。
2. 自转轴:地球自转轴是地球通过地壳、岩石内部一直延伸到地球中心的一条虚拟直线。
地球自转轴的倾角约为23.5度,使得地球存在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作用和影响:1. 形成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暴露在太阳的光照下,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2. 导致地球的赤道和极地存在温差:地球自转引起了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差异。
赤道地区由于阳光直射,温度较高;而极地由于日照时间短,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高一
地球公转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这是我们学习地理和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高一学年,我们必须对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学习。
下面是地球公转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 地球的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
这意味着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在一年中是不断变化的,我们称之为地球的离心率。
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2. 公转周期和速度地球围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我们通常将这个周期约化为365天,每隔4年增加一个闰年来补偿所缺少的时间。
地球的公转速度约为每小时29.78公里。
3. 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地球赤道平面倾斜23.5度。
这个角度被称为倾角。
因为地球轨道的倾斜,所以我们会有四个季节的变化。
4. 春分和秋分春分和秋分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时刻。
在春分时刻,地球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相交。
这意味着地球上的昼夜时间相等,我们称之为白昼和黑夜时间相等。
在秋分时刻,地球赤道平面和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再次相交,也意味着昼夜时间相等。
5. 夏至和冬至夏至和冬至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另外两个重要时刻。
夏至时刻,地球北半球的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这导致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冬至时刻,地球南半球的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这导致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6. 季节变化地球的公转周期和倾斜使得地球在不同季节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阳光照射,导致季节的变化。
当北半球远离太阳时,我们经历冬季。
当北半球靠近太阳时,我们经历夏季。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7. 地球公转与时间地球的公转周期与我们使用的时间概念相关。
一年的时间基础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我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同。
此外,地球的公转周期也与节气和星座的计算有关。
总结:地球公转是一项重要的地理和天文知识,它解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季节变化和时间概念。
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
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地球公转的高考知识点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在广袤的宇宙中孤独地转动着。
地球运动是指地球沿着固定的轨道运转和旋转的过程,主要包括公转、自转、章动等运动。
这些运动给我们带来了昼夜和季节的变化,也对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公转运动公转运动是指地球围绕太阳沿着一个椭圆形的轨道运动的过程。
这个椭圆形轨道叫做地球的公转轨道。
公转轨道成一个黄道平面,它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道面向太阳倾斜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和公转轨道平面不完全重合,造成了这个倾斜角度。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用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大约为365.2422天。
但人们通常认为1年等于365天,因此每4年时不够1天的0.2422天要累计到一年中,即每四年一次的闰年。
公转运动的影响1. 形成季节的变化由于公转轨道的形状不是圆形而是椭圆形,而且地球公转轨道的气候相对稳定,所以造成了季节交替的规律。
每年,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运行,距离太阳的距离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距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最多,因此会产生春、夏季的温度相对较高。
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最少,因此会产生秋、冬季的温度相对较低。
这是地球公转轨道对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
2. 对天文气象现象的产生由于公转轨道的倾斜,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会影响日照时间的长短和直射点在赤道面上的位置。
直射点的位置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移动,造成了昼夜的差异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天文气象现象例如昼夜平分点、夏至、冬至、昼长夜短现象等。
3. 形成人造卫星的定位与轨迹分析基础公转运动为卫星定位提供了基础数据。
通过卫星追踪和探测技术,可以测算出卫星所处的位置、方向、速度等信息,从而掌握卫星的运动、分析轨道、改变方向等,保证人造卫星的正常运行。
二、自转运动自转运动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随着地球的自转而匀速旋转,地球每日都会围绕着自己的轴心从西向东旋转一周。
高一地理公转知识点
高一地理公转知识点公转(Revolution)是指地球沿着太阳运行的轨道运动。
它是地球运动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地球表面的形成和能量分布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椭圆形的,并且其焦点位于太阳的一个焦点上。
这条轨道被称为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
地球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速度不均匀,具有近日点速度和远日点速度之分。
近日点是离太阳最近的点,地球在这个位置上运行的速度最快;远日点则是离太阳最远的点,地球在这个位置上运行的速度最慢。
二、公转周期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即一年的长度。
为了与日常生活和历法对应,我们通常将一年按照365天计算,然后每隔四年再多加一天,这就是闰年的概念。
当地球完成一次公转运动后,地球上的季节又会回到原点,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三、公转倾角地球的公转轨道并不完全垂直于地球的自转轴,而是与自转轴之间存在一个夹角。
这个夹角被称为倾角,倾角的大小约为23.5°。
倾角的存在导致了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在全年的分布不均匀,从而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四、公转对季节的影响地球的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起到了关键作用。
由于倾角的存在,不同季节地球所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
在夏至时(即北半球的6月21日左右),北半球远离太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这就是北半球的夏季。
而在冬至时(即北半球的12月21日左右),北半球靠近太阳,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这就是北半球的冬季。
春分和秋分时,地球上北半球和南半球受到的太阳辐射量相等,这就是春季和秋季。
总结地球的公转是地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地球的季节变化和能量分布。
通过认识公转轨道、公转周期、公转倾角以及公转对季节的影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
因此,学习和掌握地球的公转知识是理解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培养我们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的重要一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公转
一、课标呈现
结合实例, 说明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基础知识
知识点1:地球公转的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俯视,为顺时针。
(2)自转周期:周期(一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3)速度:约每日1度。
知识点2:黄赤交角
(1)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到导致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直射点不断移动。
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做回归运动的范围。
也决定了发生极昼极夜地区
的范围。
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并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即二者之和为90°。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热带、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周期性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回归运动的周期:1个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
(注意恒星年比回归年长)
知识点3: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角
(1)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面所形成的的夹角,一天当中地方时为中午12点太阳高度最大。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由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决定的,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运用:
①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最大值时,就是一天的正午时刻,此时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①判断所在地区的纬度
当太阳直射点位置一定时,如果知道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就可以根据“某地与太阳直射点相差多少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的规律,求出当地的地理纬度。
①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最充足的太阳光照,各地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有关。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①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影子缩短为0;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反之,日影越长。
正午是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
日影永远朝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日影最短;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南(南极点除外),夏至日日影最长,冬至日日影最短;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夏至日朝向正南、冬至日朝向正北,直射时日影最短(等于0)。
①计算楼间距、楼高
为了保证一楼全年有阳光照到,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建楼房时,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应大于L=h·cot H(H: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①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集热板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和当天正午太阳高度角互余,如图,α+H=90°时效果最佳。
3.四季和五带
(1)形成原因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2)天文四季
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气象四季(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南半球则相反。
(4)五带:
①五带成因: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有规律地减少。
①五带划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三、难点辨析
易错点1: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的时间判断
(1)看日地距离:参照近日点和远日点判断时间。
如图中C在近日点附近。
(2)看地轴倾向:地轴北段“右倾右冬、左倾左冬”,即若地轴北段朝上且向右倾斜,则地球公转至右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冬季,如图中C位置;公转到左侧位置时为北半球夏季,如图中A位置。
向左倾斜时相反。
(3)看直射点位置:将AC两处地心与太阳连线示意直射光线,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则为夏至,如图中A位置;若在南回归线,则为冬至,如图中C位置。
易错点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
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
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南、北)移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3)极昼极夜范围——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出现极昼极夜的最低纬度互余。
四、素养深化
素养能力1:直射点位置、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素养能力2: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①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纬度的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的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①根据昼夜长短的纬度对称分布特点,北半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可以求对称纬度的昼长(夜长)。
素养能力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看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
记忆口诀“远小近大”: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2.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记忆口诀“来增去减”: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
去则减小。
如图所示:
3.看纬度位置,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
(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到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2)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到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