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六分法的确立

合集下载

中医文献学要略

中医文献学要略
4.古医籍专门目录
《医藏书目》:又称《医藏目录》,明代万历年间殷仲春编。此书分类命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专门目录书。
《医学读书志》及《附志》:清代曹禾撰。医籍487种。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署有伏羲﹑神农﹑黄帝之名者,称为“三坟书”,以及帝王下令编纂的医籍;另一部分为历代名医的著述。最后有一编总结性的论述,以介绍作者,提示内容,兼评得失。
3.古医籍的命名方法:摘字名书法,以义名书法。
以义名书法九种内容如下:其一﹑以作者的姓氏字号命名;其二﹑以作者的职衔﹑爵号﹑谥号命名;其三﹑以作者地望命名;其四﹑以作者书室命名;其五﹑以编撰或刊行3的时的朝代年号命名;其六﹑以编著方式﹑体裁命名;其七﹑专科医著书名中的特定语词;其八﹑化裁成语典故;其九﹑源于濡﹑释﹑道家。
《汉书·艺文志》:史书之有艺文志,是为班固《汉书》之首创,简称《汉志》﹑《班志》。清代学者姚振宗在《汉书艺文志条理》中说“今欲求周秦学术渊源,古昔典籍之纲纪,舍是志无由津逮焉”
《隋书·经籍志》:《隋书》改“艺文志”为“经籍志”,为唐初魏徵所修撰。简称《隋志》。
《旧唐书·经籍志》:五代时后晋刘煦等撰。简称《旧唐志》
《天一阁书目》:明代嘉靖年间范钦之藏书处“天一”之名,取自《周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嘉庆中阮元曾编《天一阁书目》十卷。
《赵定宇书目》,《脉望馆书目》:明代后期赵用贤﹑赵琦美父子。宋版《伤寒论》经赵琦美仿得重刻而复传世,后人称为《伤寒论》之赵开美本。
清初明末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明末清初毛氏编撰,汲古阁为其藏书楼名。
2.目录的结构与分类(解题目录的类型:叙录体﹑传录体﹑辑录体)
第一﹑叙录体:每书介绍其时代与作者生平,论其内容主旨与作用。兼述其学术渊源,记录其校勘异体情况。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

范畴, 因此刘 歆 实际 上是 用六 分法 分类 群 书 。其 著 录
层 次是 , 略下 有 种 , 下有 家 , 种 家下 列 书名 。全 书共六
勖因魏《 中经 》 更著《 簿 》” J ∽《 新 。 ( n 新簿 》 按 四部 分 是 类法 , 那么作 为它 主要 依据 的《 中经 》 也应 是 一部 以四 部来分类 的国家 图书 目录 , 对我 国 图书分 类 的四分 法 做 出了开创 性的贡献 。
而子 犹先 于史 。至 李充 为著 作 郎 , 分 四部 , 重 五经 为
甲部 , 史部 为 乙部 , 子 为丙 部 , 赋 为 丁部 , 诸 诗 而经 史 子集 之次 始定 。ll 四部 分类 法发 端 于 苟 勖 , 渐 ”5 ( 逐 代替六 部分 类法 而 成 为 官 修 目录 的基 本 规 范 。但 六
中国古 代 的文 献 典 籍 , 如 烟 海 。历 代 著 录 文 浩
献者, 不计其 数 。分类 工 作 是著 录文 献 的基 本 要 求 。
子 文献分 成两 个层 次 , 是 对 文 献 的初 步分 类 , 文 这 是 献 分类思 想 的发展 。 西 汉时 , 继 承 前 人文 献 分类 思 想 的基础 上 , 在 已
术数 : 文 、 形 、 数 、 天 五 历 蓍龟 、 占、 法 ; 杂 形 方技 : 医理 、 经方 、 中 、 房 神仙 。 《 艺文 志 》 论在 篇 章结 构 、 文 和书 目的结 合及 无 序 分类 的合理 性 等方 面 , 较《 略 》 明显 的进步 。对 都 七 有 同类 中分类 较 多 的 文 献 , 采 取 了分 阶 段 著 录 的 办 还 法 。例 如赋 ,艺 文志 》 采用 了“ 《 就 屈原 以下 ” “ 、苟卿 以

楚辞四部分类法

楚辞四部分类法

楚辞四部分类法四部分类法,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之一,是分类大部分中国古籍的方法,分经、史、子、集四类,这四类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的所有书籍。

源流:春秋时期,孔夫子整理文献,将其编为《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即每类各有其书。

西汉时,刘向父子编就《七略》,共分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大部分,其中辑略实为总序,故可以暂称六分法。

但是,文学、历史、佛经、阴阳家、五行家的文献增多,这种分类方法已无法满足分类需要。

晋武帝时,秘书监荀勖与中书令张华整理书籍,又得汲冢竹书,便仿依《魏中经簿》编成《中经新簿》,首次将图书分成四大类。

《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六艺、小学;乙部,诸子、兵书、数术;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

四分法到了东晋李充时得到了修正。

李充任著作郎时所编《晋元帝书目》根据当时古籍的实际情况,把乙部和丙部的内容次序互换,成为:甲部(经),乙部(史),丙部(子),丁部(集)。

虽然四分法创于荀勖,定于李充,但直到唐初官修的《隋书·经籍志》时才有了经、史、子、集的四部类名和四部分类的细目,正式确立了四分法在古代目录学中的地位。

唐初隋书四部确定时,隋志中的分类方法如下经: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纬书、小学;史: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子: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集:楚辞、别集、总集;(以上共四部四十类)道经(附):经戒、饵服、房中、符箓;(均不列书目)佛经(附):大乘经、小乘经、杂经、杂疑经、大乘律、小乘律、杂律、大乘论、小乘论、杂论、记。

(道佛共十五类)清初四库全书到了清代的四库全书中,四部分类法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最后在清朝编辑我国古代最大一部丛书《四库全书》时,将编辑过程中撰写古籍提要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汇编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论沈家本的法律文献分类方法和实践

论沈家本的法律文献分类方法和实践
ltrt r . i a e lb rtsSh n sca sfc to to so e a ieau e a d h sp a t e fo tr ea p cs h ti, ieau eTh sp p rea oae e ls i ain meh d flg lltrt r n i rci rm h e s e t,t a s i c
简单 的著 录 图书 文 献 的 目录 … 。而 有 文 献 可 考 的最 早 目录 著
革和调整。西晋时期苟 勖的《 中经簿 》 晋 改六分法为 四分法 , 以适应和包容新 的文献 , “ 日甲部 , 即 一 纪六艺及 小学等书 ; 二 日乙部 , 古诸子 家 、 有 近世 子家 、 兵书 、 家 、 兵 术数 ; 日丙 三
本总结前人和自己亲身分类文献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出并运用了利用文献的体式来划分法律文献的类别利用文献的内容来划分法律文献的类别和利用文献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编排法律文献的新方法
维普资讯
论 沈 家本 的法 律 文 献 分 类方 法 和 实践
黄腾 华
( 福建 农林 大 学人 类学研 究所 )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分类方法外 。 国的 目录学史上也 中 曾出现过七分法 、 十二分法和 五分法 。 它们 的出现 , 丰富和发 展 了 目录学的分类思想和实践 , 为中国 目录学 的进步作 出了
贡献 。
数术 略 、 方技略 , 共三十八种 。 《 七略 》 的原本大概 在唐代就 已经亡佚 了。东汉班 固的 《 汉书 ・ 艺文志 》 《 把 七略 》 的第一
篇“ 辑略”取消 , 分散在 其他六略 之中 , 从而保存 了《 略 》 七 的基本 内容 , 《 故 汉书 ・ 艺文志 》 成 了现存最古的六分法代 便

古典文献学文学常识(著作与作者)

古典文献学文学常识(著作与作者)

先秦《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传说中最古老的典籍;商代的甲骨文,是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易经》、《诗经》、《尚书》则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文献;中国有史以来最早一位有名有姓的文献学家可能是周宣王时的宋国大夫正考夫,据《国语·鲁语》记载,他校订过《诗经》篇目的次序;“文献”一词出自《论语·八佾》;儒家六经相传都经过孔子的整理;《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尔雅》,儒家的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是辞书之祖。

两汉重要事件:西汉出现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杰出人物:1.司马迁;2.东汉郑玄西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创始了“六分法”;校订经文大型会议:西汉《石渠议奏》、东汉《白虎通义》、“熹平石经”;✧司马迁《史记》,“二重证据法”、“古籍今译”东汉:王充《论衡》,提出一整套辨伪的理论和方法,影响了唐代刘知几的《疑古》《惑今》;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最早的字典,长于文字训诂、小学校读,其方法为郑玄批判性继承;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长于注释,校勘,他是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确立了“六分法”魏晋南北朝重要事件:1.魏正始三体石经2.汲冢竹书3.东晋时纸张全面取代简牍和缣帛杰出人物:南北朝颜之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太子萧统《文选》,最早的一部文学总集,有李注和五臣注;南朝梁代徐陵《玉台新咏》,继《诗经》《楚辞》之后最古的诗歌总集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南朝后期陆德明《经典释文》西晋张华《博物志》隋唐五代五代重要事件:1.蜀石经2.雕版印刷九经杰出人物:唐代颜师古颜师古《汉书注》,唐前《汉书》学集大成者;刘知几《史通》《疑古》《惑今》,其文献辨伪精神上承王充,下开柳宗元;孔庙璧经、开成石经;魏徵、李延寿《隋唐·经籍志》,确立“四分法”刘秩《政典》,最早的政书杜佑《通典》,在《政典》的基础上扩充而成唐懿宗咸通九年《金刚经》,最早唐刻本宋重要事件:印刷术带动了书籍出版杰出人物:1.司马光2.郑樵3.洪迈4.朱熹5.王应麟北宋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广记》(专科性类书)、《文苑英华》(诗文总集)✧司马光《资治通鉴》,具有政治借鉴意义的编年体通史。

文献学试题库

文献学试题库

xxxx文献学习题库一、填空: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二是指______。

2,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的一切载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和______的一切载体”。

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与____三方面内容。

4,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5,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6,西汉大历史家司马迁著《史记》时,采取“厥协______异传,整齐______殊语”之作法,对古典文献进行考辨整理。

7,西汉____和______父突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8,东汉著名学者______著有______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9,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0,魏晋之时,何晏著______,王弼的______、《老子注》,向秀、郭象的______,______的《春秋左传集解》均为文献注释整理的代表作。

11,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

12,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______为唐代最重要的儒家文献整理著作。

13,唐代史书注释最杰出者为颜师古的______。

14,唐代以注释《文选》著称的学者为______;唐代关于《文选》另有吕延济等______注本。

15,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撰著名史论著作名为______。

16,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

17,北宋初编纂有______、______等著名的大型类书。

18,北宋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有_____、赵明诚等人,其中前者著有《集古录》十卷。

文献综述的六种写作思路,及六个归纳文献方法

文献综述的六种写作思路,及六个归纳文献方法

文献综述是什么?文献看了一大堆,怎么梳理,怎么写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从何处落笔,写什么,怎么展开论述?文献综述有什么写作思路?这一箩筐的问题,想必每个学术新手都遇到过。

那么,今天就来说说,文献综述的这点事!文献综述就是确定选题后,对选题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综合分析和评论思考。

具体来说,包括这个领域的研究历程、研究现状(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研究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和展望等,并提出自己的思考、评论和研究思路。

文献综述要注意两点:(1)大量阅读文献在撰写综述前一定要全面搜集资料,如果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研究现状,或片面理解他人研究结果,盲目地认为某问题或领域尚未被研究,就会使得自己的研究变成一种重复性劳动,或者脑洞开的太大,论文可行性不高。

(2)综合分析综述不能仅仅是将前人的观点罗列出来而未进行系统分类、归纳和提炼。

如果是“综”而不“述”,那么即便是内容有一定的系统性,充其量也只是陈述了他人的观点,达不到通过分析、评说而发现和确立论文选题的目的。

写文献综述可以采用“填充法”,简而言之就是画导图、列框架、不断细化内容。

具体如下:一个主题即确定论文选题,围绕这个选题查找、阅读、挖掘文献信息一个导图(思维导图)围绕论文选题,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列一个文献综述的大纲,再按照大纲一步步把内容填充进去。

尽管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尽相同,但是通常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引言/研究背景———主体/研究现状———小结/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参考文献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一)引言/背景引言不用太长,表明研究背景即可。

现实素材:统计数据、生产生活实例、政策法规等理论素材:基础理论研究的焦点、关键点、文献计量学分析等示例1:《糖肾方改善C57BLKS/J db/db小鼠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利用统计数据指出研究背景,引出主题。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附答案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十套)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典籍________,二是指______贤才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诗》;《书》;《礼》;《易》;《春秋》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刘向_____和_____刘歆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汲冢周书 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金刚经》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通典__________、郑樵的__通志________和_____马端临______的《文献通考》。

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廿二史考异__、《十七史商榷》、__廿二史札记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青铜器__________;金文则指商周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总集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1899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1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2文献学之辑佚,是指将散见于现存图书文献中的散佚、亡佚文献的残篇散句等各种佚存之文字逐一摘录,按一定的方法原则加工后编辑成册(篇),使之集中复现流传的文献整理活动,或以此为手段的研究方法。

3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文献综述的六种写作思路及六个归纳文献方法

文献综述的六种写作思路及六个归纳文献方法

文献综述的六种写作思路及六个归纳文献方法文献综述是指对一定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并对各种观点和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撰写论文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步骤之一、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可以采用不同的写作思路和归纳方法,以达到全面且有条理地总结文献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六种常见的写作思路和归纳方法。

一、时间顺序法时间顺序法是最常见的写作思路之一、它按照文献发表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逐步介绍各个研究的进展和发现。

这种方法能够清晰地反映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展示不同文献对研究主题的不同贡献。

二、主题分类法主题分类法是将相关文献按照不同的主题或研究方向进行分类整理。

这种方法能够将不同文献之间的关联性展现出来,同时也方便读者查找和阅读感兴趣的文献。

在分类时,可以根据研究的对象、方法、理论等方面进行分类。

三、问题与解决方法法问题与解决方法法是针对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总结各种文献对该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明确指出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四、理论分析法理论分析法是基于相关理论对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揭示文献中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关系,并推演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将不同研究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对不同文献中的观点、结论和方法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优劣之处,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六、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对大量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得出全局性的结论和趋势。

这种方法能够全面了解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和研究热点,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指导。

在进行文献综述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写作思路和归纳方法。

不同的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帮助研究者对文献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指导和继续研究的方向。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我国古籍分类法

我国古籍分类法

同, 根据共同点将事物归并为较大的类, 再根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划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既是科学认识和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也是信息整序的主要手段。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按其属性区分开来, 并归入一定的类。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 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的文献分类第一节《七略》分类法也叫做六分法大家都知道,孔子把当时的史册定为六艺, 也就是将图书分为六大类,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是孔子对当时学术流派的系统总结, 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图书分类思想。

这一思想虽未构成据以组织图书的分类体系,还不能称其为图书分类法, 但它却为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形成和发展, 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所讲的即:真正的文献分类法。

汉代,文化学术繁荣,科学技术发达,文献种类与数量骤增,文献收藏利用频繁,文献组织工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扩展,出现了官修、史探、专着三大类型的目录,形成了一定的工作体系,奠定了我国文献组织的坚实基础。

这一时期,文献组织也从简单幼稚走向成熟。

汉武帝时,下令征集全国图书。

公元前26年,汉成帝再次下令征集图书,命谒者陈农前往各地搜求遗书,聘请各方面专家,分工协作,对我国历史上对古籍的第一次大整理,为我国古籍的流传、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向去世后,哀帝又令刘向的儿子刘歆继承父业,刘歆综合群书《叙录》,将所收的书编成目录, 写出学术性的总论及各类的分论,即《七略》。

这部图书分类法的诞生, 比瑞士人吉士纳于年编的《万象图书分类法》要早。

《七略》原书在唐朝以后遗失了,现在只能在《汉书·艺文志》中见到《七略》的概貌。

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目录学着作,它反映了西汉一代典籍之盛。

它着录的图书分为6 大类、38 种、603 家, 13, 219 卷。

,《七略》是我国最早的国家书目, 也是我国目录学、文献分类学的真正开创。

《七略》的6 大类、38 种分类体系中反映了孔子的六艺知识分类思想。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文献学概论

中国古典⽂献学概论古典⽂献学1、传说中最古⽼的典籍:《三坟》《五典》《⼋索》《九丘》2、最早的传世⽂献:《易经》《诗经》《尚书》3、儒家早期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4、三⾗⼰亥5、汉成帝河平三年,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刘向领校中秘藏书,开始了中国古典⽂献学史上第⼀次由政府组织的⼤规模的有计划的⽂献整理⼯作。

6、叙录汇编成《别录》,起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巨⼤作⽤,开创中国古典⽬录解题的范式。

刘向、刘歆⽗⼦中国古典⽬录学、校勘学的奠基⼈。

7、《别录》《七略》散失,但分类思想基本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志》8、东汉定经书⽂字,“熹平⽯经”蔡邕⾪书东汉灵帝熹平四年,朝廷诏诸儒正定经书⽂字,校书官和书法家蔡邕亲⾃书写于碑,使⼯⽤汉⾪镌刻,⽴于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取正经⽂,史称“熹平⽯经”该⽯经六朝后渐散亡,现有残⽯存世。

9、三⽞《周易》《⽼⼦》《庄⼦》10、《汉书·艺⽂志》确⽴的六分法转变为经史⼦集四分法,史部是新增加的⼀⼤类别,四部分类法成为中国古典书⽬的主流。

11、三体⽯经:⼜称为正始⽯经。

魏废帝齐王芳在正始⼆年,安排⼈⽤古⽂、篆⽂、⾪书三种字体刊刻儒家经典,故称三体⽯经或三字⽯经。

完整刊⽴的有《尚书》,《春秋》,未刊全的《左传》12、唐代《史记》学上的代表⼈物是司马贞和张守节,分别著有《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合称为“《史记》三家注”。

13、李善和五⾂的《⽂选》注本,研究《⽂选》在唐朝成为专门学问,号称“《⽂选》学”14、唐代的⽯经提议与⼤和元年,开雕于⼤和九年,雕成与开成⼆年,故称开成⽯经,其规模在唐前⽯经中是最⼤的。

15、李昉、徐铉《太平御览》(综合性类书)《太平⼴记》(专科性类书),《⽂苑英华》(诗⽂总集)上续⽂选,王钦若、杨亿《历代君⾂事迹》称为宋代四⼤书。

16、⾦⽯考据学,欧阳修《集古录》,⾦⽯学著作赵明诚《⾦⽯录》吕⼤临《考古图》17、公私⽬录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中国古典文献学 (2)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古典文献学古典文献学1、文献:所谓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2、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1)甲骨:所谓甲骨,是龟甲和兽骨的合称,是古典文献载体的一种。

具体地说,甲,指龟甲的腹板;骨,主要指牛的肩胛骨或腹骨,也有猪和羊的肩胛骨。

人们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文献是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又称甲骨文。

2)金石:金,指青铜器,铸刻在商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

金文又称为“铭文”“铭辞”,铭辞被赋予了有意识进行历史记载的性质,其文献性质也得到加强。

《后汉书·蔡邕传》称:“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

魏废帝齐王芳正始二年,又用古文、篆文、隶书三种字体刻儒家经典于石上,世称“正始三体石经”。

3)竹木:竹,指竹简;木,指木牍,合称简牍。

简牍作为文献载体的使用,据说早在殷商时就出现了,但从出土文献考察,主要集中在战国至汉晋这一段时期。

东晋以后,纸张使用取代了简牍。

4)缣帛:缣帛即丝织品,类似的织物还有“素”,即白绢等.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的出现,有其自身的优点,平整易于舒卷,长短便于裁剪。

5)纸张6)电子文献3、古典文献的传抄方式刻写:甲骨时代—金石时代—简牍时代书写:简牍时代—缣帛时代—纸张时代1)*刻写:是最原始的自然方式。

古人在甲骨、青铜器、石头、玉器等坚硬物体上传抄文献只能采取刻写(刀刻或铸刻)的方式。

2)*书写:即用笔在各种材料上写,是迄今为止的有文字以来的文明史上最重要的传抄方式。

与简牍、缣帛、纸张有关。

4、古典文献的类型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总集是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的《文选》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文献常识1.文献载体1、甲骨——现存最早的文献载体别称:甲骨文又称龟甲文、契文、殷墟书契、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卜辞等。

发现:甲骨文于1899年王懿荣偶然发现,他被称为“甲骨文之父”。

后为刘鹗(字铁云)所得,拓印出版名《铁云藏龟》,为著录甲骨文之第一部著作,后罗振玉、王国维等陆续搜求整理,董作宾、郭沫若等贡献亦多。

罗、王、董、郭合称“甲骨四大家”,亦称“甲骨四堂”(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

“堂堂堂堂,郭董罗王”。

书写方法:1)用刀契刻2)用毛笔书写书写内容1)占卜之辞2)记事刻辞2、金石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作用:记录重要事件于既贵重又可长久保存的青铜器上,永垂后世。

“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

刻石作为我国古代文献载体之一,影响十分深远。

代表性的刻石主要有泰山石刻、绎山石刻、熹平石经、开成石经等。

石经和石刻书籍,使得许多古籍版本得以流传,对保存和传承古代典籍,具有极高的价值。

石刻代表作——石鼓文石鼓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

石鼓文(西周中期)开成石经(唐)侯马盟书(玉石,春秋晚期)鄂君启节(青铜镀金,战国)刻于金、石上的文字合称金石文字,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石、砖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献。

3.竹木(简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书籍流传的最主要载体,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代表性的简牍文献:孔壁古文、汲冢竹书、流沙坠简、居延汉简、银雀山汉简、曾侯乙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包山楚简、郭店楚简等。

汗青(杀青) 韦编三绝尺牍方.业(肄业、毕业) 检封刀笔吏4、缣帛帛:古时对丝织品的总称。

年代:在我国有记载的历史上,竹帛是同时并用的。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题与答案名词解释和问答

古典文献学复习参考题(仅为名词、问答两种,不含填空、断句标点、文献翻译等)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第二章古典文献的载体甲骨文:甲,龟甲;骨,兽骨。

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古典文献与系统文字。

因其最初出土于殷墟,又称“殷墟书契”或“殷墟卜辞”。

其容为殷商时代王室占卜的相关记事。

由金石收藏家王懿荣偶然发现,后鹦选择其收集甲骨中字迹完好者印成《铁云藏龟》,成为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

甲骨四堂:罗振玉、王国维、董作宾、郭沫若四位研究甲骨文学者的合称。

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字彦堂,郭笔名鼎堂,王子展教授评价早期甲骨学家时提出“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后为学界广泛接受。

金石:金,指青铜器。

铸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即金文,与石刻文字合称金石文字。

金文,又称铭文、铭辞、钟鼎文。

石刻文字极为丰富,主要分为三种:碣、碑、摩崖。

金石研究至宋代形成专门之学“金石学”。

有吕大临《考古图》,欧阳修《集古录》,明诚《金石录》等。

熹平石经:著名石刻文字。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蔡邕受命用隶书把《周易》、《尚书》等七部经书写在石版上,立于首都太学门外,作为经书的标准本颁行天下。

史称熹平石经、一字石经。

正始石经:正始年间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刻了《尚书幺《春秋》两部书,称为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

简牍:竹简木牍合称简牍,古代的一种文献载体。

将竹剖开单支竹片为“简”,连缀后为“策(册)”,多以帛或丝连缀。

简牍出现于殷商,主要使用于战国至汉、晋时期。

东晋以后,基本为纸取代。

汗青:制作竹简的工艺。

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蛀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孔壁书:西汉景帝末年拆毁孔子旧宅发现的一批逃避火的古文经典竹简书。

包括《尚书》、《礼记》、《论语》和《孝经》等,史称“孔壁书”。

汲冢书: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战国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凡书75 篇,10万余言。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

古籍分类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一、引言古籍分类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发展演变过程丰富而复杂。

从古典时期的六分法到后来的四分法,古籍分类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这一主题涉及到我国古代文化、学术、思想等多个方面,对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主题展开探讨,并共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二、古典时期的六分法在古代我国的典籍分类中,最早的分类方法是六分法。

六分法最早出现于《尚书》中,将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诗、礼六种。

这种分类方法在后世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传统的典籍分类范式。

其中,经典包括《易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史部则包括了各类历史文献;子部包括了儒家经典以外的其他经典作品;集部则包括了杂集性质的著作;诗部包括了各种诗歌作品;礼部则包括了各类礼仪文献。

这一六分法的分类方法,对我国传统典籍的整理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四分法的提出与演变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学术的发展,六分法逐渐显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在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提出了“四书”和“五经”的观点,将经部作为一种独立的分类存在,形成了四大分类法:经、史、子、集。

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等四部儒家经典,史部继续包括各类历史文献,子部包括了《诗经》、《尚书》等其他经典著作,集部则包括了杂集性质的著作。

这一四分法的提出,标志着古籍分类方法的进一步演变,对我国传统典籍的整理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对古籍分类演变的理解古籍分类的演变反映了我国古代文化与学术的变迁和发展。

从六分法到四分法的演变,不仅仅是分类方式的调整,更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六分法凸显了经、史、子、集、诗、礼六种文化范畴的平衡和包容,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承提供了基础;而四分法则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完善,更加突出了儒家经典的地位,为后世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范式。

古籍分类的演变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对于我们理解和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析汉朝历史文献的六分法

浅析汉朝历史文献的六分法

浅析汉朝历史文献的六分法
汉朝历史文献的六分法,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规律,在汉代的文献资料
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种六分法具有统一性,它将汉朝历史文献划分为六个部分:官府文书、国难史料、人物列传、公曆史料、纪略记录和诏书。

中国古代建筑源远流长,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代表。

在汉朝历史文献的六分法中,官府文书一般有档案形式注记大量的官府建筑数据,着重描述历代经济社会活动状况,以及官府建筑、市政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而在国难史料部分,更是详细记录了历史上发生过的大型建筑活动,包括建设汶川通江大道、西汉回京道、马脉养心等大型建筑工程。

在人物传记中,一般也有许多关于宫殿、廊桥等建筑工程的记载。

再加上公曆史料、纪略记录和诏书等部分,汉朝历史文献具有极其丰富的建筑
相关记载,而古今中外的建筑实例也可以说是见证这一规律的最好记录。

通过回顾这种六分法,可以更好地发掘汉代建筑史的脉络,以便重新把握古代的建筑艺术发展模式,弘扬中华历史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六分法的确立
文献六分法的确立: 古代文献分类与研究方法的划时代进展
在文献研究领域,六分法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文献分类与研究方法,它在古代文献分类与研究中的确立被认为是一次划时代的进展。

这一方法的确立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古代文献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后续的文献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文献六分法源于19世纪的德国学者卡尔·兰德尔夫特的著作《文学学》,他首次提出了对文献进行六分法分类的思想。

兰德尔夫特将古代文献分为六大类别:神圣文献、物理文献、历史文献、法律文献、哲学文献和诗歌文献。

这种分类方法将文献按照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划分,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系统地探索和分析古代文献的各个方面。

兰德尔夫特的六分法受到了当时文献学界的广泛认可和推崇,并且成为了后来许多研究者进行文献分类与研究的基础框架。

这一方法的确立为文献研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古代文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分法在不同的文献研究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

例如,在神圣文献的分类中,研究者对不同宗教的经典
文献进行了更加具体的划分和研究;在历史文献的分类中,研究者将其进一步细分为古代历史、中世纪历史、近代历史等不同时期的文献研究。

此外,文献六分法的确立也促进了对不同类型文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文献的比较和对照,发现其中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发展。

总之,文献六分法的确立是古代文献分类与研究方法的一次划时代进展。

它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并促进了对古代文献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通过六分法的运用,研究者能够更加系统地探索和分析古代文献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化和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